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有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国能赢得长平之战吗?


结束于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司马迁在《史记》给出的说法是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取代名将廉颇担任主将,葬送了赵军,遂令“纸上谈兵”的成语留诸后世。但问题在于,如果没有赵括,赵国是不是就能赢得这场国运攸关的战役呢?

 


“廿一年相邦冉”青铜戈,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相邦魏冉监制的青铜戈,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赵军初战不利

 

战国时期的华夏国家已经普遍采用郡县征兵制,全国人口都被编入国家的户籍。男子到达成年,就要登记名籍,叫作“傅”或“傅籍”,“傅”就是“附”,谓附着姓名于户籍上,“傅籍”就有随时服兵役的义务,极大扩充了兵源,战国七雄均“带甲”数十万乃至百万,使得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急剧扩大。于是,此前在战争史上寂寂无闻的长平,注定要让秦赵两国赌上国运,成为战国时代规模最大战役的战场。


当时的赵、秦两军可以说是中原最强大的两支军队。赵国军队的战斗力素来很强,阏与之战时,全副武装的赵军步兵从邯郸出发急行军至阏与,“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按古阏与城在今山西省和顺县西北,与邯郸的直线距离约为530十里,以当时里制估算,赵军的日行军速度已接近200里,没有严格的训练与强健的体魄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与此同时,新兴的铁兵器也正在进入赵军的武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从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后,赵国在华夏诸侯国中率先引入了骑兵这一兵种,其军中骑兵的比例接近1/10,而其他诸侯国只在1%左右。



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00年:1.赵国骑兵;2.秦汉时西南部落步兵


反观秦军,其迈入铁兵器时代的步伐比赵军缓慢得多,譬如迄今从西安兵马俑出土的40000件兵器,几乎全部由青铜铸成。但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实行的军功爵制形成的制度优势完全弥补了秦军在技术上的落后。对于秦国的老百姓而言,他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完全取决于在战场上获得的军功爵位。按照秦制,爵位共分20级,秦国的士兵只要“能得甲首一者”,便能“赏爵一级,益田一顷”,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当官为吏必须有爵,无爵者不能当官。甚至同在军中效力,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都有所差别。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仅能填饱肚子而已。


因此,秦军对战争的渴望与热情远非六国军队可比,朱熹曾评论说“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死轻生”。韩非子更是说,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无所谓生死。当时人记载,上了战场的秦军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军队与之相比,如同以卵击石。秦军士兵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着自己的对手,仅仅这样的文字记载,已经足够令人不寒而栗。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军士兵:1.弩兵;2.戟兵;3.左手提人头、右手持矛的卫兵


作为战国后期中国最强的两支军队,秦赵相遇,更强者胜。公元前260年四月,赵军与王龁率领的秦军交战,初战失利,裨将茄被斩杀。六月,赵军再战又败,两个城堡失守,4名都尉(仅次于“将”的高级武官)阵亡。七月,赵军筑垒御秦军,秦军又斩杀赵军的两名都尉,夺占其西垒壁(今山西高平北的韩王山)。在秦军开始攻打赵军后才紧急担任赵军统帅的廉颇,此时只能被迫退守丹河,与秦军隔河相峙。

 

后勤战场的较量

 

尽管司马迁在《史记》里惜字如金,但还是可以看出战场局势对赵军不利:短短3个月内,赵军遭遇了一连串失败,丢失两道防线,折损“一将六尉”。这个数字意味着赵军高级将领的伤亡十分惨重。几十年后,在秦的统一战争中,李信率20万伐楚,被项燕率领的楚军夜袭击败,7名都尉阵亡,已是一场惨败。可见当时赵军的伤亡应当非常大,至少损失了几万将士。无怪赵孝成王得知战报后的反应是“怒廉颇军多失亡”。


对于这时的赵国而言,和平的希望已不存在(战争爆发后,赵国遣使赴秦媾和,但以失败而告终),其在军事上有3种选择:主动攻击、自行撤军、持久防御。而战场的现实已经证明赵军野战不是秦军对手。而自行撤军,将大军撤回太行山以东,依托壶口关、滏口陉、井陉设防,且不说以新败之师如何抵御居高临下而来的秦军,秦军更可以挥兵北上,控制吕梁山与太行山上的险径要塞,截断邯郸与代郡、雁门郡、云中郡等北部地区的联系,将包括赵国起家的晋阳(太原)在内的太行山以西的大片领土全部并吞。这是赵国所不能接受的,因为战败的结果也不过如此!


更重要的是,敌前撤退这样高难度的军事行动极度危险,当时临时征召的军队,虽然数量庞大,但组织度很低,敌前后退极易导致军心涣散、阵形混乱,一旦敌乘势追杀,将一败不可收拾,甚至全军覆灭,日后王翦趁项燕率兵东移突袭大破楚军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廉颇选择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实属必然。


两军相持,实际比拼的是双方的后勤能力。《孙子兵法》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按理说,长平距离赵都邯郸不过200里,而距离秦都咸阳在400里以上。战场态势应是赵军以逸待劳,而秦军远道而来,粮刍辎重补给维艰才对。但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长期的重兵对峙给后勤带来的压力竟然成为压垮赵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在当时的说客口中,和平时期的赵国“粟支数年”。但赵国的农业仍不及魏、齐、秦等国发达。一方面,长平之战前秦国已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其中主产地关中的土地质量被《禹贡》评为“上上”;而赵国主要粮食生产区包括晋阳为中心的太原盆地和邯郸为中心的漳滏流域只被《禹贡》评为“中中”。这是赵国农业比之秦国的先天不足。


另一方面,商鞅变法将“耕战”确立为秦国国策,将农业生产提高到了最高战略位置。但赵国并不如秦国一样重视农业,就连赵武灵王的变法,也未见涉及农业生产,所以后代文献称赵国“商家错于道,诸侯交于路。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国民的经商意识浓厚,《史记·货殖列传》就说,“齐、赵设智巧,仰机利”。说明当时赵国商业发达,但农业相对滞后的状况。这样一来,秦国的粮食储备远超赵国,按照《史记》的说法,“秦富十倍天下”。不唯如此,自从公元前290年魏国将河东(今山西西南部)400里之地献给秦国,这一春秋霸主晋国起家之地经过秦国30年的苦心经营,到长平之战前已成为秦军在山西东南与韩、赵作战的后勤基地,秦国可以从将大量粮食沿渭河、黄河、汾河通过水运(古代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从关中运到这里再转运前线,从河东向长平前线运输粮食,距离不足200公里,与邯郸到长平距离相当,而交通状况比起需要翻越太行山的赵国方面则要好得多。




结果,在综合国力的比拼中,赵国败下阵来。在赵军垒壁的重要据点大粮山,相传廉颇在此唱筹量沙以迷惑秦军,已经反映了赵军前线粮食的匮乏。在本国粮食储备已不足以供应长平前线的情况下,赵国被迫向富庶的齐国求援,“(齐)王建立六年(公元前260年),赵无食,请粟于齐”。两国原本关系良好,前不久的前265年,齐师救赵,挫败秦军。但做出救赵决断的齐襄王次年去世后,齐王建年幼,其母君王后听政。从这时起,齐国彻底失去了威王、宣王时代的大国雄心,直到灭亡的几十年里都在奉行“事秦谨,与诸侯信”的混日子战略,置身战国漩涡之外而求一时苟安,在赵国“百万之师折于外”的严重时刻,竟然见死不救。

 

临阵换将的背后

 

国内乏粮,外援无望,赵国已经无法继续进行战争,前线赵军面临无粮而不战自溃的危险。所以,就赵国的军事抉择而言,国家经济状况无力支撑持久防御,撤退则很有可能不战自败,相反主动攻击或有一线胜机,即使战败也可与敌有生力量同归于尽,远胜不战自败。主动攻击突然变成了一个无奈的选择。


但是,面对赵王的谴责与督促,廉颇仍旧坚持持久防御战略不变。从公元前283年因战功封上卿算起,廉颇已经做了20多年大将,军事经验极为丰富,被后世认为是“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之一,他当然清楚主动攻击无异于孤注一掷的赌博。长平战场上的态势对赵军极为不利,地利尽失。秦军屯兵于战场西南的山谷之中,地势险要,其势犹如掘坑待虎,而赵军驻扎大军于长平以北的平原地带,无险可凭。秦出山谷攻赵易,赵入山谷图秦难。赵大军如若入山谷攻秦军,秦军只要封闭山谷,断赵军后路,数十万大军便会成为瓮中鱼鳖。但廉颇只需要考虑战场本身,赵孝成王却要考虑整个国家,所以“坚壁不敢战”的廉颇“下课”就变成了必然的选择。应该说,廉颇还是识时务的,几十年后另一位名将李牧抗命的结果就是丢掉了性命。


“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为战国名将,廉颇是赵国军界的翘楚。昔日与廉颇齐名的马服君赵奢当时已经去世,至于另一位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以“火牛阵”破燕复齐闻名的田单当时虽然也在赵国,但毕竟还是客卿的身份,按照《战国策》的说法,赵奢就认为田单不但不知兵,而且还终究是齐国宗室,不会全心效忠赵国;因此田单没有得到足够的信任,只统领赵军攻取过燕国的几个小城。


外人不足恃,尚有宗室可用。赵国军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任用宗室为将统兵作战的传统。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自赵烈侯起共有31位将领,其中有12位是赵氏族人,几乎占去40%,比例相当惊人。当年赵武灵王攻中山,即以公子赵章将中军,宗室赵袑将右军,宗室赵希将胡、代兵马,一举灭亡作为心腹之患的中山国。


此时,作为赵氏宗室的赵括,头顶名将赵奢之子的光环,又有“精通兵法”的名声,在“将二代”之中自然属于佼佼者之列,偏偏秦国派出的间谍也释放出了“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的谣言,遂让赵孝成王下定决心,以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代替廉颇出任前线主将。


山西晋城高平市长坪村,长平之战尸骨坑遗迹。公元前260年,40万赵军在此被秦军坑杀


随后的故事众所周知:公元前260年,赵括抵达长平走马上任,立即全面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战略;修改了军法,更换了一批将领。最后轻敌冒进中计被歼,45万赵军全军覆没,引发一场几乎招致亡国的灾难,令赵括身死之后徒留一个“纸上谈兵”的误国骂名。


诚然,赵括为将确有其取败之道,譬如贪功逞强而刚愎自用,但他上任本身就意味着只能靠战场上迅速决战求得生机的赵国,将一位愿意出战的将领替换下了不愿出战的将领。事实上,赵括既没有机会制造战机,也没有时间从容运筹,而廉颇旧有的固守战略势必将被主动出击的新战略取代。然而,令人无可奈何的真相却是:如果野战能够获得对秦军的胜利,身为名将的廉颇又为什么要忍受“不敢战”的骂名避战死守呢——赵军战败的命运,在长平战场赵军缺粮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点击小程序卡片,看杂志文章

果粒时刻 没有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国能赢得长平之战吗?

小程序


还想了解更多内容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纸上谈兵”背后的长平之战
投入兵力超百万的战略决战,秦赵长平之战赵国究竟输在哪儿了?
长平之战:一个决策失误的典型案例
解读长平之战赵军失败的真正原因:赵括真的是罪魁祸首吗?
长平之战为什么打得那么惨?现在终于有人可以解答其中疑惑了
长平之战简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