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十二章教学内容探讨(附熊芳芳老师上老十则的实录)

教学文本分类:积累型文本

核心教学内容:本文虽是古代经典,但是要说深入理解是需要阅历的,就算是我也不能说对《论语》的理解有多准确多深刻。学习《论语》要学得有趣味有作用,得不断结合实践去检验去理解才是有意义的。钱穆说“孔子之学,皆由真修实践来。无此真修实践,即无由明其义蕴”。(引自《论语新解》)

 

    所以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熟读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可以求深,只要能结合自身经历或者社会见闻能谈谈体会即可。另外,准确默写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对于程度一般的学生来说,得默上两三回才能人人过关的。所以本文的教学难点其实是怎么引导学生活泼诵读当堂成诵,怎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具体教学上,我倾向于以第一则为纲领,把谈学习方法和态度的集中起来学,谈思想品德修养的又集中起来学。

 

    第一则疏通文字完,要让学生逐句说说为什么。按时复习为什么会很快乐?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快乐?别人不了解自己为什么不要生气?

     然后可以顺势学“温故知新”和“学而思”和“博学笃志”和“三人行”以及“好之乐之”五则,这都是和第一则前两句相关的。其中像“三人行”、博学笃志、好之乐之这三则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比如你到新班级新学校一个月了,有没有从班里班外哪个同学哪个老师那儿看到了什么“善者”呢? 

 

       再回到第一则,可见孔子是很看重为学和修身的。顺势引入第二则曾子的话。古代有智慧的人都非常重视这两者的结合。然后学习第6、8、11则,两则都谈安贫乐道,一则谈志的重要。颜回、孔子因什么而快乐,要说一说的。那么孔子什么时候会感到忧愁呢,顺势导入“川上”一则。

 

       再回到第一则,孔子珍惜时间,不断学习思考、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境界,那他这一生的成长发展方向会是怎样呢?顺势导入“十五志于学”一则,看看孔子的人生发展轨迹。需要讨论一下“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的。

 

 

 

 

 

 

 

附:熊芳芳老师的《〈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执教:广州外国语学校  熊芳芳

 

学生:成都市温江中学初一(9)班

 

 

师:同学们好!刚刚有同学告诉我,这篇课文已经学过了,是吗?

 

生(齐):是的!

 

师:那么,谁能告诉我孔子是怎样出生的?

 

(生齐摇头,无人能答)

 

师:好,有一个问题你们一定能够回答:孔子名什么?字什么?

 

生(齐):孔子名丘,字仲尼。

 

师:很好,孔子的名和字合起来,就是一座山的名字:尼丘山。“仲”是指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孔子的出生,就与尼丘山有关。孔子的父亲和母亲年龄相差五十岁左右,他父亲七十岁的时候娶了他母亲,但是很久没有生育。于是两人到尼丘山上去祷告,回来后就有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和字就跟尼丘山有关。这个传说意味着什么呢?孔子跟一般人怎么样啊?

 

生(齐):不一样。

 

师:他似乎是谁派来的?

 

生(齐):上帝派来的。

 

师:嗯,这个传说好像在告诉我们,他不是一般的凡人。人类有一个轴心时代,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年300年之间,北纬30度左右,人类涌现出很多了不起的思想家。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印度有谁?

 

生:释迦牟尼。

 

师:对,中国呢?

 

生:孔子。

 

师:对,还有老子。在人类的轴心时代,有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出现,他们的思想影响至今。《论语》是一部记录什么的书?

 

生: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师:嗯,是记录这个不平凡的人的思想的书。人们怎样评价这部书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点击PPT)赵普:《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所以我们常有一个说法,叫什么?

 

生(齐):“半部论语治天下”!

 

师:很好,都知道这个说法。那么下面一种说法知道不知道呢?(点击PPT)梁漱溟: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大家喜欢这个评论吗?

 

生:喜欢。因为孔子的思想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而且它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

 

师:嗯,孔子的思想是透过生活表现出来的,让我们感觉到非常亲切,不是高高在上的,是吧?

 

生:我觉得孔子的思想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

 

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非常好!咱们温江中学的孩子真是很智慧!

 

生:孔子的思想是一种生活态度,有了他的指引,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

 

师:非常好!对于《论语》,还有另一种评价(点击PPT):和迁哲郎:孔子是用最平凡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的奥秘。和迁哲郞是20世纪日本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怎样理解他的这句话呀?

 

生:有一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孔子就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教会我们怎样做好人。

 

师:他在引导我们人性当中善的那一面,是吧?

 

生:是的。

 

师:而且,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是很真实地,很日常化地跟他的学生在一块儿,为我们讲述那些人生最高的智慧。他不是光讲大道理,而是从日常生活中领悟,直面人性的真实。大家都认为孔子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弟子当然也不例外。他最喜爱的弟子是谁啊?

 

生(齐):颜回。

 

师:对,颜回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他曾经这样描述孔子(点击PPT):“仰之弥高,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意思是说,我越看他越觉得高大,我越钻研越觉得他钻研不透,明明他就在我前面一点儿的,转眼我就落下很远,追也追不上了。呵,在他眼中,孔子就像是一个神。不仅颜回如此,有个地方官也曾经向子贡打听孔子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才,但是孔子自己怎样说呢?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子罕》)这个“贱”是什么意思啊?

 

生:低贱。

 

师:出身卑微,是吧?

 

生:是的。

 

师:什么叫“鄙事”呢?

 

生:就是地位很低、身份很卑贱的职业。

 

师:对,很好,孔子做过仓库管理员,做过放牛娃牧羊人,孔子出生时他父亲已经很老了,所以孔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去世了,他要照顾有残疾的哥哥,承担了很多的生活重担,所以他学会了做很多事情,他告诉我们,他只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人罢了,是少时的贫贱磨练了他,造就了他。伟人的真实比他的伟大更动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今天要学习的《〈论语〉十则》中的第一则。

 

生(齐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我想请问同学们,“学而时习之”的“习”是什么意思?

 

生(齐):复习,练习。

 

师:“时”是什么意思?

 

生(齐):按时。

 

师:很好,也有人解释为“常常”。你们觉得可以吗?

 

生:可以。

 

师:“说”是个什么字?

 

生:通假字,通“喜悦”的“悦”。

 

师:很好,学过了知识按时复习,不也很快乐吗?对这句话,你有同感吗?

 

生:有同感。按时复习,能够巩固知识,有时候还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很开心。

 

生:学了知识之后加以练习,能够掌握一些技能,就会很开心。

 

生:学了知识之后,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很有意思。

 

师:嗯,学以致用,很开心!

 

生:学了知识之后按时复习,就会对一些道理理解得更深刻,也会很开心。

 

师:咱们温江中学初一9班的孩子真可爱,都很热爱学习啊!有没有哪位同学说:哎呀,学了知识还要天天复习,真是又苦又累啊!(学生齐笑着看向一男孩)呵呵,大家好像都在看某一个人?(男孩羞赧地笑着摇头)嗯,咱们温江中学初一9班的孩子一定个个爱学习,像孔子一样!好,让我们看他的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什么有朋友从远方来,他就会很快乐呢?

 

生: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可以聊,他找到知音了。

 

生:因为从远方来的朋友在某些方面一定会跟他有分歧,他们的谈话就会有碰撞,他就能够从中学到新的东西。

 

师:太好了!因为有分歧,有碰撞,才会有新的火花。孔子身边的弟子都把他当作圣人来崇拜,可以想象,能够给他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多不多?

 

生:不多。

 

师:就像颜回,孔子曾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颜回对孔子的话从来没有一句反对和违背的,顺从得近乎愚蠢。所以有了从远方来的朋友,就一定会有一些新鲜的学术空气。

 

生:我觉得远方来的朋友和孔子之间会有一种互补,双方都能从对方那里学到东西。

 

师:很好!互补,所以能够彼此促进和完善。

 

生:古时候的人是很讲究“话不投机半句多”和“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他们需要知音,需要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一定会很快乐。

 

师:真好,你的学识很渊博!我们继续看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叫“愠”?

 

生(齐):生气。

 

师:“生气”……完全准确吗?譬如我现在很生气,于是我拍桌子打板凳,这算不算“愠”?

 

生(齐):不算。

 

师:那怎样才叫“愠”呢?

 

生:生气但不发泄出来。

 

师:隐忍着,不表现出来,是吧?

 

生:是的。

 

师:如果别人伤害了你,或者误解了你,你很生气但你忍着不表现出来,是不是已经够君子了?

 

生:是的。

 

师:但孔子说,“不愠”,连隐忍在心里的不高兴都不要有,对君子的境界和修养是不是要求很高啊?

 

生:是的。

 

师:他为什么要这样讲呢?为什么连藏在心里的不高兴都不要有呢?

 

生:我觉得人不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别人不了解你,你要宽容别人。

 

师:很好。因为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所以人与人的沟通难免会有不畅通的时候,难免会有隔膜,所以别人不了解我,是正常的。

 

生:我觉得做大事的人要有广阔的胸怀,要耐得住寂寞。没人了解我,我也不必去人群中凑热闹。

 

师:很好,要有广阔的胸怀,沉得住气。

 

生:我觉得别人不了解我,我是可以生气的。被误解而生气是很正常的。

 

师(笑):哦,你觉得生气才是正常的!因为被误解而生气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吧?

 

生(点头):是的。

 

师:呵呵,没错,这是一种本能,我们人有很多本能,是吧?当我看到一样好东西,我就想把它占为己有,这也是一种本能。但是,我们可不可以让这种本能滋长呢?

 

生:不能。

 

师:所以孔子就是在告诉我们,人有很多本能,生气也是一种本能,但是,我们要养成一个豁达的心胸,不要去生气。对这三句话,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好,孔子自己也有另外一些话语,正好验证了同学们刚才的见解。让我们来看一看(点击PPT):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何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叶公就是我们知道的一个成语里面的人物……

 

生:叶公好龙。

 

师:对。历史上的叶公其实是一个战绩显赫、为人慷慨的楚国大夫,那个成语里面的叶公是被他的政敌丑化了的。这里说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子路一时答不上来:我的老师,那么伟大的一个人,我该从哪个角度来概括他呢?他回去之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就说了……“女”读什么音?

 

生:“汝”!

 

师:很好,通假字。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哪,发愤起来就会怎样啊?

 

生(齐):忘记吃饭。

 

师:读书读到乐处又会怎样啊?

 

生(齐):忘记忧愁。

 

师:嗯,可能下一顿连饭都没得吃,他也不会在意。至于自己的志向无法实现,恐怕也不会令他忧愁了。读书读到乐处时,他会忘记一切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说明在学习中不知不觉……

 

生:时间过得很快。

 

师:因为陶醉其中而不知时光飞逝,这样的人生幸福吗?

 

生:幸福。

 

师:嗯,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点击PPT):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阳货》)这个“不”字怎样读啊?

 

生:“否”!

 

师:太棒了!你们怎么这样聪明呢?在哪里学过这个通假字啊?(生得意地笑)我觉得你们真是太神奇了!孔子说,整天吃得饱饱的,对什么事都不上心,这样的人我真是拿他没办法啊!“不有博奕者乎?”“博奕”是什么意思啊?

 

生:下棋。

 

师:嗯,难道不能去下下棋做做游戏吗?就算去下下棋做做游戏,也比什么强啊?

 

生: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师:对,你看,孔子不是那种很呆板的人,对不对?他不要我们死读书,他认为每一种游戏活动都是学习。所以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件很幸福很快乐的事,也是一种很丰富的人生体验。对于“有朋自远方来”,他也有自己的见解(点击PPT):“唐棣之华, 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子曰: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唐棣之华”就是一种叫棠棣的花,“偏”通“翩”,“反”通“翻”,就是花儿在风中翩翩摇摆(这是诗经中常用的“兴”的手法),“岂不尔思”是个倒装句,恢复正常的话应该是怎样?

 

生:岂不思尔。

 

师:“尔”是什么意思?

 

生:你。

 

师:很好!我怎么会不思念你呢?只不过,住的地方离得太远啦!孔子却说这人在找借口: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一个人心里很向往跟谁见面的时候,他就不会惧怕路途遥远,是吧?

 

生:是的。

 

师: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一个朋友从远方来到这里跟孔子交流切磋的话,至少能够证明一个什么问题呀?

 

生:他很想见孔子,非常仰慕孔子。

 

师:对,这样的话,孔子心里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满足。

 

师:满足,欣慰,有成就感,是吧?

 

生:是的。

 

师:那么他们在一起交流切磋又是为了什么呢?(点击PPT)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这句话正好验证了你们刚才说的,用文章和学问来会友,通过和朋友的交流来促进仁道,这就是君子之交。对于颜回,孔子不仅说他“不违如愚”,还说(点击PPT):“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啊,他对于我的话,没有一句不——最后一个字读什么?

 

生:“悦”!

 

师:很好,对于孔子的话,颜回没有一句不喜欢。他句句都喜欢,句句都奉行,这样就没有碰撞啊,就没有切磋啊。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远方来的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说,才能促进自己开拓和提升,所以“有朋自远方来”,孔子才会“不亦乐乎”啊!其实同学们刚才都已经说出来了,老师只是用孔子自己的话来印证你们的正确!那么,关于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自己又有怎样的解释呢?(点击PPT):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君子怕的是什么?

 

生:没有能力。

 

师:不怕什么?

 

生:别人不了解自己。

 

师:他还说(点击PPT):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不怕没有职位,怕的是什么啊?

 

生:怎样立足。

 

师:对,凭什么才干和能力来担当这份工作,在这个职位上立足,有所建树。后面还有一句,说不怕——

 

生:没有人了解自己。

 

师:我只要去追求——

 

生:值得被人知道的才能和事迹。

 

师:非常好!如果我这个人根本没什么值得别人来了解的,那么别人不了解我,我又有什么好生气的呢?我只要做好自己,总有一天别人会了解我的。而且孔子对于这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襟怀,还有更高境界的理解(点击PPT):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这就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啊?

 

生:主观。

 

生:自我。

 

师:非常好!跳出了主观的角度、自我的立场,不要过分把眼睛盯在自我上,老觉得我需要别人来了解,老觉得我需要被别人重视,被别人崇拜仰望,我也需要怎样啊?

 

生:了解别人。

 

师:对,了解别人。所以,孔子的境界高不高啊?

 

生:高。

 

师:这第一则的三句话,反映的是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第一句——

 

生:讲学习方面。

 

师:对,讲的是“为学”(板书“为学”)。第二句呢?

 

生:既讲学习,也有与他人的交往方面。

 

师:很好,我们可以说“为人”(板书“为人”)。第三句呢?(学生一时无法作答)这一句中的“人”,你觉得主要是指什么样的人?是普通人吗?孔子有学问,有抱负,但屡屡遭到拒绝,理想无法实现,是因为他不被什么样的人了解啊?

 

生:君王。

 

生:统治者。

 

师:非常好!所以这句话讲的其实是“为政”方面(板书“为政”)。因为统治者不了解他,不重用他,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对自己说:不要生气,不要急躁,我还需要做得更好才行。第一则,讲的就是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学、为人、为政。下面我们看第二则(点击PPT),一起读。

 

生(齐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师:看看这一则跟我们刚才说的三个方面有关系吗?

 

生:有!

 

师:有怎样的关系?第一个方面“为人谋而不忠乎”说的是什么?

 

生:为人。

 

师:是吗?再想想。替人出谋划策,到底是什么方面呢?

 

生:为政!

 

师:很好!为政。再看第二个方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什么?

 

生:为人!

 

师:对,跟朋友交往时,与他人的关系,是为人。第三个方面呢?“传不习乎?”——

 

生:为学!

 

师:很好,这一则是曾子的话,却与孔子的话如出一辙。我们会发现,真的是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孔子一生关注这三个方面,曾子也是每天反省这些内容。请问大家,这里的“三”,应该如何解释呢?

 

生(齐):多次。

 

师:嗯,还有没有别的解释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都从这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三”能不能解释为“三个方面”呢?

 

生(信服地点头):能!

 

师:嗯,曾子关注“忠”,关注“信”,关注“习”,“传不习乎”呼应了第一则中的哪一句话啊?

 

生:“学而时习之”。

 

师:非常好!孔子常常用来教导学生的,有这样四个方面(点击PPT):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文,就是文章、学问;行,就是行为、作为;“忠”和“信”,大家都理解。对了,大家有没有读过《西游记》原文?美猴王那个章节有没有看过?

 

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很兴奋):我看过,那里面有一句话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师(我比他更兴奋,他的答比我的问超前了):太好了!你知道?那你说说怎么回事。

 

生:就是孙悟空和一群猴子发现水帘洞的时候,约定好了谁敢率先进去,大家就拥戴谁做王。进去之后,孙悟空就要求大家兑现诺言,说了这一句话。

 

师:非常好,那大家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

 

(生摇头)

 

师(点击PPT):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原来啊,这是孔子的一句话!“而”是什么意思?(学生很犹豫,初一学生大概还没接触过“而”的这一义项)能揣摩出来吗?

 

生(鼓足了勇气):如果。

 

师:正确,太聪明了!孔子打了个比方来说明“信”的重要,他说:“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和軏都是古代车上面很关键的部分……

 

生:是轴?

 

师:不是轴。輗是古代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軏是车辕前端与车衡衔接处的销钉,很小,但是很关键,没有它们,车就无法行驶。孔子就把人内在的诚信比作了车上的輗和軏,你有很多学问,有很多才能,如果没有诚信,就走不远。曾子吸收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忠、信。那么曾子是不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呢?

 

生(很兴奋地):是的!有一个故事叫“曾子杀猪”!

 

师:太好了!你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生: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去买东西,他的孩子吵着要跟去上街,曾子的妈妈……

 

师(笑):是曾子的妈妈吗?

 

生:哦,是曾子的妻子。她对孩子说,你不要跟去了,乖乖待在家里,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结果她回来之后,又舍不得杀猪了,曾子知道后就对他妻子说,不可以对孩子失信,如果不兑现诺言,等于教孩子说谎。于是曾子就杀猪给孩子吃了。

 

师:很好,曾子是个很讲信用的人,所以他每天反省自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也很重视“信”(点击PPT):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子路问孔子有什么志向,孔子的回答同样扣住了哪几个方面啊?把全社会的老人都安顿好,是什么?

 

生:为政。

 

师:对。让朋友们都信任我,是什么呢?

 

生:为人。

 

师:很好。让少年人都对我有所感念,少年人为什么会对我感谢怀念呢?

 

生:因为他教导了他们。

 

师:很好。所以这句话说的其实就是哪个方面啊?

 

生:为学。

 

师:很好,孔子的理想,始终围绕着这三个方面:为学、为人、为政。我们再来看第三则(点击PPT),一起读!

 

生(齐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师:这一则其实我们在讨论第一则的时候就已经涉及到了,大家都已经理解了。孔子的弟子里面,有谁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呢?

 

生:子路!

 

师:呵呵,子路是个好勇尚武之人,并不爱读书。

 

生(笑):颜回。

 

师:不错,颜回,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孔子曾经问子贡说:“汝与回也孰愈?”就是说,你和颜回谁更——

 

生:强。

 

生:好。

 

师:嗯,也可以说谁更优秀。子贡当然知道,在孔子心目中,颜回是最优秀的,子贡回答说(点击PPT):“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子贡很谦虚,他说颜回闻一知十,而自己顶多只能触类旁通略知一二。孔子倒也不客气,他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啊!孔子把自己也捎上了,为什么呀?

 

生:怕子贡受打击。

 

师:不错,孔子还是照顾了子贡的情绪的,陪着子贡谦虚:我们俩都比不上他啊!孔子是一个很亲切的人,很善解人意的人。他告诉我们,做学问是应该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点击PPT):“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就是说,不懂得举一反三的人,就不用再教了。旧与新,是可以互生的;学与思,是需要并举的。一起来读下面一则(点击PPT)。

 

生(齐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师:好,谁来解释一下?

 

生: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对自己有害。”

 

师:非常好。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孔子又以他的亲身经历作为例证来告诫我们,只思考不学习也是不行的(点击PPT):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我曾经整天——

 

生:不吃饭。

 

师:整夜——

 

生:不睡觉。

 

师:用来思考,结果怎样呢?

 

生:没有益处。

 

师:不如——

 

生:学习。

 

师:对,思考很重要,练习和实践同样很重要啊,孔子非常辩证地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再看下面一则(点击PPT),一起读。

 

生(齐):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师:很好,为什么最后一个“知”要读zhì啊?

 

生:通假字。通“智慧”的“智”。

 

师:由是谁啊?

 

生:仲由。

 

师:仲由又是谁呢?(学生摇头),呵呵,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好勇尚武的子路。子路勇力过人,武艺高强,有了他做孔子的贴身侍卫之后,就没人敢再欺慢孔子了。所以孔子曾经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啊,自从有了子路,就没人敢对孔子恶言相向了。但也正因为子路是个好勇之人,所以他对读书倒不是很上心,所以孔子要跟他谈“知”这个话题。谁来解释一下这一则的意思?

 

生:让我来告诉你关于知与不知的道理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师:很好。孔子总担心子路自以为是,所以教导他这个道理。这也是事出有因的,让我们来看这样一段对话(点击PPT):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孔子家语》)谁来翻译一下子路的话?

 

生:南山有一种竹子,不用去……扳它它也是很直的,砍下来射出去,可以射穿……皮革,这样说来,还有什么好学习的呢?

 

师:真好,“通”字都能翻译出来。犀革,就是犀牛皮,很坚硬的。“柔”的意思有一点出入,这不怪你,它是一个通假字,通“揉”。是古时候木匠师傅用火烤使木材弯曲或变直的一种工艺手法,你们肯定是不了解的。子路以南山的竹子自喻,觉得人的才能是天生的,没有后天学习的必要。孔子怎样回答他呢?

 

生:给它插上羽毛……

 

师:“括”是什么意思呢?(生摇头)猜猜看,是箭的某一个部位……

 

生:箭尾!

 

师:在箭尾上装上羽毛,有什么用?

 

生:飞出去的时候能保持平衡,就可以飞得更远。

 

师:非常好!那么“镞”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砺”字来理解。

 

生:“砺”是磨的意思,那么“镞”就应该是箭头了。

 

师:很好! 在竹箭的箭尾装上羽毛,把箭头磨锋利,结果会怎样?

 

生:射入物体会更深。

 

师:非常好,孔子顺着子路的话,同样也借竹子来告诉子路一个道理:先天条件好固然有利,但后天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啊!因为子路不爱学习,又喜欢自以为是,所以孔子必须要告诉他:你不要以为你都知道了,其实你还不是真的知道。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下一则,一起读(点击PPT)。

 

生(齐读):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师:谁来为我们解释一下?

 

生:孔子说:“看见贤能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和他相同的毛病。”

 

师:说得非常好,但是,孔子还说过一句话(点击PPT):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子罕》)“讼”是什么意思啊?

 

生:审判。

 

师:很接近了,很好。自讼,就是自己审判自己,自己责备自己,也就是“内自省也”。孔子在这里说:“完了呀!”也有人翻译为“算了吧!”,“我从没见过能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在内心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人”。前面说“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里却又说没见过一个能自省的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不矛盾。正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所以需要以别人为参照,把那些“不贤”的人当作一面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问题。

 

师:非常好,也就是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是孔子发现的一个问题,那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发现,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一个很爱思考的人。

 

师:看下面一则,跟刚才这一则有没有关系啊?

 

生:有。

 

师:什么关系呢?先让我们一起读一遍(点击PPT)。

 

生(齐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师:哪儿有关系啊?

 

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师:很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样解释?

 

生: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师:哦,很好。孔子自己就是伟大的教育家啊! 他这样说,你会不会觉得孔子很谦虚啊?

 

生:是很谦虚。

 

师:是不是最高境界的谦虚呢?

 

生:我觉得还不是。最高境界的谦虚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

 

师:太棒了!最高境界的谦虚应该是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可以学习的东西,是吧?当然,我们也不必去苛求孔子。他能够做到这样谦虚已经很不错了,他的谦虚源于他的四个原则(点击PPT):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谁能解释一下?“毋”是什么意思?

 

生(齐):不要。

 

师:不要怎样呢?“意”是什么意思?

 

生:大意。

 

生:粗心。

 

师(笑):呵呵,粗心大意?有没有其他的理解?

 

生:得意。

 

师:哦,看来很难。这里的“意”指的是主观臆断,孔子说,判断事情不要主观臆断。“必”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定。

 

师:对,孔子说,不要一定预设某一种方向或期待某一个结果,凡事顺其自然,可行则行,不可行则止。“毋固”呢?

 

生:不要固执己见。

 

师:很好!“毋我”——

 

生:不要自我中心,不要自私。

 

师:很好。只有做到了这四点,才可能真正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齐读下面一则(点击PPT)。

 

生(齐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师:谁能解释“弘”和“毅”?

 

生:刚毅。

 

师:“毅”是刚毅,“弘”呢?

 

生:胸怀宽广。

 

师:很好!“任重而道远”,“任”是什么?

 

生:责任。

 

师:什么责任?士以什么为责任?

 

生:仁。

 

师:这个“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我们来看看孔子的解释(点击PPT):“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我想要成功、有所建树,我就帮助别人也成功,有所建树,我自己希望通达,我就帮助别人也通达,呵,自我的使命、他者的使命、社会的使命,他一肩挑了,任务重不重啊?

 

生:重!

 

师:嗯,这任务实在够重了。“任重而道远”,“任重”我们明白了,那又为什么说“道远”呢?

 

生:因为一直到死才能停止。

 

师:很好,生命结束,才能停步。生命结束,才能下结论。所以《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点击PPT):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曾子重病将死时,把弟子们全都召来,对他们说: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人一辈子小心谨慎,却不一定能够保证不犯错,保全身体不受刑罚,但是现在我快要死啦,从今往后,我可以避免这种危险啦,孩子们啊!你们知道吗?人只有到最后才能肯定地说:我保全了从父母而来的身体发肤,我保全了我的道德没做过什么亏心事。请问,在生命结束的前一个月,前十天,甚至前一天,能不能说这样的话?

 

生:不能。

 

师:所以人一生的道路真是遥远啊,在中途我们都不能给自己下任何结论。以仁为己任,并坚持到生命的最后,就是“任重而道远”。再看下面一则(点击PPT),一起读。

 

生(齐读):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师:孔子谈的是松柏吗?

 

生:是借松柏来说人。像松柏在严寒中最后凋零一样,人也要经历考验才能显出他的精神和品质。

 

师:非常好,就好像李世民说的(点击PPT):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板荡就是动荡,在动荡的时世中才能了解谁是真正的忠臣。又好像文天祥说的(点击PPT):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在危难的关头,一个人的节操才能显现出来。好,最后一则,齐读(点击PPT)。

 

生(齐读):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师:“言”是什么意思?

 

生:一句话。

 

师:我们学五言古诗,七言绝句,这个“言”是指什么?

 

生:字!

 

师:对了,“一言”就是一个字。所以孔子回答说:“大概就是'恕’吧!”孔子是怎样解释这个“恕”字的呢?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对于孔子的解释,你有怎样的理解呢?

 

生:就是要能够将心比心,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加给别人。

 

师:嗯,还有吗?

 

生:我觉得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有时候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人却很喜欢,不适合我的,可能适合别人,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情况而定。

 

师:嗯,非常好!因人而异,是吧?那如果是我喜欢的,认为好的,我就把它给别人,行吗?

 

生:也要看情况。我认为好的,别人不一定觉得好。我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

 

师:哦,那,别人认为好的,我就给他,投其所好,这下对了吧?

 

生:也不对。有些东西是他所喜欢的,但不一定对他有益,甚至可能有害。

 

师:哦,那可难了,到底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的。他最喜爱的弟子颜回死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事情(点击PPT):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孔子痛惜颜回的死,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爷明明是要了颜回的命,但夫子觉得失去颜回,就是要了自己的命。可见孔子对颜回的感情怎样啊?

 

生:很深厚。

 

师:再看(点击PPT):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恸,什么意思?

 

生:痛苦。

 

师:嗯,极悲哀,大哭。弟子们劝他节哀,说:您悲伤得太过度了,要节制。您平时不是教导我们凡事要有节有度吗?孔子说:“有吗?我有悲伤过度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能为谁这样悲伤呢?”意思是说,只有他值得我这样痛哭。可见颜回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啊?

 

生:最重要。

 

生:没有人可以取代。

 

师:很好。孔子最欣赏最疼爱的颜回去世了,颜回的父亲颜路来向孔子提出一个请求(点击PPT):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进》)颜路可能想,我儿子是夫子最喜爱的学生,现在他去世了,夫子一定肯在安葬方面给我一些援助吧,于是请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为颜回买什么呀?

 

生:椁!

 

师:椁是个什么东西呢?呵呵,咱们现在人死了要火葬,古时候的人死了是土葬,就要用到棺木。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死后棺木至少用两重,里面的一重叫“棺”,外面的一重叫椁,就是“内棺外椁”。颜路请求孔子把自己的车卖了为颜回置办外椁。结果孔子怎样回答呢?他说,无论有才还是无才,都分别是各人的儿子。颜回是你的儿子,孔鲤是我的儿子,孔鲤比颜回早两年去世,孔鲤去世的时候,孔子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车来为他买椁,是因为孔子列于大夫之位,从礼仪上来说是必须有车而不可以步行的。我们看到,颜路认为好的,他想要的,孔子有没有给他?

 

生:没有。

 

师:所以,人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不过颜回最后还是被厚葬了(点击PPT):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进》)孔子阻拦不了弟子们厚葬颜回,于是感叹说:颜回把我看作他自己的亲生父亲,我却不能把他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子啊!意思是,我终究作不了主,无法尊重颜回平生的素志啊!但这也不能怪我,要怪也只能怪他那些师兄弟啊。弟子们厚葬颜回,孔子认为他们做得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物质的形式并不重要。

 

师:很好,这不只是孔子的看法,也是颜回一贯的态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一生生活是最简朴的,可能营养不良造成疾病,29岁就死了。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尚且不在意那些外物,死了又怎么会讲究那么多呢?何况颜回秉承孔子的礼法,也不会愿意自己的葬礼过分铺张不合礼仪。所以孔子在告诉我们什么啊?

 

生:别人认为不好的,就不要给他。

 

师:对,人所不欲,也勿施于人啊!现在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绝对价值,或者说绝对标准呢?(生一时无法作答)好,我们来看看白居易的一首非常通俗的诗(点击PPT):

 

爱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看看这首诗里,有没有绝对价值?

 

生:有。

 

师:是什么呢?

 

生:生命。

 

师:很好!诗人将心比心,推己及鸟。孩子会在傍晚盼望母亲回家,鸟也会在巢中盼望母亲回家。生命存在的权利,就是绝对价值、绝对标准,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人能够说:啊,那只鸟本来就很想死,所以我打死它,就是成全了它!这是绝对说不过去的。当我们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可以施于人,什么不能施于人。但是,新的矛盾又来了(点击PPT):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就是说他只零买,不批发,呵呵);只射飞鸟,不射归巢栖息的鸟。虽然看起来很节制,但他还是射了鸟,你怎样看?

 

生:人都有自己的私欲,虽然他不射归巢栖息的鸟,但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鸟,都是生命,孔子这样做,让我觉得很失望。既然要射鸟,就不要打着“仁爱”的旗号,宣扬那些所谓的主张。

 

师(笑):很有爱心,很有思想!中国古时候的早期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就包含了射箭这样一门课程,孔子也是把射箭当作一种学习和游戏来对待的。人都会有弱点,孔子不是神,他只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在内心深处努力向善的人。他也许做不到绝对完全,但他一直带着弟子们走在这条追求的路上。所以他在另一次跟子贡对话的时候又说过一句看起来完全相反的话(点击PPT):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在这里,孔子完全倒戈了,明明刚才还拿这句话教导弟子的,现在弟子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的时候,他又说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啊!这什么意思嘛?

 

生:他是要告诉子贡,这是非常难的。

 

师:很好,其实这句话背后还有一句潜台词,我自己——

 

生:也做不到啊!

 

师:对!孔子说,这是你做不到的啊,我也做不到啊,是人都做不到啊!这只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最高标准,不是我们可以完全做到的啊!我们不能停留在动物本能上,我们也永远达不到神的境界高度,但我们必须向着那个高度去走,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在路上的过程。这就是和迁哲郎所说的那个“用最平凡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的奥秘”的孔子,那个从未把自己摆在神坛上、也绝非道貌岸然的孔子,很多时候他会袒露自己生命当中真实的软弱和困惑,却仍然执著地走在那条追求的道路上。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读一读《论语》,去认识一个真实的孔子。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什么是“君子”?《论语》里面出现了100多次,原来是这个意思
【论语的力量】《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
现如今我们为何要读《论语》,让拥有四千万会员的首席领读人跟你说
论语17.23
熟读《论语》十句精华,体会古人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