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理论:“藏象学说”,很全面,建议收藏下来慢慢看

藏象

藏象学说是主要借助以“象”测“藏 ”的司外揣内等方法,在研究人体各脏腑形态结构的基础上,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联系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及外环境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主要是指内在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内经》对藏象的界定,主要着眼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界物象等。明·张介宾《类经》注云:“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可见,“藏”,指居藏于体内的脏器,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象”,主要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其中,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故藏象一词,既揭示了人体内在脏腑与外观形象之间的有机联系,又客观地反映了中医学“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即通过观察外在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的活动规律,认识其本质。诚如《灵枢·本藏》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藏象学说包括内容:

“藏”即在内之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即象征和形象。所谓“藏象”就是指人体内在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象征,而这种象征客观的反映了脏腑机能变化,从而作为推论或判断脏腑机能变化趋向的依据,故称为“藏象”。

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征象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脏腑的生理和病理。所谓脏腑,包括心、肺、脾,肝,肾等五脏,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以及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奇恒之腑。这些脏腑和奇恒之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这是藏象学说对论的重点。二是脏腑、组织、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体内的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脏腑与体表的皮毛、肌肉、脉、骨等形体组织以及目、耳、鼻、口、舌、前后阴等五官九窍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三是津赦、气血、精髓的生理和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沣液、气血、精髓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的生成和运行以及输布,必须通过不同的脏腑功能活动才能完成,而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都依赖于津液、气血、精髓作为物质基础。

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同时亦决定了藏象学说的特点:一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二是具有时空观念的结构功能模型。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整体观念在藏象学说中的体现,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物质代谢上相互联系,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的联络、气血的贯通连接作用及功能的配合隶属关系,构成五大功能系统。二是五大功能系统之间又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相互助长和制约,维持着整体生命活动。在五大功能系统之中,五脏藏蓄精气,主持气化,居于核心地位,六腑的功能从属于五脏,奇恒之腑贮藏的精气也源于五脏。五脏功能健旺,人体其他器官活动才能正常,身体才能强壮。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五脏者,中之守也”;“得守则生,失守则死。”在五脏中,心又为一身之大主,在心的主导下,全身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才能达到协调统一。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三是五脏的生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心理活动是由心主宰,而分属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情绪变化对应于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共同维持着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另外,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又与外环境相通应,主要通过五脏的功能活动,调节着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总之,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将人体的内脏、形体诸窍和心理活动都归属于五脏,以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来阐释人体内环境及其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2.具有时空观念的结构功能模型

藏象学说的构建过程,是一个由实体向功能态演化的过程。藏象学说的形成,虽然依据了一定的解剖知识,但主要是在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下,通过对生理、病理等表象及临床疗效信息的观察分析,生理、病理和诊治相互印证、推导而成。所以,中医藏象理论重在研究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结构关系,而对其形态结构的认识十分粗略,有的甚至难以确定其位、其形,更不研究脏腑器官的物质构成。如对于肝脏,中医认识到其功能为主疏泄和主藏血,并有详细的描述;从其结构关系而言,认识到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其华在爪,但甚少论及肝的形态位置,甚至从肝的功能及其与脾、肾关系的角度,反推肝的位置,出现肝位中焦与肝在下焦之争。另外,藏象学说也从“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整体出发,强调时间与方位,其所言脏腑,即含有时间与方位观念在内。如就时间而言,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肾应冬;若将一日的昼夜晨昏视为一年四季,则肝应平旦,心应日中,肺应日入,肾应夜半。五脏各在其相应之时而其气相对旺盛,从而呈现出生命活动的时间节律性。就方位而言,肝应东方,其气温和而有万物初生之象;心应南方,其气炎热而有万物长势繁茂之象;脾应中央,其气湿润而有万物变化之象;肺应西方,其气凉肃而有收敛之象;肾应北方,其气寒冷而有闭藏之象。将此关系推论到人体,若以人面南定位,则如《素问·刺禁论》所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正由于藏象学说是一种具有时空观的结构功能模型,所以,藏象学说中一个脏的功能,可能包容着解剖结构上多个器官或系统的功能,而现代医学一个脏器的功能也可能分散在多个中医脏腑之中,藏象的本质是一个以系统功能为主体的多元化实体结构。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中医学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辨的思维方法,决定了藏象学说具有重宏观思辨、轻微观研究,重脏腑功能、轻形态结构的特点,其对脏腑的认识,详于对生理病理现象及其与脏腑组织之间联系的观察分析,而略于对具体形态结构的细微剖析。因此,学习藏象学说,要注意科学地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发展。

藏象学说如何形成的

藏象学说的产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通过对人体的反复观察、验证总结出来的。其认识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人体结构的大体了解。早在《灵枢-经水》里就有关于人体解剖的记载:“夫八尺之士,皮内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这就说明我国占代医家通过尸体解剖认识到心,肝、脾、肺、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脑,脊髓、子官等各个脏腑的形态,并确定了它们的名称。

2、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内脏的活动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古代医家根据“脏居于内,形见于外”的理论,对人体在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内脏活动表现于外部的现象,进行了长期的观察,积累了对脏腑活动的认识。例如;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排尿少,冬季气候寒冷,则排尿多出汗步,从而得出了“汗尿同源”的认识。

3、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人们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反映与某些脏腑有着密切关系,治疗时调整其相应的内脏功能,使可收到显著效果。例如当机体感受风寒,初起邪在肌袁,可出现鼻塞、咳嗽,或气急等症状,通过对这些病理现象的反复观察,逐步认识到皮毛、鼻等组织器官,与肺有密切联系,同时也认识到咳嗽、气急等常与肺有关,从而推论出“肺台皮毛、司呼吸、其声咳”等论点。

总之,藏象学说是通过长期观察,反复实践,不断总结,逐步深化,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了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藏象和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中医入门——第九讲 藏象(17-9)
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理论与运用,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 道医网
内经第一论:''''藏气''''的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