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
userphoto

2013.11.13

关注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评论   

  看开始的几页时,以为这又是一本名过其实的畅销书,因为即便是小说,把开篇场景设在冬夜郊外,汽车抛锚,手机没带,遇到一个智者,也未免太小说了。但是再多读几页,就停不下来了。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隂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地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著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这本书给了我不少的惊喜,因为它刚好解答了我心裏放了很久的几个问题。比如,为什么经常不快乐?为什么对工作那么多抱怨?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以前自己不开心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去shopping,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每次shopping完,表面上好象快乐了,没多久还是感觉很郁闷,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shopping。这种通过外在东西带来的快乐越来越短暂,带出的空虚越来越大。像一个漩涡,是深陷,不是救赎。我知道,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内心缺失了一些东西,而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总是拼命抓住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向内看。但是,一直不知道怎样找出自己缺失的是什么,又如何来填补。shopping越来越少,这两个月几乎是没暸,但是问题还在那裏,答案还没找到,所以常常感觉自己进入更深的郁闷。
  
  或许是时候试试这本书的方法,修炼一下。
  
觉察内在的投射
作者: admin 发布日期:2012-12-21 10:37:15点击:131
    觉察是生命的一种进步,以前一直执着于看到了之后必须要做的事情。今天做了个练习,写出自己最讨厌的一个人身上的特点,为什么我讨厌他?当我写出来的时候,问自己第一个问题:“当你看着这些你写出来的特质,拿来跟自己的父母比较一下,是不是自己父母身上也都有同样的特质?”我刚问完,冷汗就往外冒了,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不可能,我的父母不是这个样子的。”可是,当我在继续问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吗?”内在那遮掩的部分开始浮现,是啊,这些特质自己父母身上都有,也一直是我不能接受他们的症结所在。可我的模式是去否认,试图掩盖这样事实,所以长久以来,我一般不会跟朋友提起自己的父母,在内心深处,就无法接受到他们身上所呈现的事实。当再把框放大一些,就会看到我拼命拒绝和否定的特质就会不断的出现在我周围,看看,我都吸引了什么?­
 
    接着问自己另外一个问题:“这些特质,是否你自己身上也有?”这次内在反抗的声音就更加的响亮了:“这怎么可能?”可内在的那个觉知是知道的,那是被我深深压抑的部分,那些特质同样在我的身上体现。是啊,如果我身上没有的,我怎么可能看到别人身上的呢?这是一个很残忍的练习,活生生的将自己虚伪的面具撕开,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那就是自己真实的一部分。别人就是自己真实的一面镜子,无论我们看到对方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特质,我们其实都应该感谢对方为我们呈现真实的自己。­
 
    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块磁铁,将一些符合我们内在特性的东西全都吸引过来。也许我们在大脑层面上清晰的否认到:“那些不是我要的。”可到最后我们会发现,那个发生的结果确确就是我们不想要的那个。我们都在无意识地重复父母的生命模式,就如一个案例中的女孩,她有一个酒鬼的父亲,她发誓长大后绝对不找喝酒的男人做丈夫,可生命奇妙的地方就在于此:她相处过的几个男人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喝酒,可是一旦走进同居生活甚至后来结婚,用她的话说就是露出了本相,都是酒鬼。所以她总是选择逃离,她不明白,老天为什么如此折磨她?这样的案例和故事在绝大数的家庭中上演着。­
 
    女孩不知道,无论她多么的讨厌和厌恶酒鬼式的父亲,当她的内在认同父亲,并想拯救父亲时,她就铭记住了父亲身上的特质,并在潜意识(能量磁场)中发送这样的信息,自然而然,她就会吸引到跟父亲同类型的男人。也许她会说:“他们刚开始都很好啊,没有喝酒?”是的,也许是那个男人掩藏了真相,而也可能男人原本真的不喝酒,可是因为他爱她,并同时接收到她潜意识发送过来的信息,为了证明他是爱她的,他就会无意识地改变自己原有的生存形态,来配合到她内在的需求:喝酒。而那个男人都离开她的时候,也许就不会喝酒了也有可能。所以,你的注意力放在那里呢?你必定受其影响。­
 
    这是一个自我观照内在投射的练习,看看我们都对外投射了什么?只要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和环境,你就知道答案了。当我们觉察那个我们一直讨厌、看不惯的那个人,其实对方身上令人厌恶的部分自己也有时,甚至自己的父母身上也有,而对方只不过帮助我们将内在隐藏的部分呈现。这样的觉察,也许我们还会继续会不喜欢对方,可是当我们跟那个人相处时,内在的感觉就会有所不同,感觉不一样,做法和态度就会不一样了。­
 
    所以很多高端的灵性成长课程,如“生命游戏”,包括很多的禅修、静心活动,最终要学习和练习的就是觉察而已,当对自我内在运作模式有所觉察时,只是看着就好,不需要强硬去除又或者想办法融合,只要我们能安静下来聆听,内在我们灵的部分就会有智慧产生,通过我们的身体教会我们如果去处理和经验面临的事情。这是一个很自然呈现的过程,你必须要学习全然的相信自己的心灵,它是具足你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和智慧。 

 

一切外在关系都是自我内在关系的投射
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皆阴阳和合而成。事物内在的阴阳关系,决定了事物与外界关系的状态。
正如果仁的两瓣,只有合为一体的仁在密封完好的核心与天地之气相交,才能孕育并生长成新的生命。一个核心分裂的仁即使侥幸破核而出,也难以保持内在自我的统一。建立在一个内在呈分裂状态的自我基础之上的外在人际物际关系,自然也难免呈现出分裂对抗的关系状态。
如何能将内在分裂的自我重新统一起来,是改变一切外在不和谐关系的前提。也就是说,如果不将内在分裂的自我状态统一起来,是无法建立和谐的外在人际物际关系的。内部的统一是自我完善及完善外在关系的重大前提和不可绕行的首要人生成长课题。
自我统一的前提是父母两神相搏和合的结果,如果父母两精相搏之时,神并不和合,那么自然会造成“阴阳和故能有子”的子的内在精神无法统一也即分裂的状态,分裂的程度取决于两神之间对立的程度。同理,子精神和合的程度取决于父母两神相搏的状态和谐的程度,就像螺丝和螺冒或锁头和钥匙的配套吻合程度一样。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理论上只有父母才能在子尚未定形的阶段通过彼此之间关系的调整(仁道或慈道)来改变子的身心精神状态。如果子的状态已经定形,就只能反过来靠子的觉醒程度并因之调整身心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来改变自己的身心状态并同时逆调父母之间的关系状态了。
所谓百善孝为先,正是说孝道是为人子者建立与父母及天地自然和谐关系的前提,也是修补一切对立分裂不和谐状态的基础。所以,一切世间的善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的,真孝子能感格天地鬼神的力量即在于此。
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废六亲不和国家昏乱已成事实,仁道孝道忠道也就应运而生,舍此则大道永无光复之日矣!

 

放下投射,爱便涌现
时间:2013-10-28 09:54|作者:张德芬|阅读: |评论:
提问:德芬姐姐,你好,我真心想问你一下,我去学跳舞,虽然学得晚,但是我进步很快。有些朋友可能学了半年,甚至更久,跳得也很好。不过,跳完舞以后,她们的眼神给我感觉是,很跩地样子看我,然后我会觉得有点儿不舒服。

 

德芬:
为什么你需要别人对你友善?
我想问一个问题,你有没有问过你自己,为什么你需要别人对你不敌对?为什么你需要别人对你友善?
我想还有一点可能是,“我才学一两个月,她们学半年了,可是我进步很快,学习得很快,所以她们有嫉妒我”这样一种优越感存在。
 
别人都是在帮我们照镜子
其实,她们都是在帮你照镜子,当照到你的优越感时,她们嫉妒了,而你就不舒服了。人都是会互相比较的,像我到现在还是会比较。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很好玩的故事:一种有点儿类似泰拳的有氧舞蹈,我很喜欢跳,因为一边跳,一边打人,这样跳起来很过瘾,但是我的运动细胞很差,协调性也很差,所以每次去班上,我的动作总是要比别人慢半拍,跳得也不好。虽然不会进行比赛,但我总觉得自己不好。有一次,我终于看到一个动作、协调性比我还差的人,就特高兴。她是唐氏症患者,当时我很开心,因为她的动作比我还要不协调。可是后来她冲着我笑了出来,那种天真无邪的笑容好美好美,然后我就开始羡慕她的笑容。刚开始,我跟她比动作,一看到她的笑容好美,而这样美的笑容我都没有后,我也想要她那种笑容。
 
放下自己的投射和不满
人总是会这样比较来比较去的,当你在散发一种很棒的能量时,还要让别人臣服于你,有时候,在暗流底下较劲就是这样子的。可是有一天,当你踏出第一步,完全放下自己的那份骄傲,放下你对她们的投射以及不满,跟他们分享一些好东西的时候,他们也会觉得你其实蛮可爱的。所以最关键的是,你要率先打破这个僵局,然后告诉她们说:“虽然我有时候是有点儿臭屁,可我们还是很喜欢你们的,我向往跟你们之间建立起友谊,我也尊重你们。”臭屁的人不见得就没朋友啊,关键在于你的朋友愿不愿意接受你的臭屁而已。

作者:德芬  来源:德芬演讲


内在的关系模式决定我们的外部关系--投射和认同》

    本文将用到两个心理学名词:投射和认同。我将用我们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来说明这两个概念在本文中的应用。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一个人的外部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他的内在的关系向外的展现。这就是投射。
    对方对你的投射如果被你接受了,或者你对对方的投射被对方接受了,这就叫认同。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
    简单的说:童年时,我们怎么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与其他人相处。但是在你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某一时刻,在某个关系中,你会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在另一时刻,你或许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将“内在的父母”投射到对方身上。
    在外部关系中,你在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向外投射的时候,关系的另一方,也在做同样的事情。这就是人际互动的主要方式。这里所说的互动,不只是我们与其他人的言语的互动,还有来自潜意识的信息的互动。相对于意识层面的言语的互动,潜意识的互动更重要。
    在这这个互动中,内在的关系模式都是基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在6岁前就基本形成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有多么重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一直恒定不变。相反,与其他人、与社会和与自然的每一个互动都是机会,即促进你的心灵改变的机会。当然,这也常常蕴涵着风险,每一个互动也有可能把你的心灵拉进黑暗。
    如果只讨论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可概括为一句话,即,关系并非是两个人的事情,其实是两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的互动。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要跳出来,并从一个近乎旁观的视角审视一下你与他人的互动关系。


    自爱=“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
  现实生活中,我们通过与别人的交往互动,逐渐改变着自己的一些投射与认同的方式,同时也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方式,而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生改变。
    如果我们经常与一些温和、爱和宽容的人相处,他们对我们的投射,常常令我们的内心发生改变。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我们甚至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童年时建立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他们不仅促进了我们的“内在的小孩”的成长,还会改变我们的“内在的父母”,最终令我们学会自爱。
    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一些冷酷的人,他们的冰冷、恨与苛刻也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令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向糟糕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想受这些人的不良影响,我们须养成一个意识:在关系中受伤的时候,适当从关系中跳出来一下,用那双旁观的心灵之眼审视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
    用旁观之眼审视内在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内在的关系对我们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无比重要,直接影响我们的自我成长(成为自己)。
    比如“自爱”,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
    自信,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赞赏“内在的小孩”。
    自立,就是“内在的父母”尊重“内在的小孩”的独立空间。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发现接受自己,爱自己是那么的难?因为假如“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冲突性很强的话,这是并不容易做到的。所以,过于挑剔的父母,很难让自己的孩子学会自爱。做不到还因为,我们常以为自爱与自信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努力去尝试就可以逐渐做到了,我们很少从关系的角度去审视这一点。
    我们不仅要从内在关系的角度上看自己,也要学会从内在关系的角度上去看别人。假若我们学会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这世界上到处是假自信、假自爱和假自尊。
    因为,有太多看似自信自爱的人,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这其实暴露出了一个秘密,他们的强大的自我是伪装的,他们必须要把自己的强大建立在别人的弱小之上。他们内在的关系模式中,有一极----通常是“内在的父母”----过于强大,而另一极----通常是“内在的小孩”----过于弱小,这种非常不和谐的内在关系模式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冲突,令他们很不舒服。于是,他们会尽可能地向“内在的父母”认同,而将“内在的小孩”尽可能地投射到别人身上。由此,这些貌似强大的人,对周围人而言,其实是地狱。
    喜欢嘲笑弱者的强人一定是假强者。最经典的例子是希特勒。小时候,他的父亲常把他打得死去活来,并且一边暴打他一边嘲笑他弱小、意志不坚强。这样一来,希特勒的内在的关系模式非常可怕,一极是“暴虐的强大的老爸”,另一极是“受虐的弱小的小孩”。最终,希特勒意识上彻底认同了“暴虐的强大的老爸”,并将“受虐的弱小的小孩”压抑到潜意识中。然而,“受虐的弱小的小孩”并未消失,相反可能对他的影响会更大,它会时时跳出来,告诉希特勒,他曾经多么弱小多么没用。希特勒不能容忍这个“受虐的弱小的小孩”影响自己,于是他将它先是投射到周围的人,接着投射到其他群体——如犹太人身上,最终将它投射到整个欧洲。
    在与其他人、群体和国家的关系中,希特勒表现得无比坚定无比强大,同时拼命地攻击各种各样的“弱小者”。看上去,他好像是百分百的强人。然而,我们用我们的心灵之眼,从内在的关系这个角度审视一下就会知道,这其实只不过是他内心的病态的关系模式向外展现的结果而已,他以“暴虐的强大的老爸”自居,而将“受虐的弱小的小孩”投射到了其他人、群体和国家之上。然而,这远不能表明他强大,相反表明他有无比脆弱无比自卑的一面。
    希特勒是一个极端,然而,类似他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假若你遇到一个貌似强大的人,但你和他相处非常不舒服,他总是有意无意地用尽一切办法,显示他的坚强并令你感觉自己很渺小。那么,你可以推断,这个人和希特勒有类似之处,他正将他的“内在的弱小的小孩”投射到你的身上。比如有些白手起家的老板,历经难以想象的磨难,才有了成功的一天。这些磨难,令他心如铁石,对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和下岗工人大肆攻击。他的逻辑是,这些人如此脆弱,所以活该挣不到钱,也活该被强者瞧不起。他们之所以攻击那些弱者,其实是他特别惧怕自己会变回那样。他的人生经历告诉他,如果他变成了那样的弱者,没有谁----其实是没有亲人,尤其是最重要的亲人----会同情他,所以他绝对不能陷入那种境地。于是,他绝对排斥自己柔弱的一面,这最终变成,他绝对排斥所有的弱者。但是这类私企老板招的员工,却多是无能之辈,常犯一些低级错误,最终被他嘲弄,然而他又很少开除他们。这是因为,他和这些员工建立关系,正是为了将自己“内在的脆弱的小孩”投射到他们头上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他才能很好地以“内在的坚强的父亲”自居,而将自己胆怯、柔弱的一面投射到员工身上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描绘说,自我实现者的一个人格特征是,一方面疾恶如仇,另一方面对人性的脆弱又无比包容。这,才是真正的坚强,才是真正的强大。
    我们应切记一点,真正的强者绝对不是那些从不怕疼而且总是无情地嘲笑别人的柔弱的人。真正的强者,应该是一方面坚强,另一方面又非常温和、非常富有包容性。


    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投射与认同:
    我老爸的一个朋友的小儿子小丁到南京工作了,工作两个月时,一次见到我,他和我说:“单位的很多人都摆出一副长者的姿态来教训我这个新来的,就像我是一个顽固不化、不懂事的小孩子。”
    这些摆出长者姿态的人来教训他,可以理解为,他们正在向他投射他们的一些东西。一般而言,他们投射给她的,就是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因为这些教训,小丁很容易受到影响。他说“一旦别人有一点表示出不满,我就特别担心,我甚至会有天塌下来的感觉”。
    也就是说,这些人对他的投射,都成功了,都严重影响到了他。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就是小丁认同了这些人投射给她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那些人向他投射,是他们的事,而他认同这些投射,就是他自己的事。
    小丁为什么这么容易认同这些投射,这么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呢?我了解他的爸爸妈妈,他们一直就是这样对他的,他们几乎从来不夸他,而只是一味地挑剔他指责他甚至羞辱他。由此,他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就是“挑剔的内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别人之所以那么容易把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他的头上,是因为他的内心中首先有了一个“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
    这种互动模式令小丁非常痛苦,他渴望摆脱这种痛苦。我给他的建议是,当别人再次动辄指责他时,他要告诉自己,这些人其实是把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投射过来了。这不是他的问题,而是他们的问题。这就是“投射不认同。”
    小丁这些同事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是“挑剔的内在的父母”与“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所以,他们的现实的人际关系,要么是瞧不起别人,要么是甘于被别人瞧不起。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就要明白,他们挑剔你,其实并非是你的错,而是他自己的问题。他是把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了。不过,接不接受他的投射,你是否认同,就是你的问题了。


    我们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不断与别人玩投射与认同的游戏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影响并改变别人,也被别人影响并改变。虽然,这个过程常常进行得如此隐秘,以至于我们很难发觉,但是它时时刻刻在发生。


阅读关键:
1、内在的关系模式决定我们的外部关系。
2、从内在的关系模式重新审视我们的个人成长。
3、和正向的团体交往,这个团体的内在关系模式通过投射认同机制,能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放弃童年时建立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他们不仅促进了我们的“内在的小孩”的成长,还会改变我们的“内在的父母”,最终令我们学会自爱。(团体的影响力是我们个人成长的最佳途径之一。)

 


投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http://www.69jk.cn  2013年11月06日  来源:互联网
  法则一: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

  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自己。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你在发觉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于是发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觉、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们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如果你觉得伴侣对你失去热情,可能是因为你也对他失去热情;就像一位婚姻专家说的:“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

  事实上,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他帮助你了解自己,让你发觉你的阴暗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跟一个人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厌恶,因为他让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则二: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

  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就会怀疑别人的品德;一个对别人不忠诚的人,也会怀疑别人对他的忠诚;一个不正直的、不正经的人,就会把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想歪”,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一个对别的女人有非份之想的人,自然而然地,也会猜疑自己的女人。老遇到讨厌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讨厌的人。喜欢挑人毛病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有毛病;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其实自己才最不三不四。

  如果你很爱发脾气,你就会认为别人常惹你生气,每一件事都可能变成你愤怒的理由。并不是说每一样东西都是错的,而是你会投射,你会把隐藏在自己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你会谴责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你有太多的怒气,所以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能引燃怒火。同样,别人对你说什么,也反映了他们是谁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批评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不满,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他们所批评的“那种人”。

  当你内心走向良善时,你将停止批评别人和对别人的批评产生反弹。如果你对一颗长满苹果的树木丢石头,掉下来的就只会是苹果,不管谁丢都一样。一个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对他怎么样,他显现出来的就只会是平和、良善,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法则三:你内在是什么,就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

  你对外排斥什么,对内就排斥什么。一般而言,那些我们相处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们喜欢且接受的内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也反映我们不愉快且不接受内在的自我。教双方和谐相处,不如教他们让自己内心和谐,那样双方自然会和谐;教他们如何增进彼此感情,还不如教他们增进自我成长,那样彼此关系自然会成长。

  当有人问我要如何改善关系,我总会告诉他们:“首先你要深入内在,除非你内在的问题先解决,否则你不但无法改善,而且会制造更多问题。”

  一个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内在的空虚得到填补,否则就不可能放下别人,也难以解放自己;一个满怀怨恨的人,除非内在愤懑的情绪得到抒解,否则就不可能停止怨怼;一个爱嫉妒的人,除非内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较,否则就不可能停止嫉妒。每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都是内在思想的呈现。你如果无法信任自己,就很难信任别人;你如果无法尊重自己,就很难尊重别人;你如果无法肯定自己,就很难肯定别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别人。

  当伴侣们没有了爱而彼此伤害,我不会告诉他们要如何努力爱对方,而是要求他们先学会爱自己,因为伤害对方其实就是伤害到自己。你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反应出你与自己的关系。如果你不断与自己的内在冲突,那么你也会不断地与别人冲突;如果你自己内在的情感挣扎,那么你也会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挣扎。我们在感情中所遭遇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在的问题。

  我们吸引的关系,都反映出我们拥有的特质,以及呈现我们的内在自我。所以,关系出问题的人,不仅要检讨你跟别人的关系,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关系。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检视的问题:

  “当我观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_____。”(诸如愤怒、恐惧、失控、困惑之类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个自我?”

  “外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

  法则四:你约束别人,自己也会被约束

  你越恨就越束缚,你越爱就越自由。当你掌控别人时,你同时也被掌控;如果你绑住别人,别人也会绑住你。你想想看,当你控制别人,不准他们做这做那,那如果他们不照你说的话去做呢?你会怎么样?你就会不高兴,对吗?你的喜怒哀乐是由别人来决定,你认为他们是被你掌控的吗?不,其实你才是被掌控的。

  以眼还眼,结果是大家都瞎了。如果你不断在记忆中反刍旧的伤痛,你就是给了最初导致伤痛的人、一再伤害你的力量。那就是我为什么说,当你怨恨别人时,表示某种程度上,你也怨恨自己。

  要怎样彻底消灭敌人?把敌人变成你的朋友!你会发现,那些最难得到原谅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谅的人;最难放手的人,正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自身问题的投射 (2012-02-14 20:02:51)
标签:        分类: 默认分类 如果把一个家庭比喻成一棵树,那父母就是树根,孩子就是枝叶。

如果枝叶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定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就像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就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

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然成长?当你成为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的时候。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会担心,这样地放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你知道什么对他的人生道路最好吗?

在孩子面前,我们似乎都是上帝。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一种挟持。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挟持他的心。

在那无明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你对你的小孩做过多少蠢事你知道吗?当一个人在无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他人。你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当你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那部分——越成为你内心中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他才会越来越发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你是上帝吗?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你的“孩子”自己成长。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一个不是它们自己在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


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呗。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而这有什么用处?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


要求、期望、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

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觉者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给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我们对教育应持什么态度?将它的意义下降到最低。没有人需要教育,他们需要自我教育。


别把孩子当“人质”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来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教育。


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也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或修正他。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你都爱他,怎么样你都爱他,你的爱甚至和他无关。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给予你但对你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他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点一下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真爱。你期待他学习好,你期待他做个好小孩,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你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压力。这对小孩的成长有好处吗?我们对我们的小孩没有期待,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呢。

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在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不是真正的爱?


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吗

在当代的幼儿教育中,我们非常强调亲子关系,但存在一个所谓的亲子关系吗?

其实,整个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你与他人的关系。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投射。你与你念头的关系是你与整个世界关系的母体。你所有外在的关系,都是这一关系的投射。因此,严格地说,像不存在其他人际关系一样,也不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因为对一个具体的你来讲,不存在一个外在的小孩,只存在一个内在的小孩。你对你内在小孩的态度,就是你与你外在小孩的关系。

如果你与你的小孩关系混乱了,如何处理好你与他的关系?处理好你与你内在小孩的关系——你和你信念的关系即可。你明白要点吗?家庭中出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是每个人与他自身问题的外在投射。假如你与你的小孩出现了关系障碍问题,要解决的话,请深入你的内部,发现你与你念头的关系。理解你的想法,就会调解你与他们的关系。请注意这一点,这才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根本要点呢。


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

在教育之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就不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有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

原来的宇宙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一个无问题的宇宙。如果你在宇宙中发现了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心”的——而且只能是你自己的心。当心不向宇宙投射问题,宇宙怎会生出自己的问题?如果你处在一个问题重重的世界,那么,反诸向内,去探究你的心。问题一定出现在那里,是投影仪出问题了。

心就是一台投影仪,如果你在生命的画面上看见了问题存在,那么请看一看你的投影仪吧。如果你发现在孩子教育上存在问题,解决的方式一样:先看看你自己的投影仪,然后再检查别人的投影仪吧。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之道呢。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如果我还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还有问题。当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的心还没有实现它自己的圆满。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如果我在孩子问题上,存在着焦虑、担心或要求,那一定说明我的内心还深藏恐惧、狭隘的见解、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无明之相。当我不是安守在觉知上,我问题重重。当我问题重重时,我一定正在我的念头上生死翻滚。无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只要我还痛苦、焦虑或担心,就一定没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没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人类的自醒,一种你的自醒。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圆满。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借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投射与黄金投射(张德芬) [复制链接] 
 

流华 流华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2013-5-29在线时间361 小时精华1阅读权限70分享50UID20454帖子1771积分1172分享2990 威望406 注册时间2011-2-2
金牌板友

 

金牌板友, 积分 11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8 积分UID20454帖子1771积分1172分享2990 威望406 注册时间2011-2-2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发表于 2011-3-27 17:11:42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自张德芬博客

什么是投射?心理学很流行的名词。

投射指的是,我身上、内在有的一些东西,我不承认,或是我压抑了,或是我其实很排斥自己这部分的东西,于是我看不见它们。但是,我可以轻易地在别人身上看到。然后,我会起反应,并且予以谴责。

举例来说,我以前做梦曾经梦到台湾前总统。我的老师在帮我解梦时就问我,你觉得他有什么特质?我说:“我觉得他是一个阴险、卑鄙的小人,自私,贪婪。”

啊,我真的很不喜欢他。连看到他的相片我都会由衷地升起一股厌恶感。他的眼神,尤其令我不舒服。

没想到我老师说,“这些都是你有的,也就是你的阴影。你投射在他身上,所以你这么讨厌他。”呵呵,所以下次你讨厌某人,用一些不好的言辞尽情批评他的时候,可要小心了。你说的都是自己。

我怎么可能是个阴险卑鄙的小人呢?自私、贪婪更是我在自己身上最看不到的特质。原来,我从小可能耳濡目染,或是被耳提面命说:“不可以做一个阴险卑鄙的人。自私和贪婪都是很不好的”。因此,我小小心灵决定,我一定不要做这样的人。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幅太极图,一半黑,一半白。我们一直被教导要活出那白色的一面,因此黑色的一面就被压抑下去了。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有黑有白、有高有低,缺一个另一个就不可能存在。

我们刻意压抑黑的那面的结果,会为自己在外面的世界中树立很多“敌人”,同时,我们会无法全面接纳真实的自己。你的能量,有很大一部分会去遮盖、闪躲、压抑那个你不想看见、不愿接纳的自己。但是,当你全然接纳真实的自己的时候,所有的特质都会在正面的光明中被转化。

另外一种情形就是,如果你看到某人的行为,觉得很不顺眼,你会去批判他。比方说:说谎欺骗别人、误解别人还理直气壮,或是欺善怕恶等等行为。如果你对这些行为特别痛恨,那就表示,你曾经也有这样的行为,而虽然表面上你没有觉察到,可是某个部份的你是心知肚明的。所以,那份对自己的谴责会力道加大地转向别人。

如何接纳真实的自己呢?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宽恕。藉由宽恕你不喜欢的人,接纳别人的过错,你也原谅、接纳了自己。所以,灵修界不是说,你周围的人都是为你而来的?不过说得容易,做起来困难。

对我个人而言,我已经可以收回我的指责和投射,知道一切都来自于我自己。但是,真正的宽恕,要看事情和对象。有的时候碰上了“命门”,真是很困难的。所以,大家一点一点来,先从容易的开始做起。

 

 

即使知道是我的投射,但是别人的有些行为真的让我很难受。

即使知道与我无关,但是别人的言语真的触痛了我。

即使知道我不该这样想,但是我还是一直逃避面对它。

即使知道我的愤怒、悲伤没有用,但是我还是无法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即使……….

我们是如此的身不由己。主要还是因为惯性的情绪在操控。

一个深沉的模式,像计算机里的程序一样在操控我们。

我们之所以会让情绪操控,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面对那个情绪后面代表的痛苦。

也许是:因为不被尊重引起的愤怒,愤怒之下是我不够好的悲伤,之下又是无价值感的痛苦

也许是:嫉妒引起的愤怒,愤怒之下是一个童年的心碎:误以为妈妈爱弟弟妹妹多一点的痛苦!

也许是:被抛弃的愤怒,之下是孤独的恐惧,之下又是童年被遗弃、忽视的心碎。

就这样,每个造成我们不舒服的感受,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故事最终又会指向:一个无价值感的悲伤,被抛弃的痛苦,和不想再经历到的心碎。

可是,我们愈是不想去面对的,却每每在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不断由周边的人事物带来讯息,带来功课,提醒我们,一个古老的伤口正在等待被疗愈。

疗愈之后,你会更开心,更自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因为你收复了一部分被抛弃、压抑的自己。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大家可以试试看,当生活中有让我们不舒服的事情出现时,用这个自我安抚的方法来面对。(资料参考:心灵海教育机构克里斯多夫老师的生命教练工作坊)

1、  看到自己的不舒服à接受自己的不舒服与对方无关的这个事实,而试着去看见:这是你内在一个多年的旧伤被触动了。

2、  自我对话:告诉自己,这个不舒服的经验,是一条让你更加地了解自己的必经之路。它没有对错,不需要你去抗拒或是否认。它出现的目的是要帮助你成长,不是来找碴的。

3、  慈悲地观照自己:觉察自己身体那个部位有紧绷或是不舒服的感觉,把自己的呼吸轻柔而慈悲地带到那里,轻轻地安抚它。

4、  与不舒服的感觉和平共处:透过你的自我安抚,把你那个不舒服的感受全部包容在自己的身体里,不去批判或是压抑。这个时候,你可以呼求不同的更高力量来帮助你。更高力量可以是一个神祗,或是你内在的至善力量,让这个最高力量把光带进来,拥抱着你不舒服的那个部位,像抱着一个受伤的脆弱小孩一样。温柔而慈悲地…………

 

上面第四个步骤,是藉由高频率的正面能量,来中和你低频率的负面能量,在它们整合之后,你就穿越了自己一直不敢也不想面对的负面情绪和痛苦,进而看到真正的自己。

 

 

 

     前面我们谈了投射,还有一种相反的叫做“黄金投射”,这又是什么呢?呵呵,很多读者说:德芬,你好有气质,我好喜欢你的气质,你好恬静,好高雅,好有灵性,我真想像不出你会生气,甚至会想揍你老公呢!这就是黄金投射。

    黄金投射指的就是: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美好特质,其实也是你自己拥有的。只是你从小没有去发掘、连结、活出这些美好的特质,所以你以为你没有。但是,只要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东西,你自己身上一定都有。

    所以,不要羡慕别人哦!当你看到别人身上有你很喜欢的特质时,试着在自己身上去寻找、开发、滋养同样的特质。欣赏别人的特质,不但可以帮助你去看到自己内在也有这些特质,同时也可以让你内在原来隐藏的那些特质逐渐闪耀,对你的生命产生更大的影响。

    当然,我亲爱的读者们对我不但有黄金投射,还加上了“光环”。我真的没有那么美好,呵呵!这些赞美真是受之有愧。

    记得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吗?有一次苏东坡问佛印说,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个佛!

苏东坡好得意,笑着说:“我看你像大便。”他觉得这一回他赢了!

    佛印和尚不急不徐地回答:“你心中有什么,就看对方是什么。”苏东坡又输了这一回
 

 

投射与认同~~~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
  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
  这叫投射。
  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
  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
  这叫认同。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
  所以,不必将关系中发生的事情简单地归到自己身上,或他身上。相反,我们应该多一只眼睛,学会从内在关系的角度上审视你和对方。

   本栏目上周(http://blog.sina.com.cn/u/54764559010008rz)的文章,讲述了心灵成长的前三个定律,其中第三个定律讲到,我们所谓的人格是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即“内在的小孩”与“内在的父母”的关系。并且,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基本在6岁前形成。
  那么,第四个定律就是,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就是我们与他人、社会乃至世界相处的基石。
  简而言之就是,童年时,我们怎么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与其他人相处。
  不过,这个相处模式也有变数。某一时刻,在某个关系中,你会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在另一时刻,你或许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将“内在的父母”投射到对方身上。
  并且,你在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向外投射的时候,关系的另一方,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这就是人际互动的主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互动,不只是我们与其他人的言语的互动,还有来自潜意识的信息的互动。相对于意识层面的言语的互动,潜意识的互动更重要。
  这也不只是我们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的互动,还包括我们通过书本、网络和电视等媒介与其他人的互动。
  这也不只是我们与人的互动,还有我们与其他生灵乃至大自然的对话。
  在这所有的互动中,内在的关系模式都是基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一直恒定不变。相反,与其他人、与社会和与自然的每一个互动都是机会,即促进你的心灵改变的机会。当然,这也常常蕴涵着风险,每一个互动都可能把你的心灵拉进黑暗。
  如果只讨论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可概括为一句话,即,关系并非是两个人的事情,其实是两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的互动。
  要认识这样的互动,我们就需要多一只眼睛,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跳出来,并从一个近乎旁观的视角审视一下你与他人的互动游戏。

他为什么甘于被同学羞辱
  与人相处时,我们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着的那个人,并非是一个简单一致的人。其实,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关系,即这个人的内在的关系模式。
  并且,这个人与你相处时,一定会玩投射的游戏。或者,他会把他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中的“内在的父母”投射给你。或者,他会把他的“内在的小孩”投射给你。
  这几乎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应知道,一个人怎样面对自己,其实反映着这个人的内心。他怎样对待你,其实反映着他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相处模式。
  前天,在一家餐馆吃饭时,餐馆的服务员和我聊起天来,她讲到,有两个男孩常来这个餐馆吃饭,男孩A一身名牌,显然家境很好,男孩B有些寒酸,显然家境一般。
  不仅如此,男孩A还帅气、高大,而且学习成绩似乎更出色。总之,他似乎在各个方面都比B显得出色一些。
  女服务员说,也因此,A趾高气扬,总是很无情地对待B,一会儿说,你怎么能用手吃比萨,简直就是原始人吗!一会儿又说,你怎么这么笨,吃饭的样子真是难看。最后,该结账了,A看似豪爽但其实很尖刻地说,我知道你很穷,当然是我结账了。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势利!”女服务员感慨道。
  “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势利的家庭。”我对她解释说。
  可以推测,A的家庭缺乏平等观念,他的父母和家人不仅瞧不起别人,他们在家中也会彼此制造压力,要是谁在某一方面不够“优秀”就会瞧不起谁。这就在A心中形成了“挑剔的内在的父母”常瞧不起“不够优秀的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有了这样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后,A就会把它带到任何关系中,B只是被他选中的一个而已。

他先在家中习惯了被挑剔
  甚至,A看似很在乎优秀不优秀,但其实,他很喜欢和B这样处处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因为只有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他才可以完美地把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出去。因为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他内心中会有许多冲突和不良情绪,必须宣泄出去,他才会感觉好一些。
  同样,还可以看出,B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大有问题。女服务员说,尽管不断遭受A的羞辱,但B一直笑嘻嘻的,好像没有什么不满。这可以推测,B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是赞同“优秀者”有资格羞辱“不优秀者”的。极可能,B的父母或家人经常拿B和别的孩子做比较,并且会斥责甚至羞辱达不到他们理想要求的B。这导致B和A一样,内心中也有一个“挑剔的内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于是,当外在条件都胜自己一筹的A不断羞辱自己时,有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的B认为这是合理的,自己该被羞辱。
  此外,还可以更进一步推测,当A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的羞辱时,他可能也会安之若素。至于B,他也会去羞辱不如自己的人。
  然而,假若B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另外一回事,讲究相互尊重和平等,那么他就会不吃A那一套,会对A的羞辱加以还击。
  用心理学的术语讲,A羞辱B,是投射,即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强加在B的头上。B接受了A的羞辱,是认同,更准确地说,这叫做投射性认同。但假若B不接受A的羞辱,这就叫做投射不认同。
  投射与认同,这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

 

——————————————————
名词解释:投射与认同

  我们常说,一个人怎么对待别人,其实是这个人的内心的反映。
  这个道理,套用一个心理学术语,就是投射。
  更细致的解释是,一个人的外部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他的内心关系向外的展现。
  譬如,假若一个人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是“挑剔的内在的父母”与“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那么,这个人的现实的人际关系,要么是他瞧不起别人,要么是他甘于被别人瞧不起。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就要明白,他挑剔你,其实并非是你的错,而是他自己的问题。他是把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了。
  不过,接不接受他的投射,就是你的问题了。
  在一个心理学论坛上,23的女孩阿娜写道:“很多人都摆出一副长者的姿态来教训我这个没事找事、顽固不化、不懂事的小孩子。”
  这些摆出长者姿态的人来教训她,可以理解为,他们正在向她投射他们的一些东西。一般而言,他们投射给她的,就是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
  因为这些教训,阿娜很容易受到影响。别说教训了,甚至“一旦别人有一点表示出不满,我就有天塌下来的感觉”。
  也就是说,这些人对她的投射,都成功了,都严重影响到了她。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就是她认同了这些人投射给她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
  那些人向她投射,是他们的事,而她认同这些投射,就是她自己的事。
  她为什么这么容易认同这些投射,这么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呢?原来,她的父母一直就是这样对她的,他们几乎从来不夸她,而只是一味地挑剔她指责她甚至羞辱她。由此,她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就是“挑剔的内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别人之所以那么容易把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她的头上,是因为她的内心中首先有了一个“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
  这种互动模式令阿娜非常痛苦,她渴望摆脱这种痛苦。那么,她可以给自己的心灵多一双眼睛,当别人再次动辄指责她时,她可以告诉自己,这些人其实是把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投射过来了。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他们的问题。
  譬如,就在这个心理论坛上,一个经常以专家口吻训斥别人的网友辱骂阿娜说:“没出息的臭丫头,要是你找我做心理咨询,我会骂死你。”
  在别人看来,这个网友显然不是什么咨询师。如果真是,那么也是一个应该被开除的心理咨询师。然而,即便这么明显无理的话,也严重影响了阿娜,她怯生生地问这个网友:“为什么?”
  显然,这个网友的投射获得了成功。
  其实,阿娜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工作,就可以摆出这个网友的投射了。我对她说,这个网友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中,有一个“内在的中毒父母”和一个“内在的受伤小孩”。现在,她这样训斥阿娜,其实就是以“内在的中毒父母”自居,而将“内在的受伤小孩”投射给阿娜了。这个道理很简单,阿娜明白这一点后,立即就可以笑对这个网友的无理攻击了。
  这就是投射不认同。你有投射的自由,而我有不认同的自由。这样一来,我就不再为你的投射所影响。假若阿娜很生气,并要求这个网友收回她的投射,那么就仍然是在受她的影响,投射与认同的游戏还是会进行下去。现在,阿娜的心灵好像多了一双眼睛,可以跳出来,旁观地看这个网友的独自表演,于是投射就成了那个网友的一个人的游戏,她自然就玩不下去了。
——————————————————

自爱=“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
  心理咨询中,心理医生要通过缜密的工作,改变了来访者一些关键的不良的投射与认同机制。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通过与无数人的互动,逐渐改变着自己的一些投射与认同的方式,同时也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方式,而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生改变。
  运气好的话,我们会遇到一些温暖的过客,他们的温和、爱与宽容可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令我们的内心发生改变。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我们甚至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童年时建立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他们不仅促进了我们的“内在的小孩”的成长,还会改变我们的“内在的父母”,最终令我们学会自爱。
  运气不好的话,我们会遇到很多残酷的过客,他们的冰冷、恨与苛刻也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令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向糟糕的方向发展。
  若想少受到那些残酷的过客的不良影响,我们须养成一个意识:在关系中受伤的时候,适当从关系中跳出来一下,用那双旁观的心灵之眼审视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
  若有了这样一双心灵之眼,你会发现,很多词汇都需要重构。
  譬如自爱,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已讲到,所谓的自爱,如果从内在的关系模式去看,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
  同样,我们可以此类推,自信,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赞赏“内在的小孩”,而自立,就是“内在的父母”尊重“内在的小孩”的独立空间……
  这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也是无比重要的关系。很多人会说,接受自己,爱自己。但是,假若“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冲突性恨强的话,这是并不容易做到的。所以,过于挑剔的父母,很难让自己的孩子学会自爱。
  当然,做不到也是因为,我们常以为,自爱与自信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努力去尝试就可以逐渐做到了,我们很少从关系的角度去审视这一点。
  我们不仅要从内在关系的角度上看自己,也要学会从内在关系的角度上去看别人。假若我们学会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这世界上到处是假自信、假自爱和假自尊。
  因为,有太多看似自信自爱的人,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这其实暴露出了一个秘密,他们的强大的自我是伪装的,他们必须要把自己的强大建立在别人的弱小之上。他们内在的关系模式中,有一极——通常是“内在的父母”——过于强大,而另一极——通常是“内在的小孩”——过于弱小,这种非常不和谐的内在关系模式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冲突,令他们很不舒服。于是,他们会尽可能地向“内在的父母”认同,而将“内在的小孩”尽可能地投射到别人身上。由此,这些貌似强大的人,对周围人而言,其实是地狱。


[ 本帖最后由 南方燕子 于 2008-1-24 11:01 编辑 ]

 

  “投射”

 

    近日看了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接触到了一个心理学名词——投射。

    什么叫“投射”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母亲带着小女儿在街上走,母亲边走边眉飞色舞地和别人聊电话。女儿不小心,撞电线杆子上了,哇哇大哭。母亲很不甘心地挂了电话,骂女儿:“没长眼呀你,一面走一面玩,不撞死你才怪呢。”这位母亲好像是在骂孩子,但细心想想,她有什么理由骂孩子呢?她只是在发泄,她认为自己能一边走一边打电话,女儿也就能一边走一边玩。她没有顾及到,那只是个孩子。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投射效应”了。所谓“投射效应”就是一个人将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犯上面那个母亲同样的错误: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东西,以为别人也会喜欢;自己厌恶的东西,以为别人也会厌恶;看到各方面的条件和自己相似的人在工作、事业中取的成绩,我们会产生一种与成功者试比高低的冲动;做父母的,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为孩子选择学校和职业;凡此种种,都会让我们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明白了“投射”是什么东西,我们就能透过“投射”的影像来了解自己,以免再犯认知上的错误了。这就好比我们得到了一面镜子,只要经常在镜子里照照自己,我们就会得到最大的益处。谁都知道,在镜子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外面的世界。看到的,仅仅是我们自己。


投射法则
 

在地球上我们的面向被反射回来给我们,所有我们察觉到的外在自我,都是内在某个东西的镜子,因此我们看到外在自我的一切都是投射,我们取一个自己的面向譬如倔强,然后想像那个特质是在那些围绕我们周围的人身上。
 

我们常常投射自己的东西到其他人身上,好坏两者都有,然后假设那是他们的内在,而否定这是在我们的内在。

  真相是:

  你只能看到你自己

  你只能听到你自己

  你只能与自己说话

  你只能批评你自己

  你只能赞美你自己

  你在其他人身上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你自己一部分的投射。

 

世界是个人内在的投射
  
    《最初与最后的自由》,第三章
  
    要想了解问题,我们的心不但要完全的、完整的了解整个问题,而且要能够敏锐地追踪问题,因为问题从来就不是静态的。不论是饥饿问题、心理问题或者任何一种问题,永远都是新问题。任何一次危机都是新的危机,所以,要了解问题,心必须永远新鲜、清晰、敏于追踪。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了解内在革命的迫切性,有了内在的革命,我们才能够使外在、使社会产生彻底的转变。不论是谁,只要有严肃认真的意图,都会思考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根本的、彻底的改变社会,这是我们的问题。没有内在的革命,外在的转变则更不可能。由于社会一直都是静态的,所以,任何的行动,任何的改革,如果没有内在的革命,都将随之变为静态。所以,如果没有内在不断的革命,就毫无希望可言。因为,没有内在的革命,外在的行动都是老套,都是习惯。从你和别人,你和我的关系产生的行为就是社会。这样的社会会变为静态。只要缺乏内在不断的革命,缺乏创造性的,心理的转变,这样的社会就没有生生不息的性格。因为缺乏内在不断的革命,所以社会总是越来越静态,越来越僵化,所以也一直很容易破裂。
  
    你和你外在一切痛苦混乱的事情有什么关系?这些痛苦混乱的事情当然不是自己发生的,那是你和我制造的,不是什么资本家,也不是什么法西斯灼造的,而是你和我在我们的关系中制造的。你内在有什么,都会投射到外在,投射到世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什么,感受到什么,你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都会投射到外在。这一切就构成了这个世界。如果我们内在的悲惨、混乱,经过投射,这一切就成了世界,成了社会。因为你我的关系、人我的关系就是社会,社会就是我们关系的产物。所以,如果我们的关系混乱、自我中心、狭隘、小格局、局限于民族,那么,我们就会投射这一切,因而造成世界的混乱。
  
    你怎样,世界就怎样,所以你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这个事实既简单又基本,不是吗?但是,不论是我们和某人的关系或某些人的关系,我们好像都忽略了这一点。我们一直想借着制度,借着观念或价值观的革命,来改变事情,却忘了创造社会的就是你和我。你和我依我们的生活方式,制造了混乱或秩序。所以我们必须从自己身边开始。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注意平常的自己,注意我们平常的念头、感情、行为,这一切都会显现在我们谋生的态度,显现在我们和观念或信仰的关系上面。这一切就是我们平常生活的内容,不是吗?我们都很关心谋生、找工作、赚钱。我们都很关心自己和家人、和邻居的关系。我们都很关心自己和观念、信仰的关系。
  
    这样,如果你仔细检查你的职业,你就会发现你的职业根本是从嫉妒出发,你的职业不只是谋生的手段。社会的构成就是一个不断冲突、不断变迁的过程。社会是从贪婪、从嫉妒出发的,例如嫉妒上级,职员都想当经理,这表示他关心的不只是谋生问题,不只是生存的手段,而是地位和声望。这种态度当然会破坏社会、伤害关系。但是,如果你我关心的只是谋生,那么我们就会找出正确的谋生方式,找出不是由嫉妒出发的谋生手段。在人我关系里面,嫉妒的破坏性最强,因为嫉妒意味权力欲,意味追求地位的欲望。嫉妒最后就是走向政治。嫉妒和政治两者关系密切。普通职员想当经理,就会成为制造权力政治的因素,权力政治则制造战争。所以他必须间接为战争负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破关系的迷雾
多一只心灵之眼,识破人际关系的迷局
心理学:初见某人,莫名喜欢或厌恶,是你内在关系模式的投射
《芳华》:何小萍为何会发疯?
原生家庭与孩子成长(郑丽)
[推荐]七个心理寓言之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