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郝少如1980年太极拳讲课笔记(三)

郝少如先生


推手有个脱壳问题,什么叫脱壳,就是不要专注意我自已,或者专留心在他身上,而是把我的意境放长放远,把他不当作整个人,而是我只晓得把我前面的东西掷到远前方的目标上去。不只是在我的或他的身上手上了,这样就可能把他放远点,而飘得起来。不过,要在放意之前,先要决定好要他几节,如果要用他三节,则我的三节先要对准他的三节(这叫曲中求直),之后方可放意,说时迟那时快决无断续迟疑余地,方能奏效。

盘手时在未分手之前,可说无所谓,只注意他碰到我的地方(挨何处心用在何处)。及到分手发放的开始,已决定好打他的目标(这时早已有计划),致于用什么势法打,就要连分带落。又叫落膛,落膛一定要一落到底,不可来路停留犹取(这也叫一气鼓铸),如果只落到一半就要打,这是不行的,肯定无效的。在落膛后,下部不可再有移动,也就是外形的腿即在引到身前时已经竖胯插好。便不可再有丝毫幌动,此时尾尖为插地(注意尾根放松)一般,这样发劲才能得力。

在发劲出手时,尾根下插,腿不移位,实腿虚腿一起曲蓄,也叫做收。收时臀部和脚跟有相吸碰头之意,同时膝关节相反张开(决不可挺直),使曲蓄有余。“蓄劲如张弓”,也应该如抽丝,但发劲决不可如抽丝,要如放箭之速,如锤击之重,我觉得这种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离形,形不离意)。

“舍已从人仍由已”,由已是主动权在我,两人对照叫他依靠我,我决不依靠他(八面支撑立身中心),我是独立自主的,如我依靠他,他一倒我也跟着倒了,所以自已决不可失去中正、重心、不可失去中定。


(七)“内形旋转为螺丝”

在推手运动中,我的两膊两手在同时运动同时连接当中,阴手用意要多要浓,亦即阴手比较得力。另外,两膊两腿都有如刀口刀背之分,肘底部和膝前部均属刀口,反之为刀背。

两膝关节在引蓄时是一同曲直的,虚胯要放松到膝,如淌水一般,以胯淌到膝,这样,下部的桩步稳了,上部就可不要,不要者不是丢掉,而是放柔放松,意识仍然存在。也就是上面由松而吸,下面由蓄而整,最终要用整体。不可用局部,并且要沾粘丝毫不离,打什么路线,犹如写字下笔一样,笔头触纸就有计划,有模式,有体裁,怎么写便是怎么打,胸中早有成竹,手上也有抑、扬、顿、挫了。

打(发放)只可用意,用气势打,不可用形打。用形是尚气,“尚气者无力”,你越是硬梆梆、雄纠纠越是无用。你的两手代表神气是柔的,他便无从知你,而你真正的实力在下面,丹田部位好比是膛、是仓库。胸中运化又比如是来复线,来复线比方是步枪管内壁的螺旋槽,子弹是顺转出口的。枪头指着目标,我把他的人,当着子弹登上我的膛,此时发劲,如扣板机,把子弹顺丝螺爆发出枪口(但不可反丝螺转)。手指又象描准标,把枪口对准之后,便一直盯到底直到靶心为止。切不可时而这样转,时而那样动,犹豫不决,或者半途停止,这便事倍功半、甚至无效。不过,如把他的子弹落到我的膛里,还不可马上转出枪口,如果转的话,枪口内壁是直的,转不出去,这时便要叫他落空。(进一退撞针)再把子弹旋转出去。手指指示方向后,发放时要边发边转,一直转到底,转到他走为止,至于转的幅度,可大可小,以小为好。因为,小转比较隐蔽,对方不易察觉,只因我外形并不明显,而是内在胸中运化和腰间运化,把他转出去的,换言之,即内形旋转为螺丝,越转越深,此时我有转的根源而他却丝毫不知道。这些都是内动外不动,外不动就是外形不乱动,只是用胸中和腰间的配合运动。实际是以思想活动为主,所以使他不知道。他听不到我的动静,便不加阻挡而通过。因此在发放的一刹那,在接触处不要顶他,他如正面顶来,可改用使外层路线来搓他。如果我的肱部在下,就用肘意接触地面,如我肱在上,使用上层皮表象被提悬起来一样地来敷搓他。假如他还不走,再改路线,此乃不顶不丢,“人不知,,我独知人”之术。

牵动他被我所动,首先是自己各个组织配合得非常默契,特别是腰腿的功率运用得好,此外如果我的胸中能够运化自如,他就听凭我的主宰,因主动权在于我,一经接触,我的步法、身法、手法都有了思想准备,可不用形来顶撞他,必须用如压缩气之力来压到他的目标,这样外形不象进攻,实际我己进去,这也是要他不知道我的进去,要求自己越沉(气)得好,就可叫他越跑得远。“他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里”。他触我何处,我便向何处发去,可以得手。


(八)“思想在先”

打太极拳不能离开思想,拳书上说“思想在先”还有一说心发命令就是思想,胸来执行是胸的运动受命于思想。胸动主持方向角度,并和腰密切呼应,互相配合。所谓“全在胸中腰间运化”。都由思想指挥,由此可见思想对太极拳的重要性,思想在先也就是意在先,比如,练习太极拳的起势之前,并不是太极,而是无极,不可以把身法预先做做好,然后再动拳脚,而应该是在运动开始时全身一齐运动,才叫“一动无有不动”。也就是把内形、外形、眼法、身法、手法、步法各个组织一致行动,合为一个整体。但在起势之前,可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这叫思想在先。练拳如是,推手亦复如此。如对手挨触我到哪里,我的思想就到哪里。书云“彼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里”始终用意而不丢不顶,总是不放松警惕,随时准备对方突然袭击。时时注意运用接、蓄、发进行还击或主动出击。凡此种种,都叫做“思想在先”。还有练拳时要常问问我的手和脚是不是听我的思想指挥和控制,如果孜孜练拳却又无意识,拳和意脱节,这不是练太极拳,只能叫做练拳。

谈谈命门:“命门是中心的中心”,不失中心才能使身有主,换句话讲,使身有主的源头就在命门,还有常说的意上升,劲下沉,它的主宰就是在命门,命门可称它为腰。如果以腰为主宰,就要先把腰竖起来。要竖在当中,要八面不靠,方可八面支撑。如果不把命门(或称腰眼)放在中间,两人一搭手我先输了。因为腰为车轴,轴心不正,怎能平衡,失去平衡必然失败。至于命门何在,大致是我伸出去的手背和脊背形成直径圆圈的中间。所谓命门跟着走不可落后不可靠边缘等都是指腰要放在圆圈的中心,其实是用意为先而后整形,不可以躬腰坐臀。因此,支撑八面也在有腰,又如“劲由内换”,首先要换腰,腰能换得好,便能势势有中定,也必然处处有轻灵。(命门是督脉中一个重要穴位,针灸须选中穴位。武式太极拳所指的是命门区域,不在一个焦点上,上面所指的命门,可以理解为腰中间)。

略谈意上升,意上升是劲下沉的必然结果,因为上升中存在着蓄,在蓄的当中就有下沉,有沉便产生压缩之力,从而使意上升,有压缩才能有爆发,由此理解,蓄是上升的源泉,有沉必有升,正是分开两头,单纯升是飘浮,单纯沉便是偏塌。偏塌只有呆滞,没有爆发,推起手来放不出。此外,再谈圆裆和扯胯,我人的自然站立时,本身变有了圆裆,只要在走架和推手运动中,不把尾底故意拆开或扭来扭去,摇摆不定,其中既有了园裆又有了吊裆。对立身中正来说不能不注意此者。因而不必刻意追求圆裆,练拳讲究圆裆,是为了有宽面,也是为了裆步平稳,圆裆不是把两胯拆开放大距离,而是要求尾闾居中,并加以放松便达到圆裆目的。如果没有圆裆便容易扯胯,扯胯者即是将后胯搬到前头,或者搬到两胯齐头,这样两膝和一尾的三只角不能相等,而破坏了步法,出现了双重步,不能分清虚实,便失去了太极。

还有腰和尾骨随时要居中,居中是居八个头的中间,无论手的如何分合,腰尾总是居于势法的中央,其次是居他我四只手的中央,也就是腰和尾要紧跟手法步法,不可落后靠边缘,因为四肢的后盾是腰尾,如若腰尾没有竖好,节节贯串不能到手,手用不上是因为失去了支撑。因此不单要求手活步活,还要求腰尾更加活,从而达到上下相随一致性的目的,达到发劲如放箭的地步。再说到形于手指,首先要将掌根坐好,如果手掌倒伏,必须将掌根之意超过掌前,这样形和意在一根线上贯串,推手来可以得劲。不然便是折断了自己的矛头没有用处。

如何理解气贴背,任何动作,包括蓄而后发,背上都不能丝毫使劲,如一使劲背板僵硬了气便下不去,气下不去,劲便沉不下,所以做任何动作,特别是发劲一刹那,务必背肌要放松,用意将两背下插两肋下达腰,背呈鼓面(有含胸相衬)而不是穹背,没有背包袱弊病,使劲能下沉集中,这是劲整的第一条件。(强调气贴背是武式太极拳一大特色,它是八法或十三身法之外的一大身法,不可等闲视之)。此外如推出之手,劲不长,放不远,那就是将胸含足,将肩沉足,尾占前位,实股及胯呈鼓面。竖尾松松存在于中心,此时的手便能放长,它是“滔滔不绝”内容之一。(武式太极拳主要是蓄,所谓蓄劲如张弓,张弓乃放箭之本,因此要多研究蓄劲。身法上如沉肩、圆裆、气贴背等等都是向腰间聚合,四肢也是不失曲蓄,始终保持弧度,这都是蓄劲如张弓的特定条件,因此,“劲宜曲蓄而有余”,根本是为了利于发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郝少如太极拳讲课笔记(三)
陈氏太极拳五弓合一的练法/顾留馨
郝少如讲课笔记(二)
[转载]太极拳四法 (四)
命门后撑的细致练法
李亦畲《撒放太极密诀》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