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舟平|明十三陵

您生活的笔记本

明十三陵记

北京的秋天无疑是美丽的,秋游十三陵:领略天寿山的层林尽染,感受皇家陵园的宏大气势,心情激动是自然的。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景区的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境内燕山山麓的天寿山,建于1409~1645年,历时230余年,先后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位妃嫔、2位太监。陵区总面积80余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家陵园,目前只开放了长陵、定陵、昭陵和神路。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景,绝佳“吉壤”,万年“寿域”。

十三陵距离明清两代皇帝办公、生活的故宫即紫禁城大约50公里,如果说紫禁城是皇帝的“阳宅”,那么十三陵就是皇帝的“阴宅”。古人认为:帝王的宫城为阳宅,陵寝为阴宅,阴、阳宅同属一脉。紫禁城与十三陵遥相呼应、对称,天寿山与万岁山(又叫景山)各为十三陵和紫禁城的靠山,陵前和城前均有水流潺潺,背山面水,实乃绝佳风水,所谓“举九州之势而建王都”由此可见一斑。

十三陵建设的初衷不外乎源于王朝统治者对厚葬之风的迷信,他们认为:真龙天子既然也不会长命百岁,但死后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一样,所以要将阳世的“威仪”带到阴间去,继续享受九鼎至尊。那么墓葬环境的选择对皇帝而言显然是件天大的事,按晋人郭璞在《葬书》中的观点:理想墓葬环境应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明十三陵,后以天寿山为玄武,前有灵山为朱雀,左以蟒山为青龙,右有虎峪为白虎,陵前朝宗河的“生气”被水口内的平台山和影山锁住,藏风聚气。十三陵的地下建筑为死者营建了生前拥有的宫室,而地面的庙堂建筑则与天寿山陵区的山川河流完美融合。可见,明十三陵和紫禁城正是在风水和礼制指导下建造的中国最宏伟的建筑群,是集纳了中国风水玄妙和魅力的群建筑。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享国276年,一共有16位皇帝,但为什么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十六陵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史称“明孝陵”。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南京,朱允炆仓惶不知所终,至今为大明悬案之一,所以没有陵墓。第七位皇帝朱祈钰,因其兄英宗皇帝在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刺所俘,一时宫中无主,在“国不可一日无君”的情景下,太后和大臣于谦等人推举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按说,哥哥出征,弟弟监国,叔叔辅政乃王朝常理。后英宗被放回,这段“宫中”事件就迅速演变成兄弟相残的“夺门之变”,结果朱祁钰暴毙身亡,明英宗复位后坚决否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捣毁,而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位帝中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帝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的祖陵——长陵,其主人明成祖朱棣,是十三陵的最初营造者,这位夺建文帝王冠的朱棣,是明朝一位非常重要的皇帝,可谓大明二号人物,属于创业之君,他迁都北京,创天子守边先河,修建故宫,构筑皇陵,建造了十三陵的第一陵,但最先入葬的却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朱棣死后明仁宗按照其遗诏,将朱棣与徐皇后合葬一起,称长陵,带有纪念碑的性质,在长陵四周,另有十二陵,都是朱棣的龙子龙孙及后嗣的陵墓。长陵的奢华程度大大超过其父朱元璋墓孝陵的规模和气派,仅地下宫殿建设就历时四年,施工精细,用料严格,地面上的主体设施施恩殿,工程浩繁,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淡雅幽香,1米多直径,10几米高的60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2300平米的重椽庑殿顶,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椽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米,为世间罕见佳木。金丝楠木自古是皇家文化符号的象征,被称为皇家木,是我国特有的极其珍贵木材,是最理想、最珍贵、最高级的建筑用材,其中品质最好的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贵州等地,生长极其缓慢,成为栋梁之材至少要生长200年以上。在交通还不发达的明朝,光这些木料由南方向北京运输就难度极大,耗资巨大。大殿黄瓦红墙,灿若云锦,历经600余年,至今仍金碧辉煌,摄人心魄,雄伟壮观,即便紫禁城的太和殿比之亦显狭小。朱棣以后的明皇帝们,自然承继了朱棣的遗产:紫禁城和金銮殿,不只模拟其生,而且模拟其死,一概大兴土木,不惜劳民伤财,耗费民脂民膏,继续大肆圈地,修建豪奢陵墓,恨不能将人世间的所有黄金美玉、绫罗绸缎等稀世珍宝带走。

遥想当年秦始皇修骊山墓,杀工匠灭口,因此所有的机密唯独缄口不语的兵马俑知道。在十三陵昭陵一侧,有新月城——俗称“哑巴院”,相传玄宫封门以后,设计师和装修工全部被关在这里服药成哑巴,百辞莫辨,所幸留了性命,但遗憾的是大明天子们可能没有想到此举对防备盗墓毫无效果。

看来,大明的创业之君朱元璋也罢,朱棣也罢,在位时不但把继位的太子选好,而且将死后入葬的一切后事也安排妥当;不但在世时享尽天下的荣华富贵,还想着死后也能像活着时一样,继续朕即天下,统领阴间一切,子子孙孙延续万年:朱棣为第一陵,后任皇帝为第二陵,直至万陵。就像秦始皇当年设定的王朝体制一样:朕为始皇帝,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承,即使死了也不能丢了军权,这才有了威风赫赫的兵马俑地下军团。没想到隔了一千多年以后的朱元璋、朱棣们,仍然强烈地认同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生死观,皇帝死后绝不能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简单入葬,仍然要享受天子至尊:普天下最宏大的葬礼、最宏伟的陵寝,子子孙孙无穷尽焉!

然而历史往往爱和这些九五之尊的天子们开玩笑,似乎并不买他们的帐,而且表现出惊人相似的一幕幕活剧。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了能够登上皇帝宝座,一口气杀死了二十多个兄弟姐妹,而且还设计逼死了长兄扶苏,踏着兄弟姐妹被杀的血路成为秦二世,他继位后比秦始皇的统治更为残暴,更加专横,更加为所欲为,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后来陈胜吴广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只短短三年时间秦二世竟被赵高的亲信阎乐威逼,含泪自杀而死,年仅24岁,还真是个小伙子的年龄,就以这样不忍卒看的残忍方式自绝于他的子民,这个满打满算只有17年的秦王朝只经历了两世就灰飞烟灭了,这是秦始皇万万没想到的,他庞大的地下军团怎么也不会冲到地上来搭救秦始皇呕心沥血创建的帝国大厦倾覆之厄运,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对皇帝也照样适用。

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帝——第16帝崇祯皇帝,虽有匡扶社稷之心,却无挽狂澜之力,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日,为了避免皇室受辱,他想亲手斩杀自己16岁的女儿长平公主,结果心慌意乱,一剑下去只斩断了女儿的一条臂膀,看着女儿在血泊中翻滚哀号,崇祯帝叹道:“谁让你生在帝王之家?”其实这句话崇祯帝也可扪心自问。皇帝做到这个份上,可见崇祯帝当时的心情真是懊悔至极:当初还不如不做这个皇帝,但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世上永远没有后悔药。当他又得知最信任的太监曹化淳已经打开彰义门,投向李自成怀抱时,他最后一丝侥幸彻底幻灭了,等待他的只有在紫禁城的靠山——景山上吊死了,终年35岁。看来当年被风水师和朱棣皇上看好的紫禁城的靠山景山在关键时刻也靠不住,崇祯帝的几个儿子则化装成平民孩子逃出皇宫后下落不明,至此大明王朝就算彻底垮台了,至于后来的南明王朝只是形式上的明朝罢了,已无实际意义了。

有人说:崇祯帝非亡国之君,亡国的是他的臣。事实果真如此吗?

翻检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大明王朝其实是一个很奇葩的王朝:奇葩一,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使朝中无重臣,大臣们谁也管不了谁,谁也不服谁。自秦朝创立“三公九卿”以来,宰相制度一直延续了上千年,利大于弊。朝中无相,发展到最后导致宦官专权、党争激烈这两大怪胎,如东林党与宦官魏忠贤权力之争,就使明朝元气大伤。

奇葩二,奇葩皇帝多,如草根逆袭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他出身社会底层,受尽元朝贪官污吏的各种欺压,所以他最痛恨官员腐败,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反贪法令:贪污60两以上银子者,杀!明初的一两银子,按当年的米价折算,相当于现今人民币600元左右。由此推算,在明代官员贪污相当于4万元左右人民币财物,便会被处以极刑。这还不解恨,朱皇上还施行了对贪官污吏比那“千刀万剐”的凌迟处死更残酷的“剥皮”刑法,把贪赃官吏活生生地剥下皮,再在人皮中填满乱草,用针线缝合成人形,悬挂在各级官衙内外“示众”,让每天上下班的官员见之心惊胆战,不敢再贪赃枉法。这种严刑峻法的反贪措施,在当时的确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但物极必反,由于无反贪的体制约束,朱元璋死后,“剥皮法”虽被保留了下来,但已主要不用于反贪了,而是被东西厂的特务机构掌握,用于以反贪名义的政治清洗了,贪赃之风一代比一代更严重。爱好修仙的嘉靖帝,他上朝不穿龙袍,改穿道袍,下班后醉心炼丹,无心理会朝政。还有史上最宅的万历皇帝,他10岁即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起初还重用张居中等能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但万历14年后,他沉迷酒色,厌烦朝政,身居内宫28年不上朝,不见朝臣,不理朝政,也不出宫门,简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再就是被皇帝身份耽误的天才木匠——天启皇帝,由于天启皇帝刚一生下生母就被养母害死,养母也不喜欢天启,从小天启是被奶妈客氏带大的,客氏不识字,没事就给他木头疙瘩玩,天启自幼也没读什么书,基本上是个文盲皇帝,他的老爹朱常洛只做了29天皇帝就挂了,史称“一月天子”,所以也没时间培养他,但天启皇帝受奶妈客氏影响,木匠活做得出奇的好,木工手艺天赋异常,他常常醉心木工活,什么刀锯斧凿、抛光雕刻、彩绘刷漆,样样高超,如他曾把紫禁城的几个宫殿亲自作了翻修,据说折叠床就是他发明的。宦官魏忠贤汇报工作时专找天启皇帝做木工活正酣时,天启嫌他打扰,就说:“你看着办”,所以才导致魏忠贤一步步专权,把持朝政。

亡国之君崇祯帝的执政能力、行事风格、性格爱好也够奇葩,他自己生活简朴,龙袍都打着补丁,口口声声称爱民,但口惠而实不至,当时中原、西北一带连续7年气候反常,持续大旱,到处蝗灾,饿殍遍野,疫疾大起,国库明明充盈,但他却既不赈灾,也不拿国库钱修水利,还变本加厉征收赋税。用人上疑心太重,善恶不分,阴狠手辣,大开杀戒,从错杀袁崇焕开始,数位能臣良将被莫名其妙杀死,17年换了50位首辅大臣,无故杀死2位。喜怒哀乐无常,用现在话说有点“神经质”,可因一句话就开杀戒。又好面子,眼看李自成、皇太极要打进北京,群臣都劝迁都南京,以图再举,他明明心中也是这么想的,却当朝严词呵斥,从而坐失机遇。还刚愎自用,经常自我感觉良好,可谓志大才疏,是位政治品性和性格都不见得怎么好的皇帝,皇太极说:“崇祯帝是宫中痴儿”、“皇城中的傻小子”,郭沫若先生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说:“其实崇祯这位皇帝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着错误的路径走。除去了魏忠贤和客氏,是他最光辉的时刻。但一转眼间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三暮四,轻信妄断。”由于崇祯帝的“太难伺候”,致使朝臣暮气深重,报喜不报忧,朝野上下,粉饰太平,党羽之间明争暗斗,欺上瞒下,士大夫不知廉耻,官员腐败创历朝之最,社会贫富悬殊极度严重,土地大量兼并,人吃人现象时有发生,盗贼土匪猖獗,老百姓对明王朝已不抱任何希望,狼烟四起。尽管崇祯帝在位17年,吸取了前帝荒废朝政的教训,即使有病也坚持上朝,的确没睡过一天安稳觉,但终因个人能力、品性原因,积重难返,他的运气也实在太差:此时,雄踞东北、拥有铁骑百万,富有雄才大略的满清统治者皇太极正虎视眈眈大明王朝。李自成、高迎祥等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登高一呼,一呼百应,从西安打到北京,一路几乎如履平地,如入无人之境。此情此景,明王朝不亡才成怪事了!可见,王朝专制国家往往把它的国运系于皇帝一人身上,由皇帝一人主宰,那么这个国家自然是相当危险的,最后最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时是绝对没想到大明会在经历了16帝后就土崩瓦解了,与传说中刘伯温给朱氏王朝的气数估算“遇顺即止”倒是惊人吻合,这里的“顺”后人理解为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强势专权的朱棣在他建皇陵时也没想到只埋了13个皇上这明王朝说没就没了。想想崇祯帝吊死在景山时的悲凄、泪砍女儿时的惨烈,金钱、权力、金銮殿还那么值得留恋吗?还那么值得飞蛾扑火般地去抢夺吗?

有哲人说:“华盛顿的伟大,不在于他的进取,而在于他的退让;不在于他的功成,而在于他的身退;不在于他的掌权,而在于他的交权。”他为自由留下的是路标,而不是墓碑。老百姓说:“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明十三陵至今仍不失宏伟,不失皇家气魄,可惜的是只埋了13位皇帝。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皇帝为何要用妃嫔陪葬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却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个去哪儿了?
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自盗祖坟的末代延恩侯,大清的旧摆设
朱元璋不肖子孙:明朝灭亡甘愿做清朝鹰犬,清朝灭亡甘愿死忠溥仪
李自成的逆袭之路:如何从“泼皮无赖”一步步成为闯王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