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奇书《西游记》:包罗诸家精髓,涵盖人生智慧

导读:世人皆以为在四大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思维模式最简单,所包含内容性最少,而且主线内容最单调的一部。但事实上这并不是《西游记》的真实面目,其真正的内涵与底蕴,其实远不止于此。

包罗诸家经典,涵盖各教精髓,深谙人情世故,引发哲学思考,这些都是能够在《西游记》中体现出的内容。只有把此书仔细剖析开来,才能够发现其中的价值,才会明白它是怎样的一部千古奇书。

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流传千年的道德纲常,隐藏在道藏的诸多引语,佛教思维中的世界格局,现实世界中的人生感悟。可以说这部书牵扯到的东西,实在是太过广泛,但是由于作者高超的化用手法,以及一些隐喻的手段,所以才让人不曾察觉到这些真谛。

阴阳五行在《西游记》中的运用

五行是我国最早的哲学抽象概念,根据古代典籍《尚书》记载,世间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既有相生之意,亦有相克之理。

而《西游记》这部书化用五行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师徒几人的设定。其中孙悟空天生石猴,石为金属,故而孙悟空在五行中属金。而且他性格顽强坚韧,具有如同金石一般不屈服的意志,这一点更是与其属性暗合。

而猪八戒在书中被称为木母,所以五行属木。因为他行为懒惰,生性愚浊不开化,颇具树木扎根一方,汲取水土养分,而不知反哺的特点。

唐僧自幼被母亲抛入江中,随水漂流至金山寺脚下,世人皆称其为江流儿,因此唐僧五行属水。而且依照他的性格来看也正是如此,深沉内敛很少急躁,时常以柔弱的形象示人。然而发怒时,却又如惊涛骇浪,让孙悟空畏惧不已,可以说唐僧兼具了水的一切特性。

小白龙虽然是水中龙王之子,但是他在五行中的属性却是火,因为他曾经纵火烧毁殿上明珠,因此惹罪上身,最终被发落到取经队伍中。这也是作者安排最巧妙之处,水为极阴之物,然而却能生出阳火,这与道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说法极为吻合。

最后属土者非沙僧莫属,因为在《西游记》中沙僧的本体,就是流沙成精,生之于土故而五行属土。在《周易》中有言: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再看沙僧的性格特点,也正是以此塑造,安分守己,沉默少言,身处低位而无怨。

可见在《西游记》中使抽象概念的五行学说,得到了非常形象的体现。将自然界中物质的属性,完美融合到了人的性格当中,正好符合《道德经》中“天人合一”的概念。

五个人的性格各不相同,甚至阴阳两异,但是却又能够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取经的队伍。这代表了一种非常完美而且正确的处世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古人想要实现“大同世界”的美好意愿。

道德纲常在书中的体现

提到这些东西,多数人都会以为是精神上的一种捆绑,但事实上这却是组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西游记》中所体现的道德纲常,也并不是用来压迫人思想的工具,而是在努力推翻之前的错误观念,为人们树立更加正确的方向。

如《西游记》中写道李世民安排唐僧取经之前,满朝文武百官大都持反对意见,认为西方佛教乃是蛮夷之教,不足为取。而李世民却力排众议,断然支持唐僧西行,去主动接纳吸取佛家的思想和文化。

然而在事实上大唐玄奘西行之时,其实并未得到皇帝的支持,而是他西行归来之后,将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部《大唐西域记》,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

而《西游记》书中之所以将现实篡改,写成唐僧是在皇帝的支持之下西行,其实正是在透露一种观点:开拓创新主动接纳新鲜事物,必然会对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作为统治者与其等待事情的发生,倒不如选择推动一切的发展。

帝王

与此同时也是为了证明,古代下层人士的眼光和格局,或许比所谓的帝王更加开阔。在暗示统治阶层的人,不应该固守陈旧的观念,应该打破所谓的纲常,不拘一格才能真正有所改变,有所成就。

还有在唐僧师徒取经的路上,按理说唐僧身为师父应该有绝对的领导权。可是在师徒几人中,唐僧却并不能起到这样的领导作用,而是要倚仗徒弟孙悟空,才能稳步前行。而且在很多时候,都是孙悟空在帮助唐僧,引导他走上正确的修行道路。这种现象更是违背了古人眼中,正常的师徒相处之道。

可是按照《西游记》中的情况看来,这样的师徒相处方式,却又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因为人各有所长,即使身为长者或者是师父,也会有各自的人生短板,如果盲目领导,只会造成差强人意的后果。所以说身份未必能够决定一切,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西游记》的宗旨,在于塑造正确的纲常观念,而不是趋炎附势,墨守成规。

在古代有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说法,而《西游记》中却透露出了,臣亦可为君纲,子亦可为父纲的态度。这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突破性的思维。

《西游记》与道教的渊源

其实如果仔细阅读过《西游记》原著就能够发现,这部书中包含了道教的许多暗语,以及一些修心养性的宗旨。同时还包含了诸多道学知识,和推演逻辑。

如《西游记》第一回,描写孕育孙悟空的那块灵石的时候,就用到了这些东西:“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如此精细的数字推演,这般巧妙的布局安排,如果没有相应的道学底蕴,绝对无法完成这段描述。与此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基础与走向,开创了道教文化与大众文学作品相互融合的先河,直至如今这种风格依旧还被沿用。

还有书中菩提祖师传法的情节,更是妙相纷呈: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这一段虽然写得有一些玄妙,但是却暗含着道教的养生之术。“炼精化气,固本培元”,无论是在道教理论中,还是在传统医学上,都是十分可行的法子。讲究的是固守精气,不轻易外泄精元,这样做的效果,虽然不能如《西游记》中所说成仙成佛,但是却可以保证身康体健,甚至延年益寿都是可以的。

丹台赏明月

而且这段话中所写的“丹台赏明月”,还有“火里种金莲”等等,都是道经中的隐语,对照着相映的境界。如丹台赏月是一种清明无暇的心境,于动中求静,安守本心。而火里种金莲,则是道教中所说的水火相济,同时也对应着《易经》中“水火即济”的卦象。

诸如此类的道学真言,在《西游记》中可谓比比皆是,几乎每一个章节中都能够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或讲修身或讲修心,总之如果加以合理运用,倒是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教人修身养性的奇书。

也正因如此才有许多道门中人,认为《西游记》是全真教掌门丘处机道长的作品,直到现在依然还有人坚持着这样的观点。但这也就是从侧面体现了,这部书与道教之间有着莫大的渊源,包含了道教中的许多精华。

《西游记》中的世界格局与佛教有关

众所周知《西游记》中有很多关于佛教思想,包括书中的世界格局,有许多都是按照佛教经书中的记载而设计。

如书中所写到的四大部洲,实则出于佛教《阿含经》,据《阿含经》记载,在须弥山的四方咸海中,分布着四大部洲,分别为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而《西游记》则稍作改动,将佛教的须弥山写成了灵山,同时还把灵山归到了西牛贺洲的境内。

此外还有《西游记》书中提到的天、地人、三界,以及六道轮回。按照佛经中的说法,天、地、人三界,又称欲界、色界、无色界,分别对照着地狱、人间和天堂。

至于六道轮回,则见于《中阿含经》和《入楞伽经》中,分别为:天人道、人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

而《西游记》中,把这些写的更加形象,同时还加入了一些中国古代神话的元素,如地府中有十代阎君,天庭有玉皇大帝,海中有四海龙王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都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而《西游记》将这些神话统一整合,并且稍作删减修改处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神话体系。而且还与西方佛教相互融合,就像地府中有地藏王菩萨和十代阎王并存,如来佛祖可以参加天庭的蟠桃盛会。

而且书中还提到三界中的所有生灵,都会按照各自的缘分和所修的功德,被分到六道轮回中。

在今天看来这些想法或许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当时那个时代,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创举,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将两个截然不同的神话体系,结合的如此完美。用佛教经书中的世界格局,加上传统文化的风俗习惯,然后加以整合,形成了今天流传甚广的神话格局。

《西游记》中包含的人生感悟

上文已经提到,师徒几人的性格都是阴阳五行的具象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从而也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会拥有怎样的经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就像《西游记》中的第一主角,坚如顽石的孙悟空,他能够凭借坚强的意志漂洋过海,学成一身惊天动地的本领。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格,让他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公然和天庭对立,不但大闹天宫,而且还扬言要做玉皇大帝。

这种精神固然可嘉,但是却并不可取。因为人的一生始终充满了变数,一味的逞强和坚持,并不能够让人生过的完美。就好比孙悟空的坚持,最终换来的结果,是先被二郎神拿住,而后又被雷劈斧剁,经历烈火焚烧,直到被压在五行山下。

这些虽然都是《西游记》中虚构出来的磨难,但是在现实中人所经受的痛苦,其实并不比这些差。而孙悟空初期的形象,就是为了影射那些,为了心中的执念和欲望,不顾一切疯狂追逐的人。

由于欲望的膨胀,人总是会迷失最初的自己,从而在各种各样的痛苦中煎熬,最终失去一切。这样的人生观点,与《道德经》中那句“金玉满堂,莫能守之,富贵而骄,自取其咎”,可谓是不谋而合。

而人生最正确的姿态,其实应该效法《西游记》中的唐僧,“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纵观唐僧的一生,可以说一直都是顺风顺水,即使偶尔遭遇危难坎坷,但是终无大碍。

尤其是在他取经之前,能够从一个小小的金山寺中,走到当朝皇帝李世民的面前,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和尚,成为天下皆知的圣僧。他之所以能如此平步青云,在很大程度上应该都取决于他的性格。因为从小受到佛法熏陶的他,似乎已经习惯了与世无争,让人《道德经》中说过,“不争之争,是为大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可见《西游记》中塑造的唐僧形象,乃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可能成为天下僧人的表率,更不可能获得西天取经的重任,最终修成正果。

同时也可以看出《西游记》对于人生,具有着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而重点就在于人们如何去解读。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各不相同的人生,只要悉心对照,总是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们完全可以看着故事中的角色,去解析自己的生活。

结语

《西游记》作为古代神魔小说的开山之作,其真正的价值和内涵远非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而如今所挖掘出来的一切,不过只是它的冰山一角。甚至可以说《西游记》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千古奇书,包罗诸家精髓,涵盖人生智慧。

参考文献:

《大唐西域记》、《辍耕录·丘真人》、《尚书》、《西游真诠》、《道德经》、《周易》、《阿含经》、《入楞伽经》、《史记》。

特此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游记》的核心思想:用虚幻揭露现实,以神话影射人生
唐僧三位徒弟,将他们名字连起来读,你会发现吴承恩最大的秘密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
“四大天王”和“五方揭谛”是哪路神仙?
观《西游记》中唐僧取经背后的明争暗斗
西游记:两场辩论,三教之争,最后谁赢了?你听听孙悟空怎么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