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开银河系神秘面纱
userphoto

2022.09.23 安徽

关注

       知道了太阳方方面面特征,就等于认识了银河系数千亿颗恒星的基本特征;知道了银河系形形色色属性,就等于认识了数万亿个河外星系的基本属性。

[仰视夏夜星空,用肉眼可见繁星闪闪的银河系]

01. 银河系概述:

       银河系(Milky Way galaxy),是漩涡状棒旋星系。银河系拥有四条清晰明确且相互对称的旋臂,旋臂间距4500光年。

       银盘是银河系的主体,中央厚度约1.2万光年,外缘较薄,厚度约3千光年。

       银盘直径约8万光年,银晕(Halo)直径约10万光年,银晕外面还有肉眼看不见的暗晕,现在普遍说法改为12万光年,也有说法是16万光年,甚至说成20万光年。

       说16万光年也不是没有证据:银河系曾经捕获了 “人马座矮椭球星系”,撕裂并俘走它的全部恒星群,只剩下一个全裸的 “星系核“。甚至远在16和19万光年以外的大、小麦哲伦星系也不能置身事外,迟早有一天,大小麦哲伦星系也将融入银河系。

       [ 最贴近银河中心是 “大犬座矮星系”,最受银河虐待的是 “人马座矮椭球星系”。后者距离地球7万光年↑。Jiang和Binney认为:人马座矮椭球星系轨道周期5.5~7.5亿年,刚开始进入银盘面的质量大约是10个⊙,现在质量已经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从数值模拟和随后检测都表明在銀河核球潮汐力的作用下,矮星系中的众恒星被全部剥离出来,沿着矮星系椭圆形轨道,形成长长的星流,而自己仅剩下一个裸球,成为最典型的光杆司令。]

       银河中心,呈很明亮的棒球结构,直径约为2.7万光年,厚度约为1.2万光年。棒球体以银心到太阳的直线呈44°角,主要由红色的恒星组成,大多是老年的恒星。

       我们的太阳系位于偏离银河中心2.6万光年的地方,太阳系环绕银河中心公转周期,最早数据是2.8亿年,现在天文科普使用频率最高的是2.5亿年,但2019年3月又有更精准的测算出炉,把公转周期修改成2.23亿年。这说明了真理的揭示,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不断探索中,反复验证并修正错误或误差,而渐渐地逼近真相的。


02. 银河中心恒星密度:

       太阳周围恒星彼此距离约为4.2光年,而且分布相当均匀。但银河中心恒星密度十分密集,相当于太阳附近恒星密度的100万倍↑。银河中心还有个核球,其恒星密度更高更密,彼此间距离只有0.2光年。

       银河中心人马座A*(SgrA*)方向上存在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相当于460万个太阳质量,黑色球体直径约为3.26光年,黑洞周围分布着4200万颗恒星,其恒星密度高达28.9万颗/Iy³(注:Iy³表示立方光年)。这比太阳系附近的恒星密度高出了7200万倍。

[ 银河中心人马座A*(SgrA*)方向上,存在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众多恒星环绕黑洞沿椭圆形轨道做3D运动。]


03. 银河中心恒星寿命:

       银河中心大多数恒星质量都小于太阳质量,但年龄多在100亿岁↑,宇宙大爆炸起始于138.2亿年前,可见银河中心老寿星比比皆是,真真是 “寿比宇宙,命与天齐”。

       由于银河中心由高密度的恒星所组成,相邻恒星,相依为命。彼此构成互旋的双星体系、或三星体系,甚至多星体系,寡为单星体系(如太阳系)。

       双星体系,星核互旋,结构相对稳定,寿命最长。但单星体系或多星体系就不够稳定了,有可能发生高频率的相互吞拼,并引发超新星大爆炸。


04. 太阳系及地球的形成:

       大约在46.5亿年前,超新星炸出了一个人类安居的太阳系,而且被甩出高危高辐射的银河中心,跑到银河系郊外去过独居生活。可以说银河中心群星活动非常活跃,这里既是老寿星们的集体坟场,同时又是婴幼儿恒星不断诞生的摇篮。

       上图箭号所示的红点位置,体现太阳系因超新星爆炸后,被甩出银河中心跑到郊外生活。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远离银河中心 “高密度高风险高辐射” 是非之地,为地球生命起源创造了最优质的环境氛围。

       我们天文观察发现,银河系中类太阳的恒星都拥有体积大数量多的 “超级地球” ,构成自己的行星家族。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早期太阳系在地球轨道附近,也拥有10来个体积庞大的1.0版的超级地球。但多数超级地球,很快地陆陆续续地都被太阳引力的潮汐运动给吞噬掉了,侥幸剩下唯一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原始地球。地球的岩石圈和铁核成分,都是超新星爆炸的结果。

       那么地球的水又是怎样形成的呢?①超级地球浓厚的外层空间,是由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受太阳热辐射,强烈对流,摩擦带电,通过打雷闪电会制造出水分子。②原始地球物质的化学反应也会制造出水分子。③地球不断地捕捉空中来客(小行星和彗星),也有利于原始海洋的诞生。于是体形臃肿的1.0版的原始超级地球,变成体形极度瘦身的、岩心水圈的现代2.0版的地球。


05. 银河系恒星温度:

       太阳系诞生于46.5亿年前的一次超新星大爆炸,相对于宇宙诞生的年龄138.2亿年,太阳系只能算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生代。准确地说太阳是 “中年黄星”。而在太阳系外围那四条旋臂上,却生活着众多的蓝星。蓝星表面温度比太阳高多了。黄星多位于银河中心,蓝星多位于旋臂外围,红星多位于银河中心的核球里。

       与炉灶生火原理相同:火苗越红,温度越低;火焰越蓝,温度越高。黄色火焰,温度介于红蓝之间。红星慢慢冷却变暗,寿命最长;蓝星核燃烧最旺,寿命也短;黄星核燃料耐烧,所以太阳寿命居中,可活100亿岁。

[ 太阳系环绕银河中心公转周期为2.5亿年,太阳系已经度过了将近20个银河年。]


06. 太阳系的银河年:

       银河系自转周期为2.26亿年,太阳系环绕银河中心公转周期为2.5亿年,太阳系形成于46.5亿年前,太阳系已经度过了将近20个银河年。

       在这20个银河年里,地球上发生过不少于20次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其中有五次特别严重。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于4.5亿年前,最终幸存者只剩14%的物种。第二次发生于3.75亿年前,有3/4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第三次发生于2.5亿年前,最为严重,有96%的物种走向灭绝。第四次发生于2亿年前,80%的物种灭绝。第五次发生于6500万年前,76%的物种灭绝。恐龙消失,人类出现。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事件还没有到来?会不会导致人类灭绝?很难说!也许那时候已经实现火星移民或木卫二移民,人类借此能够躲过地球刼难!

       两次大灭绝的时间间隔,少则6500万年,多则1.3亿年。大劫难周期:要嘛1/2银河年,要嘛1/4银河年。小劫难周期:1/8银河年。

       [太阳环绕银河系的银道面运动,其轨迹呈上下波动,很象交流电正弦波(红色曲线)。X轴代表银道面,Y轴指向北银极。太阳在银盘水平横轴上,持续上下波动震荡,频率间隔时间为3200万年。]

       地球劫难的解释:太阳系环绕银河中心平面运动轨迹,呈上下起伏波浪式运动,很象交流电穿过横轴(X轴)呈正弦曲线波。太阳在银盘水平横轴的银道面上,持续上下波动震荡,频率间隔时间3200万年。当太阳系穿越银盘X轴的时间节点,恰恰与地球生物大小劫难完全吻合。反之,当太阳系或上或下运动,只要偏离银盘X轴越远,对于地球生命来说就越安全。所以深入研究太阳在银河系里的活动规律,对于人类能否永远生存下去而不灭绝是很有意义的!


07. 银河系的物质组成:

       银河系,属于棒旋状涡漩星系。银河系90%是恒星,也含有10%的气体和尘埃。银河系的恒星数量约在1000亿到4000亿颗之间,但大约75%恒星数量高度集中于银河中心区域。

       ①银河系所拥有的恒星中: 70%<⊙,25%>⊙,5%=⊙ 恒星质量范围:44%⊙ ≤ ⊙ ≤ 20⊙ (⊙表示太阳质量)。

       ②银河系拥有大量星团和星云,以及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星际尘埃等。

       ③银河系拥有相当数量的行星、超新星、中子星和黑洞等。目前发现和评估银河系至少拥有20万颗中子星。银河中心拥有大小黑洞可能几十万个,甚至成百上千万个。

       ④银河系可能拥有68.3%的暗能量,银河中心可能拥有26.8%的暗物质,而恒星和黑洞等普通物质仅占4.9%。


08. 银河中心的引力来源:

       万有引力是由物质质量所决定的。太阳系引力场是由太阳质量所决定的。太阳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同理,银河系引力场也应该由银河中心的 “银核质量” 所决定的。

       [ 如果银河系没有额外的强大引力协助,那么四条旋臂上的众多恒星,势必会被强大的线速度,毫不留情地甩出星系之外,最终整个银河系将分崩离析。]

       然而,如果真把银河系简单地类比成太阳系,其中银核相当于太阳,众恒星相当于众行星,显然又不能解释银河系涡漩运动问题。对于银河中心存在着 “超强引力场” 问题,天文学界存在着三种观点,至今无法达成共识。

(1)银河中心存在着 “巨无霸黑洞”:

        假设银河中心存在着一个更小的银核,银核的全部物质因引力坍缩,形成一个 “超大质量的巨无霸黑洞”。那么经过一系列物理公式计算不难得出, “银核黑洞” 的史瓦西半径Rs=4.68光年。换句话说,银核黑洞直径(即事件视界)约为10光年。银河系直径是12万光年。

       但我们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各种射电望远镜,对银河中心(尤其是银核)进行反复扫描观测,没有任何蛛丝马迹能够证明银核里存在着一个 “超大质量的巨无霸黑洞” 。

       实际观测表明:在偏离银核质点25光年的人马座A*(Sgr A*)方向上,有一个高致密性 “射电源”,它能发射出极强的宇宙射线,如红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而且东星有个超新星爆炸的遗迹,西星有个特殊的螺旋结构。经天文观测后综合分析判断:这里存在着一个 “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相当于460万个太阳质量。这黑洞虽然巨大,但要仰仗它所产生的引力场,去牵引银河系数千亿颗恒星做涡漩运动,显然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

       不过,根据 “霍金黑洞形成理论” 来看,银河系存在时间已经超过126±10亿年,而超大恒星形成黑洞的时间只需数千万年,因此银河中心将会存在着难以计数的黑洞,尤其是银核里的黑洞密度,其概率将会变得很大很大!

       又依据 “原初黑洞形成理论” 来理解,如果把微型黑洞数量也估算在内的话,那么更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天文数字,很可能比银河系所能见到的恒星数量还可观,只是我们利用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都观测不到而已,但谁也不敢否定数也数不清的微型黑洞不存在。

       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银河中心(尤其是银核),大大小小黑洞数量和质量,才是决定银河系超强引力场最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2)银河中心引力场是由 “众恒星的引力叠加效应” 所决定的:

       前面的黑洞数量和质量,仅限于概率统计和分析,仅凭理论来理论去而巳,没有实际天文观测结果做为真凭实据,很难令人信服。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用哈勃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对银河中心进行反复扫描观测,都没有发现 “巨无霸黑洞” ,只是在人马座A*方向上发现一个 “超大质量黑洞”。这黑洞牵引身边数百万颗恒星旋转没有问题,但指望它牵引数千亿颗恒星在直径12万光年的银道面上做涡漩运动,显然蚍蜉撼树,力不从心!

       于是人们抛出第二套方案来解释银河中心的 “超强引力场” 问题。我们知道银河中心集中了 银河中心(尤其是银核),分布着恒星数量高度密集的众多 “核星团” ,核星团里恒星距离≤1万天文单位。(供参考:1A∪(天文单位)= 1.5×10^8Km(公里),是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是27万天文单位) 。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们认为:银河系四条粗大的旋臂之所以能做 “涡漩运动”,是由于银河中心棒球状星群,在缓慢地旋转过程中,产生了强大的 “角动力场”。银心角动力场牵引着直径12万光年(甚至16万光年)的银盘,发生了时空扭曲运动,于是搅动了数千亿颗恒星进行旋臂涡漩运动。角动力场的力量源泉来自 “银核星团” 和 “Sgr A*方向上那颗 “超大质量黑洞“。

       不过,这种解释存在着一个很致命的缺陷: 我们知道银河中心的恒星群,由于彼此之间紧靠得太近,要嘛形成双星体系互旋,要嘛形成多星体系互旋,众恒星不可能做到 “齐心合力”,不可能做到 “引力叠加效应”。

       也就是说,众星引力矢量方向是无序的或是乱序的,很难形成矢量方向高度一致的总合力(即角动力场)。这样的总合力即便存在,也是很微弱的,不足以牵引银河系数千亿颗恒星,在直径12万光年如此庞大的银道面范围内做缓缓的 “涡漩运动”。

       除非银核发生 “引力坍缩”,群星质量高度密集于 “银心奇点” 上,成为一个“超大质量的巨无霸黑洞”。由巨无霸黑洞所产生的“引力场效应”, 不仅力量无比强大,而且引力方向高度一致,才能胜任引领银河系恒星群做涡漩运动。实际情况是:“ 银核引力坍缩始终没有被发现,巨无霸黑洞始终没有诞生。”

(3)银河中心引力场效应是由 “暗物质” 决定的:

       现代宇宙学在宇宙起源问题上,已经普遍搭成共识:在可观测宇宙中,暗能量占68.3%,暗物质占26.8%,普通物质仅占4.9%。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银河系,能借助天文观测仪器设备所能看到的物质,包括行星、恒星、中子星、超新星、黑洞、星团、星际气体和尘埃等等,都属于普通物质,而且仅占银河系总质量的4.9%。

       还有更多即便借助了各种天文观测仪器设备,仍然无法看到的物质叫 “暗物质”,大约占银河系总质量的26.8%。而且暗物质会高度集中于银河中心(尤其在银核里),它们才是银河系 超强 “引力场效应” 最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 暗物质晕的“引力场效应”,象强力胶牢牢地束缚着银河系,确保银道面上众恒星有序地涡漩运动,不至于分崩离析成一盘散沙。]

       现在我们给银河系物质总量(含暗物质)算一笔帐:由于宇宙暗物质占26.8%,普通物质占4.9%,所以银河系暗物质也应该是普通物质的5.2倍。

       已知恒星占银河系总质量90%,星际气体和尘埃占10%。银河系恒星数量约为1000~4000亿颗,我们保守取中间值2000亿颗恒星来计算。其中25%恒星≥太阳质量⊙;

       而银河中心75%为红矮星,其质量:44%⊙<红矮星<⊙; 取下限:红矮星质量=0.5⊙;

则银河系物质总质量:

M≥5.2×2000x75%x0.5+5.2x2000x25%+2200×75%×0.5+2200×25% ≥3900+2600+825+550

≥7875(亿个⊙)

       来自澳大利亚的科学家推算出银河中心暗物质的总质量,保守估计相当于8千亿个太阳质量,这与清风计算也相当吻合,没有矛盾!

       [ 旋臂外侧恒星线速度v₂=550公里/秒,反而大于旋臂基部太阳的线速度v₁=250公里/秒。线速度越大,离心力也越大,越难被银核向心引力所约束。偏偏银核引力效应与恒星距离平方成反比。距离越遥远,引力急速收敛弱化。如果不借助 “暗物质” 这天神之力,银河系早就象一盘散沙而分崩离析了!]

       早先科学家推算出银河系的恒星逃逸速度是240 ± 120公里/秒,现在被修改为550公里/秒。而且银河系直径≥12万光年。如此遥远的距离,如此强大的逃逸速度,如果没有暗物质助力,所有恒星就象一盘散沙,早就土崩瓦解了,早就离散逃逸了,哪来的高度有序的涡漩平面运动?

       尤其是银核暗物质会产生超强大的 “角动力场效应”,引发银河系时空严重扭曲。越是物质密度高的银河中心,时空扭曲得越严重;越是远离旋臂外围的地方,时空弯曲不太严重。所以恒星涡漩运动的轨迹,与鹦鹉螺对数螺线轨迹相吻合。

[ 图①表示星系周围的暗物质晕;图②表示引力场效应引发时空严重扭曲。]

       还有个问题:既然暗物质会产生角动力引力场效应,那么为什么不会把银河中心大量的恒星吞噬掉呢?这里面还有个68.2%的 “暗能量” 问题。这点与黑洞大鳄 “鲸吞一切” 有所不同。

       暗物质有向心引力作用,暗能量却有离心斥力作用,于是暗能量与暗物质相互抗衡。如果把星群比作鱼群,则暗能量好比海洋,海水托起鲸鱼笨重的躯体自由游弋。鱼群(星群)会顺着海洋洋流方向(即时空扭曲的方向),做集体洄游运动(即星群涡漩运动)。


(4)银河系里存在着 “超高能宇宙加速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Springer Nature联合发布了LHAASO的重大发现: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和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

       中科院在高海拔地区建设了大型复合探测阵列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 LHAASO),首席科学家曹臻研究员今年5月17日发布:在银河系内发现了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最高1.4拍电子伏伽马光子,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这些发现改变了人类对银河系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r)天文学”的新时代。

       现行的理论和模型认为,测量到的光子的能量不可能超过0.1拍电子伏。如果超过0.1拍电子伏,这些光子就消失了。而我们的探测器探测到的光子,最高能量达到了1.4拍电子伏,这是人类历史上测量到的最高能量光子。

       而且我们把这些高能量光子的源头(宇宙加速器)的位置定位得很准,精准到0.2°范围之内,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12个高能光子源。像天鹅座的中心和蟹状星云这两个地方,都是产生这种高能量光子的宇宙加速器的源头。所以银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平稳。只是恰好太阳系所在的小区域比较安全,才有了我们人类的出现。

       曹臻说:我们现在只能建造出产生能量比它小100倍粒子的加速器,不过目前,这种缩小版的加速器,已经应用在治疗肿瘤的医疗设备上,具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注:1拍电子伏=10^15 eV

即:1拍电子伏= 1千万亿电子伏特


09. 暗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不过请注意,超新星曝炸只会产生普通物质,不会产生暗物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没有 “暗物质” 的座位号。只有宇宙大爆炸早期才会产生 “暗物质”。那么暗物质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 四夸克态粒子Zc(3900),是由两个 “粲夸克” 和两个 “反粲夸克” ,通过非奇异介子(J/ψ)黏接而成的。]


(1)暗物质粒子,会不会是由 “多夸克” 所构成的?

       近年来人们发现了很不可思议的由 “四个夸克” 组成的粒子。这四个夸克中,有两个是“粲夸克”,另两个是“反粲夸克”。它们相互共存,相安无事,共同构成超重粒子。而单对单的粲夸克和反粲夸克放在一起,瞬间湮灭,并释放出巨大能量。(注:粲读càn)。

       夸克有6味:①第I代有上夸克 和下夸克 ,属于轻夸克;②第Ⅱ代有粲夸克和奇夸克,属于重夸克;③第Ⅲ代有顶夸克和底夸克,属于超重夸克。又有6种反夸克与6种夸克相对应,于是夸克共有12种。

     2013年3月,中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SIII合作组发现了四夸克态粒子Zc(3900)。后来美国康奈尔大学CLEO-c实验保存的数据,证实了Zc0(3900)。

       我们知道质子和中子,都是构成物质世界的重子。它们由 “上、下三个夸克” 通过胶子黏连而成。而X(6900)的四夸克超重粒子,却由两个粲夸克和两个反粲夸克,通过非奇异介子(J/ψ)黏接而成。

      2015年7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 “底夸克实验”,发现了 “五夸克粒子”。五夸克粒子是由 “两个上夸克、一个下夸克、一个粲夸克和一个反粲夸克” 共同组成。

       一个成熟的河外星系(如类星体),其星系核是由 “巨无霸的黑洞” 所组成的。但银河系的银核却没有形成巨无霸的黑洞。所以天文学家普遍认为我们的银河系,是 “发育不成熟的巨婴型棒旋状星系”。

       于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不成熟的巨婴星系,中心物质很可能是暗物质;而暗物质有可能 是由 “四个夸克或五个夸克” 构建起来的超重粒子扎堆而成。而且这种超重粒子表现为电中性,对电磁场严重不敏感,对光也不敏感。

       但会在弱力作用下解体成常态夸克。也就是说,这种超重粒子远离银核,会因引力场急骤减弱,弱力作用占上峰,立马分解成常见夸克。在常见夸克中,要嘛单个正、反粲夸克碰撞后湮灭;要嘛上、下夸克组合成质子或中子。

       人类目前所有设计制造出来的以 “光电磁” 为基础的仪器设备,都不可能捕捉到暗物质的存在感。暗物质应该是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经典化学中的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不再有它存在的位置。多夸克粒子不可能恒星核聚变产生,也不可能超新星大爆炸产生,只能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


(2)暗物质粒子,会不会是由“超重粒子”所构成的?

       暗物质应该由超重粒子构成的,这已经在学术界形成共识。基本粒子中也有两个超重粒子。一个是顶夸克,其质量为173.1GeV/c²;一个是希格斯玻色子,其质量为125.09GeV/c²。这两个粒子的超重,相对于重子(如质子和中子),超重不是超A出那么一点点,而是超得很离谱。

        [ 希格斯玻色子是宇宙中最神秘的超重粒子,被美誉为上帝粒子,其三大功能:①能为物质存在提供质量来源;②很可能通过大质量弱力作用衰变成暗物质;③也可能为宇宙膨胀提供暗能量。]

        [ 希格斯玻色子质量是中子质量133.14倍,且不带电荷,是电中性。试想你的体重100斤;希格斯胖子的体重是你的133.14倍,那是什么概念?他体重1.33万斤,是超重子;你体重100斤,是轻子。]

     质子质量938MeV/c²,中子质939.56MeV/c²。电子质量很小,为0.511MeV/c²。质子或中子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36.5倍。

        顶夸克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84.45倍;希格斯玻色子质量是中子质量133.14倍。

       暗物质是超重粒子,是否与顶夸克和希格斯玻色子有关联?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后揭开谜底!


(3)暗物质,会不会是由 “大质量夸克星” 所构成的?

       [奇异夸克星个子比中子星小,但质量比中子星大。然而夸克星不是黑洞。夸克星有体积,有质量,有密度。而黑洞只是一个理论奇点,体积无限小,密度无穷大。夸克星质量约为3倍太阳质量,再大就会变成微型黑洞了。]

       奇异夸克星质量,大于中子星,小于黑洞。夸克星有体积,有质量,有密度。但黑洞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奇点,体积无限小,密度无穷大。

夸克星的理论模型至少有三种:奇异夸克星、孤子星和玻色星。

       ①奇异夸克星:如果恒星质量是太阳质量3倍,中子可能被碾碎成奇异夸克,这种由 “奇异夸克紧密结合在一起” 的星体,称之为 “奇异夸克星”。

       ②孤子星,主要由 “具有孤子波的纯粹费米子” 所组成。它也有可能在暗物质中扮演重要角色。

       ③玻色星,主要由 “纯粹的玻色子” 所组成,被认为不能由超新星爆炸产生,只能由宇宙大爆炸产生。暗物质有可能是由众多玻色子扎堆形成 “大质量玻色星”,高度集中分布于星系或星团的引力中心。由于 “希格斯玻色子” 的加入,大质量玻色星应该是宇宙中最有可能做为暗物质的种子选手。

       综上所述,银河系的星系核(银核),也有可能是由 “奇异夸克星、玻色星和孤子星” 共同构成的,并非由 “超大级别的巨无霸黑洞” 所构成的。所以被称为 “发育不成熟的巨婴型棒旋星系”。如果进一步演化下去,众多 “奇异夸克星、玻色星和孤子星” 全都合并成一个 “巨无霸的黑洞”,那么发育不成熟的巨婴型棒旋星系,变成 “发育成熟的裸核类星体”,这裸核星系的核心就是巨无霸的黑洞。星系内的所有恒星和星云,都会被这巨无霸的黑洞收拾得干干净净,连半丁点渣渣都不剩下。

       目前我们天文观测银河中心内的银核表明:银核内部根本就不存在 “超大质量巨无霸黑洞” 的任何蛛丝马迹。银河中心所分布的黑洞又小又散,每年最多吞噬掉三、五颗小恒星。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银河系是一个 “发育很不成熟的巨婴型棒旋状星系”。

       奇异夸克星、玻色星和孤子星都是由 “宇宙大爆炸” 的原初产物,无法在 “星系形成” 过程中被任意制造出来,也根本不可能是 “超新星爆炸” 的结果。

       微型黑洞可以是大恆星衰老的归宿,小型黑洞可以是超新星爆炸的产物,中型黑洞可以是黑洞大量吞噬星体或星团的结果。

       宇宙中最大的黑洞Ton618,是太阳质量的660亿倍。其事件视界直径3840亿公里,距离地球104亿光年。Ton618黑洞位于类星体的中心,它是星系衰老后的产物,不是宇宙大爆炸后的结晶。

       [ 上图细线包围的区域,显示 “星系级别的暗物质晕”,千万不要理解成 “超大质量黑洞” 。黑洞的引力场去搅动“恒星级别” 的天体不算难事,但想搅动 “星系级别” 的天体,可就力不从心了。]


10. 为什么说暗物质不等同于黑洞物质?

暗物质不能理解成黑洞物质。虽然它们有诸多共性:

       ①对光电磁不敏感,或把光电磁吞噬掉;

       ②都由重子所组成,扎堆于引力中心;

       ③都存在着引力透镜效应。

但暗物质与黑洞物质的本质特征,仍然区别很大很大:

       ①暗物质由超重粒子扎堆构成,黑洞物质由重子(如质子和中子)碾碎构成。

       ②暗物质对光电磁不敏感,黑洞物质对光电磁敏感。

       ③暗物质根本就观测不到,黑洞辐射和吸积盘可以观测到 。

     ④在宇宙物质总量中,黑洞物质1%<普通物质4.9%<暗物质26.8%<暗能量68.3%。

       ⑤暗物质只能是 “宇宙大爆炸” 的原初产物;而黑洞可以是 “星系形成或超新星爆炸” 的结果。

       ⑥可以人工合成构成黑洞的所有原初物质,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都可以找到它们曾经存在过的相应位置;但人工没有能力合成暗物质,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也不可能有它们相对应位置。

     ⑦暗物质很可能高密度聚集,扎堆于星系 “引力中心” 或星团 “巨引源中心”;而黑洞有大有小,星散状随机分布于 “宇宙任何角落”。

       ⑧暗能量,向心坍缩会转化成暗物质;暗物质,离心膨胀也会转化成暗能量。普通物质体积很大、密度很小、温度很低;向心坍缩形成黑洞后,体积极小、密度极大、温度极高。

       ⑨在 “长蛇-半人马座” 方向上,隶属于矩尺座星团(ACO 3627),距离地球2.5亿光年的地方,存在着一个引力无比强大的 “巨引源”。依据理论计算:其质量约为5.4×10^16个太阳质量,相当于3千多个银河系的总质量。

       我们的银河系和老相好仙女座星系,经过红移谱线精确换算,姐弟俩正以660公里/秒的速度,向 “巨引源” 方向,沿着鹦鹉螺螺线(即欧拉曲线)的轨迹,狂奔而去。“巨引源”,如此超强大的庞然大物,显然很难用 “霍金黑洞形成理论” 来解释,只好导入 “暗物质扎堆形成巨引源” 来解释,似乎更具有合理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大宇宙的神秘现象, 这些都是真的吗?
银河系里有多少颗恒星?科学家初步计算,最终发现无法用亿来形容
太阳系公转速度被推翻,正加速坠入银心,多久会坠入黑洞?
NASA测出银河系更精确的“质量”?然而……
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太阳又是围着谁转?
银河:夏季观测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