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介绍
导  读
2018年春季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网络培训讲义精要。
一、八下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共 6 个单元,包括 5 个常规单元和 1 个活动探究单元,同时穿插安排 3 个“综合性学习”,2 个“名著导读”,2 个“口语交际”专题,2 个“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主要特点
(一)主线:文体学习
阅读:散文、说明文、演讲词、游记、“记”、“说”等。
写作:说明文、读后感、游记、故事等。
(二)亮点:活动·探究单元和口语交际专题
活动·探究单元:改变了单元组织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口语交际专题:为“说”的教学提供了抓手。
(三)自读要求提高,探究色彩增强
自读课文每单元两篇,其中一篇不设旁批,推荐篇目增加。
题目探究色彩增强,以拓宽视野,深化思考,提升素养。
(四)学习方式重视活动、任务、探究
强调活动式学习、任务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体现在综合性学习(三个活动)、活动·探究(三个任务)、名著阅读(三个专题探究)、写作(写作实践)、口语交际(口语实践)等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学习目标指向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三、教学理念
(一)以学为主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论教
(二)守正出新
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
(三)素养立意
四、教学策略
(一)建构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语文新课堂
(二)放眼大语文,聚焦小语文
(三)把握好四种思路,处理好明线与暗线、起点与终点的关系
四种思路:作者的思路、编者的思路、教的思路、学的思路。
暗线:教师备课和教学预设;明线: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
起点:学生;终点:文本。
分单元介绍
第一单元
(一)单元目标
1. 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 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3.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建议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社戏》可参照思考探究第一题,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写的事件。再补充小说前半部分,形成整体印象,加深理解。
《回延安》可参照思考探究第一题,概括每部分内容,找出诗歌的线索: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安塞腰鼓》的思路,可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灯笼》是以灯笼为话题,以情感为线索,杂而不乱,形散神聚,卒章显志。
2. 品味语言,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社戏》可让学生自主选择跳读精彩语句,深入品味,分析其表达效果。本文语言简练精粹,平实而有情味,生动而有画面感,特别是景物描写极具特色,采用写意笔法和比喻、拟人手法。
《回延安》是作者借鉴陕北信天游民歌而写的现代诗,运用了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要指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其形式上的特点。
《安塞腰鼓》句式丰富多样,长短句结合,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与描写对象和表达内容相切合,风格粗犷豪放,必须通过朗读才能够充分体味其美感。
《灯笼》语言清新典雅、含蓄蕴藉,多用短句、多引古语,书面色彩浓,寄寓着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历史况味,可让学生自主阅读,细心体会,同时探讨交流,疑义共析。
3. 注重开展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课堂教学
如:怎样理解《社戏》最后一句话?
《安塞腰鼓》与“安塞腰鼓”的关系?
《灯笼》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说感受,提问题,个人或小组交流、解决。
(三)设计举例:《回延安》
1.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梳理内容。
(2)赏析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会真挚炽热的情感。
2. 教学设想
本节课可用诗歌朗诵会形式(明线),以下设计作为暗线。
3. 教学过程
(1)学习活动一(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
环节1
学生自由朗读后指生展示并评价,最后听视频范读。
环节2
快速浏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填写下表:
[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2)学习活动二(品特色语言  悟炽热情感)
环节1
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与七年级学过的《天上的街市》《太阳船》等我们熟悉的诗歌语言风格差异很大。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环节2
小组内部交流,分享自己所得。
环节3
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诗语言特色,并明确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使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1)句式上:两句一节,结构短小简洁。
(2)音韵上:小节尾字押韵。有时候几节一韵。
(3)用词上:多用叠词、陕西方言词,非常口语化和生活化。
(4)手法上:多用比、兴,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臧克家谈《回延安》:“《回延安》情感浓烈,深切动人;字句美丽、朴素,而又自然。我想这是由于诗人对延安生活太熟悉、太热爱,受到的影响太浓厚了,概括起来容易,不求深而自深,不雕琢而佳句自来碰手。”
(3)学习活动三(拓展阅读  感悟延安精神)
结合积累拓展第五、六题,学生自行组织朗诵会,探究、感悟延安精神。
教师适当指导、点拨,提供、补充相关背景和阅读材料。
教师准备:1)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强调作者与延安关系。2)阅读材料: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歌声》等。(吴伯箫的散文,要提醒学生好好看一下,并与后面《灯笼》相比较。)
第二单元
(一)单元目标
1.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 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3. 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二)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课文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地理 (地质)、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些文章文字朴素而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1. 抓住 “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理清顺序,筛选信息,理解事理,学习科学思考方法。
2. 抓住“科学小品”这一特点,理解事理说明文特点,分析其语言特点。
3. 广泛涉猎,拓展阅读,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科学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推荐阅读篇目:《统筹方法》《死海不死》《草木知时节——漫话物候》《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落日的幻觉》《树轮密码》《这个世界的音乐》《北极昆虫的绝技》《无刺蜂的奇异世界》《老街,时光的脚印哪儿去了》《和大自然交朋友》《时间》……
(三)设计举例:《大自然的语言》
1.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3)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自然万物会说些什么呢?会以怎样的方式说“话”呢?请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引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诗词或谚语,让学生猜测分析其中的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追问: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出“物候学”一词(但不做解释),过渡到课文。
活动一:初步感知——我为自然代言
(1)阅读四篇文章,找出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并且以“当_________(自然现象)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________(气候变化、注意事项等)”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方式来为自然代言。
(2)归纳概括:到底什么是自然的语言?
活动二:整体把握——聆听自然之声
此环节可让学生读后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整理。预设:
(1)我们要如何才能了解自然的语言?
(2)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了解自然的语言?
(3)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自然的语言?
活动三:细节探究——品味课文语言
(1)可从课文题目改动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本文语言的生动、典雅、准确。原题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和现题目比较,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小品语言生动的特点。
(2)自由挑选文中你认为作者写得生动的语言,朗读、批注,并谈谈它“美”在哪里?
重点在1、2段,采取反复朗读、赏析批注的方法来品味文章语言的生动典雅。
(3)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细读6—10段,分组讨论作者对几个因素顺序安排的巧妙之处。
(5)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说说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是逻辑顺序。
活动四:拓展思考——物候现象我来说
(1)结合积累拓展五思考: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查找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2)寻找民谚和古诗中的物候,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
第三单元
(一)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作品精美的语言。
2. 随文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3. 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
(二)教学建议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属于古代诗文,或记事,或记游,或状物,或抒情,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古人的思想和情趣。阅读这些诗文,可以让我们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古文内容
体裁
表达侧重
载体
情趣
《桃花源记》
记事
桃花源
理想之趣
《小石潭记》
记游
小石潭
山水之趣
《核舟记》
状物
核舟
工艺之趣
《二首》
诗歌
抒情
关雎、蒹葭
感情之趣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4)教师在质疑问难的基础上结合预设调整教学思路。
2.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和积累常用词语,熟读成诵。
(1)依据上下文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2)利用课后练习,熟练掌握常用词语意义和用法。
(3)教学全过程反复朗读,背诵。
3. 引导学生关注篇章形式上的特点,重视文体特征。
(1)记是描写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本单元三篇“记”,各有特点。
(2)《诗经》是先民的歌唱,四言古诗、重章叠句、比兴手法。
4. 适当结合作者生平或写作背景把握文本内涵。
(1)《桃花源记》为什么要虚构那样一个社会?
(2)《小石潭记》景色为何如此凄清,为什么?
(三)设计举例:《小石潭记》
1. 教学设想
本设计主要是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领会文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以及情景相生的特点。
2.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
(2)领悟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3.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疏通句意。
4. 教学过程
字词理解、朗读背诵穿插在以下各环节中。
(1)寻潭——探求游踪,理清思路
根据自己对美景的欣赏,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一幅小石潭游览图,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欣赏小石潭美景的。
要求:1)图中展现文中所写景物。2)以点连线,标出游踪。
(2)赏潭——探究特征,领悟写法
请自选角度谈谈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征,结合原文陈述理由。
看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既可一人任意选取景物的某一特征来谈自己的认识,也可小组合作探究。
(3)悟潭——体悟情感,感受意蕴
柳宗元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感悟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体悟,交流展示。
第四单元
(一)单元目标
1. 学习演讲词,理解演讲者的思想观点,获取有益的启示。
2. 把握演讲词的特点,了解演讲词的写法,学会撰写演讲稿。
3. 掌握演讲的技巧,尝试在公开场合进行演讲,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建议
1.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比如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自己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写作演讲词。
2. 以组织演讲活动为核心环节,整个过程从方案设计到登台表演,都放手交给学生,教师退居幕后指导。
3. 引入多媒体优质学习资源,精选演讲视频、音频资源或推荐有关电视节目,引发学生对演讲活动的兴趣和关注,并融入自己的生活。
(三)设计举例
任务三
1. 赛前准备
(1)老师推荐几个非常优秀的演讲节目,如中央台的《开讲啦》《青年中国说》,安徽台的《超级演说家》等优秀演讲节目。
(2)学生课外搜集演讲视频或音频资料,了解演讲的基本技巧,并用“任务二”中撰写的演讲稿演练。
(3)举办小组选拔赛。选择同一题目撰写演讲稿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先在小组内进行选拔比赛,每组选出一到两名同学参加班级演讲比赛。
(4)推选主持人,撰写串场词,安排演讲顺序。
(5)推选评委,设置必要的奖项,制定评选细则。
2. 现场比赛
(1)选手要注意临场表现和发挥。注意事项参考课文94页。
(2)评委根据评选细则,评出相应奖项,公布获奖名单,也可以给予适当奖励。
(3)获奖同学发表获奖感言,其他同学可在朋友圈或者“微博墙”上留言点评。评委要做精当点评或活动总结。
第五单元
(一)单元目标
1. 熟悉游记的特点,了解游记常用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
2. 感受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 人、事的感悟与思考。
3. 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
(二)教学建议
1. 在教学中要突出游记的基本要素,让学生把握游记文体的基本特点。游记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所至、所见、所感。从结构上来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
2. 以多种方式突破课文阅读的难点,注意作者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做到身临其境,同情共感。
3. 重视品味语言。《壶口瀑布》的语言既宏阔又不失细腻,既有画面感又有动态;《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语言既亲切自然,又有与景物相称的庄严感;《登勃朗峰》的语言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译笔也颇出色;《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语言细致优美,富有诗意。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仔细品味,在写作时适当模仿。
4. 比较阅读与拓展阅读。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优秀游记的一些共有的特征,如生命感悟与文化内涵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中外游记作品,既可以阅读朱自清、巴金、冰心、郁达夫、沈从文、萧乾、孙犁、汪曾祺、梁衡、余秋雨等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游记,也不妨读一读夏多布里昂、雨果、惠特曼、契诃夫、泰戈尔、夏目漱石、史蒂文生等外国作家的游记,还可以阅读邹韬奋、范长江、钟敬文、葛剑雄等记者、学者的游记,以及探险家的作品等。
(三)设计举例:《壶口瀑布》
1. 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明确黄河的个性形象(巨人、母亲河)和文化象征意义(民族精神);概写与选点。
2. 初读课文,明确“所至”。
学生自读,联系写作经验。明确好的游记要做到:写人所未至之景,虽曾至而未见之景,虽曾见但未感之景。
3. 细读“所见”,品味语言。
自读讨论:景物、视角、特点、语言。
4. 理解“所感”,把握内涵。
景、情:相似、相通才能相感、相悟。
5. 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1)选择描写中华文化象征景物(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泰山三峡等)的文章,比较异同,拓展深化。
(2)介绍梁衡游记散文四美:描写美、境界美、哲理美、语言美,加深体会。
第六单元
(一)单元目标
1.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 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3. 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二)教学建议
1. 熟读背诵。背诵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这不是老师的讲解能代替的。建议:一是将熟读成诵作为首要目标和核心目标,其他目标要服从这一目标。为保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少讲或不讲;二是结合词意、文意理解背诵;三是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点拨,如文章脉络、结构层次,句子节奏、句式特点、语气语调等;四是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言文字的敬畏之心;五是注意采用形式多样的读背方法,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如竖排法、断句法、比赛法、关键词提示法、渐隐法、演剧,等等。
2. 言、文并重。一是重视语言因素,如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但不必串讲串译,也不必死抠语法;二是重视文章、文化、文学等因素,选主要的、关键的进行指导点拨,传授必要的文学文化常识。如庄子与《庄子》,鲲鹏形象,“鱼之乐”的趣味;《礼记》中的名言、成语,儒家大同社会理想;韩愈及其作品风格(不平则鸣);《马说》中的理趣;唐诗两首的现实主义风格及诗人的情怀,新乐府诗歌特点,等等。三是用好用足教材的辅助材料,如预习、注释、阅读提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补白等。这里面蕴含着编者的思考和一线教师的智慧。
3. 适当拓展。包括阅读的拓展和知识的拓展,体现差异化教学和分层教学理念。《〈庄子〉二则》课后第四题,《〈礼记〉二则》课后第五题和补白,《马说》课后第四题,都提供了拓展阅读的材料。
(三)设计举例:《马说》
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2. 预习建议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读懂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韩愈及有关“马”的资料和文学作品。
(4)小组合作,互通有无,并能结合学案完成预习内容。
3. 教学过程
(1)预习课文,收集材料。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3)归纳梳理,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命运怎样?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是什么?
(4)知人论世,探究主题,交流展示。
专家简介
张伟忠,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博士,研究员。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编者,兼任山东省中语会副理事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青春语文 ·马存友专栏】跟课文学写作要“术”“道”兼修
2018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2课
第四单元
打破旧课堂结构运用新教学方法
评郭陈德老师语文公开课《大自然的语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