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人欲,真如你想的那样?
朱熹画像
1. “存天理,灭人欲”的由来
“存天理,灭人欲”不是朱熹最先提出的,但却是朱熹思想体系的重要观点之一,这个观点的萌芽最早见于《论语》中《礼记·乐记第十九》,原句为:“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意思是说,人的本心受到物质的利诱,人对物质的追求超越了本身的需求,良善的天性本质,就会被无穷尽的贪婪的所遮掩。接着,二程在此基础上提出:“灭私欲则天理明”。朱熹在此基础上结合孔子的'克己复礼’、“中庸”以及其他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朱熹《四书注集》
2.“存天理,灭人欲”含义的分歧
当今,众多人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观点,认为“灭人欲”是不讲人性、扼杀人性,禁锢了人的自由等等。所以,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此处的“天理”和“人欲”到底说的是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朱熹解释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就是说社会公认的人伦道德,称之为天理。而过分在物质上去追求享受的,便是人欲了。
朱子家训图
按今天的话说,吃鸡鸭鱼肉为“天理”,吃濒危动物,就是“人欲”。一夫一妻是“天理”,养二奶、就是“人欲”。即使在有能力消费时,也要克制过分的欲望,不能过度。再比如通过正当的工作,不偷不抢地合法赚钱,这便是天理,而为了满足的私利,违背良知,甚至去伤害他人,这便是人欲。由此说来,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和当下的提倡的社会道德思想不违背的。
福建武夷山朱熹纪念馆
进一步思考,结合我个人的理解,天理应该是指人性中客观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良知加上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即:不变的天理+满足人延续生命基本物质条件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欲望,这个欲望是建立在良知的基础之上,不违背道德的准则的。而人欲,应该是特指超出基本需求,违背良心道德的那部分。所以“存天理,灭人欲”,非我们理解的“人欲”。
朱熹园
我们知道,人的欲望生而有之,在一个社会人的身上,邪恶、自私自利、情感、良知……同时存在,它们共同构成了人性的总和,其中的良知是不变的,而欲望是动态的,因为受到外界物质的刺激,欲望会随着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当人的欲望超出本身肉体的需求,过渡膨胀时,此时的良知的外在表现“道德”又不能控制住,人性就会走向极端。所以,这里的“灭人欲”,指的是割除超出的那部分“人欲”,而非全部的人欲。
请点击二程公园
3. 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时,欲望应该有度,那度在哪里?
前面说过,道德是良知的外在表现,应该出自于本性,孔子从早年开始就立志学习道德和推广道德,到了晚年在研究《易经》的过程中感悟出了中庸之道。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衡量的度,这个度应该以什么为标准呢?中庸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为了顺应人的本性,在自利、情感和良知这几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中庸讲的是过犹不及,也许是孔子明悟了道德出自人性也应该符合人性的道理,所以对“诚”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非常的推崇,而能得以实施和推广的底线道德也确实比高不可攀理想道德更贴近实际。
王阳明——致良知
对于人性中邪恶的这一部分,立志于推行道德的孔子肯定是反对的了,但是孔子的后世弟子们却接受不了道德底线既是最好的道德标准这一事实,所以也就有了后来“存天理灭人欲”的提法。主张在人性中提取出一个道心人性,去除人性中其他部分,那么对于人性中的私利和私情呢?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一部分的人欲呢?我认为,对于普通人,人性中的良知久被后天的尘埃所掩盖,无法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划出一道明确的底线,所以,孔子才想出用“诚”这一直接反映良知的外在表现,来作为一个更容易操作的把手。
当代大学生
4.“存天理,灭人欲”是古代思想家提出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理想,实际上,没有法治的配合和约束,作用甚微。笔者随便在百度搜出一份“我要调查网”中对于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的调查报告表明(见下图),这些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学生,能够自觉严格遵守道德底线的只占总调查人数的6%不到,而表现最差的也几乎6%不到,介于两者之间的占总调查人数88%。可以想像,大学生只是整体人群中的一部分,按此推断,能够自觉坚守那道人性的底线的人群在整体中只占极小一部分,几乎被淹没。所以,在当今社会中,法律约束具有何等的重要性!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在当下物质极大丰富的环境下,人的私欲极度膨胀,各种突破底线的犯罪案件大量上升,那些有权、有钱无视道德底线,无视法律底线的人,心中的贪欲早已把“存天理,灭人欲”的呼声淹没,而在普通人群中,“人生一世,有钱就要吃好喝好玩好,该享受的就要享受,不然挣钱干什么?”的思潮得到广泛认同。人性扭曲到如此地步,令人堪忧!从以上可以看出,即使有法律的约束,在特定的环境下,也会无所顾忌,把私利放在首位,而当满足一定物质条件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人也会不顾一切地突破道德底线,这是何等的可怕!
修心
总之,朱熹的理学所提倡的“存天理,去人欲”在于克己复礼。而之后的阳明心学,在于随“心”所欲,去人欲遮蔽,留良知良能。我的理解是,“存天理,灭人欲”是一个克服超出良知以外多余的欲望,比如过渡的私欲膨胀、滥交、暴饮、暴食、贪财等欲望,使得良心本性逐步彰显的修心的过程。
图文/生活中的国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
世人眼里的小人未必就是小人,但世人眼里的君子,又有几个不是伪君子?
心学中的“天理”是什么,“善恶”又是什么?
阳明先生因何可与孔子同称“圣人”
鬼谷子识人术:看人千万不要看气质
十、《善恶》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