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羲之《行穰帖》两大看点

王羲之的真迹如今已无片纸传世,唐人摹本无疑是我们最能感知其书法神妙的窗口,事实上,唐人双钩填墨摹写真迹技术之高超,后人早有“下真迹一等”的称誉。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2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从南宋到晚明之间这个帖子曾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直到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才重见天日。董其昌极其欣赏此帖,在后面题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


近代以来,清宫旧藏散落民间,《行穰帖》也不例外,为张大千所得,算是他最得意的收藏。张大千来日本曾携此卷并一时存放于书法家西川宁处。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号称“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件珍品,中国书法藏品在西方的地位亦随之大大提高。

董其昌题跋

  

后入清宫,自然难逃乾隆有题跋弹幕及钤印点赞。


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看点1 

1、《行穰帖》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有篆籀意味。

字势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综合运用了“单笔”和“廓填”法。例如原迹中的笔画有一尖峰,复制者亦试图再现这一现象。但如果由于用笔时的压力、速度、斜度或墨渗入纸的深度的不同,影响了原迹笔画的轻重或墨色的浓淡,复制人就试图相应地调整墨色,表现出色调上微妙的差异。



 下面是《行穰帖》的高清局部图


 《行穰帖》局部1


原作中最细小的不规则处,都再现出来,在局部图放大的几个字中,注意有些笔画的下侧有一两根不顺的贼毫露出,但未逃过复制者的眼睛。复制者的精确还表现在他再现了原作纸张的特征。


《行穰帖》局部2


《行穰帖》局部3



 看点2 

董其昌的题跋

本卷董其昌共有四段跋语,其中较长的有两段,分别以小字与大字书写,最重要和引人注目的是写于1609年的十一行行书,他的书法清俊劲健,用笔既谨严有度,又潇洒闲逸。墨色由浓至淡,由湿至枯。


董其昌小字跋语


这段跋语算是他非常用心的一段,后来董其昌又在后面作了一段11行大字题跋。


董其昌大字跋语


与《余清斋帖》刻本中的董其昌跋相对照,这种差别就很明显。刻帖尽管刻字精确,但最值得注意的缺点是它无法再现墨色微妙的变化,尤其是明代书家感兴趣的枯笔。这从拖有长尾的“耳”字可以看出:在原作中,向下运笔时墨渐干,产生出细致的条纹,而这在刻本上只能作很粗糙的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毫发毕现!王羲之《行穰帖》中的唐人勾摹技术
王羲之行穰帖书法长卷
王羲之《行穰帖》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
北京故宫藏《宋拓澄清堂帖·卷二》(邢侗旧藏本)
赵孟頫练字的6个细节,也许这就是技巧!
它是书法界的“活化石”,还原“二王”真实笔法,董其昌:千年尤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