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黑格尔的“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到底是什么意思?

密涅瓦的猫头鹰

用哲学思维来思考,厘清现实真相,以哲学为工具,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日常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了解一点哲学。向大家推荐两本读得懂、用的上的哲学书:《用得上的哲学: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和《哲学小史:西方哲学四十讲》。

哲学园全网领先

长按二维码购买

以下内容摘自《哲学小史:西方哲学四十讲》。作者是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哲学教授奈杰尔·沃伯顿,他擅长将艰深的哲学概念由繁化简,用浅白的语言讲解清楚,让你不需要用太多时间,不需要研读高深的著作,就能对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个全局性认知。

 

“密涅瓦(Minerva)的猫头鹰只在黄昏时飞行。”这是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观点(1770—183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读者在阅读黑格尔作品时常常会这样问。他的作品晦涩难懂,其中一个原因是他跟康德一样,经常在作品中使用非常抽象的语言来进行表述,而且文中的术语还常常是自己发明的。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他的作品,甚至是黑格尔自己。上面这句有关猫头鹰的话还属于比较容易理解的,他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只有到了晚期,当人们回顾已经发生的事件时,才能洞察、产生理解,就像只有到了黄昏才能回顾白天发生的事一样。
密涅瓦是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通常与智慧猫头鹰联系在一起。黑格尔到底是一个睿智还是愚笨的人,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但他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却毫无疑问。黑格尔认为,历史将以一种特定的模式发展,这一观点启发了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马克思主义激发了20世纪早期欧洲的革命浪潮,因此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改变了历史。但是黑格尔也让许多哲学家厌烦,一些哲学家甚至以他的作品为例来说明使用术语不精确可能造成的危害。伯特兰·罗素对黑格尔的作品充满鄙夷,而A. J. 艾耶尔(A. J. Ayer)则宣称黑格尔作品中大多数句子根本言之无物,连无聊的韵文所包含的信息都比黑格尔的文章多,而且读起来更有乐趣。其他人,包括彼得·辛格,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极有深意,并表示他的作品之所以难懂,是因为黑格尔与之挣扎、纠缠的,是极具开创力和难以把握的思想。
1770年,黑格尔出生于现德国境内的斯图加特(Stuttgart),他成长期间正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君主政体被推翻,新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他称之为“光辉的黎明”,和同学们一起种下了一棵树来纪念法国大革命。那个时期政治的不稳定和激进的变革影响了他的一生。当时的人们有一种深切的感受,就是最基本的假设都可以被推翻,一些看似亘古不变的东西也并非牢不可破。黑格尔由此引申出的一个观点是,我们的观念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如果从历史背景中抽离出来,则无法充分理解。黑格尔相信,在他所处的时代,历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在个人层面上,他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名声显赫的过程,他的职业生涯以给富裕人家当家庭教师开始,后来成为学校校长,最终被聘为柏林一所大学的教授。他的一些著作最初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哲学思考而写成的课堂讲稿。他去世时已经是当时最负盛名、最受敬仰的哲学家。他的作品如此晦涩难懂,能够成名真是令人相当惊讶。但是,他有一群热忱的学生致力于理解和讨论他所教授的东西,并在政治和形而上学的层面上揭示其意义。
黑格尔曾深受康德形而上学的影响,但是后来对康德所提出的本体存在于现象世界之外这个观点,黑格尔并不接受。他认为并没有一个超越感知的本体让我们产生对世界的体验,而是得出结论说,我们体验到的就是真正的现实,在这背后并不存在任何其他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实处于一种固定的状态。在黑格尔看来,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而这种变化的形式是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所生活的时代决定的。
把整个历史想象成一张以某种方式折叠起来的长长的纸。直到纸张完全展开,我们才可能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最里面写的是什么,但是这张纸有一种特定的、逐渐打开的方式。在黑格尔看来,现实在不断地向着理解自身的目标推进,历史绝不是随机的,它正在向某个方向发展。只有回头细看历史的时候,才会明白它是如何展开的。这是一个奇特的想法,许多人如果是第一次听到,大概都不会同意黑格尔的这个观点。对大多数人来说,历史更接近于亨利·福特(Henry Ford)所描述的那样:“该死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这一系列事情并没有预先设定好的计划大纲。我们研究历史时,可能会发现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就像黑格尔想象的那样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模式,一定会朝某个方向发展。而且,这肯定并不意味着历史正在逐渐产生自我意识。
黑格尔的历史研究并非独立于哲学思考之外,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主要的部分。在他看来,历史和哲学交织在一起,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他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一想法的人,宗教通常将历史解释为通向某个终点,比如基督再临(Second Coming)。黑格尔是一名基督徒,但其论述却远非正统。在他看来,历史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基督再临,他认为历史确实有一个终极目标,过去人们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通过理性的推进,历史将逐渐但不可避免地走向“精神”(Spirit)自我意识的实现。
但是什么是“精神”呢?它变得有自我意识又意味着什么?黑格尔在其著作中用的是德语Geist。学者们对这个词的确切含义意见不一,有些人更倾向于翻译成“心灵”(Mind)。黑格尔的意思似乎指是全人类的单一心智。黑格尔是一名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精神”或“心灵”是根本,在物质世界中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相反,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才是根本)。黑格尔以个人自由逐渐增加作为重述世界历史的线索。我们从个体自由开始,经由一部分人享有自由,而另一部分人没有自由,进而发展进入人人享有自由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政治国度。
黑格尔认为,我们在思想上取得进步的一种方式,是让思想与其对立面进行交锋。他相信,可以通过辩证法逐渐接近真理。一个人提出一个论点,称为“正题”(thesis1),然后有人提出与之相对的论点,即“反题”(antithesis2),与之交锋。在这两个论点的冲突中,将诞生更为复杂的第三种论点,兼顾正题与反题,是两种论点之合,称为“合题”(synthesis3)。通常,当合题形成时,就成为新的正题,于是整个过程便又重新开始。如此不断持续,直到“精神”的自我意识得以实现。
黑格尔认为,历史的主要进程即为“精神”理解其自由的过程。他将历史回溯到古代中国和印度,那些“东方人”(Orientals)生活在暴君统治之下,在他们的社会中,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体验到自由,而普通人根本没有自由的意识。古波斯人对自由的理解相对深入一些,古希腊人打败了他们,也带来了对自由理解的进步。与之前的人相比,古希腊和后来的古罗马人更多地意识到自由,但却仍然保留着奴隶,表明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由属于全人类,而不仅仅是富人或有权势的人。黑格尔在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一书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讨论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斗争:奴隶主希望被人认可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他需要通过拥有奴隶来实现这一点,但却不接受奴隶也需要被认可。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导致双方之间的斗争,其中一方奄奄一息。但这样的斗争是违背自身利益的,于是最终奴隶主和奴隶认可彼此相互需要,应该尊重对方的自由。
但是,黑格尔声称,只有基督教才能让真正的自由成为可能,因为基督教启发了人们对精神价值的认识。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历史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精神”意识到了自身的自由,社会也因此被理性原则所支配。黑格尔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真正的自由只能来自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许多黑格尔的读者担心,在他所想象的那种理想社会中,那些在社会观方面与强势阶层意见相左的人,将会在自由的名义下,被迫接受“合理”的生活方式。用卢梭提出的一句自相矛盾的话来说,他们将被“强迫自由”。
一切历史的最终结果,原来是黑格尔本人对现实结构的认识。他似乎认为在自己一本书的最后几页中实现了这一点。这就是“精神”第一次产生自我意识的时刻。和柏拉图一样,黑格尔也认为哲学家地位特殊。你应该还记得,柏拉图认为,他的理想国的国王应该是一位哲学家。与柏拉图不同,黑格尔认为哲学家可以实现一种特定的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同时也是对现实和对所有历史的理解,诠释了德尔斐阿波罗神庙上镌刻的“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这句话的含义。他认为,人类事件发展的终极方式是由哲学家认识到的。哲学家领会到使用辩证法能够达成渐进式的觉醒,然后突然间,一切都变得清晰,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阶段也变得明了,“精神”进入一个自我觉悟的新阶段。至少黑格尔的理论是这么认为的。
黑格尔有很多崇拜者,但是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不在其中。叔本华认为黑格尔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因为他在探讨哲学问题时不够严肃诚实。在叔本华看来,黑格尔的哲学理论根本是一派胡言,而黑格尔则将叔本华形容为“讨厌、无知”。(未完待续,下集叔本华更精彩)

哲学园全网领先

长按二维码购买
生动的西方哲学简史
故事介绍52位哲学家,探讨我们该怎样生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等议题,引导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哲学小史:西方哲学四十讲 
著者:奈杰尔·沃伯顿
出版社:理想国丨北京日报出版社

内容简介
《哲学小史》是一部生动的哲学入门书。作者在西方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了40个主题,每个主题用3000字左右的故事,介绍了从“提问的人”苏格拉底到“现代牛虻”彼得·辛格等52位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并由此反映出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与探讨的主要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等。书中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充满了哲学家妙趣横生甚至离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没有失去哲学的本质,那就是引导我们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争论、论证和质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最后一段文字里,引入另一位学说思想与该篇所介绍的哲学家持不同观点或者进一步发展该学说的哲学家,把他们的哲学思想逐一串起来,这样读者就能清楚感受到哲学主题与思辨方式的变化与传承,仿佛看到人类思想和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
每一个阅读本书的读者都有这样的发现:哲学的意义在于让你的人生变好,帮助你找到幸福。
作者介绍
奈杰尔·沃伯顿(Nigel Warburton),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哲学教授。他从不同角度介绍西方哲学的多部入门著作一直畅销不衰:阐释西方哲学主要问题的《哲学的门槛:写给所有人的简明西方哲学》出版近20年来不断再版重印;讲解27部西方哲学名著的《从〈理想国〉到〈正义论〉》一书已出版至第四版;介绍哲学思维方法的《从A想到Z》一书已出版第三版。他于2008年创办的哲学播客网站philosophy bites,专门播放与当代哲学家和学者的访谈,成为英美广受欢迎的广播网站之一,下载次数超过1000万。
译者介绍
吕品,香港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曾经担任英国《卫报》中文版主编及英文评论版编辑。多年来一直为数家中文媒体撰稿,以书评和时评见长,阅读广泛,对英国时事、文化、媒体具有深入了解。目前在英国从事卫生经济学领域的循证医疗传播工作。吕品、朱珠合译的《克里米亚战争》(奥兰多·费吉斯著)2018年由“理想国译丛”推出。
朱珠,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翻译学博士,现任英国阿伯丁大学现代语言及口笔译专业主管,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翻译学、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等,讲授翻译理论、口笔译及中文等课程。从事英语作品汉译工作多年,广泛涉及历史、社会、文化等各类题材。
目录
导 读 阅读哲学的乐趣
第一章 刨根究底的人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第二章 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
第三章 我们一无所知  皮浪
第四章 花园小径  伊壁鸠鲁
第五章 学会不再介意  爱比克泰德、西塞罗、塞涅卡
第六章 我们是谁手中的牵线木偶?  奥古斯丁
第七章 哲学的慰藉  波伊提乌
第八章 完美之岛  安瑟伦和阿奎那
第九章 狐狸和狮子  尼可罗·马基雅弗利
第十章 恶劣、野蛮、短暂  托马斯·霍布斯
第十一章 你会不会是在做梦呢?  勒内·笛卡尔
第十二章 请你下注  布莱瑟·帕斯卡
第十三章 磨镜人  巴鲁赫·斯宾诺莎
第十四章 王子与鞋匠  约翰·洛克和托马斯·里德
第十五章 房间里的大象  乔治·贝克莱(和约翰·洛克)
第十六章 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伏尔泰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第十七章 想象中的钟表匠  大卫·休谟
第十八章 人生而自由  让—雅克·卢梭
第十九章 戴着玫瑰色眼镜看世界  伊曼努尔·康德(一)
第二十章 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那会怎么样?  伊曼努尔·康德(二)
第二十一章 有实用价值的欢愉  杰里米·边沁
第二十二章 密涅瓦的猫头鹰  格奥尔格·W. F.黑格尔
第二十三章 一瞥现实  阿图尔·叔本华
第二十四章 成长空间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
第二十五章 非超智慧设计  查尔斯·达尔文
第二十六章 生命中的牺牲  索伦·克尔恺郭尔
第二十七章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卡尔·马克思
第二十八章 那又如何?  C. S. 皮尔斯和威廉·詹姆斯
第二十九章 上帝已死  弗里德里希·尼采
第三十章 隐藏的思绪  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第三十一章 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吗?  伯特兰·罗素
第三十二章 呸!/ 棒!  阿尔弗雷德·朱尔斯·艾耶尔
第三十三章 自由的苦痛  让—保罗·萨特、西蒙娜·德·波伏瓦、阿尔贝·加缪
第三十四章 语言之蛊惑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第三十五章 不做质疑的人  汉娜·阿伦特
第三十六章 从错误中学习  卡尔·波普尔和托马斯·库恩
第三十七章 失控的火车和不受欢迎的小提琴手  菲利帕·福特和朱迪斯·贾维斯·汤姆逊
第三十八章 无知带来的公平  约翰·罗尔斯
第三十九章 电脑会思考吗?  艾伦·图灵和约翰·希尔勒
第四十章 当代牛虻  彼得·辛格
译名对照

哲学园全网领先

长按二维码购买

精彩选摘

导读:阅读哲学的乐趣

本书虽然叫《哲学小史》,但重点并不在“史”,而是胜在“小”。奈杰尔·沃伯顿从古希腊到当代约2500年的西方哲学史中,选出40个主题,围绕每个主题用两三千字讲一个故事,以简单风趣的语言解释理论要义并穿插进哲学家的生平。章节之间前后呼应,每一章都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按顺序阅读,就能清楚感受到哲学主题与思辨方式的传承、变化、发展与演绎。比如,在阅读第二十四章《成长空间》有关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对什么是快乐的论述前,先了解一下第二十一章《有实用价值的欢愉》中边沁对幸福的定义。但是,本书重点并非记述历史,在不同章节之间跳跃阅读,并不会对理解造成障碍,甚至可以说本书是那种适合利用碎片时间、随手翻开一章阅读的书籍。不仅每次都能有所收获,还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阅读过程中,经常在看到某处时禁不住感叹:“原来还有这么一层关系!”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六章《从错误中学习》,其中谈到美国科学历史学家和物理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过程中“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的概念,即在大部分时间中,大部分研究都在一个广为认同的框架或“范式”下进行,直到出现一个全面颠覆认知的理论或事件。读到此处恍然大悟,原来学术文章中时常出现的这一说法,背后还有如此高深的哲学思考。不过再仔细想一下,似乎不少号称达成了“范式转换”的理论或概念其实颠覆性并没有那么强,下次如果再看到有人这么说,一定要想一想到底能不能够上库恩提出的标准。在同一章中,作者还提到了波普尔对科学论证的阐述:只有能够被证伪的假说才是科学陈述。这本身不是一个陌生的观点,但是读到这一章才知道,原来是这位多才多艺的哲学家贡献了这个概念。
相信每位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都可能经历类似的惊喜时刻,尽管大家的知识、专业和阅历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但在这四十个章节中一定都能找到自己略有耳闻、一直想了解的话题,或是有所了解但不完全熟悉的领域。即使你已经对某个哲学概念熟稔于心,也不妨看一看作者是如何三言两语为普通读者轻松解读的。这样的惊喜时刻也许发生在第一、二章: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观察世界时采用的不同手段;或是第十一章: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真正内涵;也可能是第二十一章:为什么“功利主义”不是一个贬义词;大概还会在第二十九章:尼采让人纳闷的“上帝已死”;抑或是第三十五章:阿伦特是如何提出“平庸之恶”的;当然还有关于进化论的第二十五章:虽然不是一种哲学,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包括哲学思想却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
你也许对其中一些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当然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阅读本书的乐趣,就是让你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不需要研读高深的著作,就能对这些历史上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个全局性的认知,看作者如何凭借出色的梳理能力和诙谐的文笔,将艰深的哲学概念由繁化简,用浅白的语言一一讲解清楚。沃伯顿本人也是一名哲学家,他擅长的是向普通读者介绍哲学,其哲学功底和语言能力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读过本书几个章节之后你就会发现,在介绍哲学思想上作者并不求全。书中的哲学家可能著作等身,或是创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理论,但是作者只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哲学概念进行解释,哲学家的生平也往往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只是用来帮助解释哲学理论创立的过程。这固然是由于篇幅所限,但也体现了本书的用意:大部分人不可能也不需要成为哲学家,但每个人都需要了解一点哲学。
因为哲学是对世界、对自身思考的提炼与升华,阅读本书时,你会发现许多哲学理念其实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贯穿于日常的思考、判断与行动之中。也许你从来没有听说过某位哲学家,但其提出的理念却恰恰帮助你形成了自我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阅读本书,其实也给了我们一个反省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机会。
毫无疑问的是,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拂去哲学神秘的面纱,让涉及哲学的话题变得轻松有趣。哲学概念往往艰涩难懂,作者在好几处都提到某些哲学家的理论观念很难理解,不仅别人不明白,甚至哲学家自己也不一定明白(如第二十二章中有关黑格尔的叙述)。但是,本书的作者却做到了用简单的话语来解释艰深的哲学概念,时不时加上些个人评论和讽刺调侃,透过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文字,陪伴读者一起走过阅读的旅程。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不足的话,也许是书中女性哲学家所占的分量不够。读者第一次读到女性哲学家,已经到了第三十三章,在《自由的苦痛》中出现了二战之后活跃在法国的西蒙娜·波伏瓦,她是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以《第二性》闻名遐迩。难道在20世纪之前,女性对哲学的贡献不足以选入此书?相信并非如此,作者并没有在性别上厚此薄彼,本书缺少早期女性哲学家的章节,更有可能是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对女性声音的忽视,或是流传下来的资料不足。不过像古希腊的希帕蒂娅(Hypatia)、文艺复兴时期的图利娅·达拉戈纳(Tullia d’Aragona)、18世纪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等都在哲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需要的只是一颗对世界、对思想的好奇之心。读完之后,你也许会觉得阅读哲学也可以充满乐趣,也许某些章节让你想要了解更多,那么这本书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哲学世界的大门。
吕品 朱珠
2021年春于爱丁堡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欲望、死亡与承认:科耶夫式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关键词
什么是主奴辩证法?
《精神现象学》
哲学|什么才是人的自由?黑格尔这样说。
《世界哲学源流史》德国古典哲学之三:费希特1
【演讲全稿】孙正聿 | 哲学何以使人“学以成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