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度分隔理论

王学政刻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大脑认知能力限制了物种个体社交网络的规模。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他推断,人类智力允许我们每个人大约能与150人建立稳定的社交网络,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如果在某人交往的150人中,每人又交往35个某人不认识的陌生人,那么递推六次,他就会与78.8亿人建立联系,而截至2019年6月2日,全球人口总数为75.8亿。因此,从数学上看,通过六个人,每一个人可以和全球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

  那么是否有任何实验证据来支持上述推论呢?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著名的“小世界实验”——他在内布拉斯加和波士顿给300名志愿者每人分发一个包裹,并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人脉网将其送到一个指定的人手中——居住在波士顿的一名股票经纪人。志愿者不得直接将包裹寄送给他,而是通过他们知道名字的中间人转寄。中间人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转寄,从而让包裹越来越接近指定的收件人。米尔格拉姆最后发现,有80%的包裹转寄不到四次就能够寄到指定的收件人手中,而全部包裹都在六次以内转寄成功,由此他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通俗地说,就是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你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论很早就获得了市场营销界的重视。例如,美国的《读者文摘》期刊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利用该理论,鼓励订户向公司推荐其他潜在订户。再例如,欧美国家的保险经纪人在完成交易之后一般都会要求客户提供一个至少五人的新名单。然而,米尔格拉姆的研究在学术界却一直饱受争议。2001年,阿拉斯加大学的心理学家克莱因·菲尔德对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展开调查,发现有70%的包裹根本没有抵达目的地。此外她还发现,把包裹转寄给不同种族收件人的成功率是13%;如果寄件人与收件人住在同一个市区,那么成功率会升高至30%;如果寄件人属于低收入阶层而收件人属于高收入阶层,那么成功率几乎为零。这些发现表明,人脉关系并非那么容易跨越社会阶层的障碍。

  虽然米尔格拉姆的研究存在很多缺陷,但近年来学术界基于对社交媒体的研究而逐渐形成共识,认为六度分隔理论的思想是与真实社会的网络模型相一致的。例如,基于2006年某月份的MSN短信,微软的研究人员利用一亿八千万名用户的通讯信息发现,任何用户平均只需通过6.6人就可以和全数据库的一千八百亿组配对产生关联,而87%的用户在七步之内就能建立联系;2011年“脸书”通过分析用户数据发现,92%的用户通过五步就能建立联系。

  六度分隔理论是一个社会学的理论,但其和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可以预见,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六度分隔理论必定会获得更广泛的商业应用。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度链接理论
几个基础的社交网络理论
【毒品犯罪研究】运用间接证据认定走私毒品案被告人的主观明知
臭名昭著的米尔格拉姆服从试验!
有趣的年曆
我们的心,因牵挂而变得坚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