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民党派系之争: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

引子

*本文摘自金以林所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

作者在后记中有这么一段话: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小人书”是《水浒 传》,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单八将的 座次背得滚瓜烂熟。以后识字多了,开始对家父的藏书东翻西看,渐渐迷上了民国军事史,从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起,一路寻下去,又对黄埔军校和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国民党“大佬”着了迷,也总想给他们一一排个座次,可总是困惑无穷,因此立志大学要学民国史。

研究民国政治史,蒋介石是一个谁也绕不去的关键人物。

国民党的派系之争从立党之初到败退台湾,甚至到国民党在台湾成为在野党仍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上演令人眼花缭乱的闹剧。

扶不起的阿斗真不是盖的。

正文

国民党北伐胜利统一全国后的数年间,党内武 装对峙不断。由于汪精卫、胡汉民二人分立,总有一人支持蒋介石,从而使蒋一直能以国民党正 统自居,稳坐南京中央。但当蒋介石企图将汪、胡二人一起抛开时,立即引起党内粤派势力的大团结,并最终逼蒋一度下野。不可否认,地域观念是构成1931年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的一个重要因 素。但粤方的力量毕竟无法同已经多年掌握全国政权的蒋介石相比,全国的财政、经济中心仍在江浙而不在广东。这种局面终究是无法维持长久的。

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

桂系领袖李宗仁晚年在回忆录中写下这样一段 话:“国民党自有史以来,粤籍要员最具畛域之 见,其原因或者是由于方言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平时虽互相猜忌,然一有事变,则又尽释前嫌,作坚固的团结。” 李氏所提出的方言因素,其实只是广东籍国民党人团结的外在条件之一。隐藏在地域观念之后另一重要因素,正是粤籍国民党人内在的革命正统意识。

当然,地域观念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所起的作 用并非是决定性的,这其中更主要的因素,还是出于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和不同的政治理念。 同时,粤籍领袖之间也并非意志一致,各派系彼此间同样是矛盾重重。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民党发迹于广东,也造就了一批粤籍党国领袖。国民党在国民革命短短的数年时间里,迅速由广东一省统一了全国。这也在无形中增强了粤籍党国领袖的革命正统意识和地位。因此,当党内“新进”蒋介石欲以军事力量控制整个国民党时,自然引起元老们的强烈“不满”和“不 服”。这是最终酿成宁汉分裂和宁粤对峙的重要因 素之一,并两度逼迫蒋介石下野。尤其是后一次 的宁粤对峙,广东人浓厚的地域观念,在很大程 度上促成了粤方最初的大团结。而当孙科内阁垮台,蒋介石重返中枢后,一时仍无法建立一个无广东人参加的中央政权,为了巩固自己在党内的统治地位,只有再度同长期以来的政治对手汪精卫合作。这一局面大致维持到抗日战争的爆发。

粤籍党员在国民党内的特殊地位,是孙中山在 领导革命期间长期信任一批粤籍领袖的历史形成 的,自然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嬗变。他们拥有的这种坚固不破的“党统”意识,随着国民党由广东一省迈向全国、南京政府的不断巩固和开放, 加之蒋介石不断提拔重用浙江人,而逐步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当然,为了笼络粤籍人士的感情, 蒋介石在此后的统治期间仍任用一些二流粤籍人 物。

时任国民党中常会秘书的王子壮在宁粤对峙 后的日记中记道:“现中央以浙江人为中心,对于 海外同志,不得已则以二等之广东人物如萧吉 珊、谢作民等以羁縻之。但此辈均无远大眼光, 且一己又乏才智,以故不能用人才,彼等但知拉 票,海外有服从一己者豢养之而已,不知人才耗 损尽矣。” 王的观察颇能道出蒋介石对粤籍人士的心态。正是由于以上因素,粤籍党员的地域 观念,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的影响逐步弱化。

此后,国民党内的派系冲突,主要表现为在蒋 介石独断控制下的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地域观念逐渐淡出国民党内的派系冲突。

从胡汉民被囚到蒋汪合流,刚好一年的时间, 国民党内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等各派势力之 间,热热闹闹地经历了一个分化和重组的复杂过 程。此后,蒋介石渐渐汲取自己两次下野的教 训,表面上充分尊重汪精卫、胡汉民所代表的高 高在上的“党权”,而自己则只是牢牢抓住“军权”,逐步巩固统治地位,并最终确定了他在党内的“最高领袖”地位。

孙中山逝世后,在国民党内以地位而论,只有 汪精卫、胡汉民有资格继承孙的领导权。因汪得 到廖仲恺、许崇智等人和苏俄的支持,一度取得 了党内领袖的地位,但并没有引起党内的分裂。

在联俄容共问题上的分歧,首先导致国民党分 裂为左右两派。其间,一批坚决反共的国民党元老从党内分裂出去,形成西山会议派。这一派在党内虽然拥有很高地位,但并没有多少实力,不足以同广州的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相抗衡。半年 后,汪精卫以廖仲恺被刺案首先发难,将胡汉民 排挤出统治集团,但汪在随后的中山舰事件中, 又被党内新进、手握军权的蒋介石逼走。此后, 蒋介石凭借黄埔“党军”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在北伐中声名鹊起,从而导致他政治生涯中的第 一次权力膨胀,并一度将代表最高权力的“党 权”握在自己手中。但由于蒋在党内的历史地位终归较浅,引起许多元老的“不满”和“不服”,从而在党内掀起迎汪运动,开始处处打击和限制他的独断专行。蒋氏则利用反共“清党”,联合胡汉民等,形成宁汉对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民党军政要人合影

宁汉合流后,蒋虽一度下野,但汪、胡因积怨 颇深,难以合作,最终被迫双双出国。蒋仍依靠 自己控制的军权得以顺利复出,完成二次北伐。 此时,蒋介石相对收敛,他自知在党内资望尚 浅,仍需要得到党内领袖汪、胡中一方的支持, 以确立他在国民党内的正统地位,因此很快形成 蒋胡合作的局面。蒋胡合作的基础是,他们都主张反共,建立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军权。

但双方对集权的理解存在重大分歧。胡主张集 权于党,“以党治国”,蒋则着重于独握军权,指 挥一切。此时,在野的汪精卫联合各种反蒋势 力,以反独裁号召,同南京政府对抗,甚至一度 同与自己政见显然对立的西山会议派合作,导演了一出“扩大会议”的闹剧,最终以蒋胡合作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而告结束。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暂时震慑住了一切敢于公 然违背南京中央政权的地方军事武装。凭借此役的胜利,出现他的第二次权力膨胀。他自以为羽翼已经丰满,在国内已没有敢于公开同他抗衡的力量,可以为所欲为,根本谈不上将他个人掌握的军权交归胡汉民所渴望的党权指挥。蒋、胡矛盾不可避免。蒋便不顾一切地扣押胡汉民,终于酿成新的宁粤对峙事件,并迅速形成了国民党内前所未有的各派反蒋势力的大联合。这是原来十分自大的蒋介石没有料想到的。在此期间,因胡汉民被扣,汪精卫在野,而以孙科为首的太子派在党内陆位迅速上升。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 机,宁粤双方被迫中止军事冲突,进行和谈。获释后的胡汉民为削弱蒋氏权力并报被囚之仇,坚 持蒋必须下野。蒋在众怒难犯的情况下,被迫辞去本兼各职。汪精卫同胡汉民因历史积怨难平, 双方缺乏真诚合作的基础,于是只好共推孙科主政。蒋介石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自己在党内尚未取得绝对支配权时,不可同时对抗胡、汪两人。此后,蒋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分化了汪胡反蒋同盟,形成蒋汪合作的新局面。

面对错综复杂的党内矛盾,胡汉民不得不承认 他入主南京的希望极小。虽然蒋介石已经下野, 但蒋手中的军权并没有削弱,政治上的影响依然很大,再加上蒋汪合作逐渐形成,胡的力量更显得单薄。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西南,而不愿重返南京同蒋合作。

胡汉民返回广州后,就有把两广建成自己基地 的打算。他一改过去主张中央集权的态度,提出 了“均权”理论。他在广州国府纪念周演讲时 称:“满清以集权而亡,袁世凯以集权而死,今之 人以集权而乱。”“我反对集权,是为的主张均 权。” 此后,在他的指使下广州四全大会通过 了“实行均权以求共治案”,其目的就是想在西南站稳脚跟,使它对南京中央政府的半独立状态合法化,以此同蒋对抗。在胡的授意下,粤方四全大会决议在广州成立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代表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处 理西南的党务政务。胡汉民、萧佛成、邹鲁等人分任这两个机构的委员,由胡汉民主持全局。

但是,此时在胡汉民眼中以为最可依靠的广东 实力派首领陈济棠,其实并不可靠。他之所以支持胡汉民,无非是想借助胡在国民党中的威望, 来维护并扩大自己在广东的势力和南天王的地位,并不愿意胡汉民真的在他头上指挥一切。这 一点,从陈济棠没有在广州四全大会上列名提议设立西南政务委员会和西南执行部一案中,即可略见一斑。此后,他对胡的态度可说是“尊之若神仙,防之若强盗”,对于胡汉民在广东建立反蒋基 地的种种计划,陈济棠总是从中作梗。古应芬之死,更使胡丧失了一个能够制约陈济棠的人物。 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陈、胡之间的矛盾势 必日益扩大,而将胡置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已 经吃够蒋介石苦头的胡汉民自然不想重尝这种滋 味。“胡虽不舍伯南之广州政府,然亦无法亲临合 作,仅能于香港妙高台遥领。”

胡希望打着西南执行部的旗号,遥控两广,并利用西南各省领 袖同蒋的矛盾,在西南建立新的联合,加强反蒋 力量,并希望“由西南扩充到华中、华北、西北、 华东、华西、东北、内外蒙各地方,并在组织 上,再加以更进步的改造。” 为此,胡汉民积 极组织“新国民党”,发行《三民主义月刊》,标 榜自己是国民党的正统,以此同南京中央分庭抗 礼。但胡汉民始终没有再公开挑战南京中央的合法性。

“非常会议”虽然一度迫使蒋介石下野,并建立起亲胡的孙科政权,但孙科内阁因缺乏蒋、汪、胡的支持,本身又缺乏实力,很快在财政、外交上一筹莫展,仅仅支撑了一个月便宣告夭折。孙科派的政治主张,原本更倾向于胡汉民。但此时胡一心想控制两广,保持西南半独立状态,无意重返南京,而陈济棠根本不愿意孙科在广东分割自己的权力。因此孙陈之间无法合作。早在“非常会议”期间,两派就因争夺海、空军权,闹得水火不容。孙的亲信傅秉常就曾明言“不应捧此'土军阀’。”

尽管孙科痛恨汪精卫抢走了他的行政院长职 位,对蒋介石的独裁也表示不满,但他已无可奈何,而立法院长的高位,对孙仍有相当的吸引力。权衡利弊得失后,孙科最终还是回到南京, 出任胡汉民曾长期担任的立法院长一职,太子派 要人梁寒操任秘书长、吴尚鹰任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傅秉常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陈肇英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立法院在此后十余年间,成了孙科一派的主要政治舞台和实力据点,孙科并以“精诚团结,挽救危亡,缩短训政,实施宪政”相号召 ,希望凭借立法院长的地位,进一步扩大自己一派的政治势力。

西山会议派

西山会议派自国民党二大后,即被排除在统治 集团之外。在此期间,尽管邵元冲等因蒋反共转而支持蒋,但该派势力仍游离于国民党核心圈 外。国民党四大后,西山派领袖全部恢复党籍, 在团结御侮的号召下,重新回归党内。覃振、居正、谢持、许崇智、熊克武等人纷获高位,或出任五院正副院长,或当选国府委员。这些人虽是 国民党元老,但自身并无实力,尽管给他们安排的都是有名无实的虚职,他们也乐得以此终老。 从此,西山会议派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不复存在。

有趣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没有一名西山派重 要成员投奔新政权,尽管他们并非心甘情愿地屈 服于蒋介石的集权统治,但都一直坚持自己最强烈的政治主张——反共。这在国民党其他派系中所仅见(以北伐时最早建立的国民革命军八个军为例,随蒋介石到台湾的仅有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第二军先后两任军长谭延闿、鲁涤平和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均于抗战前去世,第五军军长李福林1952年病逝香港,其余四位全部投奔共产党和新中国,他们是四军李济深、六军程潜、七军李宗仁、八军唐生智)。

在蒋汪合作下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几乎容纳 了全部曾经武装反蒋的地方军事领袖,冯玉祥、 阎锡山、李宗仁、唐生智、陈济棠等人都当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仅有张发奎例外。上海和谈期 间,张发奎在汪精卫授意下,促使第四军离开广西,对蒋汪合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汪出任行政院长后,为了表现同蒋精诚合作,竟避而不见张发奎。第四军最后奉命调入江西“剿共”,张也被迫接受蒋介石所赠10万元出洋费,赴欧考察。从此汪张破裂,也结束了张桂军长达两年多联合反蒋的历史。

1927年4月15日在南京举行中央执监委员会

蒋汪合作政府组成后,尽管蒋独揽实权,但他 在党内陆位仍未能超越汪、胡两人。蒋介石通过 宁粤对峙事件,深知以自己在党内的地位,一时 尚不具备同时对抗汪、胡的能力。因此,他一改过去一人身兼国民政府主席、中政会主席、行政院院长、陆海空军总司令等多职的做法,而专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一职,牢牢握住军权。“委员长”一词,在很长时间内成为蒋介石的专用称呼。 国府主席继续由林森担任,行政院长让给汪精卫,中政会也改由蒋、汪、胡三常委轮流主席, 同时,蒋还容纳了过去党内众多反对派如改组派、太子派、西山会议派,将他们全部吸收进新政权,地方实力派军事领袖也纷纷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

尽管胡汉民此后仍以“在野”之身,坚持抗日、 反蒋,并以“均权”相号召,但始终未能形成新的 反蒋浪潮。胡所控制的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 员会,在形式上也不得不始终表示服从中央。这 说明各派反蒋势力,在经济上比起有江浙财阀支 持的蒋介石要软弱得多,在外交上得不到欧美列 强的支持,军事力量也不及蒋强大,无论哪一派 都不可能脱离蒋介石独立掌权,只能处在依附于 蒋介石的地位。此后虽然出现过三次规模较小的 武装反蒋事件,即1933年陈铭枢领导的福建事 变、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以及1936年陈济棠、李宗仁领导的两广事变,但大都是地方实力派独自发动,缺少党内力量的广泛支持,没有产生全局性的影响,很快就在蒋介石的武力压迫下迅速瓦解。

伴随着各派势力的相互妥协,国民党内再难形 成各派联合一致的反蒋基础,逐步确立了在蒋介 石主导下,党内各派联合统治的局面。在这一局 面下,蒋以退为进,巩固并加强了他在国民党内 的统治地位。

1935年国民党五全大会前后,由于日本加紧侵 略华北造成的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全民族团结抗 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在国内的声望逐步提高,他的权力也已经相当巩固。对此,自由派知识分子领袖胡适曾评论道:“蒋先生成为全国公认的领袖,是一个事实,因为更没有别人能和他竞 争这领袖的位置。” 但蒋介石仍深知,尽管地方实力派和党内领袖无人再拥有向他挑战的军事实力,但就党内历史地位而言,他还没有达到说一不二的地步。他也吸取了以往两次下野的教训,不再斤斤计较于名分。

为此,他亲赴山西太原和山东泰山,面邀阎锡山和冯玉祥来南京出席五全大会。 就在这次五全大会上,有代表提议《请推举蒋 同志为本党领袖案》《本党应恢复总理制案》, 都被蒋介石婉言拒绝,他始终不肯以领袖自居。

国民政府主席继续由林森担任,在新选举的 国民党中央组织机构中增添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 员会主席和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两项新职务,蒋介 石分别让给胡汉民和汪精卫,而他自甘担任这两 个机构的副主席,只是牢牢抓住军权,成为事实上的领袖。蒋介石此后还多次在日记中对当年扣胡一事进行自省:“当时讨平阎、冯叛乱以后,乘战胜之余威,应先积极统一各省军民财各政,而对中央内部谦让共济,对胡特予信任与尊重,以 国府主席让之,则二十年胡案不致发生,内部自 固矣。”并以此提醒自己“不可再蹈民国十九年冬之覆辙”。

1936年5月,胡汉民在广州去世,蒋介石的地 位无形中又得到提高。西安事变时,中共主张和 平解决,也因为此时的中国尚无人可以代替蒋来 实现全面抗战。到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蒋才在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总裁, 汪精卫为副总裁。不久汪精卫降日,被开除党籍,蒋氏终于成为党内的唯一领袖。

此时的国家元首——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只是 一个礼仪性的职务,仍由林森担任。依照1931年12月国民党四全大会修订的《国民政府组织法》 规定,国民政府主席由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任 期二年,可连任一次。该组织法还将国民政府主 席因故不能执行职务时由五院院长依次代理的规 定予以删除。到1936年元旦,林森已满两任任 期,依法不能再行连任。这时已到全面抗战爆发 前夜,此前1935年12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一中全 会,决定于1936年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制定 宪法,因此临时决议将林森的第二任国府主席一 职的任期延长至宪法颁布之日止。

到1936年 10月15日,国民党中常会第23次会议以国民大会 选举事宜不克如期办理为由,再次决定将国民大 会召开日期推延。 不久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大会更被无限期推迟。所以林森的国民政府主席一直连任至1943年8月病逝时止。

林森(1868年2月11日-1943年8月1日)

1943年5月,林森因病已不能视事。为此,国 民党中常会修正了延用12年之久的《国民政府组 织法》。在原法第13条后增加一项:“国民政府主 席因故不能视事时由行政院院长代理之。” 当 年删除此项条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蒋介石集权, 但12年后的蒋介石早已大权在握,此时恢复这一 条款并无任何障碍。8月1日,林森病逝。当日夜间,国民党中常会举行临时会议,决定选任行政院院长蒋介石自即日起代理国民政府主席。9 月,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正式修正了《国民政府组织法》,这次修正的主要内容如下:

(1)国民政府主席任期改为三年,连选得连 任;(2)主席因故不能视事时,由行政院长代 理;(3)主席为陆海空军大元帅;(4)五院院 长、副院长由主席于国民政府委员中提请中央执 行委员会选任;(5)国民政府主席对中央执行 委员会负责,五院院长对主席负责;(6)国家行为由主席署名行之,由关系院院长副署。 这次修正,使国民政府主席不再只是林森担任时的礼仪性职务,而能直接掌握一切大权,基本恢复到1931年6月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政 府组织法》所赋予国民政府主席的权力。 从此,蒋介石不但以国民党总裁、行政院院 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身份总揽党政军大权, 更将国家元首的职位国民政府主席一职拿到了手。

1948年4月,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蒋介石作 为唯一的总统候选人当选中华民国总统。但这时 已到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末期。仅仅过了一年 半,蒋介石在内战中彻底失败,被迫退守台湾。

资料来源: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民党的派系与内争,细说北伐前国民党的地域性
1943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因车祸去世,蒋介石问戴笠:是你干的?
派别林立的国民党--党权之争,地方实力派,四大家族,黄埔、cc系、政学系......
1925~1948,国民政府的四次大裂变:另立中央成常态
名将王耀武 13
粤“二大”与沪“二大”,细说“黑马”蒋介石的异军突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