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荆浩「匡庐图」在宋代就被认定为真迹,图上有宋高宗题的6个字
2019-02-18 21:57·一日一书一画

中国山水画于隋唐五代时期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完善而独立的体系。而真正把山水画推向中国画首位的,五代伟大画家荆浩的功劳当推第一,其现存的代表作《匡庐图》以及其蕴含的山水画画学思想更是被后代山水画家奉为百代之圭臬。

现存的《匡庐图》以其雄伟壮阔、意境幽远而著称,在宋代就被认定为真迹,图上有宋高宗题“荆浩真迹神品”六个字,亦有元人韩屿与柯九思的题跋,作品为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荆浩(约910年前后),字浩然,河南沁水人,自号洪谷子,博通经史,善属文,能做诗,博雅好古。在继承先贤的画学基础上,他不仅仅重视写生,同时特别注重分析和研究画理及画法。

《匡庐图》为“全景山水”,这幅画从画面上看是“鸟瞰式”的全景构图,以移动透视的方法去观察山峰、树林、村舍和瀑布等,并把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的空间变得壮阔幽深,作品将最高的主峰置于群峰的簇拥之中,更显得主次分明,气势磅礴,充分表现出了自然山水的壮阔和幽远。

《匡庐图》画面山石群峰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连绵不绝,林木前后呼应,穿插于山石之间,生长与云雾之上。村落房舍建筑有条不紊,秩序井然,一派祥和。云雾空灵,回环缭绕,宛如仙境。瀑水相连,灵动自然,一派生机。野渡游行,不紧不慢,悠然自得。作品描绘景象丰富,无论是山石树木、山脚堤岸、房屋院落等绝无雷同之处,得其造物形体之韵。

《匡庐图》全图构思精密,取自然万象布于画面,层层叠叠,延绵起伏,山石泉流、溪涧湖水、林木烟岚、房屋小径等一派自然,作品可居、可游、可赏。景致清晰可辨,山石结构勾勒皴染得自然之理,树木生成不越自然之矩,作品外通自然之理,内通绘画之理,画面之主次分明,取舍得当,起伏有序,浓淡相间,虚实相生。

《匡庐图》作品的物象轮廓用笔有点、擢、拉、顿、挫、转等起伏变化,中锋和侧锋并用,极具生命力,怪石松动斑驳,勾皴交织,用笔松紧得宜,活泼灵动。而画面建筑、舟船及林木用笔多见中锋,气象古穆沉着,表现细腻严谨。

在用墨表现上,荆浩的《匡庐图》的真实感和体积感取得了重大突破。山石用墨晕染绵厚,层次丰富;云气渲染空灵,变化自然;水面淡墨烘染滋润,湖光潋滟;瀑布以浓墨反挤,白如丝带。这种以黑“挤”白的手法,被后世画家广为沿用。

《匡庐图》这幅作品的成功是基于作者长期的生活观察和笔耕不辍的写生,是在技法和画理的多重突破和发展下的代表之作,这幅作品不仅代表了荆浩的绘画风格和成就,也是中国宋以前全景模式山水的典型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匡庐图》赏析_洹畔渔夫
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荆浩
经典作品语汇品读 之《匡庐图》——荆浩皴天惊石破 笔墨和德系生生
雄伟壮阔 、意境幽远——读荆浩《匡庐图》
传世名画 09 ▎《匡庐图》荆浩
宋代山石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