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余伟:《山海经》真相(上古帝皇秘史)

    余伟:上古帝皇秘史——《山海经》真相

    前言:身为一个现代人,从钢筋水泥构筑的森林中醒来,难免会感到茫然无依。那是远离了天高云淡的大自然所致。而在数千年之前,远古的人类从黑暗中醒来时,也同样会有莫名的恐惧在主导着他。这一点古今并无不同。远古人类所过的生活,在现代人的想象中,或许是一种理想的生活。自然的山林原野中肆意奔跑,采摘浆果,追逐野兽,渴了就饮用纯天然的水源,以大地为席,以苍天为被。没有世俗的劳顿,感受云淡风轻,仰观日月星辰,随意地嬉戏与迁居。但毕竟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想象,否则就不会有文明的种子从大地生长出来,演变成今日各种文明浩浩荡荡融合交流的宏大景象。

    人类也只是作为灵长类的一种,而与野兽并无区别。对于远古的人类而言,适宜的气候,饱腹的感觉,温暖的居所,是短暂而易逝的。狂风暴雨,灾害瘟疫,居无定所,令生活者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与归属感。纵然某个部落在与自然的抗争中暂时占据了上风,但对自然的敬畏,对身为人类的迷茫,必然促使某些首领对自身与自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另一方面,人类征服自然的天性会演变成部落间的战争,这源于人类对有限自然资源的争夺。对远古人类而言,战争是比自然更加恐怖的杀戮机制。原本脆弱的部落结构,不但会被自然力量轻易摧垮,部落间的战争更会使其向前的脚步戛然而止。不知有多少远古人类,在每个黑暗即将褪去而曙光重新来临时真心祈祷过。他们祈祷有一种东西,会像和煦的春风一样,给大地带来重生与希望,会像黎明前的曙光一样,给世界的生灵带来温暖与和谐。这种东西,因众人的祈祷而存在并且生根发芽,我们后来称之为文明。这是整个人类得以延续与发展的前提。

   《山海经》中折射的历史,就是远古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史。纵然有战争等不和谐音符存在,但整个华夏民族的演变就是依靠文明的力量推动前行的。“衣食住行”是远古人类首先要解决的四个问题。最早解决这些问题的部落,以文明的力量把其他部落紧紧团结在一起,实现了部落到部族的文明皈依。有巢氏发明了树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住的问题;弁兹氏发明了编织技术,解决了保暖问题;燧人氏钻木取火,解决了熟食问题,使得部落不再依赖于雷击才能带来的天火。牛马进入远古人类的生活,则比可考据的历史要早很多。那些游牧部落因此得以穿越山川河流、草原乎壤,把文明的种子传播到更遥远和更偏僻的角落。

    对于文明的形式而言,语言和文字是十分重要的弁兹氏结绳记事手段,最终演变成象形文字。各个部落首领小心翼翼地保留并延续着掌握的知识,以此作为部落生存的资本。知识是非常稀缺而珍贵的,这是文明的价值所在。但为了更好的发展,部落问同样需要分享这些知识。另一种文明的标记是姓氏,这是增强部落凝聚力的最有效手段。而这时期的姓氏是非常稀少的。从昆仑圣地上走向草原的弁兹氏,与走向山林的燧人氏最终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结盟。而统一的共主也在昆仑圣地上被确立起来,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减少部落问的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西王母族在草原上取代了原有弁兹氏的地位,这是代表西羌的首领。而戎人和狄人则向草原的更深处迁徙而去。燧人氏的后人演变成风之五部,占据了中华大地的东北部、西北部、南部、东部与中部。中风的实力并不强劲,但却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主体,这也是文明柔和却延绵的力量所致。史前大洪水摧毁了大部分部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明的发展,但却促成了中华大地的第二次大结盟。中风的伏羲氏迁居东部成为新共主,并最终把帝位传给了东风之后帝俊族。其后中风的神农氏崛起,并以火神之位开创了原始的农耕时代,取代帝俊族成为新的共主,即炎帝一族。而同是中风的黄帝族则依靠更先进的水利农耕技术,使华胥族独立出来。改革的力量最终战胜了保守的力量。从黄帝即位到大禹建立夏朝这段时期,部族之间的联姻与文明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更多的部族获得了姓氏,掌握了原本稀缺的知识,并最终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最早掌握知识的是强力部族中的祭司或首领,这些也构成了远古皇族的主体。小的部落聚合成大部落,部落又构成了部族,部族间又有联盟。部族长老选举出合适的人进行培养,并成为部族的首领。远古帝皇的人选要复杂得多。为了保持部族间力量的平衡与公平,某一代帝皇往往把儿子入赘于其他部族,并挑选最合适的作为下一代帝皇人选。代表本部族利益的儿子往往不会得到帝皇的权力,而代表其他部族利益的外系儿子反而会接过帝位,这是为了保证权力的轮替,同时利用血统也可以方便地把其他部族结合起来。这就是部落长老制。部落长老制其实是母系社会传统的一种延续。从伏羲到夏朝建立的漫长时期,包含了父系社会向母系社会过渡的历史。母系社会因为战争的需要,选择男性为部落首领。但文明似乎与权力密不可分,知识的稀缺加强了权力的作用,部落间的战争愈加频繁,男性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每个帝皇都倾向于把帝位传给代表本部族利益的儿子,这是对整个母系社会传统与部落长老制的双重挑战。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挑战基本都失败了,直到大禹传给儿子启的时候才得以成功。随着国家的出现,“君主世袭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母系社会的终结,而部落长老制也基本不复存在了。

 

    以各民族姓氏、图腾、神话作为破解华夏文明发展史的线索,以编年体的形式再现上古帝皇的秘史。对山海经进行揭秘,以《山海经》中的帝皇谱系为架构,以民族神话做拼图,解开关于史前帝皇、远古诸神以及民俗风情等的秘密。  
  在建立上古帝皇史的同时,揭示玉皇大帝、西王母、九天玄女、炎帝、蚩尤、黄帝、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人物本来的面貌,还原神话的真实。同时与当代少数民族及考古相结合,解读了山神、海神、四方神、天干地支、巨人族、女人国等神奇的民族风情。
  以古本《山海经》为框架,以《竹本纪年》《史记》等为重要参考资料,以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作为补充线索,创造性地再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夏朝建立的历史。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到炎帝、黄帝时期的“三皇五帝”都包括其中,为解读山海经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把《山海经》定义为华夏族试图独立发展的文明传播史,分析了华胥族与其他民族进行联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最终建立夏朝,演变为“华胥族”的漫长历史
  把帝皇家族谱系作为主要线索,系统分析《山海经》的秘密。从《海经》部分入手,以各民族的联姻与家族谱系作为破解《山海经》的入口。      
  1、《山海经》中的时代划分及过渡时期
  黄帝以前的历史实难考据,把甲骨文作为上古文字考据,进而确定殷商文化的存在,也只是近百年来的事情。这里从旧石器时代的有巢氏开始,到周文王建立周代,划分为几个远古历史时期。
  (1)《山海经》记载的时代
  旧石器时代,代表人物有巢氏。距今约两万多年。
   新石器时代,代表人物燧人氏、弇兹氏。距今约一万五千多年。
   原始林业时代,代表人物伏羲氏、女娲氏。距今约一万两千多年,以史前大洪水为标志。
   原始农耕时代,代表人物神农氏炎帝。距今约七千多年。
  改良农耕时代,代表人物轩辕氏黄帝。距今约五千多年。这也是有据可查的中华文明五千年说法的由来。大禹之子建立夏代,距今约四千多年。
   原始商业时代,代表人物商汤。距今约三千五百多年。
   原始政治时代,代表人物周文王。距今约三千多年。
   《山海经》记载的历史主要集中在神农氏到夏启时期,即距今七千多年到四千多年的历史
  (2)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演变。从有巢氏到夏启建立夏朝为止,是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部落中占据话语权的多为女性,在婚姻产生的后代或衍生的新部落多随母系姓氏,或重新创造具有母系部落特征的姓氏。但母系社会的代言人可能是男性,这是为了战争和交际方便的需要。一般来说,在文明形态越原始的部落中,母系的地位越高。这无论是周代以后的草原部落,还是现在依旧存在的原始部族中依然可以见到这种文明形态。
  (3)从部落长老制到国家制的过渡。《山海经》中记载的各部落中,最早实行的是部落长老制,各个有血缘关系的小部落组成大部落,大部落组成部族,比如华夏族等,各部落因实力不同而推出人数不等的长老,组成长老协会,进而推举出部落首领。中原和东方部族推举出的首领具有如下特征,为燧人氏“风”姓之后,所在部落实力强劲,首领本身最好是与其它实力部落的混血后代,这样容易获得联姻带来的好处,实现强力部族的轮流执政。当然首领也是同时期有创造力和活力的优秀人物。这种“禅让”制度并没有刻意回避父传子的情形,但这和夏启建立的“家天下”世袭制不同,部落长老联盟可以随时终止父传子的情况。
  (4)文化中心的从西南到东部、中部的转移有巢氏应该起源于西南的山部丛林之中,即先天条件十分优越的昆仑圣地,燧人氏和弇兹氏联姻的嫡系后人一直居住在昆仑山,拥有名义上的天下,即《山海经》最早的天帝,具有次一级地位的是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之旁。天帝也是后来玉皇大帝传说的最早来源。成为各部落以致大部族首领的往往是实力强劲,拥有相对的先进技术和文明的部落。最早的燧人氏和弇兹氏的后人在昆仑圣地称天帝,统领草原和山林各部落。
  但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又崛起了在山东日照汤谷擅长天文、农时的东方帝俊族,以及在中部以农耕为主的炎帝、黄帝。自此形成的华夏族被草原上的戎狄,西夷和南蛮包围的局面。西王母部落则保留了对西夷和部分草原部落的控制力。而在昆仑山上的天帝在西王母族崛起之时,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在史前大洪水过后,风之五部结盟推出新的共主伏羲氏,并被西王母族承认。昆仑山天帝的称号渐渐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5)姓氏的演变。姓氏是一个部落最初的文明烙印,宣告其告别了最原始的状态,而为这个文明世界所接受。《百家姓》中的众多姓氏,最远只能追溯到黄帝时期。但《山海经》中记载的历史则可把姓氏的繁衍再向前推演到一万年之久。最早的姓氏为代表草原部落的“允”姓和山林部落的“风姓”,其后的姓氏则因繁衍的需要,由此两姓衍生出来。那些原来在文明的黑暗中挣扎的前行的部落,通过与这两个部落或其后人的频繁战争与联姻,获得了自己的姓氏,从而得以在文明的演化中占据最基本的位置。黄帝成为共主后,姓氏的繁衍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也代表着更多部族打上了文明的烙印。《山海经》的《山经》部分记录了山川物产,《海经》部分记录了的华夏族与其他部落之间存在的极为复杂的联姻关系。而这种联姻关系以华夏族为主体,基本是从“风”姓演化来的。
  (6)图腾的演变。在获得一个伟大的姓氏以后,部落首领所作的还包括创造一个强力的图腾。该图腾和姓氏一起,不但反映了其母系和父系部落的特点,也必须具有新部落的特征。最早的图腾体系中,草原的游牧部落以犬、羊为主要图腾;山林部落以兽类、鸟、蛇类为主要图腾。燧人氏弇兹氏后人中,夷族图腾以鸟为主,蛮族图腾以蛇为主,戎狄以犬为主,羌以羊为主。但草原上的部落,因居住环境的关系,又衍生出以牛、马、狼等图腾来。华胥在向中部迁徙的过程中,华族以山神和木为图腾,胥族以兽类为图腾,这也包括了后来炎帝和黄帝的共祖少典氏熊图腾。其后的炎帝因为农耕的需要,与羌族联姻而建立了牛图腾。黄帝族则因为农耕的需要,选用水族中的龙作为图腾。最初的龙图腾可能具有鳄鱼、蛇的多重形象,也可能指某一类已经灭绝的远古动物。龙图腾的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最终综合了多种动物形象的龙图腾终于出现,成为华夏族当之无愧的终极象征。

    2、旧石器时代的树屋建造师  
  名称:有巢氏
  别号:大巢氏
  部族:不详
  图腾:不详
  姓:不详
  父系:不详
  母系:不详
  地域:西北
  时间:距今两万多年
  大事件:树屋创造者
  在中华大地西南域,雪山林立,无数的细流消融而下,又汇成江河蜿蜒远去,使大地充满了绿色和活力。在其中一座雪山的山腰之中,有一个巨大的湖泊,倒映着一座呈四方形的雪山。湖的边上是莽莽苍苍的丛林。旧石器时代某部落首领有巢氏正坐在湖边,忧郁地看着这座后来被称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昆仑山。
  在两万年前的雪山高原上,阳光和雪水比任何地方都显得慷慨,部落中的人也显现出长途迁徙后安定的活力。部落中的女人在林中采集浆果,剥下树皮纤维进行编织。男人外出进行渔猎。有远古艺术意识的人在制造圆形的陶器,甚至深入到巨大的岩洞之中进行绘画,以供祭祀之用。
  只有当自然能为生活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时,才能为这些辛劳的人们提供思索的空间。衣食住行之中,树皮纤维和兽皮成为了服装的主要来源,雪山高原的气候也十分适宜。丛林和湖泊提供了同样充沛的浆果、野兽和鱼类。这些远古的部落,无不为文明之光苦苦思索,文明和科技才能为部落提供强大的生存动力,在以后更冷更漫长的岁月中生存下来。至于远行的计划,有巢氏暂时还没有。原来历经多少代的迁徙,经过多少黑暗中部落的围追堵截,才到达这片乐土。在没有更强大的文明和武器装备前,有巢氏是没有计划再远征的。
  因而在丛林之中最大的考验,则是居住问题。对于远古人类而言,在身体中的野性本能被文明的理性压制之前,只能追寻其它的动物进行最自然方式的居住。穴居也就成为了当时最无奈也是最理想的方式。高原雪山之中,有足够的洞穴隐藏在山川莽林之中,但空旷而干爽,洞口朝阳,适合居住的并不多。随着部落的繁衍扩大,原有的洞穴已经不能再满足部落的需要。
  作为部落的首领,有巢氏比其它人更为忙碌,但因无需亲自从事劳作,他独自思考的时间也更多。他明白穴居并非最好的方式,对于不能飞翔的动物而言,例如虎豹狼蛇,同样把洞穴作为躲藏的第一选择,这也难免和部落的居民产生血腥的冲突。洞穴内部潮湿阴暗,在此生活久的人都会关节疼痛。在最炎热的季节可宿居洞外,但如遇上天阴雨雪,则只能在洞中熬过这无奈的时光。
  在有巢氏在湖边对着雪山发呆的时候,一只苍鹰从高空滑翔而来,影子在湖水中一掠而过,向丛林那边去了。有巢氏看着这只苍鹰,若有所思,当他看见丛林边缘一个巨大的鸟巢时,一个灵感促发了他。有巢氏欢呼雀跃,向他的部落奔走而去。故事的结果恰如想象的那样,有巢氏发明了树屋。这些人类的巢穴建立在茂密的树林之中,和鸟巢一样高,但却有屋顶,因而更加结实和暖和。这些更贴近自然的树屋,比洞穴提供了更高的透气性和阳光,而且避免了很多走兽的侵扰。
  最初的树屋也许不过是木材、兽皮、树皮、茅草的简单堆积,但随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树屋的形式有了极大的变化。在空旷的空地上,甚至在湖泊边缘,已经不需要天然的树林。他们把树木或竹子伐倒,销成木桩打入地下,再铺以平板,建筑出样式更为美观的式样。这也就成为后来所谓的干栏式建筑。南方潮湿的气候产生了干栏式建筑,而北方干燥的气候则产生了半穴居式建筑。今日依然存在于很多少数民族之中的吊脚楼,则是有巢氏发明的树屋穿越时光的最好例证。  
  后来的故事:有巢氏后人依然保留了巢居的传统,这在西南夷中也比较常见。居巢国作为殷周时期的重要方国,青铜器《班簋》、《鄂君启节》的铭文都有记载。历史上,周人对一个叫“巢”的小国并不友好,不远千里派兵征讨,似乎有什么深仇大恨,蜀人与周人也有过节,因而在周王朝的青铜器上,巢、蜀连在了一起。居巢国与巴国、蜀国可能相距不远
   晋代左思在《魏都赋》中写到了一个“魏国先生”,这位先生说:“榷惟庸蜀与鸲(qú,八哥)鹊同巢……一自以为禽鸟,一自以为鱼鳖。”在古代中原人看来,巴蜀的巢居习俗如同鸟鹊一般,吴越人的水居则和鱼鳖差不多。宋人罗泌的《路史》有过这样一条记载:“有巢氏居于[ ] ”。清人张澍在《蜀典》一书中认为,这个[ ],不是西南夷昆明族,便是一个叫弥牟镇的地方,而弥牟镇就在今天的成都市新都县
  唐代杜甫由剑阁入蜀,映入他眼帘的,首先是当地奇怪的房屋,这令杜甫惊异不已,他在诗中写道,“殊俗状巢居,层台俯江渚,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巅”。这些巢居,有的建在草丛之中,有的又在山岭之上,后来杜甫离开蜀地,只身前往湖南潭州,对巴蜀地区的巢居还是念念不忘,“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诧此身”。另一位诗人李白对巢居倒是乐此不疲,他与东严子一起学道,“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广汉太守闻而异之。”深山之中,与奇禽为伴,这样的巢居生活着实令人神往。今安徽省巢湖市有居巢区,似与有巢氏后人也有一定联系。

    3、华夏民族第一姓  
  名称:燧人氏
  别号:遂人、燧人、燧皇
  部族:不详
  图腾:鸟、蛇、虫类、虎等丛林猛兽类、山、火
  姓:风
  父系:不详
  母系:不详
  地域:西北山林
  时间:距今一万五千多年
  大事件:钻燧取火
  距有巢氏发明巢居后,时间又过去了五千多年。白云和光阴在昆仑山的顶上随风逝去,但人类文明的足迹却沿着雪山上流淌下来的河流,遍布到草原、平原、山川、湖泊,乃至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这些衍生出的部落或开拓了数百万年来从未有人类到达的地域,或者与当地原有的土著部落相冲突融合,但这都是文明的力量。当文明的种子飘荡到四面八方时,整个大地呈现出一片万物初荣的局面,孕育着一片繁荣前的寂静来。
  在这个时期,虽然部落间的冲突难以避免,但部落间的主体还是以繁衍为主。那么多土地需要人的驻足,自然还是母姓的力量占据了部落的主导地位。母系在部落的决策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但因为战争的需要,有些部落的领导则有可能是男性。但这个男性首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的执行力而已。这种母系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情况,到夏启建立国家,最终实行男系的世袭制前,还要延续一万多年。每个部落的规模有大有小,但因为生存的需要,具有血缘关系、数量不等的部落可能组成大的部族。而部族间可能建立稳固的联盟,这都是为了生存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确定部族领导的能力是否合适,产生出了部族长老制度。组成部族的每个部落视实力不同拥有不同数目的长老。一般而言,实力最强的部落往往获得了部族的领导权。但每个部落的实力有起起落落,当某个新兴部落因握有新的发明、发现而占据经济、科技的优势,或新兴部落出现某个特别优秀的人物时,部族的领导权通过长老制实现更迭。这种更迭既可以说是一种长老们决定的“禅让”,有些情况下也会触发战争,但总体的原则是优胜劣汰,使自己的部族赶上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每个部落都建立了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鲜明地表示了部落的特征。该图腾的来源可以是令人敬畏的猛兽、赖以生存的动物或植物,甚至是山、水等自然物,风、雷这些自然现象。为了增加部落间的凝集力,凸显部族的整个形象,使外来者望而生畏,部族的图腾可能是领导者所属部落的图腾,或者综合了多个部落图腾特点的新图腾。对于山林部落而言,鸟、蛇、虫类、虎等丛林猛兽类、山、火是比较常见的图腾。对于草原部落而言,狗、狼、牛、羊、马是比较常见的图腾。对于一些在水边居住的部落而言,鱼类、水兽图腾很常见。
  在丛林部落之中,实力比较强劲的是燧人氏。燧人氏通过钻燧取火成为了继有巢氏之后最伟大的发明者。在远古社会,茹毛饮血是部落不曾开化的标志。而火则成为饮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原有的火种一般是由雷电带来的,雷击引起的树林起火为远古人类提供了熟食的可能。但小心翼翼地保持火种,在野外,在阴雨天气都是一件十分为难的事情。火种的保管是否妥当,关系到部落的生死存亡。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火种的不便也极大地限制了人类探索自然的步伐。毕竟随身携带火种,是十分不方便的。
  虽然对于燧人钻燧取火没有疑问。然而关于燧,一说是燧木,也有人说是燧石。第一个传说是燧人氏看见鸟用嘴钻燧木而产生了火,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第二个传说是燧人氏居住的地方有不少燧石裸露在外。部落成员用石块追打野兽时,石块和燧石相撞发出火光,燃着了枯木。燧人氏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敲打燧石取火的方法。第二种传说更为可靠一些。无论如何,从此燧人氏部落把人类带入了方便熟食的新纪元。有更多的探险者携带钻燧取火的工具,走入荒野之中,把火种和文明传播到了偏远的角落。
  燧人氏的伟大之处,除了发明取火的新方法之外,还有就是发明了姓氏,自此开拓了图腾加姓氏的部落标志,有效地与其它部落区分出来。燧人氏站在山岗之上,看着白云来来去去,看见树林野草低头,彷佛在向一个看不见的神明致敬。这种神秘的力量,被远古的人类称之为“风”,与雨、雷电的一样强悍。燧人氏以其作为部落的“姓”。但风本身是无形的,只能以其它动物来表述。那些御风飞行的鸟类无疑是风的最好代表。而蛇行过草丛或水面,猛兽狂暴的突袭和咆哮,蜿蜒的远山,都具有风的形状。燧人氏的部落以文明的力量凝聚了其它部落时,这些部落或通过联姻的方式,或通过模仿的方式,衍生出姓氏加图腾的标准部落模式来。  
  后来的故事:《太平御览》称远古时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为“燧明国”。今日河南商丘流传着燧人氏“击石取火”的传说。从钻木取火、钻燧取火,发展到后来的金燧。金燧取火于日,木燧取火于木。击燧石取火的方法在铁被发现以后,改成了以铁击燧石,名曰“火镰子”。古时常用的“夫燧、阳燧”实际上是一种凹面镜,因用金属制成,所以统称为“金燧”。古时人们在行军或打猎时,总是随身带有取火器,《礼记》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表明晴天时用金燧取火,阴天时用木燧钻木取火   

    4、结绳记事的训犬人
  名称:弇兹氏
  别号: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
  部族:不详
  图腾:狗、狼、马、牛、羊、虎豹熊貘类、草原鸟类
  姓:允、婼
  父系:不详
  母系:不详
  地域:西北草原
  时间:距今一万五千多年
  大事件:编织、结绳记字、驯服犬类
  在燧人氏部落向山林和平原发展的时候,另一支部落也下了雪山,但方向则与燧人氏相反,沿河流向草原和大漠进发。这一个部落的首领弇兹氏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她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弇兹氏带领她的部落将“绳文化”发展到了极致。
  绳子发明后,远不是能悬挂东西那么简单。弇有“盖”之意,而兹有草席之意,这应该都是指编织技术的延续。绳子进行更为复杂的编织后,可以成为盛蔬果、杂物的筐子,可以随身携带而进行长途的采摘。绳子可以编织成毯子,进而成为垫子、覆盖物,甚至成为衣服。如果说有巢氏改变了远古人类居住的条件,燧人氏改变了饮食的条件,弇兹氏则改变了穿衣条件。这三个条件的改善,又为行创立了重要的前提,使得远古人类可以轻易地迁居他处,开发未曾达到过的土地,把文明的种子传向四面八方。
  当一部分绳子上的东西被取走以后,好似全无用处时,弇兹氏又发现了绳子一个伟大的用途。编织成的绳子是各种颜色的,有不同的长短,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结,而这些结又有着不同的形式。如果用这些绳子和结来记录人数、收成,真是再好不过。进一步而言,绳子和结有了编码,不但能记录数字,自然也能记录事情。在象形文字没有正式发明应用之前,“结绳记事”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对于弇兹氏部落而言,最早的生活是游猎式的,也是在山林中生活的延续,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负责采摘蔬果,照顾家庭。在这个时期,马匹或许还未被驯服,但那些在草原上肆意奔跑的形象,势必弇兹氏的部落以强大的震撼力,最终想到要驯服这些狂暴的风的使者,作为坐骑之用。对于猎人而言,最重要的是驯服了原来的狼类,狗成为远古人类最好的朋友。在驯服狼的过程中,绳子无疑起到了重要的重要。当那些捕获的狼被绳子拴在木桩上无可奈何,温暖的篝火和轻易得到的食物最终磨去了它们的野性,与人类签下了屈服的条约。
  被绳子的文化贯穿整个生活的弇兹氏,当原有部落的图腾已经不再够用,容易同其它部落重复时,也毫不犹豫地采用了姓氏加图腾的识别标志。她采用了绳子打结的形象,即“允”姓,这也是草原部落的第一姓,同华夏民族的第一姓“风”所并立。对于草原部落而言,犬成为了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朋友,因而第一位的图腾即是犬。随着历史的发展,部分游猎部落淡化了杀戮的色彩,转向了相对温和的游牧生活。这时期,马、牛、羊等也开始成为草原部落的图腾。当然,狗的祖先为狼,依然有些强悍的草原部落采用了狼图腾。而在丛林与草原的接壤地带,虎、豹、熊、貘类也会成为草原部落的图腾。
  弇兹氏以“允”为姓。以绳子驯服獒犬后,变为“狁”字。弇兹氏的直系后代中,保持以犬为图腾的是“狄”人,狄指皮毛带有红色的犬。另一支为“玁狁、猃允、猃狁”,猃指一种长嘴巴的犬。因为弇兹氏精通编织技术,在后期则不再采用树皮为原料,而采用羊毛等为原料,编织出轻盈温柔的毛衣、毛毯,即“绒”。自“猃狁”分出的一支“绒人”,因为本身的彪悍,给后来的中原部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也就成为了全副武装的“戎人”形象。“戎狄”也成为使中原部落最为忌惮的因素之一。
  “允”姓后来还分出“婼”姓。“若”愿意为用手择菜,后来演化为牧羊的部落,即羌人的祖先。婼姓的图腾为羊等游牧族图腾。婼地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今作“若羌”。“羌”上面是一个“羊”,下面是一个侧面“人”,是显著的“人饰羊首”的图腾标识。以畜牧为主,也有些地方有了农业。他们部族繁多,或以动物图腾为名,如:白马羌、牦牛羌。“羌”与姜姓音同,华夏族后来的首领炎帝姜姓就来源于华胥族与羌人的联姻   后来的故事:弇兹氏是《山海经》中有记载的最古老的远古神明,在大禹时期,以“弇兹氏”为名称的部落依然存在。书中记载:“在西海的岛屿上,有一个神人,长着人的面孔鸟的身子,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色蛇,脚底下踩踏着两条红色蛇,名叫弇兹。”这里的弇兹氏(武陵君案:即赫胥氏,也即埃及的荷鲁斯也),通过与燧人氏的联姻,而获得了鸟、蛇的图腾,严格来说已经不是远古弇兹氏的真正直系。
  《山海经》中提及的弇兹,《列子.黄帝篇》说:“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弇州,即今山东兖州,“弇”古文中通“兖”。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因为“弇兹”的关系,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为神话中日之所入。这大概是弇兹氏后人的一支迁徙到了此处。
  弇兹中“弇”有“盖”之意,而盖在古文中通“盍”。氐族自称“盍稚”,意同“弇兹”。“氐”为它族对其之称,氐人是弇兹变为游牧族的一个分支。氐人的一部分与羌族合流,成为氐羌。另一部分进入巴地,与其它少数民族合流,以马、蛇,甚至鱼为图腾。
  弇兹氏被后世人追尊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也就是后来道教中的“九天玄女”形象的原型。牛郎与织女传说中的织女形象,也是起源于弇兹氏的部落。  

    5、玉皇大帝的诞生
  名称:天帝
  别号:帝、上帝、玉帝、玉皇、玉皇大帝
  部族:合雄氏
  图腾:玉树
  姓:不详
  父系:燧人氏
  母系:弇兹氏
  地域:西南
  时间:距今一万五千多年
  大事件:燧人氏与弇兹氏联姻,推举出天帝,建都昆仑山  
  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达八千丈,八个方向的山势都市是悬岩陡峭。东南流出来的水,名赤水,它向东北流去,转向东南流入汜天水。南海有汜天山,山上流出汜天水,折向西南流入南海。原来昆仑山流出来的赤水,与南海汜天山流出来的汜天水相接。昆仑山的东北流出来的水,名大河,它向北流去,南流于无达;折向西南,流入渤海。从渤海里有一条水流出,向西流去,折而向北,流入积石山。
  昆仑山西北流出一条洋水,一条黑水。它们向东流去。黑水转向西流入大杅,折向东北,向北流入西海。昆仑山西南流出一条弱水,一条青水,向东流去,折而向北,转向西南,流入大河。昆仑山南还有个大渊,深有二百四十丈。站在昆仑山上向西望,那儿是草原部落的领地。站在昆仑山上向北望,那儿有茂密的树木,那是山林部落的领地。
  燧人氏弇兹氏结盟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也是亘古不变的昆仑上在历史上最为热闹的时候。草原部落与山林部落的人都带着珍贵的礼物,来到了山间的某个平台上。在这里,有巢氏看见鸟巢而发明了巢居,也是在这里,燧人氏与弇兹氏的先祖分别沿着昆仑山上的河流进入了草原、大漠、山林与平原之中,成就了文明的繁荣气象。
  每个部落的旗帜、服饰,携带的武器、装备无不显示了部落的图腾特征。草原上的部落计有犬族、狼族、牛族、羊族、马族、牦牛族、野猪族、貘族、虎族、豹族、熊族、鹰族、天鹅族等。头上以角和畜牧动物皮为装饰的帽子,跟随的各式猎犬是草原部落最大的特征。山林中的部落计有火族、山神族、青鸟族、凤凰族、其它各式鸟族、蛇族、虫族、虎族、龙族、鱼族等。担当起燧人氏与弇兹氏中间人的是虎族,这一族在山林与草原上都有活动,也以其勇敢和诚实获得了双方的信任。
  经过热烈而严肃的祭祀活动后,燧人氏与弇兹氏盟约的结果如下:
  双方部落从此进行频繁的文化与技术交流,部落间不再冲突,以和平为第一前提。燧人氏部落不再向草原上扩展,弇兹氏部落不再上向山林中扩展。鼓励双方的部落进行联姻,由此产生的新部落有选择在草原或山林中生活的权利。
  燧人氏与弇兹氏作为双方部族的领导部落,双方保持密切的友好关系,部落间可进行联姻。双方依然保持燧人氏与弇兹氏的称号。双方确定盟约之日由部落中的精英合族,产生新的部落“合雄氏”,合雄氏的历代首领为山林与草原唯一的领导者,称为天帝。天帝有号召双方部落,调停双方矛盾的权利。双方的部落每年要向天帝进贡各种礼物。
  在昆仑上险峻之处建立一座天帝的宫殿,宫殿有九面,九面有九口井,井周都用玉石做栏杆。宫殿九面有九扇门。因为虎族在这次盟约中的重要作用,且虎族骁勇善战令人敬畏,具有诚实可信的品质,由虎族选出该族的精英作为天帝的卫戎部队。最终虎族以该族中的白虎族为最佳选择。在宫殿附近建立一座大的囿苑,里面有各个部落献上的珍奇异兽,各式植物,以各种少见的玉树为装饰。
  其中比较珍惜的植物是木禾、沙棠、薲草。木禾应该指野生的薏仁。沙棠木材可造船,果如红杏,味如李而无核。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吃下去可去除烦恼。另有一种服常树,树皮可以做衣服,应该指今日的桦树。山中还有鹑鸟族,主管天帝日常生活中各种器用服饰。另有草原上的土蝼族和山林中钦原族担任守卫工作。土蝼是一种四角的羊。而钦原形状像一般的蜜蜂,大小与鸳鸯差不多,名称是钦原。山的西南面还有山林中的凤凰族与鸾鸟族守卫这个方向。
  燧人氏与弇兹氏建立的草原与山林的盟约影响非常之深远,草原与山林部落间的交流与联姻带来了双方的信任和理解。这种相对和平直到一万年之后才被完全打破。  
  后来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戎狄进入了草原深处,氐羌部分与山林部落合流,部分依然活跃在草原与山林的交界处。弇兹氏对草原部落的掌控力渐渐失去,甚至氏族本身也进入了山林之中。弇兹氏对草原部落的统治力,被西王母取而代之。原有的天帝渐渐成为一个象征,但与山林部族更为亲近。
  一万年后,草原部落与山林部落的和平被一个大事件彻底打破。周王朝定朝于酆、镐时,与戎人相近。周幽王与诸侯约定:筑碉堡在官道上,远近都可以听见,如果戎寇入侵,就击鼓相互传报消息,诸侯的兵都来到都城救天子。戎人曾经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都来了,褒姒就十分开心的大笑。周幽王想看到褒姒的笑,于是数次击鼓,诸侯的兵也数次来到却没看见戎人。等到后来戎人真的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的兵却不来了,周幽王就死在骊山脚下,被天下笑话
  黄帝姬姓建立的周朝,实行礼治,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华夏民族最美好的回忆。周朝既然被戎人所灭,华夏族也就与草原部落有了难以泯灭的仇恨。原有的频繁交流与联姻被掩盖了,有了华夏族,有了被“戎狄蛮夷”这四海包围的危机感,有了华夷之辩的民族争锋。其实无论以血统还是文化本身来划分华夷,都不是太确切的。两者在漫长的历史上早已不可分了。文化的隔阂会带来更深的误解。于是在周朝过后,华夏族与草原部落以一种血腥的征服被征服的方式,进行痛苦的融合,一直以战争的形式加速融合,最终进入今日中华一统之大局面。
  这位燧人氏与弇兹氏盟约后产生的天帝,是玉皇大帝的最早原型。玉皇大帝作为道教中最高级的神明之一,地位仅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却是中国最大的神祗,是众神之王。玉帝源于上古的天帝崇拜,因为昆仑山盛产玉石,天帝就又有“玉皇大帝”的称谓了。殷商或更早的时期,人们称最高神为帝,或天帝、上帝,这是一位支配天上、地下、文武众仙的大帝。
  在《山海经》经中,有一位隐隐约约的天帝,只称为“帝”。而“帝俊”一系是燧人氏的风姓后人,统领的是山林部落。至于“炎帝、黄帝”一系,是后来崛起的中原部落的领导。从权力上看,东夷的领导人“帝俊”长时间处于山林部落的领导地位,一直到代表中风势力的炎帝崛起后为止。(作者:南京林业大学交通学院余伟;来源:余慕兰博客)

    《山海经》中神、怪及传说的真相——《海经》部分注释

    【一

   《山海经》卷六《海外南经》: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结匈国①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
  南山②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
  比翼鸟③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羽民国④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有神人二八⑤,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
  注释
  ①结匈国:即“结胸”,指把衣服在胸前打结的一种少数民族服饰。独龙族的穿用披毯,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

   ②南山:南山指今日福建的武夷山。蛇在古语中又被称为长虫,就以虫为义,把福建地区称为闽。郝懿行说:“蛇古字作它,与讹声相近;讹声转为鱼,所以蛇又称为鱼。”
  ③比翼鸟:《西山经》记载:“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凫指野鸭,则比翼鸟为成双成对的鸭科动物,应为鸳鸯。这是一个以比翼鸟为图腾的部落。

  ④羽民国:应是一个以羽毛为装饰,或者是喜欢穿戴鸟纹服饰的部落,在东南沿海。苗族等很多以鸟为图腾的少数民族都喜欢鸟纹服饰。这些原本纯粹由羽毛编织成的衣服,随着服装面料的多元化,演变成鸟纹服饰,或仅仅以羽毛作头部装饰。羽服则成为仙人或道士衣服的专有名词。比如鹤氅,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羽衣,无袖披用,展如鸟翼,取神仙飞升之意。
  ⑤神人二八:高阳氏颛顼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高辛氏帝喾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这两者的后代称为“二八”,在东南沿海生活。他们在一起拉着手,可能是晚间的一种祭祀舞蹈。他们喜欢在夜晚活动,后成为民间所说的“夜游神”。
  黄帝正妃嫘祖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继位东方后为少昊,之子为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当初面临蚩尤九黎部落的强烈反抗,黄帝采取了战与和的两种策略。因而其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昌意生韩流。当时与蚩尤一起反抗黄帝的九黎部落,由九个部族组成,也称为“九淖”。韩流娶了九黎部落中某位部落首领的女儿阿女为妻,生下了颛顼

   

    毕方鸟①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讙头国②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厌火国在其国南,[其为人]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③。一曰在讙朱东。
  三(株)[珠]树④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④。一曰其为树若彗。
  三苗国⑤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注释
  ①毕方鸟:《西次三经》记载:“在章峨之山,有一种鸟,型状如鹤,一足,有红色的纹和白喙。就是叫做毕方。”《海外南经》记载:“毕方鸟在东方,青水西,只有一只脚。”而《淮南子.汜论训》中说:“木生毕方。”因而有说毕方是木精所变的,而形状是鸟、一足、不食五谷。此中所指的是以毕方鸟为图腾的一个部落。毕方鸟为青色,红纹,白喙,形状似白鹤,喜欢单腿独立。所谓毕方能带来火灾的传说,在于其形状似燃烧的火苗。毕方的名字来自竹子和木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毕方可能指一种雉鸡,也是朱雀的原型之一。“章峨之山”是“钟山”的快读发音。钟山为炎帝族的发家之所,则毕方可能属于炎帝族火神系的图腾。  


  ②讙头国:讙头是苗蛮某部落首领的一个封号,在不同的时期也称为驩头、驩兜、欢兜等。《大荒北经》记载:“颛顼生了驩头,驩头生了苗民,苗民人姓厘,吃的是肉类食物。”苗民国是颛顼族与苗蛮联姻的后代。这位驩头与鲧是兄弟。
  帝喾的儿子中包括尧、挚、后稷等,帝喾试图打破双方部落长老规定的轮流执政制度,先传位于帝挚,帝挚继而传帝位与子帝江失败。帝江即驩兜,也就是浑沌,是三苗的首领之一。颛顼的儿子驩头把封号传给了帝喾之孙驩兜。尧帝取得对三苗的阶段性胜利后,把其子丹朱封在“讙头国”,成为该苗蛮部落的新首领。
  《大荒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人名曰讙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讙头。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大禹是鲧的儿子,而琰融是他的兄弟。这意味着大禹为帝后,他的兄弟继承了“火正”的位置。而他的侄子又成为了讙头国的新首领。
  讙头又名“讙朱”,以音而论,十分类似今日的“朱鹮”。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讙头国”应该是以朱鹮图腾的一个部落。约在广东、福建附近。

    ③厌火国:所谓能吐火,可能是在咀嚼一种火苗形状的树叶或果实,咀嚼完后吐出红色的口水。海南的黎族和壮族等有咀嚼槟榔的传统。而兽身可能是外观处于比较原始的落后状态。槟榔树原产于马来半岛,我国广东、云南、福建、台湾等地都有栽种。槟榔树果实椭圆形,橙红色。果供食用,俗称文官果,鲜极可口。
  云南施甸县旧城乡的中年以上少数民族傣族,不论男女几乎都习惯把沙基、芦子、石灰和草烟等放在嘴里不停地咀嚼,这就是施甸少数民族傣族的“嚼烟”。“沙基”是一种用槟榔、李子树皮、栗树叶熬成的黑褐色胶状混合物;“芦子”是一种切片晒干后的藤本植物果核,而“草烟”则有自种的烟叶,也有从集市采购来的烟丝;石灰即熟石灰。嚼烟放入口中咀嚼一会,唾液便变成红色,一边嚼一边要吐出嚼剩的残渣。

    ④三株树:三株树为华胥族“柏”姓的部落图腾。柏皇氏为伏羲助手,并在伏羲后统领过东夷。就实物而言,三株树指一种柏科植物圆柏,又名珍珠柏。粉绿色,全株大多为鳞片叶。所谓的珍珠实际上指挂满树枝的毬果。




[国学宗教]解读山海经的钥匙
[国学宗教]《山海经》之当代揭秘

中国历代纪元表(上古——周朝) -- 国学论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王母的真容
漏天机:风水师的绝密手稿【续71】
回望中华(17)最高的境界 是包容
从史籍中看神农氏和炎帝
从山海经的角度,剖析三皇五帝的发展史以及人物架构体系
少典的次妃、黄帝的始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