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365】砥砺德与才,做时代栋梁

新课标大语文用心做教育  千万考生高效提分平台

教师交流

学生学习

投稿合作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付强

市级优秀教师,多年高考优秀阅卷教师。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巩彦芬 / 责编:梁音

 审校:付婷婷 / 美编:易沐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公要任用贤才宁戚,有大臣希望桓公派人去打听其口碑。桓公说:“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东汉末年,曹操采取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被任用,他最终平定了北方。

魏征劝谏唐太宗要任用有贤德的人,说“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唐太宗认为他说得颇有道理。宋代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认为任用人才,首先要考虑其品德。

以上材料很有启示意义。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为布局未来研究院精选试题。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 “新课标大语文” 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情境内容是由两则材料构成:材料一表现了齐桓公和曹操的用人策略。齐桓公是优先考虑才干,曹操是唯才是举,更是把才干放到了第一位。材料二表现了魏征和司马光的用人标准。魏征的观点是用人一定要任用有品德的人,司马光的观点是用人一定要首先考虑品德,然后考虑才能。前两位古人与后两位古人的德才观颇为不同,由此可知,两则材料的核心意义,在于让我们鉴古知今,综合考虑德与才的关系,正确地使用人才。这便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辩证地分析德与才的关系,不可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综合来看,本题的限制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写作内容的限制:要求考生围绕上述材料中核心观点的“启示意义”来谈;二,本题目为二元关系型作文题,要辩证地分析德与才的关系,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主要以两则材料来引导考生去思考人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在自己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才干和品德之间的关系;命题者从培养人才的角度体现了高考的“立德树人,为国选才”的时代使命,也希望考生在成长奋斗的路途中,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考生审题立意要体现出上述价值诉求。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从题目来看,材料的要点有两部分:一是齐桓公和曹操在用人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才能为先,唯才是举的人才观;二是魏征和司马光在用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品德为先的人才观。考生在立意时可以在综合材料,把握才与德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在重才或重德上比较权衡,或才重于德,或德重于才,或德才并重;亦可就当时的历史情境与当下的国际国内环境斟酌损益;亦可人用其长,就不同的人才使用诉求选择重德、重才或德才兼备。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德才兼备应为最佳立意。总之,考生立意的角度十分开放,只要是围绕德与才的关系进行思辨,都符合要求。

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 考生可针对人才重德与重才两个元素进行联想和思考。如侧重重德,可以回望历史立足现在来思考,如古有秦桧,和珅;今有成克杰,胡长清。若比才,虽才高八斗,却遗臭万年,原因何在——缺德。林彪也算是军事奇才,但他不热爱国家,叛国而逃。若侧重重才,可联想刘备任用道德败坏的法正,重用投降的许靖;孙权为一己私利极力笼络人品有缺的陈武、潘璋等人也能从另一方面说明论题,作为论据。考生联想和思考的范畴也不应局限于具体的人和事,还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言论材料。如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人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世皆知耻,国家无耻矣;世不知耻,为国大耻。”总之,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多方面的积累、多维度的认知和生活体验来进行写作,可以借鉴的内容很多。

3.文体的开放。考生文体的选择是自由的,如果侧重感性,可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如果侧重理性,可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但文体特征必须明确。

解题

这是一道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古今融通,通过选取古代的一些经典事例来作为载体,引导考生思考人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在自己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处理才干和品德之间的关系;②二元思辨,材料一指出选材应以才干为主,材料二点出选材应以德为先;引导考生进行才与德的二元思辨,检测考生的逻辑思辨、批判思维能力的高下。③高度契合高考立德树人的方针理念,考查考生的价值观。综合来看,本则作文题既考查了考生的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检测了考生思维品质,同时也引导考生树立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用人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2.以德为先,以才为后。

3.先重德或先重才,应依现实需要而定。

4.用人以长,德才各得其所。

……

偏题立意:

1.以宽容之心,铸心中梦想。(断章取义,以“宽容”来取代才与德的思辨,属偏题立意。) 

2.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未理解题目核心导向——如何处理才与德的关系。)

……

 范文展示   

砥砺德与才,做时代栋梁

信阳市二高高三(25)班学生   朱雪瑶

从曹操“唯才是举”,广招天下英才,到司马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德才之辩中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对德与才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新时代新使命,必然孕育新的德才观,在我看来德才兼备,方能成为时代栋梁。   

德者,为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古人有言:“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由此可见,高尚的道德对人们心理的巨大影响以及强烈的心理认同。从先秦儒学中对“礼”、“仁”的强调到宋明理学中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近乎偏执的主张,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道德,强调道德推崇道德的国家。尤其是在人才的选拔上面,一直以来都是以德为先。诗人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人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因为德者,能够为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世皆知耻,国家无耻矣;世不知耻,为国大耻。”不言而喻,良好的品德是人才的先决条件,这不仅关乎人才选择,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之盛衰。从苏格拉底企图通过重建道德来挽救道德沦丧、日渐衰颓的雅典城邦政治,到新中国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提倡友好善良等优秀道德。古今中外,无不以道德教化来维系国家,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才者,为时代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桓公惜才爱才,认为“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正是因为齐桓公用人不疑,才为春秋时期齐国称霸奠定基础。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讲“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在现实社会中,人的才干是很重要的。就如朱婷,少年时期因为身高优势被选入篮球队,而教练却在她身上看到了打排球的潜质,带她走入排球的大门,朱婷的体育之“才”被教练的慧眼捕捉到,最终成为一段佳话。放眼全球,爱因斯坦、牛顿、祖冲之、居里夫人等等,这些让我们永远记住的名字的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卓越的才能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因此他们才名垂千古。可见,个人的才能是事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智力支持。                                                                                 

德才兼备,争做新时代栋梁之材。 

王安石曾道:“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兼备者,圣人也。”进入新时代,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沧桑巨变,从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时代发展中不难发现,德才兼具、德才皆修的新青年才是时代的主力军、领头羊。从“斜杠青年”大热到秦岳飞、黄文秀、谷爱凌等青年楷模,为无数人竖起了人才标杆。我们不仅赞叹这些青年人的出色才华,更敬佩于他们的崇高的道德修养。像他们一般的德才兼具的新青年,才是新时代的栋梁之材。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广大新时代的新青年们,让我们提高才智本领,砥砺道德修养,成为栋梁之材,为祖国发展助力扬帆。

点评  

本文紧扣德与才的关系这个中心议题,充分回应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一方面用“德者,为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点出道德作为人才的首要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照应了材料二的核心论断,强调德在选择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才者,为时代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来指出人才的才干能够成为人才的一大助力。最后,合二为一,点出德才兼备,争做新时代栋梁之材。围绕“砥砺德与才,做时代栋梁”这个中心论点, 先分后总,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综合看来,议论有力,论证严密,显示了较好的说理素养和较高的思维品质,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太阳联考:“致敬科学前辈”主题演讲稿
【作文365】洛阳期中考试:节俭以养德,奏时代弦歌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立德、立功、立言
关系型作文题目例文
2022年九师联盟4月高一质检作文”金克木自学成才“导写及范文两篇
作文指导:才与德(魏征/司马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