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BBC上周发布最新纪录片,刷新人们对0~2岁婴幼儿的认知





BBC最新制作了一部三集纪录片,叫做《宝宝的神奇世界(Babies:Their Wonderful World)》,上周刚更新完毕。



这部纪录片邀请了多位英国儿童发展领域的顶尖专家。


以英国各地的两千多个家庭为样本,汇集了0~2岁婴儿成长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探讨了婴儿在生命最初两年里的思维变化,以揭示成长的复杂性和神奇。


它最最有意思的看点在于:


大家都知道,小宝宝无法服从指令、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总是不断地打断实验。


在这样的前提下,专家们是如何通过实验设计、如何利用最先进的大脑检测仪器,从尚不会说话的宝宝身上录得测试结果、探索他们两岁之前的认知发展?


其中很多结论都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于小宝宝的固有认知。



我没有找到这部纪录片的中文字幕版,因为版权的原因也无法给大家提供视频链接(在新浪微博搜英文片名 Babies:Their Wonderful World,可以找到英文字幕完整版)。


我从中截取了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个实验和观点,和大家分享。



1


婴儿的性情

天生有别



第一个实验室由心理学家Emily Jones设计的,她希望能在六个月大宝宝的身上捕捉到不同的性情——


道具为玩具,仪器为频谱仪,测评不同孩子在同一种状况下的不同反应。



具体的实验过程是,用不同的东西测试同一组宝宝的反应。


其中包括突然从盒子里蹦出来的小丑,玩具狗以及带着小丑面具的大人。



所有这些宝宝对不同实验和不同事物的反应,都有一致性——


淡定的始终淡定,兴奋的始终兴奋,并且他们的反应都可以归结到心理学上的三种基本性情,也就是成人的三种气质:


兴奋型、冷静型和警惕型。


这么小的宝宝身上就表现出了这些基本的人格气质,这说明人的性情是与生俱来的。


很多时候主导亲子互动模式、养育模式的不仅仅是父母。


在我们“顺其自然”得养孩子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依照孩子不同的性情以不同的方式去培养他们。


比如,如果宝宝天生是警惕型,父母就会慢慢地教他做每一件事;如果宝宝比较活跃,父母就会经常带他们去不同的地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进化出了这种抚养模式——


这就是孩子长大后形成不同的个性的内在基础,也是我们每个人成长为不同个体的基础。



2


婴儿天生就有自制力吗?

自制力如何起作用?



另一个相似的实验是关于自制力。


所谓自制力,其实就是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控制情感和内心冲动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虽然智商很重要,但自制力也是决定命运的重要因素。


自制力强的孩子,在学校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会更守规矩,成绩也更好,甚至在青春期遇到的麻烦事都会更少……


那么,宝宝们的自制力是怎么样的呢?会天生有别吗?


心理学家Emily Jones设计了一项不寻常的实验。


她不仅仅是想录得不同宝宝自制力的区别,还想进一步看看宝宝克制自己的时候,大脑里发生了什么。


这一组被测试的宝宝,头上戴的帽子是目前最先进的大脑扫描仪,帽子上的探测器会检测到他们的大脑活动——


主要是检测额叶皮质的活动变化情况,大脑的这块区域控制人类的行为、情绪、思想和感觉。


他们依次被安排坐在一个桌子前,被妈妈告知:“不要触碰眼前的玩具。”


然后妈妈会扭头不再看被实验的宝宝。




有些孩子在听懂指令后毫不迟疑地就伸手够了玩具,有的能稍微忍耐3秒、9秒……而坚持时间最长的两个宝宝,足足耐心克制了45秒钟


能坚持45秒的宝宝的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Annabel,这个不能碰”,听到指令后,可以看到这个叫Annabel的宝宝在很努力地控制自己,努力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而探测器也显示她的大脑正在进行一些完全不同的活动。


这个探测器显示结果的方式是——


蓝色表示大脑活动较弱,而红色表示大脑活动比较激烈,如果探测器的位置变红了,就表示这一片区域的大脑活动在增强。



自制力较弱的宝宝,探测器显示结果几乎为蓝色;而坚持了45秒的两个宝宝,他们的大脑前部都出现了很多探测器感触红点,某种信号在增强。


这说明了他们在努力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此帮助自己学会抵制诱惑。


是的,人类在婴儿时期已经展现出不同的自制力,有些宝宝天生自制力更强。



但科学家也在这部纪录片中做了说明:



自制力一部分取决于基因,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练习以及环境的影响。


有些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该如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有些则直到长大成人,这项能力依然不足。


锻炼宝宝自制力的方式之一,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学着去控制自己的行为。


只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并不是有效的方式。


因为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让他们自己学会去控制情感和行为。




3


孩子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意思的是,纪录片里还有另一处实验也证实了“转移注意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Emily Jones博士为了揭开孩子发脾气的秘密,在孩子的身上安置一些传感器。


在他们活动的过程中,这些传感器将通过无线信号转换器将她的心率、动作、皮肤出汗情况。


在实验中,一岁半的小女孩 Blake因为拿不到巧克力而愤怒大哭,心率频率骤升。



小女孩的妈妈赶紧将她搂入怀中轻声安抚,然而,“抱抱”这种策略完全不起作用。



孩子越焦躁,大脑产生的肾上腺素就越多,这让她感到越来越烦,心率也就变得更快,她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焦虑不安。


这种恶性循环会愈演愈烈,因为这么大的孩子没办法自己跳出这个圈,他们需要有人来帮他们一下。


此时,Emily Jones博士指导Blake的妈妈采取另一个策略——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并解释说:“如果这时你想用抱抱来安慰她,情况反而会变得更糟,因为这让她感觉你在束缚她。”


Blake妈妈拿起了一个玩具狗吸引Blake的注意力,终于她的心率开始下降了,很快就回到了初始值。



这证实了Emily的研究结果,分散注意力是安慰发脾气的宝宝的最佳方式,而且,转移注意力真的能够有效地缓解宝宝的焦虑。


通过父母的有效引导,幼儿不断练习“转移注意力”,以此习得增强自制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越来越擅长自己冷静下来,直到不再完全依赖父母,能独立自主地调节情绪,并因此受益终生。



4


婴儿学说话是如何进阶的?

父母该如何做?



BBC邀请了全英国2000多个家庭,记录下他们的宝宝讲的第一个词语。



语言专家Michelle Peter通过屏幕展示了调查结果——


绿色的曲线代表一个语言能力较强的宝宝,一岁到两岁间词汇量的积累情况。橘色的线代表正常宝宝,蓝色的线代表语言发育迟缓的宝宝。


有两点值得注意的数据。


第一,词汇量积累的增长速率。在18个月大时,那些语言能力较强的宝宝大概能掌握200个单词。


但半年后,他们的词汇量会增长一倍还要多,大概是450个单词,也就是说,每天都会掌握一个新单词。


 也就是说,宝宝们在18到24个月之间的语言发展非常迅速。



科学家一致认为,孩子听到的词汇量越丰富,词汇量也会相对较大,而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就会更好。


因此宝宝们接触到的词汇量对于语言发展来说十分重要。


那么,在接下来的实验中, Michelle Peter想要知道:仅是多让宝宝接触单词,就能影响他们语言学习的速度吗?


她在Wirral当地一户家庭进行了观察实验。


这家的孩子Percy现在21个月大,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小朋友。


Michelle在Percy家里放置了一个新型的“词语记录仪”,可以记录下他听到的所有单词,同时也会记录他每天说的所有单词。


实验的一天,Michelle回到了Percy家里查看记录结果——


数据显示,Percy的妈妈每天会对他说13000个词,而Percy每天会说2500个词。



这时,Michelle对Percy的妈妈提出了新的要求:尽可能地和孩子多讲话,利用所有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多的和Percy沟通。


Percy的妈妈接受了这个挑战,抓住所有和孩子说话的机会,还以散步的方式增加沟通——


整整一天时间里,记录仪记录下了Percy和妈妈的所有对话。


整理完数据后,Michelle得出了最终结果:


妈妈对Percy说的话,从13000个词增加到了13700个词,大概增长了5%。


对应的,Percy的语言输出量是如何变化的呢?他的语言增加量会比妈妈更多吗?


答案是肯定的——


Percy第一天说了2500个词,但在第二天妈妈和他的交流变多后他说了2800个词,大约增长了13%。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其实第一天,这对母子对话里包含的词汇只有738个;而第二天这个数字增长了38%。



这充分说明,词汇量对语言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而开发宝宝智力最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是父母和宝宝多说话!



5


婴幼儿期的兴趣爱好

对未来人生而言有意义吗?



发展心理学专家Natalia Gerso研究的课题之一是,幼年经历会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很多父母在伴随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都察觉到约在18个月大的时候,宝宝们好像开始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兴趣爱好,开始练习自己喜欢做的事。


这是因为,18个月左右的宝宝身体协调性变得越来越好,更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也会从中获得更多安全感;


同时由于身体变强壮了,他们可以暂时离开看护者自己玩一会,独立性也增强了。


BBC在参与实验的家庭中安装了摄像头,这次的实验对象是两个19个月大的宝宝——Grayson和Amelia。



Amelia是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足球。


她的爸爸说:“她的手眼协调能力非常好,这在这么大的孩子身上并不常见。”


另外,“我们喜欢在家里放音乐,家里很少有完全安静的时候,我想这就是她喜欢音乐的原因吧,她喜欢唱歌和跳舞。”



一天下来,摄像头共捕捉到,Amelia一共玩了25次足球游戏;


除此之外,她很喜欢音乐,尤其是木琴,12个小时的时间里,Amelia玩了木琴15次!



那么,Amelia对足球和木琴的“天份”究竟是怎么习得的?幼年时的这些“练习”会对宝宝的大脑发育产生哪些影响呢?


科学家对之进行了解读:


人类生来就有约50亿个大脑神经连结。


我们观察到随着孩子们尝试的东西越来越多,与这些活动有关的神经回路会不断得到强化,相关的反馈信息也会越来越多。


那些没有被强化的神经回路会减弱,而已经得到强化的神经回路会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多进一步被强化。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宝宝会越来越擅长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也就是为什么练习能让人把一件事越做越好。


这也是每个人的大脑,最终会发育成什么样的基础——一个人幼年时的基础、积累的经验,让他们成为了未来的自己。


以Amelia为例,她踢足球,是真的有在认真练习用眼和脚,协同控制一件物体。


这种练习会强化她的技能,如果她能一直保持这样强烈的兴趣,就会发生滚雪球效应。


兴趣能够促进一个人的技能发展,让孩子今后更擅长做这些事情。



换言之,为小宝宝的兴趣爱好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孩子天生的兴趣,的确能在大脑神经连接中留下印记,并影响终生。



6


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

真的对婴幼儿百害无益吗?



在上面那个实验中,还有一个宝宝是Grayson,他和Amelia一样大,是个小男孩。


摄像头显示,他的房间里有很多玩具,在一天12个小时里,他不停地换着花样玩,包括画画、玩小火车……


但最能吸引他注意力的,是妈妈的手机。



只有19个月大的Grayson已经完全掌握了触摸屏的使用方法:


虽然不能准确操作,但他非常喜欢按上面的按键,也很喜欢划屏,甚至知道怎么找到需要的功能。


和Grayson的情况类似,现在很多孩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喜欢的事就是玩各种电子屏幕。


有调查显示英国75%的宝宝们已经开始使用手机和各种平板。


也有些早教研究也指出:触摸屏会影响宝宝的睡眠和注意力。


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是,除了视频通话之外,不要让一岁半之前的孩子接触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那么科技有没有可能带来一些好处呢?


认知心理学家Tim Smith博士正在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由于这些电子产品进入家庭的历史并不长,我们对这个问题了解非常少,大家都在用, 很多小孩子们也离不开这些电子产品。


而与此同时,有关电子产品对人影响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它们的普及率。


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尽量找出,电子产品对于婴幼儿实质性的影响。


BBC这次邀请了六位宝宝参与实验——其中包括三个喜欢玩平板电脑的宝宝,和三个不玩平板的宝宝。


同时也设计了不同的测试,来比较这些孩子的成长是否有明显差异。


这个实验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个是精细运动控制能力,包括手部运动,例如抓捡东西;


另一项是大运动能力,包括肢体动作,例如爬,站立,行走,单脚跳等。


通过一系列标准化测评,让宝宝们参与一些游戏,Tim Smith博士希望评估宝宝们在运动方面的发展水平是否有差异。


之所以设计这样的实验,是因为很多人担心经常使用电子产品,会导致孩子肢体的协调性下降,也就是所谓的大运动能力不足。


第一项测试他们是否能够笔直地走直线——


这这项测试中,两组宝宝的表现并没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使用电子产品的宝宝并没有在这一项上落后于不使用电子产品的宝宝。



那么电子产品使用组和非电子产品使用组的宝宝们,在手指运动方面(精细运动能力)的表现方面会有差距吗?


“我们来画画吧!”首先,研究人员让宝宝们画一条直线。


非电子产品组的宝宝们的表现与他们的月龄相符——


知道需要怎么做,但他们的手部控制能力还不足以完成笔直地画一条线这项任务。


而电子产品使用组的所有宝宝,居然都跟随大人的动作,完成了画直线的任务。


 Tim Smith博士说这个发现很有意思,但——“我还不想这么快下定论。”


最后一项测试是测试宝宝们的平衡能力,道具是积木,这次宝宝们的任务更加困难了。


在这项测试中,非电子产品使用组的宝宝们平均可以搭五个积木。


那么,电子产品使用组呢?Josie能够搭七块积木;Blake搭了六块;而Madison一共搭了九块!



搭积木的游戏证明,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宝宝更擅长做精细运动。


尽管纪录片中的实验样本很少,但其实这个小样本是在进一步验证了Tim的研究结果:使用电子屏幕,能够提高孩子精细运动所需的灵巧性。


 Tim Smith博士希望说:



正式研究的实验样本是全英国的715个孩子,我们发现,那些擅长精细运动的孩子,也就是更擅长堆积木的孩子,也恰恰是那些经常使用电子屏幕的孩子。


因为他们不仅仅只是看着屏幕,还会用手指来实际操作,切换不同的软件。



现在人们普遍担心科技会对儿童带来不良影响。


虽然此项研究仍在进行中,尚不能完全下定论,但就目前的观察结果来看,触摸屏或许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有害。


★注:这个结论不能作为用电子产品代替父母陪伴的借口!长时间、不加控制地用电子产品,会剥夺孩子“主动游戏”的机会,甚至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及户外运动的时间。





这部纪录片的其他内容还包括:0~2岁婴儿的独立性、同理心是如何发展的、早期的非语言交流如何影响社交技能、幼儿何时学会分工协作、如何适应外部环境……


外媒对这部纪录片的看法呈现两个极端:


有些人觉得大部分内容都是新瓶装旧酒,有些人觉得它完全刷新了自己对婴儿的认知,对为人父母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责任感。


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的一部分内容其实是通过“设计巧妙的实验”,把《伯克发展心理学》及其他一些已经论证过的科学观点,换一种说法:


用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借世界各地的不同领域的儿童专家,传播给更多的受众。



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确做到了片花中所宣传的:


“向公众说明婴儿惊人的学习能力,探讨生命最初两年中婴儿的思维变化,以及这将如何影响他们的一生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集合了如此之多的顶级专家,利用最新科技进行了大样本实验,确实也带来了一些最前沿的研究。


提出了更新、更有说服力的观点,刷新了我的一部分认知。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号“夏天的陈小舒”,号主陈小舒是澳大利亚公卫博士,从事幼儿健康科研工作,她的公众号在幼儿营养和常见病护理等多个领域为0~5岁孩子的父母们带来权威、扎实的内容,推荐大家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婴儿天生就有自制力吗?孩子是如何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
小孩子喜欢玩手机怎么办?这位宝妈的做法令人叫绝,网友:学到了
不可不知的育儿误区,你中了几个?
2岁孩子玩手机会更聪明?BBC纪录片颠覆三观...
24部专为3-12岁儿童拍摄的纪录片
2岁前看似啥都不懂的宝宝,心理活动堪比宫廷剧……BBC最新纪录片颠覆认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