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前贤风范藏书印

古代文人雅士大都会在一些古籍善本书上,盖上许多精致的藏书印。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且历史悠久,品位高雅,寓意精深,可称历代文人、藏书家的一种雅嗜。其含蓄的深邃意蕴,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书籍字画上钤盖印章,据说始见于唐太宗李世民以年号为印文的“贞观”联珠印。至于藏书印的大量流行,应该是在印材采用花乳石之后的明、清两代。一般的藏书印往往只镌刻藏书人的姓名或斋馆、藏书楼名,多一点的还加上字号籍贯。如“海宁查慎行字夏重又曰悔余”“青浦王昶字德甫一字述庵别号兰泉”。有的说明书主人的身份,如马思赞的“玉音、孝友著于家庭,信谊隆于乡党”、鲍氏知不足斋的“世守陈编之家”“老屋三间,赐书万卷”。还有的说明书的来历,如“惺吾海外访得秘笈”“知不足斋主人所贻,吴骞子子孙孙永宝”等等。

不少藏书印宣扬藏书、读书的乐趣和得益,如“好书到手不论钱”“贤者而后乐此”“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老茂最得意之物”等等。有的还写成诗或铭言。如方功惠的“十年作吏仍糊口,百金购书收散亡,老矣不能穷两简,一廛幽僻得深藏”,萧蓼亭的“名山草堂,萧然独居,门无车马,座有图书,沉酣枕籍,不知其余,俯仰今昔,乐且宴如。萧蓼亭铭”,朱昌燕的“书如水,我如鱼,鱼不可一日无水,我不可一日无书”等都是。拜经楼吴骞有一方朱文藏书印刻着“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此昔人诒厥之名言,是可为拜经楼藏书之雅则”。这和知不足斋鲍廷博的“一生勤苦书千卷,黄金散尽为收书”一样道出了聚书的不易,因此有的人就表示要“以身守之,罔敢失坠”,特别是寄希望于子孙后代。如向山阁陈鳣在他最心爱的书上,都盖上刻有自己长髯古笠的肖像印“仲鱼图象”和“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这两方藏书印。澹生堂祁氏藏书上有一方藏书印,印文为:“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物失。旷翁铭”。明末著名学者黄宗羲在明抄残本叶适的《习学纪言》上,也盖着一枚圆形篆文藏书印:“忠端是始,梨洲是续,难不忘携,贫不忘买,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此心曲。”确实是语重心长。

可是,要保藏这些善本古籍,也真是谈何容易,那时,除了水火兵虫盗贼之外,最危险的还是出在自己子孙身上。如陆心源的十万卷楼全部藏书,陈鳣向山阁的那么多宋刻元椠,到儿子手里就都卖光散尽了,所以有些人的慨叹也反映到藏书印上来:“难寻几世好书人”!古代,有的人主张书要借给人看,只希望不要损坏丢失,“愿流传,勿污损”,这是完全正确的。

有记载:“昔司马温公藏书甚富,所读之书,终身如新。今人读书,恒随手抛置,甚非古人遗意也。夫佳书难得易失,稍一残缺,修补甚难。每见一书或有损坏,辄愤惋浩叹不已。数年以来,搜罗略备,卷帙颇精,伏望观是书者,亦当谅愚意之拳拳也。”娓娓说来,胜过千言万语。还有钤在宋刻本《新刊剑南诗稿》上的一方墨记,则大段引用了《颜氏家训》中“典籍借人”的一段:“《颜氏家训》曰:'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或有狼藉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所点污,风雨犬鼠之所殴,实为累德,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未敢秽用也。”也可算得上是一位有心人。可是不少人却反对出借,如甘润堂周氏的藏书印上就“明文规定”:“只许就看,未尝借人。”

藏书家最怕的是借和卖。钱谷的一方楷书朱文长方木记上就刻着:“卖衣买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有假不返遭神诛,子孙读之知圣教,鬻及借人为不孝”同样是这个意思。宋刻《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上有一方全文长达一百三十余字的墨记,俨然是一篇“宣言”:“ 予性颇爱书,一书未有,必罄囊市之。窘于厥志未神,群书无由悉宜珍惜宝爱,以承厥志,苟不思得之之难,轻视泛借,以致浪籍散失,不孝之罪莫大焉。至于借匿阴盗之徒,又不仁不义之甚者矣。予故著之简端,籍借者守者惕然知警云。大冢宰从孙句容曹淇文汉谨识。”

嘉兴王介峰的一方朱记印文中更进一步谈出了他劝子孙后代爱书读书的真正目的:“积书以遗子孙,未必能读,固也。然吾以此发身,凡一卷一帙皆手自校阅,不欲弃之,亦欲复付后人以为筌蹄(筌为捕鱼用具,蹄为捕兔工具,借以喻通过读书来获取功名)。吾子若孙牢须爱护修葺,以读以传,如或敢散漫污损,不知珍惜,甚至鬻及借人,不知省愧者,真不肖也。嘉禾王介峰藏书楼记。”为防子孙借卖,有的在藏书印上定了严厉的家规。如明代吕坤(新吾)就声称:“吕氏典籍,传家读书。子孙共守,不许损失借卖,违者茔祠除名。万历七年坤记。”意即违反者不承认他是吕家子孙。还有一个名叫述庵的人,口气比这还要严厉:“二万卷,书可贵,一千通,金石备,愿后人,勤讲肆,敷文章,明义理,习典故,兼游艺,时整齐,勿废坠。如不材,敢借卖,是非人,犬豕类,屏出族,加鞭棰。述庵传诫。”意思是哪个敢于借书卖书,不仅要开除出族,还要当作畜生鞭打。事实上,家教也并非万能,何况是身后的事,又有谁料得到,管得了呢!清代著名藏书家道古楼马氏在《后村居士集》上,一个人就盖了“古盐官州马思赞之印”“花山马仲安家藏善本”等十四方印章。据《中国善本书提要》等书记载,他盖在藏书上的印章竟达五十余方。

古代的藏书印是主人姓名、字、号之外的延伸,是了解主人的一条捷径。一些前贤名哲的藏书印保留至今,成为富有特色的文化。不言而喻,藏书印有着较高的审美意趣和研究价值,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束馨香四溢的奇葩。愿之传承不绝,发扬光大。(李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海宁藏书家及浅析
【学礼堂访谈录】古书、温情与掌故——跟韦力先生寻访古旧书店(四)
孔子是中国第一代私人藏书家
衢州藏书史(上)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
苏州藏书家藏书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