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密:泉州中山路是怎样建成的?

一条中山路,千年泉州史。

泉州中山路位于鲤城区,北起爱国路、模范巷口,南抵新桥(顺济桥)头,南北贯穿整个古城区,横向宽度为10米-12米,全长2495米,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商业街之一。

海丝文化在这里交融,东西合璧在这里辉映。

2001年,中山路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2010年,中山路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中山路究竟何时始建?

由何人所建?

与泉州老辈人印象中的南大街是什么关系?

我们采访了多位著名的泉州历史文化学者,查阅诸多文献资料,试图还原这“南北一条街”的前世今生。

源起,那条盛唐时代的大街

1924年,拆除南大街牌坊修中山路。(黄方/供图)

中山路的缘起,

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盛唐。

据《泉州城(中山路南大街)志》记载,唐代久视元年(700年),泉州鲤城置武荣州,唐代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自建城之初起,泉州城的中心地带逐渐形成了一条南大街。

几百年后的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此时的泉州贸易繁盛,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由于拓城的需要,“坊市空间”的南大街自崇阳门、镇南门延伸至德济门,升级为“街市空间”,这时的南大街已经“可容十四匹马齐驱”。

直到民国年间的1923年,南大街大改造,延伸至顺济桥。

这里自古就是泉州商业大街,在民国时期仍有大量的明清民居和牌坊,西侧和南侧有古城墙和城门。

唐代南大街的大致范围(如图中蓝线所划区域所示)

若打开1922年泉州工务局测绘的泉州城市平面图,尚不见“中山路”,而只有“南街”。

直到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

为纪念这一代伟人,

南大街更名为“中山路”。

这是泉州中山公园内的孙中山雕像,公园位于中山北路,二者的名称都是为了纪念这位一代伟人。

据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顾问、泉州海交馆名誉馆长王连茂介绍,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泉州“工务局”成立,开始对泉州旧城区进行测绘和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1922年,“工务局”改名为“市政局”,于6个月中,完成顺济桥头至南城垣连接南大街的中山南路起始段的建设,全路长200米,宽约9米,并埋设水泥排水管道。

中山路初期的连排式骑楼。

王连茂介绍说,1923年初东路军何成濬部入泉,当时著名的华侨陈新政、徐剑虹、戴愧生等人从南洋回国,感慨辛亥革命已过多年,故乡却如此落后,力促东路军总指挥黄展云拆城辟路,兴办市政,黄表示同意,即委刚从菲律宾回国的同盟会会员叶青眼主持其事,叶青眼慨然应允,着手组成泉州市政局,聘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生雷文铨(南安人)为工程师,局址初设于新门街苏氏祠堂,后迁清源书院,又向县商会借款三千元为开办费。

王连茂说,按雷文铨最初的设计,中山路中间有电车轨道,两边是露天人行道,再加上骑楼通道,比如今所见的中山路还要宽很多,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才修成了如今的样式。

这条路,分段修建了十余年

1926年中山路路面修成,举行通车典礼,照片中可见沿街骑楼仍在修建中。(黄方/供图)

据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史图书馆主任黄方介绍,市政局成立后,决定拆除南门城边至指挥巷口一带城垣,沿城基及城边的旷地拓成南接顺济桥头,北至亭前街,长约800米土路面的南新马路(抗战时改名为“中山南路”),1926年修至威远楼,至此整条中山路全线建成,始建时路面是采用拆城的条石铺砌的,1929年改成水泥路面,上世纪六十年代再翻铺一次路面。

据中山南路惠存巷的老居民介绍,惠存巷的尽头原本就是城垣。

1948年的中山路。

此照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钟楼百货大楼下,当时福医大附二院的门诊楼还未建成。图为市华侨中学的学生上街打扫公共卫生。

黄方介绍说,沿路两侧的廊柱式骑楼在拓城修路时同时规划,分期建设,多数由东南亚华侨投资购建,整个建设工期延续10多年,至1935年中山路与东西街十字路口的钟楼建成,并对威远楼到中山公园的北大街进行拓宽改造,纳入中山北路,但路两侧未建柱廊式骑楼。

至此,中山路及两旁建筑全线竣工。

从这些历史脉络可以看出,

中山路始建于1922年,

全面建成于1935-1937年,

由南向北分期分段建设。

中山路平面图(制图陈慧芬)

中山路建成后分为南中北三路段,

涂门街头以南至顺济桥头称中山南路,

涂门街头至钟楼称中山中路,

钟楼以北至华侨新村模范巷口为中山北路。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南音踩街的队伍走过涂山街头(涂门街与中山路交界)。(杨湘贤/摄)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路上三岗亭”,这是市民对当年老泉州城区的形象概括。而这三个岗亭就分布在中山路的三个十字路口。图为钟楼下富有年代感的圆型岗亭。

民国年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泉州城区的过境公路通过中山南路,设有两个汽车公司,最有名的是泉安汽车公司,设在指挥巷口对面,现侨光电影院是1957年在原泉安公司旧址建成的;

而在邻近义全街还有石永蚶汽车公司,南门百货公司即在其原址修建的。

1956年2月,泉州汽车站还位于中山南路,一辆长途汽车刚驶离车站,正行驶在中山南路准备出城。旁边就是著名的中国百货公司泉州商店(南门百货商店,泉州人习惯称之为“南百”)。

听老泉州讲述“我和中山路”的故事。

据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副理事长陈日升介绍,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修建中山路之前,泉州人从南门到威远楼,要经过义全后街、胭脂巷、寮仔街、羊公巷一带。

据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杨清江介绍,当年去厦门,远没有如今方便,需要从中山南路的泉安车站乘车到安海,再从安海乘船抵达厦门,泉安车站在两地交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保护中山路有法可依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泉州城区发生水灾,这是淹过水后的中山路。

中山路建成以来,路面及沿街建筑屡有修改。

最早作为北止点的标志性古建筑威远楼曾于1958年落架修葺,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除,1986年决定重建,并向北移100多米,1987年奠基,1989年建成。

这是当年的威远楼(谯楼),后来拆除重建。

此照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谯楼拆除后,这里成为泉州市人民体育场的南入口。铁门之内是一块大空地,空地后面就是当年著名的灯光球场,远远望去有一幅中国女排夺冠的巨幅海报。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山中路,路边放着电线杆,不远处的钟楼立面挂着巨幅宣传画。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绝佳的广告位置。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山路整治前的花巷口。

这是2001年拍的照片,中山南路与天后路、万寿路交界处的五叉路口。(黄方/摄)

至于中山路的路面及路旁的电线杆更是屡有翻修。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整条路面进行大规模翻修并重建地下管道;

1998年对沿街骑楼立面进行“洗脸镶牙式”修整;

2001年荣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2011年对骑楼进行吊顶、线路管道及空调位置装修。

1998年对建于民国时期的泉南堂拆除重建。

2004年1015日开始钟楼片区及中山北路(钟楼至威远楼段)拓改工程,至2006年全面完成。

2018年,中山路保护提升工程启动。

1997年,中山中路骑楼倒塌,露出平时难见全貌的泉南堂正立面,该堂始建于1867年,照片中的教堂是第三代,建于1929年,20022月拆除重建。(黄方/摄)

2002年12月中山路钟楼俯瞰,当时钟楼片区尚未改造,远处重建的泉南堂外装尚未落架。(黄方/摄)

2004年12月中山路俯瞰,钟楼片区及中山北路拓改工程现场,照片右方为原泉州饭店拆除现场。(黄方/摄)

原泉州饭店(钟楼饭店)及其边上公产楼(后面就是泉州影剧院)的拆除开启了中山北路拆迁改造的序幕。(黄方/摄)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威远楼附近工人们检修电力设备。那时威远楼前的广场上还是清一色石板地面,行人不多,汽车没有。清源山下的村民经常挑着柴草,在此贩卖。(蔡其呈/摄)

近百年的岁月沧桑里,中山路两侧的建筑建设部分屋顶已倒塌、钢筋外露;外立面部分原装修层损毁;部分建筑外立面采用现代手法装修,与风貌不协调;电线、排水、给水等管线埋设时间长,部分已老化……这些都让中山路整体风貌受到了影响。(张九强/摄)

2018年1123日,《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获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批准,于201911日起正式施行。从此,历经近百年沧桑的骑楼建筑保护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迈入了法治化轨道。

2018年,继1998年洗脸式整治后,时隔20年,中山路保护提升工程开工,工程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存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真实完整地保存建筑物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征。

有着厚重历史感的中山路,将恢复其独特的魅力,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山路的最南段。当年最繁华的地段,是进出城的必经之路。

正在保护提升中的中山中路泮宫段。

中山北路,福医大附属二院周边的区域民间也叫做“洲顶”,有市区最高处之意。

中山中路钟楼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0年代泉州老照片:中山路,西街,骑楼,中菜场,钟楼
漫游泉州第三站:天后宫 其实清晨从钟楼踱步中山路,目的地就到了天
泉州优秀近现代建筑
超实用的泉州旅行攻略,带你走遍泉州大街小巷!
海南124|海口——骑楼老街
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泉州游记(5)(全文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