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仲景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他享有“医圣”之称,被后人称为“伤寒学派”
五千年纪11
04-11 11:59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惟张仲景享有“医圣”之称,他所撰著的《伤寒杂病论》被认为是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经典之作。尊崇他的医学流派被后人称之为“伤寒学派”,而这一学派的开山鼻祖就是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一作玑),字仲景,东汉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是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他撰著的《伤寒杂病论》对推动我国医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在唐以前的文献中,只有张仲景之名,在正史中没有他的传记。到宋代林亿等人校正《伤寒论》时,才见引用唐《名医传》之语,言其“名机,字仲景”,又称“举官至长沙太守”。后世虽多宗此说,但要知道所出甚晚,未必可靠。
张仲景家乡也是东汉光武帝的故乡,史称帝乡、南都。这里自古山青水秀,物产富庶,人才荟萃。张仲景又出身于大族之家,因此自幼就在诗书的熏陶下成长。加上他天资聪颖,好学博闻,很有主见。司马迁《史记》里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使他着迷。特别是《扁鹊仓公列传》所记神医妙手回春有术的故事,不但使少年仲景为之倾倒,而又播下他终生事业的种子。从此他醉心于寻阅各种医籍,探求医学的奥秘,立志将来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良医。
父母则希望张仲景走仕途之路。仲景十六岁时,父亲带他去拜见归隐乡里的名士何颐。何颐因治病有奇验而闻名。交谈后,何颐根据仲景英俊谦和的气质和才思敏捷的灵性,对仲景说,你好好努力,将来必能成良医。不谋而合的预测,更坚定了仲景从医的志向。父亲也只好听其自然了。
年盖弱冠时的仲景悟出不从师,仅靠研读医籍是难以尽快成就济世救人奇术的。于是他开始兼顾拜师问术,先是诚拜同宗名医张伯祖为师,继而师承名医阳励公和数百里外的外科医生王神仙。
东汉末军阀混战,加上连年灾害,瘟疫肆虐,“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闺门而痘,或举族而丧。”(曹植《论疫气》)。张仲景的家族本为二百余口的大族,在理安初十年之间,竞有三分之二的族人死于疫患,而死者之中,死于伤寒者多达十分之七。张仲景目睹这一惨象,全力投入救死扶伤之中,他不固步自封,不效俗人之见,把自己几十年的钻研和临床经验写成医书,广传后人,惟求济世教人。他先后著有《辨伤寒》十卷,《评疾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齿论》一卷,《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等。尽管这些著作多已失传,但仅就这些目录就足以证其明医术之深。惟一传世的《伤寒杂病论》至今被中医界尊为经典,足见其医道之博大。历代医家继承和发扬由仲景创立的医学理论,遂成常盛不衰的医学流派“伤寒学派”。其影响所及早已越过国界,尤为东亚及南亚各国所推崇。
中医学所说的“伤寒”,不同于现代医学病名中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作为病名,其义广狭之分,即如《难经五十难》中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温湿,有热病,有温病。”其中首言之“伤寒”为广义,源起《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也,则为病热”。与中风、温湿、热病、温病并列之“伤寒”为狭义,主要是指病症表现以寒为主,热象不太明显的疾病。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的内容编次保存下来,经宋代校正医书局整理,先刊到了治伤寒的内容,名之曰《伤寒论》。后又刊刻治杂病的部分,名之曰《金匮要略》。根据这两部著作看,张仲景在治疗伤寒病时,采用了《素问热论》中的“六经辨证”体系,即将整个病程划分为太阴、少阴、阳阴(三阴)与太阳、少阳、厥阳(三阳)等6个阶段,但其实际内容与《索问热论》有本质的区别。简言之,两者间的差异首先表现在《伤寒论》的三阴病侯已然不再是以热症为主,而是呈现虚寒之征。其次,《素问热论》提出的治疗原则为三阳病用汗法,三阴病用下法,但《伤寒论》却说:“若下之,必胸下结疆”(太阴病);“下之利不止”(厥阴病),显然不会再以下法为治疗原则。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东汉后期气温失常,寒潮造成的低温气候,不仅直接威胁大众的健康,而且因寒潮影响麦稼,引起饥荒,进一步降低了大众对于寒凉、疾病的抵抗能力。因而《伤寒论》的六经形证实际上是客观地反映了一群食不果腹、衣难蔽体之饥民发病的普遍特征。
《金匮要略》的内容涉及各科杂病,如血痹虚劳、肺痪肺痈咳嗽上气、五脏风寒积聚、水气病、黄疸病等,又有疮痈、妇人妊娠、禽兽鱼虫禁忌等许多内容。其辩证体系是以中医的脏腑学说为主,因而后世认为张仲景的辩证施治体系是以“六经”辨伤寒,“脏腑”辨杂病。
然而张仲景的理论体系在汉末至宋代的八百年时间中并未引起医家的普遍重视,唐代大医家孙思邈不过是将其视为方书之一种;王焘所编《外台秘要》卷一“诸论伤寒八家”中,竟无仲景言论,而只是在摘录各家方药时,才见有“张仲景伤寒论”之名。所以当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订《伤寒论》时(1065年)说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至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自宋代开始伤寒病学理论广泛被医家所重视,《伤寒论》才被医家视为是一种强人以法的著作,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研究。通过条文的编次、注释,以及对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三阴三阳等基本概念剥茧抽丝、层层深入地阐发论述,而使得六经辩证的体系成为中医学的病理学、辩证施治的原则。
《伤寒杂病论》逐渐从“方术”演变为“经书”。张仲景则开始经“亚圣”之钵,终得“医圣”之名。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东传日本后,颇受医家重视。许多医家克奉其方,成为古方派。与后来信田李(果)朱丹溪之学的后世派形成了两大阵营。在中国亦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力图超越《伤寒论》治疗规范的温病学派。虽然治疗方法随历史发展而进步。但《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乃至许多经典方剂至今仍是学医者必通的经典课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
展开中医历史的画卷:中医的五大学说与七大学派
中医入门2
伤寒学派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