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怎样学习唐朝,这里是最好的见证|文史宴
userphoto

2023.04.26 中国香港

关注

文/莫斯基图

今日的京都、大阪、奈良是古代日本大和民族走向兴盛之地,大阪的难波京、奈良的平城京、京都的平安京等古都对日本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平城京建设于日本学习唐朝的高潮之中,处处以唐朝城市为样板,同时也不乏自身的特色。而早早的失去政治中心的位置又让奈良遭受的兵火不多,所以许多古建筑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成为著名的文化之城。大司马去过奈良,感觉非常之好,本文全方位介绍奈良,看过此文,才能把奈良真正玩透。

请输入标题     bcdef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

文史宴“名城巡礼”征文大奖赛,诚邀各位读者参加!

名城巡礼

各省市的朋友们加油,河南的朋友们相当给力啊:

直辖市:天津

黑龙江:哈尔滨

山西:太原

陕西:西安

河北:邯郸

河南:洛阳  邓州  滑县

安徽:歙县

湖北:宜昌

湖南:长沙

江西:上饶

匆匆忙忙的迁都

1

《万叶集》第一卷第78首歌:

飛ぶ鳥の とぶとりの

明日香の里を あすかのさとを

置きて去なば おきていなば

君があたりは きみがあたりは

見えずかもあらむ みえずかもあらむ

根据《万叶集》的注释,这是和铜三年(710年)从藤原京迁都至平城京的时候,太上天皇创作的和歌。一般认为这里的太上天皇指元明天皇(661-721),她当时其实是天皇,称太上天皇是因为在编撰《万叶集》的时候已经退位但仍然健在。

诗歌是在前往平城京途中写的,但说的主要是怀念旧地。第一句的“飛ぶ鳥の”是枕词,引起第二句的“明日香の里”。今天的奈良县里还有一个明日香村,位置大致与当时的明日香接近,也就是大化改新时朝廷所在之处,这个地名也可以写作“飞鸟”,“飞鸟时代”就是以此命名的。

元明天皇离开藤原京,但她怀念的不是藤原(奈良县橿原市),而是飞鸟。这是因为元明天皇的丈夫草壁皇子(662-689)在迁都藤原前就已经亡故,他的陵墓在今天奈良县高市郡高取町真弓丘陵,正是飞鸟所在的地方。

诗歌的第四、第五句“君があたりは見えずかもあらむ”中的“君”一般认为指的就是草壁皇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自此一别,或许就永远见不到你所在的地方了”。

其实藤原京与飞鸟的位置很接近,而元明天皇即将前往的平城京(奈良县奈良市)则有点远了。确实,飞鸟对元明天皇而言是充满回忆的地方。那里除了是丈夫的陵墓,还有儿子(文武天皇,683-707)、公公(天武天皇,?-686)、婆婆(持统天皇,645-703)的陵墓。

而在元明天皇出生之前,她的父亲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626-672)正是在飞鸟板盖宫诛杀了权臣苏我入鹿,开启了改变日本历史的大化改新。

草壁皇子陵(1)、文武天皇陵(2)、天武天皇、持统天皇陵(3)、藤原京(4)位置

元明天皇是天智天皇之女,她嫁给了天武天皇的嫡子草壁皇子。草壁皇子本应该继承皇位,但他不幸早逝,留下了遗孤轻皇子(文武天皇)。

天武天皇死后,他的皇后(持统天皇)登上了皇位,作为过渡性的天皇,等到孙儿文武天皇成年后(697)就让位。没想到文武天皇也享国不久,只当了10年天皇就死了。这时他的遗孤首皇子(圣武天皇)尚未成年,因此文武天皇的母亲元明天皇只得效仿持统天皇的先例,即位成为过渡性的天皇。

持统天皇即是元明天皇的婆婆,其实还是她姐姐,二人都是天智天皇的女儿。藤原京正是持统天皇年间兴建并使用的都城,而且还是日本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座京城。

这是因为在迁都藤原京之前,日本的天皇或倭的大王们居住的地方都只是“宫”,而仿效中国隋唐的做法,在“宫”的外围兴建棋盘状的道路,在道路之间设置有围墙的“坊”和用于交易的“市”,这在日本历史上是第一次。

藤原京布局

与后世长方形的平安京相比,藤原京的轮廓稍微有点不整齐。这与藤原京的选址有关。持统天皇选择在此地建都是因为它处于神话时代的“大和三山”——耳成山、亩傍山、天香具山的中央位置。持统天皇就作过一首有名的和歌,也就是藤原定家《百人一首》的第二首:

春過ぎて はるすぎて

夏来にけらし なつきにけらし

白妙の しろたへの

衣干すてふ ころもほすてふ

天の香具山 あまのかぐやま

据说这是持统天皇在藤原京居住期间作的和歌。大和三山在古代还有一则神话传说,说的是亩傍山是女性,而耳成、香具二山则是追求她的男性。《万叶集》的注释中记载了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以此为题作和歌追求额田王的故事,还说本是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妃的额田王后来嫁给了天智天皇。

对持统天皇来说,天智天皇是自己的父亲,天武天皇则是叔叔和丈夫,不知道她在歌咏香具山的时候是抱着如何的心情。

藤原京这个看起来很讲究的选址其实有很大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宫殿位于三山的中央,那么作为居民区的“坊”就难以避免会处于比宫殿地势更高的地方,从群臣的宅邸里反而能窥探宫里,给天皇造成了极大不便。此外,当地还是古代大和朝廷的核心地区,旧贵族势力在此地盘根错节,故而迁都是势必要进行的,并且在和铜三年(710)实施了。

《万叶集》卷一第79首歌:

大君の おほきみの

命畏み みことかしこみ

柔びにし にきびにし

家を置き いへをおき

こもりくの こもりくの

泊瀬の川に はつせのかはに

舟浮けて ふねうけて

我が行く川の わがゆくかはの

川隈の かはくまの

八十隈おちず やそくまおちず

万たび よろづたび

かへり見しつつ かへりみしつつ

玉桙の たまほこの

道行き暮らし みちゆきくらし

あをによし あをによし

奈良の都の ならのみやこの

佐保川に さほかはに

い行き至りて いゆきいたりて

我が寝たる わがねたる

衣の上ゆ ころものうへゆ

朝月夜 あさづくよ

さやかに見れば さやかにみれば

栲の穂に たへのほに

夜の霜降り よるのしもふり

岩床と いはとこと

川の水凝り かはのみづこり

寒き夜を さむきよを

息むことなく やすむことなく

通ひつつ かよひつつ

作れる家に つくれるいへに

千代までに ちよまでに

来ませ大君よ きませおほきみよ

我れも通はむ われもかよはむ

这是一首长歌。简单翻译一下诗歌的内容:作者在天皇的命令下离开故居,沿着泊濑川泛舟启程。一路上河流蜿蜒曲折,作者不时能看见故乡样子。船只终于来到佐保川,这里就是新的京城奈良。作者在野外睡觉,看到洁白的月光投在自己的衣服上。夜晚,冰霜凝结起来,河水也被冻住,坚硬得像石头一般。即便在这么寒冷的夜晚里,人们还是在建造房屋,希望这些房子在千年以后也能供天皇居住,而我们也能像现在一样长久侍奉天皇。

第80首是第79首的反歌:

あをによし あをによし

奈良の家には ならのいへには

万代に よろづよに

我れも通はむ われもかよはむ

忘ると思ふな わするとおもふな

这首歌的内涵很简单,其实就是回答上一首歌在末尾的愿望。上一首歌说希望能在奈良住上“千代”,而这首歌则说我们不仅能住“千代”,还能住上“万代”。

《万叶集》说这两首歌作者不详,但从诗中的措辞大概能推断作者应该是个跟随元明天皇前往平城京的官人。平城京的“平城”训读为“なら”,也就是奈良。今天的奈良县、奈良市都是起源于这个名字。

第79首和歌中描述的从藤原京前往平城京的大致路线

《续日本纪》记载,日本朝廷展开迁都的讨论是在庆云四年(707),也就是文武天皇生命的最后一年。在第二年,即和铜元年(708)刚刚痛失爱子的元明天皇下诏迁都,到和铜三年迁都就完成了。

据推测,平城京应该是刚刚完成了宫殿的建设便匆忙迁都了,其他区域的工程则是在迁都后才陆续进行。这也就是第79首和歌中所描述的,作者要睡在室外,而且在晚上还有人建造房屋的情形。

《续日本纪》记载迁都平城京发生在三月,而诗歌中则描述“河水冻住像石头一般”,虽然古今气候有所区别,但农历三月以后的奈良应该不太可能河水还会结冰,和歌描述的时间大概是在和铜三年的冬天,这说明营造工程应该持续了颇长一段时间。

那么建设平城京的负责人是谁呢?一般认为,当时身居右大臣的藤原不比等,也就是藤原氏实际上的氏祖是平城京迁都一事的主持者。但是我们找不到直接证据。

只有元明天皇在迁都的诏书里提到她本人本来认为迁都可以慢慢来,但“王公大臣”却很积极,因此决定要迁往平城京。所谓“王公大臣”,在当时最有分量的莫过于知太政官事穗积亲王、左大臣石上麻吕和右大臣藤原不比等。

左大臣石上麻吕从文武天皇年间便专注于经营九州,先后担任筑紫总领、大宰帅,这些职务可能是遥领的,但从政务分工的角度看来,当时确实存在由石上麻吕负责西海道(九州)、藤原不比等负责其余六道的关系,比如由藤原不比等负责编撰的《大宝律令》,在派出明法博士到各地讲解时,就是向六道派了博士,而西海道却没有。后来迁都平城京的时候,石上麻吕担任旧都留守,说明他确实没有参与新京的建设。穗积亲王只是王家的代表,那么推测藤原不比等是迁都的最高负责人也并无不可。

那为什么左大臣石上麻吕只管西海道,而官位比他低一级的右大臣藤原不比等反而管理其他六道呢?答案当然是西海道的作用最重要了。

以平城京为代表的奈良时代,大体的政策主要是天智、天武路线的延续。天智天皇在诛杀苏我入鹿、发动大化改新后,对内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对外征讨虾夷、出兵朝鲜半岛。然而倭军(倭国在天武天皇时代才改国号为日本)在白村江之战大败于唐军之手,倭人真正认识到唐朝的强大(在此之前,隋朝曾两次征讨高句丽失败),一方面要修整武备,防止可能会发生的唐军入侵,另一方面以唐朝为范本推行政治改革,希望在唐朝军队入侵之前能强化日本朝廷的动员能力。

于是在天智、天武、持统、文武数朝,日本朝廷先后颁布了《飞鸟净御原令》和《大宝律令》,进行了庚午年籍、庚寅年籍两次户口调查,铸造了铜钱“和同开珎”,而藤原京和平城京两座京城的修建,当然也是唐制改革的一部分。

比起修京城,藤原不比等更重要的任务是在各地推行《大宝律令》,并以此来增强朝廷对地方资源的动员能力。藤原不比等的工作是干得不错的,他从日本各地,尤其是东国征集到了大批武器来供给九州的部队。

除了迁都平城京外,他的重要政绩还(很可能)包括编撰《古事记》(有学者认为背诵《古事记》原文的稗田阿礼其实就是藤原不比等)、《养老律令》和《日本书纪》(只是猜测)。编撰这些律令和史书的目的都是要建设一个以唐朝为范本的王朝制度。

《日本书纪》其实本来应该叫《日本书》,本来想要编一部跟中国《汉书》《晋书》等类似的正史,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只完成了《纪》的部分,《志》和《传》没有编出来,因此才变成了《日本书纪》。

藤原不比等当然就是乙巳之变的大功臣中臣镰足的儿子了。天智天皇在中臣镰足生命的最后阶段赐给他最高级的冠位大织冠(他是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个获得此冠位的人),职位从内臣升为内大臣,赐姓藤原氏。藤原据说是中臣镰足出生的地方,也就是藤原京所在的地方了。

然而中臣镰足只是乙巳之变的众多功臣之一,他死的时候不比等只有11岁,更兼日本朝廷在天智天皇死后爆发壬申之乱,藤原氏虽然没被波及,但当初侍奉天智天皇的他们,在天武天皇时代是否仍然被重用,也是没有着落的事情。

日本自古便有流传,认为不比等其实并非中臣镰足之子,而是天智天皇的落胤,因此后来才飞黄腾达云云。但事实上天智天皇落胤这个身份能带来的好处有限,而藤原不比等的成功也还有别的原因。

首先,在镰足死后、不比等长大前,担任藤原氏“氏上”的是同族的中臣意美麻吕;到了文武天皇二年,朝廷下旨让不比等正式继承镰足,而意美麻吕则掌管中臣氏自古以来的宗教事务。由此可见,藤原和中臣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藤原是中臣作为神官系统的命门在朝堂上的代表,这是不比等的政治基础。

另一方面,不比等的女儿藤原宫子几乎在文武天皇刚刚即位的时候(697年)就入内当上了夫人,并在大宝元年(701)生下了首皇子(圣武天皇),这是不比等受重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等文武天皇死后,元明天皇作为祖母守护着文武天皇的遗孤、日后的圣武天皇,不比等是圣武天皇的外公,自然更受元明天皇信任了。文武天皇本来就短命,除了藤原宫子外,他的另一位嫔石川刀子娘也生了两个儿子,石川氏就是此前失势的苏我氏的一支,大概是因为娘家不够硬,石川刀子娘在和铜六年(713)被废,两个儿子也被剥夺了皇籍,圣武天皇成为了唯一继承人。

中臣镰足代表的中臣氏自古以来就是传统日本贵族的代表,反对以苏我氏为领袖的渡来人集团。

中臣氏和物部氏曾联合抵制苏我氏向日本引入佛教,还毁坏了苏我稻目和苏我马子建设的佛寺和佛像。后来物部氏与苏我氏的冲突演变为丁未之乱,物部氏全面失败,而中臣氏的中臣胜海也在动乱中被杀。中臣镰足帮助中大兄皇子铲除苏我入鹿可以看作是中臣氏对苏我氏的反击。

然而政变成功后,本土派并没有清算佛教,中臣镰足还让自己的大儿子(定慧)当了和尚。这可能是因为佛教已经作为国家宗教广为传播,难以逆转了。说起来为何当和尚的是大儿子而不是小儿子呢?莫非真如传闻所说,小儿子不比等是天智天皇所生?咳咳,这就不好说下去了。

藤原镰足(上)、藤原不比等(左)、定慧(右)

再说左大臣石上麻吕。石上氏是什么来头呢?其实就是古代的大贵族物部氏。物部氏自古掌握大和王朝的军队,丁未之乱时苏我氏集合了众多氏族却还是差点打不过物部。物部氏还负责掌管带有武备库性质的石上神宫,因此石上麻吕把姓氏从物部改成了石上。

物部氏虽然是苏我氏的政敌,但他们都曾经在朝鲜半岛活跃过,现在既然苏我氏倒台了,又要派人防御大陆政权的入侵,于是石上麻吕才得到了重用。

然而唐朝最终没有出兵攻打日本,他也没有女儿嫁给天皇(唯一一个女儿后来嫁给了不比等的儿子藤原宇合),石上氏在麻吕死后日渐没落,藤原氏则高居公卿之位直到明治维新,还一度控制了日本的政坛,二者走上了很不一样的道路,这也是时势使然的。

虽然藤原京在运作上存在诸多不便,但当时文武天皇刚刚去世,按照元明天皇的说法,确实是“作之者労,居之者逸。遷都之事,必未遑也。”然而“衆議難忍,詞情深切”,最终在短短两年后就仓促搬到了新京城,废弃仅仅住了十六年的藤原京。仓促迁都的理由是什么呢?这应该跟“庆云改革”有关。

大宝二年(702),日本任命粟田真人为遣唐执节使出使中国。粟田真人是天智天皇时代与唐朝交恶以来日本第一次派遣使者访问,而且国号已经从倭改成了日本,一来是想要与唐朝修好,二来也希望进一步学习唐朝的文化和制度。而刚好当时的唐朝已经被武则天的周朝篡夺,粟田真人的访问十分顺利,唐人认为他“好读经史、解属文、容止温雅”,给了他司膳卿的官职,之后送他回国。

粟田真人回到日本已经是庆云元年(704)了。他此行恢复了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还带回了许多重要的资讯,可谓立了大功,获得田20町、谷1000石的赏赐,在第二年又当上了中纳言。于是日本按照他的建议调整了《大宝律令》的部分条文,做出了不少政策调整,这就是“庆云改革”。

粟田真人所看到的唐朝与日本差异最大的地方莫过于京城了。藤原京的宫殿是建设在正中央的,这也是汉代以来的普遍做法,但唐朝的京城,尤其是长安,皇城布置在北边中央,这就跟藤原京不一样了。按照过往的经验,日本使者出使唐朝后唐朝很可能也会派使者访问日本。日本朝廷或许正是为了迎接唐朝使者,才要匆忙建设新的都城。

为了兴建新京城,朝廷专门设立了“造平城京司”,长官是正四位上阿倍宿奈麻吕和从四位下多治比池守,次官是从五位下中臣人足、小野广人和小野马养,还有一名大匠从五位下坂上忍熊。

多治比池守是已故的左大臣多治比岛之子,天武天皇即位后重用王室成员,作为天皇远房亲戚的多治比岛获得了八色之姓中最高级的真人,同时进入了政坛,多治比池守在造平城京司中大概是王家的代理人。小野广人和马养是小野妹子的儿子和孙子,属于中高级官僚,而坂上忍熊则是渡来人,应该是负责具体的工程项目。

在造平城京司中排在首位的阿倍宿奈麻吕身份颇为特殊。此人的父亲正是名将阿倍比罗夫。比罗夫在白村江之战大败,但宿奈麻吕却在右大臣阿倍御主人死后(703年)接替了阿倍氏氏上的位子。

阿倍比罗夫出身于阿倍引田氏而非阿倍氏宗家(布势氏),而且阿倍御主人的儿子阿倍广庭在当时已经45岁,结果就是宿奈麻吕在成为氏上后平步青云,最终官位是从三位中纳言(阿倍比罗夫是大锦上大宰帅),而广庭则要等到宿奈麻吕死后的722年才当上公卿,当时他已经63岁了。

宿奈麻吕为何可以代替出身更高贵,而且年龄和能力都没有问题的广庭成为阿倍氏的氏上呢?宿奈麻吕在持统天皇去世时担任造大殿垣司,在文武天皇去世时又当过御竃司,当然还是造平城京司长官,他还是后来有名的藤原仲麻吕的老师,教导仲麻吕算术,可见他应该比较熟悉礼仪、工程这些事务,加上他父亲在朝鲜半岛打过仗,他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侄子,也就是后来作为遣唐使在唐朝当上大官的阿倍仲麻吕(晁衡),阿倍氏又是自古以来在朝鲜半岛活跃的豪族之一,因此笔者推测,宿奈麻吕可能是因为熟悉唐风礼仪、建筑而受到了重用。

安部龙太郎在历史小说《平城京》中的叙述是藤原不比等提议,让宿奈麻吕帮助自己修建平城京,以此来弥补他父亲战败的罪过,并向文武、元明天皇举荐他。但阿倍御主人的一个孙女嫁给了不比等长子藤原武智麻吕,也就是藤原丰成、仲麻吕的母亲,可见阿倍宗家与藤原氏的关系也很密切,所以也未必是不比等举荐宿奈麻吕的。

平城宫与平城京

2

那么,由藤原不比等、阿倍宿奈麻吕等人主持修建的平城京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这座新京城依然没有修成完整的长方形。平城京的正北是“平城宫”,相当于中国的皇城。平城宫的南门为朱雀门,从朱雀门往南则是主干道朱雀大路,一直延伸到平城京最南端的罗城门。以这条主干道为中轴线,划分出左京和右京两个棋盘状的区域,这块长方形的城市区域东西长4255米,南北长4787米。右京的北面多出一小块,名叫北边坊,左京的东面多出一个长方形的区域,称为外京。

平城宫迹历史公园游览图

平城宫是平城京的政治中心,在朝廷迁出平城京之后不久荒废,后来对平城宫进行了考古研究并在原址重建了部分建筑,现在成为了平城宫迹历史公园。

平城宫最大的特点是有两套主体建筑,一是正对着朱雀门的第一次大极殿院,二是正对着朱雀门以东壬生门第二次大极殿。大极殿是皇宫最重要的仪式性宫殿,之所以有第一次和第二次之分,与圣武天皇迁都有关,这个下文再详细介绍。在平城宫刚建立时,正中的建筑物群由北向南分别是大极殿、大极殿院和朝堂院,东区的建筑物群由北向南则是内里、朝堂院和朝集殿院。

早期平城宫中央建筑群

重建的第一次大极殿

大极殿、大极殿院模型

内里是天皇、上皇、后妃等居住的地方,朝堂院是能够容纳大量官人,举办朝会的地方,而朝集殿则是朝堂院开门前官人等待的地方。壬生门一线的东区有朝集殿院和朝堂院,应该是天皇日常理政所用,而朱雀门一线的中区则用于更为隆重的仪式,如新君登基的典礼、接见外国使臣、元日朝会等。

东院庭院地图和实景

在东区建筑群的东边有一处东院庭院,现在按照考古研究的发现进行了重建。这应该是附属于东院建筑群的庭院。平城宫东西两个区域的考古研究比较缺乏,不清楚原来具体有什么作用,可能是一些小型建筑群,如圣武天皇登基之前居住的东宫、让位后居住的西宫等,可能就位于这些地方。

另外,天皇还举办一些诸如饮宴、观赏骑射等活动。《续日本纪》记载进行这些活动的场所有松林苑、鸟池塘、南苑、南野等,松林苑基本上确定是在平城宫以北,其他园林的位置则未能确定。

再说平城京。

平城京的基本划分单位是坊和坪。一坪是边长133米的正方形区域,4坪×4坪,即16坪则为一坊,大约是532米的正方形。每坊之间用大路分隔,朱雀大路以西分别是西一坊大路、西二坊大路、西三坊大路和西四坊大路,以东则是东一坊至七坊大路,其中东四坊至东七坊属于外京。从北至南则是一条北、一条南、二条、三条、四条、五条、六条、七条、八条、九条大路。朱雀大路的宽度达到整整74米(藤原京为30米、平安京为82米,长安为147米),其他大路大约是它的一半宽,大路的两侧有沟渠以供排水。

朱雀大路想象图

 在一坊之内区分各坪的是坊间路、条间路、坊间小路和条间小路。每坪之内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住宅地,通常以1/2、1/4、1/8、1/16、1/32的大小来分割。当然也有不少寺院、大臣宅邸和行政用地是独占一坪甚至数坪的。

唐代都城的做法是每个坊都有围墙,并在四面或东西两面设置坊门,但平城京并非如此。原则上每个坪都有围墙,而围墙又分为筑地塀和掘立柱塀两种。筑地塀是比较昂贵的,是用版筑的方式建土台,再在上面加上类似屋顶的结构。掘立柱塀则比较便宜,基本上就是把木柱树立在地基上,然后在柱子间架设木板。

筑地塀

根据考古研究,平城京左京三条一坊、二坊一带的各坪大多建有筑地塀,少数建设了掘立柱塀。当然这一带接近宫城,居住者可能更加富裕。统计结果如下:

 既然每个坪都有围墙,那便不需要整个坊的围墙和坊门了。然而坊门是存在的,即位于朱雀大路的两旁、各条间路、条间小路通往朱雀大路的位置。也就是说朱雀大路有极大的象征国家权威的意义,是国家形象工程。

平城宫当然也是有围墙的,而且用的是宽2.7米、高3.8米的筑地塀,称为“大垣”,总长度达4.5公里。然而那么浩大的工程却难以在短时间内竣工,以至于元明天皇在和铜四年下诏说:“頃聞。諸国役民。労於造都、奔亡猶多。雖禁不止。今宮垣未成。防守不備。宜権立軍営禁守兵庫。”堂堂一座宫城,居然因为围墙没有修好而让天皇担心治安问题,还要专门为此设置卫戍部队。

同为形象工程的还有罗城门。罗城门是正对朱雀门的平城京南门,也是平城京唯一一个“城门”。罗城的意思是围绕整座都市的城墙。然而平城京是否拥有一个围绕整座城市的城墙呢?一般认为是没有的。考古挖掘在罗城门遗址的西面发现了筑地塀,说明在罗城门的两侧应该是建了筑地塀的,但是更远的地方应该就没有围墙,或者使用便宜的板塀了。据记载,罗城门外还有“三桥”,但具体造型不得而知。

罗城门模型

跟藤原京相比,平城京拥有一个具有装饰性质的罗城门和宽敞的朱雀大路,这些面子工程造出来当然是要用的。现在能找到的例子又好几处,如宝龟十年,唐朝使者进京,朝廷派“将軍等率騎兵二百。蝦夷廿人。迎接於京城門外三橋”,这个京城门自然就是罗城门了;《唐大和上东征传》则记载,鉴真和尚来日的路线是筑紫→难波→河内→罗城门→东大寺,从河内到平城京是自西向东走,很可能是故意先绕到罗城门再走朱雀大路、二条大路去的东大寺。这些是外国人来访问的例子,可能新罗使者也要走这条路。其他史料表明,遣唐使出发也要经过罗城门,还有一例是在罗城门举行祈雨仪式。

北边坊与外京

平城京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存在北边坊和外京两个突出去的部分。考古证据表明这两个区域的性质稍有不同。关于北边坊,学术界有几个说法:1.平城京规划的时候就已经存在;2.规划的时候不存在,但因为那一带的西大寺和西隆寺的发展而新增;3.是到了中世以后才被西大寺纳入;4.根本不曾存在。根据考古成果,北边坊没有发现带沟渠的道路,但存在过道路的可能性很高,笔者个人比较支持说法2。

外京则与北边坊不太一样。外京应该是平城京规划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而且条坊的规划与主体区域基本一致,坪内的土地使用却似乎很随意,而且这一带本身地势比较复杂,不像主体区域一样处于奈良盆地的平原部,因此很可能并不像左右京一样布满了住宅。

在八条西二坊、东三坊各有4坪的土地用作东、西市。原则上交易要在这两个地方进行,朝廷有专门的东、西市司两个官署进行管理。他们负责监管货物真伪、度量衡、私铸钱这些与交易相关的事务,朝廷在米价高腾的时候还会在此地卖米。另外,东西市似乎还是乞丐集中行乞的地方。

考古证据还表明,在当初建造平城京的时候,不仅对当地已经存在的聚落进行了迁徙,还把好几个古坟削平了。因此在迁都之前曾专门给需要迁徙的人民发津贴,又让造平城宫司掩埋骸骨、举办祭祀仪式。

大和古道

早在孝德天皇年间,即大化改新不久后,日本朝廷就下令在各处修建道路,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和三道”,即上道、中道和下道,贯穿奈良盆地南北。下道与平城京的朱雀大路直接相连。当初迁往平城京的时候,说此地“四禽叶図,三山作鎮。亀筮並従,宜建都邑”,这里又是奈良盆地的北端,大概就是基于背有靠山的原理,选择了与藤原京交通方便的地点。由于迁都仓促,而且那些居住在京城的官人和为朝廷服务的人(京户)在迁都时也要跟随天皇前往新京,不少建筑物是直接解体搬到新京城的,大和三道和上文提到的水道或许发挥了很重要的运输作用。

奈良时代

3

我们现在简短地介绍一下迁都后的政局动向。元明天皇之所以要在文武天皇死后即位,原因是当时皇族里有许多天武天皇在世的儿子(文武天皇的叔叔们),这跟当初持统天皇即位的理由一样,就是作为过渡期,保证自己的孙子、年幼的首皇子(圣武天皇)能够顺利继承。

然而或许是因为元明天皇无心政务,也可能由于担心首皇子的母亲是大臣之女,会遭到其他皇族质疑(当时皇族通婚是常态),因此她在和铜八年(715,即灵龟元年)让位给女儿冰高内亲王,是为元正天皇,并让首皇子当元正天皇的义子。

之所以在和铜八年让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要等到大极殿完工,才能举行践祚的仪式。藤原不比等作为首皇子的外祖父自然是皇室的天然盟友,但他在养老四年(720)去世,长屋王被任命为右大臣主政,而此时不比等的长男武智麻吕和房前并列为公卿。

长屋王的父亲高市皇子是天武天皇的长子,在持统天皇时代担任过太政大臣,而母亲则是天智天皇的女儿御名部皇女,即元明天皇同父同母的姐姐;长屋王又娶了元明天皇的女儿、元正天皇的妹妹吉备内亲王为妻,身份可谓十分显赫。

养老五年(721),元明上皇去世,她临终前接见了长屋王和藤原房前,任命房前为内臣,于是长屋王主持外朝,房前则负责内朝。三年后(神龟元年,724),元正天皇让位于圣武天皇。但长屋王与藤原氏、圣武天皇之间很快就出现了矛盾。首先是即位之初双方就圣武天皇生母宫子的尊号有不同意见,之后长屋王让自己与吉备内亲王的子女获得皇孙的地位,似乎是想要让他们继承皇位。

另一方面,圣武天皇与藤原不比等之女光明子在神龟四年(727)闰九月诞下一子,取名为基王,并在出生仅一个月后立为皇太子。十一月,大纳言多治比池守率领百官到藤原不比等的旧居拜贺皇太子。多治比池守就是那个参与过修建平城京、与阿倍宿奈麻吕同为造平城京司长官的人,他当时在朝廷的位置仅次于长屋王(藤原武智麻吕还只是中纳言),由他带领百官拜贺,多少说明了长屋王对立太子一事有所不满。

第二年(神龟五年,728),局势出现了变化。八月,皇太子生病,圣武天皇下令造观音像、写经和大赦,又到诸陵墓祭祀。然而这些举措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九月,皇太子病死。

次年(神龟六年、天平元年,729)二月,左京人漆部君足、中臣宫处东人密告,说长屋王“私学左道,欲傾国家”,具体的内容大概就是指他用巫蛊之术弄死了皇太子。于是天皇派式部卿藤原宇合(不比等第三子)等人率领六卫兵包围了长屋王的宅邸,又派舍人亲王、多治比池守、藤原武智麻吕等人进入长屋王家里问罪,长屋王、吉备内亲王以及二人的儿子桑田王、葛木王、鉤取王自尽。

这就是著名的“长屋王之变”。在这件事件后,藤原武智麻吕升为大纳言,房前兼任中务卿。天平元年八月,立藤原光明子为皇后。这是日本历史上非皇族出身首次立为皇后,按照过去的传统,皇后在天皇去世、皇子年幼的情况下可以暂时当天皇,当然后来再也没有任何皇后这么做过,但光明子立后一事象征着藤原氏地位的极大提高。

藤原不比等邸(法华寺)与长屋王邸

藤原不比等与长屋王的宅邸其实相距非常近。长屋王邸位于三条东二坊,藤原不比等邸则跨域一条与二条东二坊。藤原不比等死后,宅邸传给了光明皇后,立后后作为皇后宫,最终在天平十七年(745)在光明皇后的意愿下改为寺庙,即今天的法华寺。其实不比等还有一个女儿名叫藤原长娥子,是长屋王的妾,与长屋王育有三子一女,长娥子与这数名儿女由于是不比等的子孙,因此在长屋王之变中躲过一劫。想来长屋王与藤原氏在执掌政权、互生嫌隙之前或许也是常常串门的亲戚。

长屋王邸迹

长屋王邸模型

法华寺

藤原宇合、麻吕(不比等第四子)在天平三年(731)也成为参议。藤原不比等的四个儿子武智麻吕、房前、宇合、麻吕合称藤原四兄弟,是藤原氏四家(南家、北家、式家、京家),但实际上三个兄长都是一母所生(苏我娼子),唯有藤原麻吕是庶母所生,藤原四家中京家的地位也是最低的。

藤原式家和京家得名自族祖的官职(式部卿和左右京大夫),而南家和北家则源自宅邸的位置。武智麻吕和房前各有一位女儿入内,她们也分别称为“南殿”和“北殿”,可惜我们现在并不清楚他们的宅邸位于平城京的何处。

在之后的数年间,武智麻吕晋升为右大臣,藤原四兄弟执掌朝政。然而到了天平九年(737),平城京爆发天花疫情,藤原四兄弟竟然相继染病全部病死。最终武智麻吕的官位是正一位左大臣(后赠太政大臣),房前是正三位参议(赠正一位左大臣,后赠太政大臣),宇合是正三位参议,麻吕是从三位参议。

藤原四兄弟之死被认为是长屋王恶灵作祟。为了补充空虚的朝廷,长屋王的亲弟弟铃鹿王被任命为知太政官事,橘诸兄升为大纳言,武智麻吕的长子藤原丰成也当上了参议。

橘诸兄本来名叫葛城王,父亲名叫美努王,是敏达天皇的三世孙或四世孙,母亲名叫县犬养三千代。美努王死后,三千代改嫁给藤原不比等,生下光明皇后。她应该长期在宫中担任女官,元明天皇赐姓橘,后来葛城王及其第佐为王继承了橘氏,改名橘诸兄、橘佐为。天平十年(738),橘诸兄升为右大臣,成为公卿的首席,一直执掌朝政到天平胜宝八岁(756),还是大臣首个生前叙正一位的人(武智麻吕是临终前授予正一位)。橘诸兄政权之所以能够成立,自然是因为他是光明皇后的同母异父兄长。

在橘诸兄政权之下,藤原氏势力衰退。天平十年(738),大养德守藤原广嗣迁为大宰少贰。大养德就是大和(やまと),这相当于京畿一带的行政长官调任为地方官,在藤原广嗣看来自然是左迁,他在两年后(天平十二年,740)谋反并被官军平定。事后,广嗣及其弟纲手被斩首,其余两个弟弟被流放,还有两百多名官人被牵连。藤原广嗣是藤原宇合的长子,藤原式家在这次事件中遭受了严重打击。

藤原广嗣是圣武天皇的表弟或外甥,至亲叛乱对圣武天皇影响极大,他在藤原广嗣之乱尚未平定时便巡幸东国,之后没有回平城京而是下诏新建恭仁京,让五位以上官人前往新京,还把平城京大极殿、东西市也搬了过来。恭仁京所在的地方据说是橘诸兄的势力范围内。天平十三年(741)元日就在恭仁京受朝,当时宫垣尚未完工,只能用帷幕代替。

迁都恭仁京的原因可能是嫌弃平城京晦气,也可能是要脱离藤原氏的势力范围。把平城京大极殿解体并搬往恭仁京的工程至天平十五年(743)才完成,据说“用度所費、不可勝計”,但在此后他先后迁往难波京、紫香乐宫。天平十七年(745)五月,地震,为此举办了法事,并以此为契机向官人、僧侣询问迁都之事,结果大家都认为应该返回平城京,于是在当年迁回平城京。据说“恭仁京市人徙於平城,暁夜争行、相接無絶”。

圣武天皇的行幸路线

圣武天皇回宫后,在平城宫内里的南边修建了新的大极殿,而旧大极殿就留在了恭仁京,后来送给了山背国(即山城国)国分寺。第二次大极殿的地基结构现在还保留着,而本体去向不明,一说是搬到了后来的平安京去。

奈良时代前后平城宫建筑物的不同

圣武天皇在天平十年(738)将他与光明皇后所生的女儿阿倍内亲王(孝谦天皇)为太子,这是日本史上唯一一个女性太子。他的另外一个儿子安积亲王死于744年(一说是被藤原仲麻吕杀害)。

圣武天皇在天平十五年(743)曾发愿要造一尊卢舍那佛像,来为当时天灾人祸不断的日本祈福,佛像铸造的工作在天平十七年(745)开始,最初打算安放在紫香乐宫附近的甲贺寺,但后来因为返回平城京而改为东大寺。

大佛在天平胜宝元年(749)完工,圣武天皇参观了佛像后非常感动,并决定让位、出家。他在当年八月让位于孝谦天皇,之后一度居住在药师寺,后来又回到了平城宫。天平胜宝四年(752),朝廷举办了盛大的大佛开眼供养会,天平胜宝八岁(756),圣武天皇去世。

东大寺卢舍那大佛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佛像

《大佛缘起》描绘的景象

孝谦天皇登基后,光明皇后的皇后宫(原藤原不比等邸)改为紫微中台,藤原仲麻吕(藤原武智麻吕次子)任紫微令,这是事实上的权力中心。在藤原仲麻吕势力崛起的同时,橘诸兄遭排挤,于天平胜宝八岁(756)辞官,同年圣武天皇病死,临终前立道祖王(天武天皇皇孙)为太子。

次年,橘诸兄郁郁而终,同年太子被废,之后爆发了橘奈良麻吕之乱。橘诸兄之子奈良麻吕以谋立新君的罪名被捕,同时长屋王与藤原长娥子的儿子安宿王、黄文王、盐烧王以及原太子道祖王都受到牵连,连藤原武智麻吕的长子藤原丰成(右大臣)也被贬官。此次事件后,藤原仲麻吕的势力进一步扩大。

藤原仲麻吕的住宅名叫田村第,位于四条东二坊。可能是因为内里工程一直在进行,孝谦天皇即位后基本不怎么住在平城宫,而是住在不同的离宫之中。她有时候也住在田村第,因而将田村第称为“田村宫”。藤原仲麻吕有个儿子藤原真从早逝,他让真从的遗孀嫁给舍人亲王的儿子大炊王,并在光明皇后的支持下立大炊王为太子。

橘奈良麻吕之乱爆发时,据说乱党的阴谋就是一边派兵包围田村宫,另一边到皇后宫取“铃玺”。玺是玉玺,铃指的是驿铃,是用来征用驿站的马匹、劳力的。橘奈良麻吕一党打算先杀害天皇、太子,再劫持右大臣藤原丰成,用铃玺号令天下,另立新君,但是在执行计划前就事发败露了。

田村第位置

田村第遗址

 驿铃

天平宝字二年(758),孝谦天皇让位于大炊王(淳仁天皇,又称淡路废帝)。藤原仲麻吕权势日益增长,淳仁天皇赐他改名为“藤原恵美押胜”,姓藤原惠美朝臣,还对官职制度进行了唐风改革,他本人当上了最高的官职太师(即太政大臣),父亲藤原武智麻吕和叔父藤原房前也都加上赠太政大臣。

然而光明皇后在天平宝字四年(760)去世,之后孝谦上皇与淳仁天皇、仲麻吕之间逐渐变得不和。孝谦上皇与淳仁天皇行幸小治田宫与保良宫,回平城京的时候淳仁天皇回到平城宫,孝谦上皇则去了法华寺(原皇后宫),两派的不和浮上水面。

天平宝字八年,孝谦上皇收回了淳仁天皇的铃印,藤原仲麻吕盗走太政官印逃跑,最终被杀,淳仁天皇也被废,孝谦天皇事实上重祚。由于她曾在法华寺出家,因此也成为了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个即位时是出家状态的天皇。她在当上皇期间被称为“宝字孝谦称德皇帝”,历史上把她第一次当天皇期间称为“孝谦天皇”,第二次则称为“称德天皇”。

称德天皇晚年重用和尚道镜(在保良宫卧病期间负责看病)和吉备真备,还一度有让位给道镜的打算,但最终在群臣的阻挠下没有实行。称德天皇死后,道镜被贬到下野国并死在了那里。

《大佛开眼》中由石原里美扮演的孝谦天皇

称德天皇死后,群臣推举天智天皇皇孙白壁王继位,是为光仁天皇。光仁天皇的继位意味着天武天皇一系天皇的终结,皇位回到天智天皇一系。光仁天皇的妻子是称德天皇的妹妹井上内亲王,但在光仁天皇即位后不久井上内亲王(皇后)及其子他户亲王(皇子)被废,不久病死(一说被杀)。光仁天皇长子山部亲王(桓武天皇)成为皇太子。

当时平城京的各大寺庙拥有极高影响力,故桓武天皇即位后不久便着手迁都到山城国。最终在延历三年(784)迁都长冈京,延历十三年(794)迁都平安京。

在桓武天皇一朝及平安时代初期,长期远离政治中心的藤原式家因为拥立光仁、桓武两代天皇有功,迎来了家族的鼎盛时期。负责营造长冈京的也是式家的藤原种继,然而藤原种继却在监督宫殿营造时被射杀,桓武天皇之弟、皇太子早良亲王也受到牵连而被流放。他在流放途中绝食而死。

早良亲王是桓武天皇的同父同母弟弟,早年在东大寺、大安寺出家,桓武天皇即位后在光仁上皇的建议下还俗并立为太子。这大概是因为当时桓武天皇的长子安殿亲王(平城天皇)年幼,而早良亲王没有儿子,正好能充当过渡性的天皇。

早良亲王之所以被废,一可能是桓武天皇并不满意父亲的安排,也有可能是因为他曾在奈良大寺院出家,确实想要阻止迁都。早良亲王死后日本天灾人祸不断,据说是亲王怨灵所致,桓武天皇追尊早良亲王为“崇道天皇”,后来平城天皇又在琏珹寺建造了崇道天皇社,祭祀早良亲王的怨灵。

崇道天皇社

正如其天皇号所暗示一般,平城天皇是最后一个与平城京关系密切的天皇。他在延历二十五年(806)继位,大同四年(809)便让位给弟弟神野亲王(嵯峨天皇),并立自己的儿子高岳亲王为太子,之后移居旧都平城京。

平城天皇在当太子期间的东宫妃是中纳言藤原绳主的女儿,结果这位东宫妃的母亲藤原药子(藤原种继之女)反而跟平城天皇发生了关系,桓武天皇禁止藤原药子进入东宫,但到平城天皇即位后又把她召了回来。

藤原药子与其兄长藤原仲成本就反对平城天皇让位,之后又密谋要让朝廷放弃平安京重新迁回平城京。结果嵯峨天皇先发制人,剥夺了藤原药子兄妹的官位,平城上皇举兵入东国,但被坂上田村麻吕(征夷大将军)的军队阻隔,最终只能放弃。

最终平城上皇出家,藤原仲成被杀,药子自杀,太子被废,最终平城上皇在平城京终此一生,他的陵墓就在平城宫的北边,正对着第二次大极殿。

废都后的奈良

4

平城天皇死后不久,平城京便荒废了。《日本三代实录》记载日本贞观六年(864)时平城京已经不复存在,沟渠、运河都被填平,道路也被用作田亩。当地人把第一次大极殿遗留的地基称作“大黑芝”,大黑即是大极之误。

虽然平城京在迁都后日渐荒芜,但当地的大寺院却日益隆盛,在废京后便成为了宗教与文化中心。其中以“南都六宗”、“南都七大寺”最为有名。

南都六宗是佛教的六个宗派,分别是三论宗(元兴寺、大安寺)、成实宗(元兴寺、大安寺)、法相宗(兴福寺、药师寺)、俱舍宗(东大寺、兴福寺)、华严宗(东大寺)和律宗(唐招提寺)。南都七大寺则是东大寺、兴福寺、元兴寺、大安寺、西大寺、药师寺和法隆寺。法隆寺是圣德太子在斑鸠建立的寺院,实际上并不位于平城京,因此有时也用唐招提寺代替法隆寺。

由于寺院隆盛,在平城京荒废之后,大多数原来的道路都不复存在,只有通往各寺院的五条条间路、二条大路、一条南大路、三条大路等继续使用。平城京主体后来逐渐变为田园,而原先外京及外京之外以东大寺、兴福寺为主的地区则逐渐发展为今天的奈良市。故而学者指出,“奈良城市并非平城京的嫡子,而是平城京的庶子”。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奈良一带的主要寺院。

东大寺位于外京二条以东。神龟五年(728),圣武天皇与光明皇后的儿子基王(皇太子)夭折,因而在此处的若草山山麓建山房,让九名僧人在此居住以为皇太子菩提祈福。不久后改名为金钟寺,天平十四年(742),金钟寺成为大和国国分寺。天平十九年(747)铸造大佛时已改名为东大寺。

在铸造卢舍那大佛的同时,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还向东大寺赠送了大量物品,这些物品收藏在有名的正仓院内,里面有不少来自唐朝、西域、波斯等地的工艺品、美术品,还包括了“天下第一名香”兰奢待,“蘭奢待”三个字其实就是“东大寺”的意思。另外,东大寺大佛殿有世界最大木造建筑之称。

东大寺南大门

东大寺大佛殿

兰奢待

兴福寺的前身是中臣镰足之妻为祈愿丈夫疾病康复所建,随着都城的数次迁移而迁往不同的地方,最终在和铜三年(710)由藤原不比等迁往现在地,即外京三条七坊。

兴福寺长久以来是藤原氏的氏寺,受到藤原氏,尤其是在平安时代掌权的藤原北家保护,还实际控制了春日大社(由藤原房前之子,左大臣藤原永手建立,拜祭藤原氏、中臣氏的氏神,位于兴福寺以东、东大寺的东南方)。

在平安时代,兴福寺掌握了大和国多数庄园,而在镰仓、室町时代,大和国不设置守护和守护大名,兴福寺就是实际上大和国的统治机构,战国大名筒井家本身也是兴福寺的众徒。直到织丰政权成立后兴福寺才向武家臣服,兴福寺与春日大社合共知行为21000石。

兴福寺

春日大社

元兴寺位于兴福寺以南,主要在外京三条七坊,还有两坪位于四条。是苏我马子在飞鸟所建飞鸟寺移至平城京而建的。

元兴寺

大安寺位于左京六条、七条东四坊。据说是圣德太子所建熊凝精舍移至平城京而建。

大安寺

西大寺位于右京一条三坊。据说是孝谦上皇为祈愿击败藤原仲麻吕而建。

西大寺

药师寺位于右京六条二坊。据说是天武天皇为祈愿皇后(持统天皇)病愈而建,后移至平城京。

药师寺

唐招提寺位于右京三条二坊。本是天武天皇之子新田部亲王的宅邸,后改作寺庙,是鉴真晚年居住的地方。唐招提寺的讲堂是平城宫东朝集点改筑而建,是现存仅有的平城宫建筑物。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讲堂

南都七大寺位置

南都七大寺及春日大社在今天的位置

在法华寺,也就是藤原不比等第的东北角落还有一座小寺,名叫“海龙王寺”。这座寺庙据说是光明皇后为玄昉所建,玄昉是日本高僧,曾跟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一起访问唐朝,并带回了大量经卷。

据说玄昉回国途中遭遇风暴最终得救,因此此寺庙名叫海龙王寺。然而此说法大概不能成立。实际上海龙王寺所在的地方是平城京内少数违反条坊道路建设的地方之一,很可能海龙王寺在平城京建设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为了保存该寺而改变了那一代的条坊设计。

海龙王寺位置

今天的海龙王寺位置

自平安时代以来,奈良诸寺社势力强大,与近江国的比睿山延历寺齐名,合称“南都北岭”。平治之乱(1160)后,大和国成为了平清盛的知行国。平氏一门要在大和国全境实施“检断”,即行使司法、裁判等权力,这侵犯了奈良寺社,尤其是兴福寺、东大寺的传统特权,两者间矛盾日渐积累。

治承四年(1180),以仁王颁发令旨讨伐平家,源平合战爆发。诸寺院趁机开展反平家活动。平清盛派手下妹尾兼康率领500名士兵到奈良,让他尽可能用和平手段解决矛盾。然而寺院一方(大众)却逮捕、斩首士兵60人,将首级在猿泽池边排成一排。

此举当然激怒了平清盛,他派平重衡、平通盛派40000军队讨伐,大众7000人在般若寺、奈良坂建设防御工事抵抗,但平家军队还是占领了般若寺,并在晚上放火燃烧附近的民居,结果火势蔓延,把东大寺、兴福寺大量建筑焚毁,僧侣、民众遇害数千人,连卢舍那大佛也未能幸免,所幸正仓院保存了下来。

东大寺、兴福寺、般若寺位置

兴福寺(图片上方)、猿泽池(图片下方)

猿泽池

南都烧讨事件后,东大寺与兴福寺的庄园被全数没收,别当(长官)也被更换。但在次年(1181)平清盛死去,有流传是因为南都烧讨遭了报应,后来在平清盛之子平宗盛和镰仓幕府的源赖朝支持下,东大寺、兴福寺得到重建。

东大寺另一次遭受打击是在战国时代。

永禄七年(1564),控制京都一带的大名三好长庆病死,侄子三好义继继承。次年(1565)三好家重臣“三好三人众”(三好长逸、三好政康、岩成友通)拥戴义继并杀害了征夷大将军足利义辉。

三好家另一名重臣是松永久秀,他深受三好长庆信任,而且负责维系与将军的关系,因此三人众暗杀将军相当于对松永久秀开战。松永久秀先发制人攻打了与三人众关系密切的筒井顺庆(与兴福寺关系密切的大名)。

然而松永久秀麾下只有6000兵,在三人众率领的15000军队下节节败退,同时三人众打算立足利义辉的从弟足利义荣为将军。永禄十年(1567),事情出现了转机,三好家家督三好义继不满被三人众操纵,投奔了松永久秀。松永久秀带着三好义继转移到东大寺附近的多闻山城,而三人众则率军驻扎在东大寺。

双方对峙了六个月,期间发生过多次冲突,松永一方显现劣势,最终松永久秀决定奇袭东大寺并成功。结果是东大寺包括大佛殿在内的主建筑物再次被毁,大佛的头部也被焚毁,据说南大门内设置的金刚力士立像中也留下了不少子弹。

三好家支配的主要据点

多闻山城与东大寺位置

东大寺南大门金刚立像

这次战役被称为“东大寺大佛殿之战”,胜利的松永久秀一方控制了大和国,同时也留下了毁佛的骂名。后来在三好三人众的攻击下松永久秀依然节节败退,最终织田信长入京清扫了三好家的势力,松永久秀把有名的“九十九发茄子”送给信长,保住了自己的居城并成为了织田家臣。

除了多闻山城,在原平城京附近所见最有名的城当数大和郡山城。郡山城位于原罗城门以西,早在10世纪,奈良一带的众徒便在此筑城。东大寺大佛殿之战后,筒井顺庆失去了筒井城,之后便以郡山城为居城。

之后筒井顺庆归顺织田信长,天正八年(1579)织田信长下令大和国只能保留一座城,而郡山城便是唯一保留的城,且在明智光秀的监督下进行了扩建。

筒井顺庆死后,丰臣秀吉将筒井家改封,丰臣秀长成为了新城主。后来丰臣秀长一脉断绝,增田长盛成为新城主,但增田长盛在关原之战后也被流放了,德川家康让筒井氏回归郡山城。筒井氏在大阪夏之阵时作战不力,在江户时代,郡山城先后由水野氏、松平氏、本多氏和柳泽氏担任城主。

大和郡山城

奈良地方还居住着一个有名的家族:菅原氏。

早在和铜元年(708)平城京迁都的时候,就曾“遷菅原地民九十余家給布、穀”。当时的菅原氏叫土师氏,在光仁天皇年间才改为菅原氏。现在奈良以西(平城宫西边)一带还有菅原町地名。

菅原氏最有名的人当然是菅原道真(845-903)。菅原道真正是出生在菅原町一带,他由于学问出色、能力过人又非常忠诚而在宇多、醍醐天皇两朝得到重用,破格提升为右大臣,但最终遭谗言而被贬官。死后天灾频发,是日本三大怨灵之一,同时又是日本人崇拜的学问之神。

菅原氏的一个分支是柳生氏,出自奈良东北方向的柳生町。战国时代,柳生宗严侍奉松永久秀,在丰臣政权下被没收了领地,之后侍奉德川家康并在江户时代建立了柳生藩。江户时代,奈良一带的主要大名就是柳生藩。另外,江户幕府还设立了南都奉行,负责监视奈良寺院等。

现代的奈良市

5

明治维新后,奈良是大和镇抚总督府、奈良县、奈良府的官署所在地,但要到明治三十一年(1898)才正式设立奈良市。明治十三年(1880),位于原外京一带的兴福寺、东大寺、春日大社一带统合建立奈良公园,明治二十八年(1895)又将原奈良博览会改为帝国奈良博物馆,即现奈良国立博物馆。

旅游观光是奈良市最主要的经济产业。在全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奈良县的GDP是最低的,而奈良市也是唯一一个不通国道高速公路的县厅所在城市。对外交通主要依靠铁路(JR、近铁)和收费高速公路。

奈良国立博物馆

今天的奈良市区除JR奈良站一带和奈良县厅一带外,大多都是低矮楼房主导的居民区,工业规模也普遍不大。都市部位于原平城京的东北部(外京和左京的一部分),而平城宫以南则以农村耕地为主。城北山上曾经有一处游乐园奈良Dreamland,但该园在2006年倒闭,现在已变成一片废土。

奈良Dreamland,摄影师:Romain Veillon

今天的奈良市区

最后讲几首与奈良相关的和歌。

奈良公园以东有一座若草山,自古又通称三笠山。阿倍仲麻吕曾写过和歌、汉诗各一首,和歌收录在藤原定家《百人一首》中:

天の原 あまのはら

ふりさけみれば ふりさけみれば

春日なる かすがなる

三笠の山に みかさのやまに

いでし月かも いでしつきかも

汉诗的内容跟和歌差不多: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思又皎月圆。

这是他在唐朝期间所作,内容就是自己在他乡见到的月亮想必跟三笠山上的月亮也是一样的。他作诗的年代比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要早。

若草山在每年的一月都举行烧山,是十分盛大的观光活动,据说起源于东大寺与兴福寺争夺领地,但此说不一定成立。

若草山烧山

《万叶集》卷三第328首歌,歌者是小野老:

あをによし あをによし

寧楽の京師は ならのみやこは

咲く花の さくはなの

にほふがごとく にほふがごとく

今盛りなり 今盛りなり

“宁乐”就是“奈良”, あをに写成汉字是“青丹”,是一种偏绿的颜色,あをによし是与奈良连用的枕词,一说是奈良此地盛产青丹颜料,但也可能仅仅指此地绿意盎然。这首歌的意思是奈良的花开得正盛,散发出浓浓的花香。作此诗时小野老远在大宰府,而在奈良则发生了藤原四兄弟打倒长屋王的事件,这首歌大概表达了小野老作为藤原氏一派意气风发的心境。

青丹

藤原定家《百人一首》第61首,歌者是伊势大辅,原载于《詞花和歌集》:

いにしへの いにしへの

ならのみやこの ならのみやこの

八重桜 やへさくら

けふ九重に けふここのへに

にほひぬる哉 にほひぬるかな

いにしへ写成汉字就是“古”, ならのみやこ当然就是“奈良の都”了。这首歌是说,奈良的八重樱开成了九重,而且香气逼人。这首歌据说是奈良向京都的朝廷送来八重樱时,本来应该由紫式部咏歌,但紫式部把机会让给了年轻的伊势大辅,并且在藤原道长的鼓励下作的。

奈良公园的八重樱

---

参考资料:

《續日本紀》

《校正万葉集通解》

荒木敏夫《平城京と平安京の羅城門:歴史の記録と記憶》

井上和人《平城京の坊墻制(予察)  - 平城京街区区画施設の実態- 》

岩永省三《二重権力空間構造論 : 並列御在所の歴史的評価》

鎌田道隆《江戸時代の南都奉行所と法隆寺》

木本好信《律令貴族と政争》

三浦佑之《風土記の世界》

中島和彦《長岡京遷都後の平城京:平城京内検出の平安時代の遺構の検討》

佐藤亜聖《平城京の条坊制 - その実態と展開 - 》

宍戸香美《遷都時における京戸の移動》

財団法人元興寺文化財研究所《平城京左京四条二坊九坪(田村第跡)- 平成 19 年度発掘調査報告書- 》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平城宮第一次大極殿》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東院庭院》

奈良市埋蔵文化財調査センター《平城京の造営で削平された古墳群》

日本經濟新聞《平城京の正門西側、城壁「羅城」の跡発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盛极一时的日本古都奈良,原汁原味复制唐长安城,只使用了74年
【从神武天皇到明治天皇】日本奈良时代(一):政治斗争与皇权的动摇
药子之变——日本天皇的岳母兼情人发起的复位政变
平城京锦绣如梦?奈良城唐风依存?(上)
《日本通史》勘误(1)
第十四讲 世界遗产:古都奈良的历史遗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