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维衡:琴韵悠悠若流水(组图)
记者 赵军
年轻时的马维衡。
马维衡拜师胡兰。(中为胡兰)

  马维衡:1964年生于江苏扬州,少时入苏州昆剧团学习昆曲,1986年师从广陵琴家胡兰、胡荫乾先生学习古琴,1990年从事老琴修复工作,1994年成功研制了仿古断纹琴,世称“马琴”。2002年,被中国器乐协会授予中国斫琴师传承人。现为扬州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中国昆曲研究会会员,中国琴会常务理事,扬州南风古琴研究所所长,广陵琴派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

  马维衡。赵军 摄

  重回扬州:少年的古琴之梦

  1979年春天,一个菜花飘香的季节。对16岁的马维衡来说,这是一个特殊且充满美丽的季节。30多年后,在他的回忆里,仍然充满油菜花的花香。

  在这样一个季节里,马维衡一家离开了曾经生活了十年的水乡兴化。坐在机帆船上,看着两侧快速向后退去的黄灿灿的垛田,晨雾和河水打在脸上,和岸边的菜花香一样,令马维衡感到清心。

  这,注定是一个不一样的春天。他今后所有的命运,都将随着这次举家迁徙而改变。

  他们回到了十年前离开的家,一处在徐凝门街上的老房子。走进久违的旧居,青砖黛瓦,暖风拂面,一段跳格的记忆,又在这年春天开始延续。

  马维衡上有一哥一姐,在家排行老三,他性格内敛,少言寡语,眉宇间却透出俊秀,深得父母兄姐的喜爱。

  1981年的冬天,一个寒冷的深夜。马维衡躺在暖和的被窝内听着收音机。在那个年代,电视机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一只小小的收音机往往成为一件奢侈的家用电器。

  蜷缩在被窝内,一种天籁之声从收音机内传来,这声音由耳入心,然后遍及身体每一寸皮肤,每一个毛孔都仿佛被熨过一般。这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啊?它轻松、静雅,沁人心脾,从这刻起,马维衡便被这声音深深地吸引,再也没有忘却过这就是古琴了。一段冬夜偶然的聆听,却决定了这个人一辈子的命运。在之后的29年的韶光中,古琴成了马维衡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实,在他更小的时候,马维衡就将家中的搓衣板在两端钉上钉子,系上纳鞋底的丝线,然后仿照古画中弹琴的姿态,在自家小院内摆开场面。这张“琴”只有样子,弹不出音符,但却像一粒花种,在马维衡的心里悄悄地生着根。

  因缘学艺:中秋之夜拜师胡兰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马维衡因为昆曲结缘,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古琴世家胡兰先生。胡兰是广陵琴社创始人之一胡滋蒲之女,家学渊源。第一次见面,经过一番对话,胡兰得知马维衡唱过昆曲《玉簪记·琴挑》,便要求现场唱一段。马维衡便在古琴前坐下,边唱边做着弹琴的动作。唱完后,胡兰说:“唱得真好听,字清、板正、腔纯,要是弹琴的动作再讲究点就更好了。”

  马维衡旋即说道:“我拜师学琴的愿望已经有很多年了,但一直找不到老师。”马维衡鼓起勇气说出了拜师的愿望。胡兰先生笑道:“看你面目和善,人也忠厚,虽天资不高,只要勤奋,是块好料子”。她翻了一下日历,接着说,“过几天是八月半,你就在中秋节晚上八点来吧。”就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马维衡成了胡兰先生的学生。

  事后,马维衡才知道,他做样子弹的那张古琴竟是北宋马希仁的琴,这是胡兰先生难得示人的宝贝。

  那一夜,马维衡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就这样,在1986年的一个中秋之夜,马维衡正式与古琴结缘。皎皎明月,也见证了马维衡这段传奇求师经历。

  古琴琴曲是需要传承的,马维衡深知找到一个好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也慢慢领悟到:古琴艺术是由技入艺,除了弹琴技巧,还要融入对自然、生活的领悟,有了高超的弹奏技巧,再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弹出来的琴声才能得心应手。

  不过,马维衡也迷惘过。原来,初学古琴的时候,马维衡在拨弦的力量上总是掌握不好。胡兰告诉他,古琴之道无处不在,便罚他去街头面店看盲人擀面。站在面店外,仔细注目盲人擀面的每一个细节,揣、揉、擀的动作和弹奏古琴的手法是那么的接近。站了半天,马维衡恍然领悟到,原来擀面的力度、用力的虚实都是可以融到弹琴的技法里去的。“先生,我懂了!”马维衡一路小跑着回去,急着向先生报告这一喜讯。

  胡兰先生对马维衡影响很大,如今他在带外地的徒弟时,不仅在琴室教,还会带他们去游览瘦西湖看山水构造,体验扬州人的生活。“柔中带刚、刚中带柔、自然景观和人造意境有机结合的扬州园林,和广陵琴派的风格如出一辙。”

  南风琴馆:琴人雅聚之地

  在淮左郡内有一个别致的小庭院,走进这个古典优雅的小院,就能感受到一种很特别的气息。这里亭廊水榭、花木扶疏,马维衡给这个小院落取名叫“桐林堂”,这是马维衡的第三处琴馆,之前,四季园、螺丝结顶都有过一处,但都不及现在的房子宽阔敞亮。

  徐凝门街的老房子拆迁后,马维衡在四季园买了一处房子,虽只有80多个平方,每日却也高朋满座。

  一日,一位美国友人前来造访,看到火柴盒般的房子,这位老外顿感纳闷:“扬州印象中是古老的城市,而这里为什么看不到一点历史的沧桑?”当天晚上,马维衡将这位老外带到了老城区游逛。手摸着风化了的砖墙,马维衡向这位客人介绍道,这里的每一块砖头都比美国的历史长。惊得老外咋舌不已。

  为了能让中外琴友对扬州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马维衡特地在广陵路螺丝结顶购了一处老宅,作为接待中外琴友的场所。宅子是扬州民居典型的“一颗印”的格局,生漆大门,瓦叠的花窗,院中种了芭蕉,一间间纯中式装修的小客房在户外雨声的衬托下更显安逸、温暖。很多和马维衡学艺的中外客人就住在这里面。但螺丝结顶的琴馆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难找,若没有人领路,那七拐八折的巷子别说是外地人看了头疼,即便是扬州土著若是第一回来恐怕也是要迷路的。

  琴馆搬到淮左郡后,条件大大地改善,这座三层的中式建筑不但设有南风琴社,还设有南风古琴艺术馆。在艺术馆内收藏了30多张马维衡亲手斫制的不同造型、不同风格、不同音色的精品古琴。另藏有多张古琴及多套古琴谱,目前馆藏古琴类文物为全国第一。在这些古琴中有一张无名宋琴,堪称镇馆之宝。该琴为仲尼式,制于南宋年间,桐木制,漆色纯正,温润如玉。该琴历史上曾被纪晓岚、张之洞收藏过,文化价值极高。

  马维衡说,这个馆集中了全国琴人的智慧,还得到了热爱古琴艺术的各地企业家的赞助,其中很多藏品都是国内同行无偿捐赠的。

  桃李满天:广陵琴派宝岛开枝散叶

  本月上旬,马维衡远赴台湾,在台湾辅仁大学的音乐厅,响起了跌宕悠远的广陵琴声,原定两个小时的课程,常常是四个小时才散场。《良宵引》、《酒狂》、《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一曲曲广陵琴派的经典曲目,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意犹未尽。

  在台期间,马维衡的徒弟许能基一直陪伴着师傅。许能基今年58岁,和马维衡老师学琴已经有4年时间,4年中,每次来扬州都会在马维衡家中住上一个月,潜心学习古琴,学会了6首琴曲,目前还有8个台湾研究生拜许能基为师。更让马维衡惊喜的是,许能基在台湾桃园买了块地,准备建一座广陵琴派艺术馆,将广陵琴派在宝岛发扬光大。

  “除了大陆及港台地区外,广陵琴派的弟子也已遍及澳大利亚、美国、波兰、法国等国。”谈到这些洋弟子,马维衡特别提到了在上海工作的波兰徒弟柳寿晨。柳寿晨从事中国和波兰间的文化交流工作,2007年,柳寿晨正式拜马维衡为师。虽然是蓝眼高鼻的外国人,但他对广陵琴派的领悟能力却非常之强,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就学会了两首琴曲,而且“中国味”特别浓。殊不知,古琴是我国的传统弹拨乐器,即便国人都很难学会,但柳寿晨凭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和研究,让自己的古琴演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马维衡还曾亲手教授过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古琴,是他的“一日师”。那日,理查德·克莱德曼突然出现在马维衡的古琴艺术馆内,马维衡给他演奏了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古琴。当马维衡手指刚一碰到琴弦,理查德·克莱德曼便说:“这是中国的声音。”弹奏完《良宵引》后,他说:“琴曲是一个有规律、较自由的过程。”弹奏完《平沙落雁》后说:“感觉到很静,很开阔。”当马维衡弹奏完《山居吟》后,理查德·克莱德曼笑着说:“太深奥,我已听不懂了!”马维衡教会他弹奏手法后,理查德·克莱德曼只需要听两遍,就能熟练地将古琴谱用简谱记录下来,再自行弹奏。一曲《仙翁操》,他只学了一个小时。

  临走的时候,理查德·克莱德曼特地买了一把古琴,他说要将中国的古琴文化带到欧洲去。

  埋头斫琴:“马琴”享誉天下

  20岁开始学琴,28岁开始修琴,32岁斫出第一张仿唐断纹琴……在马维衡的人生经历中,古琴俨然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相伴左右,形影不离。

  冬至那天,记者在杉湾花园龙吟乐器厂采访的时候,马维衡正在厂里斫琴。他将自己关在一个封闭的小屋内,拉上窗帘,仔细地辨听着每一张古琴,每一根弦,每一个声位……

  马维衡不但琴弹得好,而且是斫琴名家,在国内有“北王南马”之说,说的就是国内的两位斫琴高手,一个是北京的王鹏,另一个就是扬州的马维衡,国内外琴家皆以手抚“马琴”为乐事。

  20多年前,马维衡师从胡兰先生学习古琴,胡兰先生家中藏琴很多,马维衡得以用国宝级的唐琴、宋琴作为练习琴。“这琴是年代越久音色越好,长期与琴磨合,其苍老的声音常萦回在耳畔,这一经历,是其他的斫琴家想都想不到的优势,这与我在老琴中浸泡的经历有关。”马维衡说。

  “一张古琴,正常情况下的制作周期在一年左右,从木头到上弦结束,要‘上手’400多次。”马维衡这样介绍道。“一个好的斫琴师,他必须精通音律,在弹琴技艺上有较高的修养,还要有相当的木工经验,最后,还要是一名高超的漆艺艺术家。”为了具备“相当的木工经验”,马维衡向家具师傅虚心请教使用锯、刨、凿、斧的具体技巧;为了学好油漆工艺,马维衡还特地向漆器老艺人拜师学艺。

  斫琴,有点像做一件扬州漆器,同样要做灰胎,鹿角灰与生漆调和成“泥子”,然后遍布琴体周身,晾干打磨,如此过程将重复40多遍,直至琴身最为细腻。

  制琴为何称之为“斫琴”?马维衡说,字典里解释“斫”有“刀斧砍削”之意。《庄子·天道》里有“老斫轮”的说法,“年逾七旬方为斫轮老手”,意指有丰富老到经验的人。

  1994年,马维衡成功研制了仿古断纹琴,其以古朴端庄的造型,松透圆润的音色,清晰可辨的断纹,形成了融乐器、漆器、材质、诗词、书法、印章、篆刻为一体的工艺品,得到了国内外琴家及王世襄先生的高度评价,古琴制作成功后被世人称作“马琴”,2002年马维衡被中国乐器协会授予中国斫琴名师的荣誉称号。

  16年间,马维衡斫琴仅百余张,除了自己收藏的30多张马琴外,在世界各地流传的马琴不足百张。如今马琴也是“一琴难求”,美国一古董商购买了马维衡的一张断纹琴,在美国卖出10万美元。

  他的欣慰:儿子有意传承广陵古琴

  马天驰是马维衡的儿子,今年16岁,正在上初三。和马维衡当初回城时一样的年纪。


  小时候,马天驰从未刻意地学过古琴,但也许是耳濡目染的原因吧,古琴拿上手就能弹出曲子。不经意中,马天驰也能弹奏《阳关三叠》、《平沙落雁》、《普庵咒》等五首曲子。学校只要一有活动,便会请他出来表演,马天驰倒也一点不怯场。

  在马天驰的眼里,马维衡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父亲,儒雅、冷峻。前几天,周末才回家的马天驰告诉马维衡,他长大后想去美国留学,这个想法让马维衡为之一震。因为,如今,马维衡的学生们在海外已经陆续开设了多个南风琴社,分别为传承广陵古琴作出他们的贡献,而如今,儿子也有了在美国传播广陵琴的想法,这对马维衡来说,不啻是一个好消息。

  在和记者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不苟言笑的马维衡,嘴角还是微微地抽动了一下,喜悦之情悄悄漾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维衡老师讲座《把古琴交给未来》
众器之中 琴德最优——精湛独到的扬州古琴制作技艺
他是“北有王鹏 南有马维衡”背后的大佬,朱新建的挚友,他是古琴界真正的贵族,他是陶艺!
绝版无价琴传了1000年,竟藏在他家,这个身份特殊的扬州人要做出高仿同款……
【89】扬州游
扬州电视台——名师说曲|曹华:隐隐《山居吟》,悠悠天地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