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
发表时间:2009-1-3 16:23:21访问次数:5010
2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细节…………………………………郑翠玲
7怎样上好研讨课……………………………………………陈旭方
10拓展老教材   实践新课标………………………………郑廷辉
14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李冬梅
17改革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成长……………………………张春梅
23一年级拼音教学《复习二》教学反思 …………………刘旺香
27诵读 ………………………………………………………樊红梅
29课堂教学反思 ……………………………………………刘旺香
32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安  晶
3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三动” ………………………王  萍
36把课堂交给学生 …………………………………………张春梅
39在辩论中提升对事物的认识
—《放弃射门》教学片段及反思…………………王淑花
41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唐红梅
45浅谈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 …………………………王  燕
47变“灌”为“导”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樊红梅
49课堂教学反思………………………………………………何  艳
52课堂教学反思………………………………………………梁耀丽
56课改反思
——如何提高课堂实效 ………………………………王  靓
58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姚旭蓉
63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发展…………………………………陈彩琴
68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张为芳
71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田正青
76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姬玉清
79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之我见…………………………吴庆明
82在激励中培养儿童的体育意识习惯………………………付延霞
84计算机教学反思……………………………………………石志强
87体育教学中如何排除危险隐患……………………………魏彩芳
前           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已有五年了,我们一路改革而来,在迷茫中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在探索与思考中逐渐掌握了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在创新与实践中不断转变着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使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被广大的教师所认同和接受。
然而,面对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我们也曾困惑过、迷茫过。我们曾为“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争论过;我们曾为“如何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动与静”而深思过;我们也曾为“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而努力过 ……我们不断地学习着,不断地实践者,不断地反思着,不断地创新着。因为,只有反思,我们的理论认识才能提升 ;只有反思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只有反思我们才能不断地得以成长;也只有反思,课程改革才能在实践摸索中结出硕果。
我们的第二本课改反思集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完成了,我们欣喜,我们自豪。它是教师五年辛勤工作的结晶,体现了教师“学习、实践、反思、创新”的工作历程,充分展示了教师业务能力的快速提高,真正体现了课改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教师。
我们也真切地希望,这本书能给所有的教师以启发与帮助,激励所有的教师锐意改革,深入实践,不断反思,大胆创新,让课改在反思中深入,让教师在课改中有所成就。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细节?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郑翠玲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十分周到,往往导得过多、过细。例如:一位教师“用字母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一节的教学片段:
出示例4:某商店一天上午卖出3个花瓶,下午又卖出4个花瓶。每个花瓶的单价是X元,这一天卖花瓶一共收入多少元?
师:指名读题,出示直观图。(略)
师:每个花瓶的单价是多少元?
生:X元。
师:上午卖出几个花瓶?
生:3个
师:那上午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3个X元。
生:3X元。
师:下午卖出几个花瓶?
生:4个。
师:那下午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4个X元。
生:4X元。
师:这一天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3X+4X元。
师:3X和4X各表示几个X?一共是几个X?
生:3X表示3个X,4X表示4个X,一共是7个X。
师:那么3X+4X就是几个X,可以写……?
生:3X+4X是7个X,7个X可以写成7X。
师(板书):3X+4X
=(3+4)X
=7X
师:思考上面的计算过程,这实际是应用了什么运算规律?
生:运用了乘法分配率。
师小结:根据运算意义,这里的3X+4X是3个X加4个X,结果是7个X,也就是7X。
这种设计就理解和把握教材而言,应当是无可非议,但问题也是明显的。
1、漠视了学生主体存在的价值。教师主宰了课堂和学习,老师一问,学生一答,学生跟着教师跑,缺乏主动性。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数量”的元认知是并不一样的,他们的想法也是各不相同。在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对孩子们已有的知识储备有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对用字母表示数量的应用情境有恰当的创设,使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有充分的空间。但这一切我们都没能看到。这种课堂教学推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性特点,掩盖了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和思维碰撞,僵化了鲜活的学情。
2、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把教学内容分析得过细,提出的问题过小,思维距得短,缺少思维训练,这固然能使学生易于应答,可以保证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但也造成了许多失落。如无主题的想象,模糊的体验,会心的沟通,不可言传的意会等等,淡化了思维在数学中的重要功能。
同样是教学这一节内容,在另一位教师的课堂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与教学效果。
出示情境:一位商店老板上午卖出了3个花瓶,下午卖出了4个花瓶。晚上回家不会记帐,你能帮他把这一天的收入记住了吗?
学生思考,讨论。
生1:我觉得可以列表式记账。
花瓶(个)
上午:3个
下午:4个
生2:我觉得这样只是记住了花瓶个数,不能表示出总收入是多少。所以我认为用未知X来表示每一个花瓶的元数,这一天的收入就是(3+4)X元。
生3:这样表示很好,可还是不简单易记。我认为用7X元表示更简洁。因为上午3个+下午4个,共7个花瓶,就是7X元
生4:老师我想补充一点。3X+4X=7X其实这里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乘法分配率:3X+4X=(3+4)X=7X。(你们说得对吗;边说边板书)
在这里,教师只提一个问域很宽、解距较长、思维度较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其特点是很明显的。
首先,师之“客体”成就了生之“主体”。
整个过程中,教师寥寥数语,悄然隐退幕后,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个性张扬、地位凸显。这样的教学细节处理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此时此境,学生自主经历问题解决的探寻过程,品味着探索着“思考并快乐着”的绝好感觉,丰富了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整个过程中,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理解、感悟的过程,锻炼了思维、表达的能力。同时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为学习深刻内化知识提供了可能,也为中下生理解知识,哪怕是一点儿,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保证,使得他们学有所获,而不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一无所获。
然而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何时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如何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孩子们能够形成并展示其独具魅力的思维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思维得以发展,这是每一位教师在设计教学细节时都应该深入仔细地考虑的事情。插上思维的翅膀,这是教育者的天职。
其次,师之“用心插柳”成就了生之“柳成荫”。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学就是教者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思维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我们的老师其实也明白“教要服务于学”,但有时却设计太死、导得太多,学生就只能依赖教学的导而按部就班地展开学习。而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了导,就无法学,教就变成了讲授教材,学就变成回答问题了。由此可见,给学生一个探索问题的方向与路径,让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前进方向,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投入学习,必定会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这种“教师画龙学生点睛”、“教师用心插柳学生柳成荫”的教学细节,也必定会给我们的教学留下无穷回味。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怎样上好研讨课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陈旭方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推动新课程的进行,各校都定时不定时地组织开展各学科的教学研讨课。这对许多对新课程无从下手的新老师来说,犹如及时雨。然而,有很多教育专家都有这样的论断:研讨课上不好就是流于形式的表演,评不好,也起不到促进教师思想升华的作用。
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怎样上好研讨课呢?通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认为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研讨课的教学形式
现在有一种情况,教研课基本是“课件+合作+讨论+游戏”的模式。在老师们看来:似乎没有课件就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就不是研讨课;似乎没有合作讨论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似乎没有游戏就是沉闷的课堂,就是失败课。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日常教学用的还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教研课的目的是要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为了表演和观看表演。一个脱离实际设备条件,违背了教研课本来面目的课,对新课程的实践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些做法误解了新课程,是一种形式化了的新课程。新课程并没有规定用唯一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而是提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现代化。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上课的内容、实际设备条件而定,而不是上课的形式来定。多媒体教学,虽然好,但也要适时应用,不能单纯为使用而使用。
第二、正确认识有“问题”的课。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有着太多的疑问,存在着太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疑问、问题往往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研讨课要努力解决的。如果研讨课中能够暴露这些问题,教师们就可以围绕问题开展研讨活动。这样,研讨课就会实质性地推动新课程的进行。然而,在教学研讨课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节又一节“完美”的教学,几乎无可挑剔。没有问题,如何研讨?
究其原因,研讨课对上课的学校、老师都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个压力。学校和老师都会把它当作展示的机会。在上级领导及各个兄弟学校的教师或本校教师面前,如果出了“问题”,谁都输不起。为了不出“问题”,只好预先集全教研组乃至学校众人之力来备好一节课,然后在不同的班里多次试教,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等到上公开课时,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老师激情飞扬,学生积极合作,思维敏捷,毫不费力地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但问题是这节研讨课上的师生表现同平常上课是不一样的。一个经过多次演练的表演课轻易地掩盖了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真正问题。
第三、正确认识质疑生成课
新课程一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这样,教学中即有教师备课中的预设内容,也有课堂上学生的随机生成问题。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不同的经历、知识结构和想法。如果真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的生成将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如何处理课堂上的质疑生成,以达到最佳效果,这里既有教学观念的问题,也有个人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的原因。通过教研课我们将可以从不同老师的处理中学到丰富的技巧,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更可以从教师处理不当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寻求方法。只有真正真实的问题,才会给教师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会对教师们日后的教学给以帮助。但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许多研讨课中看似生成了很多问题,实则上课的师生早已滚瓜烂熟。一个问题刚提出来,学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美地解决。这样的教研课,我们看到的只是无聊的表演,没有经验的交流。
第四、正确认识评课的客观性。
教研课的效果如何,评课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好的评课使人豁然开朗。授课者通过设计思路的介绍以及自我的反思,使听课教师了解他为什么这样上课。教师们的评讲使大家知道好在哪儿,为什么好,不足在哪儿,应当怎样做。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达到真正交流、学习的目的。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的是客观的评课,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无关痛痒的评课。
教研课绝不是为了表演和观看表演,也不是为了相互赞美,而是为了发现和解决制约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瓶颈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使教研课早日回归正道,实实在在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
拓展老教材   实践新课标
---课改五年来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郑廷辉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时,承担着课改实验任务的教师已经作出了积极的应答。但课改实验需逐步推进,更多的教师目前仍然在使用老教材。对于这些教师来说,是观望还是参与?是等待还是超越?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积极参与、努力超越。因为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它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超越。因此,对于目前仍在使用老教材的教师来说,只有“拓展老教材,落实新理念”才能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主动走进新课程,成为新一轮课改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开发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要有利于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与交流。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生活中的百分数”一课中,努力营造一种认知、生活、情感、人格等谐调互动、共同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型的生活大课堂,从而使学生从学习中汲取一种理性精神,积淀一种数学文化。反思五年来的课改教学,我们认为,数学教学应该着眼于以下方面的实施与拓展:
1.在教材处理上,要变“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
“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做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需要教师选择、设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
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四个板块,带着学生走进生活“做”数学:
首先,学习的内容取材于学生生活之中常见的购物问题。购物地点是学生熟悉的商厦、购物中心、家电城等地方,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进入现实的虚拟情境。这时候做分数的运算是实实在在有意义的:那就是买东西算价钱。学生谁也不会承认自已不会买东西,不会算帐,学生已进入角色。
其次,选取的信息是学生走上街头随处可见、印象深刻的。如“好消息、大减价、本店商品一律打几折出售……”,这些生活中的分数的意义早已明白。有了对现实的体验、理解,才能进行比较和反思,才敢大胆交流、讨论。
再次,设计“做”数学环环紧扣、匠心独运。请你购物:体现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每人都能选择自已喜欢的去完成,体现“做”的开放性与多样性;请你解释:渗透了估算的思想,让学生体会估算在生活中有非常大的用处(购物估价的过程就是估算);请你参谋:买彩电,体现了真正“做”数学的思想,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会了选择,学会了理性的思考,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身边;请你策划:更是学生个性展示的绝佳载体,给予了时空和角色,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喷洒着创新的火花。
2.在学法选择上,要变“知识课堂”为“生活课堂”。
我们早已熟知的“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的“封闭式”教学流程,是“学后用”。但“学什么、怎样学和为什么学”只有教师心知肚明,而学生却全然不知,因而学生很难从情感上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选择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灵活运用、拓展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流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内在需求,并主动进入“调动已知解决未知”的认知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强化,探究欲望空前高涨。
整堂课,教师并没有去“教数学”,而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学生在“请你选购”的过程中,实现了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到“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的认知迁移;在“请你解决”的过程中,又实现了从“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到“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也用除法计算”的认知迁移,并通过计算便宜多少钱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自主建构。在这时,学生不是在学教材“给定的知识”,而是在解决自已“感兴趣的问题”;教师也不是在教“数学知识”,而是就“生活中购物问题”在与学生作一次深入的“对话”,学生的学习主动、深入且有效。
3.在教学材料选择上,要变“知识主线”为“知情合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均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氛围中,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本节课,首先教师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展示自我、张杨个性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敢想、敢问、敢说。由以前的教师提出问题,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其次在教学中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同时,教师也注意创设教学的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全课设计以学生的“请你购物、请你解释、请你参谋、请你策划”四个板块,让学生在参与购物的过程中认识、理解数学。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了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共同发展。
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感到一种乐趣,体验到一种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君不见,学生在获得发展时,那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悠然心会的神情是多么地生动和迷人!如此充盈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怎么不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教学设中,要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的知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站在自已的角度,用自已认为最好的方式去设计、创造、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真正成为发展中的“社会人”,这正是我们实施新课标中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一级教师   李冬梅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关心孩子的自身及其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语文教学应在这一前提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质疑兴趣。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例如《捞铁牛》一课教学时,教师在揭示课题时先出示“捞”字,让学生演示何谓“捞”,教师在发问:“捞”字怎样理解?学生回答:从水中取出物体叫“捞”。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捞”字组词,学生组词:捞鱼、捞船、打捞……最后教师在“捞”字后面显出“铁牛”二字,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问题:铁牛怎么会在水里?为什么要捞铁牛?谁有那么大的本事能捞铁牛?并自然地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索阅读课文,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之所以能发现这些问题,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疑”可质,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1、扣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抓住课题质疑,可以训练学生审题以及概括能力。如教学《“这个规矩不能有”》,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要问的?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这个“规矩”指什么?为什么这个“规矩”不能有?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这句话是谁说的?此时,教师不必马上把结论告诉学生,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寻找答案。从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2、在讲读课文中质疑。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训练学生找出句、段中的重点字词。如教学《李时珍》第四自然段时,可启发学生抓住“完善”质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怎样的药物书才算是完善的?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完善的药物书?把“完善”换成“完整”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进而读懂这个自然段。使学生能真正获得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认识,逐步培养质疑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一些老师在谈到“质疑”时,担心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只能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确,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的大都是优生,后进生只是在一旁观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1)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才是好学生;(2)学问的积累就要靠好学和善问。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问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三、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有效控制。
实验证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正是让教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教学的主要时间集中难点上,“教其不知,释其所疑”。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时,给学生质疑的时机,在讲授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质疑时要让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无所得,或尚未“解惑”,草率收兵,流于形式走过场。其次,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差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来越多,更无从问起了。最后,要保证质疑问题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作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
总之,“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改革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成长
小学语文一级教师    张春梅
改革评价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创建新的评价方式不仅仅是摈弃旧的评价体系,最主要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成长的评价方式。在课程改革实施的四年中,我努力探究促进学生成长的评价方式,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重视课堂随机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与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 教师要加强语言教学,语言沟通,良好的课堂随机评价是一种语言沟通的艺术形式。良好的课堂评价利于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我校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关注教师课堂评价,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注重学生课堂多方面的表现,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具体做法如下:
1、 注重激励,调动情感。
行为科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能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80%-90%,以至更多。 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到自尊,找回自信,使他们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经常得到满足、快乐、积极、稳定的情绪,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课堂口头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教师本人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激励性口头评价语言强调激励性,强调“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 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愿意大胆展示自己的语言吗?” “你优美的舞姿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你当小老师真棒!”……课堂中教师还不时地摸摸他们的头,送上激励的眼神……激励性的语言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有一种驱动,保持一种自信。
2、注重差异,激发兴趣。
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同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在课堂这个小世界里,让不同的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获得发展。
3、真情评价,快乐成长。
小学生天真活泼,只要教师用心与他交谈,用真情鼓励他,他们很快就会受感染,而且反馈的现象超过教师的想象,正如陶行知说的“唯独从心中发出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真情的评价。当学生写出漂亮的作业时,我写上“老师很喜欢你的字,加油!”“能在写好点吗?”;当平时胆怯的孩子大胆发言时,给与她战胜自我的信心,“你真了不起。”“老师为你高兴?”;当学生获得进步时,与他谈话“能有这样的进步,真了不起!” ……总之,教学中我们用真心评价学生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和鼓励,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关注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平时的发展。
发展性评价是学生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加以比较,从而发现学生的进步与缺陷,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提出补救的措施。它不是把评价作为一个孤立的、终结的活动来看,而是把评价作为课程与教学的有机环节,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手段来看。发展性评价,它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所以,发展性评价通过在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它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性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还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校在注重对学生的各科学习的发展性评价,如语文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实际了包括识字量、阅读量、习作能力、合作学习、综合能力等十几项内容,这些内容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体现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状况,采用小组进行评价为主的方式,使学生能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下一步的改进,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
三、创建档案袋评价,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档案袋评价概括的说就是收集学生在某一科目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法。它是本次评价改革的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它“更加关注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等。”  它“更加要求我们的评价活动要与教学有机的结合,评价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学生作品及相关证据要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并收集起来。” 学生成长记录袋改变了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尺度”评价学生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和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使教师与家长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
学生成长档案袋的种类繁多,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档案袋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个人介绍、自我素描或漫画、照片等能够体现自己特征或特点的作品,让大家一下子就能有很好的印象;可以是学生成长的足迹,将学生每个阶段、每个学期的成长情况通过资料搜集将其保存起来,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发展状况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可以是学生的星语心愿,学生将自己的一些学习或生活心得,或平时的一些心里话,或一些烦恼和苦闷在这里倾诉;可以是学生认为最满意、最喜爱或最重要的作品 …… 这里有学生成功的快乐,还有学生获奖后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有利于进步的情感与态度。
四、实施终结性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
终结性评价又称“总结性评价”,是某项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成果做出的价值判断。对学生学习成效和素质发展的终结性评价,通常在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它作为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中的重要环节。终结性评价是在一门学科结束时进行的,主要针对课程实施的总效果。它的首要目标是“给学生评定成绩,或为学生作证明”,最终确定不同学生各自所达到的不同水平或彼此间的相对地位。我校在实施终结性评价中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有学生学年度学习成绩,有学生综合素质表现,有学生获奖情况,有各科教师寄语,有家长意见,学生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全面地对学生的年度情况进行评价,很明确地反映出学生年度表现情况。
五、采用多元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以前的评价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的评价,老师评价学生,评价主体只是教师,学生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没有参与评价的机会,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扼杀了评价对象的个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对评价会产生畏惧,甚至逃避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由于在评价过程中缺乏被评价者的坦诚参与,教师往往不能准确地发现问题,从而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我校在评价中,注重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改单一的评价方式为教师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学生,社会评价学生,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  评价目标的确立直到评价的消息反馈,都使学生始终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让他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及其评价结果。只有在主体参与中,学生才可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由于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原有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居高临下的传统评价关系得到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映,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理智、情感与行为相统一的互动过程。通过评价,它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地发展,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在英语学习中对学生的评价中除了教师、学生本人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外,学生同伴、家长也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如学生课余时间在家中的英语学习,那么家长就成为了评价主体。只有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强调多主体,才能更全面、准确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师评价  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堂作业阶段性检测和期末考试及平时观察,对学生作出定量和定性评价,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
3、家长评价  我校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活动”,请家长到校听孩子上课发言,看孩子活动,查孩子的作业,测孩子知识水平,老师介绍孩子情况,向其它孩子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现。通过听、看、查、测、访等方式,全面彻底地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最后向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反馈其了解到的情况,并做出评定,提出意见,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一年级拼音教学《复习二》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刘旺香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群体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新教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为使课堂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这次在骨干教师示范课的设计上,为了打破拼音复习课的枯燥乏味,整堂课我以海豚姐姐为主线展开。首先,以猜动物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变单调的读记声母为“谁欢迎我们的到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连一连。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海 豚的图案会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会觉得学拼音很有意思,产生学习的欲望;其次,变单纯说自己“姓”里的声母为与海豚姐姐的交流,再次引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第三,我还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想集合组内成员的力量,用绳子、小棒、肢体等摆出声母造型,并乘机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使合作的效率得到提高。在每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但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来看,预设的目标并没有达到,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
一、 拼音教学一定要强化训练,读准音。对于一个刚入校还不到一个月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课堂听讲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对知识概念还很模糊,这时教师还要注意领读,要体现由领到放的过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所学的23个声母。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拔高了这一要求,训练在没有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就开始让学生连线猜动物,这样,忽视了一部分思维活动稍慢的学生,使复习的内容没有落到实处。因而我想,要想当好一名一年级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更要吃透学生,学生这一块“阵地”攻不下来,注定你是要失败的
二、小组合作的人员搭配要合理。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合作学习,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小组人员达到7——9人并不适宜,在我的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由于是第一次来到多功能教室上课,由于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老师听课,由于是第一次和这么多同学围桌而坐一起学习,学生充满了好奇,因而,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不起来,小组合作的气氛始终没有出现,教师推动教学显得很吃力。课后我进行了仔细的思考,想一想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于是我开始反思,小组合作的人员到底以多少人为好呢?我在我班经过反复实验后觉得,小组合作的人员应控制为2——4人为宜,时间越短,小组规模应越小。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放弃合作学习的训练,我们要习惯让学生合作,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合作学习的方法,如:你听我读,你听我说,你说我写,你读我跟,你问我答。虽然在实验中会感觉到一年级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是特别好,但我相信,我们现在做的是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的是学生合作的习惯,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合作学习的效率会逐渐提高的。
三、知识与能力的衔接要紧密。通过这一节课,我深深地感悟到,在进行拼音教学时,每学完一个声母,就应该马上把这个声母放入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去训练,当训练达到一定的量时,学生会很快知道哪些字中含有某个声母。这一个环节的训练做扎实了,何愁学生说不出“姓”中的声母,“名”中所包含的声母了,希望这一点能引起以后教一年级的老师的警觉。
虽说这节示范课没上成功,我觉得很惭愧,但从中能感悟出这些不足,我也认为是值得的。它使我想起了《论语》中曾子说过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教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每天也多次反省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相信,你会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放心,让学校骄傲的合格教师的。
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程淑兰
读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对“读”书作用的最好解释。读的主要形式有朗读、默读、背诵等,读的训练方法有集体读、个别读、引读、导读、自由读、按角色读等。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音韵、节奏、格调,体味语言文字的情趣,它是默读的基础,默读能力的培养往往先从朗读着手。默读即古人的“目治”,它不受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充分展开,有助于学生更好更细地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篇进行揣摩品味。背诵是中国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记忆知识有效的方法。多种多样的读,使课堂多姿多彩,活跃了学习气氛,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语文教学只有借助读,才能训练语言,启迪思维,开拓联想,只有借助于读才能发展想像力,感知形象,陶冶情趣。
教学中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指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要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掌握好音的轻重缓急,调动抑扬顿挫的技巧外,还应指导学生深入文章中的人、事、景、物之间的复杂感情,深刻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文字语言艺术形式及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加强读的训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何谓语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文字 语言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挖掘文字语言的深层含义,体会语言的运用之妙,把作者用语言文字叙述、描写的静态意境,在读的联想中变成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和课文中的特定环境引起情感共鸣,使课文中的人、事有形象感、主体感,才能读出“情”,读出“意”,读出课文的亮点,起到加深理解,领会课文内容的作用。
第二要激发学生“读”的热情。不同的课文运用不同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受到感染,融入其中,因文动情,因景生情,从而达到以情动情,陶冶学生心灵的作用。如抒情性课文,在读的训练中要加强音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和吐字快慢的指导,使学生读出作者喜怒哀乐的感情,用朗读来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深切而真挚的爱,对敌人鄙视、愤怒的恨,读出作者胸中的豪迈和信心。童话课文读的训练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把握好角色思想状态、心理情节,通过不同角色的对白,惟妙惟肖地再现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激发出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在情趣中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深刻道理的理解。
第三以读促思,以读带学。有效的读的训练,不管什么形式都是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为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在读中想问题,长课文不要泛泛而读,应摘出精彩片段、主要部分,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使学生在读中思考。比较、分析、辨别、读议结合,找出答案。这样既有利于产生知识的迁移,又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能力和品位欣赏能力的提高。
诵    读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樊红梅
在担任一年半的语文教学后,我在朗读和背诵教学方法的指导上,有一些小小的收获:
诵读法是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想,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读书方法。“诵”能增强阅读的刺激量,“读”能加深阅读的理解力。作为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诵读不只是简单的“读”,还侧重以声传情的朗读和深入细致的理解。诵读结合,相得益彰。下面以《翠鸟》第一段为例,简单谈谈诵读指导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1、选定精美段篇,进行逻辑阅读。主要任务是研读文本,把握主题,确定诵读基调和节奏。这个片断选自一篇状物的记叙文。原文先写翠鸟体态较小,色彩艳丽,再写它动作敏捷,捕鱼机灵,最后抒写爱护翠鸟,与其为友。作为文章的第一部分,本段运用静态描写,把翠鸟刻画成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语汇丰富,想象奇特,条理清楚,标点准确,是理想的描写小动物的写作范式,适合诵读,值得记忆和回味。
2、标注重音和停顿。鉴于上面的逻辑阅读,诵读本段的语速不宜太快,要给读者和听众留下想象的时间。在“真”处设定一个心理停歇,在长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设定语义停歇。逻辑重音可放在名词“翠鸟”、“头上”等处,情感重音最好放在描写颜色的词语上,如“红色”、“橄榄色”等处。详见下文: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长得可真△漂亮,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注:逻辑重音用    ,情感重音用△,用‖表示心理顿歇和语义顿歇。
3、反复诵读体味。分析课文内容,把握内在联系,借助课文插图,浮现视觉印象,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在诵读中自然的流露感情。即:“以意达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须知:“为了使语言能够传达出一定的意思,就必须在内心看到、想象到我们所说的东西”。因为“没有视像就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我们反复读着作者的稿件时,实际上是在重复着别人的话。但是,当这些话语的内容在我们的想像中,在我们创造的内心形象中产生的时候,语言本身必然变成好像自己说出来似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画翠鸟、涂颜色、看画面,诵读本段,运用心理学知识让学生尝试回忆,学生不但语速和情感很到位,还迅速背会了课文,减轻了学业负担。
4、示范朗读,随机回味。低中年级教学,与其贴标签似的要求学生读出“喜欢”“悲伤”等情感,不如让教师或学生范读和领读,言传身教,以声传情,以读带讲,涵咏体味。在准确诵读的基础上,还可与背诵、抄写、默写和仿写等有机结合,多维联想、不断品味、灵活借鉴、促进写作。从言语输入到言语输出进行全程体验,让思想内涵、语言材料和言语技能等内化为良好的语感,让学生终身受益。
课 堂 教 学 反 思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刘旺香
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感情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主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本学期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让学生充分地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但要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具体训练的方法是:
(1)学前读。我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划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2)学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应注意方法的指导。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詹天佑》时,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分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防,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这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步、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漫读。
学生1: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因为这段话使我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
学生2: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因为读着这段话,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詹天佑不辞劳苦地工作的情景……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漫读,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较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思维的交叉互补修正,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救。
第三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语言”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质:假设你是詹天佑你会怎样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番话?“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语重心长,或和蔼而不失严……“行动”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动”部分让学生假设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这条铁路一旦修不成就会-——,如果修成了,就能——。突出詹天佑的爱国心。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他们对詹天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以上操作没有特定的顺序,学生讲到哪儿,教师跟到哪儿。)
在讲读第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画一画,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无需多讲,学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讲解时,让学生亲自进行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路线的实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学后读。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我让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读一读,使学生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认知。
二、自主确定学习内容
感知是学生了解课文,把握学习内容,产生探究欲望的起始手段,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感知兴趣。如“你最想了解什么”或“你最想知道什么”等。感知课文时教师要从时空上给予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爱跟谁读就跟谁读,尽可能地让学生从多读几遍所获得的感悟中为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提供沟通的可能和条件。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结合课文内容,灵活的改变了教学模式,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我让喜欢当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学,走上讲台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可以尽情地提出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扬长避短,自主选择学习方式,通过互相展示交流,达到了互补的作用。
三、自主评价学习结果
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结果中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出学习的经验,查找出不足和遗憾,领悟改进的方法。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位学生在评价鲁肃是个忠厚守信的人时,列举了鲁肃的言行表现,并和周瑜加以对比说明,之后强调说:“这些都是课文中写的。”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却道出了感悟的方法。显然,这位学生对自己理解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满意的。我及时给予这样的肯定:“这位同学不仅能够分析人物言行,还用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的方法来评价一个人,真是了不起!”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的肯定,正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并使之成为全体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可供借鉴的法宝。学生也在获取成功的道路上登上了一个个新台阶,获取了一次次心理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学习奠定了自信的基础。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在“活”字上下功夫。教师应因文、因生、因时而异,做到教学过程、方法、策略灵活多样,教学设计与时俱进,让每个学生在创新的语文教学中发展自己,收获成功。
小 学语 文 教 学 反 思
小学语文一级教师  安晶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陕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地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体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色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三动”
小学语文一级教师    王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五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一、动口。动口是指学生认真阅读,积极回答,主动提问。它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选择时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口。
1、书要让学生去读。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说明了读书就是要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读”应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处理。读的形式也应是多样化的,有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朗读、默读、诵读、背读等。
2、问题要让学生答。问题难易与学生基础的差异是课堂教学中不好处理的一对矛盾。教师应因材而问,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积极鼓励学生回答,要给学生回答的空间,切忌替学生回答或武断地否定学生的答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鼓励。
3、疑点要让学生问、议。陶行知先生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生动活泼,好奇心强,对新鲜、稀奇的事物、问题都喜欢问个为什么,教师在教学时要正确引导学生,大力鼓励学生问,绝对不能抑制他们的特点。牛顿不是从小就爱问个为什么,后来成了科学家?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良好的“问习惯”。无论是教师提的问题,还是学生提的问题,都要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绝不能剥夺学生对问题发表见解的权力。
二、动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时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信息才能得到反馈。同时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才能得到体现,思维才能得到拓宽。如在教学《晏子使楚》、《谁的眼睛最好》之后,要求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通过这些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情节的理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含义。
三、动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学与思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人的智力才能不断地提高,思维才能不断地发展。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好不同程度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同时也要启发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设计各种填空题、问答题、判断题、分析题、讨论题等,让学生积极思考、动脑。长期坚持不懈,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以后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时,就会迎刃而上,而不坐而待之。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三动为’主线。”不断引导学生“动”,在动中学习知识,在动中创新,从而达到在动态的学习中获取静态的知识培养创造性能力的目的。
把课 堂 交 给 学 生
-----课堂教学的反思
小学语文一级教师   张春梅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凝练,是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我们指导学生阅读,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认识、理解、感悟和体验,再现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并通过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受到情感的熏陶。本学期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注重课堂训练,把课堂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
一、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
在教学中,我经常尝试这些方面:①范读引路。教学《春潮》课文,当中优美的旋律一响起,学生便自然而然被带进了磅礴的的情境中;而当我在《江南好》的配乐中为学生范读《三月桃花水》时,学生又仿佛身临“润物细无声”而陶醉 ③感悟比较。我在课上经常这样引导学生:“你学得这段文字该怎么读?先自己练读一下。”“谁来读一读?为什么这么读?能说说你的看法吗?“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意见?谁再来读一读?”个人读、小组读、引读、分角色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多样的读法也为学生的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③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成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欧阳修讲述作文之道时曾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二、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标准》强调应建构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探究”的核心在于一个“问”字。“疑”是思维的开端,是探究的动力。如何使学生敢问会问?我在学习与探索中进行了尝试。
(1)使学生敢于提问。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打消学生怕问错、怕嘲笑的心理疑虑。不论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只要学生敢问,愿问,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简单的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对理解重点有帮助的可放在学文时探究、指导;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向学生说明或日后再想法解决。
(2)使学生善于提问。“敢问”是基础。当学生头脑中充满一个个小问号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让学生问得有价值,有水平。我觉得关键在于教师的示范引导。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时,有学生问“居然”什么意思?解答了意思后,孙老师便趁势引导:“除了这个问题,还可以围绕这个词提哪些问题?”学生思索后,有学生问:“我们种花生就是为了收花生,现在收花生为什么用‘居然’呢?”一位女生说:“我认为从‘居然’可以看出落化生这种植物生命力强,不需要侍候。”孙老师再次引导她把这个体会变成了又一个问题:“从‘居然’一词可以看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两度巧妙的引导,使学生的提问从浅层次的词语理解跃到了探究文章内涵的高度。平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处、理解的疑难处、内容的关键处、与实际生活的反常处提出问题。
三、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授、解”皆用“口”也。于是多少年来,教师便在讲台上担当了滔滔不绝的角色,而学生也习惯于抬头听,低头抄,成了一个知识的“闷罐子”。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师说应是为了不说,或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说。如何让学生“说”起来?我觉得要满足学生的欲望,增强学生说的信心,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
①宽容民主促“说”。要让学生“说”起来,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教师可以是“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但决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演说者”。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能说的话……学生能讲明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者。其次,师还要容许学生说话时的奇思妙想,标新立异。学了《诺言》,学生可以喜欢小男孩,说说喜欢的原因。
②形式多变练“说”。让学生乐说、会说,教师还须设计多种灵活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说话形式。读了《海上日出》等写景文章,让学生说说“导游词”;学了《太阳》、《沙漠之舟》等文章,可以让学生当当小记者,来个“走近名人”的专访;《谁的眼睛最好》等文,更适宜排个课本剧。 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我们在旁边静静倾听,你会发现,原来学生可以说得如此精彩!
摒弃旧教念,走进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这里所举的一些方法也仅是“抛砖引玉”。但我相信,教师只要时时反思:我的工作是不是比过去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学生学习兴趣是不是更为浓厚,学习热情是不是更为高涨。那么,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会日益提高,在教海中探航就会更靠近成功的彼岸。
在辩论中提升对事物的认识
—《放弃射门》教学片段及反思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王淑花
当主裁判罚由福勒主罚点球时,福勒却认为自己不应该得到这个点球,主罚时显得漫不经心,故意将正正踢向西曼胸前,从这里我们可以再一次感受到福勒高尚的体育道德风范。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福勒怎么可以这样不认真的对待裁判员判罚给他的点球呢?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出色的球员。
生:对呀!作为运动员应该尊重裁判的判罚。
师:赞同的同学请举手。(一半学生举手)
师:不赞同的同学请举手。(也有一半学生举手)大家意见各不相同,那么究竟福勒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球员呢?认为是的为正方,认为不是的为反方,请大家分两边坐好,我们来认真辩一辩。
女生正方:福勒当然是一位出色的球员,他之所以在踢球时漫不经心,那是因为他认为西曼并没有碰到自己,自己不应该得到这个点球。这更显示出他的真诚、友爱、团结的体育道德风范。
男生反方:在这场关系重大的比赛中,福勒作为一名球员,他不仅代表个人,而且代表整个球队,为了整个球队着想,他也不应该放弃这次绝好的机会。而且西曼犯规在先,福勒获得这个点球是理所当然的。作为一名球员应该尊重裁判的判决,认真踢好每一个秋,这样比赛才能更加精彩。
女生正方:体育比赛的宗旨是增进友谊,促进团结,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虽然福勒没有罚进点球,但他的行为感染了观众,也感染了对手,这比进球更加精彩。难道你能说他不是一名出色的球员吗?
男生反方:虽然福勒的行为感染了观众,但是也许球队因为这样的机会与冠军无缘。比赛本身就是一场竞争,而福勒放弃这次机会是对整个球队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他不能称为一个优秀的球员。
女生正方:难道只要能踢进球,拥有高超的球技就是一名优秀的球员吗?
男生反方:一个人没有高超的球技,仅有良好的美德,你能说他就是个优秀的球员吗?
师:大家争论得非常激烈,正方观点没有错,反方的观点也没有错,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到底什么样的球员才能称之为优秀的球员呢?”
生:我认为作为一名出色的足球运动员既要具有高超的球技,更要具备高尚的体育道德风范,所以福勒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优秀球员。
师:高辰同学说的真好!正是由于福勒不仅拥有高超的球技,而且具备高尚的体育道德风范,才赢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赞语,福勒的这一举动,使比赛的输赢变得次要了,他展现出来的人性美,让人们领悟到了比赛的真正魅力。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平时在课堂上,学生不愿说,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更不是不会说,而是因为没有机会说。在这节课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达空间,使得学生能够由胆怯到勇敢,有简单的几个词到有理有据地陈述,在激烈的辩论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红耳赤地争论中舒展自己的个性。所以,教师要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辩论,这样的辩论才能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辩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情感体验的现象,让学生在辩论中质疑、分析、判断,领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这节课学生辩论的焦点有“福勒是否是一名优秀的球员”转向“到底什么样的球员可以称之为优秀的球员”。这种讨论焦点的转移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从而领悟到激烈比赛中球员所展示出来的高尚品质,才能最令人尊重的。
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唐红梅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浅谈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精心准备,巧妙落实
教学的落实归根结底还是依靠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否有实效还是依靠教学常规。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俗话说的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同样的道理教师上课要想取得实效也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其次,授课要有效。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摸准学生的思维脉搏,引导学生有效的思维至关重要。
二、激发兴趣,点燃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但是如何培养兴趣呢?这并不是喊几句口号、逼着看几本书就能培养的!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很多方面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优美歌曲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三、巧设提问,深入理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而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以说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靠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提问。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提问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四点:优化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注意对象,问在学生需要处。
四、从提高质疑能力入手,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古人说得好:“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能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第三,古人说“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人勤于动脑、 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发挥创新的潜能。质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读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本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去根据自己实际的学习需要解决问题了。因此,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学会深层次地读书,是为了真正培养起学生“自能读书”的阅读能力,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具体实践活动。另外,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下功夫培养。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大胆提问,跨出由不敢质疑到敢质疑的第一步。
第四,要教学生会质疑。
1、 教师现身说法。即教学生在何处质疑,从哪些方面质疑,怎样思考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以课文为例,为学生做示范的方法,既直观又易学。
2、 训练学生质疑的方法。
(1) 必须在提出重点问题进行解题、重点词句进行训练和重点内容理解时,选择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所提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明白问题提出的依据及为什么要这么提。其目的是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培养提问能力。
(2) 必须巧妙地把老师怎样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理解的需要、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提示传递给学生。其目的是教给学生提问方法。
(3) 必须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训练学生提问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无论是课前预习性质疑、课中深入学习性质疑、还是课后回顾延伸性质疑,教师要始终对学生坚持做到提倡、鼓励和引导,对学生所提问题怕准确性、思考价值、难易程度和思维方式、角度等给予适度的评价与指导。
3、 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解疑是关键。教师不能“虚晃一枪。”在教学中,若撇开学生质疑地问题不管,形成“你质你的疑,我讲我的课”质疑与教学分家,不但使质疑失去了意义,而且时间一长,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削弱,更谈不上质疑问难主动探究能力的提高了。但同时,也要防止一节课老师总跟着学生一个个大小问题跑,教材内容东一块、西一块。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不同的认真处理:和课文有一定关系且内容简单的,就在质疑后,由同学互相解疑;与课文重点语言文字训练和课后“阅读思考”有直接关系的就纳入教学活动中。
总而言之,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实践的机会,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特性,大大增强了读的主动性,是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第五、利用电教手段营造和谐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当我们在思考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设计时,我们感到,模式的建构与运用,应置身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之中。离开了现代教育的氛围,脱离了教育技术的条件,课堂模式也是很难具有生命力的。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并完成学生自主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因素,同时也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另外电教手段的运用还可以为学生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的方面积极主动愉悦的参与学习过程为基础特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的教学方式。当然这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一种需要。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浅谈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
语文教师   王燕
语文课堂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要把握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教学要求,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始终要将“听得清、说得明、读得通、写得出”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魅力,学习文字整和诀窍的一门课程,它所进行的语文教学所担负的专职任务就是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它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之动,心亦动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班固在《汉书》中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情感活动的外现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的称之为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文章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呢?这就要靠朗读了。自古以来,关于“读”的精辟论述十分多,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有教授指出:只要大声读出来,多读几次,什么样的文章也会明白,如果还不明白,可以再读,直到读懂为止。由此可见,只要以“读”为语文教学和学习语文的核心,就会收到良好的效益。在教材中,针对不同的课文,提出了不同的读的要求:很多是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还有的是背诵课文,没有一篇课文不要求先读通、再读懂。因此,“读”对于学生了解课文、感悟文章、吸收精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叫给学生读的方法。
“读”在一节课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哪个年段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读”。低年段,需要学生在读课文中学习生字,即使生字也需要学生多读才能学会。中高年段更需要通过“读”去熟悉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了解作者情感。例如:听张春梅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就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应用。首先,张老师以让学生听歌曲《春天的故事》作为导入,听完后提出问题“一个老人”是谁(邓小平),“南海边”又指的是哪里(深圳)?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提到深圳?并启发学生找找哪些内容写到深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她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来设置问题,更有助于学生找到答案,加深理解。在讲读课文时,让学生逐节朗读课文,同时,老师有启发性的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答案,指导学生带着答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课文,这样反复的阅读,反复的思考,有针对性的启发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课文的内涵,掌握了优美的词句,领会了课文中诗意的表达。
二、根据文意恰当、准确设计教学问题
我认为教学问题的提出首先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要根据文章,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有助于理解文章。例如在李冬梅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中国结》上,李老师根据中国结的寓意,启发学生反复阅读,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再结合自己和家人对中国结的理解,来回答问题“中国结”饱含的寓意:“表现中国心,饱含中国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三、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作为基础教育的老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时,首先要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专家学者多思、多问,勤奋学习、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激励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提问,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到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架子,不但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热情解答,积极引导。老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只是对问题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地方,都应给予肯定,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大的价值,也要尽量找出问题提出的合理部分,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孩子自己主动去“想”、去“问”,才能真正学懂、学通。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比较简单,老师首先肯定其问题的闪光点,再引导学生继续提出更高一层的问题,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独创、发现”的特征,就以此为范例,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技巧,这样不断地以一激十,我相信只要有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第三个……
变“灌”为“导”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樊红梅
在我们生活的校园中,每时每刻、每个角落发生着的一切教育教学现象,比如一个课例、一个教学片断、一个课间剪影等等,都是我们观察和反思的素材。透过这些现象表面,我们应该全面而深刻地、冷静地思考和总结。想一想自己所实施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理念?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思考,及时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策略,使教育教学趋于最优化。
下面,我谈一谈自己从事语文教学两年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几点做法,旨在将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总结经验,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自读自悟法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种有效的参与机会,如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等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多方面、全方位地参与课堂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应加大课堂教学中的个体活动量。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可采用自读自悟法,让学生在“六读”中主动参与:一读课文,说说你对小女孩留下什么印象;二读课文,谈谈你在过年时会有些什么想法;三读课文,讲讲小女孩是怎样度过大年夜的,你和小女孩的想法为什么会有不同;四读课文,体会一下小女孩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美好幻想,这说明了什么;五读课文,设想你仿佛听到小女孩在呼唤什么;六读课文,(看图)联系实际生活,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这样,通过朗读、默读、自由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感有悟,在读后发言交流,从而深切体会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穷人的悲惨遭遇,唤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心。
二、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输和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是师生两个角色之间的情感交融、共鸣的过程。《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关于孙膑足智多谋的故事更多了,《围魏救赵》、《苦肉计》、《空城计》……特别是有人提出,孙膑教田忌赛马的计谋是他能胜齐威王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计。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小先生互读法
好为人师是人的天性,充分利用儿童的这种天性就会开辟一个教与学的新天地。教学《繁星》时,可采用小老师的形式,鼓励全班学生争当小老师,谁问倒了小老师,谁就上台当小老师。“静寂的夜只能感觉,作者为什么能看见,是不是病句?”“为什么看见星星,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我们平时作文描写星星经常用‘挂’,课文中为什么用‘悬’?”……一个个问题,都由一个个小老师解答。一堂课下来,解决了词句理解、写作知识、内容深化等问题。在这样的课上,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很高,有几次四五个学生一起站起来向小老师提问。为了能上台露一手,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积极地竞争当上了小老师。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多,参与的面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多。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要变“灌”为“导”,也就是“导趣、导疑、导思、导创”,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其能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课  堂  教  学  反  思
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何 艳
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是师生共同完成和创造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发挥着自己的创造才能,努力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获得知识、技能、体验情感并形成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因教师的启迪、帮助而不断成长,展现出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也因学生的变化而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对学生应有全新的认识
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特闪光的一面,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发展能量和空间,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地。
2、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细心的教师会发现每个学有自身的个性特点,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灵天空”,他们所需要的都不一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有差异,同时应创设条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展。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更具备学生身心发展和各学科的特点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策略,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二、在教学中创设“师生共同发展”的氛围与空间
1、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拉进师生的距离。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语言情境,以此消除学生对上课紧张感,让学生感到教师并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长者”,而是自己的一个“大朋友”。
其次,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而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肯定,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作为教师,应学会倾听、学会激励、让学生产生自信的心理,让每位学生都乐于展示自我、欣赏自我、赏识别人。
2、教师要注重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当学生想开发一把锁时,教师不要轻易将钥匙给他,而应去引导学生去寻找钥匙,自己去开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什么时候出示课题、设计什么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及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等等。
(1)、创设探究情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经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情景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后自然而然地引入概念等数学教学内容,采取提问、引导、推理等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观看大屏幕:动物们正在进行自行车比赛,骑手的车轮形状分别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让学生猜测出那辆车在比赛中获胜?为什么?这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教学重点自然就过渡到圆的特征上,并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主要目标。对于问题情景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去解决。
(2)、指导探究方法
让学生根据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数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独立探究,质疑问难,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数学“圆的面积”时,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公式,问学生如何计算圆面积,请根据手中的学具,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纷纷动起手来,用折、剪、拼、贴等方法进行推导。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有的学生就推导出了结论:(1)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底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它的高是圆的半径,根据S平行四边形=ah, S圆形=C/2×r =2лr∕2×r=πr2;(2)把圆平均分成32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它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的半径,根据S长方形=ab,S圆形=C∕2×r=2лr×πr2;(3)把圆平均分的分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4)圆必须是平均分成若干分,要不拼成的圆形是不规则的。
然后让学生观看大屏幕,动画演示圆是如何等分、剪、拼的,是怎样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教学,从让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角度来说是很有效果的,但对学生的思维还是有所限制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1)计算圆面积的关键条件是什么?(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如何计算圆的面积?(3)如果知道圆的周长如何计算圆的面积?(4)你还能用其他的平面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判断、验证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方法。
课  堂  教  学  反  思
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梁耀丽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教师不仅上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的实践者。”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剂。“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老师,也会成为胜人一筹的老师,他们可以指导其他老师成长。”同时,反思也为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交流体会提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平台,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做好教学反思。
如何把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上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年多来,我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从中受益非浅。首先教师从传统理念中要走出来,明确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学数学,乐学数学;其次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树立“自主性”,也就是说让情感成为学好数学的催化剂。一年来,紧紧围绕这一专题,在教育教学中我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一、情感催化教师的教学修养。
数学教师的金科玉是教师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如果教师讨厌数学,学生便毫无例外地讨厌数学。实验证明,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先生的学习效果。因为教师积极的情绪所创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1.作为一名教学教师,除了要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还要加强少儿心理学,教育学等等学习,加强文学,艺术,自然,社会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与情感,从而提高自身情感修养。
2.加强同学生的课外交流,主动找学生谈心,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
3.挤时间同家长联系,采取电话,家访,或电子邮件等形式,建立师.生.家长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营造情感教育的外部氛围。
二、用情感催化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不用别人催促,会主动自觉的进行,学生有了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思考,才能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以良好的心境和情绪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进行“采松果”——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教导时,我创造了这样一个情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松鼠妈妈
带着小松鼠来到松林里,他们在做什么呢?利用这样的一个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在同一情景来同时呈现加减法,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2.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新课程十分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一旦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教师就教得愉快而尽力,学生就学得轻松而起劲,因此,我时时提醒自己要有和学生做朋友,做小伙伴的意识,抛弃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思想,躬身或蹲下身来同学生对话。在课堂中,尽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或提出建议,对学生坦诚相待,与学生沟通交流,科学的评价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在课堂里保持心情轻松愉快,而不是焦虑压抑,尽量多组织研究式,谈论式,表演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言行到思维都空前活跃。
3.要增加数学内容的情感色彩。在数学学科中,有许多数学内容毫无情感色彩,既枯燥又抽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应尽可能赋予它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科学性很强的数学内容时,也会感到某些情绪。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练习时,将教材P26页的第1题进行修改,变成卡片形式,进行口算,并汇报口算的方式和想法。通过改变计算形式,让枯燥的计算数学也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对于计算温差的教学,学生既感枯燥又不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通过电视.广播.报纸都听过或看过天气预报,现在老师这有一份有关北京和上海的气象资料,北京:5—15度,上海10—18度,你能算出两地的温差是多
少吗?2列如计算此练习第4题:你喜欢哪两种玩具?需要多少钱?可以采用模拟购物来解决问题,首先在黑板上贴出飞机玩具,卡车玩具,布娃娃,小篮球,机器人玩具的图片及其相应的标价牌,思考每人允许选择两件玩具,你准备选那两种?需要多少钱?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在学习中去,动眼观察,动脑想象,既活跃了课题氛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既巩固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的计算方法,又培养了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独立思考的良好意识和学习能力。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展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
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叫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包涵在其中了,又如,教学品矮时,前我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
是爸爸高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将认真观察,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践中了。随着新课程的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为此,老师要在学期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有效沟通,通过一系列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个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在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比如: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内容,在前几周我就布置学生,要他们每天记下自己晚上睡觉和第二天起床时间,第二天来校后告诉大家。几周的时间,每天看二次
钟表,无形中对钟表就已很熟悉的,这些活动又是学生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的数学这一年来,我一直坚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学习情境,课堂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尽量与学生商量,从而达到与学生的配合,注重“知情”互促。在课堂中,我十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景,注意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尽量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和平共处。
通过这一学期的研究探讨,在教育数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在课堂情景创建中,有时也会出现形式化,没有贴近学生生活及教材内容本身而创建,起不到激趣导入的实效性。
2.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还不够严谨,思路还是有些狭隘,不能够完全大胆的创造性的适用教材。
3.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组织学生活动还不够到位。
4.评价方式,评价的结果还欠多样性。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在下一步的研究过程中将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教育理论,力求能够准确的把握课程改革理念中对三准度的要求。
2.树立“快乐型,情感性”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即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形式和发展,即关注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3.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课  改  反  思
——如 何 提 高 课 堂 实 效
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王靓
当前,小学数学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教学要求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区别,给我们数学课堂增添了新的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中,有效的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课堂”为“学堂”,变“主演”为“导演”。
实践证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讲堂”变为“学堂”,教师为“导演”,学生为“主演”,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在教学舞台上处于主体地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圆柱和球”的认识时,开始只让学生跟教师各拿起一个实物,让学生认识这是圆柱和球,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操作,交流: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滚一滚,议一议,有什么感觉?然后再全班归纳总结出:圆柱是直直的,圆圆的,上下两面都是平平的,都是大小一样圆的,且可以来回滚动;球也是圆圆的,但没有平平的面,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动。最后,让学生用胶泥制作圆柱和球,使两种几何体的特点得到及时深化。整堂课学生兴趣浓,热情高,不但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变“被动”为“主动”。
创设问题情境,形成积极思维的学习氛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眼,口,手,脑等各种器官参与活动中去探索新知。例如:我在教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七的加减法”时,首先让学生看老鼠背土豆图编故事:小老鼠偷土豆,他偷回七个土豆,但是在路上,装土豆的袋子破了一个洞。这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小老鼠背的土豆可能丢了几个,带回几个?”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既有趣有新奇的问题动手摆豆子,自由发表意见:袋子里的土豆可能丢四个,还剩三个,列成算式是7 – 4 = 3,……这样的学习氛围,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从活动中自己掌握,理解内涵,极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变“理论”为“实践”。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开始实践教学,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走走,看看,做做,说说,使学生体验到:在与可爱的校园朝夕相处的活动中,也有数学存在,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还能使学生养成爱观察,肯动脑,敢发言的良好习惯。
四 、变“乏味”为“趣味”。
好动,好强,好奇,好玩是小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形式多样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例如:我在教学“统计”的过程,带领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钓鱼”比赛,每位组员钓一次,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钓得多,没轮到“钓鱼”的组员为本组加油。在游戏过程中,人人参与,情绪高涨。比赛结束后,让学生数一数每小组所钓鱼的数量,填在表格里,学生从中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知道整理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问题。这时,还沉浸在兴奋中的学生当然乐意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去思考,解决它了。这样的游戏活动,学生身临其境,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但增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设计以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才能激活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去探索,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新课程中点滴体会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师  姚旭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到来,促使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方法迅速地进入了我们的课堂。课程改革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研究问题,因此,学习、实践、反思,应始终贯穿于课改过程之中。担任课改实验工作两年来,我有如下体会与反思:
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动手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4、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5、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6、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二、课改教学中的收获
1、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学活、用活数学。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了,它贴近生活,用于生活。通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和生活事例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如:在教学《方向与路线》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让他们根据一年级学习的有关东、南、西、北的知识,认真观察我们的校园,然后仔细看看校园中的物体分别都在哪个位置,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知识,学生在亲身观察、体验后很容易的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并且还自己动手做了方向板,帮助学习,使自己能更加准确的辨认方向,记忆也非常深刻。
2、转变了教师角色,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采用的是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虽然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东西,对于考试有许多帮助,但同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形成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实,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合作、探索和交流活动。我们必须改变以往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在一次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999+99+9,我先让学生尝试计算,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法。有的同学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有的同学则动脑筋找窍门:用1000+100+10-3来计算……通过交流,大部分学生感受到了简便方法不仅快速,而且正确率高……在交流中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简便的计算方法,但我还是没有硬要学生选择简便方法进行计算,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因为这样,在主动参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验证,才会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3、组织数学竞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从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现“老师要我学”到“我想要学”的转变。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竞赛性的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斗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进行“速算比赛”、“争当小老师”、“智力竞赛”、“师生竞赛”等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增强了竞争意识。
4、转变了评价观念,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课堂上我努力去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允许学生在犯错误之后去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获得了自信,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学习起来也就更有信心。
三、课改中的反思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入。
(1)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目前,我们在课堂中都已经有了让学生动起来的意识和行为,但有时对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活动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给人以一种为让学生活动而活动的感觉。如: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时,只考虑到要让学生动起来,而没充分考虑“动什么”、“为什么动”以及“动的效果怎么样”等问题。只关注了学生活动的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最终为学习数学新知识服务这一本质。
(2)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对传统讲授法的全盘否定,不能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讨论。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方式,把有探索价值与意义并且学生有能力探索与发现的内容,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而那些毫无探索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或者即使有探索价值,可学生根本无能力探索的内容,我们仍然应考虑用讲授法去解决。
(3)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不是很广,往往是少数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我们提供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充分;在组织活动时,往往出现“放得开收不住”和“为收得住却又放不开”的现象。
3、在处理多元化与最优化的关系方面还需加强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还是要鼓励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要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4、关注后进生不够。
在课堂中我常常发现: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自主探索之中,他们是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他们成为随心所欲的“自由人”,有的同学甚至都不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因此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多关注一些后进生,能让每个学生都抱着美好的愿望上课,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引发的思考
1、继续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从上面存在的问题看,有好多是由于我们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理解不透所致。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
2、灵活运用教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本内容向课外开放,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
3、有效发挥和利用集体的力量。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效应,做好课前调查,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重备课的实效,轻备课的形式。能做到创造性地备课,写个性教案、创新教案。
4、设计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挑战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设计只有少数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而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
4、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多一些主观性和知识迁移的内容,多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和调查研究的任务,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新课程的学习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明白自己是一名终生的学习者,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方素质,才能真正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课改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中发展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陈彩琴
“整除的意义”是学习“约数和倍数”的前提。学生在学习“整除的意义”时要经历两次分类,第一次是把算式分成除尽和除不尽两类,第二次是把能除尽的算式分成整除和不能整除两类,随后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整除的意义。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给下面的算式分类。
24÷4=6      2.5÷5=0.5   35÷ 6=5……5
56÷7=8      14÷5=2.8    53÷7=7……4
210÷10=21   2.2÷0.2=11  29÷3=9……2
生:可以分成两类,左边两组是一类,右边一组是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左边两组是能除尽的算式,右边这组算式是除不尽的。
师:好!请同学们把第一类算式再分成两类。
生:第一组是一类,第二组是另一类。
师:你能说出每一类算式的特点吗?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随意说出一些除法算式。
学生随意说算式,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6÷3=2     2.4÷0.4=6     10÷3=3……1
10÷4=2.5  8÷2=4         25÷6=4……1
2.5÷5=0.5 50÷10=5       21÷4=5……1
师:请大家把这些算式按照能除尽和除不尽分类。
师:在能除尽的算式中,请将具有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整数、商是整数的特点的算式分为一类。
(生1分类略。)
生2:我想把2.4÷0.4=6放在第一类中,因为它的商是整数。
生3:你这样分不符合老师的要求。
生2:为什么非的把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呢?
片段3:
师:我们学过4种运算,你能不能说出一个除法算式(学生随意说算式,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师:请同学们根据商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
(学生分类略 .)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我是根据商的特点,把能除尽的算式分成一类,把不能除尽的算式分成另一类。
师:如果把能除尽的算式再分成两类,你想怎么分?在练习本上分一分。
交流:
生1按被除数、除数和商的特点来分类。
(略。)
生2按商的特点来分。
(略。)
师:同意第一种分法的同学请举手。(24人。)同意第二种分法的同学请举手。(16人。)还是你们自己来评评这两种分类法吧。
生3:我觉得这两种分类的不同点在于2.2÷0.2=11这个算式。我坚持第二种分法,按照商的特点,这个算式的商是整数,应该放在第一类中。
生4:我反对。第一种分法不但考虑了商的特点,还同时考虑了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2.2÷0.2=11,虽然商是整数,可是被除数和除数却是小数,所以应该放在第二类中。
生5:我认为这两种分法都没错。
师:你们认为这两种分法的不同点在哪儿?
生6:他们的分类标准不一样。
师;说得好。这两种分法各有各的道理。不过在研究“数的整除”时,除了要考虑商的特点,还要考虑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所以我们本节课选择第一种分类方法。
一.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才能学的主动
“片段一”中,教师先让学生把算式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类算式的特点。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分类时,教师是把已分好类的算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的,学生不需要动脑思考就可以说出结果。因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究其实质还是呈现式的教学。
“片段二”是在“片段一”基础上的改进,目的是改变呈现式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但是教师在第二次分类时担心学生出现不同意见,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牵着走,一旦“越雷池半步”,就会被视为“没听清要求”。学生如同操作工一般从事着填充工作,表面上看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式学习,而其实质是“捆绑式”教学,并没有留给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空间。
二.          让学生在自己学习探索中求得发展
在”片段三”中,当学生说出算式,并按照商的特点把算式分成两类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每类算式的特点,然后得出结论。当算式已经被分成了能除尽的算式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经历、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明确整除的意义,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如果让你把能除尽的算式再分成两类,你想怎么分?在练习本上分一分。”由于学生思维的差异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必然会出现不同的分类标准和相应的分类结果。于是最终矛盾的焦点集中在2.2÷0.2=11属于哪一类。心理学家鲁兵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矛盾。”面对学生在研究交流中出现的问题
如 何 提 高 课 堂 教 学 实 效
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张 为 芳
语文数学教学在小学阶段是学生智育的核心,这两门学科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至关重要的,现就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
一、从备课入手,为学生准备丰富高质的学习内容。
开学初,我就开始通读教材,学习教师用书,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基础,结合《课标》指定的总的教学目标,确定全册的教学重难点,安排适合学生的教学进度,并进行教材分析,为一学期的备课奠定基础。九义教材数学教学内容归类很系统,每一单元的教材分析很重要,所以我在每一单元教学前总是认真地进行单元教材分析,对一单元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之后才开始写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是直接呈现给学生的内容,是一节课上得好坏与否的关键所在。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每一课时的设计我都力争作到环节严密,内容丰富而有层次,从课前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再到巩固深化,我都准备尽可能多的有层次性的内容,让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都有发挥其优势的可能,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以上课为关键,为学生实际丰富而有效的学习活动
课堂实效提高与否,关键在于上课的40分钟,这40分钟内我全身心组织学生参与到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有层次的进行课前铺垫,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每次学习新知识都有一个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过程,这个过度做好,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新知识,否则,效果欠佳。我很注重新知识学习前的铺垫,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第一课时,我先画一条线段,在这条线段的基础上做成一个长方形,再用教具把这个长方形围成长方体,让学生理解由线到平面再到立体的形成原理,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摸长方形纸的边,摸方形纸的面,再让学生摸长方体纸盒的六个面,把长方体立放在桌面上,让学生在活动中稳健的从平面几何知识过度到立体几何。再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再复习商不变的性质,最后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层层递进,学生很容易就从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像这样,每节课的引入铺垫扎实了,新知识教学就相对轻松了。
2、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兼顾全体。
五年级数学仍然使用的是九义教材,内容系统而条理性强,稍不注意就成了满堂灌,学生学习积极性会逐渐消退。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尽量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新授课中的新的、疑难问题让给优等生,让他们操作、板演、讲解,让他们引领其他学生的思维,在优等生的启示下,中等生的思路得以开阔,这时把机会让给他们,特别是那些性格较内向或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我会直接指名,在主动和被动中让大多数学生动起来,而对于那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或数学思维欠佳、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更要关注他们,为他们创设一些他们能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解决了,尽量为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课堂之内就做到了培优补困。
3、遵循认知规律,合理而严密地安排教学环节。
对于九义教材的教学,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复习引入—新知探究——巩固深化——拓展提高”等固定的教学模式,是被长期证明可行的,一般我们都遵循这样的模式开展教学。怎样做实效更高呢?我的做法是在精心实际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合理而严密的安排教学环节,在40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做好“课前铺垫——新知获取——巩固深化——拓展提高”各个环节的训练,获得知识和能力,并形成一些学习方法,在这样紧张而有序的活动中,我始终要为学生留出10分钟课堂作业时间,快的学生再补充,慢的学生适当减少,下课铃响就交作业,从不让他们课后或带回家做。
三、把作业作为学生测查和发展的良好途径,为学生挑选精而有价值的作业。
高段数学要求每天都有作业,一般都是以教材中设计的题目为主,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总是在备课时就对练习题进行划分,哪些作为铺垫练习,哪些作为巩固练习,哪些需要第一课时完成,哪些学要第二课时完成,让每个题目的训练恰当适时,练有所用。除了课本设计的作业外,我还会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补充一些更利于学生发展的题目,如在学生初学长方体特征后,让学生回家找一找,量一量自己卧室的长、宽、高,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计算自己卧室内部的表面积。还让每位学生带一个火柴盒,量出长、宽、高,分别计算出内盒的五个面的总面积和外盒四个面的总面积,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提高表面积应用的灵活化。平常这样做,在总复习中更要精挑细选,适当拓展,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更上一个层次。
四、教学问题的反思
尽管从不同的角度着手,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做了不少努力,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但没有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往往因审题不仔细或解答过程粗心,造成解决问题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二是个别学生家庭环境差,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效果差。我班有两个孩子,一个因特殊原因,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照顾,;另一个妈妈病重,爸爸经常工作在外,无人照料,形成了学习不主动,不完成作业,经常撒谎等不良品质,尽管学校老师帮教不少,可是效果不明显。
五、今后努力方向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继续做好课堂教学外,要在教育和培养严谨的学习习惯上下工夫:一要严格要求学生,优等生要在思维敏捷的情况下训练他们的思维的严谨性,作业速度快的情况下提高准确率;中等生在激励他们勤动脑、会动脑,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提高理解和推理能力;学困生更要时刻关注他们,及时利用课堂和课后时间帮助他们理解和提高,。二要做好个别学生的思维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多关心和帮助他们,帮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田正青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我就结合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重视学习目的教育,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测量出家中电视机屏幕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坑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二、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强化学习兴趣和信心。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满足。
1.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2.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果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3.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到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说理解题意、举个例子试一试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先复习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然后提出“如果量游泳池的面积或者高楼的墙壁面积,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合适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很自然就会思考“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如:全国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计算2+2+2=6,接着计算2+2+2+2+2+2+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刘老师把写着很多个2相加的长纸条一甩,说:“得几”。学生答不上来,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刘老师就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巩固练习,教师出示有磁铁数字的小黑板,进行以下形式的练习:
1、 移动数字,组成算式,全班口答。
2、双人抢答比赛,优胜者当小老师上台前移动数字。
3、按小组“开火车”,看哪列“火车”开得又对又快。
4、插红旗比赛。老师移动数字磁片,学生抢答,给全对的小组插小红旗鼓励。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如教学《时、分的认识》, 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引入:“嘀嗒,嘀嗒,铛,铛,铛;滴答,滴答,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们猜谜语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引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
总之,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都能使学生情绪兴奋,从而积极对待学习活动,自觉思考问题。
五、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例如:在“两位数乘法”练习课中,我进行了“看谁最细心"的比赛,大张旗鼓地表扬细心做题的同学,评他们为细心标兵,奖给他们小礼物。比赛效果很好,做错的只是个别。又如“脱式计算”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的比赛:比赛内容是四道脱式计算题,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比赛,完成最快的小组加10分,第二名加8分,如此类推,分别是加6分,加4分,然后同位互相批改,每一位全对的同学能为小组争得5分,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这样比赛不仅要比速度,而且要比正确率,全班同学都很积极参与。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姬玉清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学好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必备条件,它不仅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知识、信息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1、创设“说”的氛围,诱导发表见解。
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在学生自学并思考后,教师就让他们在小组里发言,说说自己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同时也对其他同学的见解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在小组里,学生少,范围小,学生敢说,而且也有机会说,有时间说。在小组的基础上,再在全班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创设“说”的氛围,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概念清晰、算理更清楚,知识内在的联系更明确,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同时教师也不断地从程度不同的学生“说”中得到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就能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例如,教学“租船”的教学内容,开始我让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信息,为了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么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学生交流时,我主动参与到较弱的一组,鼓励不敢提问题的学生大胆地说,有个别学生不知道怎么说,就让他们先倾听别的同学的意见,多听几次,最后让他们说,虽然语言不是很流利、完整,但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想这样慢慢地训练下去,这些同学就能用完整、流利的语言叙述交流的问题,就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回答至少要租几条船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当大家统一认识到至少要租6条船后,教师再提出: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学生各抒已见,只要合理即可,并进行充分地交流。学生讨论的气氛很热烈,而且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动脑、动口,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得到加强。从尝试练习中来看,本节课的知识被学生深深理解了。
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比如:说意图,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操作过程等。
在混合运算的一节练习课上,为了让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强调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结合解决问题的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后,重点讨论: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具体例子如下:
某班男生25人,女生15人,全班同学平均分成8组做自然实验,每组几人?(25+15)÷8=5(人)这个式子中“25+15”一定要加小括号,如果不加括号,就不能先算25+15。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充分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2、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言叙述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切身生活到周边社会再拓展到人类优秀文化,这就构成了数学学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的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起来。
如学习“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课前先在操场上测出10米的距离和100米的距离,组织班级的同学到操场上进行实际活动。活动后,教师将学生带回班级,小组交流,让学生分别汇报一下自己数的结果,并且将学生两次数的结果进行比较,谈谈学生自己的感受。学习优秀的学生侃侃而谈,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则不敢说,或者说的不流利。但通过以后多次的交流,让学生谈体会,全班同学都有话可说,知道从哪个方面说,绝大部分同学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3、自信是学生敢说的心理支持。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不会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同样,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自信,他就不会积极思维,就不敢参与课堂讨论。因此,教师应运用激励的语言、赞许的眼神、鼓励的手势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他们有勇气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只有敢说才能会说。一般说来,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中发言,怕说,也怕说错。他都会说:“我不行”、“我不会”,而在教学中,却有心让这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每当提到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他们总是在我期待的目光中,站起来回答完问题。虽然声音有点低,但毕竟他敢在课堂上发言了,敢站起来在同学们面前讲话。这是多么可贵呀!哪怕回答的不尽完善,我都会极力地表扬他,一次次的期待,一次次的锻炼,以后课堂上他的发言明显多了,因此也赢得了同学们一次次的赞许,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4、“活”是学生展示语言表达能力的舞台。
“一支粉笔一张嘴,四十分钟讲到尾”这种传统模式的课堂怎么能不死气沉沉呢?在课堂上,只有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讨论的权利还给学生,应运而生的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师生交互式活动,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新境界。只有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适合展示的氛围和舞台,那么学生就会有精彩的发言,就会有思维的大花,就会有创造的冲动。例如:第四册82页第7题,有两条彩带各长2米,第一条用去50厘米,第二条用去75厘米,哪条彩带剩余的长?长多少厘米?出示这道题后,让学生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讨论此题的解法。解答完后,请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解答的?讲讲这样解答的理由。然后又让小组继续讨论: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学生又是画线段图,又是解答,找出了其他的两种解法:70-50=25(厘米);还可以将“米”统一成“分米”进行计算。学生能想出这么多解法,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讨论相当激烈,连平时不善言辞的同学也津津乐道,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思维的逻辑性得到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儿童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之我见
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吴庆明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注重课堂的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势在必行的头等大事。如何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注重个性,因材施教,教育效果显著。现将有关情况简单总结如下:
一、端正态度,树立自信心
态度是指人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学习态度的意思非常明确,学生对学习这一活动的看法如何、是否采取行动是他学习成功与否的基本前提。从学习的心理实质看,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而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这是人的潜能之一。同时,学习是一个较复杂、循序渐进的智力活动,对学习主体有一定的规则和压力。这就需要有端正的态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挖掘其求知的潜能,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做好铺垫。我发现该班一部分学生未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厌学情绪,基础知识的学习很不扎实。针对此情况我从端正学习态度、改良班风学风入手,在《心理健康》课和《数学》课上不遗余力的进行思想教育,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建立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充分体现我所倡导的“三个责任”,即:对家长负责,对老师负责,对自己负责。经过一学年的教育,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向上,班风学风有所改善,收效较显著。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论断。人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投入就是探索。就是孜孜不倦地学习。我们的教学需要学生孜孜以求。那么,兴趣如何激发呢?
1.从内因看:其一,学生相关的综合知识,如学习数学概念,有关应用题等知识时,这需要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打开数学迷宫的金钥匙;反之,学生的学习就像无头苍蝇,盲目无从;其二,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如学习数学知识,就需要树立数感,掌握一些数学技能。其三,理解是产生兴趣的基础。只有学生理解了某些概念,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之后,足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兴趣越浓厚,学习劲头更充足,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2.从外因看:其一,给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其健康学习,茁壮成长,综合素质稳定提高。其二,科学合理的培养是关键。教师、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朋友。只有这两者给其科学的引导、教育,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从注重一点一滴的提问,关注处处的好奇心做起,培养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法、引导法、实验法、合作探究法……以学生实际为主,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复习,深挖教材,将一些繁、难、抽象的数学知识,通俗易懂的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使数学走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
三、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一切事物是有规律可寻的,方法是认识世界的必要手段。
1.师者,授业解感者也。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为其终生学习打好基础。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我采用归类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求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特点,总结其解题方法,从教师的教导教学中,感受分析方法,使学习潜移默化地学到方法,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如在期末总复习中,鼓励、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自我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地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习惯是成就未来的保证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在的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呢?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反复训练,有人计算过,一个好习惯至少要重复21次才能巩固。有目的的训练很必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成年人是孩子的样板,孩子是成年人的镜子。当孩子刚有好习惯的苗头,还要通过及时的鼓励来强化。鼓励的方法很多,有语言、体态、神态、物质奖励等。但鼓励要具体,我们鼓励的是孩子的态度,是他们所做出的努力而不是他们天生的优越条件。只要方法得当,我们不必吝啬夸奖,但轻易不要使用惩罚。开学初,为了拉近学生与教师的亲和力,我与学生共同活动,及时交流,争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具体听课、作业的要求中,本着因人而异,逐渐严格的原则,使学生在自己的水平线上有所提高。经过一学年的训练,大多数学生有不同程度提高,我感到很欣慰,使我在此方面,有更大信心去钻研、去实施。
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就是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艺术就是讲究方法。
综上所述,注重态度、兴趣、方法、习惯等多方面的教育,激发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鼓足自信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在激励中培养儿童的体育意识习惯
小学体育高级教师   付延霞
激励是学习精神上的支持,激励使人情绪愉悦,激励使人有前进的动力。尤其小学的儿童要在激励中培养学习兴趣,更要在激励中明确学习的方向,从而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意识,使这种意识转换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从而终身受益。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常规意识。
体育常规是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基础。良好的习惯从小养成。因此低年级的体育常规更是重中之重。培养良好的体育常规重在培植学生的体育意识。教学中我将体育常规内容融在游戏与口诀之中,使学生在说中做,做中说,说中记,记中悟,悟中演。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易学好记,有渲染力。如:“两手叉腰,左右距离。两臂前举,前后距离。说到更要做到,知行统一,好孩子!”诸如此类的的口诀,融入了向前看齐,踏步,立定等动作要领。在天长日久的学习积累中,促进学生体育常规的养成。培养了集体团队精神,更有效提高学生集合、站队的体育意识养成习惯。
二、培养学生会观察、勤动脑、大胆参与的体育学习意识。
倾听是收集信息源的前提,观察是执行学习任务的行动保障。在此基础上,动脑参与才能保证学习成功的机率。课堂中我努力做到:1、语言精练儿童化,语气形象生动化;哨音、手势直观化。教师在非常专注投入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听清要求,辨认方向,到达目的地。然后动脑动体积极参与。在学、练过程中,教师及时点拨激励,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动起来。2、搭建学生自主合作,互动交流,互帮互练、相互评价的学习平台。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教学中我努力在场地作到各小组相互参照,相互竞争,相互评价。互帮互学达到学习中有榜样可学,在不断的互动交流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水平。例如:我通过彩色的橡皮筋和小板凳搭成十字形状解决“单跳双落”这一主题教学。为了解决学生运动中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的体育意识习惯养成,我用报纸卷成小纸棒包装上彩色蜡光纸变成漂亮的彩棒来替代接力棒。学生在组长组织下,有序进行自主练习。学习场地上体育器械色泽鲜艳、明快。四个学习小组在四周充分有序活动起来。提高学练情趣,促进学生遵守规则、会学习、会评价的体育意识习惯养成。
三、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体育意识习惯。
课堂四十分钟的学习是知识的凝聚点。课后的自觉锻炼是体育学习最终目的。课堂学习是为了学习生活中的“运用”,因此“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形成自觉主动的运动习惯。这种良好的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师的责任和必须努力的放向。教学中,我们每学练一个运动项目,在学生学中,学后要马上引导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要领方法。要想成就自我成功的捷径就是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每天的可持续练习中,提升自己的运动成绩。良好的体育意识促进良好的运动习惯的养成。
经过一学期实践证明:儿童的“体育意识”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思想精神动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研究学情,在激励培植儿童的学习情趣,培植热衷于体育的行为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在点点滴滴的资源整和上切实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效益。
计 算 机 教 学 反 思
小学计算机一级教师   石志强
课堂教学的印象和体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人们忽略的方面。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在讲完每一堂课后认真思考,认真填写教学后记,认真记录本节课堂教学情况,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修改和完善教案,同时做好与下堂课的衔接工作。实践证明,这个“马后炮”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是我本期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开学反思,谈打算,定目标
针对上期学习情况,开学先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得失,再谈新学期的学习打算,制定整改措施及今后的奋斗目标,并把它输入到自己的计算机内保存。这样不仅能全面了解学生,启发他们继续发扬优点,克服弱点;也是一次向大家公开的承诺与誓言,是接受大家监督的保证书;还熟悉打字的基本操作,巩固用计算机写汉字的相关知识。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上机备课
作为计算机教师,是否熟练掌握教材中涉及到的软件的使用,是否熟练学生实习的软硬件环境,也是衡量其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计算机教师不能脱离机器空讲知识,在课堂讲授与操作有关的知识时要结合学生上机的情形,给学生一个实际的指导,在上机辅导时更要应付自如。这就要求教师要比教材更高更深地掌握所学软件,对软件的各种显示信息了然在心,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都能妥善解决。这些使用经验是以大量实践为前提的。
上机备课包括新软件或新版本的学习使用、平时的软件操作应用及课时备课时验证教案中的例题、作业题等形式。就像语文教师经常练笔一样,计算机教师要经常性地使用计算机,将其用于教学、办公、管理中去,并具有一定地开发能力,这是保证讲课内容鲜活、贴近实际应用的必要措施。
上机备课常常与课时备课同时进行,以使教案内容正确无误。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上课讲的例子,学生在上机实习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是由于教师没有进行上机备课、考虑不周或想当然造成的,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混乱,也降低了教师的权威性。
三、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无论课前准备怎样充分,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偶发事件”。这时,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冷静地、妥善地解决。如计算机出了临时故障,如果能在短时间内排除,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练习等临时活动,待故障排除后再继续正常教学;如果故障不能在短时间内排除,就应该暂时放弃这种教学手段,改用其他方式继续教学,以后适当地补上。
如果讲课中遇到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诚恳而简洁地告诉学生,待课后解决了,再给学生讲,切忌不懂装懂或指责学生。有的学生“淘气”或有意添麻烦,教师要有良好的修养,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恶作剧”等影响教学的现象,应该见怪不怪,因势利导,冷静妥善处理。
四、上机实习指导
上机实习指导是一种个别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并不意味着上机时能正确操作。辅导时一定要耐心、负责,兼顾各类学生,因材施教,协调操作快慢不同学生的步调,注意发现其中的共性。但上机时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解决上机过程中学生不会解决的问题。
2、解释学生不明白的现象,如一些难懂的提示信息。
3、回答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但不宜有问必答,对有些问题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后自己解决。
4、记录学生的上机情况,以便利用下次上课统一分析讲解。
5、精心设计实习题,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在上机练习中兼顾个别优秀生和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针对他们不同水平予以不同程度的帮助。设计作业时有必答和选答题。前者要求全体同学必须完成的;后者要求高一些,是专为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的。
6、教育学生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公约,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培养良好的行为操作习惯。
五、中期(阶段)自查
这是经过一段学习进行查漏补缺的最好方法。它不仅全面、系统地复习所学知识,及时反馈教学基本情况,更能有针对性地讨论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有的放矢的查漏补缺,为今后的学习扫清障碍,打好铺垫。
六、期末综合评价
学生评价不仅有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设计竞赛等记录,还有同学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及期末评语,这里既有定性评语,又有定量测评,更加能够全面、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在校学习基本情况。通过对本学期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汇报总结,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并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优势在哪里,还存在什么问题,今后打算怎样改进,并确立努力方向。
七、突出信息技术的基础地位和工具意识,讲究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工具意识。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尽量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使学生真正体验、领略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便捷与快乐,促使他们不断探究信息技术,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因此,在重视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具体操作、工具运用技能的学习。一是把它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这就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问题,可加快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如用计算机画画——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套用金山模板写应用文——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等。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来接受和处理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可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简单而富有效果。如用超级解霸播放VCD,用电脑进行辅助学习,利用WPS2000制作表格计算数据及绘制几何图形等。只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信息意识和怎样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信息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总之,计算机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在小学阶段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兴趣,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只有不断学习、借鉴、实践与总结,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才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做一份实实在在的工作。
体育教学中如何排除危险隐患
小教体育一级教师   魏彩芳
小学生,一般都处在7-12岁的年龄,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对各种体育活动项目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兴趣,盲目的参与体育活动就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这时候教师发挥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直面危险,能时刻为学生的健康着想,排除所有危险隐患,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善待他们,有效引导他们科学合理的参与到体育活动活动当中,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能力。
“课改”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拿来共性的经验已经不再适应个性的发展,时代给予每位教师一个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同时教师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一节课中教师不能完全依照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为所欲为的去活动,表面上给学生们一个更广阔的天空,但学生们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确实收效甚微,并且因盲目追求兴趣会给学生们带来危害,我认为一节课不能没有主题,有主题一节课才有灵魂,至于形式上如何变化就是体育教师个性展现,整节课要显得活而不乱,也是排除危险隐患之一。
作为一名课堂的组织者、领导者,首先应具备安全意识能够做到头脑清醒,在课堂中从学生活动的每一块场地、每一件器械、每一个环节出发,时时处处为学生的安全着想,面对危险隐患能够沉着、冷静的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教师能仅仅做到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是课堂的参与者、是主体,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同时顾及到每位学生,“受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首先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出发。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认识活动场地,在活动中要注意力集中,如果重心失去平衡,就要刻意减慢速度,降低重心,以免摔伤;(2)教师介绍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器材的特征及运动时应注意的事项等。(3)围绕学科特点,以创编儿歌和传唱儿歌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如,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体育课上真快乐/集合时快、静、齐,老师讲课认真听,互帮互助学的快/游戏时讲规则,不打闹、不推搡/“安全第一”记心上,身心健康好孩子。(4)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将课中的安全意识渗透到一生的运动中。
二、引导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在教学中,教师一旦发现教学内容及游戏活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就会刻意逃避这些活动。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安全,走向了逃避危险隐患的一个极端。这一决策性的失误带给学生的将是重大的损失,学生们失去了挑战自我的机会,失去了信任别人的机会,学生的胆识及自我拓展能力得不到锻炼,他们尝试不到排除心理障碍,顺利完成动作技能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的学练中,教师要直面危险,有效引导。如单双杠、攀爬等活动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钦佩教师漂亮的技巧动作,但自己因为害怕而“望洋兴叹”不敢尝试一次,教师因势利导:“为什么老师完成的很好,你们却不敢尝试一次呢?因为老师胆大心细,按动作要领去做,老师成功了。如果连一次都不敢尝试你将无法战胜自己,另外要相信他人无时无刻都在关注你、保护你。”就这样学生们在同伴的帮助下第一次完成了动作,通过数次的体会练习,脱离保护,体验独立完成动作的快乐。
三、针对问题,化险为夷。
学生不遵守游戏规则及游戏编排的不合理.在教学当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做游戏时显得过度的紧张与兴奋,不讲游戏规则,如在抱球跑接力赛时学生没跑到终点就把球抛给下一个同学,有时球会砸到同学的眼部及其它部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应针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任何游戏都要规则,不遵守游戏规则,游戏将失去意义。”有些游戏教师认为很好,但在实践过程中效果不佳,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有效利导,稍做调整。如大鱼网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发生碰、摔等现象。通过不断的实践,本人在游戏中设计了很多情景:教师是渔夫,学生充当鱼网及鱼,在规定的区域内渔夫发出不同的信号如:捕鱼了..起风了..网破了..收船了..等信号。鱼网和鱼就会做出不同的动作。游戏显得既生动活泼又趣味盎然,这样既达到了教育目的,学生的安全又得到了保证,最终获得殊途同归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课心得体会10篇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报告_课题研究 天津河东丽苑小学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三、七”式导学案(附数学、语文范案)
留一只眼睛给自己----谈谈教师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
关于问题化学习的随笔小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