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山水画发展史                    (上)

中国绘画黎明前的奠基人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最早文字是象形文字,书画同源,从商代的甲骨文,到汉代的隶书再到草书,书法的艺术就这样循序渐进的发展,绘画比起书法要迟一些,因为在文明之初,文字的应用范围更广,场合也更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的礼教需求再上升,成教化助人伦,绘画是树立正面榜样和反面教材的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绘画开始觉醒的两位画家,毛延寿和曹不兴,我们今天看来他无关紧要,也没有什么名气,平时读的各种版本【中国绘画史和艺术史】,经常有个印象,中国的绘画好像始于六朝,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画家就是东晋的顾恺之,更有人说绘画始于顾恺之,但是我们只要仔细想一想就知道,顾恺之即是一颗苍天大树,那一定是有一颗小苗逐渐在泥土里成长起来的,而且需要吸收更多大地提供的营养,他绝不会凭空出现一颗苍天大树,一定是经过一代代艺术家不断的努力的结果,或者说顾恺之就是一座喷发的火山,那也需要他在地下积攒更多的能量,顾恺之的伟大爆发一定是由无数个艺术家的前期孕育和积累。

西汉·宫廷画家毛延寿汉(?―公元前33年)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三兆村南)人,据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毛延寿是汉元帝时最著名的宫廷人物画家,他“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西汉皇帝汉元帝后宫的女子非常多,后人说他比较好色,妃嫔从以前的十个等级扩大到14个等级,当时汉元帝每天看画像决定临幸哪个妃嫔,他找到最顶级的丹青高手来到宫里为那些妃嫔画像,当时有一批善画人物的画家,比如说刘白、龚宽、陈敞等招进来做这样的事情,这批人中绘画最好的还属一个叫毛延寿的人,从这事情上我们可以判断出当时人物画家的写实能力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现在经常有些人诟病我们的中国画写实能力,我觉得这里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现在见到最多的往往就是写意文人画,通常说的水墨画,对于我们中国画工细一路了解比较少,另外一个就是受一些西方超现实的影响,认为写实就是画到每一根头发,每一个毛孔。我觉得这里必须说一下 ,如果你们去看宋朝的工笔花鸟或明朝的官员画像,定会被我们古代艺术家的超强写实能力所震撼!他们的真实已经超越了表面相与不相的概念,是基于客观事物深入理解后的一个高纬度知识,直戳人心,纵观书画史,即便写实已经达到了这种能力,因为这些外在的写实不是我们中国画的主要追求,所以更多我们就像抛弃阴影、抛弃单点透视一样抛弃了它,我们中国画真正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而不是视觉层面的。

第二是有关于写实的意义,我们说中国绘画讲的写实是画面的主观感受和客观对象能够吻合就够了,就是我们经常讲“画得像”他并不是我们老百姓或某种写书主义画家理解的要精确到每一根头发每一个毛孔,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看到这个人再看这幅画两者能够对应起来就够了,我们并不关心画的真,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现在随便拿一部手机拍一张照片,几乎都可以百分之百像、“真”,但是我们为什么喜欢美颜好的美拍去拍,即便是这样拍完之后,发朋友圈前还要修图,你们想想所谓的这些美颜修图功能,归根结底是干什么呢?其实是降低照片的写真程度,在美与真之间,我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前者,同样道理这是我们对绘画的追求,我们从来都不是以为的追求真。

毛延寿在当时能够承担这样的工作,可以证明他的绘画写实能力是完全能够胜任的,但毛延寿最后结局很惨,这倒霉在他的贪财上。当时北方匈奴有一个单于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就给大臣商量,要跟汉朝和好,他当时带着部下来到汉朝拜见汉宣帝,后来汉宣帝去世汉元帝继位,汉朝就派兵征伐打到康居杀死了郅支单于,于是在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长安要求给汉朝合亲娶汉朝一位公主,汉元帝同意了但是按照老规矩汉元帝应该挑一位公主嫁给他, 在这个事情上汉元帝肯定不舍得把自己女儿嫁去,于是就从后宫招贴告示,谁愿意到匈奴去合亲的宫女朕愿意把它当成公主看待,在所有人几乎不愿意时有个叫王昭君的宫女自报奋勇报名参加,这个王昭君长得非常漂亮,(历史四大美女之一)而且还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他自愿前去与匈奴合婚。因为它深居后宫这么多年从未见过皇帝,原因不是王昭君长的难看,而是毛延寿在给宫女画像时要求索贿,葛洪 《画工弃市》“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当时(王嫱)王昭君不知道家里没钱还是觉得自己有实力不肯行贿,所以毛延寿没有如实的画出来她的美貌。

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生气,第一件事就是宰了这个画师毛延寿,被毛延寿连带着还有几个画家如:刘白、龚宽、陈敞等一起杀头启市,所以毛延寿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因为自己职业被杀头的艺术家,而且他们都被抄家,抄资获巨万。

汉末三国时代东吴著名的画家曹不兴亦名弗兴:三国时著名画家。孙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他在黄武年间(222—229年)享有很大的声誉。被称为“佛画之祖”孙权时代非常有名,当时有“吴中八绝”之称,【严子卿的棋艺,皇象、张子并、陈梁甫的书法,曹不兴的画,宋寿的占梦,郑妪的相面,范淳达的算命】。据说100多年之后陈朝谢赫叹伏曹不兴所画龙首,以为若见真龙。

曹不兴从小就热爱绘画,经常在家对着门口市井写生作画,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贵公子模样的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于是他就拿起画笔认真地描写准备把他画下来,一个护卫模样的人冲了过来把曹不兴按倒地上问:“你想干什么?是不是对孙将军有恶意?”。这时曹不兴连连叫苦心想我不认识你们孙将军,小人就是一个画画的能有什么恶意啊?,这时那个贵公子模样的人走了过来捡了掉在地上的几张纸,翻了翻数了数示意手下的人松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小人曹不兴、不知大人什么称呼?旁边站的护卫赶紧说,“你有眼不识泰山,这是我们孙权、孙二将军”。曹不兴一听就惊出一身冷汗,眼前的这位少年就是江东之主孙策的二弟孙权。但是孙权并没有生气,反而对曹不兴的画很感兴趣,孙权是个文青,孙权的书法在唐代被张怀灌列为第三等、是很了不起的。于是他热情地与曹不兴讨论绘画,曹不兴感到与知己相见的感觉,于是两人聊了一个多时辰,因为孙权有事只能告别,临行前对曹不兴说:可以到荆口去找他,过了一段时间曹不兴还真准备去荆口找孙权,这时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孙权的哥哥小霸王孙策在丹徒被刺杀,19岁的孙权变成了江东实际的首领,这时曹不兴就犹豫了,他一方面想到已经成为地方诸侯的孙权恐怕再也没时间讨论绘画了,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的绘画水平还待提高,这时曹不兴遇到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一个来自印度的僧人,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主要在中国内陆地区,三国时候一些带有绘画技艺的僧人也逐渐进入了江南进行传教,比如著名的康僧会、之谦。

康僧会支谦携佛像远游至吴地区,在江南主持一些寺庙的修造和佛像的绘制工作,作为一名绘画爱好者曹不兴立即对他的精湛佛教人物所折服,于是曹不兴就认真地给他学习,这是曹不兴一生最系统的学习绘画阶段,虽然曹不兴一生也画了很多龙、马、虎这样的动物但他最擅长的还是人物画,他后来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一人像,心明手快,运笔而成。人物头、脸、手、足、胸腹、肩背,无一毫失误。文献记载:曹不兴是最早的佛像画家,被誉为佛教画像之祖。

曹不兴把佛教向江东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又过了几年以孙权为代表的江东集团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中打败以曹操为代表的北方集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赤壁之战,这时孙权在江东形成了跟曹操、刘备三足鼎立的局面。

此时孙权开始了文教工作,孙权在这方面可谓是不惜余力,因为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法统,孙权的政权最弱,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有天然的法统在,西边的刘备号称大汉后蜀, 只有孙权就是一个地方官的儿子他的法统合理性最差,这是他为什么称帝最晚的原因,他有一个好的建议就是招揽天下的儒学名士,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宣传工作,由于这个民族对于文化的重视,让人感到这里也是一种隐隐的法统在,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面,就是被诸葛亮骂的头破血流的那些人,(诸葛亮跟随鲁肃到了东吴军中,和孙权手下众谋士辩驳是否应联合抗曹。他智激孙权、周瑜二人,先驳倒张昭,后反驳陆绩、虞翻等拒绝联合之人,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终于促使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在别处他也见不到这些群儒,因为孙权把这些人都请到了江东,这时候孙权想到了早年有一面之缘的曹不兴,希望能帮助自己宣扬文化,于是曹不兴就来到了孙权身边,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孙权交代的各种任务,比如有一次孙权赤乌元年(公元238年)冬十月孙权游青溪,看到一条赤龙由天而降,凌波而行。因此,他便让曹不兴把龙的形状画下来。曹不兴画的非常成功于是得到了孙权的赞赏,珍藏于秘府。据说后来,南北朝宋文帝时,曾逢久旱,一连几个月滴雨未下,田地干裂,庄稼焦枯。人们天天跪在地上,虔诚地向苍天祈祷,也不管用。后来,不知谁的主意,取来曹不兴画的龙放在水旁,不一会儿,果然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这个故事明显就是孙权自导自演,曹不兴友情出演的宣扬自己政权合法性的一场政治大戏,就是在告诉老百姓自己的法统就是上天安排的,这就是孙权留下操不行在身边的最主要目的,当然曹不兴平时也会被安排一些普通画的创作,比如他有一次给孙权绘屏风时画到一篮杨梅,曹不兴因为周围观看的人啧啧称赞非常兴奋,不小心误落笔墨,于是他便顺手将墨点绘成一只苍蝇。孙权来看画好的屏风时以为真有一只苍蝇飞到了画上,便举起手想要把苍蝇轰走,可是没有想到苍蝇竟然是画上去的。我们可以想象曹不兴的绘画写实程度应该达到了什么样的一个高度,他甚至都能够骗过人的眼睛,这是曹不兴作画落墨为蝇的故事。

据《贞观公私画史》记载,隋朝时宫内还藏有曹不兴所画的官本《龙头样》四卷、《青豀侧坐赤龙盘龙图》二卷、《南海监牧进十种马图》一卷、《夷子蛮兽样》一卷,这些是比较可靠的曹不兴画迹。《历代名画记》中也有著录,但均传至唐代后便佚失。

但是我们今天看不到一幅,曹不兴的真迹,据资料记载,他画得最多的还是佛教人物画,也善于画马和虎,而尤其以画龙擅长。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下面的古代画家身上,他们的作品主要通过曾经见到原作人进行代代传述,因为原迹大多已经遗失了。

曹不兴在掌握了来自印度的画法以后,将形制规范、笔法简略、题材同一的“古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造。他的笔法精细,肖形技巧高超,他善于创造各种生动逼真的形象,这些造型样式被作为样范而长期广泛的流传,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审美风气。在绘画发展至“存形”的阶段,他的绘画技法正适应了人们对这一发展的要求。绘画在曹不兴手里走向了独立发展的进程,因为跟孙权的私人关系,绘画创作比较自由,而且并重视作品的艺术追求,所以他的绘画能够在比较高的文化层次中间产生影响。

曹不兴一生作品和弟子很多,当时很多画家都得到了他的指点,比较有名的有卫协,卫协的弟子中就有著名的顾恺之,而顾恺之是中国早期绘画中一个重要枢纽人物,直接影响了六朝三大家中的另外两个人陆探微和张僧繇,尽管曹不兴的作品已经遗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他的绘画技法、思想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绘画由一个朴素的民间手艺变成了文人士大夫追捧的高雅艺术,以他为代表的这批艺术家都拥有超强的写实能力和较高的审美趣味,他们这批人对中国绘画爆发做好了最后的准备,无论是毛延寿、曹不兴等等,都是黎明前的一缕曙光,这一切准备迎接一个真正绘画的到来,大师们即将接踵而至。

东晋·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顾恺之[洛神赋] 

山水画最早起源于人物画的背景,从洛神赋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品里的物体大都是意象表现,当时绘画风格是“人大于山、水不能泛”,主要表现人物,山是陪衬,作品以线条为主,然后萱染,山、树、草木都是意象带有装饰趣味,很少用皴法。到隋代山水画有了更大的发展。

隋朝 ·展子虔生卒年不详。历北齐、北周。入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善画楼阁人马,人物描法甚细,以色晕开面部,神采如生,意度俱足,开唐画之先河。

  展子虔[游春图]

张子虔《游春图》从东晋到隋代展子虔绘画有很大的发展,山石、树木、建筑在这里看到合理的比例,树木姿态更生动,接近生活当中的树,山水画走到这里已成了独立的萌芽状态,在这里,树、建筑、人物、远山、云,真实接近大自然的比例有了大的改进。他用山坡的线和远山的树(点)形成了非常美的形式语言,从这里看出山水画早期的特点,也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最早完整成熟作品。

唐代·王 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传王维[山水图]

 


到唐代我们可以看到山水画延续隋朝的一些技法,如王维的《山水图》他的作品秉承了隋朝以勾线为主,不同的是,在暗处增加了一些烘染。

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王维是个非常重要的画家,他提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并举着一个画家,提倡把诗歌融入到绘画里,山水画不是简单的风景画,要有诗情文化的情怀,到后来我们把王维推荐为文人画家的鼻祖。

唐朝李思训(653年-716年),字建睍,一作建景。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官员、书画家,唐太祖李虎玄孙、华阳县公李孝斌之子。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唐代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山水画分两大类,一类是吴道子,吴道子绘画风格实际上是比较奔放的,他画人物我们可以看到(吴带当风)。但是他在画山水表现当中它的线条影响到王维,实际上他讲究粗细、力量、和速度。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江帆楼阁图》李思训以青绿表现方法,勾线为主在低洼处少加皴法,随类赋彩。相比展子虔的作品李思训在造型上加重了轮廓的厚度,暗面加了一些皴法,使物体浑厚有力,从形式上看主要塑造了近景和中景。唐代的用线和我们后期的用线还是不太一样。从顾恺之洛神赋到张子虔和李思训,他们线条的品质是非常安静、沉稳、浑厚。我们后来有些画工笔画、界画的用笔线条有的过于板结、单调。而李思训的线条顿挫非常沉稳,不是很夸张而是感到内心的安静。山水画用笔要讲究品质,笔墨能够传递一种精神,中国绘画的精神主要是【雅、静、扑实、空灵、纯净】

这些是中国绘画的标准和高度,那是我们文化对它有一种对应。所以在勾线时要有品质有顿挫。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一些人喜欢画工笔画,其实线条里面有很多讲究,很多学问,有些线它以流畅为主,有些线它以顿挫为主、以力度为主等等。有些线细若游丝,有些线斩钉截铁,不同线条,它表达的气质不同,李思训的线圆厚上有顿挫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唐·李昭道(675年-758年),字希俊,陇西成纪 (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画家,唐太祖李虎六世孙,彭国公李思训之子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明皇幸蜀图》表现了当年唐明皇到四川避难徒中的这样场景。在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丘壑,这在李思训以前是没有的。山石用了很多晕染的方法,表现出石头的体块,用线描方式构出轮廓,如果没有这样的烘染,石头体块是无法形成,所以他在烘染中颜色用的很高雅。从画面的结构看,树木画的非常成熟,和他父亲画的树有同工之妙。

唐代·荆浩 唐到五代之间非常著名的山水画家(约850-911年),字浩然,号洪谷子,河内沁水(一说河南济源人,一说山西沁水县人),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荆浩[太行山雪景图]


《太行山雪景图》是荆浩的代表作品,皴法从他的作品里逐渐开始,使我们的山水画逐步浑厚起来。

荆浩[匡庐图]  


《匡庐图》从荆浩开始我们的皴法慢慢形成,中国山水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荆浩有六要笔法记,“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六要当中其中有一个思是非常重要的,你对着真山真水不是照样描绘,而凝神思考把景物里精神捕捉到,多余次要的省略掉,最后表现在你的作品里面。再就是谈到笔和墨,对于用笔首次提出来,它有一个标准,用墨一有他的一个标准。

五代·关仝(约907-960年)字号不详,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五代时期杰出画家,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四大山水画家”。

  关仝[秋山晚翠图]


荆浩的追随者,活跃于五代末及宋初,他刻苦认真地揣摩钻研荆浩的艺术,最后终于青出于蓝胜于蓝。他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予人以深刻印象。荆关两大画家影响了北方山水的发展。

作品特点:山川高大、山石造型饱满、浑厚、有一种力量。

五代·董源(934-约 962年 ),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

董源[潇湘图]  


董源《潇湘图》董源生活在南方,南方的山石比较平缓,他为了表现南方的丘陵、坡地发明了短披麻皴,后人对董源的作品评价“平淡天真”平淡天真是非常高的境界,平淡无奇里追求一种质朴的美。

五代·巨然 生卒年不详,江宁(江苏南京)人。五代画家,僧人。

早年在南京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到汴京(河南开封),居于开宝寺。

  巨然[层岩从树图]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开创了山石矾头和长披麻皴,笔墨秀润。

    巨然[溪山兰若图]

他的作品用笔长披麻皴有一波三折感觉,后被王蒙吸收发展。

北宋·李成(919~967年)字咸熙,号营丘,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五代宋初画家,与董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苏州刺史李鼎的孙子。

擅于山水画,师承于荆浩、关仝,自成一家,喜欢画郊野平远旷阔的风景。平远寒林,绘画寒林,开创“雨点皴”法,后来范宽的豆瓣皴从这里借鉴的,对范宽影响非常之大。

米芾曾经批评李成作品有仰视感觉,而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空中鸟瞰的方式。

  李成[晴峦萧寺]

(传)李成《晴峦萧寺》从这幅作品里面驿站有鸟瞰感觉,可旁边的水榭又有仰视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北宋·郭熙(约1000—1090)北宋著名宫廷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夬,河南温县人(今河南孟县)。1068—1077年,成为宫廷画院重要画家,深受神宗皇帝喜欢,有“神宗好熙笔”“天下第一笔”之说。

他又是一个理论家。郭熙、郭思父子著有“林泉高致”对后代影响很大他提出山水画要有境界“,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奢之目临之则价低”。临泉之心内心是博大的表面看上去不是很漂亮的内心境界非常高,骄奢之目就是大红大绿大黄大紫不耐看。又提出构图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有远意,远不是表面的图式的远,而内心要有意境感觉到远的意。到现在三远法依然是我们评判一幅作品的标准。

  郭熙[早春图]


艺术特色:郭熙师承李成,开创卷云皴、蟹爪。枯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拔,水墨明洁。其笔法墨韵独树一帜,晚年落笔精壮,常于高堂、素壁上,画长大巨树,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栾矗俊,显云烟岚之态。

郭熙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宋代五绝。

他的作品里有很多和里李成近的地方,的作品里也有很多枯木,枯木的姿态很有特点,以曲线为主,而曲线的用笔有顿挫,尤其是松树,外形看很直,但仔细看,用了好多曲线和顿挫。我们喜欢画松树的人,可以吸收他的技法。郭熙的皴法后人给名卷云皴,山石塑造一种圆形,很像我们看到的老南瓜。郭熙的山水画在宋代是非常经典的,影响了后代好多人。

北宋·燕文贵(967年—1044年),又名燕文季,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擅画山水、屋木、人物。宋太宗时至汴梁于街头卖画,被画院待诏高益发现并加以举荐,后进入翰林图画院,甚得太宗赏识。

  燕文贵[溪山楼观图]


落笔命意不袭古人,所画景物清润秀雅,又善于把山水与界画相结合,将巍峨壮丽的楼观阁榭穿插于溪山之间,点缀以人物活动。刻画精微,笔法峭丽,境界雄浑,人称“燕家景致”。

他的作品给你感觉到神秘蓊郁的感觉,山石皴法比较简约明了,带有一些豆瓣和雨点皴。

北宋·范宽(约950—约1032),又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宋代绘画大师。因为性情宽厚豁达,时人称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范宽、董源、李成,并称“北宋三大家”。

初学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造化”,遂隐居终南、太华,对景造意,写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用笔强健有力,皴多雨点、豆瓣、钉头,山顶好作密林,常于水边置大石巨岩,屋宇笼染黑色。作雪景亦妙。

  范宽[雪景寒林图]


《雪景寒林图》作品荒寒的雪景表现气象荒寒,还带有博大的生命强悍,范宽非常有创造力,山水境界非常高的一个画家,他的另一幅《溪山行旅图》,一种非常崇高的作品境界,开创豆瓣皴,皴法来源于李成的雨点皴,这幅作品的经典之处是一种推延向上力量,前景画的非常整密,中间空灵,慢慢逐步推演上去,气势有种上升感觉。在历史上是非常经典的一幅作品。

北宋·王希孟(1096年—1119年[据传]),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史上仅以一张画而名的天才少年。

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学画”为生徒,宋徽宗赵佶时画院学生,曾奉事徽宗左右,于是亲授其法。王希孟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技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

  


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作品是大青绿山水中经典作品。用色是层层积累,作品色彩浓重,是上好的矿物色,关键是他表现千里江山的宏大场景没有重复山峦,山峰起伏跌宕,结构丰富多变,欣赏他的作品如听一首交响乐,让你感到美不胜收,关键是作品虚处理的非常之好。青绿山水画虚非常难,因为它颜色特别浓重,容易突显,加上勾线,勾线又是一个非常难虚的画法。皴法、渲染、颜色层层积累把控极妙。

北宋·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fú】,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zhéjū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Yù Xióng)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上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山水图]


芾米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画家,发明了混点皴(米点皴)山水画一变,以前山水画都是勾线为主,米芾用墨积点(米点皴)大小米点,讲究墨韵,墨块的章法,影响了后人的文人画。董其昌从米芾画里学了好多,尤其是山头的画法,山水画到了宋代再变很难,但他以点积面的技法,使作品凝聚浑厚,学古代绘画,我们不单是学他的技法,重要的是他内心世界展示给我们一个怎样的宏大场面,如何从他的作品当中提取一种内在的力量。

北宋·米友仁(1074-1153),一名尹仁,字元晖,小名寅哥、鳌儿,晚号懒拙老人,山西太原人,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朝画家,系北宋画家米芾长子,世称“小米”。

  

《潇湘奇观图》这是米芾之子米友仁作品,米友仁继承了他父亲的作品气质和绘画风格,在他父亲绘画基础之上,山水画又走到了一个更加丰富的境地,米点皴在他作品里浓淡关系处理非常好,对云烟的烘染比他父亲运用的更丰富。树的皴法和大山的皴法结合的非常微妙,表现出潇湘云雾缭绕的气象。作品非常之经典,二米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北宋·赵伯驹(生卒不详),宋代画家,字千里,宋宗室。主要活动在12世纪中前期。工山水、花果、翎毛、楼台,青绿山水尤善。水墨的趣味融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大青绿画法中,形成了一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风格

  赵伯驹[江山秋色]

《江山秋色图》在他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和王希梦还是有区别,他的用色没有王希孟烈,而且他山形结构过于奇崛,山水画过于奇崛内在的东西就会消失一些,他的用色虚实上远不如王希孟的空灵。

南宋·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人。初以卖画为生, 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山水苍劲浑厚的先河。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刮铁皴、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并以画牛著称。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李唐[万壑松风图]

《万壑松风图》李唐在绘画史上起到启程转折性的人物,他的作品非常经典,中间那组树,和山石浑然一体,让你能够感觉到苍茫浑厚,有种山风兮兮作响的气息,在前人豆瓣皴的基础上发名了刮铁皴,表现出太行山石那种奇崛生硬的质感。后来被很多人运用直到现在画北方山石。

李唐南下后影响了在杭州的刘松年、马远、夏圭 ,影响了后代更多画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顾坤伯山水画
国画山水画五大技法
龚贤的积墨法
抱石皴纵论(上下)
南宋山水画的诗意格调
傅抱石皴纵论(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