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荐丨陈宇:合乎道德的班级管理特征

我在“班级管理漫谈”中一直在讨论关于班级发展的话题,研究管理方法和思路。我始终认为,如果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缺少思考,即使有再多、再好的管理技术,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甚至有可能与班级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驰。

这些基本问题包括:管理和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班级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如何理解“人”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位置,等等。

我们看到了太多“效果”很好、但却不正义的管理案例,也看到了一些教师为追求管理的效果而不惜违背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原则的案例。

评价班级管理优劣,不能简单地看效果。再美丽的外衣也不能掩饰管理者在教育价值观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不完全是有意识的,但对受教育者的伤害颇大。效果至上、急功近利、目中无人,为“管”而管,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是当下班级管理中较为严重的问题。

我曾经提出“(班级)管理即教育”的观点。其理由是学校、班级所有的工作只有一个核心(目的),那就是教育。所以,管理只是手段,管理取得的成绩(如常规指标领先、班级获得荣誉等)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之一,而且这些成绩的取得,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也就是它必须是“道德”的。

班级管理指向的目标,一个是促进班级整体的健康发展,另一个是促进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后者可以认为是终极目标。

正如经济学的一个观点“财富创造是一种道德行为”,我认为追求班级管理的绩效也应该是一种道德行为。那么,合乎道德的班级管理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呢?

一、公平正义

公平就是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虽然我们都知道公平的重要性,但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公平并非易事。教师也是普通人,与全班学生的关系会有亲有疏,情绪也是会波动的。如果教师的管理行为不受约束,就很难保证公平。

所以,班级就需要有各种制度和规则。规则不仅约束着学生,也约束着教师。教师不能由着性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教师的行为受到规则的约束,不仅班级会有秩序,学生会有安全感,对于教师自己,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

虽然规则很重要,但是对于规则如何制定、如何表述、如何执行,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所以,有两点需要说明:

1.大部分管理规则应该采用班级议事的方式制定。班级议事有全班大会、座谈会、书面议事、网络议事等多种形式,总体来说就是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保障每个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班级规则在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之后,总结成文,最后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2.规则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认定标准、操作办法、补充说明等三个部分,但是许多班级的规则缺少“认定标准”,以至于不够客观。对规则的表述应该是客观的,理解起来没有歧义;操作办法是清晰的、可执行的。

以关于“迟到”的规则为例。

【违纪名称】迟到

【认定标准】第二遍铃声结束还没有进入教室(迟到超过20分钟为旷课)

【处理办法】

(1)一周内,第一次迟到……

(2)第二次迟到……

(3)三次以上迟到(含三次)……

【补充说明】

(1)每个学生一个月内有两次免于处罚的机会

(2)因特殊原因迟到不予处罚,但须班主任认定

运用规则,可以保证班级管理的公平性。接着,我们继续思考:是不是只要做到公平就够了?显然不是。其实,公正比公平更重要。因为公平的行为未必就是公正的。所谓公正,就是不仅要公平,更要正义。所以,与制定规则的方式相比,规则本身的内容更为重要。

何谓“正义”?一般可以理解为合理的、可接受的、“不伤害身心健康”的、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以下案例供读者参考。

【案例1】教师迟到,自罚做俯卧撑

这是一个几年前走红网络的案例。

一个教师在自己班级规定:上课迟到者必须做俯卧撑,迟到1分钟做1个。有一天,这位教师迟到了20分钟。她对学生说:“对不起大家!今天我迟到了,我也要遵守规则,做俯卧撑。”学生都以为老师只是随便说说。没想到下课后,教师真的在讲台前做起了俯卧撑,一口气做了20个。

这位教师做俯卧撑的照片被传到了网上,顿时引发了热议。网友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的点赞,说这位教师公平公正,带头执行班规,为学生做出了榜样。又有后续报道说,自从老师做了俯卧撑之后,管理效果特别好,几乎没有人迟到了。

【案例分析】

这本是一个教师个性化管理的案例,因为被放到网络上而走红。面对着网友异口同声的赞扬,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专业的思考。案例中的教师行为,真的公平公正吗?未必。

首先,迟到者要做俯卧撑,这是谁规定的?教师自己。教师做出这个规定时和学生商议过吗?显然没有。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权威直接宣布规定,没有尊重学生的权利,谈不上公平。

其次,迟到要做俯卧撑,对全班学生而言,公正吗?公正的底线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做出这样的规定,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个人想法或喜好。

不知她有没有考虑过,如果有学生连一个俯卧撑都做不起来,那么他如何能完成这样的惩戒呢?在面对这样令自己难堪的惩罚时,该学生感受如何?围观者又会是怎样的心态?这样的规定,无疑是不公正的。

最后,说到效果,教育不能一切以效果至上。效果好的管理不一定是善的。如果使用的手段不正义,“效果”再好都不能用。更何况,产生这样的效果不一定是学生认同教师的处理方式,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对规则的恐惧。

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教育是为现代社会培养优秀的公民,只有坚持正义,才能引人向上向善。合乎道德的班级管理要以公平正义为第一要义。

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

针对班级管理中只满足于控制局面、追求效果而漠视学生权利的现象,我曾提出“基于尊重权利的班级管理”理念。前文所述的利用班级议事制定规章制度,就是尊重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话语权。

班级议事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是“表决”。关于表决,我不主张采取举手通过或班主任在询问了几遍“有没有不同意见”后,“如果没有意见,就鼓掌通过”的方式,而更倾向于采用学生“背靠背”投票的方式,以防止利用造势绑架学生。

通过班级规则的原则当然是少数服从多数。我的班级采用的是“三分之二多数”通过的标准。我认为如果一项制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有不同意见,就不要强行通过,否则在执行中的阻力会很大。

但是,真正的民主不仅体现在“少数服从多数”上,还要“尊重少数人的权利”。即使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有不同意见,也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表达尊重的最佳方式就是“倾听、回复”——首先听取学生的意见或想法,然后要做好回复和解释工作。告诉学生,为什么你的意见暂时不能被采纳,大多数人的意见有什么道理,同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尊重学生的权利,不代表什么都要听学生的。教师也有自己的权利,也需要学生的尊重。比如,我班规定班主任可以对班级大会通过的决议有“否决权”,但是必须“向全班同学陈述理由”;班主任有权对班规提出修改意见,但最终还要通过大会表决。这是一种互相制约的机制。

虽然自这项规则制定以来,我只使用过一次“否决权”,但完善的制度本身就体现了对各方权利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只有班主任尊重学生的权利,才能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的权利。“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包括参与的权利和不参与的权利。班主任可以因势利导,但不应采取强硬的手段令学生就范,即使是为了“班级荣誉”或“集体利益”。不能用极端的手段强迫学生承认错误(但是可以依据一定的事实证据做出处置),不能用情感或关系绑架学生的参与,不能为了统一划一而损伤学生的个性,等等。教师对学生真正的关注与关心,首先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

想法决定做法,稳定的做法形成管理机制。班级所有管理机制都有一个前提——尊重学生的权利。下表列举了我班一些基于尊重学生权利的管理机制或规定(见表1)。

事实证明,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班主任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由此提升了威信。

三、对全体学生负责

班级是由全体学生组成的,班级管理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一个都不能少”。不能在发展一部分人的同时,让另一部分人受损甚至被放弃。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是不道德的。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38人的狂欢与8人的落寞

学业水平测试前,某高中教师向全班学生承诺:所有在本学科测试中得到A的学生,都将获得教师亲手绘制的“骏马图”扇面一幅。结果,全班46人中有38人得到了A,他们都获得了奖励。

班主任将学生得奖后欢呼的画面发到了朋友圈里。但是细心的朋友却发现,画面上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在哭泣。38人的狂欢和8人的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初衷可能是想以这种方式激励学生考出好成绩。但是,教师在制定规则时,就应该考虑得不到奖励的学生的心情。考试成绩具有偶然性,没有获得A的学生付出的努力不一定比得A的学生少。

不是说奖励要搞平均主义,但是在公开场合大张旗鼓地发奖并拍照发朋友圈,完全不顾少数人的心理感受,这样的做法道德吗?

关于奖励,我认为如果全班50个人,有49人都获得了奖励,那么就是对另外一个人的羞辱。如果奖励面过大,不仅失去了激励作用,还令少数人更加沮丧和难堪。这样的奖励意义何在?

类似的还有,教师在家长会上表扬学生,全班家长都在聆听。其实他们对老师说的具体内容倒不一定感兴趣,都在急切地等待着老师念出自己孩子的姓名。但是,如果教师从头表扬到尾,被点到的孩子越来越多,剩下的家长就会越来越焦虑。直到最后班主任的表扬全部结束,家长的焦虑就会变成失望。

我的班级有一个口号(理念)——“让所有家长都能在教室里找到自己的孩子”。为践行这一理念,我们会将学生承包的岗位清晰地标注上学生的姓名,家长还一定能找到自己孩子的很多其他东西,如学生自己的“名言”、作品、荣誉、颁奖词以及照片等。这样一间教室,就是由全体学生组成的。

“让所有的家长都能在教室里找到自己的孩子”,并非简单的平均主义,而是“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理念的体现。在一个优秀教师的字典里,不应该有“奇葩学生”“问题学生”等概念,班级因学生特质和特长而精彩纷呈。这样的管理就是合乎道德的。

四、相比于效果,更注重取得效果的手段是否道德

班主任当然要追求管理绩效,但绩效并不是管理的终极目标。相对于效果而言,管理所采取的手段和过程可能更为重要。

我曾经探究过一些案例,如果仅从效果上来看,确实相当不错。但是,仔细分析为取得这样的结果而采取的手段,却令人不寒而栗。有“离间计”“苦肉计”“反间计”,有“黑吃黑”“以暴制暴”,可以说是十八般武艺、三十六计,无所不用其极。班主任把班级变成了一个江湖,用江湖规则代替民主管理,而班主任,无疑就是这个江湖的老大。

当班主任为取得管理效果而不断与学生“斗智斗勇”时,教育也就背离了它的本义。这样的博弈,也不会有赢家。所以,我的教育信条之一就是“永远不试图制服学生”。

我认为班主任和学生不是对手关系,而应该团结在一起,合作互助,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当教师对学生“不设防”,不再试图利用一切手段“摆平搞定”学生时,学生对付教师的“聪明”也就失去了作用。

师生关系如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也是如此。我曾经听过一节班会课,班主任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大肆宣扬所谓的丛林法则,告诉那些初中的孩子,现在的社会和远古时代的丛林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弱肉强食。你今天不好好学习,明天必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这样的逻辑居然还赢得了现场不少教师的击节叫好,大呼励志。

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与学生的竞争、班级与班级的竞争是很正常的。因为从高考到校内考试,都有排名问题,一个学生会有很多看不见的“对手”。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看待竞争、采取何种方式竞争、如何面对竞争的结果,都与班主任的价值观有关。

采用不当的手段获利,就是不道德的,教师无论如何不应该向学生灌输“成功至上”“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等不道德的观念。我对一些教师在教育中的“励志”说法、做法深表担忧。

班级管理如何出现双赢,甚至多赢的结局?这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但超越自己、尊重对手、合作共赢是我们探讨这个问题的基调。

五、学生永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非教师成功的工具

班级或学生的优秀,可以为教师带来荣誉、声望,甚至利益。但教师应该牢记:学生并非教师获得成功的工具,学生本身才是教师工作的终极目标。

我在《真爱假爱》一文中,对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爱”或“关怀”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我认为教育之爱有真假之分。比如“假爱”学生的教师“也会为学生做很多事:表扬、鼓励,甚至自己掏腰包给学生买礼物奖品。但他心里却没有赞赏,只是想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更听话,考得更好。他们也会开展活动,为学生拍照片、写日志,心里想的却是把事情做漂亮一点,算计着自己的班级今年一定又是先进班集体……

在公开课、比赛课上把学生当“道具”已经成为被诟病的现象了,而随着自媒体的发达,很多班主任开始热衷于在朋友圈、在各种群里晒班级活动图片、晒家长赞美班主任的语言的截图。看着热闹的画面,你不能不说这些活动很精彩,但我依然会产生“道具”的感觉。这样的“晒”,真的好吗?

我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难道非要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在搞活动?而搞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晒出来吗?如果教师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学生的成长,而是把学生和家长作为扩大知名度甚至获取利益的工具,那就更不道德了。

【案例3】并不完美的“值日班长制”

我班实行“值日班长制”已经有不少年了。

值日班长相当于班级一天的总管,按照班级的运作流程,在某些时间点上做一些管理或服务工作。以我班值日班长工作职责为例,按时间顺序,值日班长必须做好以下9件事:

1.早晨提前15分钟到班,在黑板左侧写上“今日课表”,用投影打出“交作业提示”。

2.为班级烧开水。

3.协助科代表整理作业本。

4.管理眼保健操纪律。

5.午休前对班级卫生状况做一次检查并做好记录。

6.课间巡视,制止同学追逐哄闹,发现班级工作有不到位的情况,及时提醒相关责任人;如果责任人不在或提醒无效,则应先替代责任人完成工作并做记录。

7.出现重大问题及时联系班主任或其他老师。

8.放学后检查卫生并记录,关闭电源和门窗。

9.注意观察,记录班级一天中的大事或突出的问题,完成《班级日志》(200字左右),第二天早读前对全班做“一分钟点评”。

从以上职责可以看出,值日班长要从早忙到晚,很辛苦。所以,不能固定由一个人或某几个人担任。

我们规定全班所有的人都要轮流担任值日班长,按照学号顺序一个人做一天,一个都不能少。这样,工作虽然辛苦,好在一个人只干一天,一个学期最多担任值日班长两到三次。工作量平摊了,每个人的负担就不会太重,也比较公平。

设计无疑是理想的。如果这些工作都能做到位,班级管理质量将大为提升,班主任也会很轻松。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实话实说,有一些效果,但远远不能达到预期。其根本原因是每个人都要做值日班长,但人和人之间能力和责任心的差距太大了!

据我观察,我班几乎没有一个人能不折不扣地完成这九项任务。比较负责的,能做到七八项,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五六项,一些责任心不强的学生只能做三四项。学生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班主任的负担也没有减轻。

尽管这个制度并不完美,我班却一直在坚持。这是基于一种思考:值日班长制是目的还是手段?是为管理效果还是为发展每一个学生?

如果仅从效果看,这个方法并不理想,但它却倡导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给所有学生提供了公平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如果因为有些人责任心或能力不强,就把他们排除在班级管理体系之外,他们就会更消极,无法产生主人翁意识。

同时,没有管理者的体验,就无法换位思考,理解管理的不容易。所以,我们只是在具体做法上不断改进,却没有废除这个制度。比如,加强值日班长的岗位培训;平时对值日班长的工作随时指导和激励,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简化值日班长的工作流程,减轻值日班长的工作量;班主任或班干部时常提醒那些容易忘事的值日班长,有时候也可以帮助值日班长一起做工作,等等。

班级还建立了值日班长激励机制,对认真履行职责的学生予以表彰,同时请他们向其他同学介绍经验,分享做值日班长的体会,帮助其他值日班长进步。

六、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教育,是学校工作的唯一目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可以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成长,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别人只能帮助不能替代。

学生终将离开校园,离开教师,离开家长,走进社会独立发展。而现在“绑着”“扶着”“喂着”学生的现象却很普遍。以控制、管束为目的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强权管理,无法帮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合乎道德的班级管理,要充分相信学生并着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律。

【案例4】无人超市

2013年,我接手高一新班。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平时不能出校门。出现特殊情况需离校,必须经班主任批准并由家长接回。封闭式管理确实保障了学生的安全,但也由此带来很多不便。比如,当时我们的教室在顶楼,学生买东西十分不便。

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我提议在班级开一个微型超市,提供一些常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学生自然很开心,但是我提醒大家,这个超市不简单,它叫“诚信超市”,又叫“无人超市”——平时是没有收银员的,只请一名学生担任“店长”,负责盘点补货;所有商品开架供应,货架旁边有价格表和钱盒,拿了东西,自己照价付款即可,没有人盯着。

我对学生说,超市先试营业一星期,如果发现收到的钱和货物不吻合,就说明我们没有通过“诚信”这一关的考验,超市会就此关门。

事实上,班级无人超市从来没有出现过学生白拿东西不给钱的情况。

一个小超市,成为全班学生的骄傲,也形成了班级品牌。品牌又形成了强大的班级气场,影响并调整着学生的行为。

在我的班级,类似的案例非常多,所有管理指向的目标,都是为提升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如我在《班级文化体系的构建》一文(本刊2017年6—8期连载)中所言,要以正确的群体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帮助学生走向自律。

七、基于师生、生生合作互助的组织结构

很多班主任都知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道理并以此作为管理班级的准则。的确,这句话是科学管理思想的通俗表达。但是,它既不是科学管理的全部含义,更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科学管理”属于古典管理学范畴,比较强调组织、分工、控制,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但其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人”。古典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马克斯·韦伯设计的“官僚组织结构”至今仍被大量使用,比如把班级管理体系组织设计成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就源于此(参见图1)。

图1 传统的班级管理组织结构

这样的班级管理组织结构是以班主任为龙头,通过班主任指挥班干部、班干部指挥学生,将班级工作逐步分解到人,分工完成。因为层级不多,班主任还可以越级直接指挥到具体的学生。这种结构可以用“三条线”来概括:

第一条,各个岗位的承包人,由学生组成;

第二条,各个部门(小组)的负责人,由班干部、组长、课代表组成;

第三条,班级总负责人,即班主任。

按各司其职的管理理念,班级大量的具体工作由学生完成,班干部负责提醒、督促、检查,而班主任总体控制。班主任只做学生做不到的事,凡是学生能做到的,班主任一律不做,但是可以组织、指导、激励、奖惩。

至于哪些事学生可以做到,则可以“尝试”,放手锻炼学生。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能够做的事情越来越多,需要班主任亲自做的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少,班主任工作量逐渐减轻。这种良性循环是很多班主任理想的工作状态(是不是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另说)。

但是,这种结构最大的问题在于,只能上级指挥下级。一个学生的工作,小组长、班干部、班主任都可以指挥,而他自己却只能“被指挥”。这样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主动性单靠奖惩难以奏效)。

根据“责、权、利对等”的一般原则,一个人的责任和他的权利应该是匹配的。如果一个人只有责任却毫无权利,那么他的工作就没有主动性可言。而且,前文已经反复强调,班主任把工作分配给学生,并非为了自己“偷懒”(基于这种想法的班级管理策略本身是不道德的),而是为了锻炼、发展学生。

事实上,诸如“值日班长制”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给班主任减负,反而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所以,即使这样的结构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从合乎道德的角度出发,也需要改进。

班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由未成年人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在班级中,学生以学习为主,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管理为教育教学服务。所以班级需要建立一种关注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激发每一个学生动力的组织结构,要做“目中有人”的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学生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很多人都对此有过描述,如平等、合作、亦师亦友,等等。不可否认的是,未成年学生还是需要在班主任的引领之下学习、工作。只有教师才是班级的领导者,学生可以(也提倡)参与班级管理,但不能替代班主任的领导。

师生地位不可能绝对平等(尽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实绝对平等的师生关系也不是正常的师生关系。我主张,师生之间应该是“在班主任领导之下的合作互助关系”。所以图1所示的管理层级结构,依然有合理之处,我们稍作改进,可以得到图2。

图2 班级组织结构改进版

图2保留了班主任、学生各司其职的特点,但是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和沟通,模糊了“领导”和“被领导”的界限,强调全员参与管理。

岗位承包人和工作负责人的角色可以互换,“交叉管理”。每个人都可以在班级担任一定的组织、管理工作,可能这项工作是我管你,但另一项工作却是你管我。如小组合作制,组内成员每个人均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组织管理任务,没有看客,也没有单纯的“被管理”的组员。

不管改革的实际效果如何,为发展每一个学生所做的任何尝试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合乎道德。

以上我们讨论了“合乎道德的班级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关于在操作上如何让班级管理更加合乎道德,我们之后将继续探讨。

栏目:班级发展与管理

作者:陈宇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中学

责编:魏强

MOR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班主任德育案例
班主任案例分析1
关爱学生成功案例选辑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方法与管理
面试试题
自主管理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