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兴趣


兴趣重要,还有什么更重要?

家庭教育与心理学系列讲座(6)文字实录

 

主讲人:吴骏

 我们经常说有兴趣就能学好一样东西,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很多教育专业书籍里,根本找不到兴趣二字?今晚7点,本微信群里,吴骏先生为您解读相关奥秘,帮您打开这个大众心理学的神话。

好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讲座。今天是家庭教育与心理学系列讲座第六讲,原计划是积极心理学的第二讲,但最近有一个话题引起大家的讨论,那么我们把它说透,再继续说积极心理学。这个话题就是兴趣。首先我们区分一下“心理学”和“大众心理学”。心理学讲究的是调查研究,从实际生活中进行观察,再做研究。大众心理学,指的就是在大众的口头流传的一些说法。这些说法显然不是真正的心理学,它们不是从真实的观察中得来的,缺少研究的依据。但是这些说法呢,还比较实用,有时候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儿。从“大众心理学”走向正儿八经的“心理学”,道路是漫长的。一学习,就发现,我们日常使用的词语,经常是废话,或者是非常表面的/肤浅的话,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

 

比如说这个兴趣。如果我对一件事情有兴趣,我就去了解,去学习它。如果我对这件事情的兴趣下降了,我就不再接触和学习了。这听起来非常合理。先有一个兴趣,后有一个行为,没兴趣就没行为。对于简单的事情,这是成立的。

 

但是对于复杂的事情,这种解释,就不成立了。例如,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学习一门学科,(学问),就是一件相对复杂的事情,这时用兴趣来解释,就解释不通啦。因为我要在好几年里面学习很多材料接触很多人,做很多很多功课,这种学习,是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中完成的事情。

 

好,小结一下。兴趣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不能用来分析复杂的事情,不能用来分析学习。非常负责的告诉大家,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教科书当中,我们一般看不到兴趣这个词儿。有人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如果心理学教育学不谈兴趣,那么谈什么呢?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相关的概念叫动机,和兴趣是有点接近的。动机也是一种比方,人就像一辆车,动机就是驱动力。那么动机从哪里来呢?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如果我现在要学一门功课,叫做教育学,我也许有很多动机。例如,我想用于家庭的教育,那是一个实用的动机。或者,我的上司让我学,我的动机来自人际压力。前一种是内在的动机,后一种是外在的动机。这是动机的一种简单分类:内在的和外在的。

 

好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动机呢,或者其他的动机呢?有可能有啊,例如我觉得这个学问非常好,前面很多年我都没有学过,我现在就是想知道里面的奥妙。这时,我的动机就是探究,就是俗话说的好奇心,求知欲。这种为了知识而求知,是最可贵的。它比实用的动机要强。上面说到的那个实用的动机,就是学了之后用在自己的家庭教育里,是非常不可靠的。因为我可以起请一个家庭教师啊,或请一个家庭教育顾问啊,我可以把孩子交到学校主要让老师去管啊。所以说实用的动机是很不可靠的。

 

好奇,求知的动机,有时候也不一定可靠。如果我自我感觉良好,自己对自己说:“我知道差不多了,哎呀,这个学问教育学就那么回事儿,我已经看了几本书,已经知道大概了。”不求甚解,沾沾自喜,这个动机很快也会消失。

 

外部动机也不可靠,我在上司,我的老板,或我的校长,不可能天天给我施加压力。我完全可以采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办法,慢悠悠的学,不停的拖延。好,那现在还有教师资格考试,是社会上的压力,可是这个考试时间也是短暂的,把考试混过去了,我也就可以不学了。

 

听到这里很多人就在问一个问题了,那既然所有的动机都是不可靠的,外面的压力也不可靠,那怎么办?我们怎么保证孩子一直在学习呢???不用担心啊,我们还有办法。有的家长说,那我们找一个非常英俊或者美丽的老师,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去吸引孩子学习;还有家长说,那我们把教材变得非常有趣,或者我们每天做不同的活动。这些都是办法,因为一个办法不好使,那我们就用很多的办法,就像我们用各种手段去进攻一个鬼子的碉堡,就像吃螃蟹的时候,拿出一整套吃螃蟹的工具。任务很复杂,那我们就用各种手段,同时使用。

 

但是说到底,一个人要长期坚持学习的话,只有一个东西能够支撑她。这个东西叫做知识价值观。知识价值观,这个词比较大,比较抽象,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用法。简单说,就是一个人认为知识具有不可置疑的价值,或者说,这个人笃信:知识能改变他个人的生活,和他周围人的生活。

 

这种信念不会改变。不会因为哪一天一道题没解出来,某一次考试失败,被同学和老师嘲笑一次,更换了一个生活环境或者学习环境,情绪出现了一个小的波动,和周围人有一个小的冲突,就改变这种价值观。古往今来,历史书上的人物咱们不说,就说我周围学有所成的人,或者说,学识到达一定程度的人,都有这种知识价值观的支撑,没有一个例外。

 

知识价值观,就是为知识而知识,为了知道而知道,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目的,这样就克服了急功近利的毛病。时间久了这样的人,你让他不学习他还难受。

 

那么影响知识价值观形成的有哪些呢?我们怎么把知识价值观灌输给孩子呢?不破不立。知识价值观的反面是“反智主义”或“知识无用论”,是对知识的偏见,对各个学科的偏见。由于历史的原因,反智主义,知识无用论,在我们的社会里扎根很深,我们很多人脑袋里面已经有了反智主义,但是自己不一定承认,不一定意识到。那么在和孩子一起长大的过程中,家长就把这个无用论和反智传递给了孩子。我们在家里要反思和反对“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有一个逻辑——“你看某某书呆子,学习学傻了,所以大家不要学习”。这是错误的逻辑,不符合事实。大部分终身热爱学习的人,获得了更高的智力成就,更高的社会成就。这个有大量的事实依据。书呆子,恰恰说明学习很重要,不仅要学习,还要学如何学习,还要学习各种东西。

 

稍微好一点的家长呢,是知识工具论。他们承认知识是有用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呢,是要用毕业证书去换一份工作。这有一定的合理性,社会上确实需要这些。工具论,稍微好一些了,至少它承认知识是有价值的。我们最好既有知识工具论,也有知识价值观。

 

好,说回学习兴趣。如果没有知识价值观在后面支持,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一个孩子是很容易放弃学习的,因为人有逃避劳动的倾向。好逸恶劳是我们的天性当中原来就有的,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几乎每个人都会好逸恶劳。

 

那怎么办?还有一个办法叫作纪律。可以是一个机构来制定,例如学校,可以由家长来制定,最终还是孩子(或学习者)自己给自己制定,最终还是自律。

 

自律即自由。很多家长排斥纪律,源于他们的一个想法——孩子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一旦有了纪律,天性就没有办法发展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自律即自由(Freiheitals Autonomie ,Freedom asAutonomy)。这是有人总结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思想。纪律的最终目的是养成自律,所以纪律和自由是不矛盾的。从小就要培养服从纪律的习惯。当然,现在一些学校里面的纪律是有问题的,可是我们仍然要服从那些应该服从的纪律。

 

在一门学问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耐着性子,到一定的时候,乐趣自己就出来了,这个时候才能谈兴趣。对于几岁的小孩子,培养兴趣的说法还是成立的,只是我们要留意:我们必须同时培养他们的知识价值观,同时培养他们服从学习纪律的习惯(还要培养学习方法,以后再说)。如果单独把兴趣拿出来说,其他的方面不说,那这个兴趣培养就误入歧途了。

 

为什么有的家长或者老师特别强调兴趣呢?有时是受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习惯的干扰。所有的思考,所有的观察,都从儿童这里出发。我们现在还有个东西一定要出来了,在讲课结束前一定要给出来,它叫做“课程三角”。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分别是教师、学生、课程,这三个“东西”在互动。我们观察和思考教学,不能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学生身上,同时要考虑到课程的需要,就是知识本身的需要,学习过程的需要;还要考虑教师的需要。

 

“只有懒惰与任性,才能使一个人自甘暴弃的在“趣味”的掩护之下败退”。

“大概趣味云云,是指年长之后自动作学问之时而言,在年青时候为学问打根底之际恐怕不能过分重视趣味。学问没有根底,趣味也很难滋生”。

“在初学的阶段,由小学至大学,我们与其倡言趣味,不如偏重纪律”。——摘自梁实秋《学问与趣味》一文

 

古往今来,太多人批评过兴趣了。但是,兴趣二字,在简单的问题上,能够解释一些东西,所以很多人还是迷信兴趣。接着梁实秋“倡言趣味,不如偏重纪律”的话往下说,我个人觉得,有了纪律还不够,还需要知识价值观,还需要学习方法,至少需要这三大法宝,才能进入学习的殿堂。

 

如果家长被动等待,说:“哪一天他感兴趣了,一切都好了,都不是问题了。”这恐怕过于天真,是对儿童的放纵,头发白了,那一天也不会到来。因为兴趣并非从天而降,长期的兴趣是思考和行动的结果,而不是行动的出发点。

 

1950年代,美国有一首热门爱情歌曲,ToKnow Him Is To LoveHim,歌名我看可以翻译成《知他即爱他》。学文化,像恋爱,除了千年一遇的天才,大部分人是一边接触,一边了解,渐渐爱上对方。学一门学问,不可能一见钟情,无缘无故,没头没脑的就爱上这门学问。无头脑的爱主要出现在文学中,现实生活中比较罕见,有了也不长久啊。最初的好奇,只是几分钟,最多个把月,那个兴趣完全靠不住的。这就像凭一己之力把朝露变成长河,完全不现实,自己也痛苦不已。请把兴趣从自己的字典里拿掉,没关系的,或者放到字典的最后一页。假使把兴趣二字放在字典第一页,这一辈子捧着这本字典,后果不堪设想。

 

做个总结,兴趣有时候可以解释一些事情,但是在长时间正式的学习当中,对知识价值的认可,学习纪律,包括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是更重要的。我希望更多的家长教师和学生看淡兴趣,暂时把兴趣这个包袱扔下,投入学习之河,踏上学习之路,为了学习而学习,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满足,充盈感。

 

下次讲座我们把积极心理学深入讲一下,讲培养孩子的乐观向上,积极看问题的一些特质。下下次我们要谈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这些讲座都围绕一个主题,就是怎么把孩子教的聪明,阳光,幸福。(据即兴讲座稍作整理,全文完)


提问:您上次说的顺口溜“初学靠兴趣,再学靠纪律”,就很好啊。纪律,自励,他律和自律与自己制造学习的乐趣不矛盾将学习材料趣味化,这很锻炼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想像力,能把学习当成和自己做游戏的孩子,学习起来是很快乐的。

吴骏:我自己编的顺口溜,都忘了。谢谢提醒。完全赞同你的说法。但是,在中高阶段的学习中,有时候,材料有严肃性。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吧。例如,看那个学习任务的目的,如果是一般性的了解,完全可以,也应该适当趣味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效率 心理学依据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如何成为内在动机驱使的人?
2013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演练试卷及参考答案(1)
心理学考研备考知识点之动机
人生第一桩事应是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