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伯未】治痰八法

痰为中医病理及证候名词。中医除咳嗽哮喘之痰证外,还有其更广泛的含义。从痰论治,对许多病症(包括一些疑难病症)有意想不到之效,故古人有“怪病皆因痰作祟”之说。治痰是中医有特色的一种治疗思路与方法。

诸种痰证,皆因外感风寒六淫之邪,或由内伤七情、饮食之患,致使气逆液浊,津液停滞凝结所致。痰之所驻,随气所至,无处不到。或停滞于肺,或留聚胃肠,或凝阻胸膈,或客于四肢经络、遍身上下。为嗽,为喘,为呕,为恶,为痞隔壅塞,为嘈杂怔忡,为眩晕,为心悸,为癫狂,为寒热,为痛肿。

痰之见症,颇有特异之处,如胸膈辘辘有声、背心一点常觉冰冷,浑身习习如虫行,胸臆间若有二气交纽,皮里膜外结核不红不肿,颈项成块似疬非疬,塞于咽喉,状如梅核,处于咯吐形若桃胶,四肢硬肿麻木,肋梢癖积成形,骨节刺痛无常,腰腿削酸无力,吐冷涎绿黑汁,腹泻黏液,尿如浓汁,其他关格不通,走马喉痹,齿痛耳鸣,痨瘵瘫痪,妇人经闭带下,小儿惊风搐搦,甚则无端见鬼,神志似明似寐,或皆与痰有涉,细心辨察,均可从痰论治。

痰之形成必有其产生之根源,所以治疗痰证,必须治疗产生痰的病因病机,同时兼顾去痰,于是产生种种治痰法。

1.宣肺化痰法

辨证:适用于外感风寒,咳嗽痰多。外感咳嗽,其病邪在表,病位在肺,治以祛除外邪为主。邪属风寒,用辛温宣肺解表以治咳,结合化痰就形成了宣肺化痰法。

常用药: 荆芥穗  防风 薄荷叶 紫苏叶 苦杏仁 象贝母 苦桔梗

方解: 荆芥、防风、薄荷、苏叶散风解表,杏仁、象贝母开肺理气以化痰,桔梗作用在上,既可协助去风,又有止咳祛痰之作用。

加减: 若风寒重,见恶心,痰白多沫加生姜,若咳嗽上气重加前胡以降逆,若胸膈满闷、恶心气逆去象贝母,而加紫菀,紫菀与桔梗一升一降更为协调,若咽喉痒可加胖大海、蝉蜕;若头胀或痛加菊花。

2.清热化痰法

辨证:适用于肺有痰热,口渴咽干。痰热大多由风温所致,所以初期治法,应以清宣为主,日久热重可用清肺泻肺,或者配合清凉化痰,便形成了清热化痰法。

常用药: 霜桑叶 苦杏仁 川贝母 瓜蒌皮 枇杷叶 桑白皮 地骨皮

方解: 桑叶是祛风热、清热之良药;杏仁清肺化痰,痰多者必加,咳嗽后期,肺阴耗损用甜杏仁;贝母化痰,有表证时宜用象贝母,热重无表时用川贝母;瓜蒌皮清热化痰生津,又通大肠以利肺气;枇杷叶化痰,外感初期不用,因枇杷叶有敛邪之弊(现在临床上无论什么性质的咳嗽都用“枇杷露”,不去辨证,恐怕是欠妥当的);桑白皮、地骨皮二味为泻白散,有清热泻肺止咳平喘之功。

加减:若见头目症状加菊花;若咳嗽重者加前胡,外感已解者可用白前;咳嗽咽痛,痰咯不利者加荸荠。

3.肃气化痰法

辨证:适用于肺寒痰凝,痰喘上气。肺主肃降,肺寒痰凝,必致上气,急予肃气宣散,寒痰上逆应予温化,务必抓住肃气温化两端为要。

常用药: 旋覆花  仙半夏  紫苏子 化橘红 白芥子 莱菔子  六神曲

方解: 全部方药偏温,旋覆花、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肃气降气有良效,但兼外感重者不宜选用,或苏子改为苏叶,病本为痰,半夏、橘红最宜,但如湿重可用姜汁炒半夏和六神曲。

加减: 如痰凝者加海浮石、海蛤壳;若肺寒重则加紫菀、款冬花;若湿重宜利,可加薏苡仁、冬瓜仁。

4.燥湿化痰法

辨证:适用于湿聚痰凝,咳嗽泛恶。肺寒痰凝,病因肺寒,治以温肺;湿痰凝聚,病在脾胃,治以燥湿。一般化痰药均偏重于肺,而湿痰的病位在脾胃,除咳嗽外,主要表现为恶心、呃逆、胸闷、纳呆等,故治湿痰者要兼顾燥湿、理气、化痰三个方面。

常用药:制苍术 姜半夏 制川朴 化橘红 炒苡米 淡干姜 炒枳壳

方解: 苍术为燥湿良药,外湿重用苍术,内湿重治在健脾可用米制苍术;川朴温化中焦运化中气,姜半夏辛温化痰,橘红理气化痰,其燥湿理气之功大于陈皮;外湿重用生姜;苡米健脾理湿,炒者益增燥湿之用,枳壳消中焦诸气,以协化湿。

加减: 若命门火衰者宜温肾,加肉桂。

5.温化痰饮法

辨证: 适用于脾肾寒而痰饮上泛,气急咳喘。痰饮是痰证中的一个特殊证候。其病位主要在中焦,是中阳虚弱所致,其邪又为阴邪,所以治疗时应以健脾扶阳之法。仲景之“痰饮当以温药和之”即指此。

常用药: 云茯苓 川桂枝 炒白术 炙甘草 淡干姜 五味子 仙半夏

方解:  苓桂术甘汤是治疗痰饮的基本方剂,桂枝扶阳、白术健脾、茯苓利湿、甘草补中,其主要作用为温运脾阳。干姜、五味、半夏辛温化饮,为仲景书中蠲饮之要药。

加减: 外寒重加麻黄,内饮重者加细辛,若需理气化痰加陈皮,若喉间有水鸡声加鹅管石。

6.清降痰热法

辨证:适用于热痰上冲,神迷气窒。以上1~5法,主在肺、脾,故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痰饮等症,本法系痰热上冲,头目神明之府受扰,应予清降痰热为治。

常用药:炙桑皮 胆南星 天竺黄 淡竹沥 石菖蒲 瓜蒌仁 江枳实

方解: 桑皮、胆南星灵动流利,涤清痰热,天竺黄、淡竹沥凉降痰热;枳实、瓜蒌利大肠以清痰热。枳实尚能降气,气降痰亦降;石菖蒲其性走窜,善化湿浊,有豁痰宣壅之功。

加减: 若气郁加郁金,痰声辘辘加川贝母,经络不通加丝瓜络。

7. 攻逐痰积法

辨证:适用于痰饮停聚,悬饮、支饮。对于顽痰停聚,化之不去,消之不散,用攻逐之法。轻症用礞石滚痰丸之类,重症用控涎丹之属。对于痰饮轻者用葶苈泻肺汤,重者用十枣汤。方剂虽有轻重,均为攻逐峻剂,不宜多用久用,对于体质虚弱者更应慎用。

常用药: 葶苈子 竹沥 冬瓜子 芫花 甘遂 建泽泻 控涎丹

方解: 前六药择自上述诸方,葶苈降泻力大,非肺实者不宜;竹沥滑利大便通腑利肺;冬瓜子利尿,使饮邪从小便而出;甘遂、芫花逐饮猛将,必要时可加大戟、腹水草。控涎丹为成药,攻逐顽痰、悬饮甚效。

8. 消磨痰核法

辨证: 适用于痰气凝结,瘿瘤瘰疬。瘰疬都由痰浊郁结与肝胆气结而致,治疗主用软坚消磨,更应疏肝理气,即痰核是标,肝胆气火为本,是应标本兼顾。

常用药: 大贝母 白僵蚕 山慈菇 海藻 昆布 仙半夏 化橘红

方解: 贝母、慈菇消痰化痰,僵蚕通络,海藻、昆布软坚散结,半夏、橘红主治痰凝。

加减: 若肝郁者加柴胡,肝火者加夏枯草,血虚者加当归、白芍。

小结:治痰八法,曰宣散、消化、肃降、燥湿、温化、清降、攻逐、消磨。对痰而论,不外清、降、润、消四字。对脏而言,主为保肺滋液、培脾化饮、补肾归脏。掌握此要领,诸般痰证,尽在其中。

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秦伯未临证经验集粹》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伯未:治痰八法】
【名老中医经验集】秦伯未治痰八法
中药小议;贝母
4 小儿哮喘——小儿哮喘发作期方(马莲湘方)
(3)《医路随记》—慢性咽炎
咳嗽《杂病广要》广波元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