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懂静因之道,你也能智谋如神,有如神助

因为最近在讲《管子》的课,也一直在发《管子》的文章。有不少朋友在后台给我留言,问能不能单独讲一讲”静因之道

我一直说《管子》总结下来就是三个词,分别是:静因之道、轻重之法与因势利导。

今天我们就重点讲讲”静因之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生活的体验:

同样一个场景,每个人看到的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张照片,可能过了几年、十几年以后,你才发现了这种照片里你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细节。原因就是我们的看是用心在看。同样一个新闻事件,每个人关注的焦点也不一样,这其实是我们用心在听。这里的用心听、用心看不是褒义词,是用心的欲望。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是自我强化,就是我们只会注意那些我们想关注的信息,而这种方式的自我强化,就让自己进入一种固定思维的模式。现在很多资讯类软件,新闻类的APP,就是根据你的阅读习惯,不停的给你推荐同类的内容,是一种信息的养成。通过看你被推送信息的列表,基本可以反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的大数据、云计算,基本可以根据你的浏览习惯、消费习惯等等,对你的下一步的动作或者说偏好做出相对来说比较精确的预测。而我们自己,则在这样一个我们的注意力营造的陷阱里坐井观天,无法突破。其实,这个时候,我们是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实现了所谓的逻辑自洽。如果不能跳出我们自己注意力的陷阱,我们就很难看到真实的世界,也就是真相。

这还只是眼睛的欲望,耳朵的欲望也很可怕。我们基本也只是喜欢,或者只能听到那些我们想听到的东西。我碰到多太多人,根本听不进去别人在说什么,他可能只是听到了你说的某一个词,然后就跟你滔滔不绝的开始讲他的观点,但是,你发现,你们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我们有时候只喜欢听那些能让我们愉悦的,而有些时候,只是别人的声音不是那么适合你的耳朵,这个人的话,我们可能就听不进去了。

其实,就是欲望、私欲这些东西让我们不能得

我们先来看

《管子·心术上》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这一段是讲如何才能得静。静有没有那么重要?

儒家的经典《大学》里讲:止定静安虑得。也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佛家讲的修行的次第是戒定慧。

其实,很多学派的观点也都一样,想要获得智慧,都必须先能够做到静,做到定,我觉得儒家的修习次第更清楚。就是只有首先做到知止,才有可能做到静。

那知止要止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

管子是用君主和百官来比喻我们的心和九窍的关系,我觉得非常好,从管理的角度也更容易理解。就是说,如果心,也就是思维,是君主,而九窍是百官的话,我们上边说到的这些问题,就像君主直接插手具体的事务,那必然就会引发混乱。这也就是我们不能真正静下来的原因。也就是这里说的,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

最后一句: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这里的毋先物动,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不好理解。我们不是总是说要有忧患意识,要有风险意识,要提前解决风险吗?那这不就是先于物而动了吗?这里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所谓的忧患意识,是因为恐惧、好恶这些东西,而预设了立场,自动脑补了场景,这和根据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去做好预案是完全不同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到底是根据的是我们脑补的场景,还是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

说完了静,我们再来看看因:

《心术上》

人之可杀,以其恶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

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言虚素也。“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故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

静因之道其实就是只有能够真正的做到静,才能找到那个真正的因,其实,这个因,我们可以理解为道,可以理解为最为本质的终极规律,我经常说,我们要深挖我们行为模式的底层逻辑,这里的行为模式,其实和我们所说的心智模式有很多重叠的地方。我们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的很多底层逻辑是没有经过思考,也没有经过深挖的。我们可能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是在用我们的潜意识在做反应,而这种潜意识,也就是我们在使用,但是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底层逻辑。

我们思考问题,或者说是筹划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时时检视我们这种行为模式或者说是思维模式的底层逻辑。因为如果能够回到底层逻辑这个层面,很多时候是可以用常识来判断的。最好的底层逻辑,或者说最有效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应该就是你的底层逻辑就是道,实现自己和大自然的同频共振,也就是得道的状态。也就是说用道作为我们做事、思考的底层逻辑。

不管是做管理的思考,还是我们做事情的筹划以及我们与别人的关系的思考的时候,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明白,趋利避害是人最重要的人性特征之一。

我们还是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一段的文字:因为人怕死,所以才能用死刑用杀戮来震慑。因为人贪图利益,所以才能用剥夺他的利益的方式来做惩罚。这就是把人的最根本的人性用来构建权力、创造利益、实现管理的底层逻辑。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可行,是否有前途的时候,去用这个项目是不是满足了人性里哪些最为重要的特征来进行检视,我想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们现在经常用一个词,就是因势利导,我也经常用这个词来概括管子的方法论。但是,我们日常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理解因势利导的时候,更多的是从用给予对方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利益去诱导,比如说一些APP经常使用的就是通过你的分享,平台能得到一个用户,会给你多少钱,以及仔细的阅读完一篇文章能够给你多少积分等等,这些都是利用人性里对利益的渴望,也就是通过利益的增加,培养用户习惯,拉取新用户。其实,因势利导还有另外一面,就是利用人害怕失去利益的心理,去诱导别人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行事。比如说限时折扣、限时促销这些方式,都属于这一类。其实,我们这时候害怕失去的利益,根本就不存在,为了兑现这个利益,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因为,那些东西可能本来就不是我们必须的,想要的,而是被商家激发出来的冲动型消费。

所以,怎么样才是君子呢?君子就是不为所好之利诱惑,不被所厌恶的,恐惧的东西胁迫,安闲愉悦,无所作为,放弃才智,不用欺诈、不用智谋。他应对事物时没有计划,他有行动时没有追求。

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这就是对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

这里重点说一下: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因人废言,因言废人,就是因为讨厌一个人,他说什么你都认为是错的,同样,也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讨厌一个人。这些都属于恶的范畴,这里的恶其实有更多的含义,比如让我们恐惧的、担忧的等等。而欲不过其情,用《中庸》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庸放在一起来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管子的欲不过其情,应该和中庸的境界基本是一致的。所以,这里的意思是,我们不是说把所有的欲望都祛除掉,只要欲望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常情范围内,就是可以的。其实,把所有欲望都祛除干净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欲望。已经是超出了常情的欲望。

“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

这里的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字面的意思是说,君子应对具体的事务没有计划,他的行动也没有追求,也就是没有目标。

这和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理念是相悖的。我们现在强调做事要有计划,要立志,要有目标,要学会分解目标,才能一步一步积累实现更大的目标。

那到底哪个对,哪个错呢?其实都没有错。其实我们搞错了立志、目标这些东西。是我们错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有时候甚至直接当成了结果。那什么才是立志?阳明先生的立志做圣人,我觉得这是立志,我们经常错误的把赚他一个亿当成立志,这就是把目标当成了立志。

管子的意思是,不要用自己预设的立场去应对具体的事务。这里的预设立场或者说是自己的好恶、情绪这些东西,比如说,我们都不喜欢亏损,一听到亏损可能就头疼,如果是这样,我们可能就很难真正面对,或者说真正找到亏损的原因。而其动非所取的意思是,字面的意思是目标,但是我觉得把这个理解为自己的取向,也就是喜好的取向应该更接近于本意。管子之所以设定这样的原则的原因是,这些做法其实都脱离了道,而正确的做法是因循,我们有时候容易把因,或者有时候为了表述方便,把这个因会说成是原因,这里说的是他的本意,就是因循,因循什么呢?因循道。要做到因循道,就要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意思就是说,要舍己从物,根据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去做事,而不是强调”我“,不是强调我想怎么样,或者说我认为怎么样。因为过度的强调”我“,也就是我预设的立场,预设的目标,我们被欲望控制的内心,我们就离道越来越远了,也就离事情的真相,离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越远了。

所以,管子的静因之道,简单点说,就是要祛除我,祛除我们的欲望,回到本质,回到真相,并因循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因势利导,通过利益的调整和变化来引导到对我们有利的方向上。

阳明先生处理几次叛乱都非常的高效,很多人都觉得是阳明先生智谋如神,有如神助,其实,这些都是外界的评价,都是外界觉得不可能,超出了大家的预设的结果,还有一些事情是超越了大家的想象。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讲,可能会觉得极其平常,原因就是如果你找到了那个主要矛盾,找到了主要矛盾的发展规律,然后再因循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很多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可解决,或者说解决的速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其实,这就是因循之道。如果我们对于一些确实可靠的神迹敬佩有加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去找一找那个主要矛盾是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枢纽。思考的多了,即使我们做不到料事如神,办事如神,起码也可以慢慢看懂门道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管子心術上第三十六篇
《心术》(上、下)原文-出自《管子》
管理之道的底层逻辑……
洞悉天道逻辑,如有神助
解悟《管子》四篇06课:心术上·经六、解六
商君书·开塞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