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烛影斧声:这是一桩至今未解的千年悬案

在开宝九年(976年)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宫闱之中若隐若现、模糊不清的烛光下,赵匡胤挥舞斧头的影子,似乎一直萦绕在值班宦官王继恩等人的脑海里。

确实,“斧声烛影”的传说中最让人忘不掉的,就是这把神奇的斧子。赵匡胤用的这把斧子,当然不是李逵的大板斧,而是用水晶、玉器加上一些装饰物制成的柱斧,形制小巧,主要用于礼仪活动。

影视剧中的“斧声烛影”

这不是一般的小斧子。赵匡胤对它爱不释手,甚至用它代替笔墨,成为军国大事决策的工具。据说,宋军攻陷成都,灭掉后蜀政权,主帅王全斌曾送西南边陲的地图到东京开封,向赵匡胤请示是否继续向南用兵。赵匡胤略做沉思,随即用这把小斧子在地图上沿大渡河画了一条线,对左右说道:“此外非吾所有也。”从此,宋军不再考虑大渡河以南的地盘,客观上承认了大理国的存在。这就是“宋挥玉斧”的典故由来。

这样的小斧子,能不能伤人性命?考虑到它的材质和个头,这玩意或许真能伤人。赵匡胤也随手抄起它打过两次人,只是打崩了对方的门牙而已。至于能否致人于死地,恐怕打一下是不够的,得反复用力打。

问题来了,如果真要这么打,动静肯定小不了,这事似乎就不大可能成为历史之谜了。既然小斧子是赵匡胤的心爱之物,而且他随手抄起极为方便,那么“斧声”的制造者,很可能不是赵光义,而是赵匡胤。

那么,在那个凄冷的夜晚,皇宫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史料不全,前后矛盾,让赵匡胤的死成了千古之谜。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五十岁的赵匡胤突然死亡,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

让我们看看,这位弟弟当上皇帝后,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吧。

故事一:金匮之盟。

赵匡胤和赵光义是一母所生。母亲是杜太后。老人家临终之际,曾召宰相赵普进宫记录遗命。杜太后拉着赵匡胤的手问他何以能得天下,赵匡胤回答说是托祖宗和太后的恩德。太后却说:“你想错了,如果不是周世宗传位幼子,导致主少国疑,你怎能夺取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将皇位先传给光义,光义再传给廷美,廷美再传给德昭、德芳,如此则国有长君,乃社稷之幸。”

赵匡胤听罢,泣不成声,哪敢说个不字,只好接受母亲教诲。

赵匡胤像

杜太后还让赵普把这份遗命写成誓书,藏于金匮之中。事实上,杜太后的担心是多余的。杜太后死于建隆二年(961年),登基第二年的赵匡胤时年三十五岁,风华正茂,谁也不会预想他英年早逝。更何况此时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已经十一岁,赵德芳也已三岁。按照开国皇帝的一般寿命,不出意外的话,赵匡胤再干十年没问题,届时赵德昭已经二十岁出头,正是干事创业的好年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皇家传统,不存在主少国疑的可能性。

很多人说赵匡胤重用其弟赵光义,每次外出都会让赵光义留守京城,还让他参加军国大事的决策,但这并不能说明赵匡胤有意传位给其弟。就像雍正重用十三弟和硕怡亲王胤祥,几乎言听计从,却从来没打算把皇位传给他一样。

如果联想到赵普的为人,特别是贪财好货、溜须拍马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在赵光义继位后迅速上位的情况,这个故事由赵普杜撰的可能性很大。

故事二:赵廷美和赵德芳、赵德昭之死。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按照“金匮之盟”,他必须考虑赵廷美接班的事情。赵光义上台后,很快就任命赵廷美为开封府尹。这是一个标志性职务。由于赵光义曾担任此职,后来成为皇帝,因而赵姓子弟担任此职,被外界视作基本明确为皇储的重要信号。

可是,就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廷美突然被免去开封府尹,改任西京留守,搬到洛阳居住。不久,王爵也被免除,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理由是串通大臣,谋夺皇位。按说,谋反是死罪,但赵光义并没有将其处死,而是赶出京城,安置地恰好是当年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李显后,将这个亲生儿子全家流放的地方。两年后,赵廷美就在郁闷与忧虑中吐血而亡,时年三十八岁。

赵廷美死了,按照金匮之盟,赵德昭和赵德芳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嫡子”,应顺位而上,走上台前。可惜这两个儿子不仅没有走上前台,他们甚至死得比赵廷美还早。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跟随宋太宗赵光义进攻北汉,在占领太原后没有休整,乘胜北伐契丹,兵临幽州城下。一天夜里,军中发生骚乱,大家都找不到皇帝,有人提议干脆立赵德昭为帝得了。当然,最终皇帝没丢,赵德昭也没当上皇帝。

赵光义像

对于赵德昭来说,完全没必要趁这个时候抢班夺权。因此,当皇帝这事,纯粹是躺枪。可是,宋太宗事后不依不饶,再加上高粱河战败,又气又急,回到京城后就没有对此前攻灭北汉的将士论功行赏。赵德昭找宋太宗说这件事,没想到得到的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等你当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这话出自皇帝之口,可不是闹着玩的。赵德昭感到后背发凉,精神压力骤增,退朝后想不开,竟然拔刀自杀了,享年二十九岁。

宋太宗听到这个消息,既惊又悔,跑去抱着侄儿的尸体,边哭边念叨:“痴儿何必这样呢?”当然,赵德昭死后得到了很高礼遇,但人已不在,哀荣再多又有何用?至于赵德芳,本就不是长子,活到二十三岁竟不明不白地病死了。尽管后人在小说中将他演绎为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正义化身“八贤王”,但这仅仅是个传奇。

关于赵廷美的突然倒台,《宋史·赵廷美传》直言不讳地讲,“凡廷美所以遂得罪,(赵)普之为也”。赵普曾跟宋太宗讲传位问题时表示:“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显然,赵廷美被坑了。

廷美如此,难道德昭、德芳之死就没什么疑点吗?

不管怎么样,随着这三个当事人的先后故去,金匮之盟就没人再提了。赵光义可以心安理得地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孙子,乃至后代,直至宋高宗。

故事三:烛影斧声的记载与说法。

关于烛影斧声的说法,文献中的记载各有特色。

《宋史·太祖本纪第三》只简略地提到: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宋太祖是怎么死的,略去了。

《宋史纪事本末》的记载要稍微详细些:

冬十月,帝有疾。 壬午夜,大雪,帝召晋王光义,属以后事。 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 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 “好为之。 ”俄 而帝崩。

文莹《续湘山野录》的记载更生动些,但又文辞闪烁:

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于柩前即位。

上述两段记载,让赵光义背上了弑兄的重大嫌疑,也让烛影斧声成了千古之谜。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则为宋太宗极力辩解: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当为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而以亲事一人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医官贾德玄坐于府门……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趣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遂与王雪中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邪?”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的记载,回避了赵匡胤的死因,但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赵光义并非最初指定的接班人,他上台得益于宦官王继恩的操纵。

如此一来,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因便有了三种说法:弑兄夺位说,无法脱嫌说,偶然致死说。不管哪种说法更接近历史事实,宋太宗以早已淘汰的兄终弟及制取代实行两千年之久的嫡长子继承制,从而登上皇位,这本身就是不合常理的。

然而,最接近真相的史料早已湮灭,甚至可能被篡改,烛影斧声之谜或许永远无法解开了。历史的奥妙就在于这些有说头却解不开的谜团,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


来源:新民说iHuma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后,他的子孙后裔受到宋朝的优待了吗?
宋太祖活到成年的两个儿子是谁?宋太祖两个儿子怎么死的?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后,是怎样对待哥哥宋太祖赵匡胤的妻儿的?
赵匡胤之死
“斧声烛影”的真相是什么?
千古之谜,赵匡胤为何突然暴毙?真的是赵光义害死的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