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提升教师素养,成就精彩课堂

                     提升教师素养,成就精彩课堂

               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程红兵

 

                          引子

从几个课例说起。

当下课堂第一个问题是“隔”。使用电脑,没有物为我用,而是我为物用。就是隔,成为课堂中师生之间的障碍物。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当下的即时性交流。大家都听过专家的这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十分荒诞。老师使用电脑要像使用黑板一样,是有机成分,师生没有感觉,要“化”到课堂中才行。

第二个问题是“绕”。听一个老师借班上课,问学生:“同学们猜一猜,我姓什么?”这是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我主张教学要“洁”,从复杂旋绕到简洁明了。有效性是关键。语文课从时间上争不过数学、外语。所以语文课一定简洁明了。

第三个问题是“呆”。现在大家都喜欢问答式。我听一个老师上课,提了117个问题,多数问题是无价值的,学生不假思索,立即回答的问题,都是无效的问题。一个问题抛出来,要引发孩子思考,要适度超越孩子的当下实际水平,这很关键。

第四个问题是“冷”。因为老师要评职称、评学科带头人、评名师……,我看到老师面部僵硬。课堂是一个场,如果老师僵硬,学生都是如此。语文老师应该是情感性的,如果语文老师都

第五个问题是“独”。不顾忌学生,自顾自讲。其实师生间的交流有语言交流、姿势交流、眼神交流多种,满堂讲也没关系,关键是有交流。我听一位老师的课,从上课到下课,眼睛始终盯着教室的右上角,我问教务主任,他说这位老师眼神不好,有些斜视。他做了一个美丽的解释。一堂课好不好,少不了的是有没有师生间的和谐共振。

第六个问题是“陈”。有些老师用一种教学方式包打天下,一陈不变。我们看到一些名家的教学模式,我们不能简单地看这些名师的模式。名家的课、模式一定是多种多样的。优秀教师的课一定能吸引学生,而吸引学生的课不可能是一种模式。于漪老师说:“我没有教学模式。”其实这是大实话。

归纳一下:

隔——化(我为物用——物为我用)

绕——洁(复杂旋绕——简洁明了)

呆——适(机械问答——适度超越)

冷——热(冷漠无味——热情洋溢)

独——和(自顾自讲——和谐共振)

陈——变(一陈不变——变化创新)

 

教师的修养

关于教师的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先讲教师的修养:专门知识、特殊技能、职业情意。

第一,专门知识。

1.背景性知识:

与语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知识。我的中学语文老师陈老师,他是武汉大学的毕业生,那个年代是物质匮乏的老师,是不读书的时代,但我们上到他的课,就忘了饥饿,还希望老师多讲。

还有一个案例。建平中学郑朝晖老师上《百代法书》,我认为很成功。我们做了一个录像分析。发现整堂课4/5是老师在讲,按照时下的评课,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是有问题的课。但我看到学生全神贯注。而且,这堂课上,郑朝晖老师用他深厚的书法知识做背景,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是一堂成功的课。这就是背景知识之重要。

夏丏尊谈李叔同:“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我的例子。刚当教师时最不想看的是课本,上课时随便讲,但学生听得很开心。可能也得益于我当时涉及文史哲的广泛阅读。这就是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2.本体性知识。

我也有危机感。我发现我过去的知识已经老化,需要更新知识结构。我去上海师大读博士,跟一群小姑娘在一起报名,很不好意思。我当年读大学时的例子。我们建平中学招聘语文老师,给老师一篇文章,让老师读三遍,然后请他们走进课堂,把自己的理解讲出来。这就是检验老师的本体性知识。

我听一位特级教师的课《老王》。前面满堂讲,很沉闷,学生不感兴趣。时间多了,老师让学生讨论。可是,当学生提出疑问时,老师却断然否定。

青年教师讲商鞅变法,他说:“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车裂吗?车裂就是让车轧死,车裂可不是车祸,而是特意让车轧死。”——不读书,无知无畏。其实车裂是五马分尸,施刑时,讲犯人的头及四肢分别缚在五辆车上,由马引车前进以撕裂其身体。

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第一句是“从门口到窗户七步,从窗户到门口七步”,这句话为什么来回反复说?不是告诉我们这个牢房很小。而是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徘徊的过程,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一个下决心把牢底坐穿的过程。

朱自清的《绿》中写到:“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为什么不写第一次,写第二次?第一次不是更新鲜么?这是因为人们第一次感觉到的东西不能很快地理解,第二次理解的东西能够更好地去感觉它。因为就梅雨潭的绿来说,作者第一次去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它,第二次才深刻地理解了,因此第二次的感觉比第一次好。那么他第三次、第四次去不是感觉更好了么?这是对的,但是第三次、第四次去就不再惊诧了。要惊诧,就必须是第二次。这个“二”不是随便写的。

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第一句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文章第一句怎么就劈头出现个“也”字?这太突兀了,一般情况下文章这样写是不正常的。很合理,而且这个“也”是非常重要,它说明东京的前一站无非是这样,对那个地方,“我”已经没有好感了,需要新的探索了,于是到东京来。哪晓得到东京来也无非是这样,这就意味着“我”将要到第三个地方去,如同“我”对第一个地方不满意,要到第二个地方来一样。鲁迅原先在国内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感到不太满意,就到日本东京去留学。但是到东京后,发现很多人都心不在焉,有些男同学忙着打扮,油光可鉴。唉,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嘛。所以“我”要到仙台去。文章的题目是《藤野先生》,怎么不写藤野先生呢?藤野先生是谁?是“我”南京失望后到东京,东京失望后到仙台所碰到的唯一的希望,这个句子难道不是在写藤野先生吗?

莫泊桑的《项链》的第一句也是“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玛蒂尔德家庭出身不好,吃穿住行都远远不如那些贵族小姐,但是她在美丽度上和她们比是不差的。所以莫泊桑在这个“也”字上告诉读者,请你读者手下留情,她的虚荣心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3.条件性知识

就是语文教学方面的知识。其实我们在大学最想逃的课是教育学、心理学。于漪老师一次给预备班学生上作文课,一口气读一篇作文,不停顿。学生说:“老师你停停吧!”于老师喘着气说:“我不能停呀,因为这篇作文没有标点。”这就教会了学生标点的作用。

照片的例子。

4.实践性知识

一位大学教授第一次到课堂上课,学生喊“老师好”,教授说,我是你们老师的老师,你们应该喊我什么?学生齐声喊:“师爷好!”一下子消除了师生间初步见面的紧张。

江泽民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的案例。

钱梦龙老师很聪明。《导读的艺术》。

第二,特殊技能。

1.课程资源开发

语文:——诸子百家(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继承传统文化)、普利策新闻(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髓)、文化散文(余秋雨第一讲,以《文化苦旅》为教材)、鲁迅读本(钱理群第一讲,学校的老师接上)、每月一书(程红兵第一讲,每月读一书,写一篇书评)。读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

数学:——情景数学(师生共同建构,把上海所有高楼的数据收集起来,是思维体操,是打开社会之门的钥匙。),红绿灯(数学建模课程,看红绿灯,张福生说这是21世纪课程的方向)。

政治:——经济效益(老师带学生到上凌冰箱厂采访,在课堂上放录像,然后点开海尔网站,比较两者,进行讨论、辩论)

综合:——西部行,长江行。

2.课程资源整合

怀特海主张要教授有用的而非僵化的知识;主张要教授专门的知识而非仅仅普通的知识;主张要教授整合的知识而非分离的知识。

专家说学校教育要生活化,其实学校教育要专门化。我们建平中学曾将沪教版、人教版两套教材发给学生,语文老师跟我说,你给老师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我不认同。教材是各方势力争论、妥协的结果,一本教材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要满足各校、各班的教学需求是不可能的。我让学生通读过第一单元后,问学生想学哪篇课文?学生自行选择。老师顺应学生的需求上课。学生、老师是课程的主体,我们要思考我们到底要上什么、学什么。

我们建平中学的语文课程有:

⑴成长系列:自我·自然·社会。——把选文内容与自己的成长要素“关联”起来,进行真实的阅读,汲取养料,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⑵文学系列: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体裁)。——以讨论、鉴赏为主,培养审美情趣。

⑶文言系列: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史纲)——史纲线为纵,文体线为横,形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序列。

⑷“大家”系列:《论语》、《史记》、《红楼梦》、鲁迅、莎士比亚——从文化角度选取文学史上的最重要的大家,采用多种形式,下大力气做充分的导读,着眼于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培育。现在的学生喜欢什么人?他们喜欢李宇春、周笔畅之类的中性人。我们语文老师不能熟视无睹,应该有所作为。现在的文坛在消解高尚、消解伟大,把低俗当作时尚,季、任相续离去,我们的时代已没有大师。我们的“大家”系列课程就是要重新塑造学生的精神。

⑸知识系列: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

数学课程有数学大师系列、数学实践与探究系列、数学文化系列。数学大师系列:了解数学大师——选择部分中外著名的数学大师,让学生大师的成长经历中,学习数学大师的科学精神。接触数学大师——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平台上,了解一部分数学大师的重要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对人类的贡献。感悟数学大师——感受数学大师发现问题的情景、思考问题的角度、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当时没有计算机(器)的情况下,是怎样保证其成果的精确度。追踪数学大师——现代人如何追踪数学大师的足迹,探究未知的科学领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3.课堂教学实施

法国老师“人要有同情心”的故事。脱下外套,只手穿衣——形成看法:任何人在特定条件下,他都可能需要帮助,需要关心的。让孩子们坐上轮椅去外面兜一圈,一出校门孩子们心灵受到震撼。

要追求课堂教学效度。

即时短效——三高: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学习活动讲求效率)、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情态是积极、高涨的)、学习的幸福度高(学习体验是真切、健康的)。

长效——三化: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化、过程与方法的体系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性化。

4.课程教学评价

⑴评价学习——使之促进学生发展。

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他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前面的评价,我们都能看到,但后一句话则未必能说出来。老师不仅能发现学生的长处,老师还给了学生人生发展的强烈暗示和无限激励。

请看常州一中殷涛的作文评语

这分明是一位思想者智慧的闪光,让我看到了你的激情与睿智,佩服!(思想深刻)

这是献给生命的赞美诗,流淌着柔和而优美的音符。(语言优美)

激情是诗歌起飞的永恒动力,恭喜你已经拥有了它。(感情充沛)

谢谢你,让我免费参观了中华恐龙园。(描写生动)

再看曲径通幽式评语:

文笔令人拍案叫绝,如果再能打开思路,在形式上作一番加工,定会锦上添花。(文笔较好,但形式落入窠臼)

修辞将使你的文章在朴实无华之外,再收获“生动优美”的桂冠。(语言是白开水)

一首动听的歌谣让成长的历程充满诗情画意,但不能忽略标点——它们可是成长道路上的脚印啊。(标点不能忽略)

哲理式评语:

与其在黎明前诅咒黑暗,不如在黑暗里迎接黎明。(劝勉学生直面逆境)

过去,只是一枚橄榄,可以回味,却填不饱肚子。(告诫学生向前看)

真心的快乐是需要热情的薪火和真诚的汤料慢慢熬制的。(告诉学生要追求真正的快乐)

可以想像,孩子交上作文的那一刻起,一定渴盼着看到老师的评语。不喜欢作文才怪!

⑵评价教学——使之促进教师发展。

叶澜教授:好课的标准——“五个实”。扎实的课(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常态下的课),真实的课(有待充实的课)。

①看效果:

老师教得怎样——看学生学得怎样。从认知角度而言。从情感角度而言: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新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②看目标:

老师要干什么?为什么有如此目标取向?目标确立的依据:来自教材;来自课文;来自教师;来自学生。是非判断:是否符合课标?这样教学语文化,还是否去语文化?价值判断。

③看过程:

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自主、探究、激励等等)。老师怎么做的、效果如何?方式:例如教师讲解为主:教师说什么——教师为什么说(不说行吗?)。教师说得怎样——流行判断:学生多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多说,以教师为主体(潜台词: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机械判断。正确判断:师生都是课程主体,将课堂还给老师和学生。

第三,职业情意。

1.专业理想——

梦,向往追求,动力,沙利文,宗教承担,对孩子一生负责。什么是教育的精神?怀特海:宗教性。什么是宗教性的教育?怀特海回答说,它谆谆教导受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和崇敬感。责任来自我们对事物发展过程具有的潜在控制,当可习得的知识能改变结局时,愚昧无知变成为罪恶。而崇敬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现在本身就包含着全部的存在,那漫长完整的时间,它属于永恒。

2.专业情操——

德国老教师过马路的例子。日本幼儿园,一共用了24种颜色。天鹅的悲哀,剪掉翅膀太残忍,锁在笼里不现实。——缩小天鹅活动的水面积,在水面上设置了许多障碍,起飞需要一定的起飞距离,久而久之主人将障碍除去,而天鹅也不飞了。

苏珊的帽子的例子。小学老师的五角星的故事。

我们中学老师,做的是小事,我们要用我们的心、情,把小事做好。

3.专业品质——

教师即研究者。有些中小学老师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因为自己不够专业。其实我们来进行研究,我们处于最佳场。

爱因斯坦问过自己的老师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三天后,老师说道:“看到了吧?只有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踩过的老路面,你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王选的例子。什么是专家?什么是权威?真正的专家是在第一线的。

 

 

程红兵

 

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现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曾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全球教育展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沈阳师范学院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等40多家刊物发表100多篇论文,其中30多篇论文被其他刊物全文转载或转摘。

出版《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教师人格魅力》、《创新思维与写作》、《中学生怎样写科研小论文》、《走近澳大利亚教育》、《做一个书生校长》、《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心听校园》等9部专著。

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评课语言
听课心得体会10篇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
校长如何听课评课1
期末到了,最会复习的老师都在做这6件事
北京十一学校改革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