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2843个县级政权得名由来—湖北篇

武汉、黄冈、黄石、荆门

湖北省,位于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又称楚、荆楚。

———————————————————————————————————————武汉市,1949年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置武汉市,取三镇首字为名。又称江城。

武昌区,一千七百多年前(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

东西湖区,原为古云梦泽东端。195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起草《东西湖蓄洪垦殖意见书》中,其中绘有东湖(又名绿野湖)和西湖(又名桑台湖),且东西各有一大片泛湖群;此为首次将汉阳北乡地区命名为东西湖。

汉南区,地处汉阳南部,原称汉阳南乡。

汉阳区,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将沌阳改名为汉津县,隋大业二年(606年)改名为汉阳县,这是汉阳县得名的开始。

江岸区,因1923年著名的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发生于区内的江岸地区,故以“江岸”为区名。

江汉区,因处长江与汉江汇合处得名。

江夏区,西汉高祖六年,析南郡东部置江夏郡。应邵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魏黄初元年,孙权改江夏郡为武昌郡,治夏口(今武昌)。东晋南末,侨置汝南县于今武昌上游,隋开皇九年,改江夏县并移置鄂州城(武昌)。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1960年县治移纸坊镇;1995年,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

蔡甸区,本名蔡店,防卫汉阳西部之重要据点,设巡检司、通判于此。清初诗人程封《蔡甸过黄圯书培风堂》诗中首见“蔡甸”二字,至同治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奏章中多写作“蔡甸”,遂习以为常。又称汉阳县。

黄陂区,东汉末,江夏太守黄祖为拒抗东吴,于此建城自守,名黄城镇;北周大象元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先秦时期,楚灭黄国(今河南潢川),其后裔播迁南下,分布于今鄂东一带,是故有黄安、黄冈、黄梅等地名。陂有池沼、水畔、缓坡之意(做此意时音bei),正合今地丘陵地形,故名。

洪山区,原名黄鹄山或黄鹤山,又称东山,以在武昌之东而得名,与蛇山一系,实“蛇山之初阜”。 南宋宝祐五年,随州受外敌攻击,荆湖制置使孟珙迁随州“大洪山众,奉释慈忍断足及洪山寺额,并徙于此,遂沿呼洪山。 ”东山从此改称洪山,又名大洪山。

硚口区,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在汉江北岸筑长堤,开凿玉带河,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筑汉口城堡并开凿护城河。后在两河筑石桥,称大、小硚口,区名源此。

青山区,清康熙《江夏县志·疆土篇》记载: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尾亘长湖,首枕大山,山下有矶,曰青山,又有青山口、青山铺、青山矶之称。

新洲区,本作新州。原为黄州治,唐末战乱,黄州治东移,今新洲地实乃旧黄州,但民间则称其为新州。弘治《黄州府志》:邾城,今名旧州城,俗又呼新州。又明代长江水道南移,举水入口之举洲与陆合,举水在今宋渡村形成大洲,明万历中,黄冈知县茅瑞徵首次在公文使用“新洲”名。

———————————————————————————————————————

黄冈市,春秋时,黄国(今河南潢川)为楚所灭,一部分后裔南下播迁至今鄂东,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名中的“黄”均由此而来。隋开皇十八年,改南安县为黄冈。黄冈故城在今武汉市新洲区东部。盖因城池地处冈地而得名。

黄州区,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十一月,北周韦孝宽南下淮南,改南司州为黄州(今黄陂地),置黄陂县,属黄州。因此以古黄州得名,又称齐安。

麻城市,南朝梁置信安县,隋开皇十八年始改为麻城。传后赵将领胡人麻秋曾于古城畈筑城,故名。麻秋在历史上以嗜杀著名,史载:有儿啼,母辄恐之曰:“麻胡来!”啼声即绝。又传麻秋有女名麻姑,后成仙,今县境西北仙居山仍存麻姑仙洞。

武穴市,本名永宁,因与河南永宁县同名,唐天宝元年,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为广济。县治所在,汉以前名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唐改称武家阅;明改称武家穴,简称武穴。1987年,撤销广济县,因设武穴市。

红安县,原名黄安。明嘉靖四十二年,析麻城、黄冈、黄陂三县各一部,取“地方安谧,生民安妥”之意,置黄安县。1931年,红四方面军攻战黄安县城,改为红安县。后红军放弃县城。1952年,正式改名为红安县。

黄梅县,南朝齐永明四年,置永兴县;隋兴,改永兴县为新蔡县。因县西十二里有山,多黄梅,故名黄梅山;山中有河,名黄梅水,故隋开皇十八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又称寻阳、梅城。

罗田县,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分霍州置罗田县。《舆地纪胜》云:“罗田三溪之水会焉。盖县居兹水之陆而名”。又传,《宋书》记载:南朝宋文帝时,巴蛮酋长田光兴,文小罗平叛有功,取二人名姓,称罗田;不确。

蕲春县,汉置,县有蕲水,因“水隈多蕲菜(水芹菜)”得名。东晋太元三年,孝武帝避其母阿春讳,改为蕲阳。南齐永明四年,再更名为齐昌。隋开皇十八年,复名“蕲春”。明洪武九年,裁县,置蕲州。1912年,恢复蕲春县制至今。

团风县,古称乌林镇、乌龙镇,最晚代至明代,又称团风口,后改团风镇。有记载说“以暑季环镇堤上清风习习,故名。”

浠水县,因浠水河得名。浠水,本名希水,发源于安徽岳西黄梅尖。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置希水县;本五水蛮地。梁普通元年,改"希"为"浠"。唐武德四年,省罗田县,并入,改名兰溪县。唐天宝元年,改名蕲水县。民国22年,复改为浠水至今。又称蕲水县。

英山县,当地初有地名鹰山寨,为军事、政治中心。南宋度宗六年,置英山县,以境内英山得名。英山,传山上有汉代英布之墓,故名。初属六安州,本为安徽地,1932年,划归湖北省。

———————————————————————————————————————

黄石市,原为大冶县石灰窑、黄石港、道士洑3滨江集镇,随着采矿工业兴起,1948年合置石黄镇,取石灰窑、黄石港首字命名。《水经·江水注》:“江水东历孟家溠,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逕其北,即黄石矶也。一名石茨圻。”黄石市因黄石山而得名。

黄石港区,古称黄石矶。据《太平寰宇记》,东汉末刘勋于此筑黄石城,因有港西入华家湖,故名黄石港。

西塞山区,因境内西塞山得名。

铁山区,矿产丰富,以盛产铁矿石而得名。

下陆区,下陆之名,始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唐相陆贽之弟陆迥宗伯高,任磁州刺吏,七十致仕,逐置业于兴国路,定居于大冶。”其子孙繁衍,遍居东方山西南麓,故俗有“东方山下一片绿(陆)”之称。下陆之名由此而产生。

大冶市,五代时,杨行密令武昌节度使秦裴分永兴县和武昌地,置青山场院,是为冶炼机构,主持采矿、开炉冶炼。967年,南唐国主李煜以场院为县治,置大冶县,按《 庄子·大宗师》“大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取“大兴炉冶”之意,故名。

阳新县,本应做阳辛。传说黄帝孙颛顼号高阳,颛顼侄帝喾号高辛,都曾于此居住,故取名为“阳辛”以示纪念。221年,孙权析下雉县置阳新县,南朝宋孝建元年为富川,隋改为永兴,元改兴国路。1914年,因与江西兴国同名,改回古地名阳新。

———————————————————————————————————————

荆门市,《舆地纪胜》卷78荆门军《风俗形胜》载:“张式《鼓角楼记》曰:峰峦对峙,厥状如门,故曰荆门,说者为荆州之北门也。”同书《景物下》又载:荆门山“《荆南图副》:荆门山上合下空,有若门像”。荆门山在荆门市南,市因荆门山为名。

掇刀区,因三国名将关羽在此屯兵时将刀掇于巨石而得名。

东宝区,1985年设东宝区,以东宝山得名。

钟祥市,明洪武九年,废长寿县并入安陆州。嘉靖十年,因明世宗朱厚熜生养地缘故,升安陆州为承天府。同年复立县,取"祥瑞钟聚"之意,赐名"钟祥";嘉靖十八年,设兴都留守司,故钟祥又有兴都之称。清顺治二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仍治钟祥。又称郊郢。

京山县,隋统一,于大业三年并角陵、盘陂二县,新设京山县。城东15里有京源山,故名。

沙洋县,汉代名汉津渡,顾名思义,实乃汉水之津渡。西魏恭帝时,设绿麻县;隋大业元年更名为章山县。唐贞观八年,尉迟恭任荆州路总管,在琼台山附近修建“沙洋堡”,因地处汉水滩地,故名。

———————————————————————————————————————

荆州、鄂州、十堰、随州、孝感、咸宁

荆州市,按《说文》:荆,楚木也。实指一种灌木,又名楚。因此楚国又被称为“荆”。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注曰:“荆、楚,一木二名,以国号,亦得二名。”又有山,名荆山,故其地则名荆州。又称江陵、郢都。

荆州区,以古荆州得名。

沙市区,长江受夏水、沮水顶托,于江陵对面江岸形成沙洲,后逐渐成为港口,称津或江津,因正对夏水入江口,又称夏首。唐代,始有沙头之称,因港成市,故称沙头市,意为沙洲顶端之市镇;沙头市省称沙市。

洪湖市,1951年,分原沔阳县南部置洪湖县,因境内有洪湖,故名。洪湖乃古江汉平原水系最后的孑遗,其作为地名,始见于明嘉靖《沔阳志》:“上洪湖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又十里为下洪湖,受郑道、白沙、坝潭诸水,与黄蓬相通”。

石首市,西晋太康五年,始置石首县。县之东江边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故其山名石首山。县亦以此为名。

公安县,汉高祖五年,始置孱陵县。东汉建安十四年,刘备进驻油江口(今斗湖堤),改孱陵为公安。据说,因刘备为左将军,世称左公,左公安营扎寨于此,故名公安。

监利县,三国东吴黄武元年,分华容县地另设监利县。其地水网密布,盛产鱼稻;其境西北又曾煮盐。传说东吴遂设官以监鱼盐之利,故名监利。又称玉沙。

江陵县,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取楚国都城——郢,始于此地置江陵县。后世谓:“此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埠”,故名江陵。又称荆州城、郢都、南郡。

松滋市,本名松兹,在今安徽宿松境。汉兴,封徐厉为松兹侯,传三世有罪国除;汉昭帝时再立松兹侯国,又传三世至王莽废国置县。汉献帝时改为松滋。东晋咸康年间,松滋百姓避乱迁来,遂侨置松滋县,至今。原松滋于隋开皇十八年改称宿松。

———————————————————————————————————————

鄂州市,初为鄂国。“鄂”源于鳄,或以鳄为图腾。楚灭之,为鄂邑;秦为鄂县。三国时孙权改为武昌。晋兴,分武昌县之地复置鄂县。隋开皇九年废鄂县,地归武昌县。民国二年改名寿昌。因与浙江寿昌重名,民国三年改鄂城。1983年成立鄂州市。又称吴都、古武昌。

鄂城区,以古鄂城得名。

华容区,清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称:“华容,古云梦泽地,春秋楚子筑台其间,名曰章华。时置容城,许迁之。县之得名,宜合章华、容城言之也”。

梁子湖区,以境内梁子湖得名。

———————————————————————————————————————

十堰市,十堰之名始见于明中期《湖广图经志》,其云:“十堰,在县(郧县) 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顾名思义乃是拦蓄河水,共修筑十道堰而得名;时为镇建制。1948年解放,属陕南行署,1950年回归湖北。1969年因二汽工程成立十堰市。

郧阳区,清同治《郧阳县志》卷1称:“今郧县为汉郧乡,隶郧阳府,其得名则由郧关。”郧阳区,原名郧县,隶属于湖北省十堰市,2014年撤销郧县,设立十堰市郧阳区。

茅箭区,因境内河湾昔有尖形土梁似箭,上生茅草,得名茅箭。

张湾区,1973年置张湾区,以境内张湾村得名。

丹江口市,据《湖北省均县地名志》:丹江“因位于丹江、汉江交汇处,临丹江水库坝下,故名”。

房县,上古为古房国地,曾有地名防陵,或作防渚。秦攻楚,夺该地置房陵县。延用该名一直到元至正二年,省房陵县入房州。明洪武十年降为房县。清方志以为,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应属望文生义。

竹山县,县城东北约百里有山,山上竹色皆黄,故名黄竹岭、黄竹山,又名黄山岭。县遂以黄竹岭、黄竹山得名。南朝梁改上庸县为安城县;552年,西魏改安城县为竹山县;此为竹山名县之始。

竹溪县,明成化十二年,分竹山县尹店社置竹溪县,因城西五里竹溪河得名。

郧西县,因境内有古“郧关”,西晋太康五年,改长利县为郧乡县;元至元十四年,改郧乡县为郧县。明成化十二年,分郧县的武阳的五个里、上津的津阳四个里别置新县,以其位于郧县以西,遂名郧西。

———————————————————————————————————————

随州市,繁体字为“隨”。西周初期,周势力南扩,在汉水以北分封诸侯,周为姬姓,史称“汉阳诸姬”。隨国即为其一。春秋时期,楚国北延,灭隨国,置隨县。晋兴,为隨郡,西魏大统元年,为隨州。杨坚曾受封于隨,遂以隨为国号,“隨”带“走”旁,又有随从义,便去“辶”为“隋”。

随县,以西周封国随为名。

广水市,本名应山。南北朝时宋析随县置永阳县,梁大同二年在应浓山(今印台山)置应州,隋开皇十八年改永阳为应山。1988年,撤应山县,因广水镇而设广水市。广水镇,得名自境内广水河。其河床浅宽,每当山洪汇集则河面宽广,故名广水。

曾都区,以古曾国得名。

———————————————————————————————————————

孝感市,南朝宋孝建元年,政府宣扬孝道,因此地“孝子昌盛”,遂分安陆东境、黾县南境新置“孝昌”县。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庄宗李存勖因“昌”字犯其祖父李国昌之名讳,遂据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衾温被和孟宗哭竹生笋等孝感动天故事,改孝昌为孝感。

孝南区,1993年4月,撤销孝感地区,设立地级孝感市,将原县级孝感市一分为二,其北部设立孝昌县,南部设立孝南区,隶湖北省,属孝感市。

安陆市,安陆一名,最早出现在出土文献云梦睡虎地秦简的“编年记”中,其中载"喜□安陆□史"(一说是“喜除安陆御史”),意思是“喜”(人名)曾任安陆的“□史”(官名,□为缺字)。云梦大泽之畔,而该地地势较高,后人猜测,大约是取意于 “ 安于陆地 ”,故名安陆。

汉川市,唐武德四年,析汉阳县,新置汊川县,古汊水流经县境,故名。宋建隆元年,又因古义水自竟陵流入县西,更名为义川县。太平兴国二年,为避宋太宗赵光义讳,因汉水流经境内,改义川为汉川。

应城市,南朝刘宋孝建元年,析安陆县南境,新置应城县。隋改应城为应阳。唐武德四年,复应阳为应城。旧志云,以地处要冲,乃安陆、荆门二府之咽喉,郧襄东道门户,“应该置城为守”,故名。又称蒲城。

大悟县,1949年4月后,隶属湖北省孝感专区,1952年改名大悟县,以境内大悟山得名。清康熙《黄陂县志》卷1:大悟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寺。昔洪山僧悟道于此”。按,大悟山在今县南,县以大悟山为名。又称礼山县。

孝昌县,南朝刘宋时期,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三个儿子刘骏讨伐上年弑父篡位的长兄刘邵,夺得帝位。刘骏即位以后,改年号为“孝建”。为取信于民,巩固皇位 ,他大力倡行孝道,赏赐有孝行的人,并于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在孝子辈出、孝名远扬的安陆县东境、黾县(今河南省罗山县)南境置一新县,取名“孝昌”,以褒扬此地民风之淳朴、孝行之昌盛,自此历史上就有了孝昌县。

云梦县,云梦本为大泽名,后沧海桑田,发展为为邑居聚落,西魏大统十六年,始分安陆县南境,置云梦县。

———————————————————————————————————————

咸宁市,唐代宗大历三年,初置永安镇;五代时期,南唐保大十三年,升为永安县;北宋真宗景德四年,为避宋太祖永安陵讳,以《易·乾象》中“万国咸宁”一语与“永安”近义,改“永安”为咸宁。

咸安区,1998年12月,设立地级咸宁市。同时咸宁市设立咸安区,以原咸宁市的行政区域为咸安区的行政区域。

赤壁市,因蒲圻是三国著名赤壁之战发生地,“赤壁”一词自古至今,闻名中外。为提高我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较快发展,1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将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

崇阳县,南朝梁大同五年,置乐化县,隋开皇中,并入蒲圻,隶江夏郡。唐天宝二载置唐年县,五代时期,吴改曰宗阳,梁改曰临夏,晋改曰临江,南唐复曰唐年。宋开宝八年始名崇阳。因县北群山崇聚,县治在南,“自通城县龙窖山发脉,历方山岩头而东至此,诸山崇聚,故县有崇阳之名。”

嘉鱼县,汉初,名沙阳堡,因地近长江中沙洲而名。晋太康元年,置沙阳县。隋开皇九年并入蒲圻县,以沙阳县地置鲇渎镇。五代南唐升元元年,改镇为场,后升场为县,以其地盛产“嘉鱼”,且城西鱼岳山,因取《诗经》“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名“嘉鱼”县。

通城县,汉高祖六年置下隽县,因隽水而名。南齐永元元年改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梁大同五年分立乐化县、下隽县。唐元和二年改市为镇。元和五年改锡山镇为通城镇。宋熙宁五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东达南昌,南通长沙,北抵武昌,西连岳阳,四面通城,故名。一说取意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又称银邑、隽邑、下隽。

通山县,据《湖北通志》记载:"县城西南一里,有一两岸山,山有洞,深不可测,可通阳新县,因称通山。

———————————————————————————————————————

襄阳、宜昌、恩施、神农架、仙桃、潜江、天门

襄阳市,岘山北麓有河,据《荆州记》云:“驾山而下谓之'襄’”,故名“襄水”;水北为阳,“城在襄水之阳”,故名襄阳。又称襄州、襄樊。

樊城区,“樊”的地名始于殷商时期。公元前827—公元前781年,仲山甫在周宣王时期受封为“樊国”之君,“樊”地建城,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秦朝时期,樊城属于南阳郡;直到西晋,樊城属于襄阳郡管辖。西魏时(公元535年—556年)建樊城县,隶属河南郡。到1949年1月10日,樊城解放,设立樊城区政府至今。

襄城区,以“襄”得名。

襄州区,以古襄州得名。

宜城市,本为鄢国,为楚所灭,置鄢邑;秦设鄢县。汉惠帝三年改为宜城县。城最初称为“夷城”、“夷邑”,后雅化,改“夷”为“宜”,故名。

枣阳市,枣阳之名,一说由棘阳的“棘”字转书而来,一说因枣阳村故名。《元和郡县志》卷21随州枣阳县:“因枣阳村为名。”

老河口市,北宋乾德二年,置乾德县,属光化军;后废军,改光化县,取“光大王化”之意。1937年,置老河口镇为光化县治,因处汉江故道之口,故名。1979年,置老河口市,1983年,撤光化县,地并入老河口市。

保康县,明弘治十一年,析房县东部潭头坪(宜阳、修文二里)别置新县。因宋雍熙三年曾于此地置保康军,沿用旧名,名保康县;“保康”则含有“保民安居康乐”之意。

谷城县,秦朝始置县,本名筑阳县,后必经更改,隋开皇十八年,定名为谷城县。据《水经注》:“谷城县因古谷国而得名……春秋谷伯绥之邑也。”但《九域志》则云:“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水经注》为是。

南漳县,秦始置伊庐县,汉晋时期又分置多县;西魏时期,合北部四县为重阳县,后北周改为思安县。隋开皇十八年,始改为南漳县。以境内有古南漳水(即今漳水),故名。

———————————————————————————————————————

宜昌市,东晋分夷陵西境(长江南岸黄牛岩至黑岩之间)地置宜昌县,取宜于国运昌盛之意。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此。清《东湖县志》云,长江“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

点军区,以境内点军坡得名。相传三国时,刘备进川,留关羽镇守荆襄,张飞作为后盾驻扎夷陵。当时,东吴、北魏均觊觎荆襄,关云长为解后顾之忧来夷陵巡防。他问张飞夷陵驻扎的人马有多少,张飞为了不让关羽担心,故意将四千人马说成两万,关羽不信,他知道大队人马已随刘备进川,张飞只有四千人马左右,所以他要亲自点军核实。第二天,张飞选择此地让关羽点军,并让其四千人马围绕此坡走了五转,于是,四千人马变成两万。这样,关羽才放心地离去。

西陵区,以境内西陵山得名。

猇亭区,“猇”据许慎《说文解字》云:“虎鸣也。”意为虎吼声。“亭”则为古代行政区划,十里为一亭。故猇亭为老虎出没的地方。猇亭,始得名于三国时期,刘备伐吴“兵于夷道猇亭”,即此建有一造形优美的小亭,亭椽柱上雕成既象虎又象犬兽形,是为猇,即名为猇亭。

夷陵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夷陵区地处渝鄂交界区域,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有“三峡门户”之称。

伍家岗区,原为荒郊岗地,民国时期伍姓人迁此成集而得名。

当阳市,原为古权国之地,白起伐楚,始设当阳县。据清《续修当阳县志序》载:“周行四境,察其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下,西北多连山,东南多平原。”全县地势呈斜坡面朝东方升起的太阳,即正当太阳,故名。又称麦城。

宜都市,汉武帝建元六年,置夷道,城临夷水(今清江),汉代民族地区的县曰道;故名。汉建安十五年,刘备改统辖夷道的临江郡为宜都郡,含“宜于建都”之意。此为宜都得名之始。又称夷道、三峡门城。

枝江市,古罗国之地,秦称枝江,因长江至此分枝而得名。《水经注·江水》:“其地夷敞,北据大江,江汜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

兴山县,三国吴永安三年,分秭归县之北界,别立兴山县。有县志云:“兴山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故名兴山。

远安县,西汉建元元年,置临沮县,以临沮水,故名。东晋隆安年间,因县治迁亭子山,从此无沮河水患之扰,故改为高安县。北周武成元年,取“永远平安”之意,又改远安,至今。

秭归县,西汉元始二年,置秭归县。据《水经注》记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秭归。” “秭归”之“秭”即由“姊”演变而来。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汉兴,置“佷山县”,西晋一度改清流县,不久复名。隋开皇八年,始置长杨县,因境内有长杨溪,故名。长杨溪即清江支流南汉溪。唐改为长阳县,至今。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将容美土司所辖五峰、水尽、石梁、长茅关诸司,并划湖南石门县和湖北长阳、宜都及松滋三县部分区域合而设长乐县。1914年,因与福建长乐县同名,改名五峰县,县城西南五个山峰并立,故名。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晋末年,桓玄政争失败,其子桓诞亡入蛮中,习蛮俗,以多智谋为群蛮首领。临施水(今清江)筑城,因号施王。后为后周所灭,置施州,该地因名施王屯。明设施州卫,雍正六年称施县,次年改恩施,取意皇帝恩赐施县之名。又称施州、施南府。

恩施市,见恩施州。

利川市,明中期以后,汉人大规模移民鄂西南山区,改变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格局,清雍正十三年,中央政府实施“改土归流”,置利川县。清江横贯全境,平川广阔,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

巴东县,原为巴国地。秦国统一,置巴郡。东汉献帝初平六年,益州牧刘璋分巴郡朐忍至鱼复置固陵郡。建安六年,将管辖垫江县以北的旧巴郡改称为巴西郡,固陵郡改称巴东,取意巴郡以西,巴郡以东。隋开皇十八年废巴东郡,置巴东县。

鹤峰县,原为容美土司地,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始置鹤峰州。城在八峰山下,其一峰多白鹤,因名鹤峰。城亦因此得名。光绪三十年升直隶厅,隶属施鹤道。1912年废厅,改为鹤峰县。

建始县,三国吴永安三年,该地始置县,取“建县伊始”之意,故名“建始”。

来凤县,北宋仁宗时置散毛司,行土司制度。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散毛等七土司。乾隆元年,置来凤县,隶施南府。传其时翔凤山“凤凰翔集,声鸣九天”,有凤来仪,是为祥瑞,故名。

宣恩县,清雍正十三年,在西南开始实施改土归流。乾隆元年,并施南、东乡、忠峒、忠建、木册、高罗诸土司地置县,取意“传布恩德”,名宣恩。

咸丰县,北周于此设乌飞县,隋设开夷县,唐改清江县,宋朝为富州地,后改为安定州,明洪武五年设大田军民千户所。清雍正十三年,在西南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将大田军民大户所及唐崖、龙潭、金峒、西坪各土司地共设一县,经湖广总督迈桂奏请雍正帝钦定为咸丰县,取意“咸庆丰年”。

———————————————————————————————————————

神农架林区,曾名神农山、南山、熊山、神龙山、景山、神龙架、老君山,名称并不统一。“神农架”最早见于清同治《兴山县志》,其云:“老君山其最高处曰神农架,悬崖削立,林木蒙茸,人迹罕至。”先为山名后为地名。传神农氏架木为梯,故名。

———————————————————————————————————————

潜江市,北宋乾德三年,升安远镇为县,因境内有河道分流汉水入长江,取“汉出为潜”意,故名潜江。

天门市,楚国为竟陵邑,因大洪山余脉在此终止,即“陵之竟也”,因而得名。秦统一,设竟陵县。五代后晋天福元年,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石敬瑭下令让敬姓离婚拆成“苟”、“文”二姓或将“敬”的同音字改为其他),故改“竟”陵为景陵。清雍正四年,为避康熙墓“景陵”讳,又因该县西北有天门山(湖北境内的,并非湖南张家界的那座天门山),改为天门。天门山群由佛子山、金杯山、团山、朴船山、龙尾山五峰组成,绵亘二十余里,其主峰与龙尾山之首凌霄对峙,中空如登天之门,故名天门口,是天门、京山的第一交通要道。又称竟陵,景陵。

———————————————————————————————————————

仙桃市,汉水支流锦瑞河绕龙华山与汉水交汇,其地渐成码头,因其形而名 " 尖刀嘴 " 。明嘉靖中,因“尖刀嘴”不吉,据其桃形地势改称“仙桃渡”。后商贾云集,为一方重镇。1952年沔阳县治由沔城迁往仙桃镇。1986年撤沔阳县,设仙桃市。又称沔(miǎn)阳、复州、沔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北市县名称的源流
湖北地名由来:政区名称
古今地名对照表大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六卷
我国主要城市名称由来
古代设置新的县,是怎么起县名的?您知道家乡名字的来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