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必学 | 词林典故60则(建议收藏)


词林典故60则(建议收藏)

资料 | 网络    编辑/整理 | 细雨



【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健在,子女不远游;如果要出游,必须告诉父母去处。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可不是不能出远门的意思!!!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一弦琴】 

《晋书·隐逸传·孙登传》。“陈登字公和……于郡北山为土窟居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好读《易》,抚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 “一弦”,指隐士孙登所弹的一根弦的琴.后因用以比喻隐士清高自适的隐居生活。 唐.胳宾王《秋日山行简粱大官》:“不如从四皓,丘中鸣一弦‘”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多少人把这句话拿来作为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记忆差的常备金句。但其实这句出自白居易的话,原来是这样的:白居易老的时候,一个老朋友问他:你还记得某某某(白居易年轻时候某个相好),白居易说,老来多健忘,老朋友很惊诧,也很失望,但白居易又说道,唯不忘相思。



 【姑妄言之】
宋·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卷一载:“苏轼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谐放荡,不复为岭畦。有不能谈之,则强之使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而去。”
“姑妄言之”意为任意偏造的。没有根据。或不甚可靠的话语。“妄言”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清·赵翼《瓯北诗抄》七言律七《自戏》:“姑妄言之供一笑,.几时谒选到长安。”《聊斋志异》渔洋老人《题辞》:“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
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菰芦生奇才】 

唐·许嵩《建康实录,:“殷礼与张温使蜀,诸葛亮见而叹曰:‘江东菰芦中。生此奇才。’” 菰芦,水生植物,即菱白和芦苇。江东水乡之地,多生菰芦。故用作比。“菰芦生奇才”,是惊叹在荒僻的村野中,竟能生出这样天才的人物。后因用为称羡奇才出自乡间的典故.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七《醉题》:‘“代北胡儿富羊马,江南奇士出菰芦。



【古货难卖】 

宋·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诗:“苏豪以气栎,举世徒惊骇;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 子美,苏舜钦字;圣俞,梅尧臣字,皆宋时著名诗人。“古货难卖”系赞扬梅尧臣很有才能,但不为世所用。后以此指人怀高才而不为世所用的典故。



【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 

【原文】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译文】孔子说:“君子应该有三戒:年轻时,血气还未稳定,应该戒惕的是好色;到了壮年,血气正当旺盛,应该戒惕的是好勇斗狠;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应该戒惕的是贪求。”



【临牢说彘】

《庄子,达生》:“祝宗人玄端以临牢柙说彘,曰:“汝奚恶死!吾将三月豢汝,十日戒,三日齐,藉白茅,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则汝为之乎?”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错之牢柙之中。”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为彘谋则去之,自为谋则取之,所异彘者何也!” 庄周用“祭祀官临牢栏而劝猪安食糟糠,处栏圈之内,养肥加诸雕俎中,充当祭品”为比;说明人自为谋,生求轩冕,死求棺郭,这与上述为猪设谋没有什么两样。在庄子看来,这样追求身外之物,均非达生之道。后用以讽刺追求荣华爵禄之人, 唐。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问牛悲衅钟。说徽惊临牢。”



【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大多数人理解的以德报怨是这样的: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孔子是说:“那又怎样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麟角凤嘴】

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凤麟洲》:“(凤麟)洲上多凤麟,亦多仙家,(仙家)煮凤喙麟角,合煎作膏,名之为续弦胶,或名连金泥。此胶能续弓弩已断之弦,刀剑断折之金。” 相传古代凤麟洲上有许多仙人和凤凰、麒麟,仙人们把凤凰嘴和麒麟角合煎成胶,能沾合弓的断弦和已断的刀剑,被视为稀世宝物. 后因以“麟角凤嘴”用为指称人世间稀有物品的典故。 唐。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麟角凤嘴世莫识,煎胶续弦奇自知。”



【箕山之节(箕山之志】

汉·班固《汉书·鲍宣传》:“薛方尝为郡椽祭酒,尝征不至,及莽以安车迎方,方因使者辞谢曰:‘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节也。古代传说尧时巢父、许由曾隐居箕山。后因以“箕山之节”作为隐居以全节的典故。也作“箕山之志”



【三思而后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这句话是说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事情考虑清楚了就赶快去做,不要总是磨磨唧唧,不要纠结好多次了才去做,因为翻来覆去地想了,会贻误时机,做了错误的决定!!!以后不要再拿三思而后行当犹豫不决的借口哦!



【及亲三釜】

《庄子.寓言》:‘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及,吾心悲。’” 釜,量器.一釜为六斗四升,三釜、是古代下级官吏的俸禄数量。曾子认为,及时养亲这一点很重要,不要等到作了大官再去奉养父母,因为父母年老,可能等不到那时候。虽然职卑俸薄,只要能及时奉养双亲,也是很高兴的,否则到父母逝去来不及养亲,那将是令人悲伤追悔的憾事。后因用为及时孝亲之典。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二《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者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感怀》:“守墓万家犹有日,及亲三釜永无期。”



【郭巨埋儿】

《太平御览》卷四一一引汉‘刘向《孝子传》;“郭巨,河内温人。甚富,父没分财二千万余两,分与两弟,己独取母供养·。·…妻产男,虑举之则妨供养,乃令妻抱儿,欲掘地埋之。于土中得金一釜,上有铁券云:‘踢孝子郭巨’……遂得兼养儿。” 此事还见于晋·干宝《搜神记》、宋躬《孝子传》等书。 “郭巨埋儿”是一个极力宣扬封建主义孝道的故事。元人郭居敬也将此事收入他编辑的《二十四孝》一书。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讲:“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相濡以沫 下句: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般我们常用相濡以沫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 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是的,与其彼此艰难的互相在一起,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在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殆”的意思是危险,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生命有限,知识无限,用有限的东西去追求无限的东西,那太危险,太可怕了。表明做什么事都不要绝对化,要适可而止。永远有你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苛求。



【暗室不欺(室可欺)】

《梁书》卷四《简文帝纪》:“太宗见幽紫,题璧自序云:‘有梁正士兰陵萧世瓒,立身行道,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数至于此,命也如何!’” 古人认为作人的美德是:即使在无人看见的暗室中,也不能作出不合礼仪的行为。后遂用为为人光明磊落之典。 唐·郑谷《投时相十韵》诗:“薄冰安可履,暗堂岂能欺。”又唐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其一:“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



【海鸟悲钟鼓(鲁禽)】

战国·庄周《庄子·至乐》:“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侍奉)而觞(劝饮)之于庙,奏九韶(古乐曲名)以为乐,具太牢(并用牛、羊、猪三牲)以为膳。鸟乃眩视而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以己养养鸟,即以养自己的方式来养鸟,以主观代替客观。海鸟害怕《九韶》之乐,太牢之膳,三日而死。后因以“鲁禽”、“海鸟悲钟鼓”比喻身不由己,受到拘束,不堪于官宦生活。 唐·骆宾王《远使海曲春夜多怀》诗:“未安胡蝶梦,遽切鲁禽情。” 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海鸟悲钟鼓,狙公畏服裳。”



【海屋添筹】

宋·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以竹、木、象牙等制成的小片或小棍,用来作计算的筹码),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相传有三位老人遇到了一起,有人问他们的年龄。其中一位老人说,每次海水变为桑田的时候,我就放一根筹码,如今我放的筹码已堆满了十间屋子。添筹本指添寿算,长寿的意思。 后因以“海屋添筹”用为祝寿的典故。 明·李开先《林冲宝剑记传奇》上二:“仙苑春长、北堂景蓦,欣逢日吉时良,海屋添筹,甫山寿祝无疆。”



【汉妃恃丽】

汉·刘歆《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宫人皆赂画工;昭君(王嫱)自恃其貌,独不肯与。画工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汉元帝选来很多美女入宫,让画工毛延寿给她们画像,然后依像选妃。待选官女都贿赂毛延寿,设法选上自己。唯独王嫱依恃自己貌美,不予贿赂。结果毛延寿故愈丑画了她,没能入选。后出嫁乌孙时,元帝召见,才发现乃后宫第一美人。无奈割爱使嫁乌孙,杀毛延寿。后因以“汉妃恃丽”用为指称青年女子清高傲慢的典故。 唐·李白《鞠歌行》:“黄女持谦齿发高,汉妃恃丽天庭去。”



【浩荡闲鸥】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杜甫以白鸥自比,表示将远离都城长安,隐居避世,像那出没在浩渺无边的万里波涛间的白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后以“浩荡闲鸥”为远离官场,不受羁縻的典故。 黄节《为胡夔文题戴鹰阿山水画册》诗:“浩荡闲鸥意未驯,拿舟有梦落烟津。”



【合浦珠还】 

《后汉书·孟尝传》:“(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阻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言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俄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去珠复还……” 这个故事宜扬了孟尝的德威功效,后以“合浦珠还”比喻东西失而复得,人离而复合。 唐·刘禹锡《奉和中书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诗:“水是还珠浦,.山成种玉田。” 《古今小说》卷一:‘珠还合浦重生彩,剑合丰城倍有神。”



【河鼓星】

《尔雅·释天》。“河鼓谓之牵牛。”《太象列星图》:“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昔传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者,则此是也。故《尔雅》云:‘河鼓谓之牵牛。’” “河(亦作何)鼓星”即牵牛星之别称。后以此星宿名喻咏夫妻分离、难以相聚事。 唐·徐凝《七夕》:“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涸辙之鲋】

《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日:“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臣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我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后以“涸辙之鲋”喻处境极端困难,急待救援。 北周.庚信《拟咏怀》诗;“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



【贺燕(燕雀相贺)】 

《淮南子.说林训》:“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忧乐别也。” “贺燕”原指大厦建成燕雀因感有栖息之巢而相贺。后用为贺人升迁,或贺人落成新居的典故。 唐.白居易《与诸同事贺座主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子》:“不失迁莺侣,因成贺燕群。”



【鹤长凫短】

《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优也。”凫,野鸭。胫,腿。庄子的意思是:人和物各有天性,不可违背自然之道,随意改变。譬如,凫的腿虽短,但如果给它接长,它就有优愁了;鹤的腿虽长,但若是给它截短,也会造成悲剧。 后因以‘鹤长凫短”比喻天性不同,应顺其自然;又以“断鹤续凫”比喻违反自然,矫揉造作。 金·元好问《示怀祖》诗:“狗盗鸡鸣皆有用,鹤长凫短果如何?”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断鹤续凫,矫作者妄。”



【黑鸟跱衡(飞鸟跱衡)】

《文选》卷一四颜延年《赭白马赋》注引《古文周书》:“(周)穆王田(田,通畋,田猎),有黑鸟若鸠,翩飞而跱干衡(跱,止,独立;衡,车辕前端的横木)。御者毙之以策。马佚,不克止之,踬于乘(踬,跌倒),伤帝左股。” 周穆王外出打猎,突然有一只黑色鸟落在车前横木上,赶车人忙用鞭子打死了黑鸟,马惊车翻。跌伤了周夭子。后因用为不测之祸的典故。 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戒出豕之败御,惕飞鸟之跱衡。”



【虹竿月钩】

宋·曾憶《类说》卷六引《封氏见闻记》:“张祜谒李绅,亦称钓鳌客。李怒曰:‘既解钓鳌,以何为竿?’曰:‘以虹为竿。’‘以何为钩?’曰:‘以月为钩。’‘纵何为饵?’曰:‘以短李相为饵。’绅默,厚赠之。” 虹竿月钩,求钓巨鳌。后比喻囊括宇宙,使用万物,气魄宏伟的典故.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四《三江舟中大醉作》诗:“虹竿秋月钩,巨鳌倘可求。”



【红纱系臂】

《太平御览》卷一四五引王隐《晋书》:“武帝采诸葛冲等女五十余人,入殿赐采女食。皆优不食。帝使缦障,杨后曰:‘可。’,但入障其中者,以绛系臂。胡芳泣,左右止之曰:‘陛下闻之。’芳曰:‘死不畏,何畏陛下?’帝壮其言,故遂敬之。” 《晋书.胡贵殡传》载:(司马炎)多简良家子女以充内职,自择其美者。以绛纱系臂。 “红纱系臂”原是晋武帝采选宫女时在有姿色者臂上所作的标记,后世延为定亲时的一种风俗。以此旧时常作为女子有姿色中选的典故。 唐.罗虬《比红儿诗》:“诏下人间选好花。月眉云髻尽名家。红儿若向当时见,系臂先封第一纱。” 孔尚任《挑花扇》三十二出《拜坛》:“自古君王爱馆娃,系臂纱,先须采选来家,替椒房作伐。”



【抱柱信,抱柱之信】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 (梁,河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关于此事的记教,又见《战国策·燕策一》《史记·苏秦列传》。 尾生忠干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任化,不知权变,故抱柱而死。后因以“袍柱雌、“抱柱信粉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卷一《古诗八首》之八:“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唐·李白《长干行》诗,“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红叶题诗(题红)】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顾况在洛,乘间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上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游,亦题诗叶上,放于波中,诗曰:‘花落深言茸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以示况,诗日:‘一叶题诗出禁城,讹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红叶题诗”是唐代盛传的姻缘巧合故事,各书所述人与事虽不尽相同,但基本情节却相类似。后因用为良缘巧合的典故。 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漂流处,莫趁溯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清·孔尚任《挑花扇》第二十九出《逮社》:“难投,相思谁救?等他诗题红叶,白了少年头……”



【侯景未擒】
《南史》卷八十《贼臣传·侯景传》:“高澄又遣慕容绍宗追景……景军演溃散。丧甲士四万人,马四干匹,轴重万余两。乃与腹心数骑自硖石济淮,稍收散卒,得马步八百人……昼夜兼行,追军不敢逼。使谓绍宗曰:‘景若就禽。公复何用?’绍宗乃纵之。”
《南史》中载魏将慕容绍宗因怕鸟尽弓藏,故放走了可以捉捕到的叛臣侯景。后遂用为讨伐叛逆不力之典。
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摘。”



【狐埋狐搰】
《国语·吴语》:“夫谚(谚语)曰:‘狐埋(埋藏)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相传狐狸本性多疑,如果埋藏了什么东西,埋后总不放心,过一阵就又挖出来着看,所以它总也埋不成。后因以“狐埋狐搰”用为指称办事疑虑过多,缺乏决断,难以成功的典故.
今人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自序》:“回忆辛亥革命,全国人心,方以为推翻清室,永除专制,此后得享共和之幸福,而不意狐埋狐搰,迄未有成。”



【胡安鹤翅】 

曹学佺《蜀中名胜纪》卷一三《邛州》:“汉胡安尝于山中乘白鹤仙去,弟子即其处建白鹤台……按《益都耆旧传》,胡安,临邛人。” 邛州西山,因胡安乘白鹤仙去,故亦称白鹤山。后以“胡安跨鹤”、“胡安鹤翅”、“胡安白鹤”吟咏得道飞升。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八《次韵宇文使君山行》:“安能学胡公,危苦寄鹤翅。”



【胡雏长啸】 

《晋书·石勒载记》载:十六国中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出身于羯族,旧时称为‘胡”。他随人行贩洛阳,倚上东门长啸。东晋大臣王衍见而异之,曰:“向者胡雏,吾观其声视有奇志,恐将为天下之患。” 后因以“胡雏长啸”比喻胸怀异志,或借以寄托国家残破,异族入侵的愤懑。 唐·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双鹅飞洛阳,王马渡江徽,何意上东门,胡雏更长啸。”



【瑚琏材】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是很贵重的。孔子以此来夸奖子贡有才于,堪当大任。后因以“瑚琏质”、“瑚琏材”比喻大才。 宋。苏轼《送程之邵签判赴阙》诗:“念君瑚琏质。当今台阁宜。” 元·沈禧〔南吕·一枝花〕《赠人》:“天生瑚琏材,裔出髻缨彦。莺花坛上客。诗句杜中仙。”



【化鹤(化鹤归辽、辽鹤)】 

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 “化鹤”喻指思归故里,有时亦指死亡。又以“丁令威”比喻人世变迁. 邓文原《郎中苏公哀挽》诗:“夜静燕台山月冷,只疑化鹤一归来。” 唐。刘禹锡《遥和白宾客分司初到洛中戏呈冯尹》诗:“冥鸿何所慕,辽鹤乍飞回。” 宋·李新《忆故园》诗:“终当向遗老,何如丁令威。”



【画沙藏锋】 

唐·颜真卿《颜合公文集·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卷一五):“闻于褚河常曰:‘用笔当须如印泥画沙。’思所以,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地,平净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乃悟用笔而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原是论述书法用笔的方法,后用以比喻字画笔法遒劲有力、生动明快, 宋,黄庭坚《咏李伯时摹韩干三马》诗:“李侯写影韩于马,自有笔如沙画锥。”



【龙文辫影】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七:“阿难间佛云:‘外道以何所证,而言得入?’佛曰:‘如世间良马,见鞭影而行。”此意原指,世间良善,因受某种利欲的驱使,如良马见鞭影而行。而堕入外道。后因泛指以餐促而造就人才。明神萧良有《龙文鞭影》书名本此。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一《村居》诗:‘生憎快马随鞭影,宁作痴人记剑痕。”此借用佛家语,憎恶世人追逐荣华富贵;也可解为借指时光飞逝之速,参用“白驹过隙”意,后句参见“刻舟求剑”。



【高山流水】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卢前王后】

《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杨炯自认才华逊于卢照邻而优于王勃,故有此语。后因以“卢前”为自愧不敢当的谦词。明·王鏊《送四进士归省》诗:“不伐子甘为孟后,虚名吾自愧卢前。”



【陇水呜咽】 

辛氏《三秦记》:“陇西开,其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余家,下处数十万户,上有清水四注。俗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去长安千里,望秦川如带,又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据《太平御览》卷五十六引) 陇水,指陇山上的流水。古代俗歌谣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之句,借咏流水表现望乡悲叹的情怀。后用为咏思乡伤别的典故。唐·雍裕之《自君之出矣》诗:“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漏壁书(漏痕壁坼)】 

宋·姜夔《续书谱》:“草书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后人之论。……屋漏痕者。欲其横直匀而藏锋。”漏壁书,概似屋漏之痕,因以为名。其笔法横竖均匀而藏锋。后以“漏痕”、“壁坼”等皆用为咏笔法之典。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十九《醉中草书因戏作此诗》:“临池勤苦令安有,漏壁功夫古亦稀。”



【陋巷箪瓢】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赞扬他的学生颜回以穷苦人用的竹篮子盛饭,用瓢饮水,住在简陋的街巷里,这是别人难以忍受的生活,颜回却不改其乐。
后因以‘陋巷箪瓢’用为生活贫困或安贫乐道的典故。
明·冯惟敏《不伏老》第四折:“饭蔬饮水,陋巷箪瓢。”



【卢绾须征】

《汉书·卢绾传》,“汉既斩豨,其禅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豨所。上使使召绾,绾称病。……又得匈奴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于是上日:‘绾果反矣!’使樊哙击绾。”汉人卢绾为刘邦邻里,曾跟随刘邦起事反秦,被封立为燕王。后刘邦发现陈豨谋反与他有牵连,干是派樊哙去征剿,绾遂逃往匈奴。后用为比喻叛臣之典,唐·杜甫《暮冬送苏四郎撰兵曹适佳州》:“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芦衣】

《太平御览》卷八百十九引《孝子传》:“闵了骞幼时,为后母所苦,冬月以芦花衣之以代絮。其父后知之,欲出其母。子骞跪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遂止。”闵子骞幼时,常受后母虐待。后母为他做棉衣,里面絮的不是棉絮而是芦花。当父亲知道后要将她赶走,闵子骞却跪地陈辞,请求挽留后母。旧时以芦衣,作为宣扬封建孝道的典故。《醒世恒言》卷二十七:“君不见大舜历山终夜泣,闵骞十月衣芦花。”



【芦中托渡】 

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卷三):春秋时楚国伍子胥逃亡吴国,遭到追捕。“至江,江中有渔父乘船从下方溯水而上,子胥呼之,谓曰:‘渔父渡我!’如是者再。渔父欲渡之,适会旁有人窥之。因而歌曰:‘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子胥即止芦之漪。渔父又歌日:‘日己夕兮,予心优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当奈何?’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浔之津.”原意是伍子胃藏身芦苇丛中,求渔父渡他过江逃离险境。后因以“芦中托渡”用为靠人帮助脱离危难的典故.北周,庾信《哀江南斌》:“过漂母而寄食,托芦中而渡水。



【芦中人】 

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日:‘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如是者再,子胥乃出芦而应。”伍子胥逃离楚国时,在十分危急的情势下,幸亏有一渔父把他渡过江。渔父知其为逃亡之人,回家为他去取饭食,子胥恐有诈,故藏匿于深苇之中。渔父取饭食回来,不见其人,臆想必藏于芦中,故呼“芦中人”。后因用为逃亡藏匿者之典。



【鲁褒钱神】

《晋书·隐逸·鲁褒传》:“鲁褒字元道,南阳人也.好学多闻,以贫素自立。元康之后,纲纪大坏,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晋鲁褒,南阳人。因忿当时世风败坏,官吏贪婪,金钱万能。归隐著《钱神论》以讽刺拜金主义,世风日下。后因以讽刺贪财,拜金之典。唐·李瀚《蒙求》:“鲁褒钱神,崔烈铜臭。”



【鲁壁书(鲁室)】 

《汉书·艺文志》:“《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汉朝鲁共王刘余,曾在孔子旧宅壁中得到古文经书。后遂用为咏古籍之典唐·宋之问《宴安乐公主宅得空字》诗:“萧奏秦台里,书开鲁壁中。”



【鲁伯禽】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子之替,慎无以国骄人。’”“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周朝封伯禽于鲁,三年后才报告政事。周公问他原因,他说三年中教育人民改变不良风俗,革去不合理的礼节。后遂用为礼仪教化之典。唐·高适《题李别驾壁》诗,“礼乐遥传鲁伯禽,宾客争过魏公子。”



【鲁恭文字】
《史记·鲁共王余世家乡:“鲁共王余,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淮阳王。二年,吴楚反破后,以孝景前三年徙为替王。好置官室苑囿狗马。季年好音,不喜辞辩。”
《汉书·鲁恭王余传》:“恭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磐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西汉景帝子鲁恭王刘余(同鲁共王),喜爱修建宫苑,在孔子旧宅壁中得到古籍。后遂用为咏古籍之典。
唐·杜甫《玉台砚》诗:“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



【不分牛】 

《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俟渚涯之间,不辨牛马。” 秋水暴涨,黄河盈满,使涯岸变宽,隔水远看,不能分辨牛马.后用为咏水面宽阔、隔岸看不清事物之典。 唐。孔德绍《王泽岭遭洪水》诗;“惊涛遥起鹭,回岸不分牛。”



【饥用饱扬】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登不为动容,徐喻之曰:‘登见曹公言;“待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公曰,“不如卿言也。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其言如此。’布意乃解。” 三国时陈硅说布联曹,布使陈登诣曹操,登返后,布因未得徐州牧,大怒.登曰:“将军如虎,应饱食肉,饥则咬人.而曹公曰将军如鹰,饥则为用,饱则飞扬。”后遂用“饥用饱扬”喻养鹰之典。 宋·范成大《乙未元日用前韵书怀,今年五十矣》:“定中久已安心竟,饱外何须食肉飞?”诗人化用此典,愈谓但求温饱,即已满足,此外何必更求富贵飞腾呢?



【机械者流】

《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 庄子文中“机械者”系指心中充满机关巧算的人。后因以“机械者流”称谓奸佞巧诈之徒。 清·沈起凤《谐铎》卷七:“我辈笑啼,由中而发;不似世途上机械者流,动以假面向人。”



【鸡不如鹤】 

汉·韩奥婴《韩诗外传》卷二.第二十三章:“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谓哀公曰:‘臣将去君,黄鹄举矣。’哀公曰:‘何谓也?’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鸡虽有此五德,君犹日渝而食之者何也?则以其所从来者近也。夫黄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鳌,啄君黍粱,无此五德者,君犹贵之者何也?以其所从来者远也。故臣将去君,黄鹄举矣。” 春秋时,田饶因鲁哀公不重视自己,曾以鸡、鹤作比,说明鸡虽有“五德”于人,仍免不了被人轻视,吃掉。这是因为近而易得的缘故。黄鹄(鹤属)虽有赖于人,却极受爱护,就是因为远不易得之故.人主贵远贱近,不识贤臣,与此相同。 后用为讽贵远轻近之典。 唐·鲍防《杂感》诗:“远物皆重近皆轻,鸡虽有德不如鹤。”



【鸡鸣狗盗】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齐国孟尝君好客。门下有食客数千人。他在秦国为相,不久想回齐国去。秦昭王不准,并想杀掉他。他的门客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官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秦王宠姬为孟尝君说了好话。秦王答应放他回国。后又反悔派人追赶。孟尝君此时已至关下,因未鸡鸣而不得通行。“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后因以“鸡鸣狗盗”比喻品格上本无行状,但有细微末技的市井之徒。 唐·胡曾《函谷关》诗:“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呜得放回?” 宋·文天祥《求客》诗:“鸡鸣曾脱函关厄,还有当年此客不?”



【积薪厝火】

汉·贾谊《新书·数宇》:“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臣独曰:‘未安。’……失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西汉文士贾谊曾用“置火于积薪之下,而在上面睡大觉”,来比喻处危境而无警觉。后遂用为处险境而不自知之典。



【羁鸟】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二《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潜在诗中描写了摆脱官场。归隐农村的乐趣。以关在笼中失去自由的鸟比自己陷身尘网之苦,依恋原来居住的旧林,暗喻农村出身的人总是怀念农村。 后遂用为依恋乡村故乡之典。 唐·刘沧《留别山中友人》:“欲辞松月恋知音,去往多同羁鸟心。” 这里以“羁鸟”自喻,借以咏述依恋山乡之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又:《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春秋时,孔子学生仲弓问孔子怎样立身处世才合乎“仁”的道德规范。孔子道:“出门如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去承当大的祀典,都得严肃、认真、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去加诸别人(原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职在朝没有怨言,落职在野也不发牢骚。”仲弓道:“我虽然迟钝,也要照您的话去做。”又: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句可以让我们终身奉为修身格言呢?”孔子答道:“那大概是‘恕’罢!自己所不想要的,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声明:花月闲庭所使用的文字,图片以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声律启蒙详解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卷十六
苏轼庄子祠堂记
王维 《酬张少府》 赏析
古典诗词与儒家智慧
归隐诗典故举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