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师读画|五代荆浩《雪景山水图》和美学思想「47」
2021-10-16 13:37·高师

《雪景山水图》 五代 荆浩 绢本设色 纵138.3厘米 横75.5厘米 美国 堪萨斯城 纳尔逊美术馆藏

荆浩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体察,善于图绘北方雄伟的山川风貌,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和突破。他曾说:“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不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同时,荆浩还善用皴法,在营建画面意境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天赋。此图以立幅构图重重山峦,其间点缀有行旅人物,山形屈曲,设色浓重,画法以秃笔细写,形如古隶,苍古之甚。整幅画面以墨取韵,以笔取其山水的大体结构得其阳刚之美,以墨渲染见其仪姿得其阴柔之美。画中有“洪谷子”小字款。传闻此画系自古墓中出土,西方有的美术史家认为是荆浩的作品,也有人判定是一幅早期山水画的摹本。

局部

荆浩的绘画美学思想和前人一脉相承,但又注入时代特点而有新的开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山水画的功能。山水画在六朝独立,受老庄“任自然”、“逍遥游”思想濡染颇深,在功能问题上由人物画的教化伦理作用而转向审美愉悦作用。如宗炳的“畅神”说,张彦远的“怡悦情性”说。荆浩则强调:“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实际上主张山水画作为一种摆脱名利杂念、修身养性的方式。这是生于乱世的正直清高的文人所可能采取的独善其身之道,往往在艺术形象中寄寓一定的道德象征意义。如把松树比拟“君子”。这种山水功能观对后世隐退型的文人画家颇有影响。“纵乐”、“去杂欲”成为后世文人山水、花鸟画的指导性思想

局部

第二,关于山水画的传神与图真。前人认识到山水有“灵”,即山水之“神”。如何传神,宗炳提出“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王微提出“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他们都强调画家对客观自然的深入感受,应目会心,构思联想,通过写形达到传神。荆浩则进一步上升为“图真”论,要求“气质俱盛”,把山水之神的概念转换为更符合自然审美属性的“真”。如果说前人的“灵”、“神”说带有拟人化的色彩,那么荆浩的“图真”论更具有哲理化的内涵,反映出他努力挖掘山水特有的审美属性的追求。如何图真,他提出一连串的构想,包括“六要”的原则,“四品”的划分,“二病”的批判,还有对古来山水画家的评论,真是洋洋洒洒,蔚为壮观。可以说,荆浩已初步构建成一个山水画的理论体系。

局部

第三,关于山水画的笔墨美。吴道子、王维时,尚未产生单纯的水墨画,对骨法用笔有一定认识,但对用墨仍处于幼稚阶段,未有专论。荆浩第一个对笔、墨作了明确界定,指出笔刚主气,墨柔主韵,二者浑然一体,乃为气韵俱盛。第一个提出“水晕墨章”,用“有笔有墨”来衡量历来山水画的得失。由于他对唐中叶以来的新兴水墨山水画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其影响不仅及于山水画,而且扩展到人物画、花鸟画领域。在中国水墨画的历史进程中,荆浩无疑是一位最杰出的早期理论家和实践家。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文字、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范宽
范宽,与山对坐
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荆浩
五代 荆浩绘画作品汇集
传世山水名画~五代篇
008 《雪景山水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