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秋燥来袭,如何润喉润眼润肌肤?
 活法儿 2018-09-18 10:41:53
秋季来临,对于很多人来说,最烦恼的事莫过于干燥了吧。
随着空气湿度逐渐下降,降水逐渐减少,眼睛干,鼻子干,嗓子干,皮肤干,还总觉得心情烦躁,难以入睡……各种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感觉整个人像是枯木头一样,给个火星子就能烧着,真是苦不堪言。
每每面临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该是滋阴润燥的时候了。所以多喝水、炖个汤、多吃水果、整点秋梨膏等等方式都成了「降燥」的最佳选择。
不好意思,到了这个时候我又要给大家泼冷水了。通过我对临床的一些观察发现,如果罔顾自己的体质,「补水」的方式不合适,极有可能会给身体招来讨厌的痰湿,而这恰恰是被很多人所忽视的一个环节。
中医眼里的「燥
这段时间很多人感受到的干燥,在中医的眼里,属于外感「六淫」之一。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进入秋季,气温转凉,自然之气开始呈现收敛、清肃的状态,加上此时空气湿度下降,因此「燥邪」便成了秋季的主气。从秋分到立冬,为燥气当令。
若「燥邪」侵犯人体,主要会导致两方面的问题:
燥邪为害,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形成津液亏损的病变,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干涩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干枯、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肺为娇脏,其性恶燥。燥为秋季主气,与肺相应,故燥邪最易伤肺。燥邪犯肺,使肺之阴津受损,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者痰粘难咯出、痰中带血、喘息胸痛等症状。
因此在这段时期里,防病当先防燥,这是无可非议的。
补水不当,易生痰湿
我想,一些人在这里都会有个疑问:明明自己特别注意补水,每天喝水喝不停,为何还是会干燥,还是会上火呢?
原因在于,身体里起润泽濡养、充盈血脉作用的「水」,跟我们所食所饮的水或水分,在本质上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篇》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水在成人体内所占比重为70%。而在中医眼里,这个水,对应的概念应该是我们熟知的体液,或者叫津液、阴液。
虽然从化学分析的角度来看,成分都是H2O,但从我们所饮的水,到构成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水」,中间需要脏腑和经络参与转化,需要人体精气提供物质动力,方可实现。
润泽喉咙的唾液,濡养眼球的泪液,让皮肤保湿、顺滑的皮肤脂肪等等物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由此而来的。
「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四圣心源》如果忽略了身体对于水的「消化」能力,为了抵御干燥就拼命喝水,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种情况,运化功能正常,饮入的水会被代谢成尿液、汗液,然后通过增加排尿、排汗的方式将其赶出体外。这样一来,反而加速了体内津液的流失,使干燥、上火的问题更严重。
另一种情况,运化功能失常,饮入的水既没有办法被有效代谢,也不能及时排出,导致水饮内停、湿邪积聚。久而久之,还会使人出现满脸发黑、精神萎靡、心下胀满、肚子发冷等问题。这么一来,辛辛苦苦补进去的水都变成了「坏水」,得不偿失。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问,那吃水果、喝果汁总比傻喝水好一些吧?
梨、苹果、西瓜、火龙果、猕猴桃、葡萄……大家对能够降燥补水的水果一定不陌生。但水果二字,顾名思义,其多为汁水丰富之物,碰上个运化能力比较差劲的身体,就容易形成体内的水湿。特别是脾肾阳气本来就不足的人,多吃水果,多喝果汁,无异于雪上加霜。
正如徐文兵老师所说,人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玻璃容器,往里加什么就会有什么。
如何润燥不伤身?
对于很多人苦恼的干燥,清代汪汝麟在《证因方论集要》提到说:「治燥当分内外二因,秋伤于燥,冬生咳嗽,是外因也;水亏精弱,真阴日涸,是内因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需要通过合理润燥的思路来抵御不可避免的秋燥,二是需要补益阴精来为人体津液的生成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
补水怎么补
首先,是要学会正确的喝水方法。
通过前边的讲述,我们知道,日常所饮之水转化为体液,是需要经络脏腑的参与,并且需要消耗人体能量的。只有适量、适度、小口慢饮、喝合适温度的水,才能最大程度地被身体所利用。
另外,就是喝什么水的问题了。我们可能从小都被教育过,白开水是最健康的饮料,所以在这个场景下,很多人选择的都是白开水,或者我们称之为淡水。但对于润燥这个问题来说,一味地补充淡水,也只是会增加身体的排尿量和排汗量,无形中又加速了体液的流失。
对于缓解干燥、补充体液而言,我觉得喝淡茶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几乎所有的茶,都需经过沸水冲泡趁热慢慢喝,这样就从某个层面上促使你做到了有节制、有分寸地喝热水。而且喝几口热的淡茶后,你会觉得满口生津,口腔和喉咙都温润得十分惬意,似乎也不觉得那么干那么渴了。生津方能止渴,就是这个道理。
秋季推荐的茶
白茶,乌龙茶,红茶
另外,适当饮用蜂蜜水也是不错的选择。蜂蜜性平味甘,能够补中润燥,对于咽喉干痛、大便不通等问题都可以很好地解决。
顺便提醒一句,如果每天都需要喝蜂蜜水的话,那么在日常的饮食结构中,对于其他摄入糖的途径就应当有所节制一下了。
除此之外,外感未愈、湿气重、脾胃积滞、经常腹泻、糖尿病、肝硬化的病人,或者未满1周岁的小朋友,是不建议食用蜂蜜的。
秋季适宜食用的蜂蜜类型
土蜂蜜(百花蜜),五味子蜜,五倍子蜜,椴树蜜,枣花蜜润燥怎么润
燥是秋季的主气,其干涩之性,伤津又损肺,因此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材煮一些汤汤水水的东西为自己的身体加一点「润滑油」,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
说起润燥的食材,大家首先会想到梨。
《本草通玄》中对梨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的记载。如果在秋冬季碰上嗓子干痒、肿痛、声音嘶哑、小便短赤的情况,啃个大梨就能缓解很多。
但生梨性寒味甘酸,《饮食须知》中有记载说「多食令人寒中损脾,萎困金疮……生食多成冷痢」。梨在秋冬是一宝,滋阴润燥少不了,既然我们需要经常吃到,因此用适当的方式加热烹饪一下,消解它的寒性,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梨的选择,中医认为效果最佳的应为鸭梨或者雪花梨。
雪花梨
然后就说到烹煮方法了,一般大家熟知的是煮梨汤、蒸梨、银耳雪梨等等,我这里还有一个法子供大家参考:
梨糖粳米粥
原料:
梨1个,粳米100克,冰糖30克。
制法:
1.梨洗净后,去皮,去核,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块。
2.将粳米、梨、冰糖一起入锅,煮成粥。
另外给大家提供一个糖水的方子,如果平时容易虚咳虚喘的话,这个非常合适:
二仁蜂蜜水
原料:
甜杏仁(南杏仁)50克,核桃仁50克,蜂蜜25克。
制法:
1.将杏仁放入沸水中焯去皮,捞出。
2.将杏仁放入沸水中煮15分钟,然后放入核桃仁同煮20分钟。
3.煮好后,调入蜂蜜,饮汤食果仁
平日里喜欢煮糖水、煲汤的话,也可以选择乌梅、桑葚、粳米、南沙参、玉竹、百合、南杏仁、去芯莲子、银耳等食药两用的材料。
至于怎么做,这就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了。
身体自带「水源」
天干物燥,除了在吃的方面为自己补充水分以外,我们身体还自带着几个「水源」,能够调动体内精气化生体液来缓解干燥的问题:
廉泉穴
这个穴位别名叫「本池穴」。本,根本也;池,储液之器也。本池的意思就是指,这个穴位是任脉水液的收聚之地。
我个人的体会是,刺激这个穴位,能明显感觉到唾液分泌增加,在喉咙干痒、肿痛,声音嘶哑甚至失声的时候,这个穴位能救急。
【取穴】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在颈部正中线与喉结正上方横皱纹交叉处。
【手法】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捏揉此穴位,若遇到咽痛情况,可采用适当的力度揪。
太溪穴
太,意思是极大的;溪,就是溪流。这个穴位意思是指肾经的水液在此处形成较大的溪水。
对于一些常见的干燥症,如皮肤干燥、眼睛干燥等,常按摩这个学位能够起到调理的作用。
【取穴】侧坐或仰卧位。由足内踝尖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间之中点),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手法】按压或搓揉,或用按摩锥等工具刺激,每天睡前5分钟左右。
涌泉穴
这是足少阴肾经常用的腧穴,从名字来看,它就像身体水液涌出的泉眼一样。
经常按揉能够滋养肾水、上济心火,使自己的肾精充足,从而化生津液滋养身体。同时,这个穴位还能缓解人因心火亢盛引起的心浮气躁、焦渴难耐的情况。
【取穴】蜷足,足底前1/3处可见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手法】按压或搓揉,或用按摩锥等工具刺激,每天睡前5分钟左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秋燥来袭 润肺降燥饮“五宝”
如何DIY一碗养颜润燥止咳汤
『健康宝典』秋季养生保健小知识
为什么会出现“秋燥”?肝病患者怎么预防秋燥
秋季养生:养阴润肺预防秋燥,食疗才是主力军!
中华医药20151021秋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