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爱我所爱 行我所行 听从内心 无问西东


1


公元1084年,黄州府衙内,人声鼎沸。


团练副使苏轼,今日离任,官方正在为其饯行。


酒过三巡,席间走出一人,绕至苏轼身边,取下身上披肩,请求题字留念。


见来者甚是面生,苏轼一愣:“敢问姑娘芳名?”


女子躬身行礼:“妾身李琪,黄州歌姬,久仰先生大名,多次请求题诗,均未获公之赐。”


原来如此!


但为歌姬题诗,危险系数略高,稍不留神,就会弄出一段绯闻,让辛苦积攒的人设,毁于一旦。


苏轼纠结良久,终是不忍拒绝,便让李琪动手磨墨。


片刻,苏轼接过笔墨,题下两句七言: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写毕,入席,继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众人很是好奇:“先生为何只写半篇?”


苏轼却笑而不语。


眼看宴席就要散场,李琪只得再次上前拜请。


苏轼一拍脑门:“哎呀,实在抱歉,年纪大了,差点忘了这茬。”


连忙起身执笔,补上后两句:


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


我在黄州五年,为何没给你写过只言片语呢?


这就好比酷爱海棠的杜甫,却从未给海棠题过诗句。


喜欢到了极点,就会忘记使用语言。


Word的天,果然够惊艳。


满座之人,无不击节赞叹。随即觥筹交错,尽醉而散。


至于那个李琪,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恍若梦中。


当然,她并不知道,一次普通的席上见赠,会让她千古留名,惹来无数的羡慕嫉妒恨。


因为这个苏大诗人,千百年来,一直都在不停地圈粉、圈粉和圈粉。


2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


苏家的远祖中,最有名的一位读书人,是位列初唐“文章四友”的苏味道。


公元705年,洛阳城举办《我是诗人》竞演大赛,其即兴创作的《正月十五夜》,一举夺魁,深受后人推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轼的父亲苏洵,则被写进了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少年苏洵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直到二十七岁时,才对读书产生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写起文章来,“下笔顷刻数千言”,但遗憾的是,终身未能金榜题名。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豪门望族,自幼饱读诗书,博学多才,能与苏洵诗文唱和,还能指点孩子钻研功课。


如此,苏轼兄弟俩的学业,自是突飞猛进,小小年纪,常常语出惊人。


眉州名士刘微之,曾做《鹭鸶》诗,“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正捻须颔首,自鸣得意,年仅十岁的苏轼,反手就是一句点评:“鹭鸶被惊,羽毛不应‘逐风斜’,若改成‘雪片落蒹葭’,会更贴切。”


刘微之一听一愣一思忖,最终还是感叹:“后生可畏,不服不行!”


如果说刘老先生的点赞,尚属一个长者的肯定和鼓励,不必沾沾自喜。


那么后来苏轼进京,文坛领袖甚至九五之尊,均对其颇有好评,这就让人拍手称奇了。


3


公元1056年,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赴汴京赶考。


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


宋朝的科举考试,每份试卷均需糊名且重新誊写,以防熟人作弊。


老欧见苏轼的文章,风格朴实,语言流畅,欣喜异常,准备将其列为笔试第一,又觉得这个文风甚是熟悉,以为是门客曾巩所作。


正直的欧阳大人,为了避嫌,只得忍痛割爱,将其判为第二等。


好在这样的调整,没有影响苏童鞋的命运。否则,苏轼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欧阳大人。


殿试结束,综合成绩正式发布,苏轼第二,苏辙第五,兄弟俩同登皇榜,一时轰动汴梁。


就连苏洵也不忘写诗自嘲:“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考取功名后,苏轼以门生的身份,向欧阳修致信谢恩。


欧阳修竟赞叹不已:“读苏轼来信,不知为何,老夫竟流汗不止。看来我要赶紧避一避,好让他出人头地。


文坛领袖,如此夸奖一个后起之秀,实属少有。


甚至他还说过这样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说我欧阳修。”


后来的事实证明,欧阳修的确有先见之明。


从默默无闻的书生,一跃成为了天子门生,苏轼兄弟自然异常兴奋。


只是尚未踏入仕途,母亲却突然病逝。父子三人只得火速赶回眉州,处理后事。


守孝期满,适逢仁宗开考制科,苏轼兄弟俩一起参考,哥哥得第三等,弟弟得第四等。


制科考试中,第一、第二等均为虚设,有宋以来,获得第三等的,苏轼是第二人。


据说殿试结束后,仁宗高兴地皇后说:“朕今天为后世选了两个宰相”。


这就厉害了!


那么问题也来了,多次落榜的苏老泉,听闻此话,心里是高兴,还是郁闷?


4


公元1061年,苏轼被授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任期结束,苏轼返回京师。


此时的英宗皇帝,早闻苏轼大名,一心想召其进入翰林院,担任皇家机要秘书。


宰相韩琦却百般阻扰,说年轻人进步太快,不利于日后成长。无奈,皇帝只得让苏轼任职史馆,负责编修国史。


虽然级别不高,但好歹是个京官,加之史馆藏书众多,苏轼倒也自得其乐。


只是随后发生的两件事,却让苏轼悲伤不已。


是年五月,苏轼妻子王弗去世,年仅二十六岁。


嫁给苏轼时,王弗年方十六。


这十年,苏轼始终在外求学、做官,赡养苏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全落在王弗一人之身。


每念至此,苏轼都愧疚万分。


苏洵也提醒儿子:“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


苏轼当然不会忘记。


多年后,在密州任上,苏轼夜里梦见王氏,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便披衣而起,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次年四月,苏洵去世。苏轼兄弟俩辞去官职,回到眉州服丧守制。


三年后,苏轼续弦,妻子是王弗的堂妹,二十岁的王闰之。


新婚不久,苏轼便回到京师,继续担任原职。


5


公元1069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推行新政。


由于改革力度过大,加之州县官员为求政绩,层层加码,弄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


诸多老臣连番上书,请求皇帝停止变法,但效果不大。


在神宗眼里,“安石以为贤则贤,以为愚则愚;以为是则是,以为非则非。谄附安石者,谓之忠良;攻难安石者,谓之谗慝”。


皇帝的支持,再加上一些阴险狡诈之人的助力,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政,不惜大肆清除异己,扩张新派势力。


期间,欧阳修、司马光等旧派元老先后辞职,闭门修书,不问政事。


至于苏轼,他并不反对变法,只是不认同王安石不择手段的极端作法。


在他看来,无论是新法还是旧政,百姓安康、社稷安稳,才是衡量成败最好的标准。


于是,身为八品小吏的苏轼,多次上书朝廷,批判新政,甚至直言:“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       


王安石得知后,大为恼怒,立即建议朝廷外放苏轼。神宗御批:“与知州差遣”,意思是可以出去当个太守,但王安石不同意,硬是让中书省改任为“杭州通判”。


6


公元1072年,苏轼第一次来到了杭州。


通判是州府长官的副职,无需独当一面,工作之余,苏轼可以有更多的空闲,赏山水美景,访名妓高僧,品香茗,写诗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望湖楼醉书》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在杭州,苏轼遇见了歌姬朝云,这是他生命中第三个最重要的女人。


在夫人王闰之的撮合下,十二岁的朝云进入苏府,成为婢女。


公元1074年,京师监门小吏郑侠画《流民图》,图中灾民衣不蔽体,争食草根树皮,神宗见后,竟眼含热泪,“寝不能寐”。


加之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均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皇帝终于对变法产生了动摇,将王安石罢相,外放为江宁知府。


是年,苏轼杭州任期已满,因苏辙在济州任职,便申请调往山东,担任密州太守,三年后,又转任徐州太守。


初次主政一方,苏轼没有让百姓失望,惩治贪官,维护治安,兴修水利,抗洪抢险,政绩斐然。


公务之余,苏大人也是笔耕不辍,留下了诸多传世之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特别是那首《水调歌头》,被后世评为“中秋词第一”,这是继制科考试“百年第一”、《江城子》“千古悼亡词第一”之后,苏轼获得的又一殊荣: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胡仔《渔隐丛话后集》


7


公元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太守。


按照惯例,上任伊始,苏轼应向皇帝呈报《谢恩表》。


就是这样一封普通的公文,却给苏轼带来了无妄之灾。


王安石虽已退隐金陵,但改革派的那些奸邪小人依旧担任要职,欧阳修去世,司马光致仕后,他们便将毒手伸向了旧党的代言人苏轼。


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dǎn),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等人先后发难,找出苏轼《谢恩表》里的句子“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称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祸心”


又翻出苏轼多年前写的文章《灵璧张氏园亭记》,其中有两句“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他们认为此话实属大逆不道,“天下之人,仕与不仕”,都应该“不敢忘其君”。


在御史们的轮番轰炸之下,神宗也只得妥协,下旨免去苏轼职务,将其押解入京受审。


尽管驸马王诜(shēn)提前透露了消息,远在湖州的苏轼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但他不确定自己犯了何罪,又见钦差来势汹汹,难免有些惊慌失措,一直躲在州衙内,迟迟不敢出来。


通判劝他:“朝廷的人都来啦,躲着也不是办法”。


苏轼则问:“我是穿便服,还是穿官服去见他们?”


通判回答:“你还没有被定罪呢,当然是穿官服”。


苏轼便换上官服,走出里屋。


钦差二话没说,吩咐士兵押住苏轼,绑起便走:


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


到了京师,苏轼被送进御史台(又称“乌台”)皇家监狱。


狱中,苏轼受尽折磨,一墙之隔的另一位官员,曾有过这样的描述,“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再恶毒的脏水,也玷污不了其灵魂的高贵。


除了那些奸邪宵小,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更多的人,都期盼终有一天,朝廷会还苏轼一个清白。


弟弟苏辙,上书天子,表示愿意用自己的职位,替兄长赎罪。


杭州、湖州的百姓,自发为苏轼做解厄道场,祈祷好官一生平安。


狱卒梁成,每天夜里都会烧盆热水,让苏轼泡脚暖身。


苏轼也多次通过梁成,向苏辙传递诗文“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就连当年的政敌王安石,也专门致信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神宗历来瞧不起曹操,宰相吴充却道:“魏武帝那么猜忌多疑,尚能容忍击鼓骂曹的祢衡,圣上怎么就容不下一个苏轼呢?”


神宗竟无言以对。


太皇太后病重,皇帝希望大赦天下,为祖母祈福。


太皇太后却说:“别整那么大的动静,你放了苏轼就行”。


终于,苏轼获释,被贬为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王诜被削去官爵,苏辙被降职为筠州监酒。


出狱后,苏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诗: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此诗以戏谑反讽的笔法,道出了对奸邪宵小的蔑视,风格及内容,竟与入狱前的几首“罪诗”无异。


放下纸笔的苏轼,也大笑不已:“我特么真是屡教不改啊!”


8


公元1080年,苏轼来到了黄州。


谪迁至此的苏轼,虽落寞却不孤独。


弟弟苏辙,除了定期鸿雁传书,嘘寒问暖,还让几个女婿,轮番前往黄州,陪伴伯父。


眉州的同乡巢谷,特意赶过来担任苏家的塾师,不仅分文不取,还自带床铺和炊具,无需主人管吃管住。


陈季常,当年苏轼的顶头上司、凤翔知府陈希亮的公子,硬是在四年之内,看望苏轼七回,每次离别,两人都是难分难舍:


送君四十里,只使一帆风。

——《陈季常见过三首》


此外,老朋友马梦得,见苏轼缺衣少食,便向州衙申请了一块废旧营地,帮助开荒耕种,解决燃眉之急。


对于这块宝地,苏轼甚是爱惜,特意取名为“东坡”,其“东坡居士”之号,也由此而来。


还有黄州的太守徐大受,本有监督罪官之责,却对苏轼百般关照,“相待如骨肉”。


某日,苏轼大醉后,作词一首: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次日,有人根据这首词,即兴炮制出一则谣言,在朋友圈里疯传,标题是《震惊,苏轼写完最后一首词,逃离黄州》。


徐大受吓出一身冷汗,赶忙跑到苏家,见东坡先生仍在熟睡,鼾声如雷,这才放下心来。


在黄州,除了友人相助,亲情的温暖,也给了苏轼莫大的鼓舞。


夫人王闰之温婉贤惠,勤俭持家,悉心照料两个孩子苏迨、苏过,对长子苏迈也是视同己出。


至于侍女朝云,业已长大成人,被苏轼纳为侍妾后,生下一名男婴,东坡先生取其名为苏遁,并作《洗儿诗》一首,个中寓意,不言自明: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谪居生活,自是艰苦,但可爱的苏先生,已经开始苦中作乐。


将小红豆和大麦掺和在一起做成饭,谓之“东坡二红饭”;


黄州猪肉便宜,苏轼甚是欢喜,便写下《猪肉颂》: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他还特别喜欢酿酒,尽管孩子们均不承认父亲的酿酒工艺,说味道跟药酒差不多,喝多了还会腹泻。


但东坡先生曾作《蜜酒歌》,自信爆棚的号称“三日开瓮香满城”……


吃完自制美食,苏轼便开始寻找风景名胜,游山玩水间,留下不少佳作名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甚至,在“无与为乐”的夜晚,苏轼也没有闲着,不忘出去走两步,写两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当然,在黄州,苏轼最精彩的作品,都与一个叫“赤壁”的地方有关,除了前后 《赤壁赋》,流传最广的,便是这首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


公元1084年,在高太后的频频提醒下,神宗皇帝终于意识到,“人才实难,不忍终弃”,便让苏轼调任汝州。


途中,苏轼路经庐山,写下了《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至金陵,幼子苏遁病逝,苏轼痛心不已,便上书朝廷,请求留在常州,皇帝恩准。


次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拜相,苏轼也由此迈入仕途的巅峰:


先任登州太守,四个月后,入京担任礼部郎中,半个月后,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提拔为中书舍人,不久,又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距离相位仅一步之遥。


公元1086年,王安石、司马光先后去世,身居高位的苏轼,多次仗义执言,整肃贪腐,抨击党争,成了诸多政治派系的肉中刺、眼中钉,各种弹劾,又如同雪花般飞来。


尽管有高太后全力庇护,苏轼终是不胜其烦,一再请求外放。


公元 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


在杭州任上,苏轼治理西湖,筑苏公堤,设官办医院,忙得不亦乐乎,但两年后,又被召还朝,担任翰林学士。


过了几个月,又遭政敌弹劾,先后外放颍州、扬州。不到一年,再回京师,担任兵部尚书兼侍读,后又迁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过山车般的职务调整,已经让苏轼有些目眩头晕。殊不知,还有一波更高的恶浪,即将汹涌袭来


10


公元1093年,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去世,一个月后,高太后又病逝,哲宗执政,再度启用新党。


当月,苏轼即被外放,任定州太守。


次年,五十九岁的苏轼,被朝廷贬为英州(广东英德)太守。


赴任途中,苏轼又连续接到三篇诏令,先是官降一等,后又改任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然惠州安置。


这样的节奏,分明是新党有意为之,好让苏轼彻底断掉北归的念头。


在侍妾朝云和幼子苏过的陪伴下,年近花甲的苏轼,终于到了惠州。


初到岭南,苏轼便帮助当地百姓修桥筑路,改良农具,施药救人,稍有空闲,便写诗作文,字里行间,满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但一年后,侍妾朝云病逝,让谪居化外之地的苏轼,倍感凄凉与痛心。


不久,苏轼在惠州的一些诗作传回京师,新党人士读后,才知道苏东坡在岭南的小日子过得不错,随即又是一道诏令,将六十二岁的苏轼贬为琼州别驾,儋州(海南儋县)安置。


与此同时,苏辙也被贬至雷州(广东雷州),苏轼听说后,便与弟弟约定,会面于藤州(广西藤县),然后同行至雷州。


几天后,苏轼启程前往海南。生离死别之际,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瞑,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与王敏仲八首》


11


到了海南,“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苏轼仍然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他曾笑称:“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很快便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帮助他们垦荒耕种,挖井取水,开方治病,创办学堂,讲学明道,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姜唐佐,便是苏轼在儋州的高足。


公元1098年,上元节,儋州知府宴请苏轼父子。


酒过三巡,东坡先生遥望天边圆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

搔首凄凉十年事,传柑归遗满朝衣。

——《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


得知苏轼被贬儋州,妻弟王箴、诗僧参廖、道士吴复古等故友亲朋,竟不远千里,前来探望。


尽管山高路险,有人艰难成行,有人被迫而返,但患难之中的真情,格外感人。


特别是同乡巢谷,从眉山出发,先到雷州看望苏辙,再只身渡海,未至儋州,竟客死他乡。


苏轼闻此噩耗,自是大哭一场。


就在苏轼认为北归无望之际,公元1100年,事情出现了转机。


是年,哲宗病逝,徽宗登基,神宗之妻向氏以皇太后身份执政,苏轼旋即被调为廉州安置,随后又相继改为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苏轼离开儋州之日,当地百姓排着长队,自发前来送行。面对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苏轼情难自禁,感慨万分: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渡海》


苏轼北归途中,所到之处,亦是万人空巷。


他的众多铁粉,都争相一睹大师风采,纷纷邀请题字写诗。苏轼自是来者不拒,一一应允。


五月,苏轼拟到常州居住,路经润州金山寺,见到昔日好友所画苏轼之像,不禁百感交集,遂题壁作记: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六月,骄阳似火,酷暑逼人,苏轼患上了痢疾,之后,身体便每况愈下。


七月,抵达常州,苏轼高烧不退,拒绝服用任何药物,开始交代后事,让苏辙为其撰写墓志铭,要与妻子王弗合葬。


七月二十八日,苏轼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12


苏轼以文名垂青史。


他率先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提倡“以诗为词”,开拓词境,改革词体,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陈洵


他是北宋诗坛第一大家,其诗取材广泛,寓意深刻,风格多样,且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极具理趣,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燮星期


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其文行文流水,挥洒自如,雄辩滔滔,气势雄放。


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绝尘耳。

——王若虚


苏轼不仅仅以文名垂青史。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面对新旧党争,苏轼“忠义许国,遇事敢言”,不计个人前程,只为百姓请命,纵使连遭谪迁,依然听从内心,爱我所爱,行我所行,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


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陆游


此外,苏轼还是画家、书法家和音乐家,美食家、工程师和段子手,“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这便是苏轼,千年之前的文坛宗师,却仿佛就在你我身边,从未走远。


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样的经历才能锤炼出苏轼那样豁达洒脱的人生
历史上真实的苏轼一辈子是怎么度过的?(苏东坡一生回忆录)
苏东坡 苏轼的资料 苏轼简介
苏东坡|人生哪有完美,不过看开一点
苏轼 : 三起三落,不悲不喜
三起三落苏东坡——解读《古文观止》钥匙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