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士”李白

今天我们来说说李白,对于李白可谓家喻户晓,诗仙,但是他还有另一层身份,李白是一个道士。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呱呱坠地。其父亲李客为任城尉。不像现在可以刷刷朋友圈,感觉整个人生都留下了痕迹。所以对李客的说法有好多种,有人说他是一个罪人,谢罪潜逃,也有人说他是一个隐士或者侠客,更有人说他是一个地主,无论哪种我们都没定论,只能说他父亲是一个神秘人。

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等一众大臣因不满武则天沉湎声色,荒废朝政,任用专权跋扈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诬称其兄弟二人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长生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万般无奈下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这次政变史称神龙政变。是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那时我们的小李白五岁了。本来应该是一个玩泥巴额年纪,小李白已经能诵唐代一些小学的课本了,所以天才是从小就会发光的,天赋有时也是比较重要的。

开元三年(715年),小李白十五岁了。已有诗赋多首,开始到处找门头,门头不行门缝也行啊,想挤进当地一些贵族的生活圈,就像现在的我们朋友圈有些朋友喜欢放一些到4s店拍一些和名车的合影一样,当时唐朝的朋友圈喜欢放一些自己些的诗,我们小李白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展现他非凡的情景带入感,他总是能在赋诗的时候装作从某些大户家里出来一样。

小李白内心深处还是非常有正义感的,也许自小有挑食厌食的毛病,所以自己个子长得比较矮小,想行侠仗义,却又不知如何去做。众所周知,由于洛阳宫玄坛道士、茅山宗传人王远知密告太原留守李渊“得符命”:“老子度世,李氏当王。”李渊才起兵灭隋,建立大唐帝国。因此,李氏唐王朝奉道教鼻祖老子为先祖,封玄元皇帝。道教成为了国教,风行天下,士庶人等,皆以学道为荣。当时当一个小道士就像你现在出门问别人,你最近在干哈?别人瞥了你一眼,用哥只是传说的口吻回了你一句,我现在在创业,刚刚A轮,其效果是一样一样的。这也萌发了他游学,求道的心念。后来的文章中我们也可略窥一二:李白在《感兴八首》中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汎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丹。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他还十分赞赏这般年龄的古人学仙,在《凤吹笙曲》中说:“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崑丘彩凤鸣。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这里的“向蓬阙”和“赴玉京”是李白对道教的心驰神往,是他对道教追求的最高境界。

李白15岁时还开始学写文章,学剑术。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在后来的诗歌中,他多次写到剑,如《留别广陵诸公》中说自己“锦带横龙泉(剑名)”,在《忆襄阳旧游》中说“高冠佩雄剑”,他还“醉来脱宝剑”、“拔剑四顾心茫然”。他与剑有深厚的感情,终生不离。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喜欢金庸的武侠一样,小李白天生对武学也是非常的痴迷。外面有这样的说法,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朝“三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就像马云在被人采访的时候,喜欢说自己是太极大师,顺便开了家名叫阿里巴巴的公司一样,由于名气大了,传得神乎其神也有可能,但李白的确拜裴旻为师,第二李白的确一直练内丹之法,如果内丹结丹内力深厚,那么李白的剑术应该的确是非常高超。

李白20岁时接受了道教的灌顶仪式,正式成为了一名小道士。他写道:“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扶我顶,结发受长生。”这里的“结发”,指当时男子20岁的代称;“扶我顶”和“受长生”是李白初入道的仪式。他受的“长生”,是指道教的“长生箓”或“长生诀”,只有虔诚的入道者方可获得。

李白自此之后开始了他的道教社会活动。他访道去过戴天山,却“访道士不遇”,“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十分惆怅。他访道登过峨眉山,在《登峨眉山》诗中写道:“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锦囊,是用织锦制作的口袋。据传说,汉武帝曾把西王母和上元夫人所传授的仙经放在紫锦囊中,以便学习。后来,锦囊便代指修仙成道的仙经妙诀。李白得到“锦囊术”十分兴奋,“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我们现在都知道“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但当时可见,李白觉得他的峨眉之行甚有收获。

李白还曾同蜀中道家术数名流东严子赵蕤一起隐居岷山多年。在山中,他们养奇禽异鸟千余只,呼之即来,掌中取食,了无惊猜,传为奇闻。广汉太守亲自进山察看,一看果然如是,认为二人必有道术。太守因之要二人参加道科科举考试,二人却婉言谢绝。可见修道之人顺应自然,亲近生灵的本质。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乘船沿长江东下,穿三峡,过荆门,抵江陵。留下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时的李白英姿勃发,心如诗行一般轻快,更喜的是,他在江陵与三代国师、茅山宗传人、年近八十的高道司马承祯不期而遇。

司马承祯,洛州温人,法号道隐。他自幼学道,隐居嵩山,符箓、辟谷、导引、服饵等法术高深,后到天台山玉霄峰隐居,号白云子,遐迩闻名。武则天、唐睿宗都曾召他入东都洛阳传道,唐玄宗更遣特使迎接他入洛,亲受法箓,成了位道士皇帝。

司马承祯深得恩宠绝非偶然,他的师父潘师正就是唐高宗、武则天的国师,而潘师正的师父更是助大唐开国、被唐高祖和唐太宗封为国师、大名鼎鼎的茅山宗道士王远知。茅山一宗,一脉相承,从此享不尽荣华富贵,司马承祯却向往清静自然。这年唐玄宗登泰山封禅回到洛阳后又召见他问道,他提议五岳各建置“真君祠”一所,正中唐玄宗下怀,他见皇上高兴,乘机提出告老还山,仍到天台山隐居,玄宗允准。于是,他南出东都,准备经江陵到天台山,不料与李白相会。

司马承祯不仅道行深厚,而且文采飞扬,出口成章,诗文飘逸如仙。李白与之一交谈,顿生敬慕,即把自己的诗文呈上请其批阅。李白器宇轩昂,举止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是道家最高的褒奖语,李白一听十分兴奋,当即写就《大鹏遇稀有鸟赋》一诗,以“大鹏”自比,以“稀有鸟”比司马承祯,抒发自己大鹏展翅的宏大志向。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大作,自江陵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与司马承祯一见如故,情投意合,无话不谈。司马承祯说到道家真谛,说到道教渊源,说到老子与上清宫,说到茅山宗传承及嵩山弟子,说到东都、嵩山的道教名流,说到历史高道,如晋代的鲍靓、葛洪,北魏的寇谦之等。李白对周朝王子晋在嵩山北的缑山成仙的传说更是神往,他后来在《感遇四首》中写道:“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金骨既不毁,玉颜常自春。可怜浮丘公,猗靡与情亲,举手白日间,分明谢时人。二仙已去远,梦想空殷勤。”东都、嵩山道教文化厚重,李白听得热血沸腾,感叹不已。自此,他下定决心,五岳寻仙不辞远,学道当在嵩山中。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李白可谓道根深厚,智慧非凡,文采武功都为当世少有。而李白与司马承祯一见如故的交情也绝非偶然,道德经有云:“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数日后,司马承祯与李白辞别。司马承祯去天台山,不久,即把李白列为他在天下所结识的“仙宗十友”之一,列第十位。可惜,他与李白再也未能相见。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唐玄宗召他到京都问道,深感路途遥远不便,命他在河南府(府治洛阳)济源县王屋山建阳台观,让其住持修炼,以便随时听诏。天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司马承祯在阳台观去世,葬王屋山松台。其弟子上表奏称:“(师)死之日,有双鹤绕坛,及白云以坛中涌出,上连于天。而师容色如生。”

李白与司马承祯分手,继续顺流东下,游洞庭,登庐山,留金陵,住扬州。远游三年,最后经汝海(今河南汝州)到安陆(今湖北安陆市)。在安陆,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许圉师见李白一表人才,满腹文章,以孙女妻之。李白结婚育子,在安陆定居过了几年安稳日子。人长的帅,文章写得好还是很有用的,所以想找个好老婆,先去写一手好文章。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30岁,初夏,李白到长安求仕,均无结果。第二年,他愤然离开长安。“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 访古始及平台间。”(《梁园吟》)秋天,他回到安陆。安陆北望,汝海茫茫,嵩岳耸峙,再往北就是东都洛阳。求仕落魄而归,学道修仙的夙愿反而越发强烈,这年起,他终于走进洛阳,走进嵩山,呆了三年多。

故交司马承祯曾告诉李白,他的二传弟子胡紫阳、三传弟子元丹丘都在嵩山,都是道行高深的一代大师。李白志在学道,径奔嵩山。

嵩山古称嵩高,为中岳。《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三代指夏、商、周三朝,其都城均在洛阳。因此,洛阳京畿之内的嵩山自然成为中岳,历朝历代,嵩山皆为洛阳地界。嵩山道教兴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即建太室祠,后北魏扩建为中岳庙,规划恢宏,香火不断。嵩山人杰地灵,自汉武帝到此寻仙以求长生不老之后,这里便充满神秘色彩,得道高士数不胜数。

白对嵩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对嵩山雄浑的山姿充满敬畏,对嵩山的胜迹满怀虔诚,对路过的每座道观都顶礼膜拜。他打听胡紫阳、元丹丘的修炼之地,得知元丹丘居颍阳山居,而胡紫阳早被唐玄宗任命为汉东(今湖北省随州)太守,已离嵩山赴任。

颍阳山居位于嵩山少室山南麓,颍水北岸,居高临下,山气苍苍,云雾茫茫,身临其境,自有飘然若仙之感。李白到颍阳山居拜谒元丹丘,提到学道,提到司马承祯大名,元丹丘满口应允,格外关照。元丹丘,号霞子、丹丘子,叶县(今河南省叶县)人。他自幼熟读经书,道学渊博,从师胡紫阳,更上层楼,已成为道教茅山宗第七代嵩山传人,虽一直隐居嵩山,大名早播东西两京。李白从元丹丘学道,见其风流儒雅,举止潇洒,行踪飘忽不定,甚是羡慕。他特写《元丹丘歌》诗一首:“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在这里,李白简直把元丹丘描写成了一个在天地间自由往来的仙人,是他心目中的现实仙人的偶像。

李白不但对元丹丘人品向往,还对元丹丘的栖居地异常陶醉。他作《题元丹丘山居》一诗这样道:“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这真是仙人、仙居、神仙日子,李白羡慕得五体投地。

李白爱屋及乌,又作《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并序》。诗曰:“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诗中字里行间,李白仙游此地,愿与今仙人元君和古仙人洪 在此地一起修道的欢乐心境一览无余。

李白对元丹丘所居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那里有一“巫山画屏”,元丹丘坐此屏前,引得李白无穷遐思。他在《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一诗中写道:“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寒风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高唐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灿如绮。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使人对此心邈缅,疑入嵩丘梦彩云。”李白在这首诗中用声、情、形、色描绘出巫山的美丽神话和壮丽风光,最后从远古回到现实,从巫山回到嵩山,表达他一心从元丹丘学道的信念。

李白对元丹丘在嵩山的修炼一直耿耿于怀,他后来离开嵩山居庐山时仍念念不忘,特又写诗《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以寄意:“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曾落。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故人契嵩颍,高义秉丹雘。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偶与真情并,顿觉世情薄。”“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诗中描写了元丹丘在嵩山修炼、不食人间烟火的情操品德,叙述了自己与元丹丘的志同道合,表达了自己想与爱好道教的妻女一同到嵩山学道炼丹的愿望,其崇尚道教的志向淋漓尽致。

嵩山有七十二峰,太室、少室各三十六峰。李白修道,选择了少室三十六峰之一的玉女峰作为居所。他和元丹丘常在三十六峰间漫游,时合时离,一人时便独自修炼。他后来曾写《送杨山人归嵩山》一诗,就是他这段生活的写照。诗曰:“我有万古宅,嵩山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李白在嵩山除了从学元丹丘外,还自己寻师访道,凡嵩山传说有高道修炼的地方,他几乎都走遍了。嵩山的神仙故事很多,他坚信这里出过神仙,期盼自己有一天也能遇到神仙。他根据《神仙传》的记载,曾写《嵩山采菖蒲者》一诗:“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据《神仙传》载,汉武帝上嵩山时曾建道宫和大臣董仲舒、东方朔等一起沐衣斋食迎候神仙。夜里,忽有仙人至,“长二丈,耳出头巅,垂下至肩”。仙人告诉汉武帝,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可以服之长生。汉武帝命人采菖蒲服之,但服了三年,“觉闷不快,遂止”。那时有许多从官亦服菖蒲,可都未能坚持下来。唯有王兴采服不息,遂得长生。李白写这首诗,是想说明嵩山确实有神仙,而且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不与凡人沟通,哪怕他是皇帝。汉武帝之所以不能成仙,是因为他不够诚心,不能坚持采服菖蒲。凡人欲成仙,必须一心向道、抛却杂念,言外之意,那就是只有自己这样的人,才可以最终得道成为仙人。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太室山主峰峻极峰为嵩山绝顶。从嵩阳书院上山,经无极老母洞、十八隈,可见崖边有石屋,为焦炼师庵。据说,焦炼师庵为一姓焦女炼师修炼之所,她生于齐、梁间,神通广大,功法高超,历几世几劫,仍驻留嵩山。李白听说后认定她即仙人,踏遍嵩山,一心寻访,然终未晤面。李白为此寝食不安,他突发奇想,写给焦炼师一赠书,表白自己求仙若渴的心迹,期盼焦炼师能够看到。这首《赠嵩山焦炼师并序》这样写道:“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时餐金鹅药,屡读青苔篇。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下飘酌颍水,舞鹤来伊川。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霓裳何瓢摇,风吹转绵邈。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紫书倘可传,鸣骨誓相学。”李白写此诗满腔崇敬,煞费苦心。他将焦炼师比作麻姑一样的仙女,在嵩山餐、读、游、酌、舞、归、眠,自由自在,悠然自得,他希望焦炼师能够像西王母光顾她的崇拜者东方朔一样来光顾自己。此诗表明了李白嵩山学道的真诚。只是,此诗既为赠书,是抄写多份散发到嵩山的每个峰谷,还是镌刻在某个山崖?人们不得而知。

李白在嵩山学道究竟学到了什么呢?他自己作过总结,那就是《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一诗:“茫茫大梦中,唯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朗悟前后际,似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此诗为李白与元丹丘在方城寺遇到禅人相互交谈后的感受,李白结合自己对释、道两家功法的理解,写出了自己修道炼功的层次、体会。从诗中看,李白炼的是内丹功法,可以说是周天大法,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唐代道士内、外丹都炼,外丹的显著特点是炼金丹。但自唐太宗服食金丹丧亡后,炼外丹的道士日趋减少。李白最推崇的神仙焦炼师炼的是“胎息、绝谷”,属内丹,而嵩山所传茅山宗一派都是内丹,李白师从元丹丘,自然炼的也应是内丹。

李白久居嵩山修仙学道,但也不断下山进城,在洛阳居留。他在嵩山想超凡脱俗,但一到洛阳就成红尘之人,有血有肉。他时或思念亲友,触景生情,忧叹不已;时或横批时事,渴望报国建功;时或结交贤达,以求举荐;时或饮酒作乐,不醉不归,吟诗作赋,以神雅怀。

洛阳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之胜,香山首焉。龙门两山对峙,伊水北流,山壁间大大小小的石刻佛尊无数,多为北魏及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所凿。香山寺位居龙门东山,原为北魏所建,武周时,武三思奉旨重修,飞檐斗拱,巍峨壮观。

李白把香山寺作为暂住地,白天交友集会,夜宿香山,姣月当空,临壑赏幽,诗兴大发。《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道:“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兴在趣方逸,欢娱情未终。凤驾忆王子,虎溪怀远公。桂枝坐萧瑟,棣花不复同。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这首诗以急、空、迥、通、皓、清、横、耿等字来绘出一幅秋夜宇宙图,引出自己所怀所思的对象:古仙人王子晋、虎溪的高僧慧远及诗题中的幼成、令问。诗中说,他远别的原因是攀“桂枝”(长时修道)而“坐萧瑟”(自认为道未成),最后说,离愁如伊水。

《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一文也寄托了李白这种深深的情感。他写道:“想洛桥春色,先到淮城,见千条之杨柳,折一枝以相赠,则花萼情在,吾无恨焉。”

上述提到的幼成、令问何许人也?洛阳贤达李幼成、李令问是也。因他们都姓李,李白以“从弟”称之。二人都甚有地位,如李令问,为皇亲国戚,任秘书监,权势很大。

李白与李幼成、李令问相识,友情益深,曾同游金谷园、饮宴桃花园,三人飞羽流觞,咏歌赋诗。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真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诗人兴会更无前。

李白结识贤达,还有点求仕的意思。他的报国之心从未泯灭,在《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中道:“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欲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在这里,李白愿师从古代名相傅说和李斯“匡社稷”。

《梁甫吟》向为古人身处艰难之境悲不遇之作,李白在《梁甫吟》中再次表达了为皇上起用的强烈愿望:“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天津,古为银河之意。隋唐洛阳城规模宏大,洛水穿城而过,有“天汉之象”,故在洛水上架桥,称天津桥。天津桥为北通宫城、南通龙门的要道,每天天未亮,晓月尚挂空中,桥上便车水马龙,故有“天津晓月”之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李白经常在天津桥逗留,以天津桥为背景作诗。《洛阳陌》道:“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是说洛阳富家子弟游手好闲、养尊处优的生活。《古风·天津三月时》道:“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复旧人,年年桥上游。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入门上高堂,列鼎错珍羞。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何如鸱夷子,散发弄扁舟?”是说王公贵族飞扬跋扈、享宴歌舞极度行乐的情景。

从旁观者角度,我觉得李白还是一个比较可惜的人,他能力非凡,天资聪颖,道根深厚。但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他一直寻求着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四处奔波,一方面求仙问道,一方面又想建功立业。也许我们匆忙件应该停下来看看自己,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只有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才能更好的做自己。最后我送大家道德经中一课,第四十课,抱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白为什么爱道教?
李白谪仙人称号背后,透露着李白的身份和大唐的治国之道
曹胜高|李白《将进酒》中的酒友与隐友
寻仙问道的李白
李白是杜甫偶像,李白的偶像是这个人,看看李白写给他的诗
《行路难》时且《将进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