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科学》| 柴知道解读

关于作者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中国科学哲学领域的顶尖学者。


关于本书

《什么是科学》深入介绍了西方科学的起源与发展,既讨论了科学是什么,也对“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是最适合中国人阅读的科学哲学著作。


核心内容

吴国盛认为,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西方的自由精神以及基督教文化有紧密的联系。从狭义的数理科学角度来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但如果从博物学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有科学。因此,中国古代有无科学并不是一个事实问题,而是一个定义问题。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要讲的书跟那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有关。李约瑟是英国的一位科学史专家,他曾经提出一个问题说,为什么现代科学的革命是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中国呢?咱们从小就从教科书上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科技非常发达,比如说四大发明等等,都是领先世界的,既然如此,那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发达的现代科学呢?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这本《什么是科学》就是在谈论这个问题。


作者吴国盛,是中国科学哲学方面的顶尖学者之一,他在书里提出了一个观点,说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不是一个事实问题,而是一个定义问题。也就是说,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看看,到底什么是科学?为什么牛顿力学就是科学,阴阳五行就不是科学呢?这个问题之所以缠夹不清,到现在也还在争论,是因为“科学”这个概念是西方人的概念,当年 science 这个词翻译过来,默认了它就是“自然科学”的意思,那用来验证东方的现实,就会出现偏差。所以,吴国盛认为,我们要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西方科学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所以,首先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说科学是西方特有的文化现象。然后我们来说说,古希腊的科学是如何转变成现代科学的。最后要说的就是本书的核心问题,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


第一部分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西方特有的文化现象?


吴国盛在《什么是科学》的序言中说,中国人经常有一个误解,就是没有认识到科学的独特性。在大部分人看来,科学也没什么特别的,无非就是高水平高技术嘛。如果这么说的话,那所有的文明,包括中国古代,都有科学,因为任何文明都需要技术和智力,顶多是水平高下不同而已。吴国盛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科学非常特别,它是一种罕见的人类文化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科学的起源说起了。


吴国盛认为,西方的科学起源于对“自由人性”的追求。这话有点抽象,我来解释一下。西方文明经常被称作两希文明,就是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这两个文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狩猎、游牧、商业、航海这样的生活方式为主,而农业其实并不怎么发达。比如希腊半岛的土地就很贫瘠,粮食产量不高。还好,希腊旁边有个爱琴海,所以为了吃饭,希腊人就经常通过航海来跟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无论是航海还是贸易,都得一天到晚跟陌生人打交道,所以西方总体上来说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建立秩序,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订立契约,所以,契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很高。比如《圣经》就被认为是上帝和人所订立的契约。在这种文化下,人人都被要求严格遵守规则,负起责任。一个能自己制定规则并遵守规则的人,肯定得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所以在西方文化中,每个人都必须独立自主,必须自由,自由因此成为了人的根本标志。西方文化里的自由,是一个根本的核心价值,你肯定听过类似的话,像是“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以说,自由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


那自由跟科学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希腊人看来,自由跟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不过要解释一下,这里的知识并不是我们平常说的那么宽泛,好像任何经验都能算知识,希腊人的知识,专门指那种确定的、内在性的知识,是一个事物中确定的、永恒不变的知识,这就是古希腊的科学。在他们看来,只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才是一个事物的本性,才是这个事物独立自主的根本标志和保证。哲学家斯宾诺莎曾经说过一句话,“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他表达的意思就跟古希腊人差不多:人类只有通过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所以在古希腊文化中,事物的内在性知识是跟自由紧密相关的,追求科学就是追求自由。所以吴国盛说,希腊人的人文传统,就是自由和科学的传统。在古希腊人眼中,科学不是生产力,也不是智商,他们也不去考虑科学的实用价值,只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因为在他们看来,科学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不追求科学,你就不配做一个自由人。这就是希腊为什么能诞生科学的原因。


那你可能会想,希腊人追求知识,那中国人难道就不追求知识了吗?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很看重知识啊!没错,中国古代当然也追求知识,这毋庸置疑,但吴国盛说,中国人虽然追求知识,但知识从来都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比如四书五经里的《大学》中说,人要有八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越往后等级越高,而和知识有关的格物、致知处于最基础的等级,不算是什么高尚的目标。再比如,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是在“智”前面的。所以说在中国文化中,知识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那这是为什么呢?这也跟中华文明的具体情况有关。刚才讲到,西方文明,是航海文明,商业文明,是陌生人社会,但中国不一样,我们是农耕文明,乡土中国,人是跟土地绑在一起的,很少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去跟陌生人打交道,大家都生活在一起,叶落归根,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我们不需要靠契约来维持秩序,我们靠血缘关系就够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关系都被看成是血缘关系的翻版。师生关系,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官员和老百姓的关系,是“父母官”……总之,大家拐弯抹角都是熟人,都是亲戚。你跟父母、跟亲戚不能讲理,不能得理不饶人,再说也没什么确定的道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嘛,所以大家最终都是谈感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的人性追求,不是自由,而是仁爱。这是一种情感导向的追求,我们不认死理。所以吴国盛说,这么看来,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不是运气问题,而是注定的命运。我们追求仁爱,西方人追求自由,这注定了二者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吴国盛打了个比方,说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就好像是在不同的土壤中长出的两棵大树,一棵是苹果树,一个是桃树,二者品种不同,你不能指望桃树上长出苹果。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是一种西方特有的、非常罕见的人类文化现象。


总结一下这部分内容。在吴国盛看来,科学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起源于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古希腊人把自由和知识挂上了钩,因此才诞生了科学。而中华文明的情况跟西方文明不同,中国古代的人性追求不是自由,而是仁爱,因此注定无法诞生古希腊那样的科学。


第二部分

刚才第一个问题讲到了,科学起源于西方人对于自由的追求,但古希腊人的科学跟我们熟悉的现代科学其实还不太一样,那么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来看看,古希腊的科学是如何转变成现代科学的?


刚才提到过,古希腊的科学,目的是为了获得对于确定性知识或者事物本性的认识,并不在意科学的实用价值。即使是在现代科学刚刚萌芽的16、17世纪,那时候的科学也没显示出有什么用。但现代科学显然不是这样,我们现在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在19世纪之后,现代科学具有了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变成了非常有用的学问。那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吴国盛说,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作用,现代科学其实是希腊科学和基督教相融合的产物。


这个说法乍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中国人一般都觉得,宗教应该是科学的天敌啊?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不是都被基督教迫害过吗?吴国盛说,其实这是我们的一种误解。比如哥白尼,他自己就是一位神父,从来没有因为日心说而遭受过迫害。布鲁诺的确是被教会烧死了,但不是因为他宣传日心说,而是因为他的宗教信仰跟基督教不合才遭受迫害。如果我们梳理科学史的话就会发现,现代科学就是在基督教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基督教的传教过程非常缓慢,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它必须吸收异教和其他领域的知识,所以即使是在早期,教父们虽然瞧不起希腊科学,但多多少少也都对这些理论有所了解,没有那么排斥。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逐渐发展出了一种理论,叫婢女论。婢女就是丫鬟嘛,意思就是说,虽然希腊科学不是真理,没有神学高级,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丫鬟来利用,让它为神学服务。简而言之,就是用理性来论证自己的信仰。


到了11世纪,“经院哲学”诞生了,科学的地位从婢女变成了跟神学平起平坐的独立学科。什么叫经院哲学呢?其实就是在学院里流行的哲学,主张用理性的方式来对基督教的教义进行论证。但问题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思想,跟《圣经》的教义在许多方面是有根本冲突的。比如,亚里士多德通过理性推理得出结论,说宇宙没有开端,是无始无终的,而《圣经》里的主张是上帝创世,宇宙必须要有一个开端。双方相互交锋,到了最后,基督教里的新派人物,比如著名的托马斯·阿奎那就说,算了,大家别争了,哲学遵循理性,神学遵循信仰,理性是不能证明信仰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家还是相互独立吧!这么一来,哲学就从神学的婢女,变成了跟神学平起平坐的独立学科。希腊的理性精神,开始在基督教世界广泛散播。


在接纳了希腊的理性科学之后,基督教又是怎么把它转变成现代科学的呢?这同样跟基督教里的一种思想叫“唯名论”有关。唯名论的具体内容有点抽象,这里只大概介绍一下它的基本观点。在唯名论看来,只有个别事物才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没有什么本质,自然界也没有什么规律和秩序,甚至连明天天上有没有太阳我们都不能确定。这么一来,人也无法通过理性的研究来掌握理解上帝,上帝成了一个喜怒无常、捉摸不透、让人害怕的角色,普通人的命运得不到保障,很惶恐。神靠不住了,那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靠人自己来掌握命运了。所以在唯名论运动的影响下,人取代了神,自己成为了万物的中心,要去征服自然,掌握命运。这种思想就是现代性的核心,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既然要改造自然,那像希腊科学那样光是追求真理肯定是不够的,现代科学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力量,在混乱的世界中建立秩序,所以现代的科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强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实验科学。吴国盛说,实验科学的本质,就是要去控制自然,让自然把它的秘密交代出来。人类在实验室里所做的事情,就跟审问犯人一样:我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自然进行拷问,还针对不同的问题设计出不同的拷问办法,试图来控制自然。


既然要树立人的中心地位,让人去控制自然,那就等于是把自然当成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人类要去理解自然的运行逻辑,这种思想叫做“世界的图景化”。图景化其实就是把自然看成是一架复杂的大机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类开始用数学工具对自然进行测量,并且发明出了空间、时间等等一系列概念,来理解自然,建立模型。比如,牛顿就建立了这样一个模型,他提出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就是相当于一个筐,所有的物质都是装在这个筐里的有质量的粒子,这些粒子受到力的作用,就会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式。这套方法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数理科学嘛。所以在现代,科学这个词的狭义定义,其实就是指数理实验科学。从希腊科学到现代的数理实验科学,这是西方科学史的主线,是最最主流的科学传统,也是科学这个词最广为人知的定义。


讲到这里,古希腊科学转变成现代科学的过程你就有所了解了。吴国盛说,除了古希腊科学以外,现代科学的另一大源头是基督教,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其中,经院哲学的发展,让科学有了跟神学平起平坐的机会。而唯名论运动的发展,最终将只追求真理的希腊科学,改造成了追求力量的现代科学。


第三部分

前两个问题讲的都是西方的科学,那接下来最后一个问题,就要从中国的视角来看看,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


刚才讲到了,西方科学一种特殊的文化产物,它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希腊科学,这起源于西方人对自由的追求;一个是基督教,它将希腊科学改造成了现代科学。那你可能会想,中国古代既不追求自由,更没有基督教,那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个问题,答案不是很明显了吗?肯定没有科学啊,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还真未必。吴国盛在这本书中一直强调的观点就是,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是一个定义的问题。我们刚才讲到了一个科学的定义,说科学就是指数理实验科学,这个定义当然没错,也是主流定义,按照这个定义,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但吴国盛说,数理实验科学的定义虽然是主流,但它是一个狭义定义,不够全面,如果我们把科学的定义放宽一点,那我们就能在数理实验科学之外,找到另一个西方科学的传统,博物学,而从博物学这个更广的视角来看的话,中国古代就是有科学的。吴国盛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看看什么是博物学。博物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自然志”。听名字就知道,其实就是把各种对动物、植物、矿物的观察记录等文献汇编起来,它注重的是客观记录,未必会去探究背后的原因。那博物学也算是科学吗?吴国盛说,博物学在现在已经被边缘化了,但它在科学史上的确辉煌过。


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曾经写过一本博物学方面的著作,叫《动物志》,这对近代生物学的形成影响很大;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出版了大量关于新大陆动植物的博物学著作,那时候博物学研究非常兴盛;到了18世纪,著名的博物学家林奈出版了一系列博物学著作,他所创立的植物分类方法以及拉丁语命名法,我们至今还在沿用;到了19世纪,博物学孕育出了一个极其伟大的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论的科学价值、科学地位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在这里无需赘言,我们所要知道的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用的不是现代实验生物学的方法,而是博物学的方法。达尔文是跟着航船在全世界各地考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总结的方法,最终提出了进化论,他是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


那博物学既然曾经这么辉煌,为什么在现代却没落了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到了19世纪,博物学所积累的材料越来越多,没人能够掌握所有知识。以前一个博物学家可以既懂植物,又懂动物,还懂地质学,但现在已经不行了。所以此后各个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细化,博物学分成了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等等学科,动物学下面又细分成了鸟类学、鱼类学等等学科,这么一来,博物学就逐渐被掏空了,到了现在,基本上就只剩下一个动植物分类学了。


从刚才这些历史中我们就能看到,博物学的确属于西方科学的传统,只不过随着科学的分科化,它现在变得弱势了,所以吴国盛认为,我们可以把博物学看成是西方科学的另类传统。如果把博物学看作是科学的话,那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成就,一下子就找到了落脚点。


举个例子,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根本上是为政治服务的,为伦理生活服务的。古人把天象当作日常生活的伦理指南,制成了老黄历,来看今天适不适合嫁女儿、明天适不适合祭祀等等。统治者也用天文现象来指导自己的政策,比如,如果发生了日全食,那就是皇帝德行不端,上天对他进行了警告等等。所以说,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实是一种天文解释学、星象解码学,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想对天体运行进行解释,探究天体运动本质的数理科学。如果按照数理实验科学的定义,那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就不算科学。


但是,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中国古代是非常敬畏天象的,因为它跟政治、生活各方面都高度相关,所以天空中哪怕发生了任何一点微小的变化,都要忠实的记录下来。那么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数据非常丰富,观测记录之详实和完整远远超过西方,直到现在都价值千金。相比较来说,希腊科学家的观测数据就要少很多。因为在他们看来,天空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模型,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太阳黑子、超新星这样的东西,他们压根就不想注意,直接忽略了,彗星、流星等现象也被看成是大气层内发生的事情,没有系统记录。而中国天文学家记录过几千年来29次哈雷彗星回归的完整数据、100多次太阳黑子的数据,这些都是世界之最,西方科学家要进行天文研究也得依赖这些数据。如果我们把博物学看作是科学,那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就有一部分属于科学范畴。


除了天文学之外,中国古代的数学、地质学、农学甚至是医学,都有不少属于博物学方面的科学成果。比如,在地学方面,各地的气象、地貌、动植物物种甚至地震信息,都有详细记录;在农学上,《齐民要术》等著作把谷物、蔬菜、水果、养蚕、养鱼、种树等等领域的农业知识都做了归纳集合;在医学上,《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等著作也记录了大量动植物、药物的功能和服用方法等等。从博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知识都属于科学,那我们当然可以说,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


讲到这里,结论已经很明确了。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成狭义的希腊理性科学和数理实验科学,那么中国古代就没有科学;但如果我们采取一个比较包容的定义,把博物学也算进科学的范畴,那么中国古代就有科学。所以吴国盛才说,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本质上是一个定义问题。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一个文字游戏吗?还真没这么简单。吴国盛说,采取包括博物学在内的科学定义,对我们复兴传统文化是有好处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如果非要采用数理实验科学的分类方法,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理的话,那我们很可能会扭曲这些传统文化。比方说,如果我们非要按照现代的学科体系,去寻找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质学知识的话,那根本就是牵强附会,因为中国古代压根就没有这些东西。这等于是把很多碎片强行凑到一块,说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根本不符合事实。


吴国盛说,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其实就有这样的问题。比如,李约瑟按照现代数学的标准,整理了中国古代的数学知识,这就会让人误以为中国古代有跟希腊一样的数学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九章算术》这样的著作里面记载的是不同的粮食之间怎么进行交换、盖房子时要用多少立方米的土等等实用的计算题,也就是说,只有技术,没有数学理论,压根就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数理科学。而如果用博物学的视角去整理传统文化,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而且,采取包括博物学在内的广义科学定义,也有利于我们真正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我们不能为了面子扭曲事实,说中国古代数理科学多么多么发达,这是自欺欺人,我们应该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优势,知道我们的长处在于博物学而非数理科学,以一种求真的态度去重写中国古代科技史,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连接点。


总结

讲到这里,《什么是科学》这本书的精髓你就已经了解了,我再来为你总结一下。


首先,讲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西方科学的起源。吴国盛说,科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起源于对自由的追求。而中国古代由于环境的不同,对理想人性的追求不是自由,而是仁爱,所以无法孕育希腊那样的理性科学。


第二个问题是古希腊科学转变成现代科学的过程,这跟基督教有关,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经院哲学的发展,让科学获得了跟神学平等的地位。唯名论运动的发展,最终把传统的希腊科学改造成了追求力量的现代科学。


最后一个问题,是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吴国盛认为,这要看我们如何定义科学。如果说科学就是希腊理性科学和现代的数理实验科学,那么中国古代就没有科学;如果把博物学也加入科学当中,那么中国古代就有科学。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要说中国古代有科学,那最多也是博物科学,而不是数理实验科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你还真信了?
吴国盛 | 追思博物科学
自我与他者:不同的科学①——评吴国盛教授的《什么是科学》
古代中国到底有没有科学?
《什么是科学》读书笔记
吴国盛丨科学的历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