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史》:南朝的寒门书家与士族书家
看到这个标题,我们必须先说说“寒门”这个词。
传统意义上的“寒门”,是指寒微的门第,注意,是寒微的“门第”,所以,它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没有保障的贫民。
但是,《中国书法史》这一节所说的寒门书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寒门,而是一般意义所说的出身贫寒又擅长书法的人,并不是指“世家”书家。
书归正传。
南朝帝王汲取东晋门阀政治时期“王与马共天下”的教训,努力加强皇权(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经历从“分权”到“集权”走极端的过程)。于是,像茹法亮、刘係(系)宗、茹法珍、梅虫儿这样的出身寒微的人走向中枢,成为“中书通事舍人(就是后来所说的中书舍人,他们负责起草诏书,参与机密,是真正的实权派)”,实际上操纵了朝廷权柄。
这些出身低微的“舍人”,获取宠幸自有一套为人处世和向上攀爬的本领,但他们通常通晓文墨辞章,擅长书法,并且因此形成了一个以书法仕进的群体——“寒门书家”。

“寒门书家”

“寒门书家”有两个不言而喻的特征:1、出身贫赛,毫无门资的凭借;2、擅长书法。

(戴法兴画像)
这里列举的寒门书家有戴法兴、徐爰、徐希秀、王道迄、王道隆、纪僧真、纪猛增、刘係宗、胡天翼、马澄、徐僧权等,这里不再一一照录,因为这里面并没有特别知名,并影响南朝书风的人物。而当时取径书法求仕进却未记入史籍的寒门书家还有很多,我们也没有必要细细追究了。
大约梁武帝时,虽然仍然注重选拔有才干的人充当中书舍人,但主要的政事依靠不再是寒庶之流,而是门第不高的低级士族,所以,寒门书家的社会影响力也随之消泯了。也就是说,“寒门书家”只在宋齐两朝曾经崛起过。

书家的士庶之别

南朝的书家,由门第而论,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南朝书家的门第分类)
通观南朝书法史,书法有两类:
1、主流书风:一直由高门士族书家的“二王”领导着。其间发生了由“小王”到“大王”的转向,始作俑者是萧子良,推动者是梁武帝萧衍,示范者是萧子云,但终究是以高门书家为宗师。

(萧子良画像)
2、杂体书风:领导这一潮流的学者书家是琅邪王融,推波助澜者多是士族书家,南齐时,王僧虔、王彬父子在古文、篆书上有影响力。
以上二类书风,其有影响力的典范书家,无不出自士族。原因很简单,他们既有深厚的学养,又有累代相积的家学教养,他们掌握着“法书”的资源。他们成功和成名要比寒门书家容易许多。而南朝重要的书法文献也多出自士族书家,品评书法的“话语权”也被士族所把持。

(《采古来能书人名》的作者羊欣)

(《论书》和《笔意赞》的作者王僧虔)
简单地说,士族书家因为门第、文化、政治和经济的特权,有着优裕的生活闲暇,又经常会雅集宴会而得艺术交流之便。对于他们,书法在他们的人生中不算重要的事情,只是贵族生活的必要点缀,精神生活的娱东项目,扩大一点说,是炫耀高贵门第的一种方式,显示家学教养的一种手段。

(士族们的雅集)
而寒门书家的处境则截然相反,他们以学书为业,勤苦练习,希望以一手好字作为仕进的资本。在他们身上,书法是一种生存手段,他们必须追随士族的书风,才能得到认同和赏识。
二者的差别在于他们学习书法的目的不一样,寒门书家有着更加强烈的功利目的,而士族书家,则更多是艺术上的追求,他们从来不把书法当作进身之阶(也没必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朝皇帝为何任用寒人参要政?
六朝书法的文化——解释
宋得其武,梁得其文”——略论南朝时期彭城武原到氏家族门风之演变
沿用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为何在隋唐被科举制取代?
关于王羲之及两晋书法
一篇否定书法艺术的历史文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