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专家陈默:健康的家庭是妈妈不错位,爸爸不缺位,老人不越位

一个家庭最好的状态是,爸爸不缺位,妈妈不错位,老人不越位。

如此,我们的孩子,才能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获得茁壮成长的充足养分。

——虎妈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作者 | 李际昕
来源 | 好妈好爸好孩子(ID:hmhbhhz)

我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30余年来,累计进行了近万人次的心理咨询,特别是2000年后,案例呈几何级数增长。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探究,我发现孩子的问题几乎都是家庭的问题。
只有每个家庭成员各司其职,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妈妈不错位

让孩子拥有心理弹性

“今天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你听懂了吗?作业写完了吗?这次考试比上次低了一分,我再出几道同类型的题你做一做……”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家庭中,孩子学习的主要管理者是妈妈。只要见了面,妈妈三句不离学习,即便刚开始说的事与学习无关,最后也能绕到学习上。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孩子学习为中心的家庭文化渐渐走向畸形。
有些孩子说,自己有妈妈,但好像又没有妈妈。
因为在孩子心中,妈妈已经不是妈妈,而是老师和监工。
这种家庭角色的严重错位,使得孩子长期承受很大压力,引发考试焦虑、厌学等各种问题。
而造成母亲角色错位的原因,往往与焦虑心态有关。
10个焦虑的家长中,9个妈1个爸,因为管得越多的人越焦虑。
孩子的学习便是浓缩焦虑的点。
这份焦虑折射到与孩子的互动上就是不停地催逼。
我曾经问过不少孩子:“妈妈讲的哪句话让你印象最深?”
“快点儿,快点儿。”这是大多数孩子的回答。
如果长期被催逼、被拿来与他人做比较,孩子会失去心理弹性,容易走极端。
一个极端是患上强迫症,过分追求完美,字要写得像印刷体一样,考不到100分就嚎啕大哭。
但大多数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厌学,丧失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什么都不想干。
有一次,我们接待了一个女孩。
一见面,她就迫不及待地向我求助:“陈老师,您帮帮我,怎么可以不懈怠?”
她是一名高二学生,成绩多次获得全校第一,最大的快乐就是拿到好名次。
但现在的她常常陷入深深的自责,内耗严重,原因是她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放松,即便和妈妈聊半小时天也不行。
妈妈也觉得女儿的状态很不对劲儿。
我详细询问过往的经历,发现这是一个长期焦虑的妈妈,从小学开始就为女儿报了各种补习班超前学习。
小学毕业时,她甚至让女儿超前学了初二物理。
“我的孩子永远在前面,别人才会赶不上。”母女俩唯一的共同话题就是学习。
对于这种案例,只能从颠覆认知入手。
我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和严重后果,“再这样下去,孩子轻则不上学,重则进精神病院”。
我建议妈妈不要再插手孩子的学习,顺其自然,只负责照顾好孩子的基本生活及情绪。
后来,女孩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能够接纳自己,正确看待学习和娱乐的关系。
要想让孩子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妈妈一定要回归本位。
首先,做一个会“疗伤”的妈妈。
当孩子在外遇到压力和挫折时,为他遮风挡雨。
比如孩子沮丧地回到家,妈妈关心地问:

“你怎么啦,是不是在学校不开心?”

“老师让我抄5遍单词!”

“换成妈妈也会不开心。但你看老师让你抄单词也不全是坏事呀,你现在写得又快又熟练。”

妈妈的话及时疗愈孩子所受的伤,起到加油站的作用。第二天,孩子就能照常开开心心去上学了。
其次,做一个“定海神针”型妈妈。
妈妈要修炼自己,战胜焦虑,妈妈的情绪是家庭的魂。
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能让所有家人安心。
如果妈妈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整日与丈夫争吵,孩子会想:都是我的错,我要是学习好,更优秀一点儿,他们就不会吵了。
于是,他陷入无尽的自责和压力中,学习更加搞不好。
当妈妈不再扮演老师和监工的角色,而只是一位陪伴孩子的贴心人时,孩子才能从她这里找到温暖和眷恋,获得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爸爸不缺位

激发孩子向上的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父亲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介入是指在场,即使人不在,角色也要在,位置也要在。
爸爸的参与会让原本以妈妈为主导的家庭教育多了规则感和新视野,让孩子感觉到抗衡的力量,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这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曾经看过一则新闻:
暑假期间,一名14岁少年和爸爸24天骑行318国道川藏线2200公里。
一天最多的时候,两人曾翻越4座4000米高山,每天路程相当于一个全程马拉松。
在后来的采访中,少年说之所以自己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爸爸和我在一起,爸爸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爸爸的用心陪伴和示范作用,让孩子产生了无穷的力量,成为阳光、自信、勇敢的人。
当然,孩子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有不同心理需求。
比如有两个时期,爸爸角色一定不能缺位,要有和孩子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和空间。
幼儿时期,爸爸要经常陪孩子玩儿。
长到13月龄时,孩子会下地探索世界。这时候,爸爸将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保障者。
如果父爱缺失,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和欲望将会降低。
一些男孩的胆小、脆弱,缺失毅力、意志力、抗挫力、勇敢、拼搏等特质,都与爸爸角色缺失不无关系。
爸爸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蹲下来与他对话,以适度距离守望孩子。
特别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温暖有力的大手,让他时时刻刻感受到安全和被保护,孩子的心理力量才会变得强大。
如果实在太忙,哪怕每天抽出10分钟,和孩子嬉闹一阵儿,抱一抱,或一起看本书也可以。
十二三岁的少年时期,也是父爱不能缺位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更需要爸爸平等尊重的陪伴和无形的引领。
研究表明,爸爸陪伴到位的孩子,能表现出较好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与同伴交往能力,问题行为较少,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违法行为也较少。
当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状况,我们不能强求每位爸爸都有大量时间陪伴孩子。
但做一位不缺位的爸爸,尽量弥补缺憾,还是有些办法的。
爸爸要根据自己的时间表,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家人和孩子,和孩子一起打打球、游游泳。
凡是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想办法做到,不失信于孩子,让他感受到爸爸无条件的爱。
遇到孩子的重要节点,比如生日、十八岁成人礼、家长会等尽量不缺席,让孩子感受到重视,从而产生自信。
假期时,可安排一场父子(女)的短期旅行,既能增进感情,也能开阔视野,塑造孩子的性格。
著名教育家李查·伊凡斯曾说过:

“孩子不会因为你供应的物质而记得你,他们会因你珍爱他的感觉将你牢记。”

人的成长只有一次,爸爸用心陪伴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富足,是孩子人生中最大的财富。

老人不越位

为孩子创造健康环境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部分双职工家庭在养育孩子时遇到时间、精力上的重重困难,于是,家中老人出马帮忙。
但在隔代教养的过程中,如果两代人无法达成共识,角色混乱,也会爆发冲突,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隔代教养中的冲突,大部分问题出在老人完全取代父母,承担起所有养育责任。
健康的家庭结构应该是父母教育孩子时不缺位,爸爸担起爸爸的职责,妈妈担起妈妈的职责,夫妻双方共同给予孩子爱的关心。
如果和老人同住,老人的定位就是帮手。
要搞清楚各自的位置和权限,不要越界去指手画脚。
但老人带孩子真的不行吗?答案是否定的。
孩子小的时候,养育是养在先。孩子都没养好,更谈不上育。
老人在养的方面经验丰富,是可以借鉴的。
在育的方面,年轻父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养育知识,掌握影响孩子成长最主要的因素,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发现老人的理念确实不科学,可以换种劝诫的方式。
比如:老人不让孩子自己穿衣服。
父母可以这样劝,让孩子自己穿衣服,能锻炼手部的精细动作,有助于以后学好写字。而且,这会让孩子找到“我能行”的自信,在幼儿园里也能表现出众。
看到孩子自己穿衣服的好处这么多,老人基本都会同意。
万一遇到固执己见、怎么劝都无效的老人,父母不妨放弃语言说服,多采取一些行动,如在双休日陪伴孩子时,适当安排锻炼孩子相应能力的活动,不必为了纠正老人而争吵。
导致老人越位,还有一种原因是孩子父母很迷茫,不知道怎么教育好,索性就由老人做主了。
所以,要想老人不越位,关键是父母需要不断学习。
只有真正学习到位,才能知道在每个年龄阶段不能犯的原则性错误在哪里,着力点在哪里。
根据我的观察,和以前的孩子相比,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心理需求发生很大改变。
我曾经参加过小学家长会,让学生给家长写信。
大部分孩子写的都是:

“你们懂我吗?理解我吗?”

“你们把我当成重要的人了吗?”

渴望尊重,渴求情感满足,是这代孩子的共性。
因此,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要将这份尊重与爱贯穿到养育中的每一天。
0岁到3岁时,要每时每刻关注他。
这是孩子安全感确立的关键期。妈妈要尽量减少应酬,下班后马上回家陪伴孩子,每天对他讲100遍“我爱你”也不嫌多。
3岁到6岁时,要诚心诚意陪伴他。
这是孩子探索欲形成的关键期。爸爸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当孩子感受到安全,探索欲就会得到加强。
6岁到12岁时,要真真切切喜欢他。
上学后,孩子或许会因为在学校里受到打击而自卑,或许有时做了错事。
父母要给予足够的耐心、理解和爱,让他体会到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喜欢。
12岁以后,要实实在在相信他。
这时,孩子已进入青春期,父母要一次次信任他。
随着信任度增高,孩子会拥有越来越强的责任感,最终成为一个懂得自控的人。

妈妈不错位,爸爸不缺位,老人不越位,每个人都在家庭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 男孩派大咖连线直播预告 -  

520是表达爱的日子,

但其实,爱也是需要方法和智慧的
真正的爱更是要读懂孩子
520的晚上
一起来收看男孩派大咖连线栏目吧
和北师大教授——伍新春

一起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共情陪伴

*

*来源:好妈好爸好孩子(ID:hmhbhhz),关注家庭教育,弘扬良好家风,坚持立德树人,倡导先进理念,传播科学知识、分享教子经验,介绍实用资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谈--孩子沉迷手机、逃学、焦虑抑郁,可能需要在“家庭系统”中寻找原因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两大原因
世上只有爸爸好!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 ,爸爸不舍给奶奶打电话!
解码内向宝宝的心灵世界
父母情绪和人格对孩子潜意识的影响
看看你少儿期的心理疾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