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本解读 《侍坐》

编辑说

今天是孔子诞辰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思想智慧,时至今日依旧发挥着作用。

重温《论语》,或许是我们纪念这位“至圣先师”的最好方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名篇,其中耐人寻味的情节、意蕴丰富的对话吸引了历代学者探究。要读懂这场师生谈话,关键是理解孔子当时的心境。请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出自《论语》,有较完整的叙述结构,且频繁地出现于各种选本包括语文教材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有不少论者加以解释。虽然《侍坐》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十分丰富,但也是模糊的,需要我们逐步理清。笔者认为,《侍坐》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弟子发言之前,孔子说的话值得探究。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孔子说:“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说话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孔子这种开放自由的教学态度历来受世人称赞,后文也有弟子的“各言其志”为之佐证。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孔子发问的情境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推断,这次孔门师生的谈话至少应在孔子六十岁以后。孔子说自己“六十耳顺”,他问了弟子们“如或知尔,则何如哉”后,表示“吾与点也”,这特别值得深究。

钱穆在《论语新解》里提到:“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钱穆认为,子路、冉有、公西华虽然都一心从政,却没有认识到世道离乱,很难实现志向,而曾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曾皙的话很符合失意了大半辈子的孔子的心境

张居正则说:“盖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乃出处之大节也。若负其才能,汲汲然欲以自见于世,则出处之际,必有不能以义命自安,而苟于所就者。子路仕卫辄,冉有从季氏,病皆在此,故夫子独与曾点,以其所见超于三子也。”张居正认为,子路、冉有的问题在于,只有入世之心,没有做“出处”之准备。

以上观点都是符合孔子当时的年龄和身份的。孔子颠沛列国,犹如丧家犬,此时再听弟子们的从政理想,内心自然是五味杂陈。因此,弟子们发言之前,孔子说的话是在问弟子的从政之志,同时又关乎“得志与否”的态度问题。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就难以看清楚《侍坐》篇里的很多问题。


其次,子路的回答以及孔子的反应,包括孔子事后对弟子的评价,真正表达的是什么?

听到老师的问话,子路的反应是“率尔而对”,听完子路的发言,孔子的反应是“哂之”,后面孔子对为什么“哂之”作出了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笑子路,笑的是“率尔而对”吗?更多的是子路的从政方式——不谦让。

子路选择的从政对象,虽然是千乘之国,但是,“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选择这种从政对象是需要勇气的,这算是不谦虚。此外,子路要达到的目的——“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也很符合子路的性格气质——勇、不谦让。这是子路的做法。孔子不会这样做,他讲究“为国以礼”,不是子路“率尔而对”的“勇”。孔子的终极理想——天下大同,靠子路的方法是实现不了的。

至于“夫子哂之”,有的解释说是孔子嘲笑子路。这种笑放到六十多岁的孔子身上,不应是嘲笑。子路虽只比孔子小九岁,行事却似乎有些鲁莽,孔子一听子路之言,不难想到自己年轻时的状态,而如今回头看,自然有一分笑意。子路与孔子年龄差距很小,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孔子的同龄人,同龄人还这么勇猛精进,这“哂”就不是简单的嘲笑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没有当面评价冉有和公西华?

冉有和公西华都是被点名才回答的,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可批评的。再看冉有的回答:“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有的从政对象,体量比子路的要小,这可能是受到了“夫子哂之”的影响,也可能就是其本来的志向。冉有要做的是“富民”,而对于孔子所追求的礼乐之事,则推给了君子,谦虚之极。公西华的回答更谦虚,这可能是因为他比孔子小四十二岁。他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意思是,不敢说自己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比如诸侯祭祀祖先、诸侯会盟、朝见天子。公西华愿意做一个小相。祭祀祖先、诸侯会盟、朝见天子,这些在当时都是国家大事。

对于冉有和公西华,孔子当面没有任何表示,只是在聊天结束后回答曾皙的问题时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冉有的从政对象再小也是一个国家。“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宗庙会同这一类事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公西华太谦虚了。

对于子路,孔子是公开表态——“夫子哂之”;对于冉有、公西华,孔子虽然当面没有任何表示,在他们走后才作出了评价,至少不是否定的。对子路进行公开表态,可以理解。《论语·先进篇》有这么一段话:“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闵子骞站在那里,一副和悦恭敬的样子;子路呢,一副刚强负气的样子;冉有、子贡则是一副温婉从容的样子。于是孔子说:像子路这样子,大概难得善终。果不其然,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夫子哂之”,何尝不是一种爱护呢?对于冉有、公西华没有做出公开评价,是因为孔子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由此可见,孔子并非没有任何底线地让弟子“各言其志”,但也不会轻易赞成一个观点而打破“各言其志”的氛围


最后,孔子为什么当众表示赞成曾皙的观点呢?

想必,最纳闷的就是曾皙了。因此,曾皙留在了后面,问了孔子四个问题:“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子何哂由也?”“唯求则非邦也与?”“唯赤则非邦也与?”曾皙是想问孔子赞成他的依据是什么。从孔子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得出“为国以礼”;从孔子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得出从政的对象不在于大小;从孔子对第四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得出参与宗庙祭祀、朝见天子等也是从政。

曾皙之所以问这些问题,是因为他的理想与前三个人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却被老师赞同,心中疑窦丛生。曾皙没有向老师提出读者都想问的问题:“唯点则邦也与?”难道曾皙讲的是国家的事吗?

曾皙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对于这句话,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说,这是描述春游的情景。晚春农历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第二种解释说,这是一种祭祀仪式。即使到了春天,河水其实还是很刺骨的,在河里洗澡并不现实。

王充和郑玄是这样解释的:曾皙愿担任祭祀中的神尸,得冠者五六人为工祝,童子六七人为舞者,行禊于沂水边,然后在舞雩台上祈雨,歌咏而馈祭神明。第二种解释非常符合儒家礼乐教化之意。

四个人的志向一比较,显然曾皙的志向最小。孔子为何当面赞成他呢?这自然不是鼓励之意。孔子听完曾皙的回答,“喟然叹曰”,这“叹”从何而来?孔子此时已经年逾六十,不仅“耳顺”,而且已经“知天命”“不惑”,这一切都来源于孔子自己的生命体验。拿“四十不惑”来说,自己活到四十岁,发现有些事情因为年龄、自身条件,还有时代的因素,已经无法做成了,基于这些条件,只能做某一件具体的事情,因此对于是否做其他事情,不再有疑惑了。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这是人生规律。孔子能做什么呢?礼乐教化,曾皙的这种小范围的祭祀不正合孔子此时的人生志向吗?这是孔子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没有否定其他弟子的意思。

有人认为,孔子之所以当面赞成曾皙的观点,是因为曾皙具体描绘了孔子所认同的礼乐教化,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结合孔子的心境来说,还要多思考一点。这样,孔子对子路的爱护,对冉有、公西华的不否定,对曾皙的赞成,就会呈现出更丰富的意蕴。

(改编自2022年3月16日《语言文字报》文章《读懂师生对谈的“话外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作者:山西省运城市/王富超;图片来自千库网)
(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晋力;校对:苟莹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先进?子路等侍坐章》资料
【儒】论语·先进篇(23)学问高的人最适合去教书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课件
古代文学作品赏读· 孔子《论语·侍坐》
【第252期】音频学《论语·先进篇第25章》孔子与四弟子谈志向,因何只赞许曾皙?
素说《论语》:先进篇(二十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