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鉴 ◎ 人事音书漫寂寥/纪念徐无闻先生逝世25周年


引言

徐无闻先生是当代真正的学者型书画家,涉及领域相当广泛。本期刊载郑昊先生的文章,文中提及的多位人物均已谢世,只林乾良先生健在,可谓“人事音书漫寂寥”,但两代学人间心心相印,生死契阔的情感,却不能由简单的文字表达。文中所述及丁鹤先生两通信札已失散,故请成都画院叶瑞琨先生重新抄录,并撰跋文,特此致谢!仅以小文纪念徐无闻先生逝世25周年。

徐无闻先生(1931~1993年)


徐无闻(1931~1993年),四川成都人,字嘉龄,号无闻。原名永年,三十耳聋后更名'无闻',室号守墨居、烛名室、歌商颂室等。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篆刻家、教授。在文字学、金石学、碑帖考证、书法、篆刻、诗词、绘画、教育、收藏等领域都是专家,是当代一位全能型的人物,对艺术界、学术届、教育界皆有巨大影响。他是二十世纪巴蜀书法、篆刻的精英,对巴蜀文化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代表了学者型书家的典型形象。


篆刻印石


◎人事音书漫寂寥

品数通信札,忆两代交往

郑昊/文

 

 

那年的成都,远没有现在热闹:一二环路间有大片良田,菜有清香,瓜果喜人。清早挑得一担青菜,带着扁担一颤似乎就能滴出水儿的蒜苗、莲花白、瓢儿白……穿行在大、小福建营等现今只保留着地名的老巷,好像也只有这样的光景才当得起成都的各种雅号。


隶书斗方


在成都北郊玉局村,有一户徐姓人家,主人家虽无功名,但在老川军中、川南几县都曾任职,更在古刹文殊院任过国文教员。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徐家主人看中了玉局村修竹掩映间的一院老屋,便辞去各种职务,用尽半生积蓄购得。一番整饬后,老院面目一新,又增小桥、亭台等景致,宛然川西名园,一时间文士相聚,雅集不断。


篆书联


原来,玉局村因宋代著名道观玉局观得名,相传老君曾为张道陵君在此说《南北斗经》,又有东坡居士被贬永州时得到赦书,被“召还提举玉局观”。主人徐寿以此命名屋舍为“玉局邨舍”,又以“玉局邨人”自谓。徐寿因长子因早产体弱,希望他“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便以“永年”为名。


篆刻印石


刚住进“玉局邨舍”的徐永年才十五岁,读初二,早年忙于公务的徐寿为了让他精进学业,特请好友周虚白、周菊吾、李璠等蜀中名宿教授诗文、文史、篆刻及英文,没成想却教出个“偏才”少年。少年徐永年理、数偏科严重,却对传统的学问有着超人的禀赋与执着的后天努力。居有定所徐氏父子从此进城方便多了,访学、交友也贯穿着他们日常的生活。成都的西玉龙街有一家旧书店,徐氏父子二人是那里的常客。有一次,徐永年带着家藏的一部清乾隆刊本《飞鸿堂印谱》旧书店来修缮(这部印谱大有来头,是印学史上的三大名谱之一)同在店内选书的易均室先生(一代文史大家,精于鉴藏,与沙孟海先生交好)慧眼识珠,料得这位少年必定家学不凡,于是便把徐永年带到家中,视其所藏,品评艺事,更纳入门下收为弟子,开启了二人廿载的师生情谊。


隶书小品


转眼间高考在即,偏科生徐永年怎样也无法料到自己多年的偏好竟在高考中发挥了作用,以作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成华大学(院系调整后并入四川大学),毕业后入职西南师范学院即为吴宓先生助教,与老一辈学者交好,又得推荐往上海从郭绍虞先生习中国古代文论,沈尹默先生学习书法。

而立之年的徐永年,在学界与艺坛勇猛精进,可上天为他关闭了“耳聪”之窗,却也为他开启了潜心治学、游艺之门。近乎失聪的他,在恩师易均室的推荐下,入浙派篆刻名家方介堪门下,虽未谋面正式拜师,但书翰往复频繁,神交方寸之间。从此世间多了一位“徐无闻”,而鲜有人知徐永年。


篆书联


蹉跎了十年的岁月,似已成为遥远的回忆,但对亲历者而言是刻骨的伤痛,徐无闻自然不能幸免,不仅“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且又逢恩师易均室去世。学业有成,师恩难报,可谓憾事!易均室藏印极丰富,但遭受冲击后藏品大量散失,徐无闻恐其损毁,便尽心搜集,在1967年暑假用了半个月时间拓印谱三部,共计二十四家之作,一百六十方印,是为《稆园印鲭》。


篆刻


与此同时,易均室的老朋友沙孟海在杭州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两人几乎音信全无,特殊的年代,只有等到弟子林乾良(浙江省著名中医师,入沙门习篆刻书法,为西泠印社社员)1975年奉卫生部之命,入蜀编撰全国高校医用教材时带一斤茶叶、一纸信笺探望老友,而彼时的玉泉街69号易宅早已人去楼空,林乾良未完成师命但知道易氏夫妇已双双归于道山,便四处寻访易氏弟子。


篆书轴


“玉局邨舍”徐家成为首站,不仅因为徐无闻为易均室弟子,更因徐寿曾因易均室推荐,共同参与了杜甫草堂的修复工作。徐寿出示了一些易均室的遗稿,又写信给在重庆的徐无闻让他与林乾良及沙孟海先生联系。回到杭州的林乾良不虚此行,得以向老师复命。后又收到徐氏父子论及此次行程的诗翰及徐无闻同门丁鹤抄录的易均室《论画绝句》数首。这吉光片羽成为了两代学人间以文字、书写来共同抵抗黑暗与厄运的侧影和写照。


篆书联


1983年,沙孟海先生在致徐无闻的信中写道,“余生平不过问人事,然今愿主动介绍二人入西泠印社。”(即徐无闻与蒋维崧)“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愿望,是沙孟海代老友易均室实现的,当然更是对徐无闻艺术的认可。

在1988年,徐无闻致林乾良的一通信中提及了老屋“玉局邨舍”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拆迁,而他也将赴杭州参加西泠印社建社八十五周年的社庆,并会带去恩师的《稆园印鲭》样书,以慰沙先生对故友的思念。   


本文作者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房】徐无闻玉局邨舍:书法名世,最重说文(上)
傅 舟 || 奇崛生于寻常之间 —— 漫说徐无闻先生的道艺人生
云庵手拓:徐无闻印蜕
徐无闻书法欣赏
[篆刻名家]楼邨
人事依依漫寂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