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鉴赏角度谈中国画的三境界(陈仕彬)

中国画是重气韵和意境的,既讲究形神兼备又追求象外之象。它要求画家不仅要掌握娴熟的造型手段和笔墨技巧,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画已尽,而意不止;笔虽停,而势无穷。在这种情与景交融中,中国画的境界也就越发的耐人玩味。

平时我们拿一幅中国画,别人一看可能会觉得很好,但是你要问他好在哪里,他可能会说很像或者很好看,除此之外就哑然了。其实,赏鉴中国画并非像不懂中国画的人传得那样神乎其神,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读不懂中国画,就像仰望云间峰峦,总觉得隐约朦胧。一旦掌握路径,拾阶而上,也就拨开云雾见真颜了。而从不懂到看懂这一过程,把握住三个境界便是关键。

景物之境

赏一幅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中的自然之象,也就是它所要表现的景物。比如说一座山、一条江、一片云、几棵树。清风徐来,树叶翩然,水波粼粼。在这种景致面前,画家会创作出一幅有激情的好画,诗人会创作出一首有韵味的好诗,音乐家从中也许会感悟到大自然的优美旋律。

不同的景物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譬如,欣赏山水画,可使人感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欣赏花鸟画,可使人产生一种鸟语花香的意趣和遐想。欣赏仕女画,可使人领略古代美人的娇柔风姿……虽然这种景是一种形而下的境界,但它若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亦给人以初级的审美观照。

对自然景物的再现,是中国画的第一阶段,也就是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它要求我们对造型技法的谙熟,画什么要象什么,尽可能地再现自然之物象。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工笔还是写意,力求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诚如黄宾虹所言:“桃花能红,李能白,此能品也”。

当前有一些画人喜欢表达抽象之景,观众紧皱眉头,不知所云。我认为抽象画也有形而下的东西在里面,也还是一种景。试想假如没有这种景,那它也就不叫绘画。现在好多初学者,不尊重传统,不重视对基础技法的学习,盲目地求新求怪,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我们为之惋惜。

画中景物是和观众的一种最基础最直接的碰撞,它传达了画家的审美趣味。一幅画,景物之境是最基础的,没有画面的造型景物,其他的境界也就无从说起。这个问题,古人在画论中也早有论述。“形为载体”、“形神兼备”、“以形写神”、“象物必在形似”即是此意。

景物可以打动人们的眼球,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山水画中。大家不妨去欣赏一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赵芾的《江山万里图》,马远的《踏歌图》,戴进的《风雨归舟图》,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黄宾虹的《拟笔山水》……,去体会大师带给的那些气势磅礴的视觉震撼。

笔墨之境

我们在参观一些写生展的时候,常常会产生这样一个疑惑:明明描绘的是同样一个景物,为什么表现出来的作品风貌却是大相径庭呢?这就涉及到一个笔墨的问题。

笔墨是中国画最大的魅力所在。笔墨之境决定了画家水平的高低,是画家之间最大的区别。同样一个景,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理解,用不同的笔墨表现出来,其境界肯定是不一样的。

笔墨之境包含笔之境、墨之境和笔墨浑然之境。笔之境,强调它的书写性、书法性、抒情性。除了基本的笔法外,它的篆籀之气和骨法用笔所表现出来的苍劲、厚重和流畅,为画面增添了许多阳刚之美。墨之境,体现在墨的浓淡干湿,墨的滋润与苍莽,为画面增添阴柔之美。

笔墨浑然之境,指的是笔与墨会产生的大自然的“氤氲”之气,也是董其昌所说的“苍莽气”。它是画家对技法高度熟练后,悠游自然的表现。笔与墨的浑然之境,直接影响到整个画面的神采。画于山则雄壮秀灵,画于水则激湍跃动,画于林则盎然生机,画于人则神彩飞逸。气韵的源头在于笔墨,用笔用墨得其法,画中神韵自然也就产生了。

笔墨和景物是相生的,笔墨造景,景由笔生。光有一堆笔墨没有景物作为依托,就像未雕造形像的泥巴,是没有意义的。吴冠中的一个观点也是强调这个问题的,他曾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同时,笔墨的表现又不拘泥于景物的“形似”。

无论是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还是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无论是“得意忘形”,还是“遗形取神”,他们都强调了抒发笔墨情趣的重要性。画家有时为了突出笔墨的意境,会刻意淡化形的表现。如果说让李太白坐好了给他画一幅写生像,可能就不如梁楷画的《太白行吟图》寥寥几笔来得生动和痛快。黄宾虹和后期的一些山水画家,他们不去刻意表现名山大川的巍峨险峻,目的就是强调笔墨淡化景。

人们常说“人无品格,下笔无方”,人的品格和笔墨的境界是有很大关系的。文徵明强调“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沈宗骞也说:“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鄙吝满怀,安得超逸之致;衿情未释,何来冲穆之神。

”笔墨是画家心灵的迹化,它反映了画家的气质、性格,审美和学养。如果画家的功力足够高、修养足够深,那么他的笔墨状态表现出来也是各具风貌的:或是严谨有法度,或是纵横驰骋,或是大开大合,这些都是跟人的胸襟、气势、修养、学问、阅历、修养和创作状态密切相关的。

我常在思考“用什么样的笔墨来表现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什么样的气质”。一个人倘若思想高旷、简远,那么他的笔墨也会呈现出古朴秀雅的状态。作为一个专业画家,作为一个大家,终身都应该致力于笔墨的锤炼,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近现代的笔墨大师,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李可染,他们的品格都是很高的。

人文之境

人文之境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它能给人以心灵的滋养和最大的想像,是能真正传递思想性的。虽然说,人文性的东西在画面中可以体现的地方不多,但仅就那么一点点,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迅速提高作品的格调。人文之境的高低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题跋。

题跋是书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宋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而产生。它多是在画的空白处书写诗、词、文以传情达意。欣赏题跋就要注意它诗文的韵味,是否为原创,书法的功力。

画意之不足,诗文以补之,恰如其分的诗文会和画面相映生趣。明代徐渭的写意画《墨葡萄》中,一串串晶莹圆润的葡萄在晚风中飘荡,充满了诗情画意。观者正陶醉其中之时,发现画上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通过这一喜一忧,一生机盎然一半生落魄的对比,画家怀才不遇的苦闷凄凉之情跃然纸上,直击观众心灵,获得强烈的心灵慰藉。

齐白石的人物画作品常常使人捧腹而回味,这跟他的画中题跋有很大关系,而这也是源于齐白石丰富的阅历和对世事的解悟。作品《不倒翁》中,大头,小纱帽,白鼻子,小眼上视,嘴角下撇,一副空虚、自负的神气。

白石老人题诗曰:“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胸中无点墨。”如果不题跋,描绘的仅是一个普通形象,并无深意。而题诗却起到了一个点石成金的作用,在这嬉笑怒骂之中,艺术价值大大提高。

题跋的书写,要求画家的书法水平要高,优美的书法会提高画面的境界。书者,如也。书法优,才能彰显出作者的人文修养。历史上还没有见过哪个没有文化的人成了书法的大家。

第二是画家所选的题材和塑造方式。

不同的画家,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学养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也不同。种种的不同,使他们表现在画中的景物千姿百态,境界高低不齐。有些人喜欢梅兰竹菊的君子之风,有些人喜欢牡丹金鱼的喜庆之貌,还有人喜欢险山激流的壮阔之势。不同的题材,传递了不同层次的人文境界。

颇有些洁癖的倪云林,他的绘画题材就独具个性。他的山不崇高,水不涓媚,野外疏落的几棵树掩映着一个亭子或者茅屋,没有一个人一只鸟,整个画面充斥着一个平淡萧瑟的氛围,传递着他“天地之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的无限悲凉。

八大山人笔下的鱼和鸟,虽然还是那些笔墨,还是那些技法,但是那上翻的眼睛,白眼向世界,使我们感受到一种精神的穿透力。加之仿佛“哭之笑之”的落款,蕴含了明朝遗老对清统治的幽怨。这种人文情感的注入,使他的作品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饱含了更多的韵味。

第三是画家创作时的背景和状态。

王羲之的千古绝唱《兰亭序》,如果没有永和九年的那次兰亭雅集,没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唱和背景,其承载的人文价值就不会那么厚重。《清明山河图》如果没有那个繁华的时代做背景,没有丰富的史料研究作用,它也不会那么被人一次又一次地赞叹。

创作的状态应该是一个深入挖掘内心的过程,一个物我两忘的情感酝酿过程。比如说我画山顶之一劲松,就有感于一位身陷重病,生命意志却很顽强的朋友。其高大坚韧的形象,使我的敬佩之情一直荡然于胸,提笔作画,一气呵成。

画中苍松生于山顶之上,长在乱石之间,迎风傲立,百折不挠。自提诗“高山顶上一奇松,独立苍穹气不同。常人只看烟岚处,哪知气节在心中”,无限的诗情配合有限的画意,进一步升华情感。

中国画的这三个境界,最基础的是景物,最重要的是笔墨,给人最大想象和心灵滋养的是人文。三种境界统一在一起,营造出一幅画最终的意境。我们欣赏一幅画的好坏,就看它在这三个方面中强调的是哪一个。如果强调的是客观景物,仅仅满足于把景物画像,即使其中有一些技法,那它也是一种匠气之作。

如果在景物的基础上又有可圈可点的笔墨,那么这幅画就是很有味道的。而最好的作品是传达出建立在景物和笔墨之上的人文内涵。人文之境是最难得的,也是优秀作品所应该传达出来的。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针对审美品位的问题曾提出三层面的学说。第一层是“悦耳悦目”,第二层是“悦心悦意”,第三层是“悦志悦神”。“悦耳悦目”指的是“人的耳目感到快乐”。“悦心悦意”指的是“通过耳目,愉快走向内心”的状态。

“悦志悦神”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等级的审美能力”,属于“在道德的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兴境界”。

此三层次跟我们今天所讲的三境界确有不谋而合之处。中国画三境界中,第一重境界针对初学者,在于是否能把物象真实地描绘出来;第二重境界可以鉴定一个人是否是专业的书画家,要求已经比较高了;

第三重境界则要求人文,可以“悦志悦神”,是鉴定大师或者大家的重要标准。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大师或者大家不是洋溢着浓烈的人文情怀的。这三重境界有递进关系,但更多的是相互的重叠。从这三个境界去把握一幅画,相信我们会有一些新的感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谷旻:中国山水画的诗性品格与意境表现 | 南山名家
吕效书水墨山水画作品
陈仕彬:艺术家的人生修养
屈金来大师说中国画“结构”
论黄宾虹美学思想的“无我”境界
笔墨水融---百年尤无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