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地缘看中国》(秦楚之争——楚国第二战场云贵高原的建立与失败)札记(20)

从地缘看中国》(秦楚之争——楚国第二战场云贵高原的建立与失败)札记(20)  

 

第七十章 秦楚博弈的新战场——武陵山区
  相比于短命的秦武王,继承秦国大统的新君(武王的弟弟)——秦昭襄王可是一个长寿的君王,足足在秦王的位子上呆了57年(前306年——前251年)。而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是由他所创立的。秦昭襄王的命实在是在长了,继位成为“秦孝文王”后不到一年也随他而去了。再接下来就是秦庄襄王“异人”,仅3年多秦王,因此,秦国统一天下的“精华”部分,并不是在秦始皇时代,而是秦昭王时代。

 

    70.1三国攻楚“垂沙”之战与地缘影响

在秦昭王制定策略之前,发生一次战争。为了不让楚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消化新得到的“东楚”, 魏、韩、齐三国联军选择了南阳盆地作为攻击的对象。在攻入方城夏道之后,双方在宛邑(南阳市)东南方向的“垂沙”展开了决战(唐河县西南)。垂沙之战最终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

在战国这种群雄并立的格局之下,灭掉一个二流国家,取得一块有潜质的地缘板块也意味着打破了旧有的平衡,随之受到其他诸侯的联合攻击。如秦国并吞巴蜀,之后齐国吃掉宋国后,都碰到类似的情况。而楚国无论是在出于稳定新占土地的内部结构,还是防线长度的问题上。在开放的平原地区作这种兼并,其维护成本都要高于吞并个封闭的地理单元。楚国在垂沙之战的失败,其实根源也正在于此,要消化那么大块“东楚”地区,必定牵扯掉楚国很大一部分兵力。
   楚国在垂沙的失败,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1、先是楚国的内部爆发了“农民起义”,“盗匪”庄硚造反。而庄硚最后也被楚国招安了,并在我们随后的章节中,发挥的新的作用。但楚国暂时性的陷入了内部分裂的状态。其实楚国本身的管理架构就是比较松散的,对于很多被征服地区,还是采用“因其俗”的方法让他们自治。加上如此广阔的疆土,和复杂的民族成分,阶段性的出现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
  2、在魏、韩、齐三国联军和庄硚的内外夹攻之下,秦国随后在公元前300年、298年对楚国展开了两次攻击。攻击的方向也是南阳盆地,而选择的攻击线路,仍然是丹江通道。秦国这次的乘火打劫,让他们得到了楚国析邑所辖的15座城邑。

3、与南阳盆地地缘关系最为密切的韩国,乘楚国内忧外中患之机,占据了南阳盆地的地缘中心“宛”邑(现在的南阳市)。从此,南阳盆地再也不是楚国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了多国角逐的竞技场。而南阳盆地变成“四战之地”,足以抵消楚国获得“东楚”地区所带来的实力增长。公元前291年,秦人又从韩国手中夺取了“宛邑”。自此,秦楚两国地缘博弈的主战场,由丹江通道,转移到了南阳盆地。地缘平衡的天平,进一步向秦国倾斜了。
  

70.2秦国攻楚的推展

秦国在将对楚作战的防线推至南阳盆地后,并没有进一步与楚国展开对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崤函通道、洛阳盆地、中原地区又一次成为了秦国的战略重点。因为秦人占据了整个南阳盆地,楚国也可以据大洪山两侧以自守,保证自己在江汉平原的核心区的战略安全。因此还是从巴蜀着手,早日将四川盆地消化为熟地,以顺江直下直接攻击楚国在江汉平原的核心区。

从地缘格局上来看,无论是秦攻楚,还是楚攻秦,连接渭河平原——南阳盆地的丹江通道都是唯一的选择。而现在,占据了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的秦国,又多了汉水、江水两条战略通道,对楚国施加战略压力。不过丹、汉、江三水并不是秦、楚之间地缘博弈舞台的全部。其攻击的都是楚国的核心区——西楚地区。而楚国长期经营的南楚地区,以及新拓展的东楚地区并没有承受直接的压力。

东楚地区——如果秦国想在这个方向给楚国以压力,与那个东方大国“齐国”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为现实。

南楚地区——如果秦人想四川盆地为基地,东向攻击南楚地区,那么现在的湖南省就是他们的攻击方向。只不过需通过湖南西部武陵山区,而在这里有楚国的黔中郡。

 

70.3武陵山区与澧、沅两水道

“武陵山区”位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洞庭湖平原,江南丘陵的西端山脉“雪峰山”之间。而从形态上来看,武陵山区是属于典型的“褶皱山”。与武陵山区隔长江相望的“川东平行岭谷”,可以被看作武陵山区的外延。只不过象大部分山地一样,海拔和密度渐低的外围地区,生存环境要好于核心地区罢了。

武陵山区所涉及到的主要河流即为路线,它们分别是长江、乌江、清江、澧水、沅水五条河流。其中乌江的中下游河道(也就是南北向的那段),可以被看作武陵山区与云贵高原的地理分割线(乌江东侧的支流也覆盖了武陵山区的西部);而涪陵——宜昌的这段长江河道,则可视作武陵山区与大巴山区的分界线。至于滋养武陵山区腹地(东部)的任务,就主要由清江、澧水、沅水三条东西向流淌的河流。然而清江直接注入长江。而澧、沅两水先到湘江再入江。因此清江归巫郡管辖。剩余的武陵山区,就基本是楚国黔中郡的管辖之地了。

 

对于楚人来说,要想彻底解决西线的安全问题,除了把缓冲南阳盆地、江汉平原的上庸、巫郡两地控制在手中。将防线沿澧、沅两水推进至武陵山区腹地,为洞庭湖平原构筑缓冲之地,也就十分有必要了。

 

70.4楚国进军云贵与选择

秦国已经向南占据了汉中、四川两大盆地,对楚国形成了绝对的地缘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云贵高原就成了楚国唯一的战略翻盘机会。从地理结构上来看,秦国所占据的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四川盆地,都可以算得上是四塞之地。由于三晋不会真心与楚同盟,共同夹击秦,因此如果一定要追求两线出击只能从丹江、汉江、长江三个方位,任选两线甚至三线,同时攻击秦国。然而楚国在这三个方向上都没有地理优势,更何况就算强行展开攻击,也算不上是两路包夹的战术,因为所攻击的是相互独立的地理单元。因此,如果要想真正实现两线攻击的战术,只有想办法在云贵高原开辟建立战略基地,并寻找一条由高原流入四川盆地的河流作为攻击线路,那么楚人就可以对四川盆地占据一定地理优势了。从战术的角度看,楚人云贵高原建立战略基地后,除了由南向北,向四川盆地的秦人发动攻击外,还可以由涪陵溯江而上,攻击秦人所占据的巴国故地。

 

从地理格局来看,楚人首先要考虑的是,究竟是把战略基地放在贵州高原,还是云南高原。
  从地缘结构上来看,楚人似乎应该选择贵州高原作为经营重点。这主要考虑到,贵州高原处在云贵高原东部,靠近武陵山区。不过贵州不适合原因有三:

首先是因为他的相对位置在东,即使楚国攻击,线路也会是当年巴人所占据的“川东平行岭谷”地区。而在这些山地中纠缠的话,时间就会站在秦人一边了;

其次从攻击线路的具体选择上来看,楚人如果想从贵州高原上发起攻击,那条水系覆盖了贵州大部分土地的“乌江”是最有可能的选择。不过乌江与长江的交汇处——涪陵已经是楚的对抗秦人的桥头堡了,绕个圈子去增援涪陵的楚军没有任何必要。
  再次,贵州高原的生存环境却大不如云南高原。云南高原的地势要相对平缓的多,高原之上多分布些低缓丘陵,而这些丘陵之间,则是大大小小的盆地,而贵州高原山势的起伏较大,由于河流切割的力度大,造成峡谷众多、相对落差明显,所以也被称之为“贵州山原”。

第七十一章 夜郎国、滇国,与庄硚远征

秦国连横中原诸国,渗透入了南阳盆地却是事实。而具体作出了西出云贵,侧击巴蜀的决定,但实际的执行者就是曾经导致楚国内乱,后来又被“招安”的庄硚。中华文明对外扩张,大都是为了缓解正面的地缘动力,庄硚受命向云贵高原渗透,其战略意义也正是为了缓解秦国的正面压力。
  

楚国的开拓正是齐国与中原诸国争斗期,当时齐国把占据中原腹地半壁江山的“宋国”给灭了(前286年),随后便成了众矢之的,被燕国合纵其他诸侯打得半残(前284年)。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秦国的注意力也自然的集中在中原腹地了。秦人甚至在这轮博弈中,得到以以“陶邑”为中心,邗、济相交的那块飞地。而楚国也错着“救”齐之名,又一次的将势力范围渗透至了沂沭河谷(莒国本来就是楚国灭的,只不过后来被更占地缘优势的齐国夺了去)。——尽管楚国在东线又一次扩张了土地,但在面对楚国最强大的对手秦国时,楚国的地缘劣势并没有得到改变,因此借着这次中原大乱,楚国开始着手在云南高原开辟第二战场。

 

 

71.1夜郎国与庄峤入黔道猜测

楚人如果想从两湖平原进入云南高原,还是得从贵州高原经过。而此时的贵州高原已经有了一个蛮夷之国——夜郎国。

从两湖平原绕过艰险的武陵山区,进入贵州高原腹地的话,楚人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

一条就是由江汉平原出发,经夷陵(宜昌),过三峡,溯江而上。在到达楚国的边城——涪陵之后转折向南进入乌江,然后再溯乌江而上直到乌江源头处。

另一条路线,则是由洞庭湖平原出发,溯溯沅水而上,向西直插贵州高原腹地。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对乌江和沅水两条河流的情况作一个解读。
  

乌江道——沿乌江水道而上,应该是楚人最有可能选择的线路,因为乌江的中下游河道,横穿了整个贵州高原,直到云贵两大高原的地理分割线——乌蒙山。如果楚人沿乌江到达乌蒙山东麓,意味着他们已经穿越了整个贵州高原,下一步就是思考怎样翻越乌蒙山进入云南高原腹地了。

沅水道—— “三湘四水”的四水就是湘江,和它西侧的澧、沅、资三条河流。由于湘江的位置是靠近湘赣交界的罗宵山脉。因此整个洞庭湖平原大部分是位于湘江以西,并于它西侧的这三条支流下游冲积而成的。位置最北的澧水——其中上游所流经的区域,是武陵山区腹地。所以,这条河流对于楚人来说战略意义不大。在被楚国灭国之后,部分庸人南迁至此,史称“下庸”。除了庸人以来,隐居于武陵山区,澧水之侧如上古仙人“赤松子”;纵横家的创始人“鬼谷子”;兴汉名臣“张良”等。就连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疑似在此(澧水又名“武陵江”)。资水——所指向的是雪峰山以南的南岭,如果楚人决心开发岭南的话,这条线路也许会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在战国时期,湘、资两水的上游地区,也就是南岭一带,所活跃的主要是百越族的南越。“沅水”——横穿了湘、贵两地,北源被命名为“舞阳河”,南源被称之为“清水江”。

 

71.2怀化与常德地缘

由于武陵山区按照山脉的形态来划分的话,可以划为北、中、南三支,主脉是沅水北侧的南支(贵州境内的佛教圣地“梵净山”是主峰);而雪峰山又是江南丘陵的西边缘山脉。因此沅水河谷正好是位于武陵山区与江南丘陵两大地缘版块的接缝处。而在这整体沅江中上游地区,无论从生存空间,还是战略重要性上来看,舞阳河、清水江两水合流的区域都是沅水的枢纽地区。目前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是湘西重镇“怀化”市。在战国时期,这里也是楚国黔中郡的重要据点,很有可能也是楚国在西南直接控制区最后一个重要支撑点。

也许当年的庄硚,并没有选择沅水作为行军路线,毕竟沿乌江而上,可以走得更远,直抵云南高原东侧,但沅水河谷无疑是连接湖南地区与云贵高原及至四川盆地的重要战略通道。而这条战略通道在洞庭湖平原的出口——常德,也享有了“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这片位土地,当年也成为了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常德会战)。如果日本控制了它,不仅能够控制住洞庭湖平原,还能够对云贵高原构成压力,以支援在云南缅甸一线作战的日军。而如果重庆方面守住了它,则可保西南半壁江山无恙。
  

在汉朝又一次征服云贵高原后,汉朝所设立的夜郎县,也因此并不在贵州高原,而在武陵山区,怀化西侧的“新晃县”。如果这个古“夜郎县”,后来被划给了贵州,也许贵州就能够独享这个“神秘古国”所带来的“名人效应”了。事实上,不管夜郎古国的覆盖范围,是否曾经到达沅江中游地区。但它的核心区肯定是在贵州高原的西部,乌蒙山东麓。

71.3夜郎——安顺

贵州高原由于这些山地的切割,使得贵州地区事实上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地理单元。尽管夜郎国是贵州高原最为重要的“国家”,但实际上,在贵州高原这种边缘部落性质的“国家”还有很多。即使夜郎国的势力范围后来扩展到了湘黔边界,成为了“大夜郎国”,他的组织形式也是非常松散的。  

不过即使夜郎国的主体民族,没有可能直接控制整个贵州地区,但他所直接控制的核心区,其地缘条件却一定要是贵州高原中最好的。这个地缘条件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所控制的地理单元,适合开发的山间盆地、河谷,面积相对较大;第二:能够控制沟通其他地理单元的交通线。——即中部贵阳、安顺一带。这一区域也是贵州高原的核心区域“黔中高原”。而先秦夜郎国的政治中心——夜郎邑,也正是在现在的安顺一带。
  夜郎国所经营的这块高原核心区,是被乌江上游水系所覆盖。这也就意味着,夜郎国人可以通过乌江航线,也四川盆地乃至其他长江流域的地区相沟通。而在夜郎国的核心区内,出现了另一条重要的河流——北盘江(“牂牁江”)。
  北盘江是贵州境内由北向南流的,且属于珠江水系。它在将云南高原的水资源,汇入珠江,穿越岭南,送入南海的同时,也为贵州高原打通了另一条战略通道。
  能够控制地理条件最好的“黔中高原”,又能够得通过乌江、北盘江沟通“珠江”、“长江”两大干流,夜郎国最终成为贵州地区的主要地缘力量,就在情理之中了。不过,对于夜郎来说,如果想真正控制整个贵州地区,他们最起码还要将势力范围向东扩展到沅水上游,以获得沟通洞庭湖平原的机会。而在战国时期,这一区域先是被一直叫作“且兰”的部族所占据。
  

71.4沅江源头的且兰——“滇池——抚仙湖”与普渡河地缘

且兰国的具体覆盖区域,就是在沅水的两大源头:舞阳河、清水河上游一带。支持庄硚是沿沅水西进的史料认定,楚军是先灭了“且兰国”,占据了沅水上游地区后,再向西将北盘江——乌江上游之间的夜郎国打败。
  

而灭夜郎、且兰的目的最终是寻找军事移民地点。而在乌蒙山的西南角,就有一块合适的区域,符合楚国的战略需求——两个大型的淡水湖,一个叫“滇池”,另一个叫作“抚仙湖”。还有一个体量相当的湖泊——洱海。只不过这个后来成为大理国地缘中心的湖泊,位于云南高原的西侧,横断山脉的边缘。与之相比,位于云南高原的东侧的滇池——抚仙湖一带,显然更符合楚人的需要。
  楚人最终在云南高原选定的地缘中心,在滇的南侧(现在云南晋宁)。之所以选择在滇池附近扎根,是因为滇池的西侧有一条河流——“普渡河”向北直通金沙江。楚人在滇池周边经营成熟后,就可以沿滇池——普渡河——金沙江,一路顺水而下,在现在的四川省宜宾市一带进入岷江——长江水道。然后或溯岷江而上,直取蜀地(川西平原);或向东顺江而下,与涪陵方向的楚军一起,合击“江州”(重庆),将川东的巴国故地尽收囊中。无论采用哪种方案,楚人可以攻入四川盆地内部,彻底扭转自己在长江一线的地缘劣势。而事实上滇池一带,庄硚所带领的楚军没有到来之前,是“滇国”。
  

如果楚人是为了寻找开发潜力更大的地缘板块,他们在征调了夜郎国在北盘江的船只后,可以顺江直下,直接进入“江水河”。因为他们马上会发现,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地势远低于云贵高原的地理单元——广西盆地。如果楚人愿意的话,他们还可以顺江而下,直到更有开发潜力的,临海的珠江三角洲。问题是楚人此行,并非为了土地,而是为了在战略上合围秦人所占据的四川盆地。因此这条攻击线路,和那一大片所有诱惑力的土地,只有留待统一后的中央之国去开拓了(汉武帝当时沟通夜郎国,就是听说可以由北盘江向南,沿水路攻取岭南的南越国)。
  

无论庄硚所带领的楚军,是选择由陆路翻越乌蒙山,还是由水路经北盘江转进南盘江,进入滇池——抚仙湖地区。他们最终还是凭借强大的实力,征服了土著“滇国”。在庄硚为楚国开辟滇池这个战略基地后,中原那场以齐国吞宋,燕国合纵攻齐为主线的战事也已经告一段落了。在这场战事中都收获颇丰的秦、楚两国,又一次成为了地缘博弈的焦点。

 

第七十二章 秦国的地缘优势(对楚)与战略分析

要说秦楚两国在这次中原大战期间,倒也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公元前285年,两国的君主在宛邑相会,并用和亲的方式暂时性的化解了秦楚之间的矛盾。两年之后,代表秦国的秦昭襄王,与代表楚国的楚顷襄王又举行过两次友好会晤,共商中原大计。不过秦国之所以愿意在占据了地缘优势的情况下,和楚国议和,都是因为东方的齐国刚刚把宋国给吞并了(前286年),当秦人想主攻一个方向时,能不能稳住另一个方向的对手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秦楚实现和解,的确也为双方带来了丰厚的利益。楚国不仅收回了之前被宋国所侵占的“淮北地”(淮河至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一线),还从齐国得到了五都之一的“莒”邑。而秦国所得到的“陶”邑一带的飞地,也让他们在中原腹地真实的拥有了一个桥头堡。从地缘实力上来看,大家都有所增强(楚国得到的实惠还更多)。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楚国重新燃起了攻秦的雄心。除了打算合纵其他诸侯两线攻击秦国以外,甚至打算入主洛阳盆地,一举灭掉周王室,以完成当年楚庄王的未尽的“问鼎”之业。不过,在权衡在三后,楚国还是放弃了这样想法,毕竟在秦国渗透入南阳盆地后,楚国对秦的优势比,甚至还不如丹阳、蓝田之战时。
  就在楚国在为是否主动挑起对秦战争而思虑再三时,秦国那边也形如考虑新的战略计划了。毕竟现在的齐国在燕国的攻击下,已经只剩下一口气了(仅剩两城在支撑),无论能不能缓过这口气来,楚国都重新取代齐国,成为了秦国的主要对手。

 

72.1秦国攻击策略——对汉江南下南阳盆地袭击放弃
  如果按照传统的攻击路线来看,已经在南阳盆地站住脚跟的秦国,应该向南,由大洪山两侧的“汉江通道”和“随枣走廊”攻击楚国所据守的江汉平原。但问题是,这条防线并没有那么容易突破。

1.防御面较窄,有利于楚人的防守。

2.楚国并没有完全退出南阳盆地,如果秦人想沿汉水而下,直取郢都的话,并没有地缘上的优势。

3.楚国在汉水中游所控制的上庸之地,是楚国可以继续掌握汉水的主动权另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秦人试图南进的话,除了正面突破以外,还必须想办法应对,从上庸之地沿汉水出击楚军。

因此,假如秦国想由北至南解决楚国的问题,那么他们首先要完全控制南阳盆地。而控制南阳盆地的关键,又在于能不能完全控制秦巴峡谷的汉水中游地区。

尽管占据了汉中盆的的秦国拥有上水优势,但他们如果想顺江而下,将整个秦巴谷地收入囊中时,却不会有想象之中那么顺利。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汉水出汉中盆地后,各河谷盆地并非是沿汉水两岸分布,而是分布在支流两侧的(包括安康盆地的主体也是)。这也就意味着,楚国的那些重要据点,其实都离汉水有一段距离。——因为攻击上庸一带的秦巴谷地(可称之为“上庸谷地”),很可能会让秦国陷入一场没有胜算的拉据战,因此秦国并没有选择在这一线发起攻击。也可以说,秦国放弃了在南阳盆地,与楚国进行决战的机会。

 

72.2秦国攻击策略——乌江南下

不过,自从秦国得到的巴、蜀之地后,秦、楚之间地缘博弈的战场,就已经不仅仅陷于南阳盆地了。相比这条困难重重的战线,由四川盆地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楚国在江汉平原的都城——“郢”都的计划,更为诱人。这种中心开花的战术如果成功的话,再辅以北线的进攻,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都会很快落入秦人的手中。而这个时候的上庸谷地,等于已经陷入了秦国的战略包围之中,陷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这次攻楚之战的领导者司马错。最终,司马错由陇西高原出发,沿西汉水、嘉陵江通道进入四川盆地。然后再征招了巴、蜀本地兵员10万,粮食600万斛,浩浩荡荡的沿长江向楚国进发。
  在做足了军事和物资准备后,秦国并不出人意料的,攻取了楚国在川东的边邑——涪陵。在攻占之后,本还需要逐次攻破涪陵以东直至夷陵(宜昌)的楚国江防城邑及“长江三峡”。而司马错却转而选择了一条看似南辕北辙的攻击路线——乌江。也就是说秦军主力没有再顺长江而下,而是和由此转进云贵高原的庄硚一样,先择溯乌江而上的行军路线。

1、主要是因为秦军没有把握一战攻破楚军的三峡防线,也就是楚国所设置的“巫郡”。而转而向南溯乌江而上,拔除楚国在沿线的据点,然后在接近沅水之时,弃盘登岸,转而攻击楚国在沅水一线的据点,最终将楚国的“黔中郡”,变为秦国的边黔,就成为另一种选择了。
  2、从战略上来看,如果秦国夺取了黔中郡,那么就意味着长江以南的南楚地区,特别是洞庭湖平原,将很快陷于秦军之手。而楚国在江汉平原的核心区,将要面临北(汉水)、西(长江)、南(湘江)三个方向的压力。即使楚国集合全部力量保住江汉平原不失,秦国也可以断续东进,将包括赣江流域(江西)的整个南楚地区作为渗透方向。 

3、割裂了庄硚远征军与楚国本部之间的联系,使其成为孤军。  

最终,依靠充足的战略准备,强大的军队,以及出其不意的战术,秦国攻取了乌江——沅水一线的,隶属楚“黔中郡”各个城邑。

 

72.3秦国攻楚——上庸、汉北地之易主

此次之后,秦国提出的条件是用楚国北线的“上庸”、“汉北”两块土地,换回“黔中”。从秦国的角度来看,上庸之地一直是他们所渴望的。相比于黔中这个突出部而言(相对于秦国),如果秦国得到了上庸之地,就可以和汉中、商於两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楚国所控制的汉水下游地区形成绝对的优势。而对于楚国来说,并非不知道失去了上庸之地,就意味着他们对秦国再无反击之力。但早在黔中之战之前,秦国就已经通过控制析、宛两邑,渗透入了南阳盆地北部。从战略形态上来看,楚国在秦巴谷地的控制区,事实上也成为了一个危险的突出部。最终楚国还是决定用上庸换回了黔中。这实际上也等于放弃收复整个南阳盆地的可能性。那个扼守“汉江通道”的邓邑,成为了楚国对抗秦国的前沿。
  

除了位于秦巴谷地东部的“上庸”以外,秦国还向楚国索要了另一个地理单元——“汉北地”

分割南阳盆地的是大洪山,分别在两侧与荆山、桐柏山形成了两条战略通道。一条是西侧的,由邓邑所扼守的汉江通道;另一条则是东侧,当年主要由“随国”所据守的“随枣走廊”。那么为什么无论是二千多年前的秦、楚两国,还是后来的诸多朝代,都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汉江通道一线,以至于汉水两岸的襄、樊二城(也就是现在的襄阳市)名气要远大于东面的枣阳、随州两城。

说到“汉北地”,我们就得再说说汉水这条河流了。从流经地区域来看,汉水实际上是把秦巴谷地、南阳盆地、江汉平原,三大地缘板块串了起来。当然,由于秦巴谷地本身并没有和汉水河谷完全贴合在一起,所以情况比较复杂。又可以划出汉中、安康、“上庸”三个地缘版块来。如果秦人想从已经占据的,南阳盆地北部向攻击楚国的话,他们的攻击路线是很清晰的,无非是层层推进至大洪山一线,然后占据汉江通道或随枣走廊,然后攻入江汉平原。而如果秦人想在控制了整条秦巴谷地后,顺汉水而下,由南阳盆地西侧滑过,直取汉江通道的话,却还要打通前进道路上的另一个障碍,那就是“汉北地”。
  楚国这次随同上庸一起交出去的“汉北地”,是一块真正的,位于汉水之北的土地。由于它的特殊位置,秦国如果没有得到它的话,也就不能将自己在南阳盆地的控制区,与上庸之地连成一片。而楚国在失去了上庸之地后,再留着这块土地也没有太大意义了。——这片位于秦岭与汉水之间的土地,目前归属于湖北省管辖。控制汉水以北,秦岭以南的这片山地丘陵区,也是为了保证上庸谷地、南阳盆地不被割裂的关键。也正因为此,无论是楚国还是秦国,在考虑上庸谷地与南阳盆地的归属问题时,都必须把这块,现在主要包含了郧西、郧县两县的“汉北”地,作捆绑处理。
  由于汉北之地虽然体量很小,却具有一定的地缘独立性,春秋之前,方国林立的时代,有国家叫作“麇国”,只不过麇国都是位于汉水以南的“庸国”的附庸。以堵河盆地为核心(竹县)的庸人,可以很方便的顺堵河而下,在进入汉水之后直接渡江将影响力辐射至江对岸的“麇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亡秦必楚,战国时期秦楚有什么地理冲突?...
《从地缘看中国》(秦楚之争——丹江通道,三楚划分)札记(19)
楚国赴云贵高原开辟第二战场
地缘看历史:周人在南阳盆地封建诸侯国,对楚国的地缘影响
楚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垂沙之战!
从秦楚正面交锋,浅谈汉中、安康、上庸以及商丹通道的地缘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