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月9日,星期二,晴,高一地理、高二语文课(听课日记)

119,星期二,晴,高一地理、高二语文课

上午第二节,高一(6)班的地理公开课:《热力环流》。教师课前准备肯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无论是学案,还是课件,都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佐以教学,但问题恰恰也出在这里,我个人感觉素材太多了(一节课的幻灯片数量一般不要超过十二、三个),信息量太大了,因此反而使教师成了众多素材的奴隶,显得很匆忙、杂乱。就是教师在课前的整体设计考虑得少了一点,素材要取舍,要有机地揉和进教学过程中,经验丰富的老师有时课堂上只用一个素材,随着教学的深入,素材被一层层剥开,以达到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所以素材不但要取舍,还要精选。

课堂整体设计,最重要的要把握两条,一是知识的学科逻辑关系,二是学生的学习逻辑关系。知识的学科逻辑关系,一定要通过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来构建知识体系(或知识模型)。本节课中,教师竭尽全力在做这件事,但没有在难点上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气压的变化,首先要对气压高、气压低和高气压、低气压四个名称解释清楚,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理解和地理专业术语区别开来;其次要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寻找气压变化的规律,再来突破等压线和等压面这两个最难的知识点(教师在这节课中未涉及到),然后再来讲热力环流就迎刃而解了,然后再知识应用就顺理成章了。

这节课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关注,还是我经常在强调的教师讲得太多的问题。教师心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课堂是学生的,不是老师的”。怎样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想方设法学是我们老师课前要着重思考、而且要经常思考的问题。

 

下午第六、七节,语文学科组先后在高二(7)、高二(5)班安排了两节公开课,课题相同,都是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可谓“同课异构”,有利于同组教师们的研讨。两位老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显得胸有成竹。媒体信息都很丰富,但我发现两个人的课件中有太多相同的素材,说明对网络资源的个性化处理还考虑不够。

两堂课各有千秋,我感觉第一位老师从文章的总体上来把握多一点,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整体理解这位思想家的精神追求,侧重于宏观的总结多一些,通过吟诵、大量材料展示和自主表达,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可称为“写意式”的教学。第二位老师更注重文本的阅读、分析与理解,从文章的细节上来把握多一点,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关键句子的突破来理解作者的意图,侧重于微观的分析多一些——可称为“白描式”的教学。这样的比方不一定太确切,完全是我杜撰的,我感觉有点象中、西医的差别。这个问题有待于语文组的老师深入探讨,实际上,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的不同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设定有很大关系,前者以“传道”为主,后者以“授业”为主,围绕这样的目标各自在“解惑”。

其实,很重要的一点两位老师都忽略了,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当下、在于我们的学生如何去作出“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样的回答。课堂上第一位老师是在学完了课文后让学生先写好再回答的,第二位老师是在刚开始就问学生的。学生的回答都很好、很精彩,而且很理性,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学生的回答与这篇文章的主题大相径庭。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中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都没有相应地作出反应,使这个难点被回避过去了,更没有突破,也使得结构上有了“硬伤”,教育效果无法真正达到。

这篇课文是罗素九十多岁高龄时撰写的,短小精悍、高度凝炼,可以说是这位“百科全书式作家”对自己一生追求的概括和浓缩。要让二十一世纪的一个十八、九岁的学生来理解,有两个问题必须在课堂上作出回答。一是罗素十八、九岁时也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境界,他是怎么走向“伟人”境界的,这个“过程”教师要去设计,让学生有体会。二是当下学生为什么不会有这样的境界,教师要去分析,要抓住学生作为“平凡人”的闪光点。然后在教学中要设计从“平凡人”走向“伟人”的可能性,寻找结合点和共鸣点,让学生去感受,进而达到学习罗素精神的可能性。不然,只是把“结果”硬抛给学生,只能使我们的老师变成“说教”,甚至在学生看来是一场“教学游戏”——更多的学生得到的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粗浅的感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思维型教学为引领,她找到了概念教学真正的“打开方式”
普通教师成长记:最好的培训是自我培训
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别拿语文不当语文
【合集】激发兴趣 快乐读写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听课感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