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鞋子一览图


鞋,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远古年代先人们用兽皮、树皮裹足,到今天繁花似锦的各种鞋式,走过漫长发展的路程。 



这是仿制品,它反映了远古居民兽皮裹脚的原始形态。数十万年以前,人类为了保护脚部不受伤害,已学会了用动、植物的皮或茎裹脚。特别是皮革之类的东西是狩猎以后得来的剩余产品,因为它的质地坚韧耐磨,防寒保暖,所以被用来当作服饰和'鞋袜'穿。所以鞋的称呼多以革字为边旁。古代的鞋有许多名称,如履、屐、靴、屣、屦等字均为鞋的别称。最早的鞋子式样是很简陋的。人们推测古人将兽皮切割成大致的足形后,用细皮条将其连缀起来即成为最原始的鞋子。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原始木履。板上有五个洞,作为系绳之用。1989年在浙江省慈湖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遗址发现。出土时一只已腐烂,另一只比较完整。据考古学家运用C14测定为5365士125年前的遗物。这虽是仿制品,但再现了原始木履的形制。 

经专家鉴定,其形制为战国时期战靴,制作十分精巧,因铜制鞋不易腐朽,古人用来装饰茶几的四只脚,既美观、又实用。桌面早就腐烂了,'鞋'依然存在 


这是工艺品。战靴上的蟠缡纹是典型的战国纹样。此仿古品的形制,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时从东胡族引进的皮靴。周朝末期靴的使用来自北方胡人的鞋式。胡人游牧骑乘多穿有筒之靴,而赵武灵王主张习骑射,以利于战事。 


这是1928年河南洛阳市金村出土的战国青铜女孩像。(铜像原物现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我们从她的脚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她穿着一双皮靴。这种皮靴正是战国时期由外族引进的时尚鞋履,也是我国皮革鞋的源流。 


这是一双仿南朝'谢公屐'形制的活络齿屐。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是我国山水派诗的鼻祖。性喜山水,根据 《南史》记载,他创造了一种活络木屐。为了登山时保持人体平衡,这种木屐利用榫头、插子和两枝活动齿屐,在上山时卸掉前齿,下山时则脱掉后齿,史称'谢公屐'。 

 

屐是古代对木制底鞋类的总称。其特征是前后装两个木跟,古时称高跟为齿,故木屐又称'齿屐'。在汉代,男穿方头屐,女穿圆头屐。此中寓天圆地方之意。作战时,将木屐去齿就成为无齿战屐。 


 

隋唐时期,民族交流,社会开放,少数民族的鞋饰传入中原。当时流行胡地的翘头鞋、勾头鞋等时尚鞋饰。这是其中一种样式。 


 
高缦,是指鞋头高耸部分。大唐帝国进入社会发展鼎盛时期,鞋缦造型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双唐三彩鞋为典型的唐代卷云式高缦鞋形制。 

 

唐代鞋履高耸的头部经常突出两个尖角,好似分梢,男女皆穿。又称'歧头鞋'。该鞋形制始于西周,唐代沿袭,宋后渐没。 


 
麻线鞋属凉鞋类。古时以麻线为底,丝绳为帮编织而成,鞋面组织朗疏,中间透空,始于唐代。麻线鞋轻便,还可以用麻线织成各种花样。开元以后,妇女多着此鞋,颜色以本色为多,亦有染成彩色者。 

宋辽时期,契丹、女真族以武力侵入中原,草原鞋饰文化在汉民中渗透,特别是北方民族穿革靴的习俗广为流传,这是民间用靴形制成的口哨玩具。 

 

乾隆年间所制工艺品。 


 
金莲旧时指缠足妇女的纤足。后引申为小脚鞋。其起源众说纷纭,史学界一般认为金莲始自五代南唐。李后主令宫女睿娘用帛缠足成弓状,在金制莲花台上跳舞,故称'三寸金莲'。后从宫廷到民间,形成妇女纤足以小为美、为贵的民俗。 

 

清代宫廷女布鞋仍是中国传统色红色为主色调,配以花纹,底有寸厚,贵气而精美,满族女子多有穿着,且脚都比较大,跟常人无异。 

 

清代宫廷男布鞋造型粗犷,短鞋口、双梁,配以花纹,秀长而不失阳刚之气。 


清代花盆底鞋 
满族妇女喜欢穿长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宽下圆,形似花盆,因此而得名。这种花盆底鞋为木头底,上面裹一层布,鞋底制成马蹄状,所以又叫马蹄底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传说满族穿上这种鞋可以驱蛇虫,蛇虫听到走路的声音,就会远远的避开。另说妇女穿长裙,花盆底鞋可使身体增高,便身体更加修长,另外由于鞋的特殊造型,女子走路双手臂前后摆动幅度较大,身材更加婀娜多姿。 


清代洞房婚鞋 

这双粉红色的'三寸金莲'是进洞房时新娘的婚用鞋,鞋内藏有春画,是对新婚夫妇的性教育,也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用鞋作为**的传导工具。在洞房花烛夜时,用睡鞋进行婚前性教育,是中国生育文化中的一大发明,表达了父母期望'早得贵子'的迫切心。 


木制金莲鞋 
这双木制'三寸金莲',红底子,黄色花纹。这双鞋的上面用两只小圆木塞住,可做欣赏用。也有人作贮存器,将自己喜爱的小物件放进去贮藏。 

 

铜制金莲鞋 
白铜'三寸金莲'鞋是以白铜为原料的工艺鞋,小巧精致,上面有刻花。


 
明代民间常在腰间或扇柄处携挂鞋形物,传可'辟邪'

此为明代制作的彩瓷挂鞋,上有小孔,便于穿绳悬挂。 

一种鞋楦样式的石头 

 
清代瓷鞋 
此为工艺鞋。仿古代云头履形制。鞋头略翘,饰有云状图案,寓吉祥之意。古代用于殉葬,用瓷土烧成,现转化为工艺欣赏品。 

 
玉鞋,用玉石制,为观赏工艺鞋。 


这是一双百年以上的传世鞋履

用毡皮制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帮高毡厚,鞋底坚实,对保暖、防风御雨,有着特殊作用。 


清代常用纸牌作为赌具,民间惯用鞋形器来发纸牌,意为'发邪 (鞋)财',以民俗口彩形式祈盼发财致富。 


清代白瓷鞋 
此为清代瓷鞋,颜色古朴而秀美。 

 
这是一双具有江南特色的婚袜。在袜底上绣有'喜'字图案,针法细腻、朴实可爱,给人以亲切感,充分表达了人们祝愿新娘永远幸福的诚意。 


草鞋从原始人类到现在一直有人穿着。草鞋的编织各种各样,有稻草,有麦秸,玉米秸,东北有乌拉草,鞋有系绳,也有拖鞋。 

 
满族绣花鞋 
这是满族妇女穿用的高底'旗鞋',即满族绣花鞋。它的最大特点是鞋底特别高,木底的形状分上宽下窄的花盆底和上宽下圆的马蹄底,所以人们习惯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统称为'高底鞋'。其鞋底用木头做成,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达25厘米左右。木底用白布包裹,镶在鞋底中间的部位。鞋帮上多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木底靿身部分也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满族统一全国后仍然实行'八旗制度','旗人'的社会等级最高,高底旗鞋自然就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青年女子穿用。满族不尚裹脚,实行'天足',所以旗鞋一般都比汉族的小脚鞋要大一些。关于'高底鞋'的起源,还有一传说: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现在,这些木底旗鞋只有在文体娱乐活动中穿用 。


民国女绣花鞋 
民国时期小脚放足,脚得到了放宽,她们的裹脚布去掉以后,脚都不同程度地长大了。她们的鞋也随之增大,但基本做工还是相同的。 


当时上海有个'小花园'鞋店,专门生产纳底布鞋派生出的线纳皮底布鞋。用优质黄牛皮为底,厚约1.5厘米。鞋子为暗绱法。 


绣花鞋是我国千年不衰的民族鞋饰,在不同的历史年代绣花鞋反映了该时期的人文、民俗与风情。此双绣有'婚姻自主'的近代绣花鞋,反映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蟹)命时期反对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的历史写照。



一种用以防滑的雨靴。此鞋一般用牛皮制成鞋面,在鞋底上钉上圆头铁钉,向外突出,很耐磨,再涂以桐油,使之不漏水。 


鞋楦,也叫'鞋模'这是一双用木头制作的鞋楦。用于修鞋或制鞋时塞入鞋内,使鞋型美观。不同款式、尺码的鞋,须使用不同的鞋楦。 

 
陶瓷茶壶鞋 
工艺器皿,民间的传世实物。鞋形为草鞋,五指皆露在外面,鞋口分别写着'脚踏'、'实地',揭开可以置放茶叶,鞋头有鞋嘴,倒茶用,置于茶几上,颇有几分田园风味。 


朝鲜族的'勾背鞋' 
是传统的女性鞋履。朝鲜族自古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属于'跨境民族',所以'勾背鞋'在中国朝鲜族、韩国和朝鲜都有流行。朝鲜族历来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饰多用白色,朴素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朝鲜族古代多穿草鞋、木屐,后发展到浅口勾背鞋。勾背鞋,口浅,便于穿脱,而且晴雨两用。胶鞋普及后,用橡胶制成的白色勾背鞋成了朝鲜族男女脚下的'宠物'。这里展示的几款'勾背鞋',呈船形,造型别致,线条流畅,颜色也不限于纯白色。其中,全红色勾背鞋为绸缎面料,上绣'蝶恋花'图案,勾头为蓝色,为婚礼场合穿用。 

 
彝族虎头童鞋 
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从远古时代起就对老虎非常崇拜,处处表现出'虎文化'的痕迹。儿童穿用的'虎头鞋'并不限于某一民族,而是许多民族共同喜爱的童鞋,但彝族虎头鞋却是其原始宗教与信仰的反映。该鞋为硬白布底,圆头,鞋面以红色绒布缝制,鞋帮前部成虎头状,以蓝、绿、黄、黑、橙及粉红色毛线绣出五官。虎头沿及鞋口分别用橙、褐色丝绒滚边,内衬两侧为红绸。鞋的造型和颜色搭配独具匠心,寓意孩子虎虎生威,茁壮成长。 


白族儿童'虎鞋' 
生活在云南大理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人杰地灵,风俗习惯独特。农历三月三是'赶月街',白族妇女要穿绣花鞋。清代《月街词》中'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指的就是白族妇女的包头和绣花鞋。农历4月23到25是传统盛会'绕三村',白族妇女要穿布制的'白节鞋'。白族绣花鞋不仅妇女喜爱,儿童也爱穿。您现在看到的这双儿童'虎鞋',与其他民族的虎头鞋在造型不完全相同,独具民族特色。鞋为棉布底,红色绒面,上绣有'分体'虎形,鞋帮头部为虎头,虎额头有'王'字,上以毛装饰,构图十分讲究。整个造型极似卧虎,寓意深远。 


'大鱼棉鞋'

始于明末清初,一直传到现在。北方气候比较寒冷,鞋匠就想法做了穿脱均很方便又很跟脚的舒适棉鞋,鞋内填充的棉花有半斤之多,老人们穿在脚上既舒适又暖和,高兴的直乐,俗称'老头乐'。大鱼棉鞋的鞋形象鱼,故又叫'大鱼棉鞋'。



这双羊皮靴有100年之久,其色泽比较古朴,但造型和工艺均和现在差不多,几代人穿过了,脚尖处破了一个小洞,在上面钉上了一小块皮。 

 
一种在鞋头饰有兽形图案的小儿鞋,是汉族一种育儿民俗。鞋有棉、夹两种,皆手工绣品。较常见的绣有虎、猫、狗、猪、兔等生命力强的兽形,取繁衍旺盛,易养易活和祝福孩子健康成长之意。 


这是满族的矮筒皮靴,又称'乌拉鞋',多为男子穿用。'乌拉'(即'靰鞡')是满-通古斯语言诸民族对鞋子的一种称谓。满族'乌拉鞋'分两种,一种是无靿的,一种是带靿的。最初,'乌拉'多为软底,以鹿、野猪皮缝制,连帮而成,帮上贯多个皮耳或皮绳以备系用。后来发展为用牛、马皮等材料,鞋底渐渐变为硬底,厚度也增加了。若鞋帮上面接布靿或皮靿,则成'乌拉靴',满语称为'踏踏玛儿',以区别于'乌拉'。这件矮筒皮靴的高度介于'乌拉'与'踏踏玛儿'之间,用牛皮缝制,时代属于清朝至民国时期。冬季穿用时,内絮捶软的乌拉草,不仅防寒保温,而且轻便耐用。满族实行'八旗制度','旗兵'行军打仗或狩猎远行都穿着'乌拉鞋'。满族穿'乌拉'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抗日期间,东北抗日联军就普遍穿自制的'乌拉鞋',抗联第二军第二师师长陈翰章还曾率军用倒穿'乌拉'的方法在雪地上行军,以迷惑日军。现在,'乌拉鞋'已经逐渐绝迹。 



满族男鞋除了'乌拉鞋'(靴)之外,普通鞋饰主要有高底布鞋、大头鞋(即洒鞋)、薄底快靴(轻便布靴)等。这双男子布鞋的最大特点是尖头、双梁,鞋头长出鞋底。鞋面为黑色绒布,嵌饰黑缎,成勾云纹。鞋口较宽,滚黑缎镶边,内衬白布。鞋底为布底,用麻线纳成,结实耐穿。受满族的影响,这种布鞋在东北各族中都很流行。 


蒙 古 族 女 布 靴 
女靴与男靴子在形状上基本相似,制作方法相同,惟所绣的花纹及颜色不同。这件绣花女布靴是典型的蒙靴造型,靴底为千层底,以麻线密密纳成;靴帮为粗绒布,上绣彩色花卉与草叶,象征繁花似锦的草原春天;靴靿为帆布,下部绣以彩色云头图案;靴内以白布衬里。整个靴子成型较好,适合春秋穿用,既轻便又隔潮。生活在辽阔大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不仅冬天穿着靴子,其他三季也都离不开靴子,靴子已经成为蒙古族服饰的重要标志。 


蒙 古 族 男 子 布 靴 
蒙古族主要生活在蒙古草原上,传统上以畜牧业为主,由于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最常用的鞋履是靴子。蒙古族的靴子主要有马靴、毡靴、缎靴和'唐吐马'等,除了'马靴'外,其他的靴子一般通称为'蒙靴'。一般靴子尖梢上翘,靴帮为黑色、古铜色或棕黄色。部分靴子的靴梁或靴帮上镶有彩色嵌条,这与藏靴有相通处。靴内有衬皮或衬毡,靴身宽大,可套棉袜或毡袜,以适于蒙古包内活动,靴袜之间常插以刀子。依据古老的习俗,'那达慕'上举行摔跤比赛时必须穿蒙古族靴子。最有特点的蒙古族靴子是'马靴',靴筒较高,靴底装有钉子,行走可防滑,骑马可踹镫。这里展示的是普通男子布靴,靴筒比马靴矮。布靴属于日常服饰,多用帆布或绒布缝制,布底外面再加一层皮革,结实耐穿,轻便软巧。有时在靴上用彩色丝线绣出美丽的云纹、植物纹和几何图案。 


满 族 宫 廷 女 鞋 
这是满族宫廷女鞋,俗名'登云里'。这也是一种高底鞋,但鞋底较大,长度基本与鞋面相等,造型与'花盆底'、'马蹄底'不同。顾名思义,'登云里'是站在云彩里面的意思,这个夸张的名称足以说明这种鞋子的特点。这件登云里鞋底高近8厘米、通高12厘米,木底外包裹白布,底面再加一层牛皮。鞋面用黑绒布和蓝锻制作,上绣云头纹,鞋尖处也向上弯起,卷出云头,俗称'勾云头',更加突显'平步青云'的文化义蕴。鞋面又装饰红色布条,色彩明快。过去,满族贵族妇女穿用,反映了'旗人'悠闲的生活。

 
哲 族 鱼 皮 鞋 
这是一双近乎绝迹的赫哲族鱼皮鞋,又称鱼皮'靰鞡',赫哲语称为'温塔'。赫哲族是生活在松花江畔的'特少民族',人口较少,历史上主要以渔猎经济为主,所以用鱼皮制作服饰是该民族特有的传统技艺,工艺独特。鱼皮鞋多用怀头鱼、哲罗鱼、细鳞鱼、狗鱼、鲑鱼和鳇鱼等鱼皮做鞋帮、鞋底,鞋靿则必须用狗鱼皮或鲶鱼皮。制作鱼皮鞋的关键是鱼皮的加工技术,如剥皮、揉皮、切线等。以切线为例,工艺极为复杂,先选取大胖鱼,刮净鳞、肉,撑开晾干,将四角不整齐的皮切去,然后在干鱼皮上涂狗鱼肝,使鱼皮柔软、湿润,最后折起来用快刀如切面条一样,切成细丝。这项技术早已失传,通常用兽筋或鬃毛替代鱼皮线。鱼皮鞋的造型比较简单,最简单的是用一块长25、宽21厘米左右的鱼皮,在一端中间剪一个半圆作为鞋口,缝合即成。复杂的还要加上鞋靿,像短靿的靴子。您看到的这双鱼皮鞋就是短靿靴子的造型,开口在前面,与楼兰出土的那件最古老的靴子有不少相似处。鱼皮靰鞡的优点是在雪地上行走轻便而不滑,既暖且轻,还可隔潮。正如赫哲族的一首歌谣所唱的那样:'当你穿上这鱼皮做的鞋子趟过溪流或踏雪时,就像走在平地上一样,它挡住了寒气和潮湿'。鱼皮鞋饰本来是有染色和轧花的,据传,是用植物煮水染皮,可惜这些技术早已失传。 


鄂 伦 春 族 毡 靴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区,属于人口较少的'特少民族',历史上以狩猎为生,服饰以动物皮毛为主。其鞋履主要有'奇哈密'、'翁得'和'奥罗奇'等。'奇哈密'即皮靴,男女均穿,它是用十几条狍腿皮做靴帮,用狍脖皮做底,形似满族的'乌拉鞋',冬季穿着时需穿上狍皮袜子,既保暖,又使行走轻松舒适,特别是在雪地上行走时与积雪摩擦的声音很小,适于狩猎。'翁得'是专供冬季穿的单层软底靴子,是用鹿皮做帮,用野猪皮作底,帮较高,不灌雪,也适于上山狩猎。'奥路奇'则专供夏天穿的靴子,帮由多层布纳成的,靴底以野猪皮或熊皮做成,不用穿毛皮袜子,而是在靴里放少许乌拉草,雨天可当雨鞋。这里展示的这件毡鞋是鄂伦春人冬季穿用的,系用纯羊毛擀制而成,靴底和帮均较肥大,靴内可以填塞乌拉草以防寒保暖。



西北回族妇女穿用的'睡鞋' 
回族是一个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青海最为集中。'睡鞋'亦称'卧履'、'眠鞋',是妇女就寝时穿的鞋子。一般以红色绸缎制成,软底,鞋底及鞋帮均施彩绣。考究者以珠玉饰之,并洒以香料。不仅可以御寒,也起到裹脚的作用。回族和汉族一样,在服饰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和汉族杂居的部分回族妇女也实行裹脚。这件清末民初的'睡鞋'。 

 
西北回族'礼拜鞋' 
'礼拜鞋'又叫'鞋袜',是西北地区最为常见的鞋饰。穆斯林民族成年男子要经常到清真寺参加礼拜,而做礼拜时不能穿鞋,所以'鞋袜'就成为首选。这里展示的这件'礼拜鞋'以黑色缎布制作,纯手工,鞋靿较高,内衬花布,穿着极为舒适。'礼拜鞋'最富特色的部分是鞋底,以丝线满绣花纹,工艺极为精致。这些鞋饰均回族妇女在家中手工缝制,市场上没有出售,所以虽然样式、颜色大同小异,但鞋底的绣工却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在偏僻的乡村,这些色彩斑斓的'礼拜鞋'恰似一道美丽的风景。 
  
 
东乡族'放足'绣花鞋 
东乡族是以古代的回回、色目人为主体并融合了蒙古族、汉族而形成的,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的鞋与回、保安、撒拉族的鞋饰一样,主要以布鞋为主,男鞋多为黑色素面,妇女则为绣花鞋。东乡族的绣花鞋主要有两种:一是软底绣花鞋,适于在帐篷或屋内陆毯上穿用,鞋底、鞋面均绣有花草、禽鸟,技法以平绣为主;二是木底高跟绣花鞋,木底以黑布包裹,鞋帮上绣花,这种木底鞋不仅在喜庆之日穿用,还是新娘出嫁时的嫁妆之一,要带到婆家。在西北的各少数民族中,东乡族以'放足'、'解放足'著称,但仍为尖足缠足。绣花鞋一般比'三寸金莲'大一点,造型比'三寸金莲'有了进化,帮腰有鞋带眼,鞋底较厚,大底下再加上一二层牛皮。其造型、工艺与民国时期流行的妇女'放脚鞋'('解放鞋')相似。这里展示的这双'放足鞋'为清末民初的旧物,这类鞋饰现在已基本绝迹。 


保安族妇女'棉靴' 
保安族人口较少,属于我国10万以下的'特少民族',主要居住在甘肃积石山等地。保安族也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以从事农业为主。历史上同土族、东乡族、回族、藏族等相互交融,曾被称为'保安回'。保安族特别擅长制作各种刀具,'保安刀'是享誉中外的民族特产。这里展示是一双妇女穿用的棉靴,在保安族中比较流行,以黑布为料,红色绣口,三层锁面,高靿;靴面饰有彩色拼格,呈菱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鞋尖端有彩线编成的穗。其特点是靴靿较长、鞋底较厚,既可防寒保暖,又适于农家生活。靴底为手工缝制的千层底,十分结实,靴帮上用彩线绣有各式抽象的花纹,色彩十分艳丽,体现了保安族人民独特的审美价值。 


保安族妇女春夏穿用的绣花鞋 
此鞋造型极有特点:浅口,尖头,鞋头略翘。鞋头上饰有桃红色线穗,随脚步起舞,美观大方。后跟处有红布做的'提跟子',既美观,又便于穿鞋。鞋底为用麻线纳制的千层白布底,鞋帮以深色布为底,上用五彩丝线绣成菱形格纹和条纹,色彩极为艳丽。此类绣花鞋多为青年妇女穿用,鞋靿较低,易于保持凉爽,鞋底以麻线手工制成。 


撒 拉 族 '礼 拜 靴' 
这是撒拉族'礼拜靴',又称'鞋袜'。撒拉族属于我国10万以下的'特少民族',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源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礼拜鞋'是成年男子到清真寺做礼拜时穿用的,一般穿在鞋子的里面,到清真寺时再把鞋子脱下来。穆斯林在每天五次礼拜前,必须小净,但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多次洗脚则十分不便,又容易得病,故有了这种布制软底的中统或高统袜。它的特点是底部比袜底要厚,约二毫米左右,但比鞋底要薄。鞋袜多为黑色或蓝色,只在做礼拜的大殿里穿用。又因礼拜时要脱鞋进殿,下跪时只见袜底和袜跟,故在袜底和袜跟处绣有精美的花卉图案。妇女进女寺做礼拜时也穿着'鞋袜',式样与男子的鞋袜相同,颜色多为红色。 


仡 佬 族 童 鞋 
仡佬族主要分布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其中以贵州省最为集中。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仡佬族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但由于人口少且居住分散,这些传统的文化正面临迅速消失的危险。精工巧织的仡佬族妇女以编织美观牢固、不褪色的'铁笛布'而闻名。仡佬族的绣花鞋口沿和鞋头都有绣花,鞋头略上翘,花饰部分占鞋帮的三分之一,造型别致、图案美丽,色彩富有民间特色。您现在看到的是贵州仡佬族的童鞋。鞋底是白布千层底,结实耐穿;鞋面为红、黑相间绒布鞋面,有耳带扣,鞋头绣有花卉图案。鞋面由两部分拼接而成,鞋后部为印花绒布,鞋为圆头 


海南黎族绣花鞋 
黎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海南省,有九个支系,各有特点。相传,黎族是从中原逐渐南迁到海南的古老民族,所保存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就是远古的遗存,其中以纹身最具特色。这里展出的黎族绣花鞋为千层底,头微翘,鞋面以各色布块拼接而成;鞋面通体绣有勾云纹,以金钱勾勒,鞋前部用彩色丝线缀以亮片绣出'甘工鸟'纹,寓意吉祥。鞋头用双色丝线致密地滚边。该鞋的纹饰相当华丽,色彩丰富。 


这双绣花鞋是生活在海南省通什县的黎族鞋饰,属于典型的'尖尖鞋',鞋头形如尖尖的三角形,故名。鞋底为麻绳纳制的千层底,毛边。鞋帮饰有花带叶的花纹图案,图案中间零星点缀金属片,煞是好看。沿口镶成锯齿纹并加彩条。后帮处是淡蓝色布制作,上绣有云头纹,颜色与图案相得益彰。 

 
畲 族 '脚 龙 套' 
畲族,自称'山哈',意思是'居住山上的客人'。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丘陵地带,从事梯田与旱地耕作。由于位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少数聚居区外,传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保留不多。民族服饰以头饰的'凤冠'和'牛角帽'闻名,服饰的颜色以黑色、蓝色为主。您现在看到的这双'脚龙套',又称'鞋袜',用蓝色土布缝制,鞋帮前部用黑色土布,加白点作为装饰;后部为暗红色'硬布',上绣有缠枝梅花图案,既美观大方,又可保持鞋袜不变形。鞋底亦为蓝布,用白线纳制,形成片片鱼鳞纹,周边则镶有锯齿纹。 


壮族'回头'绣花鞋
'回头'绣花鞋为妇女常穿用。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作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色彩,纹样有龙纹、双狮滚球、蝶花、喜鹊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家居'回头'女绣花鞋。鞋尖呈三角锥状,尖部呈'回头'状。鞋面为蓝布,上有用黄、红、绿线绣成花草图案。鞋底为用麻线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坚固耐穿。

 
侗 族 绣 花 鞋
侗族自称'更'、'君'或'金',汉族称之为'侗家'或'侗人'。主要从事稻作,素有'水稻民族'之称。您所见到的是侗族女子穿用的绣花鞋,该鞋为千层底,用棉线纳成,鞋头为双梁尖头,整个鞋面由蓝布和红布拼接而成,在鞋的前部绣有抽象几何纹,并在中间缀有亮片;鞋后跟用桨过的黑布缝成勾云纹。

 
侗 族 的 女 凉 鞋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由于所处地区气候潮热,服饰多以透气性好的裙子、绑腿、凉鞋等为主。这里展出的就是深受侗族妇女喜爱的绣花凉鞋。该鞋为布料手工缝制,鞋底为麻线纳成的布底,工艺十分讲究。该鞋的造型亦很别致,只要后部有鞋帮,鞋头以细长布条与鞋尾相连,既简单明快,又坚固耐用。在细布条、尾帮等处绣有花卉,间以金属片点缀,凸显了侗族刺绣一丝不苟的风格,表现了侗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样的鞋饰穿着不仅凉爽实用,而且美观大方。


水 族 绣 花 鞋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都匀、凯里等县市,少数散居在广西、云南等省。水族自称'虽',称为'水家'、'水家苗'等,其现行族名'水'系由自称'虽'转音得来。水族的鞋饰同云贵地区的苗、瑶、壮、侗等民族有许多共同性特点,喜爱穿用'勾头'的绣花鞋。这里展示的水族绣花鞋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用干竹笋叶剪出鞋底模型,用旧布依样层层加厚,做成'千层底';再将剪好的鞋面罩上绒布绣花,图案各式各样,多为禽鸟花卉,有时在鞋头缀毛线绒球;最后是将帮与底缝合。一般而言,制作一双绣花鞋,熟练的妇女大概需2-3周时间,普通妇女则需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水 族 妇 女 绣 花 鞋
鞋底为布制千层底,部面的头部为红色布料,鞋后跟部为蓝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鞋帮上先用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卷曲成各种几何图案拼镶在鞋帮上,图案为花卉、云朵等纹样。刺绣精美,做工讲究。水族妇女多在庄重的场合或走亲戚时穿,并配上百褶裙和银扣上衣,十分典雅华贵。


 
土 家 族 '篮 篮 儿 鞋'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区。生活在汉族环绕之中,土家族在经济、文化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里展出的鞋主要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是年轻女孩春秋季节的穿着,因形似竹篮,故土语称'篮篮儿鞋'。该鞋为绿布面镶黑边带绊女鞋。鞋面较薄,为布质,镶边,有横绊;鞋底则是用棕麻与碎布相间粘合,晒干,再用结实的棉线纳成的千层底,结实美观。 


布 依 族 绣 花 鞋 
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省,也有少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罗甸、望漠地区。贵州地区的绣花鞋鞋尖细小,向上翘起。云南地区的绣花鞋一般鞋鼻上翘,鞋帮绣满花卉图案,俗称'猫鼻子花鞋',布依语称'海兰高'。现在,这种满花绣鞋逐渐变成半形或鞋尖处绣小花。您所看到的是贵州省布依族女童穿用的软底绣花鞋。鞋底为布制软底,且绣有红色花纹。鞋帮为红色,左鞋帮为缎面,右鞋帮为布面,两鞋帮上都绣有风火轮,前部绣有鲜花图案,色彩艳丽,花纹细致,活灵活现,显示出布依族妇女手工之精巧。整双鞋在颜色和刺绣上都满足了女孩们的爱美之心,因此大受欢迎。 

 
瑶 族 绣 花 鞋 
瑶族是一个分布十分广泛的南方民族,支系复杂,以服饰来划分就有'花裤瑶'、'花篮瑶'等不同称谓。鞋的式样也很多,湘桂交界处的瑶族绣花鞋有两种:一是节日喜庆时穿的'镶边鞋',一是姑娘出嫁时穿的'乘海鞋',也称'登云绣鞋'。'乘海鞋'鞋尖上翻,形如龙头彩船,鞋面图案犹如波涛汹涌,又似彩云翻滚。传说,瑶族先民在飘洋过海时,遇上风暴,只有一艘龙船化险为夷。于是,有了龙船形状的'乘海鞋'。这里展示的这双绣花鞋,是典型的'缠绣',青色绸布面上绣有抽象的云头纹、鱼纹、鸟纹等图案,以彩线为主,间有金属亮片修饰,鞋口作螺旋纹装饰。整个鞋子美观大方,是瑶族传统手工鞋的代表作。 

 
瑶族绣花'三寸金莲' 
瑶族的绣花鞋通常为'大脚鞋',但由于受到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生活习俗仿效汉族,妇女裹小脚就是突出的一例。您现在看到的这双'三寸金莲'是清末民初瑶族贵族妇女家居时穿用的小脚鞋,其造型、花纹与汉族的'三寸金莲'不同。鞋面为黄缎布,上绣太阳、凤凰、花草等图案,色彩斑斓,极具变化。此鞋开口较阔,黑布镶边,蓝布为底,用麻线纳成后又在前后各加一块羊皮,既防滑,又耐磨。该鞋无论是刺绣工艺、色彩搭配,还是材料的选择都是典型的瑶族风格。 


壮族'回头'绣花喜鞋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是居住在岭南的土著民族,以前自称为'布壮'、'布侬'等,在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仍然保留着浓厚的民族风韵。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妇女日常穿用的'喜鞋'。这种'喜鞋'也在结婚场合穿,鞋面上有'喜'字或喜鹊、梅花等图案,寓意吉庆喜气。鞋尖为三角锥状,呈'回头'状。鞋面为蓝布,上有用红、金、绿线绣成的花草图案。鞋底为用麻线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坚固耐穿。 


羌 族 绣 花 鞋 
羌族是古代羌人的后裔,最早生活在甘青地区,以游牧业为生,'羌'的本意已经暗示出与畜牧的密切关系,后逐渐南迁,生计方式也改为农牧结合的混合型。这里展示的这双绣花鞋主要流行于四川阿坝地区,是典型的羌族鞋饰。该鞋为紫色绸鞋面,鞋帮前部为手工刺绣的人物、蛇、蝴蝶和花草图案,中部则绣有吉祥鸟与花草纹样,将人物、瑞兽和吉祥花草完美结合,既生动活泼、意趣盎然,又表达了羌族人民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羌族古朴浑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于此展露无遗。羌 族 虎 头 童 鞋 
这是四川阿坝羌族幼童穿用的鞋。鞋底和鞋帮用整块红布缝制,鞋头另用一块红布剪出虎头形状用线缝上,虎头用绿、黄、黑、粉色毛线绣出五官,鞋口及虎头边沿均以白布镶边。这双鞋造型古朴趣致,寄寓了长辈关爱之心。 


羌 族 绣 花 '喜' 鞋 
该鞋主要流行于四川广元、平武等地的羌族人民中间。这是一双极具羌族特色的绣花鞋,多为女子婚嫁时穿用,故称'喜'鞋。这双鞋完全为手工刺绣,鞋面为粉色布,上绣有'有凤来仪'的图案,预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鞋底为软牛皮底,实用美观。这双'喜'鞋是民国时期的比较典型的羌族绣花鞋。 

 
羌 族 虎 头 童 鞋 
这是四川阿坝羌族幼童穿用的鞋。鞋底和鞋帮用整块红布缝制,鞋头另用一块红布剪出虎头形状用线缝上,虎头用绿、黄、黑、粉色毛线绣出五官,鞋口及虎头边沿均以白布镶边。这双鞋造型古朴趣致,寄寓了长辈关爱之心。 


苗 族 绣 花 鞋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是一个人口众多、支系复杂的南方少数民族。苗族刺绣远近闻名,苗族妇女孩提时代就开始跟母亲、姐姐或同龄人学习刺绣技艺,因此'苗绣'是少数民族刺绣工艺中的上乘之作。苗族的服饰也多以刺绣制成,或以绣片为装饰。苗族人民平时一般穿麻凉鞋、草鞋、绣花布鞋、大鱼棉鞋、船底鞋、钉子鞋(下雪时穿)等。这双绣花鞋是苗族女鞋代表作,用布和缎子制作,为双梁,上面多饰用花卉、禽鸟等图案,是苗族妇女审美追求和情趣的生动表现。 

 
苗 族 '龙 凤 鞋' 
您现在看到的是苗族绣花鞋中的一种'龙凤鞋',该鞋为手工制作,鞋底以粗麻线纳成的千层底;鞋面为紫色绸布,两侧用各色丝线对称绣有龙凤图案两对,并以白线勾勒外廓,缀有亮片;鞋口沿以苗绣装饰。整双鞋图案极为抽象,装饰华美,是苗绣中的代表作。通常为苗族妇女在结婚时穿用,表达对今后美好生活的祝愿。 


白 族 '猪 头' 童 鞋 
该鞋主要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等地,学步儿童穿用。白族童鞋除了虎鞋外,还有猪鞋、猫鞋、兔鞋、蝴蝶鞋等。猪鞋形似小猪,全身用黑色布缝制而成,前部有'猪耳'和翘得高高的红鼻子,后部则留有'猪尾巴',像一头可爱的小猪。其他童鞋均注重造型,并用镶滚、挑绣等工艺点缀。 

 
傣 族 绣 花 鞋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西双版纳就是傣语'十二千田'的意思。傣族聚居地不仅保留着原始的天然生态,风光迷人,同时也保留着古老、奇特的民族习俗。傣族的绣花技艺十分高超。刺绣一般以白纱线通经,红、黑纬线织花,由几种不同纹样连续图案构成。刺绣配色大胆,常将亮度相同的色彩配色并置,瑰丽瞩目,纹饰多为大象、孔雀、狮、马、花树、缅寺、人纹及一些菱形等几何图案,采用棉线或丝线,有时加入金线,更显灿烂。这里展出的是傣族的绣花鞋。 

 
哈 尼 族 少 女 绑 腿 
哈尼族是生活在我国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哈尼族自称'卡多'、'豪尼'等,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创造了闻名遐迩的高山'梯田文化'。这里展出的是哈尼族少女绑腿。绑腿的底色为黑色,手工织成。然后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绣上多种花样(多为横条),再在合适的位置缝上银泡和小铃铛。穿用时在绑腿上部用一串小珠子系上用来固定住绑腿。哈尼族少女绑腿美观实用,走路时,叮当叮当,充满乐趣,深受少女们的喜爱。 


纳 西 族 绣 花 鞋 
纳西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古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因由纳西族巫师'东巴'使用而得名。纳西族的鞋饰主要以布鞋为主,绣花鞋富有民族特色。比如有一定传统的纳西族'换脚鞋',就是办喜事时新娘赠给新郎的绣花鞋。这里展出的这双绣花鞋鞋底是以麻线纳成的千层底,翘头,结实耐用并适用于山区行走。鞋面为绿色绸布,鞋上用彩色丝线对称绣有连枝花卉,色彩明艳。 


藏 族 '官 靴' 
这是藏族'官靴',也叫'喇嘛靴'。这双'官靴'不是一般藏民所穿的靴子,而是藏传佛教中'四大寺院'之一的哲蚌寺的大喇嘛穿用的。因此,该靴除了具有一般藏靴的特征外,中间的嵌饰是代表'神圣'、'崇高'之意的黄色,为寺院高级僧侣所专用,显示出主人不凡的身份和地位。该靴为生牛皮包底,上卷缝合后成为靴帮,帮上有一条花呢绒既是点缀,又连接靴靿的过渡地带。鞋面为红色平绒,内加衬里。靴型宽大,前头略尖,且向上翘起,造型别有韵致。 


门 巴 族 的 毡 鞋
门巴族是我国10万人口以下的'特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西藏东南部的墨脱、措那两县。由于长期和藏族生活在一起,风俗习惯深受藏族影响,这双毡靴就突出表现出这种情况。和藏族一样,门巴族也喜穿用牛皮或毡制作的皮靴和布靴,并用红黑两色氆氇镶边。靴底多用牛皮制作,结实耐用。鞋面上主要配有红、绿、蓝、黑等颜色。大多以红色为主,并饰有各种花纹。您现在看到的门巴族男毡靴为千层底,由麻线与棕混合制成。鞋面主要以红、绿、蓝、黄等色组成。鞋靿由两部分组成,与鞋帮相接处为绿毡,高筒部分为黑毡,鞋口至鞋靿处有一开缝,便于穿脱。


珞 巴 族 女 毡 靴
珞巴族是我国10万人口以下的'特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西藏东南部的墨脱、米林两县,与门巴族交错分布。风俗习惯和藏族颇似,惟语言有别。珞巴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靴,皮靴多用牛皮作面,毡靴也较流行。您所看到的这双珞巴族女子毡靴,和藏族毡靴基本一致,靴底为三层生牛皮,用粗棉线纳成。该靴造型别致,色彩斑斓。鞋帮为红色毛毡,靴靿为黑色毛毡,近靿处则为绿毡。靴底与靴帮相接处用红、绿、蓝、黄等几色棉线绣出连续的几何图案,后跟部彩绣枝蔓草叶。整个靴面用各色彩线绣有吉祥图案,中间杂有金线,富有极强的层次感。

 
彝 族 勾 尖 绣 花 鞋
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的大、小凉山地区,少数分布在靠近云南的贵州和广西二省区。云贵高原,群山耸立、万河纵横,在高山深谷中常常零星散布着一些湖泊和山间平坝(盆地),构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彝族就居住其中。这双绣花鞋属于大脚鞋,是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的样式,它的绣工十分讲究,花纹的图案极为抽象,用色大胆。过火把节(即彝族年)时,女青年均穿着勾尖绣花鞋,透露出热烈、红火的气氛。鞋型大致呈船形,鞋底前方连同鞋底上翘成尖状,适应农田与杂草丛生的作业环境。鞋帮上绣满五彩的花草、鸟兽。常用作嫁妆鞋,姑娘出嫁时穿用。这里有一个传说,从前一个叫基妞的姑娘和一个叫格沙的小伙子是一对新婚夫妻。一次,基妞回婆家时,不幸被大蟒所吞,但她的勾尖鞋却勾在了大蟒的嘴外。格沙知道后,杀死大蟒,剖开蟒腹救出了妻子。人都说,基妞之所以得救是勾尖绣花鞋有功。至今,姑娘出嫁时,母亲、姑嫂及姑娘的女伴们会精心绣制出一双双勾尖鞋,送给她做嫁妆,祝福她一生平安幸福。


彝 族 虎 头 童 鞋
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从远古时代起就对老虎非常崇拜,处处表现出'虎文化'的痕迹。儿童穿用的'虎头鞋'并不限于某一民族,而是许多民族共同喜爱的童鞋,但彝族虎头鞋却是其原始宗教与信仰的反映。该鞋为硬白布底,圆头,鞋面以红色绒布缝制,鞋帮前部成虎头状,以蓝、绿、黄、黑、橙及粉红色毛线绣出五官。虎头沿及鞋口分别用橙、褐色丝绒滚边,内衬两侧为红绸。鞋的造型和颜色搭配独具匠心,寓意孩子虎虎生威,茁壮成长。

 
锡伯族冬天穿的绣花棉鞋
伯族原来居住在东北地区,是古代民族鲜卑人的后裔,清朝时部分锡伯族被朝廷派往新疆伊犁地区驻防戍边,以抵抗沙俄的入侵,从此分居在新疆和东北两地。新疆的这支锡伯族,其风俗习惯已经具有多元混合的特点,融合了维、蒙古、哈萨克等民族的文化。在鞋饰上,他们不仅喜欢穿皮靴,而且也爱穿布鞋。布鞋颜色以蓝、绿、黑、红色等为主,上绣花卉。您现在所看到是民国时期锡伯族妇女穿用的绣花棉鞋,鞋面为绿色,鞋帮前部用手工绣有缠枝花卉图案,鞋耳处左右各有三个扣眼,以供系鞋带用,结实耐用,美观大方。绣花布鞋不但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吉祥物,每到大年三十挂出,至初二收起,称为'喜利妈妈',是祝福平安兴旺、繁荣昌盛的象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不知道的少数民族鞋文化大观(57P)
独领风骚的中国绣花鞋(二)(2)
方寸之间的斑斓色彩
少数民族的鞋
千变万化的靴鞋
简单布艺蝴蝶<img style=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