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长的心理需求,决定了孩子的成长路径

作者:辛上邪

读者碧蕊说,为了能“散养孩子”,她从海淀搬家到朝阳,又移民来加拿大,可是来了加拿大,发现无论美国还是加拿大,无论大温还是大多,华裔还是热衷推娃,她不知道如何是好。

问她,为啥要追求散养、不想推娃?碧蕊回答得挺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想让孩子为了分数、升学而扭曲了童年。”

继续问她:“你希望孩子过什么样的人生?或者说,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碧蕊说:“身体健康,上个好大学,生活体面,工作出人头地,有个好收入,买得起房子,结婚生娃,婚姻美满,还不就是希望孩子将来生活幸福。”

没错,抱着这样的想法的父母,势必要推娃,无论在中国还是加拿大,无论在朝阳还是海淀,就是月球上十八线城市里,也会努力去推娃。

视界就是你的世界。”心里想什么,就会重视什么,就会看到什么。这也是一个心理学原理——“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想推娃的人,去了哪里都会看到别人在推娃。

而且,碧蕊说的那些愿景和生活幸福不能划等号。碧蕊反驳说,哪个父母没有这些目标?

当然不一样了。每个人的心理需求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为自己和孩子设定的目标也不同。最近流行一个说法,“你的教育观念在哪个阶层,决定着培养出哪个阶层的下一代”。说得是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目的,其实再说得深入、透彻些,就是家长的心理需求。套用这个说法,可以说,家长的心理需求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方向和经历的成长路径。

心理需求不同,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会不同,即使过程中有些表象一致,但由于实质不同,最后的结局必然不同。

打个比方,许多女性喜欢瘦身。如果单纯追求瘦身,要的是“瘦身的效果”,有些人会一味节食,虽然快速减了体重,却很容易导致厌食、营养不良等等,身体不健康。如果是抱着追求健康的目的去控制体重的女性,则会注重营养搭配、合理膳食、健身运动,瘦身过程也许比节食的慢很多,可是最终也减了重,并获得了健康。

家长培养孩子也一样。不同发心、诉求,会有不同手段、路径、结果。

人的心理需求比较复杂。采用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从基础到高级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求(温饱、生存)、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社会关系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社会承认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作为生物体,人最基本的需求肯定是吃饱穿暖的生存需求;之后是渴望安全、喜欢岁月静好;然后有了交友、娱乐的社会活动需求;接下来是希望被尊重、被社会认可的荣誉需求;最高层级是对外界关爱、追求奉献、不断内在提升的自我实现精神。

前三层不必多说,芸芸众生莫不身处其中或经过其间。第四层,被尊重、对荣誉的需求也经常在我们周围或者社会名人新闻中见到。许多衣食无忧的人比较容易到这一层——关起门来躲进小楼成一统,开门出去是鲜花掌声赞美肯定。

从表象上来说,喜欢被称赞、肯定是“积极要求向上”的举动,可是如果一直局限于此,便反而会阻挠自我成长。

都是做好事、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第四层和第五层的一个本质的区别是,第四层的人是以鲜花掌声赞美肯定为目的,而对第五层人来说,这些是副产品,甚至会有意逃避、忽略不计。

对美誉度、权威性、认可感的追求没有错,但是如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就很容易走向自我为中心、自负自傲,甚至沽名钓誉。因此,在第四层不能久留,要努力提升到第五层

具备第五层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的人的特质有很多,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使命感——他们虽然善于营造良好的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并能享受其中,但不仅仅专注于于个体生活,他们常把精力用来解决与众人有关的问题,而非以自我为中心

为何前四层会妨碍、第五层会促动人的成长?

根据自我决定论(SDT),人类行为受到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促动。外在动机就是做事情追求结果,比如做事情后获得奖赏、酬劳;被夸奖或避免被责骂;对自己有帮助。内在动机则出于对事情本身感兴趣,想去了解、完成、享受做的过程。

如果长期依赖外在动机去做事,比如为了高薪、好工作、买房等物质利益,或为了美誉度、被夸赞等心理需求,则会削弱自主性、丧失自我、不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很多人根本不敢去追求自己的兴趣,最后浑浑噩噩,“只为了一口饭活着”。无论什么教育程度、收入状况,倘若是为了名利奋斗,都会导致这样的结局。所谓“奖赏会伤人”。

由于社会大趋势都在追逐名利,使得许多人为了奖赏而奋斗,最后的结果便是在经济发达、信息爆炸、交流方便的当下,人们反而较从前更容易感到空虚、无助、无望。

家长的心理需求停留在前四层,意味着一定是在追逐外在动机,那么给孩子制定的未来规划也会是追求外在动机。追求的结果便是推娃——希望孩子在竞争中取胜,要一路上好学校,取得好成绩,报课外班的目的也会比较实际、不会让孩子凭兴趣选,恨不得让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要浪费、成为最后申请大学的加分项目。孩子的成长目标被物化了,本身就不是冲着“健康成长”去的,怎么可能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当家长自己的需求提升到第五层,跳脱出对利益的执着,才会眼界宽广、心灵自由,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并追逐,同时才会允许孩子如此成长。倘若家长不明白内在动机、从未经历过,如何为孩子设计出依靠内在动机发展的途径?

有的人担心这样的孩子太理想主义,没有未来。其实不然。当一个人的心理需求高阶时,他们常常表现为:

*看问题视野广阔,讨论问题就事论事,尊重反对派,较少考虑个人利益;

*对自己和别人都不挑剔,悦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

*情绪和思想表达自然、不虚伪、淡定,不是非要争论你对我错;

*性格独立,能享受独处生活,在平凡的小事中能发现意趣,人际关系良好;

*有坚实的道德观念,能区别手段与目的,绝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有创见,不墨守成规,对世俗不轻易苟同,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进的意愿与能力。

如此优质的人,还会担心没有未来吗?学习、阅读、思考,这些本来是天然兴趣所在,激发了内动力的孩子,会做得更好,而且会在成人后持之以恒。

家长一定要牢记,上大学不是终点,只是孩子步入社会的起点。如果以“上个好大学”为教育孩子的目标,教育的眼光则太浅显了。

回到读者碧蕊的问题。每位家长应该都希望孩子幸福,不过由于每个人的认知不同,所以对幸福的理解的不同。

吴军说,“人相当于一条河,一辈子可以留下两个东西,人的幸福来源也可以来自于两个东西:一个是你传递后代,你会由衷感到高兴;再一个是留下的精神遗产。你只要对社会有正向的贡献,哪怕很小,也可以为自己感到自豪,可以为自己鼓掌。”吴军所说的就是使命感的转化——幸福的来源之一是为社会正向贡献。

幸福是一种希望长期拥有的心灵满足感。哪些心灵满足感是真正的满足感、能长久拥有,哪些是暂时现象——需要家长去明辨。家长的判断决定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的选择。

想要做好判断,家长要先提升自己的心理需求。

注:本文封面及内文图片由白琼先生提供,感谢白琼先生。

作者简介:

辛上邪博士,加拿大华裔公民协会联合创始人,腾讯教育特约作者,《北京晚报》专栏作家,弃商从文后定居加拿大专职写作。关注教育、认知成长,主张视界才是世界;提倡人生不易,要以积极的心态自娱自乐。举办多场线下、线上分享讲座,在喜马拉雅开设同名专辑,并在知识星球开办辛上邪写作小组、辛上邪谈教育及移民经验分享课程。出版《最好的时光留给你:加拿大教育亲历记》,《过我想过的日子:加拿大移民生活亲历记》等图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总是“3分钟热度”?满足孩子3大“感”很有用
是望子成龙还是教子成虫
全职妈妈更容易造成教育失败的心理学原因分析
给学生一个学习语文的理由
孩子偷钱后,妈妈的这个做法让孩子感激一辈子!
孩子如何才会主动学习?只需满足孩子的三个心理需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