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内经》五味学说探讨+食物与五行属性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
1、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三、五味与五脏
1、酸生肝:
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饿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苦生心:
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
3、甘入脾:
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选择。
4、辛入肺:
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
5、咸入肾: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
四、五色、五谷与五脏
1、肝色青:
宜食糙米、牛肉、枣、葵;青色应肝。
2、心色赤:
宜食小豆、李、韭;赤色应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补以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红苹果。
3、肺色白:
宜食麦、杏、韭;白色应肺,想肌肤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浆、牛奶一类。
4、脾色黄:
宜食大豆、栗;黄色应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等。
5、肾色黑:
宜食桃、葱;黑色应肾,所以肤色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过多的食物。
五、五官与五脏
1、鼻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喘息鼻张的症状。
2、目为肝之官
肝开窍于目,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孩子如果受到惊吓,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这也与肝有关联。
在中医的五色和五脏的配属里,肝主青色。这个青色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青草、树叶的绿色,而是苍色。肝是从肾水里面生发出来的,苍这个颜色是黑色与青色的一个过渡之色。顺便谈一个问题:如果人在冬季没有养好身体,到了春天气机就生发不起来,就会生病。所以,了解颜色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对养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脸色的变化对身体的状况作出判断。
3、口唇为脾之官
脾开窍于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为心之官
舌为心之官。心脏有病一般会出现舌头不灵活、舌卷缩等症状。口误,经常说错话,也是心气不足的象。
《黄帝内经》上有:心病者,舌卷缩,颧赤。颧赤是说心脏有病的话,颧骨这个部位会发红。除了颧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要留心印堂,因为心病还会表现在印堂处。印堂位于两眉之间,此处如果突然地发红,而且图案如灯花状,是心神将散的象,我们尤其要当心,这叫“祸福在旦夕间”,可能会有重病突发。印堂发黑也不是件好事,从中医的角度讲,这相当于水气凌心,就是肾水太多,心火太弱,肾水上来使心火的功能发挥不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印堂颜色的变化加以小心。
5、耳为肾之官
耳朵是肾之官。耳朵的病都会跟肾相关。《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得肾病的人会有耳聋、耳鸣的症状。
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医认为五官与脏腑器官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了解五官的病变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身体内的五脏的病变,所以我们要时刻留心五官的变化,才能留意到相关联的五脏的情况。
具体到五官的养生方法,很简单:常闭眼,养神;少说话,养心;平稳呼吸,养肺;多食美味,养口;少惹烦杂,非礼勿听,养耳。
六、五情与五脏
1、“心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2、“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3、“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沉湎于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4、“肺在志为忧(悲)”
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候,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5、“肾在志为恐”
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
七、五季与五脏
1、春宜升补:
春季阳气初生,大地复苏,万物生发向上,内应肝脏,应根据春季的特性,因势利导,应用桑叶、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使气血调和。
2、夏宜清补:
夏季炎热、火邪炽盛,万物繁茂,内应心脏,应根据夏令之时,人体脏腑气血旺盛,采用金银花、荷叶、莲子等清淡、清热之品调节人体阴阳气血。
3、长夏宜淡补:
长夏时值夏、秋之际,天热下降,低湿上蒸,湿热相缠,内应脾脏,应采用赤小豆、绿豆、藿香等淡渗之品,利湿健脾以达到气血生化有源。
4、秋宜凉补:
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气候干燥,内应肺脏,此时五脏刚从夏季旺盛的代谢中舒缓过来,应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阴生津之品,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
5、冬宜温补:
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深藏,内应肾脏,此时应根据冬季封藏的特点,以桂圆、核桃仁、阿胶等温补之品来滋补人体气血之不足,是脏腑的气血旺盛,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只要掌握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到日常的养生中,相信您自会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内经》五味学说探讨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味理论早在《内经》已具雏形,但由于《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故亟待整理和提高。
1.五味的产生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始见于《吕氏春秋》一书。而最早论述中药五味的,则首推《内经》。如“草(指药物,因中药以草类为本)生五味”(《素问·六节藏论篇第九》),“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第四》),“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说明药物具有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如甘草味甘,苦参味苦,细辛味辛,昆布味咸,乌梅味酸等,都是药物实际味道的客观反应。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尝试药味,认识药物过程的真实写照。
在长期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人们还发现不同味道的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内经》把药味与药理作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中药性能的味,如“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这就是古人对五味作用的最早认识,为后世五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医药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发挥,使之日臻完善,如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云:“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斯为历代医家中对五味作用最全面的概括,现行《中药学》教科书亦多宗此说。
由是观之,五味源于口尝,在实践中逐步抽象为中药性能的味,成为药物作用的重要标志。
2.五味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
作为中药性能的五味,它必须要接受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因此,要掌握中药的五味,必须娴熟五味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
(1)五味与阴阳 药味分阴阳,肇始于《内经》。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厚则泄,薄则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即说明辛、甘、淡为阳,具有发散渗利的作用;酸、苦、咸为阴,具有涌吐泄降作用。《内经》把五味按阴阳属性分为两大类,执简驭繁,开后学之门径。
(2)五味与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内经》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五味与五行相配,即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并以五行学说为依据,阐明了五味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酸生苦,胜甘;苦生甘,胜辛;甘生辛,胜咸;辛生咸、胜酸;咸生酸,胜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五味与脏腑 《内经》认为,五脏对五味的嗜欲各有不同,而五味对五脏也各有所通。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灵枢·九针论七十八》)。“走”与“入”其义相同,均表明了不同的药味,对机体的不同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亲和力),揭示了五味喜归本脏的一般规律,成为后世五味归经说的嚆矢。
3.五味的作用
五味是药物作用的标志。一般而言,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相同的味,可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这是五味理论的核心,是辨证用药的基础。
[辛味]
(1)发散 风淫于内……以辛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辛善走肌表,具有开发腠理,宣通阳气,发汗散邪的作用。如麻黄辛温,功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
(2)散郁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性条达,喜畅恶郁,郁之则病。辛能散之,解其束缚,使之畅达。如柴胡味辛,功能疏肝解郁,主治肝气郁结诸证。
(3)润燥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肾为水脏,藏精而恶燥,“燥则津液枯,腠理闭,上下之气不通矣”(《素问经注节解》),多表现为口渴、小便不利等津液运行受阻,敷布异常的病证。“以辛能开腠理,致在内之津液而通气于外,在下之津液而通气于上,故能润也”(《黄帝素问直解》),从而使燥象得以解除,如五苓散中之桂枝,能宣通太阳之气,使水自下行而小便利,津液上承而消渴止(辛味本无润燥之功,实乃“发散”,之间接作用)。
[甘味]
(1)补脾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灵枢·终始第九》)。阴阳俱不足者,多责之于脾胃。以甘入脾,培补中宫,使化源充足,阴阳两虚渐可恢复。如甘草味甘,功能补中益气,主治脾气虚弱的病证。
(2)缓急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主筋,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多表现为筋脉挛急一类的病证。可选用甘味药以舒缓之。如甘草味甘,功能缓急止痛,主治挛急作痛。
[酸味]
收涩,酸,“其气涩以收”(《灵枢·味论第六十三》),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主要用于精气耗散,体虚滑脱之证,如自汗、盗汗、遗精等,常用药物有五味子、诃子等。
[苦味]
(1)降气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肺气以肃降为顺,逆之则喘满。苦能降其上逆之气而平喘止咳,如杏仁、厚朴等。
(2)泻下 “阳明之复,……以苦泄之,以苦下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阳明主燥,在腑为大肠。若邪热过甚,势必津枯便燥,“以苦泄之下之,开燥结以通实邪”(《类经》),如大黄味苦,功能泻下通便,主治大便秘结。
(3)燥湿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脾主运化,属土制水,喜燥而恶湿。若脾为湿困者,常运用苦味药(如黄连、苍术等)以治之,使湿运脾健。
(4)利水 “太阴之复……以苦泻之,燥之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泻以夺其壅,燥以胜其湿,泄以利其水也”(《类经》),苦味具有利水渗湿之功,如木通。
(5)坚阴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坚即坚阴,乃泻火存阴之义。凡肾精失固,阴虚火旺者,常选用苦味药以坚之,如知母、黄柏等。
[咸味]
(1)催吐、泻下 “咸味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咸味俱有催吐和泻下的双向作用。“上以涌痰积于胸喉,下以泄垢秽于肠胃”(《素问经注节解》),如盐汤催吐,芒硝润下。
(2)软坚 对于病有坚结不解者,如癥瘕积聚、痰核瘰疬等证,可首选咸味药(如海藻、昆布等)以软坚散结。所谓“坚者软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之意。
4.五味的运用
五味理论是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正确地运用五味理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以五行规律指导用药 如“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素问·至真要大沦篇第七十四》),本条论述了六气过胜(六淫)致病的治疗用药原则。以风淫为例,概及其余。
风为百病之长,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多自皮毛腠理入侵入体而致病。“在其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当首选辛味发散之药(如薄荷、麻黄之类)以治之,使邪从汗出而解。然辛味药取效亦速,失效亦快,且用之不当,又易耗散人体正气。故常佐以苦味或甘味药物。苦胜辛,甘缓急,既可防止辛散太过,又可延缓药物效能,使其发散祛邪而无伤正之忧。这种配伍用药原则,是以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作为理论依据的。其配伍精当,丝丝入扣,颇堪效法。
(2)以藏象学说指导用药 《内经》认为,五脏各有“苦”、“欲”,苦为五脏之所恶,欲为五脏之所喜。如肺苦气上逆,欲收;心苦缓,欲软;肾苦燥,欲坚;肝苦急,欲散;脾苦湿,欲缓(《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临证用药,首当明此,因而调之,方可无误。以肺为例加以说明:
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具有宣发和肃降之能,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肺气失宣、或气逆于上、或肺气失于正常的收敛,均会导致肺的功能失调而表现为咳嗽、喘促等病证。其治:肺气失宣,散(宣)之以辛,如麻黄;肺气上逆,泄(降)之以苦,如杏仁;肺气不敛,收之以酸,如诃子。总之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具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味的药物进行调治,使其失调的功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若肺气不敛而反用辛味或苦味的药物则易耗气阴,重伤其正。病当宣降而反用酸收的药物,则敛邪益疾,重助其害,此皆不明五脏特性所致。由是悟出肺病的三大治疗法则,即宣肺用辛,降肺用苦,敛肺用酸,余脏仿此。这些治疗大法衍至今日,仍为医家所习用。
(3)注重饮食五味调养 饮食调养是治疗疾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也是《内经》一贯的主导思想。《内经》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又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明确指出了治疗疾病,不能单纯地依靠药物,还必须配合饮食调养。且饮食要适中,多样化。并针对五脏不同的病理特点,制定了具体的饮食五味调养的方法。如“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开后世饮食疗法之先河。
5.五味的使用注意
《内经》说:“阴之所在,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五味虽能养五脏,但过食或偏嗜亦能伤及五脏,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就是五味偏盛致病的具体体现。若偏盛日久,甚则会影响生命,导致早死或夭折,“气增日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这些都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中,观察到药食五味过甚(或偏嗜)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五禁”(《灵枢·五味第六十五》)、“五裁”(《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之戒,以示人们要“谨和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做到药食有节,切忌偏嗜或过量。
此外,五味之用,还应结合四时五脏与疾病的关系,结合四气等药性理论来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和运用药物,才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味理论早在《内经》已具雏形,但由于《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故亟待整理和提高。
1.五味的产生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始见于《吕氏春秋》一书。而最早论述中药五味的,则首推《内经》。如“草(指药物,因中药以草类为本)生五味”(《素问·六节藏论篇第九》),“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第四》),“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说明药物具有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如甘草味甘,苦参味苦,细辛味辛,昆布味咸,乌梅味酸等,都是药物实际味道的客观反应。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尝试药味,认识药物过程的真实写照。
在长期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人们还发现不同味道的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内经》把药味与药理作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中药性能的味,如“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这就是古人对五味作用的最早认识,为后世五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医药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发挥,使之日臻完善,如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云:“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斯为历代医家中对五味作用最全面的概括,现行《中药学》教科书亦多宗此说。
由是观之,五味源于口尝,在实践中逐步抽象为中药性能的味,成为药物作用的重要标志。
2.五味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
作为中药性能的五味,它必须要接受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因此,要掌握中药的五味,必须娴熟五味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
(1)五味与阴阳药味分阴阳,肇始于《内经》。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厚则泄,薄则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即说明辛、甘、淡为阳,具有发散渗利的作用;酸、苦、咸为阴,具有涌吐泄降作用。《内经》把五味按阴阳属性分为两大类,执简驭繁,开后学之门径。
(2)五味与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内经》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五味与五行相配,即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并以五行学说为依据,阐明了五味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酸生苦,胜甘;苦生甘,胜辛;甘生辛,胜咸;辛生咸、胜酸;咸生酸,胜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五味与脏腑 《内经》认为,五脏对五味的嗜欲各有不同,而五味对五脏也各有所通。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灵枢·九针论七十八》)。“走”与“入”其义相同,均表明了不同的药味,对机体的不同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亲和力),揭示了五味喜归本脏的一般规律,成为后世五味归经说的嚆矢。
食物与五行属性
有人好甜、有人嗜辣、有人爱咸,原来人对食物味道的喜好,是缘于出生八字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旺衰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人的内在性格。
意即不同出生时间的人,命局内的五行比重各异,后天的饮食偏重在日集月累的过程中造成不同的疾病。“药补不如食调”,只要在进食时避重就轻,自然能提升运势。
一年有十二个月,而不同月份出生的人,各有代表的五行属性。
农历正月及二月,是木旺的月份;农历四月及五月,是火旺的月份;农历七月及八月,是金旺的月份;
农历十月及十一月,是水旺的月份;农历三月、六月、九月及十二月,是土旺的月份。
五行多除少补
正因为所有术数都与五行不可分割,所以因应命中所需,多进食有助生旺运程的食品,就能“自行”提升运势减免疾病的发生。
除了命格之外,食物的五大味道亦可概括地分作五行,其中苦属火、酸属木、咸属水、辣属金、甜属土。
依照五行相生的原则,
木旺的人,利金、土,宜多吃苦及甜的食品;火旺的人,利金、水,宜多吃苦及咸的东西;金旺的人,利木、火,宜多吃酸、辣味的东西;
水旺的人,利火、土,宜多吃辣及甜的食品;土旺的人,利木,宜多吃酸的食品。
嗜吃味道看性格
从一个人平常喜欢吃什么味道的食物,便可推知其性格的一二。喜欢苦味的朋友,代表其忍耐力特别强,开讲有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承受得苦涩味的人亦是捱得苦头之人。
钟情酸味的朋友,代表为人细心、凡事追求完美,但要留意过于奄尖的表现,容易给人刻薄的感觉。
喜欢咸味的朋友,代表为人冷静、处变不惊,情绪不会太过波动,最适合做决策事宜。
无辣不欢的朋友,代表性格外向、活泼又热情,做事具有积极性。
至于最爱吃糖果、糖水等甜食的人,大都存有梦想、乐观之余又不失贪靓的本性,是开心果一名。
一般来说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各以白、绿、黑、红、黄五色代表,并各自联系和代表多种器官:
属金的内脏有肺、大肠和鼻;属木的是肝、胆囊和肌肉;属水的有肾、膀胱、耳和骨骼;属火的是心、小肠及舌头;
脾、胃和口腔则属土。
1. 红色食物代表火(心、小肠及舌头):有西红柿、红椒和红萝卜等,含丰富的降血压物质,使血管强壮,有助循环系统健康;
2. 绿色食物代表木(肝、胆囊和肌肉):有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含有益肝脏健康的叶绿素和多种维他命;
3. 黑色食物代表水(肾、膀胱、耳和骨骼):有黑豆、黑芝麻和蓝莓等,含黑色素,有助提高与肾、膀胱和骨骼关系密切的新陈代谢和生殖系统功能;
4. 黄色食物代表土(脾、胃和口腔):有橙、南瓜和红萝卜等,含维他命c;
5.白色食物代表金(肺、大肠和鼻):有洋葱、大蒜和梨等,具有抗敏感及炎症功能。
使用很简单,知道自己什么不好,照套用即可.如咬到舌头者,吃二个红色的西红柿;容易感冒者,多吃些白色的雪梨;口腔溃疡者,多吃些黄色的橙……,余此类推。
四季饮食
酸属木,苦就属火,辣就属金,碱就属水,甜就属土。
“食色性也”,我们欢喜吃东西,欢喜看好颜色,这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习气。你看小孩子一生出来,他就先要吃奶。没有奶吃,他就哭;有奶吃,他就不哭了;饿了,他又哭;吃饱了,他又不哭了。这种就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性。可是我们吃东西,必须要知道我们应该吃什么东西。
我现在把不传之诀——不传的秘密的方法也传给你们;本来不愿意讲的,因为西方人不了解这个道理。不单在西方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就东方人了解这个道理的也很少。这是什么呢?酸甜苦辣碱,这是五味。这五味属五行——酸属木,苦属火,辣就属金,碱就属水,甜就属土。
我们人吃东西,在春天的时候,不应该吃太多“酸”的,为什么呢?春属木旺,木最旺盛,你若再加上酸的东西,它更旺盛了,“更旺盛不好吗?”过犹不及,太过了,还是与不及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人这个身体需要补。春天木旺,木当令,因为春天万物发生。酸就属于木,在春天的时候不宜吃酸的,那么少吃一点可以吗?不要吃多,那就不是太过。酸就属“肝”,你若在春天的时候,吃酸的东西吃多了,就会伤肝。伤肝呢,眼睛看东西就看不清楚了。
夏属火旺。夏天的时候天气很热,所以是火旺。有人说:“夏天热,那到澳洲,夏天六月是最凉的时候。”那是一个地方的气候的关系,不是讲普通的。所以夏天不要吃太多“苦”的,少吃一点可以的,不要吃多。怎么说“苦”属“火”呢?所有饮食的东西,你用火一烧,你再来一吃,它是很苦的,所以苦就属于“心”。
秋天属金,不应该吃辣的东西吃太多了。在秋天吃辣的东西吃太多了,就会伤肺。冬天属水。冬天吃碱的东西不应该吃太多了。碱的东西吃太多了,就会伤肾。
你若能知道调和五味这种的道理,这是一个养身最好的方法,比你吃多少维他命,那更有功效、更好。所以无论吃什么东西,不要吃太多了,吃得多了,对人不但没有益处,而且还有害处。
那么说这个甜的呢?是在什么时候吃?甜的东西,什么时候都可以吃的,因为甜的是属土,土旺于四季,四季就是春夏秋冬,都可以吃甜的。这个甜的东西对人没有什么的害处,但是若吃得太多了,也没什么好处。
属土的东西都是什么呢?好像米、面包这个东西都属土的,都有一种甜的味道。所以我们人有的吃面包、有的吃饭,这因为我们人都需要这个东西,这是讲这个饮食经。这个饮食的经,你没有地方听去,因为佛没有说过饮食经,佛说叫你“持午”、“日中一食”,要有次序。所以我们人人若是知道这种道理,你吃什么东西不要太过,就会很少生病,很少生病,这你身体就健康;身体健康,这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人体体质的八卦类型——总论
八卦五行各有其相对应的人体部位和穴位。我们用八卦之象来探寻人类的体质,事实上是在先觉先知人体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其价值也就体现在:由认识到应用,学会自我调治,真正做到把健康长寿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易经》的八卦学说
《易经》中的象数实际上就是“乾坤坎震离巽艮兑”这八卦,那么什么是义理呢?义理,意义的义,道理的理,也就是这八卦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和道理。
比如说乾卦,五行八卦只说乾卦是天,那么按照象数的说法它只是天,但是在义理中,它就表示健,通常乾卦所表示的人就比较刚健。再比如坤卦,坤卦代表的是地,它的象数是地,五行属土,但是在义理它表示的就是一个顺,柔顺的顺。这就正好和乾卦相对应,乾卦是天,是父卦;坤卦是地,是母卦。父亲一般来说比较刚健,而母亲则比较柔顺。针对这两个卦,儒家学说就发展了乾卦的健,而道家则发展了坤卦的柔和顺,像老子就非常注重柔,注重顺,注重静。
震卦的义理代表动,巽卦则代表了入,进入的入,这是因为巽卦是第四个阳卦,从它以后逐渐进入了四个阴卦,也就是由阳入阴的入;离卦的象数是火,它代表的义理就是美丽的丽,因为丽在古代通“日”,也就是太阳的意思;坎卦的象数是水,它的义理则是陷,陷进去的陷,这意味着我们陷进去一个危难之处就要想办法出来,这个陷也包含了险的意味;兑卦是泽,但它的义理则是喜悦的悦,也是说话的说,所以兑卦代表的义理就是说我们要笑口常开;而艮卦它的象数是山,它的义理就是止,也就是停止的意思。
不同卦象体质的人的养生方案
乾卦人就要凉润养生,而坤卦人就要注意风温养生以应对脾湿,尤其在夏天的时候一定要多开窗以便让湿气从房间离跑出去;离卦人则要低温养生,离卦是阳火、阳热,热就容易伤阴,导致阴虚,所以在冬天进行养生的时候离火之人就要注意节能。
乾卦
坤卦
坎卦
离卦
震卦
艮卦
兑卦
巽卦
乾卦体质的人,易患头部疾病;坤卦体质的人,易患脾系统疾病;兑卦体质的人,易患肺部疾病;艮(gèn)卦体质的人,易患胃部疾病;
坎卦体质的人,易患肾系统疾病;震卦体质的人,易患心系统疾病;离卦体质的人,易患与胆有关的疾病;巽(xùn)卦体质的人,易患肝系统的疾病。
破解五行——疾病与天干的秘密
本文从《破解五行》中节选,主要是解释天干的产生来源是依据什么。
天干的秘密
地支记录了大地气候的温度、湿度、风力的变化,并记录了由这种变化而产生的五气分布规律,从这个排列规律中说明了地上五行之气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说地球大气层属于地气的一部分,那么天干又记录了天上哪些五行之气呢?
天干是指天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这一点是肯定无疑,人们可以再想一想,天上出除了大气层以外,还有什么?还有太阳,还有月亮,还有满天的星星,从地支的产生原理中已经知道,太阳的能量和月亮的变化,是造成地上五行之气的主要因素,从原理上推算,天干记载的应该是天上星体的五气运动规律,但天上有无数的星体,究竟天干记录了哪些星体的影响呢?
《黄帝内经》为人们揭开了这个迷,书中记载,天干所表达的五行之气变化,是指天上近地星体运动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而重点又是以太阳系内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的影响为代表,书中说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门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猪,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古时候人们所说的岁星,现在已称为木星,所说的荧惑星,现在已称为火星,所说的镇星,现在已称为土星,所说的太白星,现在已称为金星,所说的辰星,现在已称为水星,它们和地球一样,都是太阳系里的行星。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两大秘密:一是五星与五行有着性质上的相应类似关系;二是五星的五行性质对地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力。
木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风的性质,与东方,与青色,与肝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木;火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火的性质,与南方,与赤色,与心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火;土星具有五行中湿的性质,与中央,与黄色,与脾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土;金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燥的性质,与西方,与白色,与肺腑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这金;水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寒的性质,与北方,与黑色,与肾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水。
五大行星有五行性质,它们又是怎样产生出一阴一阳两种性质状态的呢?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会有一个强盛和衰弱的转变过程,五大行星的运行也不会例外,从一个侧面上看,可能看到的是不断上升过程,从另一个侧面上看,看到的是不断下降的过程,简单地说,当确定了行星在旋转过程中面向太阳时的最高点为中点后,在中点前为上升过程,在中点后则为下降过程,上升时体现为阳性,下降时体现为阴性。
于是,古代的人们根据五大行星在运行中一阴一阳变化产生的不同影响力,作出了明确的性质区别:
将木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甲木,将木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乙木;
将火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丙火,将火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丁火;
将土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戊土,将土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已土;
将金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庚金,将金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辛金;
将水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壬水,将水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癸水。
从此,由五行性质中区分出阴阳属性的十大天干,忠实地记录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对地球有规律变化的影响。
人们或者觉得这太过神奇了,太阳系中的五大行星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影响力?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本身是不发光不发热的,它们所以都拥有着明亮的光辉,完全是它们对太阳光线的反射所致,地上五行之气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从太阳吸收了光和热,由于五大行星不发光不发热,如果说它们制造出了天上五行之气,那么肯定这不是由光和热产生,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除了光和热以外,五大行星还能有什么力量来影响地球呢?这些影响力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虽然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不发光不发热,但它们也和地球一样,反射太阳的光,放射自己的红外线,有自己的电磁场,有自己的信息场,和有自己的引力场,而且五大行星都有各自的自转周期,和各自的绕日公转周期,更由于五大行星的质量有大有小,产生的影响力也有强有弱,反射的太阳光也有强有弱,于是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为五大行星各自制造出了强弱不一,周期不一的,但同是由光波、红外线、电波、引力波等组成的信息能量波。
五大行星的信息能量波因频率不同和强弱不同,故对地球上生命体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古代的人们发现:木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风气一样的功能作用;火星发出的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火气一样的功能作用;土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出一种与湿气一样的功能作用;金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出一种与燥气一样的功能作用;水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寒气一样的功能作用。这就是天干中五行之气的产生的原因所在,虽然天上星辰无限地多,由于金、木、水、火、土五星为太阳系内的行星,比较靠近地球,相互间的影响力必然最大,因此成为了太阳系中星体及其附近星系影响力的代表。
在十天干中,所有阳干都表示处于不断上升和不断扩张的增强状态,所有阴干都表示处于不断下降和不断收缩的减弱状态,这就说明,天上五气各自都有一个从弱到强,再从强到弱的变化,它们分别以两个时辰、两天、两月、两年为一个变化周期,甲表示为木气在不断增强,乙表示为木气在不断减弱,丙表示为火在不断增强,丁表示为火在不断减弱,戊表示为土在不断增强,已表示为土在不断减弱,壬表示为水在不断增强,癸表示为水在不断减弱。
从太阳系内的行星排列状态来看,最近太阳的为水星,其次为金星,再就是地球,然后为火星,接着为木星,接过去就是土星,再就是天王星,再然后就是海王星,如果说十天干源自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话,当将天干与太阳系行星对比较后,就会产生出两点的疑问:
一是太阳系内的行星并不只有五颗,为什么古代人单单就提金、木、水、火、土五星,而对地球以及天王星、海王星等又一点也不提?难道古代的人们不知道太阳系内除了五大行星外,还有其他行星么?
二是按照五大行星的排列,土星离地球最远,但在五行相生的规律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金,为什么土星产生的作用,偏偏要排在五行性质的中间位置上?这不是脱离了实际情况了吗?
可以肯定,我们的祖先们对太阳系的行星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只要认真地以五行性质对照天干进行思考分析,自然会醒悟出其中的秘密,站在五行的认识观点上来看,太阳系内不管有多少颗行星,它们最终也只能产生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不同的性质,根据类似现代数学中合并同类项的原则,选出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为代表,就可以将太阳系内所有行星的不同个性性质作出归纳,从这个意义上看,可见五大行星不单在代表自己,也代表了太阳系内五行性质相同的其他行星,这就是古代人们虽然知道太阳系内有诸多行星,但始终只提五大行星,而不再提其他行星的根本原因。
人们可能也在疑问,地球也是太阳系内一颗非常重要的行星,它的五行性质又是属于什么呢?如果要想从古书典藉中找到这方面的解释,肯定找不到,因为根本就没有清楚地解释这些问题的答案存在。没有解释并不等于没有表达的信息,表达地球五行属性的信息肯定存在,只是它隐藏得比较深,让人们一时难以看清楚而已。
按照太阳系内行星的排列,地球位于金、木、水、火这四大行星的中间,但在天干的五行性质排列中,本应地球属于的位置却被土星占据了,为什么土星要位居原属于地球所在的中间位置呢?从表面上看,这是不可思议的错误观点,但实质上,这个看似荒唐的划分,其实是有一定根据的,它在告诉人们,地球在五行的性质中,和土星的性质一样,同属于土,这样,土星不但表示自己的五行性质属于什么,同时也代表了地球的五行性质属性,在十天干中,土居中央,并不是表示土星在中间位置,而是表示地球在五大行星中位于中间,当以地球代表了土星的性质后,站在地球上看,前有水星与金星,后有火星与木星,这和天干中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性质排列呈一致性,这也证明了天干是以太阳系行星中木星、火星、地球(土星)、金星、水星的排列顺序为基础的创造。
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必然地要向周围的空间发射自己的信息能量波,它们射向地球的信息能量波,只是其中面向地球方向的一段,而不是全部,当这五类信息能量波相互汇合后,经过震荡组合,自然地形成一条有序的变化规律,当这条有序的变化规律与地球的运动变化相结合后,于是就产生出了以十个时辰、以十天、以十个月、以十年为周期的四种变化过程,制造出十天干这种有序的变化性质。
或者人们觉得五大行星产生的影响太过有序了,由它们制造的十天干周期律,简直有顺序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现代天文学已经非常先进,各种天文观察的仪器设备已经非常现代化,即使是这样,人们还是未能发现十天干的运行秘密,不管人们理解也好,还是不理解也好,天干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还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存在事实,幸好我们的祖先们发现了天干具有的重大科学价值,将它记载下来。
食物的属性一览表
粘米:性甘平温补。早晨煮粥吃,有畅胃气,助消化,生津液之功。每早吃白粥,长肌肉,增加食欲。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高热患者、胃肠道手术后均不宜吃粘米饭。
粳米:性甘凉,清胃热、生津止渴。陈仓米(储存多年的旧米)有清湿热,利小便、除烦渴之功虚寒体质者不宜吃粳米。
糯米:性甘温,脾肺虚寒者适用。但性粘滞,煮熟性热,多吃发湿热,动痰火。热病者不宜吃。
面粉,性甘温,补虚养气,充五脏。但能壅气作渴,气滞,口渴者少吃。 黑豆:性甘凉,补肾、明目、安神、养阴活血。常用治肾虚腰痛。
黄豆:性甘寒,有排脓拔毒,消肿止痛作用。炒熟吃则健脾。 绿豆:性甘寒,清热解毒,利小便,消暑止渴。虚寒体质者忌吃。
薏米(薏仁米):性甘淡微寒,有渗湿利水,健脾消肿功效。妊娠妇女忌吃。
莲子:性甘温,补脾,交通心肾而'安神,治脾虚泄泻、失眠、妇人带浊、男子梦遗。大便燥结者少用。
韭菜:性辛温,行气活血,有散瘀止吐衄作用,又能助肾阳,治阳痿。阴虚阳亢者和孕妇慎用。
大葱:性辛散,能发汗解表,通窍,活血。胃热者少吃。 大蒜:性辛温,健胃通窍,祛寒解毒。多食生痰动火,阴虚者不宜吃。
薤头:性辛温,调胃、通阳,行气散血,治心胃气痛。气虚血弱者慎用。 芫荽(胡荽):性辛温香,辟秽气,能发麻疹。阴虚病人忌吃。
生姜:性辛温,祛寒发表,调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热病和痈疮病人忌吃。
萝卜:性甘辛寒,有化痰,消食,解毒作用。但性寒,虚寒体质者忌吃。服人参时忌吃萝卜。胃痛病人吃了萝卜干会复发。
冬瓜:性甘寒,止渴利尿,消水肿。阳虚患者忌吃。 丝瓜:性甘凉,凉血、解毒、消暑。胃寒者少吃。
茄子:性甘寒,散血,多吃令人目昏。 辣椒;性辛温,祛寒健胃。胃热和痔疮患者忌吃。
芥菜;性辛凉,有发散作用。轻症外感饮芥菜汤有解表作用。白菜:性甘寒,利尿,清肺热。肺寒咳嗽者忌吃。
南瓜;性甘温,补脾充饥,暖胃。胃热病人少吃。 黄瓜:性甘凉,止渴解暑,利尿。脾胃虚寒者忌吃。
芥蓝菜:性温涩,散血。妇女血虚时少吃。 长豇豆(豆角):性甘平,补脾。
四季豆:性寒有毒。煮熟透。胃寒者忌吃。 莲藕:性涩平,解热毒,止渴、消瘀血。藕节能止血。煮熟性甘温,益胃补心,止泻。
花生:性香辛甘,益脾、润肺、补血。 莴苣(生莱);性甘凉,止渴清胃。胃寒者少吃。
木耳:性甘凉涩,散,血清热,止痢。虚寒体质者忌吃。玉米;性甘平,益中补脾。止渴消肿。
红薯;性甘平,润胃滑肠。大便溏烂、胃痛病人忌吃。 菠菜:性温涩,补血。胃热者少吃。
苋莱。性寒滑,清大肠热。脾虚便溏者忌吃。 大白菜(京白菜):性甘寒,清胃热,利尿。虚寒体质者忌吃。
芋头:性甘温,润肠通便。胃痛和大便烂者忌吃。 慈姑:性甘温涩,实大肠。便秘者少吃。
竹笋:性甘寒涩,能发疮毒。痈疮病者忌吃。 紫菜:甘寒滑,能降火祛热痰。肝阳上亢之头晕可吃,胃寒者忌吃。
发菜:·性寒,散血降火,止痢疾。虚寒者忌吃。 豆腐:性甘咸寒,清胃火,止渴。胃寒者忌吃。
豌豆(兰豆):性温凉,润肠胃,止渴。 苦墨菜:性苦寒,清热解毒。胃寒者忌吃。
洋葱头:性辛温,健胃滑肠。 榄角;性咸温涩,破气消积。胃痛和有内热者忌吃。
菇菜(空心菜):性淡凉,消暑解毒。寒性体质者少吃。 饭豆(眉豆):性甘淡涩,行水祛湿消肿。寒症者忌吃。
芹菜:性辛香,发散活血,消滞。血虚病人忌吃。 番葛:性甘寒,止渴解暑,清热。胃寒者忌吃。
粉葛:性甘凉,生津止渴,解酒,清胃热,止泻。 荸荠(马蹄):性甘凉,消积凉血,消暑解渴,生津。阳虚者忌吃。
葫芦瓜:性酸甘寒,行水消肿,解暑利尿。寒性体质者忌吃。 蒲瓜:性甘凉,清热解暑。
水瓜:性甘寒,清胃泻肾火,利小便。肾阳虚者忌吃。 豆豉:性咸温,健胃破气消积。哺乳妇女忌吃,吃则乳汁不来。
2 食物的属性一览表
金针菜(黄花莱);性甘寒,清热解毒,活血利水。治黄疸肝炎。 构杞菜:性甘苦凉,清肝明日。
雪梨:性甘凉,润肺止咳。肺寒者忌吃。 白果:性苦甘润,润肺定喘,化痰,缩小便。寒喘者忌吃。
核桃:性甘温,润肺温肾,定喘,壮阳,缩小便。 西洋莱:性甘苦寒,清肺火,利尿,虚寒者忌吃。
番木瓜;性甘温润,润肺,下乳汁,养胃阴。 柿饼:生柿子性甘寒,多吃生痰败胃。柿饼性甘温,健脾益肺,止泻。
红枣;性甘温,补血健脾。 柚子:性甘苦润,润肺化痰,行气消滞。
甘蔗;性甘润,有生津养阴作用。 肺、胃干燥者最适宜。
荔枝:性甘酸温,补血暖胃温肾。阴虚火旺者忌吃。 胡椒;性辛温香,温脾、肺、胃,止咳化痰。热症者忌吃。
柑、橙:性甘酸凉润,生津、润肺、健胃、助消化。 香蕉;性甘寒滑,润肠通便,降火生津。
马铃薯:性甘凉润,润胃滑肠。 黄皮果:性甘酸涩,行气、生津、消食。
龙眼:性甘温,补血健脾,宁心安神。 黑芝麻:性甘平润,润肺、胃,滋肝、肾,滑肠。
赤小豆:性甘淡,利水消肿。 海藻、海带:性咸寒,能软坚散结,
涤痰,治瘿肿。虚寒体质者忌吃。 忙果:性甘酸凉润,化痰止咳,润肺生津。
茼蒿菜:性甘温涩,补肾,缩小便。 红茶;性微苦温,暖胃提神。
绿茶:性苦寒,清热生津,止痢,消食。 苹果:味甘酸性平,补心益气,生津止渴,健脾胃。助消化。
扁豆;味甘性平,健脾,胄,消暑解毒,除湿止泻。 枇杷果:味甘酸性子,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和胃止呕。
米粉:用米浆放在蒸盘里蒸熟而成。味甘性凉,养胃益气,生津润肠。胃寒及胃酸过多者忌吃。
豆酱:味甘性寒,和胃生津,润肠。胃寒者忌吃。 山药(怀山药、淮山):味甘性平,补脾、胃,益肺、肾,长肌肉,止泄泻,治消渴,固精,止带下。
小麦肉;味甘性平,养心安神,止汗生津,治精神恍惚、烦燥不安等症。 橄榄(青果);味甘酸性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开胃降气,除烦醒酒。胃痛病者忌吃。
木薯;味甘性寒、有毒,生津充饥,滑肠。胃寒者忌吃。 百合:味甘微苦性子,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番茄(西红柿)·:味甘酸性平,开胃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口舌生疮。 豆腐乳;味甘咸微香,健胃消食,消胀满,润肠。
香蕈(香菇);味甘性平,开胃进食,化痰理气。 豆芽;味甘平,祛湿利水,清热,解酒,消肿胀。
蚕豆:味甘性平,益脾健胃,和中止泻。 米糠;味甘性平,益胃,除湿,治脚气病。
麦片:味甘性平,养胃,滋润五脏,除湿,治脚气病。 芡实;味甘涩平,补脾止泻,圃肾涩精。
西瓜:味甘性寒,消烦,止渴、解暑,利小便。 甜瓜(香瓜):味甘性寒,止渴,利小便,解暑除烦。
葡萄:味甘酸性平,除烦止渴,健胃、利尿,益气补血。 桃子:味甘酸微温,治肺痨虚热,润皮肤,益颜色。
石榴:味甘微酸性微温,解酒、止渴,健胃、止痢。 菠萝;味甘酸微温,消食、止渴、止泻。
桑椹:味甘性寒,滋阴补血,止渴、解酒、安神。 食油:味甘香,润肠缓下,滋补肺牌,润泽皮肤。
食盐:味咸性寒,解毒凉血,润燥,止痒。水肿病人少吃。 黄豆酱:气味咸寒,外涂汤火伤,益胃。
豆豉:气味咸香,健胃,消腹胀,妇女用之回奶,解鱼、肉、菜毒。
食醋:气味酸温,下气消食,散瘀止痛,软坚散结。 食糖:气味甘平,益气、润燥、清热。
蜂糖:气味甘平,润五脏,益气补中,止痛解毒,润肺补虚。 酒:气味甘苦辛,少饮和血行气,壮神御寒,健胃,多饮动火生痰,损脾胃,生湿热。
烟:味辛香燥,提神醒脑,但有伤津损肺、生痰等害处,勿吸为宜。 羊奶:性甘温,补肺肾,润胃肠。治男子虚劳。
牛奶:性甘微寒润,补虚劳,润肠胃。治反胃噎嗝,羊奶尤良好。
最全的食物属性一览表1
2009-09-09 13:56
性热
性温
性微温
性平
性凉
性微凉
性寒
性微寒
谷物类
糯米、西谷米(西米)、紫米(紫糯米)、高梁、黍米(黄米)、稷米、榖芽(稻芽)
大麦芽
大米(梗米/硬米)、黑米(黑梗米)、锅巴、玉米(包谷)、燕麦、米糠、芝麻、青稞(油麦)
栗米(小米)、薏苡仁(薏仁)、小麦、面筋、大麦、荞麦、浮小麦
肉类
海狗肾
牛肚、牛髓、牛脑、狗肉、猪肝、猪肚、火腿、羊肉、羊心、羊肚、羊脑、羊肾、羊骨、鸡肉、竹鸡、雉肉(山鸡/野鸡/雉鸡)、鹿肉、驴鞭、骆驼肉、猫肉、鹿鞭、鹿胎、熊掌、蟒蛇肉、獐肉、獐骨髓、狼肉、麻雀肉、鹧鸪肉、豹肉、豺肉、红毛鸡肉、鹬肉
鸡肝
牛肉、牛肝、猪肉、猪心、猪肾(猪腰子)、猪肺、猪胰、野猪肉、乌骨鸡、鹅肉、鸽肉、鼠肉、羊肺、獭肝、驴肉、刺猬肉、乌蛇肉、猪獾肉、狗獾肉、杜鹃肉、鹌鹑肉、雁肉、天鹅肉、狸肉、雪猪肉、猕猴肉、竹鼠肉、松鼠肉、麂肉、八哥肉、鸳鸯肉、鸱肉、斑鸠肉、翠鸟肉、啄木鸟肉、鹭肉、乌鸭肉、慈鸟肉、鹤肉
鸭肉、羊肝、蛙肉(田鸡)、兔肉、鸬鷀肉、猫头鹰
猪脑、鸭血、马肉、獭肉、水蛇肉、喜鹊肉
猪大肠
蛋类
鹅蛋、麻雀蛋
鸡蛋、鹌鹑蛋、鸽蛋
鸭蛋
皮蛋
奶类
羊奶
人奶、酸奶(酸牛奶)、牛奶、醍醐(乳酪)、奶制品(冰淇淋/奶油/炼乳)
马奶
鱼类
鲃鱼
带鱼、鳝鱼、鲩鱼(草鱼/混子)、鳟鱼、鲢鱼、鲶鱼、河豚(有毒)、鲂鱼、鲚鱼、鳙鱼(花鲢)、鲦鱼、鱤鱼、蒡比鱼、塘鳢鱼、
鲫鱼、青鱼、鲤鱼、乌贼于(墨鱼)、鱿鱼、鲈鱼、鳗鱼、泥鳅、鲳鱼、鲛鱼(鲨鱼)、鲑鱼、石首鱼(黄鱼)、金线鱼、银鱼、沙丁鱼、塘虱鱼(土虱)、比目鱼(鲽鱼)、鲎鱼、鯮鱼、油鱼、鮠鱼、白鱼、黄颡鱼、鳆鱼、鲮鱼、鲥鱼、鲻鱼、鳜鱼、金枪鱼(鲔鱼)、鲟鱼、鳓鱼、鳇鱼、虾虎鱼、海鳐鱼、羌活鱼、张公鱼(月鳢)
乌鱼、章鱼
其它水产品
虾、蚶、海参、淡菜、海马、海龙、海燕
鱼膘、海胆、海蜇、干贝、西施舌、龟肉、甲鱼(鳖肉)、鳖甲
最全是食物属性一览表2
2009-09-09 13:58
性热
性温
性微温
性平
性凉
性微凉
性寒
性微寒
果类
桃子、樱桃、榴莲
龙眼、番石榴、荔枝、释迦、金橘(金枣)、杏、石榴、红毛丹、佛手柑、杨梅(珠红)、香橼
柠檬
葡萄、菠萝(菠萝)、李子、百香果(西番莲)、西瓜子、甜杏仁、覆盆子、菠萝蜜、无花果、荚蒾子、花红(林檎)、海红、偏桃仁、凉粉果(薛荔果)
梨、枇杷、苹果、柑、橘子、柿霜、椰子浆、莲雾、芒果、橙子(甜橙/柳橙)、草莓、山竹、火龙果、南酸枣、刺梨
甘蔗、西瓜、柚子、柿子、柿饼、甜瓜(香瓜)、哈密瓜、香蕉、桑葚、杨桃(羊桃)、奇异果(猕猴桃)、荸荠(红慈姑)
干果类
大枣(红枣/乾枣/黑枣)、胡桃(核桃)、栗子(板栗)、熟菱角、开心果、槟榔、海松子(松子仁)、海枣、蓬虆、使君子
山楂、橡实
花生、梅子、南瓜子、葵花子(向日葵子)、莲子、腰果、橄榄、白果(银杏,小毒)、百合、芡实、榛子(山板栗)、菩提子(小毒)、梧桐子、柏子仁、枳椇子、沙枣、榧子、茅栗、锥栗
菱角(生者性凉,熟者性温)、罗汉果
藏青果
野果类
卡密、枸橘、黄皮果、索罗果
山樱桃、野樱桃、山核桃、胡颓子(野枇杷)、郁李仁、火棘、刺玫果、野苹果
余甘子、山梨、八月瓜、酸角
杜梨
菌藻类
银耳、黑木耳、香菇、冬菇、猴头菇、竹荪(竹笙)、灵芝、松蕈、石耳、桑黄、平菇、马勃
磨菇、金针菇、裙带菜(海芹菜)、鹧鸪菜
乾苔(海苔菜)、紫菜、草菇、海带、石花菜羊栖菜(海藻)、江篱、发菜、石蒓、麒麟菜(鸡脚菜)、
茶花类
莲花、迷迭香、茉莉花、桂花、玫瑰花、月季花、辛夷花、白兰花、厚朴花、杜鹃花、兰香草(山薄荷)、金盏花、百里香(野百里香有小毒)、留兰香、雪莲花
紫藤花
洋甘菊、千日红、佩兰、藿香、合欢花、桃花、绿萼梅、莲蕊须、玳玳花(枳壳花)
菊花、金银花、瑰花(瑰米)、山茶花、木槿花(喇叭花)、百合花、山丹、密蒙花、罗布麻、蔷薇花、木棉花、万寿菊
啤酒花
苦丁茶、番泻叶、人蔘叶、金莲花、木蝴蝶、凌霄花、绞股蓝、黄练牙、箬叶
最全是食物属性一览表3
2009-09-09 13:59
性热
性温
性微温
性平
性凉
性微凉
性寒
蔬菜类
辣椒、青椒
韭菜、韭菜花、大蒜(蒜头)、芫荽(香菜)、葱、洋葱、南瓜(金瓜)、木瓜、甘薯(山薯)、魔芋(蒟蒻)、雪里红(雪里蕻/梅乾菜)、薤白(小蒜/野蒜)、香椿头、刀豆、香薷(香菜/香戌)
黄芽白菜(大白菜)、青菜(白菜/青江菜)、荠菜、芜菁(大头菜)、甘蓝(包心菜/卷心菜/包菜)、茼蒿(菊花菜)、长豆(豇豆/角豆)、饭豇豆(饭豆/白豆/甘豆)、黄豆(大豆/毛豆)、碗豆、四季豆(白饭豆/菜豆)、黑豆(黑大豆)、葫芦(葫芦科植物瓢瓜的果实,又名瓠瓜/瓢瓜)、扁豆、扁豆花、蚕豆、红豆(赤小豆)、豆豉、胡萝卜、蕃薯、山药(怀山药/淮山)、马铃薯(土豆/洋芋)、芋头、金花菜(苜蓿)、番木瓜(石瓜/番瓜)、菊芋(洋生姜)
竹笋、茭白(茭白笋)、芹菜(旱芹)、荷兰芹(欧芹/洋芫荽)、苤蓝(芥蓝)、花椰菜(花菜/菜花)、甜菜(光菜/牛皮菜)、菠菜(菠薐)、金针菜(黄花菜)、青芦笋(芦笋)、茄子、蕃茄(西红柿)、绿豆、豆腐(包括:豆浆、豆腐乾、豆腐脑、豆腐皮、臭豆腐、豆腐乳、百叶、素鸡)、萝卜(生者性凉,熟者性温)、萝卜缨(萝卜叶)、牛蒡、豆薯(土瓜)、冬瓜、丝瓜、黄瓜(刺瓜)、苋菜、莴苣、生菜(叶用莴苣)、芸台(油菜)、佛手瓜、笋瓜(印度南瓜)、马兰头(毛蜞菜)、菊花脑、马豆、慈姑、芦蒿(藜蒿)、枸杞头(枸杞叶)
蕃薯叶、蕃薯藤
蕹菜(空心菜)、藕(生藕性寒,熟藕性温)、苦瓜(青苦瓜性寒,熟苦瓜性平)、菜瓜(越瓜/白瓜)、黄豆芽、瓠瓜(葫芦科植物瓠子的果实)、马齿苋、金丝瓜(野黄瓜/茅瓜)、蒓菜、芦荟、仙人掌、蕺菜(鱼腥草)、蕨菜(龙头菜)、蕨粉、落葵(木耳/胭脂菜/西洋菜)
野菜类
罗勒、小蒜、胡葱、蘘荷(观音花/莲花姜)、蒟酱叶、香荆菜、地笋
葛根、碎米荠(野荠菜/红花菜)、睡莲菜、清明菜、繁缕(鹅儿肠菜)、委陵菜、费菜(白三七)、翻白草、败酱、郎耶菜、茅莓、番杏、灰条菜、宝塔菜、蕨麻、萍蓬草(种子性平,根性寒,又名水栗、黄金莲)、楤头菜、析蓂、鸡眼菜、铁苋菜、元修菜、水菠菜
香茶菜、墨菜、蔊菜(野雪里蕻)、风花菜、刺儿菜(刺蓟菜)、野苋菜(猪母菜)、千屈菜、茵陈蒿、葛条花、葛粉、明党蔘、蒲笋、水骨菜、婆婆纳(野芫荽)、酸汤菜、猪毛菜、蜂斗菜
蒲公英、车前、苦菜、睡菜、莕菜、榆钱、葵菜(冬葵)、竹叶菜(鸭跖草)、猪殃殃(血见愁)、野白菜(七星莲)、薇菜、地肤苗、腐婢、山韭(野酒菜/老葱)、酢浆草、巨胜苗(芝麻叶)、野线麻、猪牙菜、荠苨
昆虫类
蚕蛹、蝗虫、蚱蜢
蝎子(有毒)、蚂蚁
蜻蜓
蜗牛、蝉
调味品类
胡椒、咖哩粉、肉桂(桂皮)、荜拨
赤砂糖(红糖)、植物油(包括:菜油、豆油、麻油、花生油、茶油、棉籽油、葵花子油)、醋、酒、芥末、生姜、乾姜、花椒(有小毒)、八角(大茴香)、咖啡、小茴香、丁香、紫苏、橘皮(陈皮)、豆蔻、吴茱萸、食茱萸、姜黄、砂仁、草果、白芷、红豆蔻、木香、红曲(红米)、白菖、香附、独活、高良姜、胡卢巴、肉豆蔻、香花菜、茴香菜、孜然、莳萝、荜澄茄、山柰(沙姜)、竹叶椒
味精、白砂糖、冰糖、麦芽糖(饴糖)、蜂蜜、蜂王浆(蜂王乳)、乌饭树叶
食盐、酱油、面酱、豆酱
保健中药类
人蔘、党蔘、太子蔘、杜仲、五加皮、当归、冬虫夏草、红花、川芎、白术、紫河车、蔘三七(田七)、肉苁蓉、锁阳、松花粉、五味子
黄芪、何首乌、山茱萸
甘草、枸杞、燕窝、酸枣仁、阿胶(驴皮胶)、蜂胶、玉米须、白茯苓、天麻、錾菜、黄精、荷叶子、蛤蚧(大壁虎)、金樱子、鸡内金、女贞子、玉竹
胖大海、西洋蔘、决明子、白芍、薄荷、三七花、鸡冠花、沙蔘、金钱草、地黄、益母草
大黄、白茅根、天门冬、麦门冬、珍珠、羚羊角、槴子、石斛、夏枯草、芦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张图详解人体五行与八卦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对应表
五味与五脏
天人阴阳五行
五脏、五味和五志的关系是什么?
五色五味当五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