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同课异构的教研步骤
同课异构原文地址:同课异构的教研步骤作者:
“同课异构”的活动的综述
一、“同课异构”的定义及其解决的问题
“同课异构”又称为“一课多讲”,而集体备课的模式是“一个备课,多人享用”其优点是大大的减轻了教师的备课的负担,提高了教师的自主性、教师能很好的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及其方法实际应用到自己的备课当中,缺点是偷懒模式,教师不能全方位的参与到本学期内所有的教学设计当中,教师个人参与度不高,只是各自为阵,教学完成之后反思力度不强。
“同课异构”的做法简要的说就是一节课由各人去单独备课,在对比当中进行教案的改写,留下记录。为下一次打好准备。
同课异构的实施基础是“课同”,即遵循同一教学文本。让教者在同一主题之下,进行比较式、探究式、发散式的研讨。通过“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辩证渐进的过程,对文本进行科学解读,架构“殊途同归”的课堂教学程序,形成对相同文本的多样解读和教学设计。由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者不同的教学理解与实践,形成不同风格的教学预设结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自然便会生成不同教学实践课。但是不同的课堂建构都必须遵循相同的教学准则和教学规律,保证异构不异法。虽然在“同课”下主题相同,内容相同,但更需要倡导教者的个性化教学。同样一节课,一样的教案,一样的练习,但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有着不同的教学个性,多样的处理手法,加上学生不一样的思维激发,必然有着不一样的精彩生成。
总之,“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既是一个“背靠背”的教研预设活动,也是一个“手拉手”教研协助活动,更是一个“面对面”的交流体验活动。我们教者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学校的均衡教育和自身的专业成长服务。
构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为:方案设计→课堂行动→评议反思→方案修正→再次反思→撰写案例。
㈠方案设计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大致构想,“同课异构”的许多有关“同”的要求在这个环节中得以清晰,确保“同课”。从而有利于控制影响教学效果的其他非教学因素,便于比较研究,促进后续教学的行动跟进。
2、个人设计
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集体智慧、同伴互助的体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每个教师都有其自身特点和教育思想,这是教师个人风格的体现,是他人无法改变的,教师的创造力体现在个人设计上。执教老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等,对文本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建构出不同的意义,展示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㈡课堂行动
在课堂中,执教教师根据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实施情况适当调整。其他教师根据事先分工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观察。
1、分工安排
第一组任务:观察教师
第二组任务:观察学生
第三组任务:观察教学实施
2、课堂教学
本课堂教学主要指教师的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计划等教学实际。
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一般是这样几个步骤:首先,确定教学内容;然后,进行教材的分析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收集相关课题的资料和资源;再次,经过思考和讨论后,撰写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再次,进行会诊式研讨,详细剖析教学中的行为;最后,针对教学中暴露的问题,修改原来的教学设计,写出反思材料。
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选择同一教学内容,这决定了“异构”是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同的教师进行各自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师自身学识、经验等差异必然导致最后的教学设计带上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效果。教学内容的“共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不同教师的“个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能够反映出同课异构的魅力与内涵的,反映不同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恰恰是“异构”。
如何理解“异构”呢?是指教学结构上的不同?如果“构”仅仅作为“教学结构”,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那么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简单和狭隘。
那么,“异构”是在教学资源的重组和利用上求异?是在文本解读上求异?是在教学设计与构思上求异?是在教学方法上求异?还是在教学风格上求异?……
建构注意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一个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的信息,建构其意义的过程。其建构过程不是任意的,它具有多向社会性和他人交互性;应该有交流、磋商,并有自我调整和修正。
所以,我们认为,在“同课异构”中,“构”是核心,是灵魂;“异”是变化,是发展。如果将理解的重点放在“异”上,那么我们追求的只是外在、表面的东西。形式上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形式的变化并不见得能代表内在的丰富。
进而,我们认为,同课异构实质是一个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在同伴的帮助之下,广泛占有各种资源,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一个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教学认知建构过程。
四、同课异构的实施。
由于我们必须考虑同课异构过程中教师的自主建构,实现教师自身内涵的丰富与智慧的提升;所以,我们认为,同课异构应该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为终极目的,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改进”这两个核心展开,在实施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以同一主题为核心。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只有确定这一主题,才能保证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进行比较式的研讨。共性与个性是事物之间普通存在的一种客观联系,比较的过程追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没有了“同课”这一“同”,比较就失去了基础,就不能称其为同课异构,就失去了同课异构的价值。
2、以行动研究为基础。
行动研究的目的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它关注的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问题,无须重视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不同情境;无须关注研究变量的控制与操作。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决特定的问题,强调在研究的过程中,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把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转化为教学研究的“小课题”,基于“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基于“有效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以微格分析为手段。
没有细致的观察就没有精细的分析,没有精细的分析就难有问题的发现,没有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就难以取得进步。所以,我们借鉴微格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微格分析,一方面利用了现代视听设备作为课堂记录手段,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帮助教师直接从记录中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另一方面,其他教师注意在课堂中就某一主题进行观课议课,帮助上课教师从指导教师和同伴那里得到信息,更为全面的看到本人上课的过程。
4、以比较研究为方法。
“同课异构”的基本研究方法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比较研究法”是常用的教育教学研究法,它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在同课异构中,我们要充分的应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明确比较的主题,关注同课之中的异构在何处,各种异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又有什么不同,取得了什么效果,存在着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拿到一手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
5、以同伴互助为桥梁。
同伴是校本研修中最基本、最高效的力量,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寻求同事的帮助是每位教师的第一反映,因而同伴互助也是同课异构中最直接、最常用的方式。《学记》说“同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没有同伴的互助支持,教师个人将限于孤立。所以,我们力求教师个人与团队之间进行广泛的对话和合作,营造同课异构中同伴互助的专业合作与精神共享;在同伴互助中将个人的才智与团队的集体智慧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个人成长与团队进步相辅相成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既促进教师个体在专业能力、知识、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又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6、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同课异构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智慧只有在不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地提高。所以,在发现问题之后,教师需要进而明确问题的关键,决定问题解决的方向;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包括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最后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同课异构中,由于教学的不可预测、对所面临的“未来”一无所知,我们可能会不断地尝试错误,通过尝试错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总目标分成一系列子目标,如把教学设计分为多个环节,针对某些环节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尝试,从而实现教学构想,解决教学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最终解决所有问题,呈现出一节近似完美的课。
同课异构的浅析的写法:写同、写新(不同)、玉中求瑕。
3、课堂记录
⑴观察教师
时间
07-11—18
班级
105班
执教
张永刚
课的类型
新课
课的性质
研讨课
基本状态
精神、教态、表情
精神饱满、表情丰富、教态偏紧
语言艺术
语言朴实但缺乏一定的感染力
教师优化教学的能力
课题导入
简单明快,但缺乏吸引力
重点、难点
能很好把握重点、难点
问题设计
过于浅、适合口答、缺乏层次性
能力培养
强调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点的应用
点评
准备充分,教态自然,教学目标明确,但课堂呈区块性,教学要点点到即止。
⑵观察学生
时间
07-11—18
班级
105班
执教
张永刚
课的类型
新课
课的性质
研讨课
情绪饱满度
前25分钟学生情绪良好,课堂中间有3人趴在桌上
思维活跃度
一半以上学生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性
全班30人,其中22人次发言,13人发言
回答正确性、创新性
3处地方学生有异议,正确性较高,但创新性几乎为零
活动表现力
学生参与率高,感悟能力、模仿能力强
学习习惯
25位学生预习过本节课,每个学生有上课笔记
师生情感交融状态
师生互动性强,能产生思想共鸣
点评
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思维反应敏捷,但稍有难度,无人发言。
⑶观察教学实施
时间
07-11—18
班级
105班
执教
张永刚
课的类型
新课
课的性质
研讨课
教学目标与教材处理
教学目标适切度
过多,指向性不明
教材处理合理度
较为合理
教学结构状况
学生主体性
学生参与度高,学生主体意识较强
教师组织、指导
分工不够明确、教学活动过于简单
认知工具媒体应用
以多媒体为主
学习途径
教师引领、学生交流、教学资料
教学各环节安排
层次清楚、目标明确,衔接欠妥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小组合作
教学手段
多媒体、黑板
点评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样化,但教学目标与教学状况缺乏统一性。
㈢评议反思
课后,大家一起对所有所上的课进行讨论,比较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讨论的内容参照下表:
时间
07-11—18
班级
2个
执教
2个
课的类型
新课
课的性质
研讨课
教学
目标
全面、具体,适宜度
目标达成度
1、张永刚老师的目标过多,导致教学达成度低
2、蒋聪老师的教学目标适宜度佳,达成性高
教材
处理
突出重点
有理数的运算律的应用
突破难点
如何让学生熟练应用有理数的运算律的应用
抓住关键
理解、应用有理数的运算律
教学思路设计
符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
基础知识也应在课内落实
独创性
张永刚老师的新课引入
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度
两位教师都做得比较好
课堂结构安排
实际运作效果
蒋聪老师较好
学习环节的时间分配
导入简洁有效,教学小结要留时间
师生活动的时间分配
师生活动与学生思考时间比1:1
非教学时间
关键在于吸引学生,尽快走进课堂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张永刚老师最为丰富,但最需要就是最好
教学方法多样化
黑板应当充分利用
教学方法创新性
小组讨论,各司其职,或批改作业、或指导学生、或合作学习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
都能熟练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非常精美
教学
效果
教学效率
张永刚老师较好
学生受益面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受益,但程度与时间各不相同
有效利用时间
一般都在30分钟左右
点评
张永刚老师的授课更考虑学生的学情与学生的受益程度,教学效果更趋理想
㈣方案修正
经过讨论,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修改调整,修改可以有两种形式:
1、各自修改
执教教师都在自己方案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化调整。从教学目标、教学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等大处着眼,从教态、教姿、行走路线、导入、环节衔接等小处着手,针对《评议反馈表》修改自己的教案,使之更趋合理化。
2、合并修改
把每个方案中的亮点集中起来,合并在同一个方案中。教师要集众人之长,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㈤再次反思
两轮课堂教学下来,不管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会有很多的感触和想法,再次坐下来进行讨论和思维碰撞,可能会显得更激烈。
1、细节反思
对每堂课的每一环节进行反思,必要时放映课堂录像,再现课堂进程,帮助反思。
例如:其中张永刚老师整堂课上共出现了5次掌声,我觉得表扬、激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表扬到位,激励得法,能够使得学生进一步调动学习热情,更进一步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2、后续反思
对今后的教学和下一次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策略。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从满堂问到满堂闹,都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课堂形态、教学结构、组织形式、内容要求、方法选择,这一切,教师需要综合思考,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单因素、单角度看待课堂教学,而是要把目标、内容、方法等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㈥撰写案例
讨论后,由一位教师(每次不同)把活动的经过写成案例,以供以后参考。
三、实施教研策略
㈠制度策略
我们认为“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要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使学校内形成一种崇尚学习,崇尚研究,崇尚合作的氛围,它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为此,我们制定了“三定”、“三有”制度。
1、三定
⑴定时间
教师合作文化的建立光靠一两次同课异构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这种活动纳入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同,变成大家自觉的一种行动。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时间:
①集体备课时间
表一:             “同课异构”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
数学九上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周次
1周
4周
7周
10周
13周
具体时间
星期一下午
星期二下午
星期三下午
星期四下午
星期三下午
注:A、以年级组为单位,自己定具体时间(组长定好时间,通知教研组长),交流时间为1---2课时。
B、具体地点:初一组在一楼办公室,初二组在二楼办公室,初三组在三楼办公室。
②上课及评议时间
表二:             “同课异构”备课组上课及评议时间
数学八上
平行线间的距离
直角三角形
方差和标准差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次函数图象
周次
第1周
第6周
第9周
第13周
第16周
具体时间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四
注:A、每个年级组成员都要听。
B、由教研组长根据当日课程表安排组内老师的上课时间和评议时间。(不能有时间上的冲突)
C、教研组长在定课程表时,要注意这一天备课组内老师的课有时间差,并要有1-2节课大家都没课。
D、教师授课班级在自己所任的班级里。
⑵定内容
教师的教学经验背景不同,人生阅历有深浅,教学个性、教学风格有差异,对所教内容(即使是相同课文)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有不同的构思和教法,教师间的差异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大家可以在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很多教师习惯于避免教学内容的雷同,习惯于避开难点的课题,这样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们在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时,选择定内容。
①同一课
A、按照教学进度,该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
B、本周内大家都觉得难教的内容。
C、很难有突破性的课。有的课在课堂上很容易把握,教学目标也易达成,但是往往受固有模式的影响,很难有突破,造成教学者的精神疲劳,也不能带动学生兴奋起来。这样课很有必要大家再坐下来好好研究,寻求突破口。
②同一主题
在教学中,时常困惑教师的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如何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困惑,那就可以当作同课异构的内容;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很大盲点,那么也可以拿来作同课异构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所选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
⑶定人员
①定组长,包括学科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而且相对固定。负责组织和活动开展。
②定组员,每次活动组员都要参加。
③定记录员,每次活动都要有专人进行记录。
④定行政,教研组都要指定行政加入,负责监督和指导,本学科的也要求与其他教师同备课、同研讨、同上课、同评议、同反思。
2、三有
⑴有计划
制定好计划是活动有条不紊进行的保证,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的好坏,往往可以决定一个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健全有效的计划有助于设立各种具体目标,从而形成一种任务感,为这样一些目标而努力将有助于激励教师的日常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计划按学期来制定。
①教研组计划
教研组计划应该以学校的校本教研为立足点,全局考虑本学期在同课异构教研中应采取的措施及各项安排。包括以下内容:
教研活动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具体措施:召开例会(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全体参与此活动的教师),传达活动内容和要求,统一思想,明确方向;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各组具体操作;加强教研培训,优化同课异构的效果;定期反思,不断提高;定期进行收发室案例比赛;定期进行校际异构;学期末要进行团队展示,激励评价;
预期效果。
②教研组、备课组计划
教研组制定本学期内如何指导备课组进行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计划,以及制定本学期内进行教研组内的同课异构计划;备课组制定本学期内本组开展此活动的计划。可包括以下内容:
制定者为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
活动的具体时间和人员、地点;
确定反思的平台、时间。
⑵有记录
① 记录无处不在
这里所说的“记录”包括备课组活动记录、反思记录。
表三:             “同课异构”备课组教研活动记录表
组长
组员
缺席
集体备课
具体时间
备课摘要
统一上课
上课内容
执教者
时间
集中评议
具体时间
评议摘要
活动效果
组长签名:
组员签名:
表四:              “同课异构”反思记录表
姓名
学科
年级
授课内容
教后记
(上课反思)
取长补短
(听课反思)
提高升华
(评议后反思)
②形式丰富多样
A、构建网络平台
一是借助校内网开辟数学学科的教研网页,并设“数学同课异构”专栏;二是设立“数学同课异构”公共邮箱,“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教案、教学故事、评议、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课件等都要求放进公共邮箱;三是教师通过QQ群进行沟通、交流、传递信息。
B、录制课堂现场
情景再现是课后评议最直观的载体。在评议时,我们经常会出现“失忆”,或者会模糊课堂,这时候课堂录像就出现得非常及时;有些教师会因为某些原因不能现场听课,那录像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大的用途是上传网站后,可以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录像把课堂的真实情景拍摄下来,然后进行制作光盘。
⑶有反思
反思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它需要独处,需要静心,是很辛苦的事情。但是人因为有反思才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丢失目标,才会进步,才不会人云亦云。我们的教研活动亦是如此,如果没有反思,我们就会在自己编织的网内迷失方向,没有了进取的目标,没有了矫正、提高的机会。
①不同主体的反思
A、个体的反思
这里的“个体”在进行不同的角色互换,有时是一位执教者,有时是一位听课者,有时是一位评议者。所以又会有不同阶段的反思:
a、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按教学的进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反思。课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是教学的前瞻性行为,避免经验主义;课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它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
b、听课反思
作为听课者,我们不能闲着,要让自己的思维运转起来,及时的进行反思,而这时的反思更多的是比较,因为听课也是“同课异构”的参与者,同样也是执教者,所以对教材应该是研究得很透,这时的听课,就是两者的思维碰撞,往往会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我们要将这火花记录在听课笔记上,这些在课堂环境中产生的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我们只有及时捕捉起来,才能在课后精细整理,深刻总结。
c、评议反思
在各方“论战”的空间里,个人的机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因而在评议中,我们能听到更有力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或给我们柳暗花明之境,或给我们豁然开朗之悟,或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反思。
B、群体反思
个人需要反思,备课组、教研组、教务处同样也需要反思,我们可以采取专题讨论和激励评价为手段。
a、专题讨论
“同课异构”数学教研活动进行到一定时候,需要静下心来,大家坐下来谈谈活动的效果,可以围绕“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校内、校际教研活动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这样会使活动更趋成熟化。
b、激励评价
如何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如何不让教师的兴趣消退,激励评价会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教研组可以每月进行一次评价反馈,每学期评出校级“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进行表彰。
②不同形式的反思
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可以写一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案例分析”等进行反思。这样可以变一次性教学研究为持续性教学研究,变重横向的点拨为重纵向的跟踪指导。教师经历了一次次的自我反思,必定能去伪存真、扬长避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㈡形式策略
1、校内异构
⑴一人同课异构
“一人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老师连续几次采取不同的方式上同一课。即使是同一个老师,也会因为学生的变化,阅历的加深,时代的变化,对教材会有不同的理解,选择的方式也会不同。但是这种形式异构的时间需要拉得很长,所以只能是一年或几年进行一次。
⑵多人同课异构
这种形式是最常用的。就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⑶师徒两人异构
我们数学教研组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每个新教师都要拜师学艺,第二、三层次骨干教师担任师傅。这样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徒饱满的教学热情,这些都是难得的教学资源,两者异构定能擦出火花,对两者都会有借鉴,从而得到提高。进行“师徒同课异构”,也可以增加师傅的压力,徒弟的动力。“压力产生动力”,“动力催发能力”,最后收到的效果肯定会比较好。
2、校际异构
“同课异构”的活动不要局限在校内进行。有时需要跨校区的异构,校际交流展示的是教师个人风采,而比拼的是整个数学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㈢设计策略
“异构”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教学主体上的“异”,它的内涵应该是教学设计上的“异”。因为教学设计不同,使同一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而设计的“异”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意图、教学环境、教学风格、教学评价等方面表现出来。
1、方法异构
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唯一目标,正视不同班级的学生差异,自然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一教学内容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环节安排,还是细节处理都可以有很大的差异。
2、目标异构
⑴缘于不同的“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云:“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我们认为因材施教的“材”可以指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二是学生。任何教学都必须以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作为依据。就教材而言,除了透彻了解教学内容本身之外,还要了解该内容所处的学业阶段、教学单元,并以此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必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立教学目标,设计课堂问题,择取教学内容。
⑵缘于不同的“智”
“智”是指不同教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不同的教师理念不同,素养不同,决定他对教材的把握不同,知识的侧重点、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不同。
这种异构更适合于数学教学:文本的价值是丰富的,“它包括文本的应用价值和教学价值。通过解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文本的思维方式特质,以及内蕴的文化、经验、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文本包含的价值。正因如此,使数学教师在教学教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获得不同的教学价值。
3、环境异构
一个好的课堂环境,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③。我们认为“鼓舞人心”的课堂环境中能体现出以下特点:
显露清晰的尊严: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流淌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体现意愿的自主: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
洋溢集体的和谐:学生之间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发挥灵敏的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边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与情感。
4、风格异构
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
5、评价异构
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以同样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这显然有悖于新课程理念,所以我们认为对一堂课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措施同样需要异构。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不足)制定不同的评价取向,以下是初二数学组的某次活动:
⑴研究班级学情
205班学生能说会道,但落实到解题常常“眼高手低”,201班学生缺少的就是交流的勇气和展示机会的机会。
⑵选择同一内容
选择《三视图》,学生可以利用实物进行分析。
⑶定位评价内容
根据学生的情况,甲班教师在评价上主要侧重于学生书面表达,乙班教师在评价上主要侧重于课堂主动交流。
⑷采取评价措施
甲班教师让学生当堂解题并评析,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乙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交流,这样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四、取得教研成效
㈠教学效率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同课异构”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可以鼓励教师尝试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㈡解读教材深入
“同课异构”活动要求同一年级选择相同的内容,教师不得不更加关注对教材的解读,在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把握主要内容等方面下功夫,为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㈢教学风格多彩
在“同课异构”中,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和自身素养,选择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赋予了静态教材以更充分地生命活力,为教师们提供了多元处理教材的宽广视角,从而形成自己教学的特色和风格。
㈣教研氛围浓厚
“同课异构”教研方式,需要定时进行,更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将成会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的自觉行为,从而学校的教研氛围更浓厚。
㈤合作文化建立
“同课异构”活动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个人和整个教研组的反思能力。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教学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有利于创建合作的教师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展课例研究促进校本教研
学校教务工作计划
如何经营教研组共同体
同课异构研讨方案
教学工作计划
实现重心下移 增强教研实效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