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也是一门学问

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也是一门学问

www.jyb.cn 2012年09月18日  作者:程方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在学生成长中,有许多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要做。准确地了解学生,并积极主动地引导和帮助他们,以利他们健康而全面地发展,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也是一门学问

  ■程方平

  随着新学年第一学期的开学,家长们似乎都舒了一口气,赶快把教育孩子的接力棒交给了学校;学校则紧锣密鼓地开始推进教学,于是各科作业立刻成为学生难以应付的负担;教师也开始干劲十足地推进教学和班级工作,以便让学生更快地从放假状态恢复到紧张的学习状态;而学生们则多是被动地在顺应这些变化,懵懵懂懂、先后不一地进入到学校和教师设计安排好的学习程序中。

  类似这样的现象年复一年地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循环往复,几乎成为习惯定式。但从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从对学生充分负责的角度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少,也很值得关注。

  首先,在学生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或进入高校等明显的过渡时期,学校在开学之初帮助学生尽快地了解和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要比抢时间讲教材、授知识更重要、更具有长远意义。根据一些调研观察,在学校教育的各个衔接过程中,能在两周、一个月之内较好适应新环境的学生不到20%,在2至4个月期间才逐渐适应的学生大约占60%,到学期末,甚至一直不适应的学生约占20%,这种依靠学生自然适应的做法显然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在学生适应的过程中有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适应的状况将得到较大的改善,这便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除了上述明显的衔接过渡外,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小学2-3年级的过渡、初中1-2年级的过渡时期,也因为反抗期和青春期的问题应引起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注意,包括要加强师生、亲子之间的交流、疏导,对数学、物理、化学等较难学科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目前,一些学校在开学伊始就通过家长会、家庭联系簿等形式,将学生在新学段、新学年、新学期以及新课程中所涉及的要求、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出现问题后建议采用的方法等,向家长告知,以求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其做法是非常有效和值得肯定的。

  其次,依据以人为本、多元智能和因材施教等重要教育原则,教师和家长只知道教育的一般规律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包括性格、特长、志向、兴趣、自信程度、意志品质、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家庭和所在环境的影响、社会化能力、生活经验和心理问题等。对于这些信息的获取,不能只靠文字资料和他人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述。如果在开学之初,教师或家长就能和学生真诚、倾心地交流,将会为学生个体顺利进入和适应新的学习阶段作好积极铺垫。其结果是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校和家庭也能根据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进入状态。国内外许多个性化的成功教育案例都强调教育者在实施教育之前要能够倾听受教育者的想法,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若能将这一深入细致的工作做在前面,那么,随之展开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第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都应是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自立自强、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合格公民,所以,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和功能之一。对此,既要让教师和家长明确,也应使学生尽早懂得。教育者在校、在家、在社会上,都应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学会交际、懂得尊重、能负责任、乐于付出、拥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了这些方面的培养和积淀,学生的学习生活将会从被动走向自觉,综合效率将会协同提高。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教学的效果不只取决于说教的精彩和掌握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在真实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如果学校和家长在开学之初都具备了这样的意识,对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则大有好处。

  第四,就学科教学总体情况而言,虽然多年来一直在强调要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但如何能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更科学,关键还在教师有关学科学习的方法指导。一些调研发现,小学的数学,初高中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是学生们普遍惧怕的学科;语文、外语、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生学习困难虽不明显,但学习兴趣却普遍不高。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学科教学开展之前,先将所学课程的专业特点、用途、相关经典、名人贡献、发展前景、著名案例、参考工具书,尤其是相应的思维、学习、记忆、实验、操作,甚至考试、评价等方法介绍给学生,则对其后续的学习大有裨益。

  由此可见,开学之初提倡什么,关注什么,是有效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期,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重要空间。这既要引起学校和教师的关注,也要求得家长和学生的理解与配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18日第5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 教师七怕
钱伟长院士论教学与科研关系
教师假期补课保证书
教育转型时期的一盏灯·读《教育方法学》
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学问课堂”的“双减”表达
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发挥学生特长.doc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